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林象器笺之礼则类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林象器笺之礼则类上

  《四分律》云:「佛告比丘:『云何摄持威仪?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执持衣鉢,若饮若食,若服药、大小便利,若眠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住,若睡若觉,若语若默,常尔一心,是谓比丘摄持威仪。』」

  礼拜

  道宣《归敬仪》云:「礼者,履也,敬而已矣。经云『恭敬塔庙,谦下比丘』者是也。」

  礼者,履也,出《说文》。敬而已矣,出《孝经?广要道章》。经云,出《法华》。

  《六祖法宝坛经》云:「僧法达,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乃至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大鉴小清规》云:「礼拜之法,自谦之法,坐具不敢全展,须上两角摺转些子。若新为僧,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礼拜。又拜时,合掌低头问讯,次先两手托地,次两膝至地,低腰妥身,仰展开两掌,头额至地,两手、两膝皆至地,名五体投地。又拜佛之法,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叩头而礼拜佛也,故曰头面接足礼。今此方人,以两手捏拳,不知何义。」又云:「礼拜之法,低头问讯,先两手掌至地,徐徐五体投地,低腰,伸手掌而拜。有一等执拗之人,礼拜时,先跪两膝至地,次方两掌至地,威仪不雅,如俗人不知次第。此大[言*比]谬之人,不依真正法度,误后来错习恶相之甚也。」

  《大鉴?展坐具法》,见〈服章类?坐具〉处。

  《飜译名义集》云:「那谟悉羯罗,此云礼拜。今谓礼之与拜,名有通局长短。经曰:礼者,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礼记》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故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则凡所施为,皆须合礼,此显礼名通也。《白虎通》云:『人之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礼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故《周礼》明九拜,此显拜名局也。若依释氏,如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此亦礼通拜局。今此飜译礼即是拜。

  「故《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一、口礼者,如合掌问讯也。《观音义疏》云:『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散诞,专至一心。』《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痖羊,当相问讯。』《尔雅》云:『讯,言也。』《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不?』二、屈膝者,即互跪也。《音义指归》云:『不合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槃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毘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辅行》云:『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

  《华严经?十回向品疏》云:「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后三,以成圆十。一、我慢礼,谓依次位立,无敬心故;二、唱和礼,高声喧杂故;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故;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礼不可礼之三宝,一一佛前皆影现故;六、内观礼,但礼身中法身佛故;七、实相礼,无内无外,同一实故;八、大悲礼,前虽有观,未显为生,今一一礼,普代众生故;九、总摄礼,总摄前六为一观故;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故。」

  《钞》:「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后三合成圆教,八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事事无碍故。而言摄前六,二非仪故,十重重无尽故。下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又〈普贤行〉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等。』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量哉!」

  忠曰:「勒那七礼广说,如《法苑珠林?致敬篇》及道宣《归敬仪》。」

  《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

  《智度论》云:「何名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着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毘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又云:「天竺以捉足为第一恭敬。」

  忠曰:「清拙:『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止此』固无间然,而《智度论》已言:『毘尼中,两手捉上座两足。止此』今且引律,证覆开两掌执触前人足上。」

  《毘奈耶杂事》云:「难陁执持衣鉢,入城乞食,巡至鹿子母家,时毘舍佉见彼容仪光饰,便起净信,礼其双足,将手触着;彼身柔软,女是触毒,近便损害,难陀便起染心。」略钞。

  又《十诵律》云:「尔时诸比丘以油涂足上,是国多尘土,着比丘脚,诸居士妇以两手接比丘足作礼,然后洗手捉 鉢下食。比丘言:『先洗手已,捉鉢。』答言:『已洗,若汝不油涂足者,当有何过?』佛见妇呵责,还僧房,语比丘:『从今不应油涂足上入白衣家。』」

  又《十诵律》云:「毘舍佉鹿子母信众僧,两手接足,头面作礼。」

  《释氏要览》云:「《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又云:「《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

  《万善同归集》云:「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着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深当客舂磨牛责。」

  《野客丛书》云:「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云云。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邪?乃知禹闻善言则拜,如揖之类是也,岂仆仆之谓哉?」

  《周礼》九拜解,见〈顿首〉处。

  《朱子语录》云:「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齐下。唐人先下一膝,谓之雅拜。」

  李济翁《资暇录》云:「夫拜者,礼之特,所以申敬恭之仪。故《周礼》有稽首、顿首、振动、吉凶、奇褒、肃九等之拜,以示威灵而观容止也。其非至亲,行卑者拜,则接捧示止之,不敢当之意。今卑谦大过,反不敢接捧,而鞠躬侧立惕受,翻令前人得以尽礼深拜。又书状吊庆辞竭,竝削去拜字,以敬尊官,都乖古风。」

  周祈《名义考》云:「首与要平为拜。《荀子》:『平衡曰拜。』平衡谓磬折,正首与要平。」《荀子注》:「首与腰,如衡之平。」

  再拜

  《史记?周本纪》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通鉴前编》载之,作载拜稽首。

  《大鉴?附录》云:「中吴承天南楚师悦载拜。」

  《正字通》云:「载与再同。〈小雅〉:『宾载手仇。』」

  忠曰:「《释氏要览》:『再拜为俗法。』见〈三拜〉处。然师悦有载拜。」

  《白虎通?姓名篇》云:「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1)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必再拜何?法阴阳也。《尚书》曰:『再拜稽首也。』」

  忠曰:「《尚书》云『禹拜稽首,皋陶拜手稽首』等,无再之言。」

  三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出班上香,乃至大众同展三拜。」

  《广灯录?菩提达磨章》云:「命门人曰:『汝等盍各言乎?』乃至二祖出礼三拜,依位而立。师云:『汝得吾髓。』」

  《释氏要览》云:「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者,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

