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霞浦县县志——佛教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霞浦县县志——佛教篇

  一、佛教传播

  南齐建元年间(480~482年),境内已有佛事活动。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在县治首建建福寺,佛教逐渐传播。隋开皇二年(582年),古印度梵僧阇那崛多途经清潭(今沙江镇洗马潭),在当地倡建清潭寺,传播佛教。唐会昌年间,朝廷下令废佛,境内佛教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唐大中元年(847年)起,逐步恢复佛教活动,先后兴建小灵峰寺等寺院18所。北宋时期,境内佛教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共有寺院81所,其中新建寺院38所,僧众达1252人,佛教传播遍及各乡里。南宋时期,限制佛教,停止额外度僧,佛教活动转入低潮。元代,崇奉喇嘛教,传统佛教宗派渐衰,仅新建寺院3所、庵堂3所。明代,注重对佛教的整顿、管理,未批准设立的寺庵全部予以废除。明弘治二年(1489年),境内保留的寺庵20所,废弃寺院达65所(含尼院3所)。明万历年间,佛教复兴,寺庵增至64所。清初,由于划界移民,东南沿海地区寺院尽废。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面开界后,东南地区的佛教传播活动始渐恢复。清同治年间,斋教先天派和龙华派传入,县内佛教有所发展。清末,境内共有寺院63所,其中新建的寺7所、庵8所、堂12所、阁2所,恢复或重建的寺庵34所。民国时期,先天、龙华派传播较快,新(重)建斋堂29所。全县有佛教寺院36所,分为6大寺、12中寺、18小寺(含尼庵)。霞浦解放前夕,全县尚存寺院76所,其中寺39所、庵10所、堂24所、阁、院3所;教徒217人,其中僧107人、尼43人、男女居士67人。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无神论,佛教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部分寺庵毁废或作他用。1957年,全县寺院只存29所,其中寺13所、庵、堂各8所,受戒僧尼仅4人。至1966年,寺院逐步恢复到39所,僧众14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佛教首当其冲,全县仅边远的玉山、河山、旃檀、法华、目莲5寺和白云、幻尘、三官3个庵堂幸免,大部分僧尼回乡务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佛教寺庵25所,新建寺14所、庵5所,还选送教徒27人次进佛学院、培训班学习培训,全面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90年,全县共有寺庵109所,其中寺88所、庵20所、阁1所;教徒1360多人,其中僧53人、尼108人、居士1200余人,受戒僧尼161人。

  二、禅宗流派

  境内佛教宗派主要为南禅宗派下临济、曹洞、云门宗。

  临济宗 传入县内已知为25世,下分4个系:支提寺系,源出宁德支提山碧支岩洞,曾分布于大文峰等13个寺庵;建善寺系,源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金碧峰,入主建善寺至今,曾分布于建善寺等16个寺庵;太姥山系,源出福鼎太姥山仕水,入主中兴福寺,1950年中断,后复入主旃檀寺和幻尘庵等;柏翠庵系,源无考,清末由秉真入主柏翠庵至今,分布于柏翠庵和龙车寺等。

  曹洞宗 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元来(又名大舣,1575~1630年)派下传入县内,下分4系:崇福寺系,源于福州崇福寺增庆一脉,民国14年(1925年)传入,先后主狮峰等3寺;太姥山系,源出福鼎太姥山灵狮洞融济、融性两脉,民国初年传入,分别主小溪庵、广济寺等,1949年绝脉;圣水寺系,源无考,清初仅随缘一脉入主圣水寺至今,分布于圣水、地藏等寺;庆城寺系,民国末期由福州庆城寺元柔一脉传入,主塔岗寺至今。

  云门宗 民国24年,由福州西林寺善悟一脉传入,先后主鳌峰等3寺。

  境内还有斋教先天、龙华两派,源于明教演变的秘密宗教组织。先天派,由清同治间瓜岭(今古岭)廖日琯往镇江金山、杭州访道,回乡后在云路洋盖积善堂授徒传立;龙华派,为民国初湖北张云程来霞浦设堂传立。两派曾盛行一时,斋堂最多时达42所。1951年,有9所斋堂改入佛教。1979年后,恢复的斋堂尽改寺庵,教徒全部皈依佛教。

  三、主要寺庵

  1990年,县境共有109所寺庵,其中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2所、唐代11所、五代12所、宋代15所、元代1所、明代8所、清代25所、民国时期13所、新中国成立后21所、年代不详1所;批准对外开放的寺庵有建善寺、法华寺、龙首寺、塔岗寺、留云寺、柏翠庵、如是庵、南禅寺、目莲上寺、香阁寺10所。

