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研究论著目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研究论著目录
  (文/王惠民)
  内容提要:在佛教诸神中,弥勒身份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其造像有多种特定的形式,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是佛学与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00多年来,有关弥勒信仰起源、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研究论著颇丰,本文收集200多篇相关论文目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方便。
  关键词:弥勒菩萨 弥勒信仰 弥勒图像
  “弥勒”(慈氏)一词,梵文作Maitreya,巴利文作Metteya,吐火罗语作Metrak等。一般认为,汉语的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但玄奘等人将梵文Maitreya译作“梅怛利耶”,所以语言学家认为,弥勒是吐火罗语Metrak的音译,而非直接译自梵文。
  佛经云,娑婆世界过去依次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等六佛,后释迦牟尼成为第七佛(合称过去七佛)。释迦有一弟子名弥勒,先佛入灭,生兜率天宫为菩萨。兜率天是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重天中的第四重天。欲界在三界的最下层,由6层(重)天组成,最底层起是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此三天依附大地,故又称地居天,此上的诸天均浮在天空,称空居天,兜率天为空居天的第一天(二十八天之第四天),距娑婆世界并不高远。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1“兜率天宫品”对兜率天宫描写道:“彼天宫中,有三万二千微妙安乐所住之所,高阁重门,层楼大殿,轩栏窗牖,花盖缯幡,宝铃垂饰,珠网交络,散以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处处盈满。诸天彩女百千拘胝那由他,奏天伎乐。”更有种种香花,种种瑞鸟。
  弥勒于未来56亿万岁后下生娑婆世界,先投胎为婆罗门子,后出家学道,成为第八佛,成佛后三次说法,度96亿、94亿、92亿众生。竺法护译《下生经》等云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鸠摩罗什译《下生经》云六万岁、鸠摩罗什译《大成佛经》云六万亿岁)入灭。弥勒佛之后,有师子佛、光炎佛、柔仁佛等等诸佛继任为娑婆世界的佛,绵绵无限云云。实际上,上述这些时间意义上的娑婆世界诸佛中,除释迦佛和弥勒佛外,其余各佛均无具体的生平事迹,佛名也鲜为人知,对这些佛的信仰并不流行。释迦佛入灭后,娑婆世界有56亿万岁处在无佛状态(但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有药师佛等),然后才有弥勒下生成佛。
  弥勒在兜率天宫时的活动为上生,在娑婆世界的活动为下生。弥勒信徒们希望能死后往生兜率天宫,与弥勒同处一处;将来随弥勒一起下生娑婆世界。广义上的弥勒净土包括弥勒上生世界和下生世界,狭义上的弥勒净土只是指弥勒下生时的世界。
  就地位与影响而言,弥勒在佛教诸神中仅次于释迦牟尼,所以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一书中指出:“在佛教史上,弥勒是一个很有趣、很重要的人物。他实际上并无其人,为甚么单单他能战胜所有的实有其人的和虚构的佛祖弟子而成为唯一的一个未来佛呢?这个问题牵涉到佛教发展问题、民族宗教心理问题和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要想研究佛教史,是决不能回避的。”在佛学研究中,有关弥勒信仰起源、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研究论著颇丰。上世纪吐火罗语和回鹘语《弥勒会见记》的发现与解读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造就了一些著名学者。
  我国的弥勒信仰开始于4世纪,早期资料以高僧道安(314-385)最著名,《高僧传》卷5记载:“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 临卒,有异僧来,“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拔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至于弥勒图像则广泛存在于中亚、西域、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在佛教图像中出现频率很高,图像特征也很明显,上生图像主要有交脚菩萨像和思惟菩萨像,下生像主要是倚坐佛像,而立像、结跏趺坐像较少,多数双手作说法印,少数作禅定印或持水瓶或头冠中有宝塔,这些形像并不见于佛教经典,却有着可供辨识其身份的图像特征,令人兴趣盎然。南北朝时期的河北小南海石窟、成都万佛寺就开始出现弥勒经变。值得一提的是,敦煌石窟中存在着几乎所有弥勒的形像,存世的弥勒经变敦煌占了绝大多数,情节丰富,敦煌文献中还有《弥勒上生经讲经文》(P.3093号)、《上生礼》(S.8656+S.4451、S.5433、P.3840、俄Dx0144号)等。弥勒图像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图像特征明显,成为佛教图像学研究领域中的最好的学术训练与学术研究题材,几乎所有从事佛教图像学研究的学生、学者都要接触到这一题材,相关的专著就有十四五部之多,而宫治昭《涅槃と弥勒の图像学》是弥勒图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从google 或baidu 搜索“弥勒”一词,可得110万条,要从中选择出全部相关学术论文,难度较大。