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用经典滋养成长的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当学生在这些奉献中真正体会到爱和责任时,心中一定会刻下一个大志向。这样,学习成绩不用家长苦口婆心地催促,他自然会想办法搞上去的,就像大树的根扎实了,树干枝叶自然也就茂盛了。

赣州市五百名学生文庙前诵经典

  课前,学生们在一块漂亮的地毯上把一个曼陀罗图案用贝壳、石头、羽毛或栗子拼出来,然后围着这个图案静静地坐着。上课了,宗教老师走进教室,用赞赏的眼光看着新颖的图案,让大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怎么和别人相处?我有什么责任?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德国校长恩雅在《海伦娜的奇迹》一书中描写他们上宗教课的情景。恩雅校长利用传统宗教课,把信仰不同宗教的学生聚在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灵、关注道德教育。她认为这样的课堂能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呵护,并激发他们的灵感。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中国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传统信仰,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儒家的“仁者爱人”、释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但令人痛惜的是这些信仰到了明清以后逐渐衰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文化的断层和信仰的缺失。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失去道德和信仰,今年10月中国连续发生了3起学生杀害老师的案件,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虽然这些事件是个案,但不敬师长、自私自利、焦虑忧郁等现象在青少年中却是较为常见。恩雅校长的成功教育在于抓住了一个人成长的根,这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榜样。

  重拾道德信仰

有这样一所学校:校园里没有工人、没有保卫,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论语》、《道德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生见到老师7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却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是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台湾某学校。

  有这样一群学生:每周下午的不同时间,在素质教育基地“文化四合院”的书画院、棋院、茶道院和京剧院里,可以听到他们饶有兴趣地吟诵经典,看到他们有板有眼地表演京剧。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堂上,还能受到古筝、太极拳、书画、茶道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福建一所小学的孩子们。

  

图片来源:图读湛江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感情,从经典那里汲取了精神营养。过去的孩子从小背诵四书五经,接受圣贤谆谆教导,把做人的根基打扎实。前一阵子我到南方给校长、老师、家长办讲座,看到仍有不少学校过度强调分数,结果收获了分数,却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不过令人可喜的是,国内已有教育者把经典背诵当作学校的一项特色功课,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懂礼仪、讲文明,再也听不到吵闹声、看不到乱丢东西的现象了。

  中国传统经典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不衰,自有其道理,其间蕴含着诸多人生哲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果孩子从3岁开始诵读传统经典,到13岁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弟子规》要求的“孝敬父母”开始,到《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诵读经典,好比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一粒优良的种子,日后必定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带着爱走上实践

  现在孩子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爱自己不关心别人。在很多学校,常常会看到清洁工辛辛苦苦打扫干净的厕所,一个课间下来就面目全非了,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珍惜他人的劳动,这是教育的理念错位,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负责学校的大小事情呢?想培养一个人才,就一定要让他去实践。学校的卫生、花坛、黑板报、小广播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设计,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低年级。文艺演出、演说活动、班会及各种兴趣小组也是学生爱班级、爱集体、爱他人的历练舞台。当孩子有了这份实践机会,责任心也会渐渐增强。

  教育者如果能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参与一些志愿者工作,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更能通过奉献而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前不久,太湖中学和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联合举行孤儿助学活动,一位参与助学的学生说:“这几天的活动让我的胆子变大了,看到被我帮助的盲人嘴角那甜蜜的微笑时,我心里无比喜悦,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这些本身是被救助的学生,因为做了志愿者,收获的就远远不是物质上的救助了。另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没有钱来回报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只有用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爱来回报。希望爱心可以永远传递,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上。”

图片来源: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社区、慈善组织联合,每学期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如慰问养老院的老人、看望福利院的孤儿,进社区宣传环保、回收废电池,参与贫困助学、慈善救助等。当学生在这些奉献中真正体会到爱和责任时,心中一定会刻下一个大志向,这样,学习成绩不用家长苦口婆心地催促,他自然会想办法搞上去的,就像大树的根扎实了,树干枝叶自然也就茂盛了。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涵盖了一个人成才的全部要义:于自身要具备像日月一样光明的德行,于他人要努力去帮助接济,直到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所以,培养下一代应从教育入手,从校园、家庭做起,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伴。

 
 
 
前五篇文章

孔子遇到经济危机不会跳楼

等不起的孝

收获寒冬里的温馨

《神州和乐》传递大乐与天地同和

印度缘何频繁发生恐怖袭击?和谐拯救危机

 

后五篇文章

静掩柴扉

情为何物

军犬黑子的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趣味问题

先秦儒学与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