  建善寺 原名建福寺,在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南齐永明元年建于温麻县治,唐景云二年(711年)随县治移建今所,改名建善寺。唐贞元元年(785年),南乡俗家弟子赵氏在此出家,法名灵祐,后开法湖南沩山创立沩仰宗,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和尚随日本国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求法,使船遇风漂泊赤岸海口,滞留41天,建善寺僧众给予热情接待。唐会昌五年(845年),列为废寺,停止活动。唐大中四年恢复,以宣宗皇帝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宋元丰元年(1078年),进士陈襄捐资重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毁于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重建。清康熙十年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民国6年重修。1951年起,寺被挪为他用。1983年,复为禅寺。1984年,列为对外开放寺院。1985年,国家拨款10万元补助修缮。经全面整修后,寺院主体建筑为六扇三进一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668平方米。前进天王殿,中进大雄宝殿,后进知客厅,依凭山势,层层而上。配建有灵祐禅师殿、空海大师殿、斋堂、寮房、钟鼓楼,以及放生池等。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题额“建善寺”,霞浦籍教授游寿题寺门楹联,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书镌“古刹逢春”石匾。

  法华寺 原名灵瑞寺,在长春乡法华村马耳峰山麓,距县城约55公里。宋乾德二年(964年)建,治平元年(1064年)敕改“法华”。庆元间,理学家朱熹寓居长溪县,到法华寺游览,题楹联“地别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清乾隆十五年、民国12年重修。1958年后,寺被借用,作为大京茶场职工宿舍。1980年复为禅寺后,加以重修,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殿宇结构为八扇两进,由前进天王殿、后进大雄宝殿及钟鼓楼、斋堂、寮房等组成。殿内雕梁画栋,梁楣雕饰鹿、狮、八仙、梅竹、孔雀等图案,工艺精致。寺外有明代墓葬群、书院遗址和白马双岩、马耳古洞等10个景点。1984年,批准对外开放。

  龙首寺 原名龙首庵、东庵,在县城北隅龙首山麓。宋代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建,清乾隆、光绪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作厂房,1979年复为禅寺。1980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230平方米。寺为砖木结构,六扇三进,由前进天王殿、中进大雄宝殿、后进圆通宝殿及钟鼓楼等组成。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为题“龙首古刹”、“龙首寺”、“圆通大殿”等匾额。寺内有朱熹“白云深处”石刻等。1984年,批准对外开放。1989年后,日本友人多次到此参观、朝拜。

  塔岗寺 原名明宗塔寺,又称镇峰庵、荫峰阁,在县城龙首山西脉塔岗山顶。宋开宝元年(968年)建明宗塔寺。清康熙十五年,总兵黄大来重建虎镇塔,改称镇峰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荫峰阁。“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荒废。1977年重建,1980年重修,建筑面积710平方米,由前座智觉禅师殿、后座圆通宝殿、东楼寮舍、东庑斋堂等组成。同年,批准对外开放。

  留云寺 又称幻尘庵、留云洞,在三沙镇东壁,距县城30公里。民国24年建,1977年重建,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寺建于一巨岩之内,故又称“一片瓦”、石厝。周围自然景观和摩崖石刻20多处,为境内重要游览点,人称闽东小普陀(详见《文化·名胜景点》)。1980年,批准对外开放。

  南峰寺 又称南峰院、南峰庵,在县城南3里许的南峰山腰。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改作他用,1979年复为禅院。1986年重修,建筑面积957平方米。寺右座六扇二进,前进韦驮殿,后进大雄宝殿;左座楼上为僧舍,楼下是斋堂、积膳厨。寺周围有明代双世墓、舍利塔、放生池等古迹和许多新建景点,渐成旅游要地。

  表26-1 1990年佛教寺庵情况表

寺庵名

曾 名

所在地

始建时间

解放后重
修(建)年份

如是庵

岭尾庵

松城镇江西岭

唐 代

1985

建福寺

小建福院

松城镇龙首山麓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

南禅寺

松城镇南门外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

1983

龙泉庵

龙泉院

松城镇东关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

云山寺

三遁庵

松城镇龙首山东涧

宋嘉定六年(1213年)

1987

观音阁

观音亭

松城镇西关

宋 代

圣水寺

圣水庵

松城镇龙首山顶

明 代

1984

柏翠庵

观音堂

松城镇俊星街

明万历以前

1985

西禅寺

松城镇西山洋

清乾隆四年(1739年)

大士庵

白衣堂

松城镇头桥

清咸丰年间

1985

三涧寺

三涧堂

松城镇石涧堂

清同治年间

1980

龙峰寺

松城镇野猫岭

1972年

1987

慈云寺

松城镇塔岗山腰

1982年

龙凤庵

松城镇凤凰池笠斗角

1983年

龙潭寺

州洋乡下村

唐咸通二年(861年)

