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4-145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4-14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4卷 A面

  上面所说的那个,这样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那么这个是净行所缘。

  p. 563 (8)

  【第三善巧所缘亦有五,谓善巧色等五蕴,眼界等十八界,眼处等十二处,无明等十二缘起。】

  平常我们修学佛法当中,不外五蕴,然后呢六处,或者是再加上内、外六处的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就是把我们一切的有为无为法,不同的分类的开合,那么它为什么要这样的不同去开合它呢?那个有个原因,佛说法,无非是对治我们众生的习气,那么有的众生,在心、色两法当中,对于这个色法的执着,或者愚痴比较重,那么,就色法比较偏重一点、如果心法的比较重,那么,就心法是特别偏重一点,所以心法的障碍比较大的,它就说五蕴;色法,总说一个色字,就够了,下面,心法就开为,受、想、行、识、然后这个里边,又说心王、心所等等这样。这是略的,再不然就变成六入,或者叫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是对色法开的比较广,而心法比较略的,那么最广泛的十八界,那个所以这样说明的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着我们什么毛病,他就用什么药。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它的总共的目的是绝对没有差别,治我们众生的--两种病,烦恼障、所知障,人法我执,如此而已。从这些前面的色心的开合不同上头说的,乃至于下面:

  【从善业生可爱果为处,】

  有的时候,我们叫是处,这个就对的。

  【从不善业不生可爱果为非处。】

  你要求可爱果,而造不善业,对不起,无有是处,所以只有佛才彻底了解,说是处,非处之立,这个是第三。最后呢。

  【第四净惑所缘有二,】

  惑是迷惑,换句话说,这地方的惑就是指愚痴、无明,那么有两种。

  【谓从欲界至无所有,观察下地粗相,上地净相,暂伏烦恼种子。】

  哪两种呢?有一种把那个惑、烦恼,惑的另外一个名叫烦恼,就是无明,暂时把它降伏,这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的四禅八定。这个修法的时候,就观下面这个粗鄙、可恶、可厌、可怕、厌恶、厌舍,然后呢,一心修学,上面的,使得上面的清净的相引诱你,这个也是一样的,它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了解下面的,我们对这一件事情的过患,策发你的大厌离心,了解你所追求的,这样的可爱,策发你的好乐心,一个背一个推,然后呢,这个力量,使得你正式在行持当中,对平常眼前难舍的能舍掉,对你追求的难行的能行持,那个时候,一步一步上去,那个还是世间上的哦!这个地方注意哦,我前面说那个,为什么要那个基础呢?也就是说,平常我们不要说,唉呀!听懂了一点点,在知见上面,或者情绪上面听见了,唉呀!你所欢喜的,就说我要这个去,这个没有用,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追求的内容要了解,那个时候一定要把眼前难舍的那种执着要放掉,而这个真正的说起来,这个难舍的执着不在外头,就实说来,这个还在里边,就是自己的内心,或者有很多人习性强的,唉呀!对这个暖暖的习气,放不下;有很多人知见强的,哦!自以为了不起,你如果这一个内心当中,这一个概念不认识的话,根本「舍」都谈不到,认识了以后,才要要有决心舍掉它,舍掉它的方法,还是在这个,晓得这个过患,所以刚才说,有很多人学了以后,自己觉得懂的很多,对不起,那实在是,他是一个越学越错,要真正懂了以后,晓得,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大的大祸害,我的毛病就害在这地方,所以这个原则上面呀,告诉我们,是攒木取火一样,你还是两样东西转,转得木头出了火了,最后火烧起来,把木头烧得干净,好,火灭烟飞,没有了,就是这样啊!就在我们知见上头,认识它知见的错误,然后找到对治它的,最后呢,用这个法门,把我们知见也好,情绪也好,彻底的把它净除干净,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它说,对下面的粗相要舍弃,不要说我们欲界地的这个一无可取,乃至于得到了根本定以后,它继续上去,也是一样的。所以说下地的定,那是毫无意思啊!他还是把它看成功非常可厌的,非常可厌的,舍离掉,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上得去,这个是暂伏就是了,下面,真正的佛法,要想跳出世间的,那个是要永断这个烦恼的种子,那要修什么?

  【及修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

  那才能得

  【永断烦恼种子。】

  这个四谛十六行相,我想大部份同学,我想不一定大部份同学,有少数同学听说过,我再说一下,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当中,有四个行相,苦是无常、苦、空、无我,集是因、集、生、缘,灭是灭、尽、妙、离,道是道、如、行、出。平常容或我们懂,这个每一个谛当中的四样东西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我也是跟大家做一个最简单的说明。我们总说起来,苦,为什么这是苦呢?正观的时候,不是说那个苦,明明这是快乐的,你怎么又说它是苦呢,有很多是根本是不苦不乐,你怎么又说它是苦呢?所以啊,这个时候有它的内涵的,所以原来我们眼前的一切,这个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我们总觉安全可靠的,它没常相可得,粗的来说,剎那坏灭,永远在那;细的来说,它没有它的这个真实的常,根本的安住,这样。所以叫无常,因为无常所以苦,苦的固然是苦,快乐的呢?无常,坏的也是苦呀!行的呢,就是虽然现在呢,不苦不乐,因为它没有常的继续下去,有苦啊,总是你不能保任它,所以说苦,对我们一般来说的话,我们都要把握得住,有那个,可是这个东西,偏偏就又无常的,因为无常啊,所以苦,因为苦嘛,所以这个东西,为什么?原来这东西空,假如真的有个常性的话,再继续的常的,那实在的,既然是不断的在那儿,你真正的观,没有真实的内涵在,一切东西,都在那儿变化波谲当中,从这个里边,你原来发现,有,有什么因缘呢?它会变化,那由于这个这样的因,所以感得那样的果,这个因是这样的,所以,果必然也是如此--空,这个里边也找不到,实实在在的一个实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我们把它看作我,没有这个,这个是观无常的内容。那么集谛呢?就是为什么有这个苦的呢?苦的因在那里呢?是集谛,所以叫因集缘生,那个因集缘生前面就讲过了,因,那就是说,什么造的一个主因,那是无明、行,那么,这个主因由于招感、由于在增长,然后造作这个业的关系啊,能够将来集起种种的这个业,而感得将来向前流转的生,生完了以后呢,对不起,它生完了以后,它要灭,而且会继续的摄受种种的这个因,继续的使那个生死流转的,这个叫缘,所以因集生缘。不过,这个因集生缘,我在讲前面的十二因缘当中的话,我把那个缘摆在生的前面讲,这它有个道理的,它有个道理,就是前面我讲那个十二因缘当中,十二因缘通常是三,三世两重因果讲,但是呢,我们在运用上面,当下一生,一念上面讲,所以把那个次序颠倒,不是次序颠倒,我们要活用它,表示任何一法,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于从这一件事情,到前面推演,乃至于一念前面生起的关系,你了解它生起的必然因缘,这个是这样。这个对我们修学是极端重要,极端重要。那么,什么是灭尽妙离呢,说既然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苦,为什么苦啊!那因为这个有为法是由于这样的因缘,所招集感得的,现在我们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从这地方跳出来,跳出那苦,说要跳出苦,要找到苦的因,把那个苦的因,如果是你如理的能够把它消灭掉,把那个集谛,真正的能够彻底的灭掉了以后,那个苦就尽息了,所以叫灭尽,那个时候这个东西才是妙的。现在我们眼前的世间的一切,那是毫无意思,毫无意思,所以说灭尽妙,那个时候,你得到这个是永远真正的出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这个是灭谛的真正的现象,灭是,灭,它指什么?灭这个集,换句话说,因灭则果灭,这个是遗教经上,千言万语,说来说去,就是这个,所以灭这个因的话,果也灭,果灭的话呢,那就不苦,尽息一切之苦,这个才是真正妙的,那个才是真正出离,那么你要走这个,怎么办呢?要走那个道,这个是真实之道!这个道是什么?是真如之心,不是虚假的。以这样的行持,才能够达到自利出离的结果。这个就是道谛真正的内涵,所以这个四谛、每一个行相,有它这个。粗浅的来说,你了解了这些,原来这样,这四个字每一个有它特别的内涵,所以我们正学的时候,为什么二乘说观四谛十六行相,就是你如实的照着这个次第去正观,当然这个正观,一定经过戒定,那个时候你能够如理的去观的话,一定感得这个圆满的果报,这是我们了解的,这样一来的话,就把那个烦恼的种子永远断除,永远断除。也许大家谈到这个地方,觉得我们这个禅宗好象不要,你表面上去看,的确不要,这内涵来去看的话,一点不少,楞严上面告诉我们,像空中鸟迹,你找不到痕迹的,痕迹虽然找不到,但是,对不起,从这地方飞到那地方,那个彼此之间总是这么多距离,所以有一种走法,你一步一步,那这个楼梯,好象清楚明白的,一步一步可踏,那一个呢,你飞,所以不管你坐飞机也好,坐轮船也好,坐汽车也好,你从他轨迹上面寻,是不一样,就是他的距离来说,对不起,一点都省不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将来你们真正能够,尤其是,如果宗、教二方面都了解的话,那绝对是如此。所以六祖说,说通即心通,你以教下来说,固然你也通,然后宗下来说,固然心理通,说起来的话,说也通,教也通,绝对通,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在你没有过来之前,是一定有怀疑的,明明这两件事情,明明是两件事情,所以我们不必说,我们现在的话,我们看看那些祖师们你就晓得了,先看宗下的那些祖师们,宗下的祖师很有趣呀!他有的固然是他不引经据典,固然也有,有很多人,他引经据典,到那里,你出口,什么经里面,你根本不晓得有什么经,他就能引出来,说明了他必定是,而且也决定不违背。所以祖师们有句话,就说,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好象不要依照那文字,但是离经一字,等同魔说,尽管你是教外别传,可是你的内涵只要离开那个经,一个字,对不起,你就是魔讲的。说得很清楚,绝对不会离开那个教下,另有一样东西。这是说,要从文字所指的内涵上体会,其实现在我们学教,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不要在文字上面转,你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所以是标月指,那就是我们的真正的行相,不管是色法、心法,同样的道理,教下的祖师们,也是一样,教下的祖师在传灯录上,很多地方,你看看,他譬如说杜顺和尚,那是贤首宗的,智者大师,那是天台宗的,他尽管是教下的,但是他最后所证悟的理,却是和宗下的一无二之,特别是六祖门下有一个法师,永嘉真觉禅师,号称一宿觉,为什么叫一宿觉,他真正开悟,不在永嘉真觉六祖大师门下开悟的,他是学天台止观而开悟的,你们看看,他说得很清楚,他遇见六祖大师的弟子,问他,对不起,那弟子说,我可是不知道,不过我晓得的,无师自通,那是天然外道,那没用的。那现在那地方有善知识,我的老师,曹溪的某人,他就跑去,就这样。你们记得这段公案吗?他跑去以后,见了大善知识,不顶礼,繞师三匝,见了大师,在那一站,六祖说,佛子起大我慢,你见大善知识,那有这样的事情,真觉禅师怎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说明了这个他们古代的大知识,那有闲话,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忙这个事情,至于这仪礼他都是,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在行相上面转,六祖怎么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这本来就无生,你为什么不去体验?然后真觉禅师就体集什么的。两句话,本来就是没有生死,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去体验无生呢?真觉禅师就说出自己对无生的体验来,他在那上面,六祖大师并没有告诉他什么,后来祖师也只是说明他的经验以后,六祖这么回答,如是如是,就这个样喔,好了。他就走了,为什么这么快呀?你住一夜呀!所以他就这么一宿觉,记得吗?为什么要在这地方,这你们懂吗?这里头有大文章喔,有大学问在,这样。所以我说,路是两条,你了解了以后,绝对一样,教,他是把如理的教授告诉你,不但前面告诉你怎么走,乃至于后面也告诉你清清楚楚,应证的,就在这上头。你一方面修持,全部照这上面修持,一方面修持应证在这里,宗下,你没有善知识在旁边的话,无师自通不可以喔,但是过来人不一样,过来人却是可以的,尽管是过来人,我们现在看看过来人,他不是说坐在那地方,固然也有,那叫独觉,不是现在我们的祖师,我们的祖师开悟了以后,一定也是他的语录,或在上面,到那时候想起,原来某人一句话,以前骗他,现在骗不了,不是骗他,那就是一个标准,你真正悟了以后,这悟境应该这样的,以前没有悟不知道,悟了以后,对,同样的道理,等于先告诉他,摆在那里,等到他功夫到了,你晓得这错不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下只有一类人,的的确确,实际上真正说起来两类,小乘是独觉,大乘是佛,只有除了两类以外,无师自通,没有这件事。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你了解了这个,你就不会把宗、教看成两条路子了。当然我们在摸上去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不必的一定把这两个揉在一块。这是看你,如果你善巧学的话,你将来必然会走到这条路的,归属的这条路上,所以说,佛佛道同,每一个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而且不异语者、不妄语者!对不对?每一个佛说出来的话,绝对相同,绝对不会和另一个佛有一点差别,这不是很明白吗?现在我们学佛的人,大家的意见,各是各的,吵得天翻地覆,很明白的说,我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就是我们该注意的。所以注意呀,我们要学的是谁?注意一下。顺便一提。这个总名属于整个的大纲了解了,现在说,此处,我们这地方学止,学习什么?