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的专题学术论文论著约有300篇,兹列出笔者所知、所见的200多篇相关论文论著目录,供同行参考。几点说明:1,思惟菩萨像、敦煌弥勒图像、弥勒教匪的论文较多,单独列出(个别有重复);2、本文主要收集专题论文,未收涉及弥勒的论文,例如袁曙光《四川茂汶南齐永明造像碑及有关问题》、张洪印等《河北易县发现一批石造像》、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铭考》等;3,未收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弥勒会见记》以及晚期民间大肚弥勒信仰方面的论文;4,主要依年代排列,但同一作者的文章则排在一起。
  一、专著
  松本文三郎:弥勒净土论,丙午出版社,1911年。张元林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宫田登:ミロク信仰の研究,未来社,1975年
  宫田登:弥勒信仰,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1888年再版
  平冈定海:日本弥勒净土思想展开史の研究,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77年
  金三龙:韩国弥勒信仰の研究,(东京)教育出版センタ-,1985年
  田村圆澄:半跏像の道,学生社,1983年,2000年再版
  田村圆澄、黄寿永:半跏思惟像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85年
  伊东史朗:《日本の美术》316号“弥勒像”,至文堂,1992年
  宫治昭:涅槃と弥勒の图像学,吉川弘文馆,1992年
  Sasaguchi,rei, The image of the Contemplating Bodhisattva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Sixth Centure, Ph.D.diss., Havard Univ. 1975.
  Lee Yu-min(李玉珉), The Maitreya Cult and its Art in Early China, Ph.D.diss., Ohio State Univ. 1983.
  Junghee Lee, The Contemplating Bodhisattva Images of Asia, Ph.D.diss.,Univ. of California, 1984.
  Sponberg, Alan and Helen Hardacare, eds. 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Cambridge Univ. Press, 1988.
  Kim Inching,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D.K. Pritworld(P) Ld. New Delhi, 1997.
  Das, Asha, Maitreya Buddha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Art, Punthi Pustak, 2003.
  二、论文
  朱捷元:“神平三年”杨伏生造鎏金弥勒铜像,《文物》1979年7期
  高永霄:弥勒净土信仰的研究,《南洋佛教》15期,1979年9月
  唐长孺: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杨白衣: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流传(上、下),《中国佛教》29卷5、6号,1985年5、6月
  杨曾文: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杨曾文: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佛教和中国文化》1988年1期
  黄敏枝:唐代弥勒信仰及其活动,《大陆杂志》78卷6期,1986年6月
  李玉珉:弥勒信仰与艺术,《法光》49期,1983年10月
  李玉珉: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艺术学》1号,1987年3月
  杨惠南:汉译佛经中的弥勒信仰——以弥勒上、下经为主的研究,《文史哲学报》35号,1987年12月
  陈华: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东方宗教研究》2号,1988年9月
  陈华:中国历史上的弥勒——未来佛与救世主,《历史月刊》86号,1995年3月
  古元忠等:邛崃鹤山弥勒造像,《成都文物》1989年3期
  季羡林: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群言》1989年10期
  季羡林:梅怛利耶与弥勒,《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1期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文史哲》2001年1期
  周绍良:弥勒信仰在佛教初入中国的阶段和其造像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2期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0年硕士论文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与政治关系的一侧面,《中华佛学学报》4号,1991年7月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中华佛学学报》5号,1992年7月
