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木雅塔公寺金刚神舞法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木雅塔公寺金刚神舞法会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胡昂
  [内容摘要]作为藏东康巴藏族的一个支系,世代居住在塔公草原的木雅藏族有着非同寻常的传奇背景。塔公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吸收融合了原始宗教祭祀乐舞和传统寺院傩舞的艺术形态,创立了兼具原始艺术的模仿性、宗教艺术的象征性和民族艺术的地域性等多元艺术特征的金刚神舞。本文对木雅塔公宗教羌姆文化及其艺术化传播活动作了形象性记录。
  [关键词]木雅藏族;塔公寺;金刚舞;羌姆艺术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3-071-04
  一、总论
  在康区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广阔地域上,世代居住着纯朴直爽的“木雅藏族”。作为康巴藏族的一个支系,木雅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习俗,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背景而独具魅力。关于木雅藏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宋元时期由西夏部族迁居至此,繁衍生息发展而来,据称木雅地方是锡金王室的祖籍地;另一种是由世居于此的党项等部族与藏族融合而成,明清时期属明正土司管辖。木雅藏族在语言、服饰、建筑和节庆习俗等方面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风貌。
  原称“木雅草原”的“塔公草原”,自古便是木雅藏族聚居区。“塔公”一词在藏语中是“佛、菩萨高兴或欢喜”的意思,相传,木雅塔公寺建寺之初曾有当地妖魔与佛法作对,后有一印度高僧来到这里降服了妖魔,并重新为寺院举行了加持开光法会。法会吉祥圆满,诸佛、菩萨当空现身、欢喜赞叹,从此作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就成为了寺院名和当地的地名。
  塔公寺坐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塔公乡境内,位于距川藏公路南北线分路口的东俄洛村以北38公里处,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寺院周围依山傍河、牧草丰美、天高云淡,是典型的牧区小镇风光。远处耸立着壮丽伟岸的“雅拉”神山,四周环绕着文殊、观音、金刚手、绿度母四座神山,与塔公寺一道分别代表佛、菩萨的身、口、意,因此塔公被公认为佛、菩萨的天然道场,藏传佛教的圣地,在国内外僧俗信众中享有极高声誉。
  相传,在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地时,释迦牟尼佛塑像再也无法搬动,佛像开口说这是一块佛地,不愿再向前行。由于佛像乃唐太宗所赠,必须请往拉萨,为使佛像能得以顺利启程,智慧的文成公主按照佛像原貌复制了一尊安放在塔公,此地也就因此修建寺庙,这就是塔公寺的起源。这尊佛像一直供奉在塔公寺主殿—塔公觉卧专殿中,当地信众认为此乃等同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的佛祖像。塔公之所以天下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塔公的神奇色彩和这尊觉卧佛像的传奇因缘有关。“凡发愿到拉萨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康藏塔公寺的觉卧佛则享有同等的效果和功德”的说法,更是印证了这一推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塔公才吸引着各地人们络绎不绝的前往朝拜、修法和参加法事活动。
