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宗文集: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海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文集: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海如)

   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思想是净土法门的主要核心思想。有关这些思想和内容均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中有具体详细的阐述。通常人们将此三经合称为净土三经。净土宗即依此三经为根本教典创宗立教。净宗又通常将《无量寿经》称为“大本”,将《阿弥陀经》称之为“小本”。两本比较,大本内容丰富详实,小本则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西方净土庄严清净,特别是以信愿行及专持阿弥陀佛名号,求得临命终时往生净土。由于小本简捷易行,故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信徒的重视和欢迎。因而,念佛法门流传甚广,修此法门者无计其数,得度者无量,影响也最大。本文所关心的是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情况,以及众生如何念佛往生。

  

  一、 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的成就

  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之成就,可从《无量寿经》详知。往昔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世自在王如来在世,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曾为国王,因遇世自在王如来闻法而欢喜生信,于是舍弃王位发心出家,号曰法藏。请佛开示诸佛如来净土之行,决心立志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速成正觉拔生死勤苦之本。自在王佛应其所请,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和人天善恶及其国土之粗妙。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尽悉睹见,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发四十八宏愿,终成无上正觉,成满庄严极乐妙土。因为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皆以无量清净行业及愿力成就,所以世界无限庄严和清净,佛之寿命无量,体质光明无限。所以,《无量寿经》说:“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及无量寿。

  《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界之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这是对阿弥陀佛从名、相到理的理解和认识。

  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的成就,与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宏愿有着特殊意义的关联。可以说没有四十八宏愿力,就没有阿弥陀佛正报及西方净土依报的如此庄严,更没有通过念佛名号便能往生西方清净解脱的殊胜法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仅是成就正报及依报之资粮,而且是无限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出苦海的航船。四十八愿,愿愿皆无比殊胜,愿愿都无比清净庄严,愿愿都是对众生求解脱的承诺和保证,愿愿都使众生脱离三界苦海贫穷家,升到西方清净解脱大富贵家,愿愿都是对三界众生的慈悲关怀摄受。阿弥陀佛是普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导师,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是三界最富贵、最具慈悲喜舍的大慈善主。中国《佛门日诵》有偈赞曰:“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 总之,阿弥陀佛四十八宏愿,是为成佛度众生而发,为庄严极乐净土安置众生而发,为接引众生而发,为成就众生而发。由此可知,其国土酬于清净因地,故是报土,以宏愿度生故,又为化土,则阿弥陀佛相应为报身和化身,其自性光明身则为法身。

  关于“西方”之概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对“西方”方位的理解。“西方”的方位是以佛当时说法处为坐标的方便安立,此在《阿弥陀经》中有明确之说明。如经文开始所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极乐世界本无方位,佛说“从是西方”是以佛当时讲经的位置,即祗树给孤独园的位置来确立极乐世界位置的。从现实眼光看,佛说法四十九年,都在印度。因此,狭义地讲,其它世界的方位,如东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这些世界也都如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都是以佛当时说法的位置为坐标加以安立的。广义的讲,应该是以我们这个地球为参照物确立这些世界的方位。佛在此界成佛说法,一切教法的权巧方便,随机设教,包括方位在内,是随顺世间法的。从事相上对极乐世界确立以西方方位,这对众生身心向往西方,皈敬西方,一心念佛以求往生是有极大修持意义的。佛讲法不可能离开此界众生的理解,故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佛说《阿弥陀经》时,不仅有此界常随佛身边的“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此外还有其他界的“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因此,佛说出“西方极乐世界”

  的情况后,不仅为大众所接受,也为各界所知晓。“西方极乐世界”