  汪娟:从一则民间传说谈弥勒与释迦的关系,《法光》49期,1993年10月
  汪娟:敦煌写本《上生礼》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全国敦煌学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
  汪娟:跋“上生礼”相关写卷二篇,《敦煌学》23号,2001年
  陈慧宏:弥勒净土的具体呈现——敦煌莫高窟的弥勒经变,《法光》49期,1993年10月
  张文良:弥勒信仰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0年硕士论文,收入《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22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张文良:玄奘与弥勒净土信仰,《法音》1992年5期
  曾嘉宝:山西兴化寺元代壁画“弥勒说法图”浅释,《文物》1990年3期
  赵曦:也谈新昌石雕弥勒像的造型变化,《东南文化》1991年1期
  郭祐孟:台湾地区的弥勒图像及其背景试探,《狮子吼》32卷2号,1993年2月
  郭祐孟:台湾地区的弥勒图像及其背景再探——以天王殿群像为中心的探讨,《狮子吼》32卷4号,1993年4月
  朱刚:中土弥勒造像源流及艺术阐述,《复旦大学学报》1993年4期
  刘凤君: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文史哲》1994年2期
  林保尧:弗利尔美术馆藏北周石造交脚弥勒菩萨七尊像略考(1)、(2)、(3),《艺术学》15号,1995年3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号,1999年;《艺术学》17号,1997年4期。
  方立天:弥勒信仰在中国,《文化与传播》3卷7号,1995年1月
  张平一: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文物春秋》1996年1期
  干树德:弥勒崇拜与乐山大佛的建造,《四川文物》1995年3期
  干树德:夹江千佛岩弥勒造像浅议,《四川文物》1995年6期
  殷光明:北凉石塔上的易经八卦与七佛一弥勒造像,《敦煌研究》1997年1期
  横山纮一:玄奘与弥勒上生信仰,《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中华佛学研究所,1997年
  王素:武周西州写《弥勒上生经》,《南海菩萨》171期,1997年
  王素:高昌至西州时期的弥勒信仰,《中国佛学》1卷1期,1998年10月
  徐华铛:弥勒佛及其造型,《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2期
  释悟玄:论西方净土与弥勒净土之比较,《佛教青年论文集》,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年
  高艳霞:河北弥勒造像题记考,《文物春秋》1999年2期
  王公伟:从弥勒信仰到弥陀信仰──道安和慧远不同净土信仰原因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4期
  李娜:浅说弥勒,《碑林集刊》5期,1999年12月
  胡永炎:北朝弥勒的形象蜕变,《艺术家》285号,1999年2月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会议论文集》,弘一大师学会,1999年
  赖鹏举:北凉的弥勒净土思想及其禅窟造像,《圆光佛学学报》4号,1999年12月
  圣凯: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2000年6月“中国首届弥勒文化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收入圣凯《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茨默著、杨富学等译:玄奘和弥勒──回鹘文《玄奘传》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1期
  杨富学:回鹘弥勒信仰考,《中华佛学学报》5期,2000年
  杨富学: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回鹘之弥勒信仰,《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下”,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黄夏年:《阿含经》中的弥勒佛,《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赵声良:成都南朝浮雕弥勒经变与法华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01年1期
  胡国强、冯贺军:“杨天仁等二百人造白石弥勒像”铭文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4期
  项一峰:中国早期弥勒信仰及其造像艺术,《敦煌学辑刊》2002年1期
  释道昱:中国早期的弥勒信仰——以道安为主的探讨,《正冠杂志》20期,2002年3月
  段塔丽:武则天称帝与唐初社会的弥勒信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4期
  张淼:北朝弥勒信仰研究,西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刘永霞:中国弥勒信仰探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期
  河先红:李乌弥勒千佛碑,《四川文物》2003年5期
  赵超:略谈中国佛教造像中弥勒形像的转变,《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2期