  文成公主入藏后,在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主持修建了108座寺门面朝汉地的寺庙,作为这批寺庙中最后扩建和整修的一座,塔公寺又被命名为“一见解脱如意寺”。寺院内现有气势辉宏的藏传佛教建筑群和108座藏式佛塔组成的塔林,北面矗立着佛堂大殿,外墙藏红、飞檐高耸、立柱参天。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和俄尔钦塑像,四壁是色彩丰富、造型传神的密宗本尊、护法造像;觉卧殿中供奉的是前文所言颇具传奇色彩的释迦牟尼佛塑像;新建的观音殿中供奉着高约9米的镀金千手千眼观世音铜像,是迄今为止全藏区最高的一座千手千眼观音像。
  二、金钢神舞法会
  在塔公寺每年众多的宗教活动中,当属夏冬两季的“跳神节”宗教祭祀活动在康区最具影响。法会上经常见到来自道孚、炉霍、丹巴、理塘等地的活佛、僧侣和普通民众。塔公寺“冬季跳神节”为藏历12月29日,法会仅限1天,僧倡们穿戴面具跳护法神舞约1个多小时,整个祭祀活动较为简单;与之相比,每年藏历6月12日到14日持续3天的“金刚神舞法会”(又名“夏季跳神节”)就更具规模。夏季跳神节依照传统仪礼,程序固定且极为讲究,出场护法神灵众多,主神为萨迦护法神大黑天,神妃为吉祥天女,跳神中佩戴的面具与穿着的神衣都极具特色。每年的这个时期,塔公寺就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节日。
  藏传佛教寺院宗教祭祀活动“跳神”,又称“羌姆”,是根据佛陀释迦牟尼所弘传的密宗四续部中的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里所产生的金刚舞。据藏文典籍记载,这种舞在藏地最早的传播者是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堪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传授符合续部精神的金刚舞。他以密宗(续部)金刚舞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具有巫教色彩的民间拟兽图腾舞和法器舞、苯教仪式中的面具舞、藏族古鼓舞“阿卓”等土风舞形式,结合藏传密宗宗教仪礼和内容的需要,创立了一种用哑剧似的舞蹈表演形式—镇魔酬神的“羌姆”仪式,继而这种仪式很快在各地寺院中推广开来。莲花生大师将苯教仪式中的狮、雕、鹿、牛、马等面具舞同他创作的头戴人头骨饰花环跳跃的金刚力士舞混杂在一起,创立了今天仍能在寺院羌姆中见到的头戴牛神、马神、鹿神等面具的护法神舞。
  据《莲花生传》记载,西藏跳神“多吉嘎羌姆”(即寺院跳神)戴面具而舞的形式,早在桑耶寺羌姆中就被采用了。羌姆面具作为苯教与佛教文化内涵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内涵,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不同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神。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仪礼,使得保留至今的塔公寺金刚神舞,依旧保持着原始宗教祭祀乐舞和寺院傩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同时兼具原始艺术的模仿性、宗教艺术的象征性和民族艺术的地域性等多元艺术特征。
  一年一度的塔公寺金刚神舞法会都于藏历6月12日开始,共持续3天。第一天,寺院僧倡穿着最好的僧衣跳金刚舞(据称该寺僧人跳神时穿着的僧衣中不乏贵重衣料),不穿戴面具与神衣;第二天,寺院僧倡穿戴面具与护法神服装(许多神衣为传世精品)跳金刚舞,节目内容和次序与第一天相同,旨在祈求神灵赐予和平、降服魔鬼与灾难;第三天,寺院举行“晒佛节”,组织村民参加“赛马会”,终点设在塔公四座神山之一的绿度母神山顶上,获胜者能获得寺院的奖励,寺院每年也派僧倡参加角逐,与民同乐。
  在塔公寺整个法会期间,以第二天穿戴面具、神衣的金刚神舞最有特色,也最具宗教艺术研究价值。当天出场的节目顺序和角色依次为:
  1、在寺院僧倡乐队的2支长约3米的法号浑厚低沉的吹奏声和铃钱清脆的打击声中,由2个戴壮年男性村民形象面具的“阿拉卡教”率先开场,手持皮鞭用力鞭打地面,发出声音以示开场,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在整个跳神中,他们不仅负责维持秩序,而且还充当配角,活跃演出气氛,其表演体现了羌姆向俗人开放,娱神又娱人的发展特点。正如羌姆的诵经词中所言:“天有宝伞支撑,地有莲花相托,愿世界吉祥安宁,请神降临,人神共庆”。
