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三禅修证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三禅修证法

 

  三禅在三界九地当中,属于第四地。欲界是五趣杂居地,色界的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所以从四禅八定来说,三禅是第三个禅定,从三界的定境来讲,三禅就是第四地,是九地中最关键的禅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它的名字——离喜妙乐地就可以知道,三禅的乐非常之美妙,称为妙乐,是九地当中最快乐的境界,快乐到无人愿意出来。

  三禅以上虽然还有四禅、四空定这五个更高的世间禅定境界,却没有这些快乐的觉受了,或者说因为有更高的追求,四禅以上就超越了这种感观上的快乐了,因此三禅就成了整个三界中最快乐的地方,我们现在连放下欲界的这一点点快乐都感觉很难,何况三禅呢?很容易沉溺在里面不出来,那就只好继续轮回,就迷失了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所以三禅非常重要,我们对它要有足够清醒、正确的认识。

  当然,如果我们有强烈的解脱愿望,那到了三禅以后,自己还会愿意出来。如果不想解脱,按我们平常的这种希望离苦得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只要体验到快乐,就绝对不想离开,那我们就没有能力离开三禅了。所以未到三禅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就是认识到即便三禅也只是世间的快乐,不能真正地解脱。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轮回、度众生,决不能留恋三界中的任何地方,有了这样的大愿力,我们修学三禅就没有问题了。

  三禅在修行当中,我们最需要把握的就是两样事情,一是掌握三禅修习方法,二是明了三禅发相,首先我们看修习三禅的方法。

  一、三禅修证

  “摄心第一定,寂然无所见。患苦欲弃之,亦如舍觉观。由爱故有苦,失喜则生忧”。这个偈颂说的就是三禅的修行方法,首先必须摄心在定,心不能涣散,要更加专注。我们说过,四禅八定的共同特点就是用心都必须专注,只是因为专注的目标和对象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禅定的境界。我们证入二禅需要诃斥、舍离初禅的觉观,那么现在想证入三禅时,也要修六行诃斥二禅的喜支,以喜为患苦,从而想放弃这个喜,去感受更细致的乐,这样修习才会进入三禅。

  那么喜有什么过患呢?喜是很冲动、很激动的快乐,这种快乐让心一直在动摇,很不稳定,所以喜也是苦。相对于喜来讲,乐已经把动态消除掉了,比较安定,所以我们要舍离喜支,直接感受更稳定的乐支。所以修行人从二禅要进入三禅时,也要修行六行法门,俱足六行观,也就是“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观察到二禅的喜支很动摇,动摇实际上就是无常的表现,所以仍然非常粗浊、不够细致、微细,仍然有过患,会障碍我们进入更深的内心层次,对二禅生起三种厌离,同时对三禅的殊胜和微妙产生一种欣喜和向往。

  这就如同我们出家一样,所谓“笼鸡有食汤镬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首先要认识到在家生活的过患,家室象牢狱一样把我们束缚住了,所以我不愿意呆在家里,感觉还是出家快乐,就能顺利出家了。否则你一会儿觉得家里也挺好,有吃有喝、天伦之乐等等舍离不了,一会儿又向往出家生活,那你两边的生活就都过不好了。所以修行禅定也是这样,一定要厌离二禅才能进入三禅;如果舍不下二禅,就进不了三禅。

  舍离二禅也是靠三个方法,和舍离初禅是完全一样的。第一就是不受不着,比如我们福报很好,生活过得很舒服,各方面都很圆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不想修行了。这个时候进入修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去感受已经拥有的那些快乐,把它放下,然后就作为一个很平常的人来学习佛法,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原来的那些知识、享受障碍住了。我们坐禅也是这样,所有觉受全部放下,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有二禅禅定的人,所有一切都不去感受它,把自己当做零,一切从零开始,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第二种就是诃责,比如我们不去感受好像也不行,又有文化、又有地位、也很聪明,为什么还要去吃苦,去打坐、盘腿呢?我们就总会有一种摆脱不掉的优越感,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们就要呵斥它,就因为那么一点点才华和本事就让自己障碍住了,不能再去升华内在的生命境界。坐井观天,那这个才华就成了可耻的障碍,就让我们的生命萎缩了,从此不能再进步了。比如很多人有钱就变坏,就是钱财让他的生命萎缩了,他以为自己这样就很不错了,就可以胡作非为了,结果就堕落了。如果他把有钱的这种觉受放下,有钱、有地位这些都不去感受,那他的生命还会继续进步,所以我们要诃责那些错误的觉受和思想。