  【◎ 巳二此处所缘。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

  我们要念佛、缘佛,引经上面,这个告诉我们,你要看那个佛的身,这样的,就是我们现在念佛的前面的几句偈子,不过我们现在念的是念狭义的、一个佛,阿弥陀佛,身金色,还是一样,如果你真的了解阿弥陀佛的内容,这一个就代表了广义的,说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智慧、福德无量,没有一个佛例外的,所以他的世界叫极乐,你从那上面了解,极乐两个字是特质,这我们要懂得,相好最端严,现在我们修习的人,就应该缘彼,然后心转修正定,那个心,不要在烦恼上缘,而是转过来,安住在这上面去修习。

  【由缘佛身持心,即是念佛生广大福。】

  进一步,你能够这样的观想的修,来持安住在这个佛上头的话,这个他就是念佛,真正的广念佛是这样的,广义的念佛法门当中,一个有持名、有观想、有观相,乃至于由此而进入实相,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好处,你看别的,他有专门的对治,这个地方一般的定,有对治散乱的功效,还有特别的对治,譬如说,对贪心,不净观能对治不净,但是不能对治其它的,这个念佛,除了散乱以外,他还有一个能够生广大的福德。所以,这一个是所有其它的学定当中没有的。大智度论上面也特别强调,特别强调,所以,除非是我们有很粗猛的现行烦恼,这种现行烦恼,你不降服的话,你没办法学定,那么就在那五停心观当中,选跟你相应的粗猛烦恼,否则一般刚开始学的时候,这个念佛观是最殊胜,原因,因为一方面能够得定,对治我们的散乱,一方面能够生广大的福德,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这个福德以后,下面这个智慧,就可以开发,进程快速。

  【若佛身相明了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忏悔等修集资粮,净治罪障之田,】

  有这么多好处,看起来了以后,然后你观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所谓皈依、礼拜、供养、发愿,种种的积聚资粮、净除罪障,最好的这一个,一种方法,所以它是殊胜的不得了。

  p. 564

  【临命终时不失佛念。】

  乃至于临终时你不失念佛,如果说,我们要修求去往生的话,那百分之百的去,百分之百去,而且品位很高,这样,实际上这方法并不难,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说,不要怕,也不要狂,你只要肯照着这个次第上去,无有不得者。

  【若修密法尤与修天瑜伽相顺,利益极多。】

  凡是修密法的人,更是学这一个念佛,跟我们学密教当中的天瑜伽,这个天,不是天上的天,第一义天,这个在讲到后面,再详细说,其实实际上我在前面刚开始的时候,曾经也讲过,实际上讲过,因为真正一些佛菩萨的报身相,都是现的是天相,天身相,不是人间相。实际上,比天上还不晓得庄严多少倍,庄严多少倍,在我们六界当中,只有天,勉勉强强堪与相比拟,它这个利益非常多。

  【故当以佛身作所缘境也。】

  我们现在修的时候,就是这样修。

  【此所缘境复有二取法,谓由心新想,及于原有佛像想令明显。】

  修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个,我自己心里面先新的,先想出来,想了去想。还有一种,原有的佛像上面使它明显。

  【前者益大,后者通显密乘,今如后修。】

  前面这个利益非常非常大,后者呢,当然也有利益,而且后者跟显教也通,密教也通,现在我们这里来修习后者,这个前后,我要说一下,在我们想起来,好象这两个都是由心里面心想的嘛,是的,可是前者心想的,譬如说十六观经上面,叫我们观什么?观白毫相,耶,那个白毫到底什么样子,你也从来没看见过,它也告诉你,这个白毫,怎么样的,在眉间有这么个地方,宛转右旋,这样,然后你观那一个,是这样,那么,后者呢,不,就是你先,对眼前你所要缘的,同样的,此如说阿弥陀佛,这画像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看了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密教当中,密教当中的本尊观,它一定是,所以他那个坛城画得很好,然后你每一个地方,这个密教常中的观起来,非常的细密喔,乃至于每一个地方,平常也许你们没大注意一般的,那个忿怒尊,那个手脚等等,譬如说我们讲的那千手观音,一千个,每一个手上、拿的东西,还有不但拿的东西,这个手指,这一节什么颜色,那一地方什么颜色,那地方什么颜色,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含糊的!这样。所以,现在这地方特别先讲一下后面这个,假定我们来说的话,当然,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像,当然,你可以不一定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其它的也是一样。

  【先当求一个庄严的佛像若绘若铸,】

  这个是画的也好,铸的也好。

  【数数观察善取其相,】

  不断地对着它,能够看得很清楚。

  【作意思惟令心中现。】

  那个时候,你看清楚了以后,闭上眼睛,这个所看的相,现在心里面。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4卷 B面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这个要注意的。

  p. 564 (4)

  【惟当于一所缘令心坚住,不可改换众多异类所缘。】

  这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旦选定了以后啊!那就是这个,而且这个使得心啊!要坚固不要换,这个在前面讲正修的时候说得清楚,在你没有修的之前,你一定要广泛的找种种的根据,对于你所修学的这个内涵有个确定的认识,次第步骤等等,到那时候啊!这样去,那么开始的时候。