  2、24个男士护法神(由普通僧侣扮演)围成圆圈跳“真欠”(欠为舞蹈之意),头戴有单骷髅冠和孔雀翎毛等装饰的黑色宽沿帽,蓝、黄、红、绿、白五色丝带一直从帽顶系至后背腰部以下,长度过膝,身穿宽袖绸缎神衣,肩盖刺绣披肩,腰系忿怒相及五骷髅纹样围裙,胸前挂一块胸镜,胸镜中央写有此神灵的祝愿文;左手拿头盖骨碗(系有彩色布带),右手持九骨或五骨铃杵(系有五色丝带),依次向护法神敬献神饮;其间由众僧敬香,僧官还依次为各位神灵系多条白色哈达,不仅可为其护身,还可以添具神力;圆圈中心处黄色伞盖下设一神位,地面上铺整张虎皮,神位上端坐一位黑帽神(由寺院活佛扮演),每逢其起身闭目诵经、十指交合、摇动手中法铃时,全场僧众肃然敬畏。其实,这位勇士护法神就是侠士般的苦行僧拉龙·白吉多吉的化身。838年,末世赞普朗达玛灭佛,又称“达玛灭佛”,它宣告佛教前弘期的终结。842年,朗达玛在大昭寺前被僧人白吉多吉射死,这次灭佛运动也就此终止。它经历的时间虽不长,但对佛教的打击沉重,在此之后的百余年间,卫藏无法,史称“灭法期”或“黑暗期”。在羌姆中出现这位勇士护法神,旨在降服灭法妖魔,确保佛法永固。据桑吉云丹活佛介绍,此护法神宽大的衣袖中藏有弓箭,用于射杀妖魔,而且由于其惧怕与人直面,故在其面部上画有许多黑点,并用披肩长发半遮面部,这种诡异的装扮更增添了他的神秘感。
  3、2个尸陀林主护法神及其4个骷髅部众登场,尸陀林主又称“独达”或“多尔达”,即骷髅神也称天葬台主,作为阎罗伴属神,以一对男女骷髅之形出现,是萨迦派认为比较重要的世间护法神。它原是西藏的一种厉鬼,莲花生大师入藏时曾与其较量,它乘大雪中向师身投掷种种利器,师化雪为湖鬼坠其中,师令湖沸,糜鬼骨肉。在沸腾的湖水中被煮成骨架后,他被收伏为佛教神系中最底层的护法神,司守护墓地与天葬台之职。其面具造型为白色人形骷髅,头戴五骷髅冠,耳边插风翅,身穿全身骨架衣服。本场新增1个戴男性老人面具的“阿拉卡教”,在2个壮年“阿拉卡教”搀扶下登场,老人头上套红帽表示病魔附体、生命垂危。只见尸陀林主在敬香后苏醒过来,从匍匐的地毯上徐徐而起,象征从阴间来到阳间,他们举起双手单腿跳跃,步步逼近老人,并用绳索套住老人的双手,欲将其带走。在现场观众齐声挽留下,尸陀林主以舞蹈动作勾召附于老人体内的灵界魔鬼魂魄,将其请到婴童泥塑陶俑中,再通过祈福超度他,最后交由4个骷髅部众将其带走。此刻,现场观众齐声欢呼老人重返人间,尸陀林主也再一次伏于地毯上沉睡过去,表示通过阴阳之门返回阴间。
  4、与尸陀林主同时出场的还有4个印度游方僧“阿之拉”(又译阿扎勒)形象,面具大鼻笑面、头包布巾,其中2个戴蓝面具着红衣、红裤,身披紫色褡裢,各举一顶伞盖环侍尸陀林主左右;而另外2个戴肉色面具,留着络腮胡,所戴头巾形似海螺状,脸型有明显印度人特征,各提一尊香炉和持一把燃香,向神灵敬香。他们是赤松德赞时大量印度高僧如莲花生、寂护等来藏传法的象征。其实早在11世纪以后,阿扎勒就逐渐演化为滑稽角色,在羌姆中用来娱人,面向俗人开放演出,今天的木雅羌姆中也是如此。他们的动作轻巧、变化自如、举止滑稽,特别是其“叉腰扭肩”、“扬肩散花”等舞姿格外精彩,他们穿插场内,充当配角,活跃了表演气氛。
  5、吉祥天女的贴身侍从登场:2个水狮头女神侍从和2个龙头女神侍从一起登场,各自舞动手中黄柄蓝色大刀,刀尖处有象征愤怒的红色火焰纹样,寺院僧人称此为“登德降魔”;其中“龙头”面具为三目红面、头顶鹿角及人头骨冠,冠上系红缨,煞是威猛;而“水狮头”面具更是制作精美,形同西藏山南桑嘎古朵寺“魔羯伽罗”面具,面具以龙为基形,象鼻牛角、三眼绿面、饰有鱼鳞,头戴人头骨冠,眉毛、腮胡为金色,瞪目咧嘴,狰狞恐怖。
  6、4个牛头面具登场:水牛头造型、三目圆脸、头戴三骷髅冠、两角竖立、蓝面具表忿怒,当地语称“玛德”,实为牦牛神。牦牛是古代藏区祭祀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苯教所崇拜的主要神灵之一。相传,莲花生大师来到都部时,都部神变为一头白色牦牛站在山上,从其嘴和鼻孔里吐出风雪,大师将其降服后,它发誓保护佛法。牦牛神编入羌姆后,成为阎魔(地狱主)手下的使者,分别守护四大门,其舞蹈吸收了吐蕃民间就有的牦牛舞动作,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变化大且速度快,有民间拟兽舞风貌,其间有激烈的下蹲、扭动双肩、肩头逐一点地的动作极为精彩;牦牛神与上文中的尸陀林主,以及下文要提到的鹿神,都是典型的苯教羌姆中的祭祀神祗。由此可见,木雅塔公寺羌姆中融合了最为古老的苯教寺院傩舞,从宗教艺术的视角折射出佛苯斗争后佛苯融合的背景,以及在原始祭祀仪式基础上兴起的新祭祀仪式舞蹈“羌姆”的史实。