  王艳云:河西石窟西夏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4期
  欧阳启名: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5期
  古正美:堕和罗的弥勒信仰,“2004年龙门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古正美:从《大慈如来告疏》说起——北魏孝文帝的弥勒佛王造像,《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安藤房枝:关于云冈石窟交脚菩萨图像和弥勒信仰的考察,“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文集未收)
  王玲秀:浅议炳灵寺弥勒形象及其信仰的发展与演进,《丝绸之路文论》2005年下半年号,2005年
  张子开: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1期
  高俊苹: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敦煌学辑刊》2006年2期
  李瑞哲:龟兹弥勒说法图及其相关问题,《敦煌研究》2006年4期
  马西沙:历史上的弥勒与摩尼教的融合,《宗教哲学》2006年6期
  张淼: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考察中心,《宗教哲学》2006年6期
  金申:甘肃合水县交脚菩萨像的形式来源,《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
  前田慧云:兜率往生思想发生时代考,《史学杂志》13卷1号,1901年
  妻木忠太:兜率、安养の两往生思想につきて,《六条》115号,1910年
  户部隆吉:弥勒来迎图之研究(1、2),《佛教学杂志》2卷1号、3号,1921年1月、3月。收入个人文集《日本佛教美术之研究》,艺苑巡礼社,1929年
  正木笃三:弥勒来迎图考,《美术研究》5号,1932年5月
  神林隆净:兜率往生,《大正大学学报》21-23号合刊,1935年
  小野玄妙:《佛教の美术と历史》“弥勒上生经变及び下生经变”,(东京)金尾文渊堂,1937年,1943年再版
  望月信亨:印度及び支那於ける弥勒崇拜の史实,《大正大学学报》30、31卷合刊,1940年
  望月信亨:生天思想と兜率上生,《佛教文化研究》4号,1954年
  水野清一:倚坐菩萨像について,《东洋史研究》6卷1号,1940年
  水野清一:ガンダ-ラ菩萨交脚像(图版解说),《佛教艺术》8号,1950年8月
  塚本善隆:《龙门石窟に现われたる北魏佛教研究》第7章“龙门造像的礼拜对象变化”第一节“弥勒菩萨信仰”,第二节“从释迦到弥勒”,第三节“从释迦、弥勒到阿弥陀”,载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の研究》,座右宝刊行会,1941年(同朋舍1980年再版)。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第2卷,大东出版社,1974年。林保尧、颜娟英译,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5年
  宇井伯寿:弥勒菩萨と弥勒论师,《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卷1号,1952年7月
  北野正男:延昌二年交脚菩萨像,《佛教艺术》18号,1953年4月
  伊野部重一郎:弥勒信仰について,《高知大学学术研究报告》2卷2号,1953年
  鹤冈静夫:日本に於ける弥勒下生信仰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44号,1955年7月
  佐和隆研:弥勒来迎图について,《佛教艺术》29号,1956年9月
  名畑广顺:弥勒と韦提,《大谷学报》36卷3号,1956年12月
  平冈定海:镰仓时代に於ける弥勒信仰の一形态——东大寺宗性上人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佛教学会年报》21号,1956年
  平冈定海:南都佛教における菩萨思想、弥勒净土思想の系谱,《西义雄博士颂寿记念论集:菩萨思想》,1981年
  龟田孜:弥勒净土像,《文化》20卷2号,1956年
  龟田孜:ボストン美术馆藏新罗明神を胁侍とする弥勒如来像,《佛教艺术》90号,1973年2月
  中吉功:新罗甘山寺石造弥勒、阿弥陀像について,《朝鲜学报》9号,1956年
  山崎庆辉:南都佛教における弥勒信仰の意义,《龙谷大学论集》353号,1956年10月
  松原三郎:北魏正光期河北派金铜佛の一典型——メトロポリタン美术馆藏正光五年铭金铜弥勒佛,《美术研究》198号,1958年5月。参林保尧《大都会美术馆藏正光五年金铜弥勒佛立像》,《艺术家》255号,1996年8月
  上野照夫:弥勒像の图像学的考察,《塚本博士颂寿纪念佛教史学论集》,塚本博士颂寿纪念会,1961年
  井ノ口泰淳:西域における弥勒经典の流传について,《宗教研究》34号,1961年
  井ノ口泰淳:西域における弥勒信仰,《佛教学研究》18、19号合刊,1962年
  香川孝雄:弥勒と阿逸多,《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2卷2号,1964年3月
  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9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速水侑:律令社会における弥勒信仰の受容,《南都佛教》10号,1961年11月
  速水侑:日本古代社会における弥勒信仰の展开,《南都佛教》16号,1965年5月
  樱部建:弥勒と阿逸多,《佛教学セミナ-》2号,1965年10月
  宫次男:弥勒来迎图(图版说明),《美术研究》250号,1967年1月
  石上善应:“弥勒受记”につい,《大正大学研究纪要》52号,1967年
  干泻龙祥:ミシア思想と未来佛弥勒の信仰について,《日本学士院纪要》31卷1号,1973年3月