1982

报恩上寺

州洋乡赤岸村

唐咸通二年

1980

双溪寺

州洋乡小沙村

唐咸通六年

1984

龙车寺

州洋乡墓斗村

唐咸通十年

1982

宣圣寺

州洋乡岭头村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1990

目莲上寺

灵石庵

州洋乡马洋村

后周显德元年

1982

目莲寺

目莲庵

州洋乡马洋村

宋淳化四年(993年)

1969

金台寺

州洋乡赤岸村

宋天圣元年(1023年)

1987

狮子庵

西林宫

州洋乡桥头村

明洪武年间

1978

罗汉寺

罗汉山寺

州洋乡罗汉山

清乾隆十二年

1983

云岩寺

州洋乡赤岸村长垄

清乾隆五十四年

1981

老佛寺

龙华堂

州洋乡墓斗村葫芦门

清咸丰八年(1858年)

1975

天元寺

竹下堂

州洋乡竹下村乾头山

清光绪年间

承天寺

承天堂

州洋乡水坑村利洋

民国33年(1944年)

1983

报恩下寺

报恩堂

州洋乡赤岸村

民国时期

1980

船山庵

州洋乡松山村

民国时期

蕉灵寺

州洋乡上沙头

1972年

庆安寺

州洋乡沙头村

1983年

地藏寺

州洋乡后港村

1990年

宝岩寺

长春乡大京村

唐天宝二年(743年)

宝仑寺

长春乡大京村

宋乾兴元年(1022年)

1988

莲花寺

莲花庵

长春乡洪江村

明代初

1981

安福寺

长春乡长溪村

明景泰元年(1450年)

1980

五福寺

渔洋堂

长春乡渔洋村

清光绪前

1980

建善庵

埕坞堂

长春乡埕坞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1980

妙明寺

秋竹岗堂

长春乡秋竹岗村

清光绪十七年

1978

香阁寺

五路堂

长春乡武曲村五路

清光绪十八年

1986

白鹤庵

白岩堂

长春乡大京村

清光绪二十一年

1981

清和庵

界石堂

长春乡界石

清代末

1984

安庆寺

祖厝堂

长春乡祖厝村

民国时期

1981

翠云寺

虎谷堂

长春乡武曲村

民国时期

云沁庵

长春乡闾峡村

1990年

南芝寺

长春乡闾峡村

1990年

院里寺

长春乡长门村

1990年

狮岩寺

西峰寺

溪南镇富足村

后周显德四年

1981

琴山寺

琴山堂

溪南镇长兴村

宋 初

1984

永庆寺

应庆寺

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

宋开宝二年(969年)

狮峰寺

院前寺

溪南镇长兴村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1982

西安寺

兴福寺

溪南镇西安村

清光绪十九年

1989

惠灵寺

惠灵堂

溪南镇霞塘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

1984

善静寺

溪尾堂

溪南镇溪尾村

清光绪末期

1981

天福寺

天福堂

溪南镇溪南村霞洋

民国时期

1981

白莲寺

白叶兰堂

溪南镇白露坑村

民国33年

1981

慧元寺

慧元堂

溪南镇傅竹村

宋开宝元年

1982

石泉寺

溪南镇下砚村

1964年

清霆寺

溪南镇仙东村

1977年

清龙寺

青龙庵

溪南镇仙东村

1988年

天螺寺

溪南镇仙东村

1990

玉山寺

水门乡玉山村

唐 代

1980

半岭寺

观音院

水门乡半岭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

1987

后坑庵

水门乡湖里村后坑

清乾隆五十年

1981

仙桥寺

东福寺

水门乡青岙村新桥头

清咸丰年间

1973

小峰寺

水门乡小竹湾村

民国38年

1982

小溪庵

牙城镇雉溪村

唐元和二年(807年)

1981

上兴寺

上兴福寺

牙城镇东街头村

唐大顺元年(890年)

中兴福寺

粪斗寺

牙城镇箩伍村

宋开宝四年

1980

白云庵

牙城镇东门外井湾

1977年

清福寺

牙城镇后山村

1980年

宝莲寺

牙城镇西门

1982年

旃檀寺

崇儒乡洋尾兰村占潭

唐咸通二年

1976

圣寿寺

广化寺、两坪寺

崇儒乡坪园村两坪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

1982

洋尾岚寺

上地藏寺

崇儒乡洋尾兰村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

1989

龙岩寺

古龙岩寺

崇儒乡丘山村

民国15年

1980

清凉寺

沙江镇水潮村

后梁贞明五年

1989

隆寿寺

龙寿堂

沙江镇沙塘里村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

1989

万寿寺

后垄庵

沙江镇古县村后垄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

观音寺

僻亭寺

沙江镇沙塘里村

宋 代

1987

悟心寺

南屏寺

沙江镇南屏村

元 代

1975

保乡寺

涵江堂

沙江镇涵江村

清代末

1979

双峰寺

梅洋堂

沙江镇梅洋村

清 代

清福寺

玉皇阁

沙江镇南屏村

民国时期

大文峰寺

大云峰寺

下浒镇王家衕村清水洋

梁太清元年(547年)