  7、“大黑天”(梵文为“玛哈噶拉”)的四大眷属登场:首先出场的是一红一黑2个披头散发、面目狰狞、龇牙咧嘴、脚趾溃烂的“巴莫”(即,意为天界勇女);紧接着是2个手持盾牌、挥舞大刀的“巴吾”(即,意为天界勇士),面具同样是一红一黑,头顶上各插三角形旗帜3面,还有3组长长的花翎毛和1支黄色胜幢,是典型的勇士护法神装扮;此后是2个手持法杖、黑钵的“比丘”(意为僧侣),头戴黄铜色行僧帽,身穿红色僧衣,外披黄色架裟,一副行僧模样;最后出场的是2个黑帽“咒师”(意为密宗修行者),帽饰、装扮与前文提到的黑帽神极为近似,仅在披肩的色彩和纹样上略有不同。比丘和咒师的出现象征着佛法传播的源流和途径。
  8、萨迦的八大护法登场,包括蓝面的“贡布依怙主”(即大黑天,又称救主)和他的明妃“班丹拉姆”(即吉祥天女)等,均为三眼忿怒像、头戴五骷髅冠,三眼寓意目光远大,昭示众生,五骷髅表示超脱轮回、威慑力使妖魔惧怕;与八大护法一起登场的还有黑脸连腮胡、头戴五骷髅金冠的“扎勒”和黑脸金眉、头戴僧帽、系红头巾的“旦吉”两位密宗护法。
  9、大合舞,由萨迦八大护法、“旦吉”、“扎勒”二护法、二“玛魔”、二“巴吾”、二“比丘”、二“咒师”、四“登德”、四“巴莫”,以及新登场的六动物护法神集体作舞。动物形象面具的护法神依次为:虎、豹、狮、狼,每位护法神均为三眼单骷髅冠,独角上系红缨,同样身着神衣,胸前戴护心镜,各持一把蓝色利刀和一个头盖骨碗。动物面具的出现,一方面代表了具有神性灵气的生灵,活跃了演出气氛;另一方面,则是以其恐怖狰狞的形象、夸张变异的神态为载体,宣扬佛教制服恶魔、压倒邪恶的手段。大合舞一共有26个善、怒像护法神齐聚场上作舞,舞蹈动作包括侧身移步、单腿跳跃、原地旋转等舞步。栩栩如生的精美面具、浓墨重彩的华丽神衣和形象生动的舞蹈姿态,共同营造出一幕璀璨斑斓的神舞景象,盛况空前。
  10、最后一位出场的是护法鹿神,出场时就步履蹒跚、形同酒醉,表演传说中高僧饮血后似醉非醉、化为圣神的故事。在藏族民间,“夏”(鹿)就被视为吉祥,风俗画“六长寿”图之一的“兽长寿”图也采用鹿的形象;而鹿在佛门中的显赫地位,则是由于有佛祖在鹿野苑修成正果的缘故,因此常见于寺院中的立转法轮像,也必以鹿为护卫安奉两旁,故鹿也理所当然地被列为护法神之列。木雅塔公寺跳神中的鹿面具为三目绿面白角,双角间由6条丝带编结成吉祥网形式,身穿古旧绸缎神衣,神衣上有长寿纹样装饰,华贵至极。表演中鹿神时而屈膝仰面、时而扭身腾跃,动作难度极大却衔接紧密,现场观众不禁对舞者的精湛舞技发出阵阵惊叹声。表现力极强的舞姿使鹿神舞成为木雅塔公寺羌姆所有护法神舞中最具特色的表演,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在绚丽多彩的藏族艺术中,木雅塔公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背景,融合苯教祭祀乐舞和藏传佛教寺院摊舞的艺术形态,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塔公寺金刚神舞,它既是木雅藏族宗教文化与艺术传播的形象记录,又是战胜邪恶、憧憬未来、顽强追求的木雅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木雅藏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创造力的完美结晶。[责任编辑 仓决卓玛]
  参考书目:
  ①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②[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③[法国]石泰安:《木雅与西夏》BEFEOXLIX河内,1951年版。
  [作者简介]胡昂,现任职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藏族艺术研究。

 
 
 
前五篇文章

佛光菜根谭之励志

浅析牟尼赞普生平

浅析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美

浅析松赞干布时期引进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山西大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五篇文章

论藏式佛塔建筑

拉萨四大“林”的历史由来

解读西藏岩画和唐卡绘画艺术属性的相似

杭州飞来峰藏传石刻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

关于卫藏地区几处佛教石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