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6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6

   我们在这两个禅七内,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深奥品〉,昨天圆满了。你们各位心情怎么样?我没有神通,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感觉,我这样笨的人也能学习一品,我心里很欢喜,的确,我心里很欢喜。

  但是有这么多位的居士提出来的问题,我看,不算少。我们今天就……我尽量地答复这个问题。

  问:请师父开示,师父曾提到四禅八定。请问师父,是不是必先具备其中的某一种禅定,而后方可进入圣人的果位:须陀洹等?阿弥陀佛!

  答:这个问题是这样:人的善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他般若这一方面的善根深厚,他今生遇见了佛法,他还是深入地学习般若法门。若是这样的话,他不是一定要有四禅八定,他也可以得须陀洹果,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也是可以的。不过是虽然不须要四禅八定,但是,浅一点的定也还是需要的。若是一点定也没有,他的内心是散乱的,那是不能入圣道的,所以也还是要有一点定。有一点定,是什么定呢?就是四禅前面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两种定。这两种定,在《俱舍论》上说,你须要有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观,可以得初果,也就是得无生法忍的意思。在《成实论》上说,欲界定最后── 欲界定也是很长一段的,最后的欲界定,也有这个力量,在定里面修四念处,也可以得初果,得无生法忍的。

  若是你想要更进一步,在佛法里面有高深的成就,那必须有深定,那必须有四禅八定。得到了这样的定以后,你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得到了帮助,也就更能够深入第一义谛的。如果说菩萨的话,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那就不只是四禅八定了,要更高深的出世间的三昧了,所以定还是需要的。

  不过初开始入圣道有多少不同。如果一个人他栽培的善根,他般若的善根虽然是有,不是很有力量,他禅定的善根强一点,那么这个佛教徒,他对于般若法门的学习就缓慢一点,对定的学习就积极一点。所以这个人,他先得定,他先得色界四禅、或者是无色界的四空定都会有了;有了以后,在禅定里面再修四念处观,他一下子得三果,就是超越了初果、二果,那么就得阿罗汉果。那么这样的阿罗汉就是有神通了,就有五种神通,也有第六种的漏尽通,也是有了,这个就可以名之为大阿罗汉。

  他的般若的善根强,不须要高深的禅定的帮助,他就在浅的定里面修四念处,可以得圣道,就是先得圣道。先得圣道以后,他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他还不修高深的禅定,他就是在他现在有的浅的定里面修四念处,那么进一步得二果、得三果、得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就是这样子。得了阿罗汉果,他如果愿意修禅定,当然还是可以,那就是有神通的阿罗汉了,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问题说:「是不是必先具备其中的某一种禅定,而后方可进入圣人的果位?」这是因为善根的不同,不能说决定的,这样子。

  问:请和尚慈悲开示。一、昨天有人提到《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和现在和尚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者内容是不是有不同的地方?

  答:我们讲的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就是「大」,所以就是《大般若经》;但是和藏经里面名为《大般若经》的,六百卷,是唐三藏法师翻译的,那么这两种《般若经》同不同?

  这话是这样说:唐三藏翻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一共是十六分,其中的第二分,就是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也是一样的。但是唐三藏翻得详细,罗什法师翻得略,有广略的不同,这是一个不同。

  其次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地方,唐三藏的多出一句话来,多出来一句话,就是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没有那句话。没有那句话,这多几个字、少几个字,也是无关重要,但是那几个字里面有重要的义意的,那就不同。现在说是唐三藏翻译的多出来一句话,就是那句话里面有义的,有义的。那个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现在我们中国佛教的大德印顺老法师他说:说那句话是多余的,那句话是多余的。

  你说,问我:这两者的内容是同不同呢?就是有一点不同。不过我们不懂得梵文,不知道梵文的原本究竟是有没有那句话呢?这是不知道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第二,《般若经》讲诸法空无自性,这和《阿含经》讲五蕴无常、苦、空、无我,这二者的要义是不是完全一样?