  【先令身相粗分略为明显,即应专一而修。】

  不是说你一开头的时候,相观得很细,开始的时候,是,你先取这个相,然后呢闭上眼睛以后,开上眼睛,咦!咦!大概的约略的影子,有了这个影子了,就安住在这个上头,令之模糊了再来,乃至于刚开始影子都没有,怎么办呢?就是你心里面就想,觉得我现在这个心啊!有个佛像,然后就想这个,过了一下,那个心识又乱了,那么你又把它收回来,再这个样,所以啊!主要的我们了解啊!定这个什么?不是定外面的东西,使得我们内心这个散乱啊!慢慢的能够如我们心意所要的,安住下来,一定啊!要把散乱的拉回来,而且一定开始粗乱的,所以你开始的时候,需要使得心觉得耶!凝聚在一个地方里安住上面,慢慢的练,练了以后呢?一方面心能够凝聚,你能够凝聚啦,它的观察的力量就慢慢的产生了,大、生、气、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一步一步的深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略略有了,那就安住,不要先求,先求的一定不成功,一定不成功,还有。

  【尔时若观黄色现为红色,欲观坐相现为立相,欲修一尊现为多尊,则不可随转,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

  这个是重要的喔!就是你要观的什么样,那就什么样,颜色也好,所以显色也好,形色也好,这个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形色就是坐、立等等,这个,还有呢?你观的时候一尊,就是观的一尊,不可以随着乱转,就是你根本所缘的,这个心安住在上头。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喔刚才说这个,那个时候你看的,所缘的,根据你所决定的形相也好,颜色也好,然后数量也好,要确定是这一个,如果说它现起来这个,跟你不一样的时候啊!你一定不可以理它,这个很重要啊!很重要,所以啊!实际上真正的,现在我们只是讲一个大纲大原则啊!你们千万不要拿这一个大原则,马上去自己去忙去啦!这个自做聪明是一定被聪明误的啊!有善根的人,的的确确,你只要去努力去忏悔,到那个时候善根发起了,耶,它有很多现象都会现起来了,否则的话,你没有的话,如果说前面那个基础,比如它正规的说,前面那个基础的话,这个戒基础一定要非常稳固,而且这个戒啊!不单单是只说啊!现在呢你衣服晓得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喔唷!然后呢?乃至于啊!什么过午不食,不持银钱,不是这一个,是心里上面,要正知见相应的,要这样的持,你能够这样的起心动念之间,这样的观察,而能够证得戒体不破坏的话,那学起定来,那就很容易,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以我们目前来说,那天台的小止观,前面告诉我们的方便啊!是个二十五方便,那说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清楚,那是简单一点的说,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前面说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在你所缘的这一个,确定的根本上面啊!不要动摇,不管它现什么,不管它。

  【圣勇师云:「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为烦恼扰。」」

  就这样,你啊一下摸摸这一个,一下摸摸那一个,对不起,你那个一定不行,一定不行。

  【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时,只要有粗分于心现起,即是获得所缘境,当缘彼而修也。】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这样去观察,去作意,所缘的那一个佛的身相,只要那个是心里面有一个大概的粗分现起来的,一现起来了,然后你就安住在上头,不要更希望它,嗳唷!更好一点,不要,你只要呢?能够安住在上头的话,真能安住的话,它自然而然慢慢的越来越宁静,越静就越细,越细就越显,这个是它真正的诀窍,不要你去想,你一想的话,那个心实际上被你这个乱想、妄想,就散乱掉了!这样就不行。

  【◎ 辰二明如何修住心。】

  怎么在这个上面安住呢?

  【辨中边论云:】

  它这个上头告诉我们,所以这种大经大论,都告诉我们最佳的修行的方法,其实这个道理前面一再说过的,我们总觉得经论好象不合适,实际上那个经论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最正确的指导,当然,你如果找到一个真的善知识,他把那个经验告诉你,也是一样!所以这个经论本来就是佛菩萨的经验报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内容,必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那么这个论上面怎么说呢?说:

  【「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说一共有这个五样东西,那个学定的时候,所以得不到定,由于这个过错。

  【此说由断五种过失,修八对治行而修止。】

  由这个过失障碍着,不能得到定,现在你对治它,那个对治它,一共有八种方法,把前面这个五个过失,能够针对着它,把它弄好的话,那么你要学的定,就学得起来啦!现在第一个。

  【初于三摩地起加行时,懈怠是过失。】

  真正要学定的时候,要起大精进的,要起大精进的,所以你不能精进,懈怠,对不起,那没有用,没有用。

  【对治此过共有四法。】

  有四个方法来对治它。

  【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那么这什么意思呢?下面:

  【所依】

  就是说你要想修的时候依靠什么,就是所依持的。

  【谓希求三摩地之欲心,】

  所以你一心希望要求得这个--欲!实际上平常我们说的善法欲,我们现在世间的也是欲,这个欲是什么,欲望贪着世间,就是这样,这么简单,贪爱之欲,与无明相应的,贪一点舒服,贪一点便宜,这个呢?得到了舒服,得到了便宜,不过这个得到了眼前的舒服、便宜,懒惰的话呢?轮回生死,受大痛苦,现在叫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才能勤精进,你能勤精进,就得到小则生死当中增上,大则脱离生死。

  【此是勤修三摩地之因。】

  是能依!是精进,所依是欲。

  【能依谓精进。】

  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能叫能,坐在椅子上面,椅子是我们所坐的地方,现在呢?我们修的,所依止的什么,欲,就是一个依欲,善法欲,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好乐之心,一心要学这个,因为你要学它,然后你精进努力的勤,所以欲为勤依,这个很清楚。

  【所因谓见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

  因呢?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善法欲呢?所依靠的原因在什么呢?它说见到这个三摩地,有殊胜的功德,产生了信心,所以这个欲心之因,所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然后呢?经过了勤勤的修练以后,就得到了你所修练的结果。

  【能果谓轻安,】

  此果是轻安,轻安换句话说就是得到定,得不得根本定,判断的因,不在心得不得因,这个上面后面说得清清楚楚,你得到了心一境性,心完全是安住不动了,如果未得轻安,没得根本定,得根本定的时候,一定轻安俱起的。所以判断得不得定,不在你的心!定了没有,而在定心以后起未起轻安,这个经论上面判别得很清楚,我们现在很多人因为不善经教,所以往往啊!未得谓得,起增上慢,那个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它上面说的所依、能依,所因、能果,就是这个。

  【此是精进之果。】

  下面接说:

  【由依净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发生精进,依精进故引生轻安。】

  善法欲,由依这个希欲,善法欲发勤精进,由依勤精进修行,那么得到这个定功的根本定,引生轻安。所以现在我们总说,修行好,现在很多人觉得,看见了修行,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啦,跑到这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哎呀,轻轻松松的睡睡觉,吃吃饭,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是我们务必要了解的,而且这一种情况,耽染下去的话,结果的话,贪的一点眼前一点小便宜,后面是非常可怕。

  【故此四法是五过失中懈怠之对治也。】

  所以第一个懈怠是真正的对治,就是这一个,那么把对治当中呢?已经去掉了四个,这个头上四个对治那个是懈怠,后面四个,就是讲下面四个。

  p. 565 (2)

  【◎ 次精进修三摩地时,忘失教授是过失。】

  然后呢?你要得到这个果的话,从那个时候要精进修,修的时候要正确的如理的教授,这个最重要,如果这个正确的教授你没有的话,那一定不行,关于这一点啊!所以我们常常记住,我们修学佛法,千万不要学我,这一个是最危险的,最难破的,但是呢?你真的破它还很容易喔!昨天就有一位同学,哎呀!他好高兴的跑了来,他摸了很久了,摸了很久了,平常我一直鼓励他,你要多思惟、观察,这样呢?平常呢?因为他平常不太习惯,最近很好,他常常有一些问题来问,刚开始的时候固然东问西问,问得完全不相应!不怕!你只要肯胡思乱想,你开始脑筋动了以后!我晓得你错在那里,然后一步一步改正,最后从这个上头慢慢的改正,当然这个时候,如果你问了半天了,还是固执成见,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的,刚才说过了,他慢慢的改了,就这样子,然后听完了以后他不一定懂,他去揣摩,哇!你只要肯这样,就很快得到了,哎呀!他欢喜的不得了,就是说,把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正确的内容,你真正了解了,一定能够把我们内心的烦恼,不过这个在闻思阶段,刚开始喔!只有这个因,要晓得你有闻思的因,自然而然就感得思修的果,这是一定的,所以这个地方啊!这个教授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不是我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啊常常记得这个话,如果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话,学校早就关门掉了,书店发达的不得了,实际上呢?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得见,世间那么浅近的东西,最好的学校,就是学生最多,不但学校,而且老师,为什么原因,那就是他能够把书本上的东西!能够经过他善巧,递到我们心上的,现在我们竟然修学世间的,凭我们自己看看就懂的话,那这个是一个大错误,我们现在都了解啊!所以:

  【对治此过当修正念。】

  记住了,这个里边有两样东西,第一个,教授正确的内容,第二个,有了正确的内容不要忘失它,所以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修正念。

  【非仅不忘所缘便足,内心专住所缘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

  关于这个正念,是什么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是现在一心观想那个佛像吗?这个佛像现在我们心所缘的吗?不是说你有了这个,而且对这个内心所缘的啊!不但是专住,心不动乱,而且要明了喔!很清楚很明白,就这样,确定这么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不要说含含糊糊不可以喔!稍微这个明了这个力量,啊稍微慢慢的减轻一点时候那就错了!关于这一点,这个广论上面辨别得非常清楚,这个地方只是说一个简单的大要,所以我们现在啊!含含糊糊睡在那里啊,居然啊!打了一个瞌睡,然后呢?说学不倒单,你们了解了这个,你们就完完全全错了,晓得了不要说打瞌睡不可以,就算你所观的,稍微那个时候有一点这个不明白的时候啊!那已经错了,这细微的沉相是最难克服的一样东西,最害的这个,一定要非常强有力的明白的力量。