  赵爱姬:新罗における弥勒信仰の研究,《新罗佛教研究》,山喜房佛书林,1973年
  赵爱姬:上代新罗の弥勒浄土信仰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2卷2号,1974年3月
  林良一:交脚菩萨像(图版解说),《佛教艺术》103号,1975年9月
  杉山二郎:弥勒菩萨をめぐる诸问题,Museum(东京国立博物馆美术志)293号,1975年10月
  小野胜年:浙江剡县の石城寺とその弥勒像,《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1977年
  小野胜年:新昌石城寺とその弥勒像相,《佛教艺术》163号,1985年11月
  高田修:ガンダ-ラにおける大乘的征证——弥勒像と观音像,《佛教艺术》125号,1979年7月
  百桥明穗:高丽の弥勒下生经变相图について,《大和文华》66号,1980年3月
  田村圆澄:古代朝鲜の弥勒信仰,《朝鲜学报》102号,1982年
  山本智教:梵天、帝释天から弥勒、观音へ ガンダーラ雕刻の图像の动き,《密教文化》144号,1983年10月
  木村宣彰:弥勒佛の出世について,《佛教学セミナ-》37号,1983年5月
  木村宣彰:释道安の弥勒信仰,《大谷学报》240号,1984年2月
  上原和:ガンダ-ラの弥勒菩萨をめぐる诸问题,《美学》139号,1984年12月。又见《佛教艺术》160号,1985年5月。蔡伟堂译文载《敦煌研究》1994年3期。
  宫治昭:インドにおける弥勒图像の变迁,《论丛佛教美术史》,吉川弘文馆,1986年
  宫治昭:弥勒と大佛,《オリエント》31卷2号,1989年3月。英文载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SITES》 (Journal of Studies for the Integrated Text Science) Vol.2 No.1,2004.
  宮治昭:ガンダーラの弥勒菩萨の图像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108号, 1990年3月
  宫治昭:キジル第一样式のヴォールト天井窟壁画——禅定僧?山岳构图?弥勒の图像构成(上、下),《佛教艺术》180、183号,1988年9月、1989年3月
  宫治昭:从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和涅槃图看巴米羊、克孜尔及敦煌之间的交流,《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宫治昭:半跏思惟像の生成,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宗教美术におけるイメ-ジとテクスト》(第5次SITES国际会议文集),2005年
  弥勒信仰与美术,《艺术史研究》第8期,2006年
  寺冈正博:弥勒下生思想の一断面——说本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哲学佛教学》1号,1986年10月
  金冈照光:弥勒菩萨:中国における变容,《金冈秀友博士还历记念论文集:大乘菩萨の世界》,1987年
  石松日奈子:中国交脚菩萨像考,《佛教艺术》178号,1988年5月
  石松日奈子:弥勒像坐势研究,Museum(东京国立博物馆美术志) 502号,1993年1月
  明神洋:弥勒三部经の成立について,《东洋の思想と宗教》5号,1988年6月
  普贤保之:弥勒等同思想の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75号,1989年12月
  内田启一:弥勒菩萨画像の图像的考察——宝山寺本を中心として,《密教图像》7号, 1990年7月
  小谷仲男:《ガンダ-ラ美术とクシャン王朝》第11章“ガンダ-ラの瑜伽师と弥勒信仰”,同朋舍,1996年
  小谷仲男:ガンダーラ弥勒信仰と隋唐の末法思想,《中国佛教石经の研究:房山云居寺石经を中心に》,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6年3月
  小谷仲男:バーミアーン石窟と弥勒信仰,《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36号,2002年3月
  森雅秀:パーラ朝の弥勒の图像学的特征,《密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1号,1998年1月
  岛田明:アジャンターの菩萨图像——观音、弥勒像を中心に,《佛教艺术》237号,1998年3月
  林南寿:广隆寺宝冠弥勒に关する问题,《东洋美术史论丛:吉村怜博士古稀记念》,1999年
  稻木吉一:圣德太子と弥勒信仰,《东洋美术史论丛:吉村怜博士古稀记念》,1999年
  田中公明著、曾长生译:弥勒菩萨,《艺术家》278号,1998年7月
  麻木修平:野中寺弥勒菩萨半跏像の制作时期と台座铭文,《佛教艺术》256号,2001年5月
  东野治之:野中寺弥勒像铭文再说——麻木修平氏の批判に接して,《佛教艺术》258号,2001年9月
  麻木修平:再び野中寺弥勒像台座铭文を论ず——东野治之氏の反论に应える,《佛教艺术》264号,2002年9月
  藤能成:元晓の兜率天往生观について——闻名と三经观を中心に,《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101号, 2002年12月
  金子宽哉:弥陀弥勒两信仰について,《宗教研究》335号,2003年3月。又载《佐藤良纯教授古稀记念论文集:インド文化と佛教思想の基调と展开》第2卷,山喜房佛书林,2003年
  吉村诚:玄奘の弥勒信仰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学会年报》70号,2006年
  Max Wegner, Ikonographie des Chinesischen Maitreya, 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 , Vol.15,no.5,1929.
