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1 (1998年于台北慧日讲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1 (1998年于台北慧日讲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耳闻持品第四十五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慧日讲堂的住持,他别的地方有法会,他现在不在,就由我代表说话了。欢迎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到这儿来共同地修习禅法。这个功课表,我听说已经发给各位了,但是现在稍微有点变动,是早晨四点一刻起板,四点一刻钟起板。但是,你们各位可能会在这时间之前就起身了,那也随个人的意思。到五点钟就开始经行,就是在这里,集会在这里坐禅。五点到五点一刻,有十五分钟的经行。五点一刻到六点一刻是第一枝香。六点一刻到六点半又是经行。六点半到七点吃早斋。我和这里的负责人商议,我们还采取过齐堂的形式,比较整齐,也容易摄心不乱。七点钟到八点钟这个时候大家自由用功,你自由。八点钟到八点一刻是经行,就是在这里,过一会儿我们演习一下。八点一刻到九点一刻是第二枝香,也是一个小时。九点一刻到九点四十是经行。

  这个经行这件事,南传的佛教他们经行的方法,有的是采取慢步,很慢很慢的经行,我们现在经行,我想不采取那个方法。我们还是一开始就是正常地这样子走,走路;快要到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快一点;等到结束,临近结束的时候,就慢下来。大概是这样情形。每个人也可以随个人的意思。我们一会儿经行,这里已经划出线来,就是分两圈来经行,你愿意快就在内圈,你愿意慢就在外圈,是这样子。这个快步经行,稍微快一点经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气血能调畅一点。你静坐了一个钟头,或者是几个钟头,这个气血有可能在体内有瘀结的地方,那么你快步经行,它就能够通顺一点。气血通畅了,你的心力也会强一点。心力强,你坐禅的时候也会自在得多,你愿意修止就能修止,愿意修观就修观。如果身体有不舒服,你的心情不自在,对于修止观就有障碍。所以我们还是愿意快步的经行,你就快一点也好。

  九点四十分到十点四十分是第三枝香。十点四十分到十一点,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拜佛。拜佛这件事也是很好,能消除我们的业障。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要有一个维那打引磬,我们拜佛。如果默然的拜佛,打引磬也是好;如果出声念的话,应该有韵,要有韵就是这个维那他要会举腔。我在这里说一说拜佛这件事,拜佛的时候,我们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心里就观想释迦牟尼佛就在这里,放大光明,坐宝莲华,在这里。不是像,不是一个石头像、木头像,不是像。是真实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我们向他礼拜。礼拜的时候,如果我们静坐不相应,有业障,你就向他忏悔,拜下去的时候,你就念:「我弟子妙境,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诚心地念这个偈,向佛忏悔,它还就是有用的,有作用的。这是拜佛这件事。

  十一点到十一点四十这是午斋。午斋是地下一楼,我们在那里过斋堂。过斋堂的时候,我们在这里拜佛完了,从第五楼到地下一楼,我们有电梯,也有楼梯,我们从报名上说一共有四十七个人,不妨愿意走楼梯也可以,我们就默然地随自己意,走楼梯、坐电梯都可以。然后到了斋堂的时候,还是要维那,我们还要念供。念供的时候,我看这个受戒的时候,传戒的那个…,南无观世音菩萨!我求菩萨慈悲我,不要犯口过。在佛前已经上供了,然后到斋堂还要念供,这就是有点事情,你吃完一餐,你再吃一餐,也不是太好,但是还是非要这样不可。已经到十二点了,还供养,还那么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我想我们不要被持戒的人讥嫌我们。念供的时候稍微快一点,当然也不必太快,一个字一个字念得分明一点,然后我门吃完饭了还不过点,我们没有犯这条戒。那个持戒的人,他不讥嫌我们,也很好;他如果诃斥我们,我们心里不舒服。不懂得佛法的人诃斥我们,可能他说错了;若是懂得佛法的人诃斥我们,就说我们错了,所以我们想,念供的时候,不要念那么慢,稍微快一点。这是午斋。

  十一点四十分到二点,也还是自由用功,你愿意休息也可以,你愿意坐禅也随你。到两点就开始经行,到两点一刻。我们是不是要打板?摇铃也可以。早上四点一刻起床,起板也是摇铃,到八点钟的时候也摇铃,到午后两点钟的时候也摇铃,应该稍微提前一点。我们两点钟开始经行到二点一刻,经行一刻钟。两点一刻到三点一刻,也是一小时,这是第四枝香。三点一刻到三点三十五,又是经行。三点三十五到四点三十五,这是第五枝香。四点三十五到五点,也是拜佛,午前拜一次、午后拜一次,我们拜两次。这个拜佛我还要说清楚,就是像念往生普佛的那样拜: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南无阿弥陀佛三拜、南无观世音菩萨三拜、南无大势至菩萨三拜、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拜。因为我们汉文佛教这个净土法门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一方面坐禅,我们一方面拜阿弥陀佛,这几位佛我们都拜了,那么就愿意求生净土也很好,这样子。

