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宽运法师: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宽运法师: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非常的高兴,大家来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号,成就这个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见大家都非常精进的念佛,我心里非常的赞叹!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在净土的念佛法门里是怎么说的呢?它说:「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一句佛号,就好比一块金,如果多念的话,就会结成往生净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基本上有四种念佛方法,即1.观想念佛、2.观相念佛、3.实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么今天我们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过持名念佛,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杂念,所以只要我们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会纯熟;纯熟了就能消除障碍,与佛相应。所以我们现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么时候用呢?到临命终时,就绝对能夠受用。

  因为佛教讲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我们一念佛,那么莲花就会开,我们不念呀,那边怎么样呀?莲花就会枯萎,就会慢慢地凋谢。所以我们要多念,因为一切都会有因果回应;没有因,就不会有结果,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宝忏》的忏文引《佛说地狱救苦经》所说:「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前世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前世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前世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前世忍辱中来。为人勤修,从精进中来。为人才明远达,从前世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澈,从前世赞诵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前世慈悲心中来。为人长大姝好,前世恭敬三宝故。」

  一个人之所以出生豪门,贵为国王长者,是从哪里来呢?从前世礼事三宝而来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为豪贵,却造了很多的恶业,而且又不礼事三宝,你将来还能不能豪贵呢?当然是不能够了。

  第二种是身为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谓富甲一方,他从哪里来呀?从布施中来。如果你不肯布施,将来能不能富贵呀?也是不能够的。

  第三种是长寿之人,这个长寿从哪里来呀?从持戒中来。一个人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饮食也好,行为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节制的话,那能不能长寿呢?当然是不能长寿予。所以这个长寿,是从持戒中来。

  第四种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从哪里来呀?从忍辱中来。因为忍辱令人心胸扩大;试想,如果他心胸狭窄,人家说他一句,他心里面满是烦恼,那他的面容就不会好看,所谓相由心生。所以我们心量要大,这个端正的相貌,就是从忍辱中来的。

  第五种是勤修的人,是从哪里来呀?从精进中来。一个勤修的人,是没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会他都来参加,他没有懈怠,这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精进中来。比如說,大家原本要来参加法会,但是想一想,西方寺这么远而且还要转车,不如不去了。可是这个精进的心一发,还是去了。所以说,为人勤修,没有懈怠,都是从精进中来的。

  第六种是才明远达的人;才明远达就能通情达理,这个通情达理从哪里来呀?从智慧中来。我们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处世岂徒有仙意,为人不可无世情。」意思是说,我们处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样轻飘飘的,必须脚踏实地;而我们做人则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人也做不好,事也做不来。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人情世故,通情达理。怎么样呀?这就必须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够来念佛,这个就是智慧;如果少一点智慧,大家也不能坚持呀。

  第七种是声音清澈的人,就是说,人家喜欢听他的声音;好像我们的维那法师,他一领唱,大家就心生欢喜。所谓犹如破车之声,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么样呀?他这个嗓音这么的好,是从哪里来呀?是从歌咏赞叹三宝中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赞叹三宝,好像我们用許多的赞子來赞,佛经里有很多赞子,如《弥陀赞》也好,《药师赞》也好,我们赞叹佛陀,赞叹诸佛;时间久了,我们的声音,自然就会清澈。所以我们经常说:小声成小佛,大声成大佛,不出声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声没办法开,所以要开音声,那就要赞叹三宝。歌咏赞叹,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我们不但要赞叹三宝,而且莲友彼此之间也要赞叹。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之时,释迦佛赞叹,六方诸佛也一同赞叹;而你们一念佛啊,我就来赞叹;可见赞叹是不可缺少的,赞叹就是鼓励;得到赞叹,我们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说,赞叹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洁净而又没有疾病的人,就是一个人长得白白净净,仪容整洁,而且一点疾病也没有。从哪里来呀?从慈悲心来,从慈行中来。一般来说,我们的疾病是从哪里来呀?从忧郁中来,从饮食不健康中来,从困恼中来。因为这个人一忧郁就会出问题,忧郁就是不开心;常常不开心,时间久了,就会生病。如果加上饮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经常跟大家讲笑话说,现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怎么样呢?就是说饮食不健康。另外,还加上过劳的话,那么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会没有病?那一定会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这个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软,那么什么病都没有了。而甚么是「慈」?甚么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乐;「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无量的功德;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身为佛弟子,我们要处处同情别人、怜悯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好像释迦佛一样,好像阿弥陀佛一样,好像药师佛一样,好像观音菩萨一样,能够寻声救苦,普利众生。当我们内心非常慈悲的时候,身体会不会有病呀?绝对不会有病的。