  【集论云:「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所以这个得定之前一定要念力先起来,什么是念呢?这个念的行相是什么呢?换句话讲,现在这个是讲法相喔!就是对于你要学的这样东西,要不断的努力串习,这个心不忘。平常我们不忘的话,喔!我记得住了,不是,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忘,不是说你记牢这件事情,就是说当心里面眼前在这上面并没有跑掉,就在你眼前,一定是这个样,所以说「不散」。所以比如说你念佛的话,不一定我们是说观想念佛或者是持名念佛,换句话说,你心中这个佛号就是源源不断,潮涌而来,一念不断,这个才是真正念佛的念力现起的时候,这个还不是得定喔!我们要分的很清楚喔!平常我们说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话,这是念力,还没得到定的时候。由于这个念力,更进一步,那个时候的心还是不乱,你必定要对这个教授有正确的了解那才晓得。

  【谓不忘失所缘境,令心与境串习和合,即念自性。】

  就是这个。对于你所观的,不可以失去,忘掉那更不谈,这一念不可以,那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对于你所缘的,修习又修习,修习又修习,成习惯啦,一点点串起来,中间没一点漏洞,那个特质就是念,所念的自性是这个,所以我们平常说,念佛得到了这个成片了!通常说,或者禅定的时候,说功夫落堂了!换句话说,它这个念,念力现起的时候,念力现起的时候,而且这个念呢?一定是很明确的,确定,很明白的了解你所念的这个对象的时候,那不是含含糊糊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它。

  【◎ 第三心住三摩地时,掉举沉没是过失。】

  第二是忘圣言,再下面的话呢?就是沉没及掉举,当你已经心开始安住不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它又有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掉举跟沉没,掉举跟沉没是怎么样行相,如何对治呢?

  【对治此过当修正知。】

  前面忘失的话,忘失教授正念,这个地方是正知。

  【由正知力,观察沉掉,为生未生,见沉掉生,上者迎头遮止。】

  就是你正确的了解,而且是种力量喔!是正知力,那个时候!去观察是什么是沉没还是掉举,啊!生了没有生,当这个生起的时候啊!要怎么办呢?要迎头遮止,啊最好的就是它快要生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它要生起啦!你就能够遮止喔!而且这个不简单喔!平常我们刚生起就能够了解啦?把它消除掉,净除掉,这已经算好的!而:

  【中者纔生寻灭,下者亦须生已不久即当断除。】

  最起码的生起来了,没有多久你要断除。所以实际上,平常我们为什么以前常常说的这个:不要忙着去练盘腿啊!不要忙着不倒单啊!实际上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那是一点也不相应!养成功这个习惯,将来你一辈子的,「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啊!我在以前在刚开始曾经跟大家说过这个公案,大家还记得吗?有位老法师,鼎鼎大名的老法师,我去跟他学。在座很多可能没听过,我再重说一遍。早晨起来他就告诉你说:「我有一点昏沉。」我想没有错,今天起得很早;然后呢吃过饭了以后,他还是昏沉:「哎!吃过饭也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是有一点。结果到第二座的时候,还是觉得不行,到了下午,他没借口好讲了,结果一天六座,坐坐坐上去没三分钟,就呼呼,就这样了。开始时头慢慢下来,到后来口水也流了,就是这样。第二天,干脆好了回去吧!我也想,倒好,是该回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绝对不说是什么人,这个变成功随便的轻毁,我只是告诉你们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说,唉呀!我是在那学定啊!你对这个定的真正的教授正确之内容没有了解之前,那都是,空浪费生命是小事,养成功恶习惯,刚才说过了,前面一再说过了,原地踏步还算你幸运,你是越走越远,然后回来的时候千辛万苦。我们现在为什么改却改不过来,就是习性嘛,简单的很,一张嘴巴,这么简单,叫你现在换一个口味叫你吃,你就觉得不习惯。没有一样是例外的,你不知不觉当中就是会陷在这个习惯当中,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祖师一再告诉我们的原因,「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因为走错了很害的。所以我们眼前,当然譬如有个善知识跟着他,如果佛在,那是,这个都不要了,你跟着他,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就,可是所谓百分之百的成就,你对他也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喔,如果你绕着「我」的知见转的话,佛来也莫奈何我们的。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注意!要学佛,千万别学我!乃至于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同学来问题,我已经告诉他了,他还是问:「那我这样做怎么样?」我已经明明针对着他的问题告诉他了,他还一定要「那我这样做怎么样?」我就心里想:「怎么讲呢?」到最后他往往还告诉你:「老法师啊!跟你讲了几次,总觉得你好象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一开头就告诉他了,他偏偏说他怎么做怎么办,我还很耐着心告诉他,实际上我后来了解了,原来他是为他所想的要找个借口,最好我这样,然后你说对对对,让我去做。但是如果我在这里,我能这样做吗?所以诸位,你们务必在这个地方要努力地反省啊!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以前也是犯这个毛病,我们现在都是什么?为自己的错误找最佳的保护。因为那老法师告诉我的!我想我这个已经失败的经验,我不能再害你们,我绝不能,对对对好好好,不会,至少我把我错误的经验,我不知道我老实不客气的告诉你:「你这个我不知道。」再不然:「也许你这个对,但是我没经验过。」也告诉你,这是我现在的态度。同时对你们学的人来说,这一点千真万确,这点一定要注意。所以我在这里太多这种情况,告诉你们怎么做?照着你的老习气去做,那没有办法好想!这是个人的习气。所以我说,为什么要请大家看看《法华经》,道理就在此。一开头《法华经》就告诉我们,佛说得清清楚楚,我多生多劫把那东西告诉我们,但是你就照着你的习惯走,那对不起!只好让你慢慢地去玩吧!」就是这么一件事情。所以你们千万注意,习气之难改,现在我们趁没有养成功,恶习不要养成。养成功了,努力去改,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所以他说,对于这个事情要这样去断除,不是说成天坐在那地方,然后说:「我今天学了不倒单!」不倒单它是,它的确那是了不起,真正大修行人的确不倒单,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倒单不好,你一定要正确地了解,你这个不倒是什么东西的不倒?是你心不倒还是身不倒;心不倒,对啦!哪怕你睡在这里也对。所以有一个公案:「你们要在这儿坐禅,你看看坐禅的榜样。」大家跑到后面去一看,那个家伙睡在那里,他就这样坐,祖师却这样赞叹他,这是真的典型的样子。你们要注意喔!我们要学形相很容易,要学内容在这个地方要注意。

  【如是沉掉二法,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真正要学如理的这个学的三摩地,这“定”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这个两样东西。

  【如云:「于明了分沉没为障,于专住分掉举为障,故当了知沉掉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我们真正学定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一个呢?明,还有呢?净。明的话就是明明白白,净的话不动乱,当沉的时候,这个不明白了,这是所以沉是明白的障碍,还有宁静,散的时候,这个掉举就是散的一个行相,那个是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了那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沉跟掉,你了解了才能够懂得怎么去对治它,把它对治它了,才能够修行成功。

  【故当善知沉没,掉举,惛沉之行相。】

  所以要了解这一个它真正的状态。

  【其中惛沉,俱舍集论皆说所缘不明了,身心粗重为相,是痴分摄。】

  前面说沉掉,可是它下面,沉没,掉举,惛沉,这个我们往往把沉没跟惛沉两个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个不是一样东西喔!所以讲,刚才讲法相法相,就在这里。这一切法的真正的这个状态,你一定要了解的清清楚楚,因为人家要告诉你,一定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然后这个语言、文字所指的内涵,你要正确的认识,哪一个错?如何去改善,改善了以后应又如何?这个都是要靠这些东西。那么惛沉什么,俱舍论说:所缘的,就是你所心所看的不太明了,那个时候是什么?就身心粗重,身心都重,是痴分所摄,贪瞋痴当中的痴!那么沉没呢?不是惛沉喔!沉没有两种,

  【沉没有粗细二分,粗者,令心黑暗,或于所缘虽未散动,然失明了之力,但澄净而已。】

  喏:看看喔!现在这个沉没的行相,它还有粗细两分喔!粗的是什么,那个心黑暗,就是不明白了!那个黑,还有呢?那个时候它虽然黑暗,但所缘的却是没有动,或者虽然不黑暗,这一个明了的力量慢慢的减弱,但是呢?它还宁静,很澄净,就这样,这个是粗的。

  【微细沉没,谓有明净二分,而于所缘无定解力。】

  细微的沉没呢?净,换句话说,它还是不动,一点都不动喔!明还有喔!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这个明没有定解力,这个一定要你们真正学的时候,你才了解了。换句话说,真正在学这个止的时候,对于你所观的,譬如观那个佛相,那是很清楚的这种行相概念在这个上头,或者说你念佛的时候,不要说得定啊!那念力现起的时候,那个绝对不是佛号含含糊糊,似有似无的样子,所以很多人说,哎呀!我在念佛,平常的时候不行,那坐在公共汽车、走路的时候,好象来了,那个就是念头上面浮在那里似有若无,那根本不晓得,差的十万八千里,他还觉得有了!这个完整的教授,说得清楚,一定,不但是一点都不动,而且非常清楚,这样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有定知,所以那个念的这个行相,要晓得说为定知相,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当然那是我们将持名念佛,因为平常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同学是修这一个,如果说你观想什么等等的话,对于你所看的要很清楚,这个,稍微对于这一个明有一点点不清楚的时候,那时候是细微的沉相,所以对于所缘无定解力。