  到五点二十又是经行。这个经行的时候,最好是在经行的时候,你自己要到洗手间去。尽量避免止静的时候去洗手间,尽量避免这件事。五点二十到六点,这是第六枝香。六点到七点半,是药食及沐浴。七点半到八点半的时候,我们讲经,讲这个鸠摩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经耳闻持品〉。

  我在这里多说几句话。我们坐禅这件事,我个人的想法,我们学如来禅。但是各位如果你一定欢喜祖师禅,你愿意看话头,就随你的自由,随你自由。我提倡、我愿意学习如来禅,我说明我的理由,为什么不学习祖师禅,要学习如来禅呢?这个学习如来禅,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比丘是学习如来禅,很多人得圣道,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发无上菩提心的得无生法忍;佛灭度后,正法住世的时代,那些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是学习如来禅;学习如来禅,也是得圣道,得无生法忍,就是转凡成圣了,不是凡夫了。正法住世的时代,得圣道的人多得很;像法住世的时候,就开始减少;等到末法住世的时代,更不知道谁得圣道了。那么,为什么修如来禅能得圣道?不修如来禅就不能得圣道呢?

  我刚才有一句话不想说,我现在要说,你们注意听我这句话,我说出个理由来。修习如来禅分两种情形:一个是钝根、一个是利根。这个钝根人,什么叫做钝根人?钝根人,就是烦恼重,我的欲心重、我的贪心重、我的瞋心也重,修止观的时候修不来,我也愿意修,但是修不来,那怎么办呢?佛告诉你「观身不净」,观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是污秽不净的,这个欲心就没有了,这是一个很现实、是立竿见影的一件事、一针见血的一件事。若观察是个臭皮囊的时候,这欲心自然没有了,谁还能爱这个臭皮囊呢!自然是这样子。欲心不管怎么重,他自己心里面肯这样做,肯修不净观,这欲心就没有了。但是这里面要明白,不是欲心动了,再修不净观,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心里面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什么欲心,心里很平和的时候,修不净观。因为这时候你这个心能用,能这样修;你烦恼已经来了,不行,那时候不能修。所以,在心情平和的时候,修这个不净观,慢慢的,这个不净的这种思惟、观察有力量了,就把自己的欲心破除了。因为有了欲心,有很多的烦恼,自己心里不安,就会有很多的过失,有很多的罪过。自己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修不净观,就把欲心破除去了;破除去了,内心里面没有贼了,你心里面没有贼了,没有贼就不用警察了,这就是安居乐业,不是很太平吗!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你不这样修,不行!就像这个屋子里有垃圾,你不把它清除,它永久不会没有的,它还在那里;我们心里面有这个欲心,你不用不净观来对付它,它永久在那里,它不会自然消除的,这是很明白的事情。所以用这不净观来破,破我们的欲心。

  「观受是苦」,我们心里面想…,实在来说,世间上的人,社会上的人,劳劳碌碌的、辛辛苦苦的、烦烦恼恼的,不管你地位怎么高,都是烦烦恼恼的、是是非非的,就在这里生活的。说是他很荣誉、很光荣、很快乐,快乐的时间很少,苦恼的时候非常多,因为很多的事情,你摆不平的。你说已经摆平了,但因缘又变了,就要重新变化,重新计画,原来的计画是无效了,没有完的。所以,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大智慧告诉我们:乐就是苦,不是乐啊!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为每一个人都欢喜去攀缘、去希求这个乐受,我们若不注意,还不知道,你坐在那里,心平气和静下来,你看那些去攀缘乐受的人很辛苦;就是成功了,他还要保护这个乐受,也很辛苦;还要失掉的,失掉的时候更苦。那些少欲知足的人,他不是那么苦,这是很明白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观受是苦!我们就无形中,心就不去攀缘了,不向外攀缘了,心就不颠倒了。现在有在家居士在这里,我们出家人已经出了家了,但是还是攀缘那个乐,还是在是是非非、烦烦恼恼里面,还是这样子。所以这个观受是苦这件事,应该这样子修行,观受是苦,使令心不颠倒。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得圣道的地方。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破除我们的业障,破除我们这些污秽的烦恼,明白一点说,就是破除这爱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破除见烦恼,就得圣道了。我们如果常常地学习经论,什么是凡夫?什么叫做圣人?《涅槃经》上说:你能证悟诸法空、无我无我所,你就是圣人;你不能知道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你就是凡夫。经上就是这样说。