  这一名称也被作为专有固定的通用名称被此界及他界所沿用,并产生极大的影响。

   (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空间位置的理解。佛在《阿弥陀经》里虽然讲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在理解上不可机械地理解为在我们的同一空间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限清净功德的清净业力所庄严成就,非是我等凡夫以俗眼所能看到,也非是我等凡夫以凡身所能进入。说到底,极乐世界非是凡夫境地。要睹见和进入极乐世界,至少要具备两种条件:一是达到念佛三昧时现身可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一种是佛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以信、愿、行称佛名号,达到一心不乱,以此清净念佛业力临命终时,靠阿弥陀佛本誓愿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亦即靠念佛清净心,由此界灭,在彼界生。由此可见,对往生者来说,西方净土是唯心净土。因此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实际空间位置不离此法界,而以清净心所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见《华严经》)一真法界,自体清净,性本空寂,众生造染污业,由业力差别,而有三界六道染污差别。诸佛、菩萨以无量功德清净行业,而成就各自清净庄严国土。故知,诸佛菩萨乃至六道众生,皆依此一真法界而随缘各现国土,彼此不相妨碍。有如一室千灯之光,光光相映,各守自体不失。因此,极乐世界本自无方,是阿弥陀佛清净功德和愿力成就。众生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是感应道交,是以念佛等清净行业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相应和契合。因此,西方净土也是念佛往生者的一分唯心净土。故说西方净土,体本无方,唯心所现。

  二、念二佛往生

  阿弥陀佛的圆满成就与庄严国土的建立,从一开始就重点体现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西方净土法门,一方面体现出阿弥陀佛普度众生出苦海的宏愿,另一方面则要求众生要相信,要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佛难度无缘之人。因此,对我等凡夫来说,不仅要“如是我闻”,更要“欢喜信受、依教奉行”。具体的讲,学修净土法门,主要依据净土三经。三经内容与修法又各不相同。如《观无量寿经》重明行门,以修十六观法为往生正因,十六观法可作为由浅入深的十六个法门。《无量寿经》则详陈此界与西方净土之两土苦乐,使发欣厌之愿。《阿弥陀经》则重在称赞功德而令人起信念佛。三经相辅相成,往生净土法门则义理完备。三经互读,相互参照,则信、愿、行具足可生。

   三经虽具陈修行法门,但难易有别。究竟如何选择修行的门径实为重要。《观无量寿经》以十六观为往生正因,观极乐国土先教作日落观,是以方便引导,观境由浅入深,由粗入妙,引人入胜,弥陀净土实境终能观相如实。尽管如此,要想修满十六观,亲见弥陀和二大菩萨及极乐净土并非易事。因为凡夫之想羸劣,难作想事。

  由于心散乱,很难观微妙之境。因此,在净土学人当中,最注重的是《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两部经最注重的是念佛法门,虽有大本与小本的不同,但都提到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将其接往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有如此便捷之殊胜法门,就不必趋难舍易、费力难为。一句弥陀佛号简便省力,临命终便能往生解脱,岂不快哉!此如善导大师所云:“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因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外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善导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  一句弥陀,终身可持,即可往生西方求得解脱,这是净土学人最注重的根本修持法门,舍此莫求。《大宝积经》云:“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

   念佛之人往生净土,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神力加持愿力接引,从这点说,是仰承弥陀,靠本愿他力。但念佛之人往生净土,还须自身相当努力修行,达到往生条件才可能往生。仅就念佛法门来说,要至信、发切愿、起真修实行,还须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缘。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浅薄,业障深重,不信者多,轻视者众,虽有修净土法门人数极多,但信不真、愿不切、行持不专一,故往生者少,只有少数真诚用功者,才有希望得生。因此,末法时代,即使念佛法门也须靠自力,念佛之人只有真信实行,精勤念佛行持,临命终时,才有希望感应道交,蒙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宏愿接引是他力,念佛之人精勤念佛修持是自力。自力加他力才得往生。

  二者缺一不可。假若众生不念佛、不修福,坐待其成,单靠阿弥陀佛他力接引西方,则三界六道众生早已往生,不复在此界受苦了。

  念佛法门其要有三,即“信、愿、行”。三者具足,往生有望。

   (一)信

  凡修学净土法门之人,在修学之前,首先要具足正信,不信则不能行,要深信诸佛所说。即是要深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相信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只要念佛清净便得接引往生。历来大德祖师又多有发挥。如中峰明本大师云:“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谁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所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如是信者是为真信。信而无行不成真信。”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师《三时系念佛事》) 