  【略微低缓。】

  稍为,不像应有的状态这样,差一点的时候就是,所以这个时候讲,不应误解沉没昏沉为一事,跟昏是两件事情喔!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5卷 A面

  所以这个时候就:

  p. 565 (11)

  【不应误解沉没惛沉为一事,】

  沉跟惛是两件事情啊!惛沉的时候

  【惛沉虽不向余境流散,而俱无明净二分。】

  惛是什么呢?虽然它散是不散,不会胡思乱想,但是呢!明跟净这两样东西都没有。

  【沉没则有净分而无明分。】

  这个是它的差别,是它的差别,这个详细的在广论上面说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们正修的时候,关于这个地方,每一地方一定要弄清楚,每一地方要弄清楚。

  【如云:「沉没谓于所缘,心力放缓,不能明了缘取所缘。虽有净分而无明了取境之力,即成沉没。」】

  这个才是沉没,对于你所缘的这个心的力量,慢慢的放缓了,放慢了,这个地方的放慢跟后面的舍是两件事情喔,所以它每一个地方的行相,都是细致得很,错一点点就走上错路了,那个时候因为这样的心放慢,对于所缘的不明了了,那时候清净了,好象动都不动,很清净的样子,但是明了取境的力量没有了,那个时候是沉,那是沉相,不是惛相。

  【又云:「有说,心不向余境流散,俱无明净之惛沉为沉没者,不应正理。」】

  因为有一类说,你只要心没有散,散乱,那个时候明净两样东西,这个都没有,以为这个就是沉的话,这个不合理的,所以这个是辨惛跟沉。

  p. 566

  【由此亦可了知惛沉之相。】

  你从这上面就了解了,什么是惛沉,惛沉啊!

  【沉没从惛沉生,】

  我怕大家误解,所以那个沉没,单单用一个沉字来表示,惛沉用惛字来表示。为什么?这个惛就是沉没的因,这个我们要晓得的。然后呢这里边有两个,沉本身在:

  【有善无记二性。惛沉是痴分,】

  两样当中,惛在痴分当中,所以这个不一样喔,所以这个沉本身是善的、无记的,这样就是不可记别,真正的定是,一定是什么能够记别,一定是善,所以细微的沉相是无记心,那个时候就不对了,但是它善的,这个惛沉是痴分,一定是不善的,这个不一样。

  【是不善性或有覆无记性。】

  这我们要分,分清楚。譬如那个惛沉,或者是不善性,或者虽然无记、是有覆无记,有覆无记跟前面的无记,前面的是无覆无记。为什么叫做有覆无记?它这个无记,是不可以说明记别,就是它善是不善,那个时候心里边没有力量,但是呢?一切的烦恼跟着而来的,由于这种状态所覆,然后呢?烦恼跟着来了,这个叫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的话,这个烦恼不会跟着来的,这是说你没有辨别它,它这个业本身,不必善恶,譬如说你走路,规规矩矩的走路,这个走路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但是那个走路不会说烦恼跟着来的,然后呢你坐在那里痴痴呆呆的话,那像胡思乱想妄想贪瞋痴跟着来了,这是两个,一个是无覆无记,一个是有覆无记,这我们要清楚的,喔!随举一例啦。

  【如是沉没起时,若相微薄,仅起少次,则可策心坚持所缘而修。】

  如果沉没生起的时候,如果很轻微的,或者是偶然来的话,那么你只要心里面一提那就行了。

  【若沉没厚,或数数起,则应暂置所修法而修对治。】

  如果说这个沉没厉害,而且不断的来的话,那你停止,下坐,不要再继续坐在这里,一定要修对治法。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你,对这个不修对治,让它去你还坐的很好的话,那以后养成习惯了,那很难改很难改。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练那个腿,要先练那个心,而且真正有的完整的教授都很清楚,你心练好了,那个腿不要练它自己来,当然现在譬如一般来说禅堂里面,照着规矩,它练腿也有它的特别的好处的,那个时候你咬紧牙关,腿痛得要命,可是心里面跟那个腿斗,心里不在那里睡,那个好,很好,先把那个心对那个腿,对完了以后,那个心本身哪,然后呢还在那里活活泼泼的,那个是次调心,那个时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次第我们要弄清楚。

  【其对治法,如中观心论云:「退弱应宽广,修广大所缘。」又云:「退弱应策举,观精进胜利。」】

  那个就是对于这个退弱,就是沉没,的一种相状,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把你所缘的广大或者是精进,精进提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

  【退弱沉没之因,谓心太向内摄,或由放缓取境之力,】

  你摄得太紧了,所以你放缓取境之或者放缓了,或者你取境的力量,或者是太紧或者是太松,太紧的时候也会,太松的时候。

  【心渐低降,】

  乃至于,

  【或由睡眠惛沉等因,心觉黑暗。】

  这个地方的对治,就是说太向内摄的时候怎么办呢?

  【初之对治,当以观慧观察所缘令心广大。】

  这是第一种。第二呢就是你放的太慢了,唉呀,好象一个调琴一个调得太急,一个调得太缓,第二个调得太缓的时候,怎么办呢?

  【第二对治,应当思惟三宝功德菩提心之胜利,人生义大等功德,令心策举。】

  那个时候你就想,这个三宝的功德,因为心缓的话,你觉得提不起来,这个味道那个时候你就想,哎呀!三宝有殊胜功德,当有想到那个好处的时候,那个心自然而然他会推动你,人生义大等就是暇满等,这个时候使得我们心里面策举,那个时候我们要懂得想、行两样的心所的不一样,我们五蕴当中,是想心所跟行心所的不一样,不是你去想三宝,而是说一定要修习以后,跟行心所相应的这个功德,它有一种推动的力量,想心所没有这个力量,因为没有这个力量,它没有策励你,推动你的心!举起来的力量,所以像这种地方,我们每一个地方,必定要把这个了解的清清楚楚,注意喔,这个地方再说一遍,这了解的绝对不是文字,你如果了解的文字的话,变成功你争论是非的宝贝,然后把你送下恶道去,这个时候你要正确认识它,确实所指的内在的形象心里状态,那个是你修行的最佳的宝贝。那可以让你,小则超升人天,大则成佛做祖。那么继续下去。

  【第三对治,亦应令心策举,及作意日光等光明相,或以水洗面,或经行等。】

  乃至于这个,这是沉。

  【掉举者,若心将现亲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细掉举。】

  喏,这个,如果心里面将要现起了,亲友等,等字就是说反正你欢喜的这种现起来的时候,那是细微的,细微的掉举。

  【若忽生贪相,即粗分掉举。】

  对于这个可意的,就是觉得这个蛮好,当那个蛮好东西你对它有个贪着,很欢喜的时候,那是粗的。

  【集论云:「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就特别告诉我们这掉举什么呢?就是可爱,境是亲近可爱相,这个相生起来了,转就是生起来了,那个是属于贪分的,那个时候因为心里面跟这个一相应,心里面就不能够保持那个宁静,因为不能宁静的话,它就不能安住一处,安住一处,所以这个掉举的行相能够障碍我们的止,这个业就是它的作用,这个掉举的作用这样。

  【微细掉举之对治,谓心于境将流动时,即应遮止系于所缘。】

  细微的掉举容易,它心要动的时候因为你用正知去观察,耶,觉得要动了,马上把它收回来,然后安住在系在这个所缘的对象上面,粗分的对治呢?怎么辨呢?

  【粗分掉举之对治,谓生已即当了知,摄录其心令住所缘。】

  一生起还是第一个一定要先了解,嗯!生起来了,然后呢你把那个心,又把它收回来,让它安住,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那么怎么办呢?