  《南海寄归传》云:「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乃至足跟双竖,脊项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迥无衣物,复还合掌,复还叩地,慇懃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寻常一礼便罢,中间更无起义。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乃至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

  《祇洹图经?受戒登坛仪》云:「当佛礼三拜,运想请十方现在诸佛、诸大菩萨等。」又云:「面北礼佛三拜。」

  又《法苑珠林》引《西国寺图》云:「行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帀,呗赞三契。礼佛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设三拜,僧多一拜。」

  忠曰:「若据此说,则天竺非无三拜法。」

  外典亦有三拜。《国语》云:「蔡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湫举降三拜,纳其乘马。」注:拜,善言也。

  夷俗亦有三拜法。《宋史?外国传》云:「闍婆国王,椎髻,戴金铃,衣锦袍,蹑革履,坐方床。官吏日谒,三拜而退。」

  大展三拜

  《敕修清规?告香》云:「参头同众问讯、插香,各大展三拜。」又〈大挂搭归堂〉云:「参头至圣僧前排立,参头烧香,同众大展三拜。」

  《睦州踪禅师录》云:「问僧:『莫是从河北来么?』僧云:『某甲近离江西。』师云:『大展坐具礼三拜着。』其僧礼拜了便出去。」

  《大隋真禅师录》云:「投子和尚呼侍者,令装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隋山遥礼三拜。」

  《联灯会要?保宁勇禅师章》云:「少习天台教,后更衣谒雪窦显禅师,显熟视之,呵曰:『殃祥座主!』师气不平,发愤下山,望雪窦山,大展坐具礼三拜,誓曰:『我此生行脚参禅,名不过如雪窦,誓不归乡。』」

  《五祖演和尚太平录》:「上堂云:『将四大海水为一枚砚,须弥山作一管笔,有人向虚空里写祖师西来意五字,太平下座,大展坐具,礼拜为师。』」

  《虚堂愚和尚录?普说》云:「疏山云:『若教某甲道,须还师资之礼始得。』香严乃下座,大展坐具礼三拜,准前问。」

  《南堂欲禅师开福录》云:「众中忽有忍俊不禁底出来,掀倒禅床,喝散大众,山僧大展坐具,礼他三拜。」

  忠曰:「或解展开手也,将合掌时,先大开展两手于左右,却合掌,此谓大展矣。然此说无据,诸录已言,大展坐具非开手明矣。《禅苑清规?入室》云:『有处大展,有处触礼。止此』此亦以触礼对大展,则展开坐具义为正焉。若大展开手拜者,大仪式时然,表恭恪也。」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沙弥插香,大展三拜。」

  解者曰:「侍者小师拜,不全展坐具,然今言大展也。」

  忠曰:「《大鉴小清规》云:『礼拜之法,自谦,坐具不敢全展,须上两角摺转些子。若新为僧,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礼拜。止此』解者凭之,恐《清规》失辞。」

  同展三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出班上香,大众同展三拜。」

  《备用清规?圣节》云:「出班毕,大众同展三拜。此拜佛,为告天祝寿也。」

  忠曰:「凡圣节、二祖、三佛会皆有此规。行者先高声喝云:『大众列拜。止此』大众一同展坐具三拜。」展有二切,一旃上声,一知辇切。见次下〈两展三礼〉处。

  九拜

  旧说云:「禅林九拜者,展坐具三拜者三度,遂成九拜。」

  《敕修清规?当代住持受请》云:「专使插香,大展三拜,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坐具。」

  《村寺清规?行脚》云:「行脚须见尊宿,见尊宿须预见侍者,托通名,候见。合致九拜敬,乃请尊宿趺坐当中,问讯,出所怀香,双手把进插香炉中。退展坐具,礼三拜,即穿鞋,自坐具左以进尊宿坐右,鞠躬叉手云:『某久仰道风,此日幸遂展拜,下情不胜多感之至。』复侧身顾尊宿,归坐具,再礼三拜,又进云:『即日共惟某山堂上老师大和尚尊候动静多福!』复退礼三拜,合掌问讯,尊旨就坐,喫茶。茶罢,复出香炉前问讯,谢茶而退。」

  《律苑事规》云:「大展九拜词语,先叙事,次寒喧,并同禅规。」

  右证三拜三度而成九拜。

  《禅苑清规?挂搭》云:「入室弟子洎法眷卑行,并大展九拜。」

  《备用清规?结制行礼》云:「方丈客头行者进罣罳椅子,住持即趺坐。侍者一班进前插香,九拜。次辨事小师插香,九拜。」又〈开堂祝圣〉云:「进罣罳椅子,据坐,侍者插香,大展九拜。小师插香,大展九拜。」

  《敕修清规?为行者普说》云:「参头缓声喝云:『不审。』众低声和毕,同礼九拜。」又〈请益〉云:「侍者引入住持前问讯,插香,大展九拜。乃至谛听垂诲毕,进前插香,大展九拜,谓之谢因缘。」详〈参请类?请益〉处。

  《雪巖钦禅师录?普说》云:「闻天目和尚久侍松源,是松源的子,必得松源说话。移单过净慈挂搭,怀香诣方丈请益,大展九拜。」

  《圣一国师年谱》云:「弘安三年庚辰,师七十九岁。无传嗣径山珏荆叟自越后来,插香作礼。师曰:『最后相见,须致九拜。』拜毕而坐。」

  永平元和尚曰:「结解冬年及旦望参师,烧香九拜或十二拜。若请益则不必用九拜、十二拜,或触礼一拜,或三拜,或稽首拜,或六拜。其一拜、三拜、六拜,竝额叩地,此名顿首拜。」

  《永平清规?典座教训》云:「斋粥辨了,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了,乃发食也。日本国僧食之法,先德未记,僧食九拜之说未梦见在。」