1990

白云庵

下浒镇柘洋村

明万历九年(1581年)

1989

紫云庵

紫云寺

下浒镇三洲村树湾

清光绪十八年

月朋庵

下浒镇磺砂村

民国38年

1984

法峰寺

法云寺

下浒镇三洲村

1951年

河山寺

河山庵

北壁乡河山村

明崇祯年间

1983

无闻寺

北壁乡上岐村

1989年

大济寺

广济寺、墩柄庵

三沙镇东山村墩柄

宋乾德四年(966年)

1986

广福寺

三官堂

三沙镇五澳村

清康熙三十八年

清福禅寺

三沙镇古镇村

1966年

广福禅寺

三沙镇后门山

1988年

观音寺

三沙镇后门山

1990年

宝胜寺

保灵寺

柏洋乡横江村

宋乾德四年

竹林庵

柏洋乡洋里村

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

1985

凤林庵

马厝庵

柏洋乡柏洋西家碗

清雍正十年(1732年)

1988

栖胜寺

盐田乡西胜村

唐大顺二年

盐田庵

莲花堂

盐田乡盐田村

民国时期

1979

海云寺

北礵寺

海岛乡北礵岛

1986年

  注:已有文字介绍的寺庵未列入本表。

  四、主要活动

  佛事活动 每日早晚,僧众集中举行五堂功课,早殿两堂功课,晚殿三堂功课,俗称“两遍殿”。每日早、午斋前,例行《二时临斋仪》。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七月十五自恣日,举行盂兰盆会。还有佛出家日、佛涅槃日、佛成道日、观音诞日、观音成道日、观音出家日等重要节日,各寺庵均举行简单的“上供普请”等礼仪活动。大寺庵还不定时举行水陆法会、焰口施食、做功德、普渡、平安供、拜千佛、拜万佛、念佛堂,以及农历十月十五日后逢七举行“忏法”、“打七”等活动。

  以农养禅 民国及其以前,多数寺院置有寺田,寺僧自耕或出租给农民耕种,实行“以农养禅”。50年代土地改革中,各寺院僧尼与当地农民同样分得土地。佛教徒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保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坚持禅余耕种寺田,自力更生,“以农养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2年,在城乡结合部的南禅寺等10余个寺庵,有10余名僧尼组成佛教“六和”农业互助组,15名沙弥尼在柏翠庵创办佛教手工业互助组,编织草席、毛衣和缝纫服装等,按劳取酬。1955年后,政府给年老体弱僧尼发救济金,为丧失劳力无依靠的老僧尼实行“五保”。南峰庵、目莲寺、永庆寺等有生产条件的寺院,分别组建佛教农业生产队,散居僧尼全部参加当地农业社生产劳动,原佛教手工业组扩办为佛教福利厂。“文化大革命”中,多数寺院受到冲击,僧尼遣散或还俗回乡务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徒贯彻“农禅并举,以农养寺”方针,踊跃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寺庵达到粮、菜自给,并发展林业、水果和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收入,寺院条件和僧尼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全县寺庵共有耕地500亩、果园200亩、茶园120亩、山林3000亩,基本实现“以农养禅”。

  社会活动 民国及其以前,霞浦佛教时有参加社会赈灾救济,捐寺田置学田等善行。50年代初,佛教徒参加土地改革,担任扫盲教师,协助征粮等。还组织佛教界抗美援朝宣传队,捐献人民币(旧币)120多万元和部分金银饰品,用于购买“霞浦”号飞机。1953年,全体佛教徒参加中苏友好协会及其各项活动。1963年,全县各佛教寺院修订《寺庵爱国公约》,广泛开展“反帝、爱国、守法”教育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基本停止。1984年起,佛教会参与接待日本真言宗空海入唐足迹参拜团,开展中日文化交流。1986年,响应《全国各宗教举行和平祈祷倡议书》,各寺院僧尼聚集龙首寺等4个禅院,举行历时10天的和平祈祷活动。

 
 
 
前五篇文章

拉萨药王山摩崖石刻叙论

康区格鲁派第一寺——昌都向巴林寺

历史悠远的双泉寺

郎木寺的云

拉稍寺石窟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后五篇文章

屏南县志——佛教篇

《国宝春秋——雕塑篇》——青州依旧属南朝

《国宝春秋——雕塑篇》——追逐佛光

《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魏晋、隋唐、宋元、明清部分选登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选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