  Jayne, H. H. F, Maitreya and Guardians, Pennsyvania University, University Museum Bulletin,Vol.9, Jan.1941.
  Ho,Wai-kam,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in a Northern Wei Buddhist Stel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Vol.47,Oct.1960.
  Lahiri, Latika, Lung-men cave inscriptions and the popularity of Maitreya Bodhisattva, Buddhism and Jainism,Jan.1976.
  Jan Fontein, A Rock Sculpture of Maitreya in the Suru valley, Ladakh, Artibus Asiae, Vol.41 no.1, Jan.1979.
  John Huntington, The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of Maitreya Images in Gandhara, Journal of Central Asia,Vol.7-1, June 1984.
  Matics, Kathleen, Thoughts Pertaining to the "Maitreya" Imag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East and West, Vol.29 ,1979.
  Lee, Yu-min, Ketumati Maitreya and Tusita Maitreya in Early China,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19, 1984.
  Lancaster, Lewis R., Maitreya in Korean Art, Newsletter of the Society of Asian Art, Jan.1989.
  Wilson,J.Keith, Miniature Votive Stupa and Stele with Sakyamuni and Maitreya,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Vol.81:8,1994.
  Dorothy C.Wang, Maitreya Buddha Statu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Orientations, Vol.32:2, Feb.2001.
  Dorothy C.Wang,The Maitreya Faith and Henan Steles, chapter six of Chinese Stele,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Heping Liu,Empress Liu's Icon of Maitreya: Privacy and Portraiture at the Early Song Court, Artibus Asiae Vol.63-2, 2003.
  Denise Patry Leidy, Note on a Budda Maitreya sculpture dated 486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Oriental Art, 2006.
  三、半跏思惟像
  杨伯达:东魏石造像上的一幅思维画像,《文物》1960年7月
  李玉珉: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宫学术季刊》3卷3号,1986年2月
  张总:北朝半跏思惟像的形式及题材演变,《美术史论》1995年2期
  张总:石雕佛教造像三种?半跏思惟像,《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林保尧:北齐石造太子半跏思惟像,《艺术家》247期,1995年
  汪德曼施:中古时代中、朝、日三国佛教艺术中思维弥勒菩萨造像的起源及其演变,陕西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文集《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李静杰:定州白石佛像艺术中的半跏思惟像,《收藏家》1998年4期
  金申:谈半跏思惟菩萨造像,《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 2期。以《简谈半跏思惟菩萨像》名收入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2004年
  简婉:论北朝的思惟菩萨,元智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胡国强:刘氏家族造思惟像年代及有关北朝思惟像问题,《文物》2003年5期
  刘洪彩、徐振杰:浅议鲁冀与海东半跏像之风格联系,《四门塔阿閦佛与山东佛像艺术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刘洪彩:思惟像的兴起与弥勒信仰,“2005年中国北朝佛教造像及其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Sherwood F.Moran, The Statue of Miroku Bosatsu of Chuguji: a Detailed Study,Artibus Asiae Vol.21,No.3/4,1958.
  田村圆澄:半跏像の道,学生社,1983年,2000年再版
  田村圆澄、黄寿永:半跏思惟像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85年
  Junghee Lee, The Contemplating Bodhisattva Images of Asia, Ph.D.diss.,Univ. of California, 1984.