  唐段成式《续酉阳杂俎》云:「长乐坊安国寺弥勒像,法空自光明寺移来。初移像时,索大如虎口,数十牛曳之,索断不动。法空执炉,依法作礼九拜,像身忽迸分,不终日,移至寺焉。」

  《人天宝鉴》云:「道昙法师,凡阅经,炷香九礼,趺坐良久,然后开帙。常训诸徒曰:『夫窥圣教,意在明宗,若不端己虚心,争到如来境界?』」

  忠曰:「面墻之徒,妄谓禅林门状及文翰言九拜,非也。夫《周礼》有九拜,此依位高下,分九品拜也。又佛祖忌九拜,乃三回三拜也,岂有一时为九拜者哉?故今略录数证。」

  《敕修清规?附一山书》云:「了万九拜,复前智者堂上和尚云翁老师兄尊几。」

  《雪峰存禅师录?二十四景总诗》尾云:「当代住山远孙比丘智明九拜书。」

  《南堂欲禅师录?松源老祖家书》跋云:「顿首九拜,谨志乎下方云。」

  《月江印禅师录?应菴与乌巨书》跋云:「三复感慨,焚香九拜而为之书。」

  《清拙澄禅师录》:「示寂前一日,预代小师作祭文云:『谨以汤茗果蓏之仪、九拜致祭于真慈。』」又〈附录?瑶首座字玉渊,大元国人。悼清拙偈〉后云:「小师坚瑶九拜。」又〈祖柏和瑶首座悼偈序〉云:「梓末比丘祖柏九礼。」

  《明极俊禅师录?附宝屏云长老诗序》云:「口占数语,尚希慈盻,门人大云九拜。」

  佛祖忌九拜

  《敕修清规?佛降诞》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进前上汤进食,请客侍者递上,烧香侍者捧置于几毕,复位三拜,再上香,下[贝*亲]点茶,又三拜,收坐具。」又〈达磨宿忌〉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揖汤,复位三拜,收坐具。」

  余忌例同,不用烦录。

  旧说曰:「九拜法,诸规相同,惟建仁寺所讲『上香三拜,次上汤上食,下[贝*亲]点茶毕,三拜,次进揖三拜』,颇异余剎。东福寺进食之次,献果子;建仁点茶之次,献果子。盖果子是为茶子之谓欤!中华则供具外,无更备果,而日本则更备果矣。」

  祖忌十八拜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进炉前上汤上食,请客侍者供递。俟烧香侍者就祖位侧捧置几上,退就位三拜,仍进前烧香,下[贝*亲]毕,三拜,收坐具。鸣鼓讲特为茶,如汤礼。」

  忠曰:「特为汤,宿忌记之,故不烦重录。特为汤有九拜,〈佛祖忌九拜〉录之。今亦如此,合前成十八拜。」

  十八拜,两回九拜也。先住持上香归,行者展席,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进上汤进食,归三拜。进上香下[贝*亲],归三拜,收坐具,行者卷席。复住持进上香归,行者复展席,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行者鸣茶鼓,住持进上茶,归三拜;又进深揖,归三拜。行者止鼓,住持收坐具,行者卷席。

  百拜

  希叟昙禅师〈正宗赞序〉云:「宝祐甲寅,西蜀比丘绍昙百拜书于灵鹫放山室。」

  忠曰:「百拜,直为一百度礼拜也。或又但言数多耳,不必礼拜百度矣。《论衡?儒增篇》云:『百与千,数之大者也。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是与《书》言协和万邦,《诗》曰子孙千亿,同一意也。』」

  儒亦有百拜。《礼记?乐记》云:「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疏》:「谓士之飨礼,唯有壹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

  明《圣君初政记》曰:「洪武三年五月,谕中书省曰:『今人书札多称顿首再拜百拜,非实礼也,宜定其式。凡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

  儒论再拜礼重。《野客丛书》云:「《漫录》曰:『晏元献与兄手帖曰:殊再拜,庄客至,知大事礼毕云云。此外希顺变,不备,殊再拜十一哥十一嫂。』仆家有富郑公一帖,正与晏元献一同,前后皆云弼再拜几叔几婶。乃知前辈以『再拜』二字施于尊长,不肯轻用。而今人或用此二字,则以为轻己,虽平交亦不敢,况兄与叔乎?」

  儒有四拜。李涪《刊误》云:「夫郊天祭地,止于再拜,其礼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妇谒姑嫜,其拜必四,予辄详之。妇初再拜,次则跪献衣服,支史承其筐篚,则跪而受之。常于此际,授受多误,故四拜相属因为疑。又妇拜夫家长老,长老答之,则又再拜,即其事也。士林威仪岂可傚诸下俚耶?谒拜姑嫜宜修典故,再申插地,《周礼》:妇拜插地。其仪可观。」

  儒有八拜。邵伯温《闻见前录》云:「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儒,天子前有二十四拜。《水浒传》云:「宋江等朝觐东京,侍御史引至丹墀玉阶之下,宋江、卢俊义为首,上前八拜,退后八拜,进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扬尘舞蹈,山呼万岁。」

  儒有万拜。《群谈采余?谄媚类》云:「罗志仁《姑苏笔记》:贾似道当国时,浙曹朱浚每有札子白事,必称某万拜复,时人谓之朱万拜。浚,晦翁曾孙也。」《余冬序录》亦载之云。朱浚,字深源。

  赵世显《客窗随笔》云:「李涪谓唐世郊天祭地,止于再拜,其礼至重不可加。而以妇拜姑嫜必四,为非礼,然则彼时不行四拜也。方干处士,每拜必三,时谓之方三拜。宋朱元晦孙为淮东提刑,与显者书,必云万拜,时谓之朱万拜。方未免好奇之过,朱则谀佞,丧厥祖风矣。」