  以前一个老法师说过,他说一个人为甚么会有病呀?就是因为内心不清净;不清净就会生病。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生病,内心就必须清净。心清净了,身自然也就清净。身心洁净,自然就没有病了。

  所以,当我们身体生病的时候,其实就表示我们慈心不够,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的人、事、物都慈悲,而且还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这样都不长寿的话,谁会长寿?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世间的一般长寿,而是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的无量寿,所以我们要发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将来就会得到无量寿。与此同时,还要发愿不舍众生,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修学圆满以后,再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帮助未得解脱的众生,这样,我们的慈心越大,寿命就会越长。所以说,人要没有病,就是从慈心中修来。可见这个慈悲心,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长大姝好的人,所谓「长大株好」,就是说长得又高、又大、又壮,这个面目眼神,看起来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潇洒;女的即使不能说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讨人喜欢。那为甚么会有这样的相貌呢?经里说了,是从前世恭敬三宝而来。当然了,还要见人恭敬,对人有礼貌,将来就会得到身体长大姝好的果报。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是怎么样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称呼人少。虽然说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可是我们很多人的礼貌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就要多点恭敬;要知道,我们恭敬三宝,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识,有福德;恭敬父母师长,也有福德。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恭敬,因为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须要内心谦下。我们一般人都是怎么样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贡高我慢,没有谦下的想法;由于内心不能谦下,所以就不能外行于礼,自然就会越来越孤独,所以我们为人处必须要多点恭敬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有了恭敬心,学东西,看东西,自然就会多。为甚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谦卑啊!一切都是谦卑中来;谦卑就能虚心向人请教、向人学习,所以我们常常说,谦虚能使人进步,这真的是一点也没有错。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谦卑的心,有了谦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会恭敬别人;对别人恭敬,自然而然,就会怎么样呀?不但相貌庄严,而且精神饱满,而且成为来世好报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经说了,一切一切,不会无因造果,不会没有因,就造了果,是绝对不会的。

  那当然了,我们现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有了,那个时候就自然会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尽通,种种的神通都有。很多的东西,一切的因果,也就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们没办法知道前生的事,因为我们有隔阴之迷,因为我们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的烦恼,这个经教里面说的非常的清楚。而当我们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就完全没有了。而且其实我们已经到了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实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依佛教来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说起来这个无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过相信大家都很熟识《心经》,中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段经文,讲述了完整的因缘关系,把人的生命全过程分为十二个阶段;简称为「十二因缘」。经文中的「无明」是第一缘,「老死」是第十二缘,中间省略了十个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迷惑和不觉悟,包括了贪、瞋、痴种种的烦恼。有了这样的烦恼会怎么样呢?我们就会开始「行」。那甚么是行呢?就是由无明产生的行为,因而进入生命流转的行列。

  刚才说了,由无明到行是生命流转的第一步;所以从程序上来说,「无明」接着就是「行」,然后就是「识」。甚么是识呢?就好像一个录象机,把生命流转的过程,记录下来;记录些甚么呢?就是把我们的身业、语业、意业,所留下来的影响,包括以往的善恶讯息等,全部都把它记忆录下来,储存下来。

  识之后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化合。但为甚么会有受、想、行、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从我们的眼睛开始,眼观妙色,就成为眼识。鼻嗅好香,就成为鼻识;耳慕好音,就成为耳识。舌贪尝味,这个舌头,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为了舌识;身贪细滑,我们的身体贪求细滑的感觉,于是就成为了身识。就是因为我们有所贪爱,就有种种的感受,所以这「五根」亦称之为「五蕴」。但是我们把它当作是有,所以,这受、想、行、识,亦可以说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来就是「六入」,这个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亦即我们刚才所说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个「意」;这个意识的生起,亦离不开贪爱。

  再下来就是「触」,这个「触」就是指我们离开母体以后,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接着就是「受」;「受」是指五蕴和六根的活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从不懂事到逐渐懂事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就是「爱」。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这个爱,就是有了分别的心,有了贪爱和喜欢、不喜欢的心。就是说,喜欢的,我就想拥有、占有。不喜欢的,我就想舍弃、想远离;这个就是我们的爱,也就是贪着的心。