  答:这个是那样,你前面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两个译本的对照,两个翻译的本子对照同不同。现在是说罗什法师翻的这个《般若经》,这个经的义和《阿含经》来对照,同不同?

  这个是这样说:这个《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大智度论》,他那上面说,佛为我们说《阿含经》,只是来利益教化声闻人,没有说菩萨道,所以现在佛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样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教菩萨法,就是教导人发无上菩提心、广度众生的法门,那和《阿含经》有多少不同了。就是《阿含经》说无常、苦、空、无我,你这样修行,就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的。若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的苦、空、无常、无我,诸法自性空,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是得无生法忍乃至得无上菩提的,那么这就是有点不同。

  但是单独说诸法空无自性,五蕴无常、苦、空、无我,是同?是不同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这话是这样:我们若读《金刚经》,《金刚经》上的态度和《楞伽经》也不一样。《金刚经》的态度是:「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的态度是这样说。这样说,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若是执着我们这个臭皮囊里面,有个常住不变的理性:这是我──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这样执着,这是我见。如果你执着一切法,色受想行识也都是有真实性的话,那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执、法执。

  别的有的经论上说,我执去掉了,可以得阿罗汉果;但法执还在,有这种说法。现在《金刚经》上的意思:你若有法执,你也就是有我执,是这样说法。我执和法执,在原则上看,同是执着有真实性的。这样讲,我执和法执是统一了,若是没有我执、也就没有法执;没有法执、也就没有我执。这《金刚经》上态度是这样的。

  这样说,那么《般若经》说的,说诸法空无自性是没有法执,不但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那么《阿含经》只是说没有我执,好像不说没有法执,这样子和《般若经》的意思来对论的话,你说是同?是不同?就是这样的,这地方有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读这个《阿含经》里面,这个孙陀罗难陀,就是佛的弟弟,释迦牟尼佛在家的时候的弟弟,他也出家了。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大比丘是排上次第,排出次第来,按照次第去教比丘尼、去开导比丘尼的,为比丘尼半月半月去教导她们,去开示她们佛法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轮的班轮到孙陀罗难陀了,孙陀罗难陀不去。不去,人就报告佛,说是:孙陀罗难陀轮他班儿了,他不听大众僧的命令,他不去。报告佛,佛就叫孙陀罗难陀去,他不敢违背佛命令,他还是去了。他到那里,为五百比丘尼说佛法。这个经在《杂阿含经》里面有。

  说完了佛法以后,这五百比丘尼的上座,就是大爱道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她就带领这五百比丘尼来见佛。来见佛,这五百比丘尼就听佛说法,就走了。走了,这时候佛就说……好像还没走,比丘尼还没走,佛说:「月亮还没到十五。」由初一乃至到十五,还没到十五,没到十五,这月亮还没圆。说这么一句话。说这句话完了,这些比丘尼都走了。走了以后,佛又特别地命令孙陀罗难陀:「你再去为比丘尼说法。」这是佛的命令,不是大众僧排的次第,是不论次第了,就是特别的命令,他又去再说一次佛法。说完了,这五百比丘尼再来见佛,佛说:「今天月亮圆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五百比丘尼听孙陀罗难陀说两次佛法以后,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果。这个经现在在《阿含经》里面有的。

  这部经我读了好多遍,这部经读了好多遍,我还讲过。我感觉这部经里面的道理,有《大般若经》里面的道理,有这个道理的。

  这样说,你问我:「《般若经》诸法空无自性,和《阿含经》的五蕴无常、苦、空、无我,这两句话的要义,是不是完全一样?」若我来看,就是一样,没有差别,从孙陀罗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的这部经,和《大般若经》的意思相同的,就是《大般若经》广,说得非常地详细,但是那一部经── 孙陀罗难陀为比丘尼说法的那部经,没有那么详细,但是那个要义是已经到了,已经说出来了。所以你问我:是不是一样呢?我也可以这样说: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好像就是答复问题。

  我现在心里又有妄想。什么妄想呢?这个天台智者大师判全体的佛教,就是藏、通、别、圆四教。那么《阿含经》是属于藏教的,像这个《般若经》就是有通教,我们讲的这《般若经》有通教、别教、圆教。