  往生西方净土提倡三资粮,即信、愿、行。而此往生三要则是佛在《阿弥陀经》中反复提出和强调的。如经文有多处对信的提出和强调: 1、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革卑)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2、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4、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5、舍利弗,下方世界有狮子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6、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通过上述经文可知,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世界无量诸佛皆“说诚实言”,实际上是从整个空间和时间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诚实言”。这个“诚实言”就是要我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此,佛解释说:“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闻经受持,就是要持佛号,发愿往生净土,因念佛有如此大功德利益,故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等凡夫学人必先要诚信不疑,要生大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 对于信,印光大师云:“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世界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三编

   (二)愿

  愿即发愿和愿意之意,相信佛所说念佛能往生,能为佛所护念及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有如此大功德利益,必然欣求发愿往生。

  为此佛亦反复劝导众生要发愿,如经所言: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阿弥陀经》)  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已失其要。” (《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三编》)

  中峰明本大师云:“行而无愿,不成其行。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意相应,是为大愿也。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知现前一念,本自圆常,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具足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光明显发耳。”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师《三时系念佛事》) 

  (三)行

  行即行持,闻佛所说之后生起欣乐发愿往生而进行的修行。对于如何行持,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阿弥陀经》)。如是行者,名为正行。修净土法门,除一心持阿弥陀佛名号求得往生外,还须修众善资粮做为往生助缘。因为《阿弥陀经》特别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彼国土”。

  因此,广修众善和清净念佛则是修净土法门的两大法要。藕益大师云:“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为助。”(《灵峰宗论》) 具体地说,培植善根福德因缘,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是要广行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十分广泛,从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到恭奉师长,再推及社会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杀,修五戒十善等。总的来说,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出世间善法,应包括具足律仪,读诵大乘,供养礼拜三宝,广修六度等。总之,世出世善法应尽力而为,并以此善法做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助缘,成就自已的清净道业。而这样做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从因地上庄严和成就自己的正报和依报。

  古来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卧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独念、集众念、伴法器念、伴音乐念、颂念、唱念,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愿门行持及禅净双修等精进行持方法,不胜枚举。今仅依莲池大师念佛方法,作为念佛入途之门径。因为莲池大师主禅净一体念佛,自永明以来,这种禅净双修思想颇有影响,故加以引用介绍。

  三、 念佛方法

  莲池大师之念佛方法有数种:即“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随便皆可。” (莲池大师引语均见《云栖法汇》,以下出处省略) 大师又强调掌握这几种念佛方法要适度,认为念佛声太高,会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最好是“绵密密在唇齿之间,乃金刚持”。但又强调不可定执哪一种,即如果觉得念佛费力时,不妨默念,如果觉得昏沉就不妨高声念。对于一些人手打木鱼,随口叫喊,大师指出这不能得利益。认为“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莲池大师又将此持名念佛分为“事持”与“理持”。

  (一)事理相资不可偏废

  关于事持,大师认为:“忆念无间,是谓事持。”即“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念。……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

   关于理持,莲池大师云:“体究无间,是谓理持。”所谓“体究无间”,大师说:“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对于“理持”大师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智不二”,即是说能念之“智”与所念之“如”是“如佛一体”不二。对此大师说:“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理持”的第二个方面是“寂照难思”,对此大师说:“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

  综上所述,莲池大师主张“一心念佛”,这完全源于《阿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思想。只不过大师将此一心念佛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的浅与深的两个层次。“事一心”为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念佛,此一念佛较后者为简易,层次较浅。如大师所言:“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无杂念者,上得事之一心。”事一心还未彻见理体,亦即未明心见道。因此在事一心这个层次上只是对治法门,即对治杂念,压伏妄念烦恼,未能断除烦恼。第二个层次“理一心”则不然,它是在第一个层次事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明心性的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则可破妄断除无明烦恼。

  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内函,即通过闻佛名号而进行返观,实质上这返观即是对能念心与所念而进行的回光返照。通过这种“体察究审”进而“极其根源”时,于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觉与本觉的契合,这便是明心见道。亦即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将此过程又具体的分为两个渐次阶段:第一,能念所念原为一体不二,即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能念之心,惟此一心。第二,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通过“四句”即四料简的体究审察,均非有非无,而离四句绝百非,“言思虑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此时,能念所念尽皆消除,有无之见尽灭,只有清净本然之体,不为诸法所杂乱。不涉事相,这即是明心见谛之纯理观。名理一心,此亦即禅。