  如果诃责了还放不下,第三个就要打它,把这个觉受破坏掉。比如二禅禅定功夫深的人,随时能够一心,所以走路说话也能处在二禅的快乐当中。这时候我们就要采取一些办法让自己出来,或者不进去,只要二禅的觉受一生起来,我们就让自己想事情,甚至去看电视、看书,让心乱起来,不让自己进入二禅的觉受,这样才能让我们继续向前走,进入三禅。

  其实这三个方法是我们人生进步的重要手段,并非只有修行禅定才需要,如果熟悉了,我们能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不满足于现状,对现状不受不着。如果你对现状沾沾自喜呢,就要进行第二步——诃斥。如果诃斥了也不行,你就要把所有的观念打碎掉,从善恶里面跳出来,走入更究竟的境界里去。再比如,我们生病时很痛苦,我们想离开这个痛苦,首先就是不去感受痛苦,不要被这个痛苦局限住。第二,我们还要诃斥,自己怎么这么不长进呢?那么多快乐的事情不去感受,偏要去感受这个痛苦?第三,通过治疗或者禅定把这个痛苦毁坏掉。

  或者生活当中别人骂你、误会你了,第一你也要不受不着。进而你要诃斥自己为什么总去感受这些垃圾,别人辱骂你就如同向你这里倒垃圾一样,是不是?我们每次都接受,然后就生气,所以很多人在生活当中,人际关系没办法调节好,就是因为你一直在接受别人倒出来的垃圾,看到别人的贪婪、嗔恨和愚痴,马上就被他所转了,生气、烦恼就是被别人的垃圾污染了,所以要诃斥自己,不去接受这些不良信息。第三,通过佛法,比如戒定慧,把这个烦恼消除掉,让我们的心从里面超越出来。

  所以我们对任何境界,特别是世间的荣华富贵、五欲快乐,这些我们平常容易沉湎在里面的东西,都要通过这三样方法让心从其中脱离出来,让它能够自由自在。只有心不在这个上面了,我们又有这个能力,这才说明我们对于这个法能自在了。比如说你有一百万,如果你总去感受它,总去保持这个一百万,那生命就局限在里面了,如果你不去管它,该怎么样就怎么用,不用也可以,那你才算是能自在受用这一百万了。

  那么在修行禅定的过程中,也要先舍离二禅的境界,认识到虽然二禅快乐,但仍是苦、粗、障的,“一心专念三禅功德”,一心只想着三禅的胜妙利,“尔时即舍大喜及与默然”,这个时候就会舍弃二禅的喜乐,大喜就是指二禅欣喜若狂的这种粗重快乐。心不去感受二禅之乐了,就会渐渐默然,再用一不受、二诃责、三观析这三种方法,就能达到默然定,也就是中间定,进入全部觉受消失、一片空白的境界中。“行者是时慎勿忧悔”,在这里也要非常慎重,不能生忧悔之心。

  所以离开二禅以后,进入三禅之前,也一定要经历中间禅,也就是未到定。这个未到定和初禅二禅之间的未到定虽然都是一片空白,但却有深浅之分,觉受上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不执着十元钱和不执着十万元在心境上会有区别一样;也像放弃贪吃和放弃五欲之乐所带来的清净感决然不同一样,虽然都是不执着,但境界却有高低深浅之分。所以二禅之后的未到定,比初禅之后的要殊胜得多。但同样也不能生忧悔,忧悔之心所导致的问题和初禅之后的未到定是完全相同的,会令三禅无法发起,甚至丧失所有禅定觉受,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

  如果不慎重,很容易就生起忧悔。比如把二禅放下来后,进入未到定的一片空白里,我们发现没有快乐了,如果这时能想到三禅,马上就会勇猛地向三禅努力。可是如果有什么特殊因缘,比如被劈头盖脸地打了一顿,打得你痛苦不堪,三禅也进不了了,这个时候一不小心就会生起忧悔,“我为什么放弃二禅呢?何必在这里受苦”,这样一思念二禅,可能就马上退到二禅里面不想出来了,三禅就生不起来了。或者遇到一个人要跟你谈恋爱,对你特别好,这个时候你从二禅又出来了,就会产生恋人的一种欲望,欲望一生起来后,不自觉的就开始忧悔了:“二禅的快乐没有了,又没时间再打坐进三禅。”结果未到定、二禅、三禅境界都没有了。