  千拜

  忠曰:「又有千拜者。」

  《大宝积经?护国会》云:「福焰王子即乘吉利意如来光至如来前,举身投地,如大树倒,礼彼如来一千拜已,说偈。」

  不住拜

  永平元和尚曰:「法益之时,亦有不住拜,谓礼拜而不止也,可到百千拜,是皆佛祖之会所用来拜也。」

  两展三礼

  《字汇》云:「展,之辇切,旃上声,开也,舒也。」

  《小补韵会》云:「展,知辇切,舒也。」

  旧说曰:「展者,初欲展坐具,师家揶揄止之,故作摺势;复欲重展,复止之,复作摺势;然不拜则情不足,故不展坐具而手持触地拜而已。」或曰:「展者,插手于坐具也,至第三度,抽之点额而礼。」

  忠曰:「或曰展者,展礼话也,谓叙事寒喧。予谓展固系坐具,初欲展具,师家约免,即不展具,但叙事情。第二展义同,叙寒喧耳,非展礼词之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触礼三拜。」又〈谢挂搭〉云:「参头一展坐具,住持展手约免之,即收起。参头进前云:『某等宿生庆幸,获遂依栖,下情不胜喜跃之至。』仍如前退身,香几右手转,归位问讯,再展坐具,住持复如前约免,收坐具。再进前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仍如前转,归位问讯,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又《大鉴》说,见〈触礼〉处。

  忠曰:「上来所录,到第三度触礼三拜。其三拜,但是三度点额也。然又有第三度真三拜者。《敕修清规?受法衣》云:『插香,两展三礼,免则触礼。止此』此既免真三拜,故但触礼点额三度也。」

  《校定清规》云:「两展三拜,亦有议论高者,凡前两展,住持不答拜,只以两手作分开势。盖彼欲展拜,此以手免之,故彼抽之;彼又展,此又免之,故彼触拜,则住持亦当触拜酬之。」

  《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祖庭事苑》引《僧史略》文了云:「今丛林尊宿亦行此礼,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实为倒置,往往辄谓一展即当二拜,不知据何而为此言。所谓蓌者,诈也。卑以诈拜,而尊实答之,既重轻之不分,使后世将何以为法邪?而今而后,慎勿言答拜之礼,以取笑于傍观。蓌,祖卧切。」

  《释氏要览》云:「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已下引《僧史略》。又云:「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

  《村寺清规》叙九拜了云:「然今丛林多只两展三拜,或谓昔有梵僧来参仰山,僧方展,而山怜其远来特止之。僧即进前切叙云:『久仰道风。』意欲展拜,山又止之,僧故只通寒温,而后触礼三拜云云。后世因之而为叙见之礼。又或更简而只触礼三拜云云。但梵僧参仰山之事,《清规》诸书所不载,后学不知两展三礼之由,竟昧见尊宿当九拜之敬耳。」

  《村寺清规?万一山跋》云:「予初游方,一尊宿曰:『昔仰山有西土僧来参,手展坐具,山挹而辞之,遂通仰参。复欲展礼,山又止,乃通寒温,僧则触礼三拜。丛林若不本此说,则此礼无义理。后予任职众中,睹师徒行礼,其徒方展坐具,而师乃答拜。次日予诘曰:『讵有为徒者方展具,而师即拜?于理未通。』师曰:『近代宗师皆然。』予举前话以应,遂以予言为是。兹事盖清规所不载。」

  忠曰:「《僧史略》开坐具为礼,引梵僧缘。通慧博该,必有所据,后世因作梵僧参仰山两展三礼之说,夫仰山别有梵僧来参缘,乘之傅会矣,宜哉《清规》诸书不载!」

  《律苑事规》云:「禅规二展三礼,今律规并作大展三拜。词语先寒暄,次叙事,一并称之,住持不答拜。」

  旧说曰:「两展陈辞,每展别,初展言某事,再展言起居。」

  旧说云:「或规有初展叙时令,异于《敕修清规》。」

  忠曰:「言或规者,指《律苑》乎?若然,则卒见《律苑》云『先寒暄,次叙事』,谬解为二展三礼事,而自以为异余规。然《律苑》实以禅规二展三礼合为一箇大展三拜,故拜间不交词语,拜前一并称唱之。其语先寒暄,次叙事也。若到大展九拜,则每三拜展词,其语先叙事,次寒暄,并同禅规。〈九拜〉处引《律苑》。《敕修清规》亦一并称之,则先起居,次叙事。见〈游方参请〉及〈谢挂搭〉。《敕修》何异《律苑》耶?旧说又云:『《泽山清规》先叙时令。止此』妄谬惑人有如此者。《备用》两展皆先叙事,次寒温,与《敕修》全同。」

  因录一并唱语法。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参头领众至客司。乃至词云:『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云:「知客词云:『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适承降重,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一并词语,先拜,次词语。《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转身至炉前,对触礼一拜,词云:『移刻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荷收录,礼合拜谢,兹蒙降尊,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云:「次揖两序入,对触礼一拜,词云:『即刻恭惟座元、都总、诸位禅师尊候多福!某等获遂依附,迺承隆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触礼

  见〈两展三礼〉处。

  旧说曰:「以头触地,故云触礼。」忠曰:「以坐具触地三叩头,故云触礼三拜。」

  旧说曰:「触义未详,义堂、岐阳皆不明说。」忠曰:「触义明见《大鉴清规》语,亦何疑焉?」

  《大鉴小清规》云:「古法,小比丘见大比丘,必须展拜。一问讯,便展坐具,大比丘坚以手约免之,或以坐具约而免之;小比丘收摺了,又慇懃必欲展拜,又展坐具,大比丘又坚约免之;小比丘又收摺了,敬礼之心未息,乃以坐具触地三而拜之,大比丘遂答之一拜。此其两展三拜之本意也。」