  【若此不能治者,则应暂停所修法,思惟无常与恶趣苦等,收摄其心。】

  不要再继续的观下去,另外换一个,思惟无常,为什么要念无常,因为这个掉举是贪分所摄的不寂静相,一想到无常一想到很快死,一想到这是苦,死了以后要堕入恶趣,还有什么好贪的?那自然而然心就收了。不过这个地方所讲的无常苦,不是懂个道理喔!一定要照着前面这个次第修过,如果你修过的话,到了这个地方,它那个掉相一起的话,你随便一提它马上现起来,所以记得前面讲那个正修的道理吧?说得清清楚楚,讲了除了正修以外,破除邪执等等说得很清楚,很清楚,我们不要忙着说,我要去修行了,等到你两腿一盘,不是惛沉就是掉举,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惛沉掉举的对治的话,对不起你坐一百年也没有用,一直在这个地方转,你虽然很想把住,这个心这个东西可不像一个猴子一样,你用锁可以把得住喔,那个心这个东西还有心来把住的,心的把住有它一定对治的方法,所以懂得了个道理没有用的,你一定要如理去修习,所以关于这个道理前面一再的、特别的、详细的拆破,就是这个原因,就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地方有它的特别的好处,每一个地方让你了解了以后,你才谈得到,我们现在不要空,望空,哎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万万使不得,看见它的高,你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眼睛要看得高,绝对要看得高,要看得像佛一样,那真正重要的看高了以后,你了解到那个地方去的必然的因果次第,然后呢?从你现在该下脚的那个地方一步一步的上升。继续下去。

  【待掉举灭已,复修前事。】

  那么一直等到把掉举灭了。继续下去:

  【又速道论云:「沉掉之对治当修风心与虚空相合之教授,及强断掉举之教授。」】

  这个上面特别告诉我们,这个方法。

  【初者,】

  就特别说怎么个风心与虚空相合。

  【谓想自身脐间】

  脐间,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丹田。

  【有一白点量如雀卵,从顶踊出,与虚空相合,即于彼上令心安住。】

  那个白的像什么?像雀卵,小小的卵一样,这个卵从我们的这个丹田里面一直向上,从我们的顶门梵穴,一直向上到虚空,跟虚空合,那么那个时候,使得这个心在这个上面安住,它为什么沉的时候要这样掉呢?沉时心向下,向下低的时候,现在呢你这样一来的话,先是缘一个可缘的对象,这个把心安住在这一个白的这个白点上面,这个卵一样的,平常我们称为是一个点,平常说明点,明点是另外一样东西喔!可是明点有广义、狭义的,这个地方也不妨说的广义,广义的来说,就是很清楚的你观一个点,狭义的那是一个另外特别的东西,这边我们不提。然后呢!你使他升起来到虚空当中,所以心即安住,又把那个安住的心向上提策、策举,那就是对治沉的好辨法,这个是前面。

  【第二谓一呼一吸合为一息,于五息中持心不散而修。次修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等,渐渐增长,持心不散。】

  还有一种,就是如果你掉的时候,心里面换句话说散动的时候,你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就是数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或者五息持心,就是,或者十息持心,什么叫五息呢?我们不是说一、二、三...,一直数下去数到一百、一千三佰五十六,一万三仟柒佰多,这不是,这个那不知道数到那里去了?它数得很简单,数几个,从头来起,天台止观很精采,就告诉你数十,它有它的很重要的理由的,很重要的理由的。总之,它真正的目的,要把你的心摄受起来。数一个单位的数字最容易数,一、二、三、四﹕﹕﹕然后呢?十几、一佰四十几,那个心不是更增加你的散吗?这就是它的理由,所以这个真正完整的教授,我们了解了道理固然最好,不了解了道理,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心,你听见了一点点以后,什么,唉呀,那我这样弄怎么办呢?这个心千万使不得,千万使不得,你能弄懂了一定会跟着它去,万一不弄懂的话,最好放掉自己的见解去跟着他,那个再下面。

  p. 567

  【或想上风白色,由鼻孔入,渐向下压。下风黄色渐向上提。于脐间相合,修瓶相风。】

  或者想,上面有白颜色的,从鼻孔进去,这样吸进去,通常他有一定方法。然后向下,下面的向上提,在那个丹田的地方相合,这叫瓶气。我们不要看了以后就要去修喔,这个没有用的喔,凡是这种法门,都有它完整的教授的啊。就算那个瓶气的话,那个在修气这个方法当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喔,那个瓶气,它都有各式各样的柔和瓶气、刚猛瓶气,然后各式各样的方法,你弄错一点都会出毛病喔!这是我随便一提。所以说这个地方,指的一个大纲,你正规修里边的法门的时候,的的确确一定要有个善知识引导,我们自己看那个书修的话,你有宿生善根的话,是可以修得起来,那是千真万确,就好象平常我们说,昨天,前天我已经在银行里面集了多少钱了,今天你早晨醒来的时候!你只要跑到银行去开一张支票,钱就来了!一个穷小子你也看见他张开眼睛,跑到银行去开一张支票取钱,你跑也着去,对不起,没有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我们要了解的。

  【◎ 仅能了解沉掉之义犹非完足,要修定时以正知力,常时伺察沉掉,为起未起。】

  单单了解不够,要真的修的时候要有什么?要有正知力,他下面加个「力」, 所以这个正知,平常我们说懂得了,没有力的,你要如理的修学以外,它不但是正知,那正知自然有,到那时候会起来了,否则的话,讲可以,听得蛮懂,做在上面的时候,一点用场都没有,就这个原因。你经过练习以后的话,你会到那时候,嘿,来了,其实这境界我们人人都有,唉呀,说世间的苦,都是贪瞋痴,不要贪!人人会讲,但是到了那时候,一点都用不上,我们又说不要执着,但是到那时候,执着的要命,乃至于根本不晓得自己在那里边,这个概念我们务必要知道,你有了这东西以后,然后正修的时候,时时去伺察,那伺察是很细致的哟,很细致的观察,它起了没有起?

  【生此正知之方便因,】

  那么,能够有了这个正知,了解了随时可以提醒、对治、改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生起这个正知呢?生起这个正知的原因,所:

  【谓不忘所缘之修正念法,及正念坚固之中常时侦察,心散未散,任持其心。】

  那个修正知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要使得自己不忘失所缘的正念,这第一个。第二个,在正念当中不断的去常常去观察,本来在正念当中,你观察一下心散跟不散?有人就问你已经正念了,你那个脑筋去观察他,那不是会打动你吗?耶,不怕,不怕!所以这广论上面有很详细的说明,就像平常,比如说我们正在注意集中心力,看书的时候,我们看的时候,你随时看的时候,在那个心力很强的心力,在看书的过程当中,这个心力没有缓散的时候,你眼睛可以随便的什么放轻松,瞟一下外头,这个对你看书并不影响,可是外面的境况你注意到了,对不对?同样的一样,当你学定的时候,那个定还没散,在那个正念维持的时候,你的心看一下,说那个念还在不在,不要跟着那个念走掉,这个就是正知,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你平常经常练习惯了以后,它这个时候养成习惯了,他随时这个心,这个正知就冒出来一下,冒出来一下,因为他冒出来,冒出来,有了这个正知,才能够观察你这个正念在不在,如果不在,它随时会提醒你,如果在,他自己会恢复。如果你没这个力量的话,你已经那个正念不晓得跑到那里去,它根本不知道,然后呢?在那个地方刚开始的时候缓,到后来慢慢的沉,到后来睡,到后来呢,不晓得成什么样了,他然后睡了个三个钟头,唉,坐一下真舒服啊!就是这个样,有太多的人,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往往自己在错误的教授当中不知道,嗯,坐了以后自己觉得心还蛮宁静,当然你睡完了起来了以后,早晨也蛮宁静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嘛!这个一点,所以我们没有善知识的教授,或者是没有完整教授,唉呀,自己是在这里瞎摸,这是个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但愿大家看了这个论以后,快一点,快一点醒过来,慢一点嘛,至少有一个标准摆在那里,然后再去撞吧,撞到什么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东西想想,唉呀!对,我不妨回过头来找找,那个时候你还来得及,如果你没有这个完整的教授,那你撞得不晓得撞到那里去了,你愈撞愈远。所以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好马见到那个鞭影一动,唉!他马上:这是好马!然后呢?普通一般的马的话,那个鞭碰到身上他就来了,这个劣马打得鞭出血来,它嘛它还是不行!总之一句话,说来说去受用还是我们,受用还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要注意一下的地方。

  【入行论云:「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

  喏,就告诉我们怎么样保护?

  【又说第二因云:】

  第二因就是伺察。第一个因就是不妄念,这样。然后呢第二因,就是在正念当中,不断的去常常去观察一下,怎么说呢?

  【「数数审观察,身心诸分位,总应知彼彼,即护正知相。」】

  就是说你不断的去观察,观察那个身心的分位,换句话说,这个现在的状态,这个分位就是细致的各种相状,你应该晓得所有的相状,它是对?是错?那个就是修正知的一个方法,那个修正知的行相也是这样。

  【沉掉之因,论说共因谓不护根门,食不知量,不修初夜后夜觉寤瑜伽,不正知住。】

  这个沉掉的两个原因,论上面告诉我们,有四样东西,这个四样东西,就是前面本论道前基础一开头的时候说的四种资粮。喏,现在派上用场,看见没有,这个四种资粮,正式修行的时候,从一开头的戒,尤其到定慧,那是绝不可少的。你能够把这个四种资粮真正的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话,那绝对没问题,你要学戒,戒一定持得清净,因为这个清净了,再说四种资粮也熟练了,要得定的话,那是的的确确是囊中探物。从这个地方,我们又可以记一记,为什么祖师们告诉我们这个话,「低处修时高处到,慢慢修时快快到。」你基础建稳了,后面是必定有,好高骛远是必定自己损害自己。当然另外一种自己心里的退弱的话,那更不谈。

  【沉没别因】

  那么特别的什么。

  【谓重睡眠,】

  有很多人,这个重睡眠有两个,有一个就是惛沉特别重,有很多人特别爱多睡觉,真正修行的时候,多睡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很多人养成功了习惯了,那个非常坏,不过要说明喔,如果这个病体很虚弱的话。那是没辨法可想的事情,所以真正学定,的的确确,一定是要年青力壮的时候,身强力壮,它有种种的原因在。我们千万不要看学定,唉呀!慢慢的,好象坐在那儿很轻松!所以有很多人说,唉唷!现在要忙一些事情,然后等我嘛儿子媳妇娶了,女儿嘛嫁了,配人家,赚了钱银行积了一笔钱,造了一个房子,住在那个地方,老了修行,修行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是必需年青力壮的时候,所以年青的时候,如果说混身是病都没有用。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从这个地方,你们必定要事先好好的认识,要趁这个暇满的人身,所以说真正年纪到了大了,的的确确六个字已经足足有余,不过呢,念法是什么,这个心力我们要了解喔,因为无始生死相续,尽管念是正念六个字,心力还是要以什么以最高的心力,那这样的话,你下一生自然而然到了极乐世界去很快上去,万一不去的话,下一生一定从头开始很快,这是随便一提。这个关于重睡眠的这个内涵。