  所以到了这里我们一定需要慎重,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千万不要后悔,哪怕从二禅出来十天半个月了,我们也要找机会让自己的心处在未到定中,知道自己不接受二禅的觉受,是想要更微细地感受三禅的境界,但绝对不要产生后悔忧恼,这样就可以保持,不会失去进入禅定的机会。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也就是有了禅定境界的人,再看世间的男女欲爱,就会觉得很粗浊、非常短暂、非常没意思,也不会再去要求和贪着。但如果家里人还没有禅定的境界,还贪着这种性欲的快乐时,又必须有夫妻生活,结果就容易产生忧恼,这一定要注意。其实有了初禅、二禅的觉受后,即便没有接触,也会有比淫欲还要快乐的觉受,而且在过夫妻生活时,也一样能处在禅定里面,因为境界比对方高,他能感受到对方的那种快乐,也能看到对方的快乐很短暂、很粗浅,而且起心动念很昏乱,不能停留在快乐里。因为有禅定功夫,把持的能力就很强。如果原来可以五分钟、十分钟、或者说一个小时处在这种性欲的快乐当中,有了禅定的觉受后,他会把禅定的这种快乐在性行为当中延伸,但自己完全没有淫欲的要求,这里面有比较深的道理。比如有些外道和修邪法的人,通过修行已经超越了淫欲本身的快乐,他在性行为时,不会被淫欲束缚住,能够从中超越出来,所以他们还会提倡这些,甚至在社会上流传这些东西。

  现在学了佛法我们就知道了,其实提倡这些淫欲的行为还是堕落的,是把很精细、很细微的觉受变成一个很粗浊的行为。所以佛法里面讲,初禅的人梵行清净,对世间的欲乐不会再有染着,但如果你有家庭,还是可以满足对方这种要求的,而且对你的法喜也不会有影响,这就像我们虽然有了初禅或者二禅的快乐了,禅悦为食,不贪世间的饮食了,但照样可以去吃饭,吃饭的快乐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也就是我们境界提高以后,对低的境界就能自由自在了,既不受束缚也没有障碍,所以面对一切境界也不用着急、不用忧悔,忧悔就错了。如果能不忧悔,只要你有空,能继续修禅观,那就还可以从未到定再进入三禅。

  二、三禅发相

  如果我们从二禅出来后,“加功不止,一心修习”,一心加功不止,不生忧悔,内心就会湛然安静,非常明亮,没有任何动摇。“尔时,乐定未发,而不加功力,心自澄静,即是三禅未到地。于后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

  这时乐定未发,乐定是指三禅,还没有发起,也不要再用心了,心很专注,静静地、淡淡地停在未到地,好像有一个要进入三禅的意志力在指引我们坚持在这里,而不是靠第六意识妄想的指引,如果用妄想去指引,那就成初禅了。这样使心澄静下来,此时三禅的快乐还没有生起,这就是未到定。然后其心还不能动摇,泯然就是没有任何动摇,不依内外而定,这是第三禅定的一个特点。

  初禅是依外入定的,外就是指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就得初禅,所以初禅的所有觉受都以身体为基础。二禅无觉无观,只有喜乐之心,喜是乐的外在表现,也就是第六意识很快乐,所以它是以内心的觉受为基础的。三禅呢,既不依外也不依内,不靠身体也不靠意识,与乐俱发,而是从内心显发到外,所以不依任何一边。当乐发时,就有三禅功德了。

  “但无动勇之喜为异”,完全没有激动、勇猛的喜相,这是三禅和二禅最大区别。三禅之乐是“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心里面没有动摇,但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若存若亡的、就像呼吸一样或者比呼吸更微细、更美妙的快乐觉受,非常非常轻柔,所以叫绵绵之乐,从内心发出来后遍满全身,使身体的任何一个觉受,哪怕是腿麻了的觉受都很舒服,美妙极了,我们可以去感受它,此时没有用第六意识,如果用意识心就又开始动起来了,所以心要泯然、湛然。泯然就是若存若亡,湛然就是清清楚楚,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生起这种觉受。

  “乐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间多有三过”,刚进入三禅时,会有三种过失阻碍这个乐定遍满全身。一者乐定既浅。其心沉没。少有智慧用。刚开始时乐定比较浅,心里没有强烈的觉受,定力又比较深,缺乏智慧的觉照,就容易产生昏沉,不够湛然。