  我们平常拜佛,我刚才说,看见一个像佛,纸画的、木雕的、泥塑的佛;或者看见是真佛,真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会说话,他能向我说法,我看见这是佛;但是释迦牟尼佛诃斥我们,这不是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说的。所以我们若静坐的时候,看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哎呀!我见佛了!你见佛了,你愚痴!释迦牟尼佛就会这样诃斥我们。这个《金刚经》:「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即是无相的境界,你若能证悟这无相的境界,那才是见到佛了。「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你要见到诸法「如」义,你才是见到佛,那时候你就是圣人了,就是圣人了。

  所以,佛已经开示了这样学习可以得圣道,那我们就这样做嘛!为什么把佛说的话,丢在三千里外,我偏不用,我自己另外有个方法,这个事对不对!所以,我想我们应该修这四念处的方法。

  这个「观法无我」,也是通于一切大乘经论的第一义谛。我们就这样修行,就直接可以得圣道了,为什么不这样修行呢?所以,我们汉文佛教,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通得很广,好多人都是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是只是念念文句,而不肯按照《金刚经》那里面的义去修行,这个事情遗憾不遗憾呢?很遗憾的!所以应该这样修行。

  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不过我看这个报名表上,很多的法师和居士参加过禅七,有可能是知道这个方法,但是,我现在还是希望你们不要嫌我啰嗦,我还是说一遍。就是静坐的时候,不,我们跑香的时候,你就不要去东想、西想,就在这七天内,万缘放下,其他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了,我这七天内,在这里就是修学圣道。我经行的时候,心里不要打妄想,就是思惟这四念处的道理。但是这件事,有止、有观的不同。修止,就是不修观,心里面不分别。我们没得禅定的人,不分别,心还偏要分别,所以只好有一个方便,其他的事情都不分别,只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注意,注意在一个所缘境这里,其他的事情都停下来。本来是心里面一切法都不分别,但是这件事我们办不到,办不到的事情,勉强也勉强不来;所以就是选择一个所缘境,把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那里。选择一个所缘境,选那一个所缘境呢?

  譬如说我们在经行的时候,你就注意你的足下,注意你的脚一起、一落,这个脚有三个步骤:起、进、落,你就注意你脚的起、进、落,就这样也可以,其他的事情通通不要想。或者,你不愿意这样做也可以,你一面经行的时候,你也可以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也是可以。就是我们这一口气,由脐,腹部这个脐,由脐至鼻,这个息是呼出去,由鼻至脐,这个息又吸进来,就是一呼、一吸,你就知息出、知息入,其他的事都停下来,就做这一件事,这也是可以的,那么心里面可以寂静住,这样也是可以的。或者是知息出、知息入,这个息在动,上下在动,我们的心也就上下的这样注意,这样子,你如果感觉到不合适,你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这个肚子一起、一落,这个息的一入、一出,肚子就一起、一落,注意腹部的起落,心就不上下地动,这样子也可以。但是静坐的时候,盘退坐的时候,你修止的时候,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也是可以。

  但是这件事,我们出家人,我认为没有问题,或者男众,或者女众;当然你如果身体有病,那又是另一回事;在家的女居士,年轻人,你酌量情形,如果注意腹部的起落有问题,你就不要,你就注意这个足趾,大脚趾头也可以,也是可以;或者,看面前有个莲华也可以。假设你在禅凳上坐,看见这地面上,不要离太远,就在旁边,闭上眼睛,就是在这附近有一个莲华;或者是在前面有一个圆光,像这个白色的光明,一个圆光,像个月亮似的,就在这个地面上,这个地板,在前面,心就注意这个不动,这样修止,这样也可以。那么,随你自己意,你愿意用息做所缘境也可以,腹部的起落也是息,观前面的圆光也可以,观一个大白莲华也是可以,这是修止。

  修止,如果你的定力好,一下子我可以定它半小时,那么你就半小时以后你就修观。你愿意修不净观也好、修观受是苦也好、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好;或者你用《金刚经》,观这个身体是毕竟空寂的,也是可以,随你意这样修观。观的时间不要太多,我看五分钟就好了,你预先应该准备好,你要用的时候,它就很现成;你若没有准备,那不行。观,最多五分钟,观完了,或者三分钟、两分钟就观完了,你再修止,还是修止;这个止的时间稍多一点,观的时间少一点,如果你相应的话,你心情快乐。

  所以常常静坐的人,在家居士,常常静坐相应,他容易想要出家,他就不愿意做在家人了,愿意出家,因为出家可以全部的精神时间都放在修行上;你若是在家,你要到公司做事情,那就是又一回事了。这是修止观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修观,我就把这个方法暂时说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在小参的时候可以提出来问。