  从以上可以看出,莲池大师是将禅净一体化了,念佛不碍参禅,在念佛基础上作深层的返观体究,进而明心见性,使事融于理,理融于事,理事相即无碍。从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的思想,反映了大师对念佛法门的独到见解。虽然莲池大师禅净一体思想是受永明以来的影响,但永明等禅师那时还是将禅、净分为各别之宗,兼带说净土而已。而莲池大师将禅净完全一体化了,因此,是对永明以来禅净双修思想进行的高度总结和完善。

  我等众生本有不动之真心,本来清净圆明,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只因妄想执著,不识自家主人,随业生死漂流,枉受轮回。若自识得,便证自性弥陀,亦无量寿无量光,与佛光明不二,常寂常照。今既迷失本性,招感业身,心本无生,而形有成坏。故当持念佛号,求生净土。对此,莲池大师说:“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金仙氏之长生也’”。

  莲池大师云:“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斯,是所至望。”永明延寿大师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宋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

  对于“事持”与“理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师说:“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对偏执者,莲池大师批评说:“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

  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卷。”

  在大师看来,学人如果著事而不懂理,实同童蒙读古圣贤之书,只能读文,并不解义,即是说,只执事念佛者,终日念佛,却不知念佛之理性。故此,大师强调要由事上念佛达到念极而空,以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如师云:“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故知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炽然往生,寂然无住矣。”

  又,学人如若执理而废事,则如穷者徒获富者财产帐目而不能获实益,亦即小慧学人,执空废事,终不得往生西方睹圣闻法,真得受益。故此,莲池大师云:“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莲池大师特别提示,如果以“事持”念佛而念能相续,尚且有不虚入品之功,假若“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学人对此不可不知。因大师主禅净一体双修,如若不能理持,毋宁精勤事修。

  (二)专一念佛勿兼其它

  念佛之人,往往心不专一,虽然修学念佛,但又兼学其它,不能达到一心念佛。对此,莲池大师指出:“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古来学佛之人,莫不亲近名师,参拜善知识,以求道业上的指导如何长进。念佛法门亦复如是。莲池大师对此认为:“古人教亲近名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解粘去缚法门,即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三)持之以恒不求速成

  初学之人,信心强烈,急于求成,想求一心不乱,反而杂念更多,障缘更大,往往念一段时间佛未见有何成效,便散于懈怠。故学佛当有恒长沉稳的念佛功夫。莲池大师对此曾说:“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放,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汝之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岂能觉乎!”

  (四)但念无常急勤念佛

  人命无常,世事变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过眼烟云,人生过隙 ,转眼百年。学佛之人看得轻、看得破、放得下,才不会执意追求,不为所累,才可精勤修学,诚心念佛。对此,莲池大师云:“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开放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转拨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

  四、结语

  念佛法门,殊胜无比,不尚清谈,不务玄理,朴实笃行,老实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念佛是最简单的学问,愚夫愚妇,目不识丁者皆能修习。念佛又是高深的学问,无信根者,虽才学八斗亦不能入。修学之人可成佛做祖,为人天师表。悟入之者,通天彻地、穷极本源。可谓净土法门为成佛做祖之学问。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门。如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佛之法,而归宗於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印光《净土五经重刊序》)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无上法门。阿弥陀佛,理事相即,光寿无量。佛中之王,光中极尊 法界之体,诸佛之身土。莲池大师云:发菩提之心,即是发念佛之心。因此,一句阿弥陀佛乃法界之大总持法陀罗尼门。故可说,阿弥陀佛是光明咒、长寿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远离颠倒梦想,真实不虚。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皆可依阿弥陀佛名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西方净土是我等众生的真归宿,信愿行是通往极乐国土的资粮和阶梯,阿弥陀佛是接引我等众生的大导师、大救星。我等凡夫应深信、应发愿、莫怀疑,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弃盖第三

净土宗文集: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则慧)

净土宗文集: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持念)

净土宗文集: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法清)

净土宗文集:试析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新福)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文集:现生证得念佛三昧

净土宗文集:如何念佛(如缘法师)

净土宗文集:净土宗四大念佛原理

净土宗文集:礼拜四十八大愿实修法(释明灯集述)

净土宗文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的重要启示(释明灯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