  旧说曰:「触礼三拜有数说:一曰三折坐具,当额于其一折面三叩也;一曰执坐具正半四折,当额于其上面三叩也;一曰前两展后一拜,合称三拜。」

  忠曰:「第三说非是,《敕修清规》中有但触礼三拜,而无前两展者。」

  《敕修清规?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云:「首座至住持前谢茶,两展三礼。初展云云,再展云云,退触礼三拜。住持每一展则约止之,至触礼则答一拜。」

  旧说曰:「触礼如军中蓌拜。《僧史略》说,见〈两展三礼〉处。蓌拜,略拜也。军中负兵器,身体不自在,故然。」《小补韵会》云:「蓌,祖卧切。《说文》:『拜,失容也。』《礼记》:『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朱氏曰:『蓌,犹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

  《律苑事规》云:「原其坐具之制,为护身护衣故,触礼之法,头若至地,身衣有污,非所宜也。」又云:「禅规触礼之法,有污身衣,尽除去之。」

  触礼一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诣书记寮,触礼一拜,禀云:『启建圣节,烦制疏语。』书记制毕,具草先呈住持,亲送堂司,触礼一拜,答先礼也。」

  对触礼

  《敕修清规?入院》云:「新命受草贺了,鸣僧堂钟,领众躬送前代归寮,对触礼一拜。」

  对转触礼

  《备用清规?侍者进退》云:「当日批下堂司,请旧侍者茶,送归众寮,维那上首,对触礼一拜,对转触礼一拜,送维那出门。」

  《敕修清规?侍者进退》云:「与维那交互对触礼一拜。止此」即是对转触礼也。

  《备用清规?小挂搭归堂》云:「参头同到众寮,维那上间入,对触礼一拜,对转对触礼一拜。」

  《敕修清规?小挂搭归堂》云:「维那居上间,对触礼一拜,转下间,又对触礼一拜。」

  普触礼

  《敕修清规?诸方名胜挂搭》云:「凡欲求挂搭,次日赴茶罢,禀云:『某等为生死事大,特来依栖,伏望收录。』普触礼一拜。」

  《备用清规?侍者进退》云:「受请人进前,普触礼一拜。」

  忠曰:「众人一时触礼,故曰普也。」

  普同作礼

  《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行者喝云:『大众普同作礼,触礼三拜。』」

  解者曰:「大众各各互礼也。」

  丈夫拜

  《雪峰存禅师录》云:「师领徒南游,时黄涅槃预知师至,搘策造前途接之,抵苏谿,邂逅相遇,师遂问曰:『近离什么处?』槃云:『离辟支巖。』师云:『巖中还有主么?』槃以竹策叩师簥,师乃出簥相见。槃云:『曾郎万福!』师遽展丈夫拜,槃亦作女人拜答。师云:『莫是女人么?』槃又设两拜云云。」

  女人拜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便于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师云:『恁么即不去也。』归宗云:『是什么心行?』师乃相唤回,不去礼国师。」又见〈丈夫拜〉处。

  《传灯》一山解云:「女人拜,女人立拜,屈膝而已。」又曰:「以两手当胸前些子鞠躬。」

  《事物纪原》云:「《礼》曰:男拜则尚左手,女拜则尚右手。又居丧之礼,男拜稽颡,女子则否,是古者男女之拜一也。《古诗》曰:『长跽故夫前。』 五言之作,自汉李陵,推此则由汉而来,其拜犹同耳。孙甫《唐书》云:『唐武后,欲尊妇人,始易今拜。』是则女屈膝而拜,始于唐武后也。」忠按:女屈膝,恐屈上脱不字。

  《鹤林玉露》云:「宋朱文公云:古者妇女以肃拜为正,谓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也。拜手亦然。南北朝有乐府诗说妇人曰:『伸腰再拜跪,问客今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相见,皆跪如男子之仪。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为今之拜者,起于何时。程泰之以为始于武后,不知是否?余观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尽红糚妆,请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则唐时妇女拜不跪可证矣。」

  《事言要玄事集》云:「《代醉篇》:《礼》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侠者,夹也。谓男子一拜,妇人两拜,夹男子拜。今妇人之拜不跪,则异于古所谓侠拜。江浙衣冠之家尚通行之,闾巷则否。江邻几《嘉祐杂志》载司马温公之语,乃谓陕府村野妇人皆夹拜,城廓则不然。南北之俗不同如此。」又曰:「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别。自唐武后尊妇人,始为今拜,而不屈膝。此见张建章《渤海国记》,不谓无据。然大观《北史》,周时诏内外命妇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则知前此妇人盖已不跪者矣。」

  《文海披沙》云:「妇人拜而不跪,自古已然。宋王贻孙对赵中令谓,《古诗》『长跪问故夫』,则古妇人亦跪,不跪自唐则天始。今制妇人亦跪,但拜时不如男子一揖,间一拜耳。然连拜不起揖者,俗谓之叩首,乃贱者之礼,非贵之也。至于揖,则男子双手至地,妇人略缩膝而已,此礼不知与古同否也?」

  团拜

  众人聚拜曰团拜。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各乡曲依所出榜,诣各处团拜。」

  答拜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奠茶汤》云:「主丧炷香礼真,小师真左答拜。」

  《尚书?顾命》云:「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春秋左氏传?文十三年》云:「郑伯拜,公答拜。」

  《周礼》九拜有褒拜。《正字通》云:「诗诂谓褒拜为答拜,古文报亦作褒。」

  宋陈宾《桃源手听》云:「史越王罢相归里,经从慈溪,邑宰蒋鹗远迎。既见,邑吏而下皆参,罗拜庭下,越王答拜,蒋宰局脊请免。王曰:『阁下与之有名分,某与之为乡曲。』」

  还拜

  答拜亦曰还拜。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下遗书》云:「住持诣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拜,专使座右还拜。」