  矢代幸雄:细川侯爵家藏白玉弥勒半跏像,《美术研究》65号,1937年5月
  水野清一:半跏思惟像について,《东洋史研究》5卷4号,1940年
  松原三郎:北魏末、东魏の半跏思惟像について,《美术史》17号,1955年10月
  松原三郎:东魏、北齐の白玉半跏思惟像について,《美术研究》181号,1955年8月
  松原三郎:金铜半跏思惟像(图版解说),《佛教艺术》75号,1970年5月
  高田修:ガンダ-ラの思惟菩萨像,《美术研究》235号,1964年7月
  梅原末治:平壤平川里出土の金铜半跏思惟像,《朝鲜学报》31号,1964年
  关信子:造像技法からみた野中寺弥勒菩萨半跏像——技法研究ノ-ト,《佛教艺术》109号,1976年10月
  大西修也:百济半跏像の系谱について,《佛教艺术》158号,1985年1月
  大西修也:阿弥陀、弥勒信仰の实态と图像,町田甲一先生古稀纪念会编《论丛佛教美术史》,吉川弘文馆,1986年
  大西修也:韓国半跏思惟の像成立と尊格について:编年に关する郑礼京论文批判,《佛教艺术》208号,1993年5月
  大西修也:山東省青州出土石造半跏像の意味するもの,《佛教艺术》248号,2000年1月
  按:大西修也上述成果或更多成果请参阅他的专著《日韩古代雕刻史论》,(日本)中国书店,2002年。
  郑京礼:韩国半跏思惟像の编年に关する一考察(1-4),《佛教艺术》194、197、204、206号,1991年1月、1991年7月、1992年10月、1993年1月
  田村圆澄:《新罗佛教と飞鸟?白凤佛教》“半跏思惟像と圣德太子信仰”, In Buddhist Culture in Korea, ed. Chun, Shin-yong. Seoul, 1974.
  田村圆澄:《古代朝鲜佛教と日本佛教》“半跏像と弥勒信仰”,吉川弘文馆,1980年(1992年第4版)
  川崎滋子:半跏思惟像考,《迹见学园女子大学美学美术史学科报》7号,1979年3月
  毛利久:半跏思惟像の系谱,《大和の古寺》(1),岩波书店,1982年
  岩崎和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金铜半跏思惟像について,町田甲一先生古稀纪念会编《论丛佛教美术史》,吉川弘文馆,1986年
  小泉惠英:飞鸟、白凤期の半跏思惟像について,《佛教艺术》217号,1994年11月
  袴谷宪昭: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考,《木村清孝博士还历纪念论集:东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开》,春秋社,2002年
  宫治昭:半跏思惟像の生成,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宗教美术におけるイメ-ジとテクスト》,2005年
  Sasaguchi,rei, The image of the Contemplating Bidhisattva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Sixth Centure, Ph.D.diss., Havard Univ. 1975.
  Berthier, Francois, The Meditative Bodhisattva Imag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terregional Influences in East Asian Art History. Tokyo, 1982.
  Guth, Christine M. E., Pensive Prince of Chuguji: Maitreya Cult and Image in Seventh-Century Jaoan. In Alan Sponberg and Helen Hardacre, eds., 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 Cambridge, 1988.
  Denise Patry Leidy, The Ssu-wei Figure in Sixth-century A.D.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Archives Asian Art,Vol.43,1990.
  Junghee Lee,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ve Bodhisattva Images of Asia, Artibus Asiae, Vol.53.3/4,1993.
  Hsu, Eileen Hsiang-ling(许湘苓), Visualization Meditation and the Siwei Icon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Artibus Asiae Vol.62.1,2002.