  二者乐定微少,心智勇发故不安隐。第二种过失是乐生起时,定又不够了,不够专注,快乐得总想动,让自己多去感受感受,结果心动摇得厉害了,就又退下去变成二禅了,所以这里我们要非常专注,既要去感受,也能保持不让它浮躁起来。

  三者乐定之心,与慧力等,绵绵美妙,多生贪着,其心迷醉。故经言:是乐圣人得舍,余人舍为难。虽然定慧相等了,既不昏沉也不动摇了,三禅真正的觉受完全生起来,正确到位了,我们又很容易就迷失其中、陶醉其中。所以佛经里说,圣人能把这个第三禅舍弃掉,其它人就很难了。

  圣人就是指已经证得三果以上的人,我们前面讲过,初果罗汉在理上破过去、见地打开以后,看到了人生无我的真相,但他想了生死也需要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那他人天还要来七次,来了断欲界的惑。如果有了初禅,见惑一破就是三果以上、四果向的罗汉,证得四果罗汉才能了生死、出轮回。那么从三果到四果的修行上,还要断七十二品的思惑,思惑里面比较难断的就是这个三禅之乐。因为圣人已经看到无我了,能认识到感受三禅快乐的那个“我”,其实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相,并非真实存在,因此有感受也是无我,没有感受也是无我,在这样的出世间智慧的觉照下,圣人才能舍弃三禅的快乐,慢慢从乐定中脱离开来。

  我们大家见惑还没有破,那么在修三禅之前,先要认识到它的三种过失,一是昏沉,二是浮躁,三是容易贪着在里面。因为有这三种过失,乐定不得增长遍身,会使乐定的觉受受到阻碍,不圆满。所以三禅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将来会感得色界的七、八、九三层天的果报。最低的一层叫少净天,就是我们能既不昏沉也不浮躁,感觉非常的清净,这个清净只是内心的感受,比较少,所以叫少净。第二层是无量净天,就是身心全部沉湎在快乐里面,心只要想到身体的哪里,哪里就是快乐的,身心的快乐完全没有限制,称无量净。第三层是遍净天,就是体现出身心世界、内外环境完全快乐起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快乐,整个生命沉湎在快乐的海洋里,身心世界只有快乐可言,没有其它的觉受,这是快乐的顶峰,称为遍净。如果三禅的过失我们没有调整好的话,就达不到三禅觉受的顶峰,所以说行者当善调适,禅修者应该善加调适,避免三种过失的影响。

  那么如何去调适呢?当用三法,一者心若沉没,当用念精进慧等法策起。有三个方法:第一,如何调适昏沉的心态。如果心很沉没,定大于慧,我们就用念精进慧等这些方法去策励它,让心不要一味地宁静下去。也就是我们要起念,或者忆念三禅的快乐,或者反照自己,检讨自己的状态,或者用精进的心策励自己,让自己去感受三禅的快乐,不让自己懈怠下来。比如我们坐禅时,有时感觉心里很空明、很舒服,过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觉受生起,这个空明感也没有了,这就是因为精进力不够,没有勇猛的心去支持这种定境。好像随其自然地,怎么样都行,结果心又乱掉了,定境和觉受就慢慢都消失了,退下来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调适。

  第二,如何调适心乱的状态。二者若心勇发,当念三昧定法摄之。如果心要开始动起来了,就让心停下来,专注一致,或者心动时,可用止观觉照一下,然后马上要放开觉照,直接去感受三禅的快乐。

  第三,如何不沉迷。三者心若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心不着。如果沉醉在三禅的快乐当中了,我们应该忆念如果沉迷其中,就只能停留在最初的快乐觉受里,会障碍自己进入三禅的极限之乐,还会障碍自己进入三禅以后更高妙的法门、更高的境界,出世间禅定的胜乐妙味我们就都体验不到了,胜妙法门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这么一忆念,我们就不会沉湎在三禅里面,就能摆脱沉迷之过了。