  我讲的经是〈经耳闻持品〉,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观,就是修止观的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有止,但是那太高了,我们不及格,所以只好另外去说一种奢摩他的止的方法。讲《金刚经》也合适,那就是利根人所修的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金刚经》广,《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古代的佛教,南北朝的佛教,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多;现在的人,可能不多了,这是讲经的事。

  七点半讲到八点半,然后八点半到九点,这是个讨论问题的时间,有问题可以提出讨论。九点到九点一刻,这时候经行。九点一刻到十点,这是第七枝香,坐了三刻钟。然后到十点我们就休息了。休息的时候用摇铃表示。

  我们用功的这件事,在身体方面有动静的不同。譬如说,我们坐在那里就是静;我们若经行的时候就是动,身有动静的不同。口有说默的不同。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经行的时候,都不要讲话,只有小参的时候,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其他的时间,尽量地不要说话。你自己说话,你自己心散乱,对方因为听你说话也散乱,这是对于修行有妨碍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尽量地把止语这件事把它办好。身、口、意:这个意就是止观,经行的时候也是止观,静坐的时候还是止观。这个观,刚才说,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禅,禅就是圣道!是可以到诸法实相那里去,到第一义谛那里去,那涅槃那里去,是明明白白的从这一条路走过去了,不是说还疑惑,哎呀,是这么样子吗?不是!如果你有疑惑,这个不能得圣道的,是明明白白地这样用功修行,才是得圣道的办法。

  这个功课表的后面有三项注意的事情。第一样,就是现在七点钟我们大家在讲话,我们讲完话的时候,我们就练习经行,按照这个路线来经行。然后八点钟的时候就止静。九点钟的时候就开静了。开静了以后,有一件事,若是有愿意受八关斋戒的人,九点钟开静以后,就受八关斋戒;不愿意受的就不受,不勉强,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圆满那一天,午后六点三十分钟,也是在这里集会,大家各述心得,由主七和尚做一个总结,就圆满了。第三个注意就是小参,小参由第三天开始,每一天的晚间九时十五分到十点钟,这里面有三刻钟是小参。事前要登记,有人负责,有个表格,你若愿意去小参你就登记,但是每一个人限八分钟,八分钟就得停下来。这个小参的地点是508室。

  人的善根不可思议,你用这个方法来用功,有可能过去栽培的善根忽然间就开发了,就有可能会得定,有可能会得圣道。人的善根,有的人定的善根强,有可能会得定;若是般若的善根强,有可能会得无生法忍。人的善根不一样,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有人有善根,但有业障,这个业障障碍你的善根不能动,要破除这个业障,善根才能发动,所以我们拜佛忏悔,来破这个业障。但是有的人善根是有,他没有业障,但是善根的力量薄,他还是没有力量动、发动,你就要栽培善根,那怎么栽培?你修四念处就是栽培善根,你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观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这就是栽培善根。

  我们初开始修行用功的时候,不要要求圆满,就说即空、即假、即中,我们不要这样子。我们就观这色是因缘生法,是毕竟空的,就是观察它是空的,不要说是空而不空,不要这样子,就是空。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的,就是观它空。等我们对于空的道理熟了,很纯熟的,心能与这空相应了,在一切幻化相不能动摇你的时候,那时候你不妨说:空而不空,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如幻有的,那时候你再说:空而不空,你再这样办;空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时候你再说这句话,可以,因为那时候你的智慧高了,它是相应的。我们初开始,你就那样的:空也不可得、假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不行!你这样子,你什么都修不成。所以,我主张初开始的时候,用执着心来修这个空,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是没有的,就是这样执着,对我们反倒是有利益的。

  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初开始用功可能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但是你常常静坐、常常思惟,忽然间身体没有了,这房子也没有了,你会有这个境界,那就是进了一步。当然,那个空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不一样,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你常常用功、常常用功,它会进步,进步的时候,你修行就会感觉容易了。我们有的时候,有自己的业障,加上没能深入地学习佛法,老是不能与法相应,感觉到很难;感觉到很难的时候,有时候修行的心就退了,向后退了,没有什么意味,就向后退了。我现在说这话的意思,你不要退,前面有好消息等着你,但是你就是要努力才可以,你懈怠是不可以的。那好,我们现在就经行。愿意走快一点就在内圈,愿意慢一点就在外圈,中间有个线,很容易明白。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宽运法师:断疑解惑凭真信

宽运法师:西方寺北角码头放生法会开示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宽运法师:直须努力 莫问前程

宽运法师:戒杀与放生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