  顿首

  九拜之一也。

  《周礼?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稽颡而后拜。奇拜,谓一拜。褒拜,报拜也。肃拜,但俯下手。

  振动者,《正字通》云:「振动,如仪礼之揖厌。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谓之打躬连拱手。诗诂谓战栗变动,恐悚迫蹙而下手。」忠曰:「凡九拜解释,《正字通》用舍注疏。欲得其详者,须捡彼。」

  《文献通考》云:「朱文公熹白鹿礼殿塑像说曰:『其为顿首,则又以头顿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却其手而以头着地。』」

  《野客丛书》云:「今人或以顿首施于卑下,不知拜头叩地岂卑下之所安乎?」

  《经国大典注解》云:「臣之于君稽首,稽首者引首稍久在地。稽者,稽留之意。下官于上官顿首,顿首者额至手即起也。上官于下官空首,空首者头不至手即起也。平交者亦空首。」

  《宾退录》云:「其为顿首,则又以头顿于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却其手而以头着地。」

  叩首

  永平元和尚云:「凡礼拜,以头叩地,或至血出,此名顿首拜。」

  磬折

  《史记?滑稽传》云:「西门豹簪笔磬折。」注:磬折,谓曲体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磬一片黑石,凡十二片(2),树在虡上击之,其形皆中曲,垂两头,言人腰侧倾也。

  《后汉书?马援传》云:「公孙述警跸就车,磬折而入。」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礼记?曲礼》云:「立则磬折。」疏:偻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也。

  《韩诗外传》云:「立则磬折,拱则抱鼓。」

  《艺圃球琅?威仪篇》云:「立以磬折,坐必抱鼓。」注:磬折,鞠躬也。抱鼓,手拱也。

  《庄子?渔父篇》云:「夫子曲要磬折。」

  《孝经援神契》云:「孔子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

  叉手

  《洪武正韵》云:「叉,手相错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

  《事林广记》载王日休速成法云:「叉手法,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

  《敕修清规?装包》云:「途中云水相逢,彼此叉手朝揖而过。」

  《十诵律》云:「民大居士从座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愿佛及僧受我舍宿。』佛默然许之。」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曰:「佛告阿难:『汝为空无菩萨自西方乐园世界来者。叉十指,说是偈言:其雄根为寂定,空无出大光明。我为勇猛叉手,为师子大吼礼云云。』佛告阿难:『汝用是叉手功德,我般泥洹已后六月中,当独作佛,天上天下人皆当稽首向汝作礼云云。如来今现在,若泥洹后,以直心无谀谄之意,一心叉手向说法者,诸佛天中天,皆当授其决,及少功德者,皆当具足得是法,何况乐喜无瑕秽者?』」

  忠曰:「须知此经所谓叉手者,舍妄心收归一真法界者,故其功德如经所说。」

  《后汉书?马援传》云:「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有僧问讯,叉手而立,师云:『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云:『太僧生!』」

  忠曰:「合掌,西竺之法。叉手,本中华古法,为俗礼,故南泉以为太俗生。」

  旧说曰:「凡进退法,进前叉手,退后合掌,是其通式也。」

  合掌

  〈日用轨范〉云:「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不得以手托口边。古云:『参差合掌不当胸,两手交加插鼻中,拖履揭帘无款细,呕声泄气逞英雄。』」

  《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头若少斜,指头亦少斜,其腕莫教近于胸襟,其臂莫教筑于胁下。」

  又与〈问讯〉同看。

  智者《观音义疏》云:「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观解者,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乃至广说。合掌表于返本还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掌也。」前〈礼拜〉处,《名义集》略引之。

  《法苑珠林?致敬篇》云:「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今礼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掌合而指开,良由心慢而惰散也。宁开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开掌,本欲来求福,却反招慢过。」

  《释氏要览》云:「合掌,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着,不令虚也。」

  《资持记》云:「合掌者,定心想也,两掌相抵,指掌齐合。今人但合指耳。」

  忠曰:「禅林有人但合十指头,不合其掌,像未开莲,因名莲华合掌矣。夫莲华合掌,别在仪轨。《逍遥园记》罗什答秦王问供养《法华》,正用莲华合掌,盖依供养《莲经》。若寻常合掌,则不可徒虚掌黏指端,既当诸师剉折。好善兄弟!勿从非法焉。又《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止此』是谓手之清净,非合掌如莲华也。」

  和南

  《敕修清规?圣节》云:「住持和南登座。」又〈寮元〉云:「每日粥罢,大众归寮。乃至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不审。』大众和南。」

  《翻译名义集》云:「槃那寐,或名槃谈,讹云和南,皆飜我礼。」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云:「《四分》:『至上座前,脱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手执两足,云我和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仪》云:『和南者,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寐,此翻为礼。』」

  《法苑珠林》云:「依经云和南者,梵语也,或云那谟婆南等,此犹非正。依本正云槃淡,唐言我礼,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弥复大笑。又南无者,《善见论》翻为归命觉,亦云礼大寿。又和南者,《出要律仪》翻为恭敬,《善见论》翻为度我。准此而言,恭敬度我,义通凡圣,岂和南偏在尊师,亦通上圣。」忠曰:「和南诸佛之南字,当作尚也。」

  《僧祇律》云:「佛言:『和南有三种: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住,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身、口、心恭敬。』」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摸,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正言烦淡,或言槃淡,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

  普同和南

  同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念诵》云:「供头鸣堂前钟三下,众普同和南。」

  问讯

  《祖庭事苑》云:「讯亦犹问,古之重语也。」

  《释氏要览》云:「《尔雅》云:『讯,言也。』《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痖羊,当相问讯。』《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见〈礼拜〉处口礼中。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往住持前问讯,巡堂一帀,归内堂中间,问讯而出。」