  行者若能善修三法,调适乐定,当知乐法必定增长,遍满身分。如果我们调适得法,三禅的快乐一定会慢慢增长,直至遍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故经言:三禅受遍身乐。三禅的觉受是遍满全身的快乐,不只是你心里面,也不只身体某部分的觉受。我们常常会觉得欲望满足了,身体快乐了,心就能快乐了,这是心粗的表现,如果细心想想,这完全是两码事。比如我们有钱了就觉得很快乐,实际上钱只是暂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和身心的快乐并不相干。你是因为有钱才快乐的,这个快乐就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来的快乐肯定不是你自己的,不是你心的本来面目,它就相当于脸上的一个面具,你觉得自己很漂亮,其实面具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初禅就如同我们把别的面具都扔掉了,只拿了一个快乐的面具带在脸上;二禅就是已经习惯了这个面具,不用去挑选了;三禅就是把真正的自己化作了和面具一样,把面具完全消融了,让自己的心遍满这个快乐,所以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问曰:若乐充满遍身,身具五根,五根之中,悉有乐不?有人问了,身体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三禅之乐遍身时,这五根都会快乐吗?答: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乐遍身不但是五根快乐,全身毛孔都会充满快乐,为什么不动念会如此快乐呢?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但无外尘对,则不发五识,情依于身,身乐既满,情得通悦乐,与意识相应,以识内满故,则遍身而受。

  处在乐定的状态里时,没有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相对,就没有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产生,只是五根本身充满了快乐,叫遍身快乐。如果有五尘、有五识,也就是对外界产生觉受了,那五尘和五识也是充满快乐的,也就是三禅能达到整个世界都是快乐的海洋,这就是色界遍净天的境界。色界的众生也是有色身的,六根俱全,因此会有觉受。六根对外界六尘产生分别生六识。六识就是我们身心的所有感觉和认识,比如苦乐、甜酸、冷暖等等,三禅天的众生对六尘产生的分别都是快乐。

  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本事,比如我们想到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分别就是痛苦的,想到快乐的事情时,分别就是快乐的,看到坏人我们就生气,看到漂亮的人我们会很高兴等等。但有三禅觉受的行者,去分别这个世界的好坏美丑时,无论境界是好是坏他都会非常开心,完全没有不开心的地方,与意识相应,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心,妄想分别感觉快乐了,身心就都快乐了,所以沉湎在快乐的世界里面不能出来,这叫遍身而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境界是否会幸福、快乐,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意识分别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的意识是快乐的,那整个世界就是快乐的,这就是妄想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感觉现实的人生有很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对妄想没办法把握,如果我们有能力把握它了,让心听话了,就不会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别人骂你、做坏事,其实是别人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生气呢?可是我们就是控制不住,会烦恼,我们修学禅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妄想能听话、把情绪管理起来。所以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一心的这个感受,也就是我们把粗重的妄想停下来,通过慢慢的分析、调整,调节到让自己可以把握这个妄想心,不让它乱来,妄想就开始变得快乐了。再有人传播垃圾时,我们就能自动地排弃掉,心不会受影响,不会再痛苦烦恼,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地方。

  佛经里面说,三禅生起的快乐有两种,一种叫作快乐,一种叫作受乐。快乐乐者,乐定初发未遍身也。三禅刚刚发起时,觉受还没有遍满全身时的感觉叫快乐。我们都很喜欢快乐,因为快乐不长久,乐的感觉一下就没了,不是永恒的、长期的,所以“快乐”就是很快就过去的才叫乐,如果永恒了、长久了我们就不觉得乐了。比如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很快乐,以前的小孩子都很喜欢过年,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这几天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所以就觉得过年很快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有好吃的、新衣服,和过年没有两样,结果也就不觉得过年快乐了。所以快乐有这样一个特点,很快就会过去,当乐定刚刚生起时,身体就有乐的觉受了,但很快就没有了,这叫快乐。

  受乐呢?受乐乐者,乐既增长遍身受。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觉受渐渐增长、遍满全身时,才是真正的乐,这个乐叫受乐。感觉就象石头当中有泉眼,泉水涌出时将石头的内部填满后,又流溢出来把整个石头覆盖住了。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就是说我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从内心中涌出来的快乐又渗透了身体,整个身心就被快乐所包围了,完全沉浸在快乐当中,这就是三禅之乐。

  三、三禅五支

  三禅发起时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舍念智这三者不是三禅本具的功德,所以可以讲也可以不用讲。在《清净道论》里面,直接就讲三禅有两支功德,不讲五支。因为舍是舍弃二禅的快乐,舍喜心不悔,喜心舍掉了,在未到定时不后悔,就离开三种过,能进入三禅了。念是忆念三禅的快乐,用三法守护它,追求三禅。智,善巧三法离三过,就是用智慧善巧离开三禅的三种过失,才能达到三禅之乐。所以这三者都发生在真正的三禅生起之前,三禅本身的功德只有乐和一心两支。乐就是乐遍身受,这个功德是有深浅的,分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个层次。一心,就是没有杂乱,没有妄想,受乐心息、一心寂定的这样一个状态,心非常宁静,没有丝毫妄想,却遍满快乐,这就是第三禅定的功德。