  当我们有了爱,自然就会「取」,这个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拥有的,就不断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会想方设法去占有;所以接下来就是「有」;「有」即指拥有和占有;这个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别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为。

  再接着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种「业行」和「因缘」所决定的。

  而最后怎么样呀?就是「老死」;因为有生必有死,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但是因为无明的关系,就入了胎;然后就出生,然后就经历到老、病、死一连串流转、循环的过程。由此可见,无明是其中关键所在,因为无明,我们才会入胎,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会入胎。不入胎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会有死,那么佛教所追求的是甚么呢?就是「无生」,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判断无明的一个标准,他没生了,他就没有死。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求生西方净土,我们所求的是「长生」;「长生」即是「无量寿无量光」,但那里没有生,由于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死,也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这就是生命流转,这样过程的终止。

  所以今天我们修行念佛,目的就是为了了因了果,不让这个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继续再循环,不要再重复入胎,投生以后,重复各种行为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后,又因为我们报恩、报怨的业力,反反复覆的再投胎转世,重复整个生命流转的过程,在十二因缘的罗网中,永远无法出离。这就是「顺十二因缘」。

  因此,我们欲想脱离六道轮回,就必须了解这个十二因缘。我们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的,而释迦佛得道之时,也是透彻了悟这十二因缘的道理。也就是说,从辟支佛的境界,到罗汉的境界,到菩萨的境界,乃至于成佛,这就是「逆十二因缘」的过程。

  而这十二因缘又可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好像我们今天能够得到这宝贵的人身,就是因为我们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缘,这样的人身,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正报」。那甚么是「依报」呢?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转世时去了埃塞俄比亚,那里正报跟依报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们香港已经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报和依报非常好。那当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观念,透过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将有限变成无限,就是说,我现在很好,这就因为我过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们希望将来更好,那我们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现在不好,那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因缘或前半生做得不够好,这就给我一个改过迁善的机会,将来我还是会好的,所以我们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因果观念,那么我们就没有太多的抱怨,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抱怨多多,觉得社会为甚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人,抱怨很少,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呀,去创业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获得的,他们很少抱怨。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抱怨,觉得这个社会好像欠他们很多。他们总是抱怨,总是觉得不公平,这种不平衡的心态,这都是共业所感;其实在因果法前面,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们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们肯努力,自然就会有收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今天好好念佛,将来这个果就会成就。

  所以这个十二因缘,说的就是生命流转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因缘。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过程后,就必须要有智慧去改变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就是改变命运法,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缘,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不知道这个生命的改变,应该从那里着手,但是当我们了解以后,就知道应该是从无明着手,从当下着手。前面已经解释过,因为一念无明而开始了整个十二因缘的过程。如果无明灭了,自然就一切都灭了;所以我们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执都消灭了,我们要了世间的缘,我们每一句佛号都能结集成为净土的因,这样的话,自然将来就有往生净土的缘。所以,原来十二因缘与我们念佛很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佛教最重视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导我们说:「生活本是无情网,认清路线路好行。」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种种无情的压逼,就好像网一样,把我们给笼罩住,无法跳脱出来;但是佛陀慈悲,为我们开示净土法门,指引出一条明确的路线,让我们依循前行,如此就不会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门,确实是一个了生脱死的法门。好像刚才说的十二因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和受缘,就是我们现在的果。爱缘、取缘、有缘是是现在的因。而生缘和老死缘,就是未来的果。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十二因缘的关系,那我们应该「爱」什么、「取」什么呢?我们应该爱念佛,常与阿弥陀佛结缘;求取西方极乐世界,愿生安养净土。

  这样的话,我们自然就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相应,那里是我们的归宿;确认了这个归宿以后,自然就会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觉。所以,现在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为甚么要赶快回家?因为我们都有和佛一样的如来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经说过吗?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只要我们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只有佛号,那么自然而然。如来藏的清净心就会显现。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把握机会好好念佛,储资粮,行六度、三福、四摄,并广修种种善行,这样的话,我们将来就必定会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

  (完)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广结善缘 功德无量

宽运法师:消除对立 和谐共处

宽运法师: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西方寺地藏菩萨圣诞法会

宽运法师:传统教育与为师之道──佛教《善生经》的启示

宽运法师:佛法乃教世之光

 

后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宽运法师: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宽运法师:爱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极乐

宽运法师:皎洁明月 清净佛心

宽运法师:佛教徒的爱国情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