  【心于所缘力太缓放,止观不均偏修寂止,心相黑暗,不乐缘境。】

  这个是沉没的特别的原因,关于这个里边,心所修力太缓放,关于这种事情,都不能等到你临修的时候,那是没有用喔,这是为什么平常的时候,我跟大家常常建议,你不要看一个小地方,你觉得很多小地方,是马马虎虎懒懒瘫瘫,养成功了习惯的话,到那个时候就是来了,就是你这么这心里面,唉呀!就这么轻轻松松,所以你一开头的时候,的的确确,别以为现在做了吃亏了,你做了,你做的业就是你占的便宜,别人是一点抢不走,这千真万确,所以那怕做一点很小的事情,我在这地方当了香灯,擦桌子拿起精神来干,跑到厨房里拿起精神来干,别以为别人,别以为别人看不见,那个偷一点懒,对不起,偷一点懒,对你一点都没有用场。你处处地方偷懒,然后你学打坐的时候,那个习气跑得来了,当你眼睛一闭就呼呼大睡。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处处地方,就算我们身体不好,心里面一定为什么要提起来的真正原因,现在你们了解了没有。所以学定的一定前面是什么,戒上面开始,戒一定不在行相上面,不是不在行相上面,戒的重点一定在正知见上面,然后这个正知见用在事相上头,那个事相就是行相。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到了这个情况之下的话,你前面这是一切戒,现在我们做一切的常住的事情,也可以说尽除我们罪障,就是我们以前的习性都改掉。平常我们做的事情,总觉得,唉呀好想偷偷懒,你心里面这种想法,这个习性要想学定的话,一无是处,了解吗?所以这个心力的太缓,等到你临时作的时候,你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我想大家凡是稍有一点经验的人都晓得,叫你去尽管你想,你要很用功的去拜,但是呢拜了个半天,你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平常你养成功了习惯了,在这种习性,业习性之下,这种业因之下,你怎么可以感得这个果嘛!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止观不均等等,那么偏修那一方面,还有呢,因为你偏这个寂,所以那个心黑暗,注意喔,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以及不乐缘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5卷 B面

  注意喔,这地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以及不乐缘境。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多善巧思惟!我总觉得这么麻烦,你养成功这个怕麻烦、不欢喜,到那个时候,叫你要学定时也是一样,前面记得吧?在前面共学这个六度当中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慧的特质,就是学定也一定要智慧的!学定的前面一个巧慧,对不对?这样,就是这样,一定要这个善巧的能够了解怎么去做,那个时候如果说你没有善巧的话,那个心里没有好乐,自然而然这是特别的个别的因,这个是沉。

  p. 567 (8)

  【掉举别因谓少厌离,】

  那个掉举是什么?贪分摄,所以这个厌离心就是它,你如果厌离心不足的话,没有用。

  【心于所缘执力过猛,未串习精进,思亲里等令心散乱。】

  因为你没有厌离心,这厌离是心相什么呢?对于你所欢喜的排斥它,哎呀,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是一种。还有呢,对于这个精进没有习惯,还有平常想的,特别是说现在我们一般亲里,所以这个亲里绝不脱节,现在我们出了家以后,还是,唉呀这个徒弟,唉呀这个师父,唉呀这个什么或我这个道场,唉呀还有什么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乃至于我们说办很多事业,对不起,到那个时候,你真正要想真正深入的话,那个都是掉举之因,自己还觉得做得很对,实际上呢,正规的来说的话,不行,所以说自未调伏,要想真正调伏别人,是无有是处啊,等到你调伏了,然后发大菩提心,明明晓得生死可厌,然后踊身跳进去,这个是真的稀罕难能可贵,每一个地方这种行相,我们要了别得清清楚楚,这个是上面说。最后:

  【◎ 第四如是善修正念正知,沉掉生起虽无不知之过,然沉掉生时,若不无间即断,亦是过失。】

  现在我们了解了,对治沉掉的方法是什么?正念跟正知,因为你对这两样东西善巧的修习,所以他一生起的话,耶你就了解,了解了马上对治,这样,不过呢?这个对治要怎么辨?无间即断,不是说生了以后慢慢的来,一生起你就马上晓得,晓得了,马上要把它拿掉,去掉它!所以说如果不立刻把它净除切断的话,这还是过失,那么这种状态叫什么?

  【此不起功用不作行之对治,即是名为作行功用之思。】

  这个时候,就是说为什么你了解了还不断呢?因为你不习惯或者不肯努力,所以这个时候要作行功用,对治这个过失,前面这个过失的都是什么?叫不作行,现在呢,要提起这个功用作行,这个时候,因为你随时提起来了,所以一看见沉掉一生,你有善巧了解对治沉掉的正知正念,马上无间的把它切断。

  【其思虽是于善恶无记随一之境,驱役内心之心所法。而此处是说沉掉生时,令心断彼之思也。】

  思就是行的力量,总说起来这个作行,换句话说,这个行是什么?行是一种造业的力量,造业的力量,可以造善、可以造恶、可以造无记等等。那一个是使我们内心造这种业的,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作行,是专门讲当沉掉生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一种心力,要断除它这样的这个思。

  【若心于所缘,执持之力太猛,此虽有明了分而掉举增盛,极难安住。若太不用力过于缓懈,住分虽有而沉没增盛难得明了。故当善忖内心,而求急缓适中之界。】

  上面就是告诉我们,假定你对所缘的用力太大了,那个时候明了是明了,因为用力一大的话,那个掉又增长了,掉还是什么?就是散动的一种状态,你对那个贪着,唉唷!你希望它急急求得那个定,这个掉举,这个心住不住,反过来的话呢?你放掉了,放掉了,如果放得太厉害,太不用力的话,那个时候安住虽然安住了,但是呢明慢慢又减退,所以那个时候非常善巧的沉,就是思惟、观察内心的行相,一定要求两个适中。

  p. 568

  【若觉内心较此再举便生掉举,即当较彼略缓。若觉内心齐此而住便生沉没,即当较彼略高。如是求得安住界已,便于根本所缘,令心明了而住,随力所能住一时等。】

  这样,就是说你随便起来,如果说扬起来了,掉那么怎么样,反过来沉下去了,那么怎么样,扬起来了,把它抑制一下,沉下去了,把它提高,这样的不断的弄弄弄,最后你能够安住在如恰如其份,那个时候就安住在这个上头,随你的力量,那个安住。那么下面最后一句话。

  【又初发业者,修时宜短次数宜多。】

  关于真正做的时间,注意,刚刚开始的时候,要时间短而次数多,这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因为重行相,哎唷!看见人家坐几个钟头,我说,哎唷!腿能够盘几个钟头,这个都错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修行的特质是什么,等到你内心当中质把正了,量才慢慢的增高,这个是它的特别重要的一个说明,在这地方我们应该有的正确的了解。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568页,前面这个五过失当中,这个已经讲了四个,最后,最后一个过失。

  【◎ 第五已断微细沉掉,心三摩地相续转时,若起功用作行,反成三摩地之过失。】

  前面说怎么样了解这个三摩地,就是学止的真正最主要的两个障碍--沉、掉。这个因为是略论上面,所以他这是简单的说明,实际上本论最殊胜的有很多,很多地方,很多特点非常殊胜的,最殊胜的是完整的纲要,这个别的地方很不容易体会得到。那么然后呢?内容方面,整个纲要的中心是菩提心,以及他完整的教授。其次下面就是里边,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关于学定,那个观那个就是本论的精华之一,这个里边关于沉掉的行相,尤其是沉,那个是别地方很少有的,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想要学的话,广论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看,讲将来一定会讲,不过会摆在后一点。这个沉,很不容易把握得清楚,那么前面是说断沉掉,这里说已断,所以我不妨把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道理,来简单的说一下,当你真正的进入那个状态当中,你心里面稍微举一下的话,它又升的太厉害了,又进入掉的状态,然后你把他放缓了以后,它又沉的状态,在普通一般人绝无可能一下就达到了,一下就达到了,这一定经过不断的尝试的练习。那就是说,就在这个上头,而这个练习不是像我们这样,你只要,反正花时间上去跟它磨就行,花的时间要花得对不对?换句话说,第一个,你首先必需要认得这个行相,认得了正确了以后,然后去锻练,锻练的时候,那个锻练什么?就是锻练我们无始以来错误的,现在有了一个正确的行相,然后去衡准它,耶,超过了把他放缓,放缓了低下来又提起,就这样,这个才是必需要的过程。你必定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精进把时间上面去练,其实我们平常都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不断的去摸,噢,就这样两方面摆来摆去摆来摆去,到最后摆到慢慢愈来愈来到中间,稳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如果行相不清楚的话,你根本谈不到,行相清楚了,不勤用功的话,也谈不到,这个地方所以必定要正念跟正知,正知就是正确的了解,正念就是精勤的把我们所了解的要以时间上面去磨,这个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等到这个细微的沉掉都断了以后,那个时候,又有问题来了,因为前面当我们要断那个细微的沉掉的时候,一定要全部精神摆在那里,所以用功用的这种,那个时候心已经宁静了,你还在那儿用那个功用的话,那个功用本身,又变成功三摩地的一种过失,所以说因为它到那个时候,三摩地任运的到了心定了,心定了以后,你那个心还在那儿要不断的要用力的话,那个就是会扰乱它,已经宁静的这个状态,这样,这是说。