  三禅是建立在初禅和二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初禅、二禅,一般不可能直接达到三禅的觉受。三禅的五支具有离过善心二德,五支可以使我们离开过患、增长善心。如大集经说:所言离者,谓离五盖。具者,谓具五支。据别则但三禅,独有离喜过之德。《大集经》说,离就是舍离贪、嗔、睡、悔、疑五盖,五盖除去了,心本具的功德就显露出来了,善心就是指禅定具备的五支,三禅还独有舍离喜支过患的功德。也就是有了三禅以后,我们就舍离了五欲的纠缠,不会再有任何贪心、嗔恨心等等过患。心很安祥,也就是我们有了禅定功夫,能把握自心以后,别人无论怎样表现都干扰不了我们的清净,自心不会再被外来的精神垃圾所污染了。

  四、四禅八定的体用

  《璎珞经》说,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心为体。初禅至四禅的体就是觉观喜乐舍五支中的舍,也就是一心。专注的一心就是体,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注,就有机会进入这些禅定。但如果心或者沉没或者散乱,不能专注,那就没有办法进入禅定,所以一心是禅定的体。

  用就是觉观喜乐四支,亦即觉受就是体的作用。这里要注意的是,四禅比三禅专注的境界更高,但是没有快乐,也就是只有体,没有用。三禅的用是完全没有动摇的快乐。二禅的用是有动摇的快乐、没有动摇的快乐同时。初禅的用就是十六触,是有动摇的快乐。

  虽然初禅的快乐是最粗的,但对于我们欲界的众生来说,初禅的快乐可能比二禅三禅都要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们坐禅时,风大调节好之后,身体会摇得很厉害,自己都控制不住,这时候我们可以去感受它,随它去动、去快乐,感觉像风吹一样晃来晃去,非常舒服。可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里面,我们就不会进步了。所以风大调好了以后,地大可以继续再调,身体就感觉沉沉的,不想动,但也是一样很舒服。所以身体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动摇都是用,把这些一层一层地消除掉,完全回归到一心就是第四禅。所以四禅都是以一心为体,这是它们共同的支林功德,就是四禅都必须要有一心这个支。

  五支为因,五支就是舍念智乐一心。这五支是禅定的因,就是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五支,通过这五支的努力,要舍弃、专注、要用智慧的觉察,才能进入三禅。第六默然心为体,第六默然心和我们平常的心不同,平常的这个心是动摇的、一直在分别的、想要忆念的,默然就要沉静下来了,专注下来,全部分别都停下来。这个默然心的感觉就像是天空一样,天是不会动摇的,却会产生各种觉受,所谓“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厚”。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要学天地,不要动念、开口,这样的心就是第六默然心。

  诸位不知注意到没有,我们妄想心背后也有一个天空,那个没有妄想的默然心就是天空,什么动摇都没有。妄想就如同天空中的云朵,快乐的妄想是白云,痛苦的妄想是乌云。乌云多了就会刮风、打雷、下暴雨,这就是痛苦忍不住了,我们开始发脾气了,发完之后就如同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彩虹也出来了,我们又觉得很美、很快乐,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实天空一点也没有变化,只是云朵变来变去,所以天空是体,没有天空就没有云朵。

  默然心就是妄想背后的天空,也就是没有动摇、没有妄想的心才是禅定的体,没有这个体我们就进不了禅定。比如打坐时,虽然都不会讲话,但心却停不下来,总是自顾自地唠哩唠叨、喋喋不休,告诉自己要这样、要那样,就算闭上嘴也没有用。坐的姿势好像挺到位,心却不到位,一直和自己讲话,停不下来:“你看腿又痛了,腿又麻了。”“不行,我要坐好一点……”没完没了,总要弄点什么东西出来。这个心就不是默然的心,心不默然,怎么能入禅定呢?所以我们要去感受这个像天空一样的沉默心,不去理睬那个喋喋不休的东西,它慢慢也就停下了,默然了,这个默然心就是第四禅。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三·呵斥五种欲望——诃五欲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四·摒弃五盖障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五·调和身心五事——调五事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后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证法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八章 入禅定之门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七章 禅定方便法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种方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