  忠曰:「旧说谓:『日本问讯,但合掌低头,阙不审词,太简乎。止此』盖见《僧祇》痖羊之诫,云尔欤,然不可一定说。《清规》问讯,合掌低头,如《大鉴》说。不必叙言词。〈圣节〉中亦云:『两序对出,向佛问讯上香。止此』〈日用轨范〉云:『摺袈裟了,亦当问讯而去。止此』此般岂亦出语曰不审耶?」

  《大鉴小清规》云:「两掌相合,但名合掌。若合掌低头敬揖,此名问讯。今此间人但合掌,名曰问讯,此亦错误传习也。」又云:「凡两掌相合,只名合掌。如十佛名时,大众合掌默念佛名,不名问讯。如揖香、揖茶,此时合掌低头揖众,此名问讯。如自己于佛前合掌低头,敬揖诸佛,此名问讯。如主宾相见,合掌相揖,此名问讯。如合掌巡堂,不名问讯巡堂。」

  《村寺清规》云:「事毕,或转身团栾问讯,或只就位略转面,相顾左右。和南却须以头面随手略转,相揖左右而问讯,不得但俛首,以手摇拽左右。」

  旧说曰:「凡问讯,但曲腰而直项,非也。须倾首,寓敬意。」

  《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大如歇后语乎!」

  《智度论》云:「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复次,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问曰:何以问少恼少病不?答曰:寒热饥渴,兵刃坠落,外病;四百四病,内病。如是二病,有身皆苦,故问少恼少患不。人虽病差,未得平复,故问兴居轻利。虽病差,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携轻举重,故问气力。虽举重携轻,有贫穷恐怖,不得安乐,故问得安乐不。复次,有二种问讯法: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内外诸病,名为身病。贪、瞋、嫉妒、九十八结等,名为心病。问讯二病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略钞。

  《华严经?梵行品》云:「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乃至随俗说,显了说。」

  普同问讯

  忠曰:「有二种普同问讯:一、行事人普问讯大众,如上堂登座时;二、大众一时问讯,名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登座云云。说法毕,下座,住持前问讯,普与大众问讯。」又〈四节秉拂〉云:「秉拂人往住持前问讯,次知事前问讯,巡至班末;次至同班前问讯,亦巡至班末,即举手与大众普同问讯。」又〈大夜念诵〉云:「维那请锁龛佛事,受请人出班烧香,退身问讯;次住持前问讯,转东序前问讯,巡至班末问讯;次西序前问讯,然后与大众普同问讯。」

  右行事人与大众问讯者。

  忠曰:「行事人与众普同问讯之法:先低头问讯了,以其合掌,直下身左边,少磬折。更以其合掌,直身。转下身右边,少磬折。即以合掌致胸前,解合掌叉手,或处称十问讯,谓若画十字然。」

  《敕修清规?告香》云:「普说竟,仍齐向法座立,参头插香,同众三拜,免则触礼,进云云云,普同问讯而退。」又〈赴斋粥〉云:「古规,每日住持赴堂早粥时,先于堂外坐,待堂前鸣钟即入堂,大众齐下床,普同问讯就坐。」

  〈日用轨范〉云:「堂前钟鸣下床,为迎住持入堂,大众普同问讯,不得以手左右摇曳。」

  右大众一时相问讯者。

  普通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见东福寺入寺规。

  普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登座。」详〈普同问讯〉处。

  十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合掌横竖,若画十字故名。

  《东福清规?上堂》曰:「住持到法堂东月坛,冬则脱帽子,到中央十问讯,登座。」

  略问讯

  忠曰:「不深低头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侍者接香,以左手插炉中,右手拈从香一炷,略问讯,下座归班。」

  小问讯

  即略问讯也。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小问讯,叉手进炉前,左手插香。」

  趺坐问讯

  忠曰:「秉拂人请堂头趺坐,故令侍者问讯,此谓请趺坐问讯,或省言趺坐问讯,堂头到此据椅矣。如日本禅林入院开堂,比住持举垂语,侍客为请趺坐,到列剎和尚上位前问讯,转身到末位西堂末位。问讯,此谓趺坐问讯。」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住持当令侍者请官员坐。」又〈四节秉拂〉云:「秉拂人就座云:『侍者请堂头和尚趺坐。』秉拂侍者至住持前问讯。」

  忠曰:「此问讯即是趺坐问讯也。」

  座前问讯

  忠曰:「座前者,谓法堂正前,撑天柱之间也。按上堂,凡有两次座前问讯。初住持未出时,西序、东序望空座,座前问讯;后住持登座,两序复座前问讯请法。日本禅林未闻行初空座问讯焉。」

  《敕修清规?圣节》云:「头首下床,圣僧前问讯,领众出堂,至法座前列一行问讯,归西序立,大众鴈列于后。知事待西序归位毕,亦列一行,座前问讯,上首居后,都寺引归东序立定。」又云:「住持和南登座,乃至首座领班出列,座前问讯,大众同问讯。知事转班列座前问讯,行者随问讯。」

  忠曰:「头首、知事空座问讯,初未知何义,后于教中得其意。」

  《大般若经》百二十七卷云:「天帝释言:『我坐在三十三天善法殿中天帝座上,宣说正法,无量天子听说,恭敬礼拜而去。我不在时,诸天子亦来,咸言此处是帝释为诸天说法之座,我等皆应如天主在供养。右绕礼拜而去。』」

  又《正法念处经》云:「迦迦村陀佛上忉利天,为诸天说法,还阎浮提。后天帝释入俱咤殿,以清净心,举身投地,礼师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来所坐之处。以敬重心,念如来故。」