  【修此对治谓不作行安住于舍。】

  那个时候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再去加功用行,放掉它,放掉它。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吧,譬如说催眠曲,或者小孩子或者睡不着或者什么,就给他一个催眠曲,用一个方法引诱他,等到他睡着了以后,要将睡未睡的时候,你还在那里,老在那里催那个眠曲唱的话,他又睡不着了,对不对?那就是这个道理,凡是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同一个道理你认得了就了解了,到了每个状态之下,把前面那个毛病对治了,注意这个药是对治病的,病好了以后,那个药同样要拿掉,如果病好了药还放在那里的话,这个药是一个障碍,这个是前面当有沉掉的时候要功用,沉掉拿去了以后病去掉了,然后这个药也拿掉。平常我们药是外面的,现在这个用内心的功用的时候,原来那个沉掉是心里的一种病态,你提起这种心力来对治他,对治了以后,这个心力又是一种习性,到那个时候对治完了以后,这个习性你还得想办法,又要用另外一个方法去对治它,这个一步一步的这样的次第,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总要记住,你由于下面一步的用力,支持向上,然后向上了一步,所以一定要这样,步步的用力的向上,还要步步的把下面的舍掉,这样才一步一步的上进,而这样的步步的上进的执跟舍之间,都有他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方法内涵,所以绝对不是说,唉呀!你随便懂得了一点点就可以了解了,前面说,不是以掌许的经函可以了解,要以牛负量,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当知此舍,是舍防护功用,非舍取境之力也。】

  这个是很重要唷,就是说,这个是你防护它掉舍,掉跟沉,所以说有掉了,马上怎么样对治,又沉了怎么样对治,是防这个的,现在既然这个掉跟沉没有的话,那么那个时候这个力量还在,会反而形成功障碍,你拿掉它,而不是叫你舍掉那个取境的这种力量,因为这个定本身,一定是在心所缘的境上面,很有力的,刚开始因为散乱没有力量,那么要提起来,到那时候提到每一个时候,它自然而然很有力的,自然而然这个心力跟着那个境任运而转,这个先不要拿掉,这个拿掉了,这个境失去了,那就不称其为定了,这个要分得清楚。

  【又非凡无沉掉之时皆可修舍,是于已摧沉掉力时乃修。】

  喏,这个地方,就特别指明这个界线,说这个修不着形式,什么时候呢?就是已经把沉掉两样东西破除了,摧是摧破了,那个时候,这个摧破沉掉的功用不再需要了,所以才去舍掉它,你还没有达到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舍,所以我们平常常常说的,度过这个生死的此岸,要用船,是过了这个生死河以后,这个船是不要,应该舍,可是千万不是说既然要舍,还没有过河你就不要了,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乱。

  【摧伏之义如修次中篇云:「若时已无沉掉,心于所缘能正直住,尔时可缓功用修习于舍,如欲而住。」】

  这一个告诉我们修次第中篇,说得清楚,是没有沉掉了,那个时候,我们心对我们所缘的那个境,正、直、住三个字,这个正是没有一点错误,直就是很平直的没有一点点动摇,那个时候,你已经达到了这个状态了以后,它自己已经安住在上头了,你还去功用的话反而影响它,所以再进一步把前面用的这个功用,这个也是一种力量,把那力量慢慢慢慢的拿掉,拿掉了,它自己自然向你所愿的,原来所愿的安住在所定的境上。

  【声闻地云:「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那个时候,那个心里面自然而然说任运的话,到那个时候自然就这样了,不要再用其它的力量。

  【又舍总有受舍,无量舍,行舍之三。此是行舍,】

  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这个舍有三样东西,现在这个地方,有受无量行,这个行就是什么呢?作用,功用,一种推动的力量,你把这推动的力量,拿掉它。

  【初发业者最初难生无过妙三摩地,故当以六力成九住心,依四作意之次第,引生无过三摩地。】

  前面这个五样过失、八个断行,已经讲完了。讲完了以后,后面又特别说明一下,下面那个是另外一段,应该是,而对我们刚开始修学的人,一开头要想得到这个正确没有过失的,不错误的、真正的妙三摩地。换句话说,不错的这个定,一定要用这个几个正确的办法,所以说有很多人宿生已经修过了,他因为宿生修过了,所以他很快得到,这一点我们务必要清楚,但是假定我们单单在文字上面转的话,你怎么转也转不清楚,愈转愈胡涂,真正的你了解文字所指的内涵以后,到那个时候你一试,你就很清楚明白。因为这个文字所指的是整个的内情,整个的总相,以及一个大纲,这个大纲所指的无非是我们的心里的行相。凡夫是怎么样,然后呢?你修习的时候应该是如何?两者正确认识了,然后你一比的话,就可以比得出来,这个是他教授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一点上面不能把握得住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害了,尽管你听得很多,说多闻是必须要的,结果你听听错了,这个多闻的真正的用意是告诉你认得,由认得而照着去修习,结果你认得了以后,多闻了以后,你不但没有认得,是愈走愈远,走到那里去?执着,执着,本来是破除我们执着,结果听闻了以后更增加执着,完全了大背原意,这是我们必需应该了解的一点。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我们怎么晓得自己是初发意,容或有人说遇见善知识就对,没错,遇见善知识他会认识,可是假定说你没有修习相应的因,这个可能不可能感得相应的果,这我们很清楚明白摆在这里,试试,我们总是望空,在这个地方,空想也可以说,修学佛法绝没有这件事情,绝没有这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如是因感如是的所谓果,那么对初发意的人,应该怎么办呢?要以下面这样的次第,九住心,就是修学定的时候,这个心相从凡夫整个的散乱,然后一步一步上去,必然经过的次第,然后这个九住心,需要有这样的六种力量,那么这六种力量呢也可以另外这个六个力量推动它的,推动它的时候它内心分成功四种作意,这样的次第一步一步的向上,才能够引发正确的三摩地。

  【其六力中初听闻力,成办九住心中初内住心,】

  第一个叫听闻力,这个靠那个听闻力,上去进到第一步,第一步叫做九住心当中,第一个内住心,看下面的解释。

  【谓由初闻修定教授,随顺所闻令心内住。】

  这个是第一个,什么叫听闻力呢?必需要一开始的时候听闻。关于听闻的道理,我们现在这里已经了解了,绝对不是凭我们自己随便阿猫阿狗找一个人来听听,一定要有一个如理如量,有正确认识的人,就是善知识,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的话,一定要大经大论,不过大经大论自己去看的话,说实在的,很难真正了解这个重要,这个是我们必须应该了解的,那么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因为我们要学定,所以应该听闻的是修学定的正确的道理。那个听见了以后随顺所闻,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喔!我们听见了以后,是不是内心上面,真正的跟着所说的道理去做,其实不要说跟着道理去做,乃至于他讲的道理是不是真懂,都不一定,不是说懂得文字就算了,懂得文字,你可以成为一个写文章的名手,却不是一个修行的人,修行的人,也许你听完了以后,你写不出文章来,没关系,你却了解它内心所指的是什么,所以这个佛世的一个典型的故事,周利盘陀伽,他听见了佛这么简单的两个偈,这么简单的两个偈,他能够把这两个偈的真正的内涵去用,那个就是,随顺所做的去做了,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否则的话你弄了一大堆,这个本来,这个里边垃圾够多了,你还把他砰璘磅琅堆进去,尽管说扫拉圾要扫把、要畚箕,然后你把扫把畚箕堆了一大堆,堆了满屋子,这个对屋子里的垃圾清除是毫无功用,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的,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理论,必定要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因为你认得了心相的以前的状态,也了解了如何住心的教授,随着他去做,那个时候,你能够把得这个心不向外缘,于尔时自己在里边安住,这样。这个是第一个。那么那个时候,耶,妙咧。

  【尔时便觉分别杂念如同悬河,初识分别之相。】

  所以你不学定,自己还觉得蛮好,真正学而且学对了以后,你那时候觉得,唉呀!原来自己这个分别心,就是什么妄念,妄念重重,一个、一个、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像悬河,这个河本来是平平稳稳的,现在把它挂起来,当然这个绳子可以挂起来,这个河怎么挂起来,换句话说这个河很陡,如果那个河的形势很陡的话,那个水下来的时候,哇!奔腾而下,现在我们那个妄念就这个样,那个时候你才认识,原来我们心里是这样状态,那时候就知道了,所以不学还觉得蛮好,所以念佛的人也是一样,不念佛还蛮好,一念佛怎么妄想来得个多,耶,晓得这个是好现象喔,正因为你开始要念了,把你的妄想要收摄起来了,本来你在妄想当中,你还觉得蛮得意,你还觉得蛮好呢,所以现在我们学定亦复如是。你真正下去学的时候,唉,那个时候妄念重重。但是这个,那个妄念重重,一定要什么?如理听闻随顺这个,认真去学,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透过这个文字,认识这个文字相。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6-147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8-14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15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2-15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4-155卷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2-14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0-14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8-139卷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1章 莎尔娃蒂说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6-137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