  这就有问题了。我说是《阿含经》里那一部经和《般若经》是相同的,那是应该有通、别、圆了啊!智者大师没那么讲,只是说它是藏教,就是这地方有问题了。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智者大师在讲《维摩经》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他讲过《维摩经》,有个注解,注解上说:就是从多数来说,从多数来说。《阿含经》,你读全部的《阿含经》,从多数来说,只是说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就是说这个;有《大般若经》义的那样的经是很少,的确是少,没那么多。这样子也就没有矛盾了。好了,我这个就答复到这里。

  刚才答过的这个问题,这地方写了名字,是慧明居士。这慧明居士── 这是二十几号?我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头些日子也提出两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就说到这个我空、五蕴无我。

  问:请问我空、无我和断见间应如何分辨?

  答:这是一个老问题,我当时是回答了,答复……我不知道说得清楚?可能没说清楚。这是有人这样疑惑:若有我── 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常住不坏的我,这样子就不会有断见了。因为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坏了,老病死,死亡了,但是我还没死,我还是常住不坏的,还可以继续地流转生死,或者是出家修行得成圣道,所以是不断灭的。用这个常住的我来避免断见,避免这个断,就是死亡了以后没有断灭,用这「我」这么讲,是有这种说法的。

  但是,在《阿含经》和《般若经》、或者是唯识的经论,怎么样解释这个问题呢?那就是我说过的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用爱、取、有的烦恼和业力,解释这个断不断的问题:就不断。因为有爱、取的烦恼和业力,人死亡了以后,他不断,你不会入涅槃的,你就还在流转生死,还继续有新的生命出现的,他不会断。这样子,不是因为「我」而不断,而是因为有爱、取烦恼和业力,所以人不断,不断灭。这样子说,是因为有我而不断,在佛法里面来说,这是多余的一句话,不须要那么解释。

  但是这个问:「佛陀时代的断见的原意是什么?」断见的原意是佛批评外道。外道里面也有常见、也有断见。执着我是常住不坏的,那就是常见;但是也有的外道,也就是现代的唯物论者:人死了,就是完了,生命就结束了,没有六道轮回这回事情,那么佛法就批评这是断见。这个「见」,就是他的错误的执着,他说错了,所以这个断见不是正见,这是个错误的思想。

  所以,佛陀对断见是怎样的批评呢?佛陀对断见的批评:这是佛教徒应该要避免的,佛教徒应该要除掉这种断见;也不应该有常见,就这样子。就是他这种执着是错误的,所以,不需要……。众生的流转生死,他是一直地流转下去的,没有断;你说断,那是说错了,是这样的意思。

  但是这个《佛藏经》流通本很少,藏经里面有《佛藏经》。《佛藏经》上提到一件事,就是说这个断见接近乎佛法,与佛法是接近的,还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我们佛法说,你若爱取的烦恼息灭了,爱烦恼、取烦恼,这爱见的烦恼息灭了,息灭了以后,虽然还有生死的业力,它不能发生作用了,所以人死亡以后── 圣人死亡了以后,就入无余涅槃了,所以也可以说是断。这个断是合理的,和那个断见有一点接近,但是这个断是合理的。说一切众生──有爱见烦恼的人是断,那就是错误的,没有说它是正见,只是说它有一点接近,是这样意思。

  而这个慧明居士又提出第二个问题。

  问:听说师父的道场在美国?提出这个问题。

  答:是的,我是在美国常住的。

  问:师父是华侨吧?

  答:现在来说,也可以说我是华侨,也可以这么说。不过我是从香港去的。

  问:师父弘法的经过,及国内外佛教发展情形比较,在这方面是否也可请师父谈一谈?

  答:我刚才说,我是很笨的人,我不敢说我能弘扬佛法,我不敢说这种话。那么国内外佛教发展的情形比较,应该说台湾的佛教是最兴盛,其他的地方还不如台湾,就是这样子。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8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