  忠曰:「今空座问讯,亦此义也。堂头说法座故,虽堂头未坐,亦礼揖。或不得其意,妄为两序互问讯之义,非也。固依百丈淹贯大藏所制作,有渊源矣。 」

  座下问讯

  忠曰:「座下者,法堂须弥座前直下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待住持歛衣趺坐,侍者先末班引过座下,列一行问讯,烧香侍者引班归位。次有首座、知事座前问讯。西堂、东堂出,座下问讯。」

  忠曰:「两序座前问讯,侍者座下问讯,盖侍者左右乎住持,可谓亲于两序,所以座下问讯也。其西堂、东堂之于座下者,彼无有别问讯位,况其人与侍者位阶悬隔,无混杂之嫌,故亦用座下也。」

  旧说曰:「侍者位卑于两序,故于座下。止此」予不与此义。

  四处问讯

  忠曰:「僧堂四板头烧香问讯,此谓四处问讯。」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专使揖众坐,圣僧前烧香,次上下间,次堂外烧香,仍归堂内。住持前上下间及外堂问讯,仍归中问讯。」又〈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都寺揖坐巡堂,归堂中立问讯,众坐。进前烧香,次上下间、外堂,归香合安元处,即往特为人前问讯,右出住持前问讯,仍巡问讯一帀及外堂,归堂中问讯,侧立。」

  《东渐略清规?四节别式》云:「库司特为首座大众茶,乃至都寺进前,烧香四处或七处,首座板、后堂板、分手板、圣僧板也。次外堂、上下间,归即往首座前问讯,右出住持前问讯,仍巡堂问讯一帀及外堂,归堂中问讯侧立,依圣僧板头立。」

  《鎌仓清规?烧香侍者巡堂礼》云:「待大众坐定,而进龛前把香合,烧香圣僧之前,次自首座床始,而于四所烧香及外堂,香合置本处,又向四所问讯及外堂。然而立中央问讯,是揖香之礼也。」

  《莹山清规》云:「圣僧、上下间、堂外问讯,是云四处问讯。」

  忠曰:「《东渐》云四处,但是僧堂四板头也,外堂则不在其数。《鎌仓》及言亦为外堂在四处之外。然《莹山》历指圣僧、上下间、堂外,以为四处,太可疑。盖取僧堂上下间为二处,四板中,舍何二耶?又取外堂为一处,外堂有上下间,舍何闲耶?若共问讯,复成五处矣。我恐《莹山》卒见《敕修》等清规圣僧、上下间、外堂问讯语,不及审订,妄加外堂为四处也。」

  僧堂巡问讯图

  七处问讯

  忠曰:「《东渐清规》云:『都寺烧香四处或七处。』见四处〈问讯〉处。 虽不指七处名,僧堂及外堂,有炉七处。见〈四处问讯〉僧堂图。七处烧香了,七处问讯,是揖香之礼,此可称七处问讯也。」

  忠又按:众寮茶汤礼,亦七处安炉。中间、上下间烧香问讯,亦可称七处问讯,谓中间观音前一,上间三,下间三也。

  《敕修清规?众寮入寮出寮茶》云:「进中间、上下间烧香,复中间、上下间问讯,仍中央问讯。」

  众寮点汤行礼之图

  三巡问讯

  《敕修清规?方丈小座汤》云:「客集,侍者揖,引至住持前问讯,依照牌入位立定。烧香侍者、请客侍者分往特为人前,巡问讯揖坐已,复位竝立。烧香侍者进前烧香,仍归位,与请客侍者同时转身,分巡问讯揖香。候鸣板二下,行汤遍,仍巡揖汤毕,烧香侍者进烧光伴香,鸣板一下,收盏;鸣鼓三下,退座。」

  解者曰:「此揖坐、揖香、揖汤三次问讯,是谓三巡问讯。烧香、请客二侍者各合掌而巡,及至末班,略问讯了,各叉手归位。僧堂汤礼,亦有三巡问讯。见〈饮啖类?大座汤〉处。先住持前问讯,次第巡堂如常。」

  一问讯

  《竺仙小清规》云:「住持并侍者接入大众时,合掌立而已,是名接入一问讯。」

  《大鉴小清规?求挂搭礼》云:「方丈行者请粥罢,方丈献茶。粥罢,参头领众方丈前候住持入了,参头领众进,门外肃立,侍者一问讯,接入香炉前。」又〈四节日巡堂礼〉云:「凡茶汤礼,侍者门外立,俟两班耆旧皆集,但一箇问讯,众入。无人人问讯之理,与众寮不同。」

  借香问讯

  揖班上香,有借住持香者,即先向住持问讯,此为借香问讯。烧香了,复向住持问讯,此为谢香问讯。

  《敕修清规?两序出班上香》云:「两序相朝而出,转身问讯住持,谓之借香,然后上香。若圣节、佛祖、嗣法师忌,无借香问讯。」详〈报祷类?出班上香〉处。

  《大鉴小清规?两班出班拈香法》云:「三佛、初祖、百丈、临济、开山、嗣法师,无借香问讯。其余前住忌,则两班人人借住持香合内香烧之,故先问讯住持借香,又回身问讯,谢住持也。」又〈诸祖忌〉云:「维那揖两班烧香,借香问讯,先问讯住持,转身烧香问讯了,又问讯住持,归位。」

  《莹山清规?土地堂念诵》云:「维那出班烧香,倚卓左边向主人问讯,请主人烧香。侍者开香合,分香于函盖置。两班一位出班,进前问讯主人,转身问讯土地烧香;又转身问讯主人,还位。诸位皆如此。」

  谢香问讯

  见〈借香问讯〉处。

 
 
 
前五篇文章

游京都临济宗大德寺

会校《无量寿经》粗竣敬题二偈 二首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

白救度佛母赞

 

后五篇文章

禅宗来中土 南方最有缘

佛教的基本伦理思想

力挽狂澜兴天台——湛然大师与天台宗

山东平度市大泽山刻石慧尊禅房

智敏上师领众共修长寿仪轨前的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