  四、敦煌弥勒信仰与图像研究
  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一章第四节“弥勒净土变相”,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同朋舍1985年再版。
  秋山光和: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粉本と敦煌壁画の制作,《西域文化研究》第6册,西域文化研究会编,法藏馆,1963年
  金冈照光:敦煌文献より见たる弥勒信仰の一侧面,《东方宗教》53号,1979年5月
  浜田耕生:敦煌莫高窟における弥勒菩萨,《同朋大学论丛》46号,1982年6月
  尾崎直人:敦煌莫高窟の弥勒净土变相,《密教研究》总第2期,1983年11月
  东山健吾:敦煌莫高窟北朝期尊像の图像的考察,《东洋学术研究》24卷1号,1985年5月
  顾森:交脚佛及有关问题,《敦煌研究》1985年3期
  施萍婷:敦煌随笔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1期
  李永宁、蔡伟堂: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王静芬:弥勒信仰与敦煌《弥勒变》的起源,《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张学荣、何静珍:论莫高窟和麦积山等处早期洞窟中的交脚菩萨,《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万庚育:敦煌早期壁画中的天宫伎乐,《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宫治昭:从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和涅槃图看巴米羊、克孜尔及敦煌之间的交流,《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肥塚隆:莫高窟第275窟交脚菩萨与犍陀罗的先例,《敦煌研究》1990年1期
  汪娟:敦煌写本《上生礼》研究,(台湾)《全国敦煌学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
  汪娟:跋“上生礼”相关写卷二篇,《敦煌学》23号,2001年
  樊锦诗、梅林:莫高窟第112窟图像杂考,《敦煌研究》1996年4期。同一内容又见梅林独著《莫高窟第112窟图像考论》,《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12窟”卷,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斋藤理惠子:敦煌隋代の弥勒经变と石窟内の构成について,吉村怜博士古稀纪念会编《东洋美术史论丛》,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99年
  沙武田: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探,《敦煌研究》1999年2期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由释迦、弥勒与阿弥陀组成的三佛造像,《1994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石松日奈子: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弥勒像,“2000年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未收入论文集)
  李玉珉: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佛学研究中心学报》5号,2000年 7月。又载《2000年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杨富学: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回鹘之弥勒信仰,《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下”,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王惠民:《敦煌净土图像研究》第2章“敦煌弥勒图像研究”,中山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收入《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1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年
  王惠民:敦煌隋至初唐弥勒图像考察,《2000年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惠民:弥勒信仰起源的史学考察,《炳灵寺石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惠民:白衣佛小考,《敦煌研究》2001年4期
  张元林:莫高窟第275窟故事画与主尊造像关系新探,《敦煌研究》2001年4期
  赖鹏举:以敦煌造像看北朝佛教由涅槃“白衣佛”到华严“卢舍那佛”的转变,《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圆光佛学研究所,2002年
  滨田瑞美: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佛教艺术》267号,2003年3月。中译本载《敦煌研究》2004年4期
  五、弥勒教匪
  重松俊章:唐宋时代の弥勒教匪,《史渊》3号,1931年
  塚本善隆:北魏の佛教匪,《中国佛教史学》3卷2号,1939年7月。又载《塚本善隆著作集》第2卷“北朝佛教史研究”,大东出版社,1974年
  唐长孺:白衣天子试释,《燕京学报》35号,1948年12月
  唐长孺: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砂山稔:江左妖僧考,《东方宗教》46号,1975年9月
  砂山稔:月光童子刘景丹晖の反乱と首罗比丘经——月光童子谶を中心として,《东方学》51号,1976年1月
  气贺泽保规:隋末弥勒教の乱をめぐる一考察,《佛教史学研究》23卷1号,1981年1月
  渡边孝:北魏大乘教の乱をめぐる一考察,野口铁郎编《中国史における乱の构图》,雄山阁出版,1986年
  王惠民:北魏佛教传帖原件《大慈如来告疏》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1期
  温玉成:《大慈如来告疏》研究,《佛学研究》12号,2003年
  古正美:从《大慈如来告疏》说起——北魏孝文帝的弥勒佛王造像,《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E.Zurcher, Prince Moonlight─Messianism and Eschatology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Toung Pao Vol.68, 1982.

 
 
 
前五篇文章

四尊北魏隋唐佛教造像

拈花微笑 广东省博物馆佛教文物精品

佛教艺术瑰宝

廊坊武则天时期佛教造像石刻

功能分区中的旅游项目策划

 

后五篇文章

超越心灵的迷障

佛教徒的放生与环境保护

多位皇帝亲临拜谒 佛教圣地五台山魅力何在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研究论著目录

中国观音信仰传播历史的基本特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