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2、关于两序执事僧的制度和仪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2、关于两序执事僧的制度和仪规

   2、关于两序执事僧的制度和仪规

  译文

  设立两序执事僧的目的,在於为僧众办事,并因而整理纪纲,弘扬佛法,成为本宗本派宏图大计的重要辅佐。至於管理钱财粮帛, 处理日常细务,以及熟练掌握世俗和佛门的各种规章制度、人情世故。然後据高位,为人师,领导僧众,则达到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很强的办事能力的境界, 真所谓完善了自己,而又指导、帮助了众人。古人深谙此理,所以东、西两班执事可以互相交换替代,不斤斤计较资格和地位的高低。如今判然分成两班,背离了古规的精神。甚至於结党争闘,以强凌弱,有的竟至於互相水火不容!希望当住持的申明祖训,严加诫饬。但要从根本上消除两序间的争竞,必须慎重选拔各执事,使各人都能称职,做到人们没意见就行了。

  两序之设,为众办事,而因以提纲唱道、黼黻宗猷。至若司帑庾、历庶务,世出世法①,无不闲习,然後据位称师,临众驭物,则全体备用,所谓成己而成人者也。古犹东西易位而交职之,不以班资崇卑为谦。今岐而二之,非也。

  甚而党闘,强弱异势,至不相容者有矣!惟主者申祖训以戒之。欲其无争,必慎择所任,使各当其职,人无间言可也。

  注释

  ①世出世法:即「世法、出世法」,指世俗的和佛门的各种规章制度、人情世故。

  解说

  这是第二章的引言,概述了禅林设立两班执事僧的目的,各执事的职掌,以及诸执事克尽职守的理想状况。

  作者把古之两班执事和谐合作与今之两班执事明争暗闘、势同水火的状况作了对比,提出要从住持严加训导和慎选执事两个方面解决问题。这一意见,对今天的教团和寺院管理仍有参考价值。

  关于西班头首

  前堂首座

  译文

  前堂首座的职责是:作禅林的表率,大众的榜样。代住持教化徒众,启发後学。坐禅时督导徒众严守规章,平时监督执事僧们克尽职守,连斋粥煮好煮坏这样的小事也要过问。

  若有僧人违反仪规,则按律予以惩罚:若有老病、亡故,则加以慰问或督促办好送终事宜。

  总之,一寺僧众的大小事情,都要管教。在寺中的地位,犹如衣服的领子,又像是渔网的纲绳,崇高而重要。因此之故,即使是大寺院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果住持有办法礼聘他出山,也可以请他担任前堂首座,这叫做「退位为人」。比如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当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仍然充当大众的上首,助释迦弘扬佛化。又如我们禅宗历史上有名的睦州道明禅师作黄檗希运法师的首座:云门文偃禅师作灵树院如敏禅师的首座,在当时都作出了很大成绩,传为佳话,也为後来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可见首座一职名位很重,岂可等闲视之,随便任人?

  原典

  西序头首

  前堂首座

  表率丛林,人天眼目①。分座②说法,开凿後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罸;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众之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虽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礼致之,亦请充此职,谓之退位为人。如文殊③为七佛④师,犹助释迦扬化,为众上首。吾宗睦州⑤於黄檗⑥、云门⑦ 於灵树⑧,光昭前烈,诒训後来,名位之重,可轻住耶?

  注释

  ①人天眼目:人天指人与天界上的诸神,即一切的人。人天眼目比喻为一切人向他看齐的标兵、榜样。

  ②分座:禅林中首座代住持担负教化徒众之职,称为「分座」。

  ③文殊:菩萨名,常侍释迦牟尼佛之左,职司智慧。

  ④七佛:部派佛教所说的「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其中前六佛在释迦佛诞生前即已存在。

  ⑤睦州:即唐代道明禅师。俗姓陈,出家後得道於黄檗希运禅师。因为是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地)人,又长期在睦州弘法,世称「睦州」。

  ⑥黄檗:即唐代黄檗山希运禅师。禅师闽(今福建)人,自幼在家乡黄檗山(今属福清县),得法於百丈怀海禅师。

  ⑦云门:即唐末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县南)人,得法於雪峰义存禅师,後住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开创了著名的云门宗。

  ⑧灵树:唐韶州灵树院如敏禅师,闽人,受知於南汉主刘氏,被署为知圣大师。

  後堂首座

  译文

  後堂首座的职责是:处在僧堂出入板的後侧,协助维持一寺的门风,并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作僧众的榜样。设立此一职位的原因是,寺大僧多,故增设後堂首座一职,为前堂首座分劳。每日早晚僧众上僧堂吃饭,以及上僧堂坐禅时,後堂首座从後门出入。如果前堂首座一职出缺,住持等到上堂时,当众宣布将後堂首座转为前堂首座,并将挂鉢之单转到前堂,吃饭时举行念咒祝愿仪式。每逢坐禅、坐参时,後堂首座等到众寮前板敲响第三下就入堂,不必另外敲首座寮前板。其余行事都与前堂首座相同。

  原典

  後堂首座

  位居後板①,辅赞宗风,轨则庄端,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後。斋粥二时,过堂②及坐禅,则後门出入。如缺前堂,住特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板③,揷单④、唱食⑤。其坐禅、坐参⑥,只众寮前第三下板即入堂,不必鸣首座寮前板。余行事悉与前堂同。

  注释

  ①後板:禅林僧堂中,在圣僧龛左右各放置出入板,以入堂己身左侧为後,所以左侧之板为後板。又代指後堂。

  ②过堂:大众上僧堂吃饭称为「过堂」。

  ③前板:禅林僧堂右侧(即前堂)所放出入板,又代指前堂。

  ④揷单:初入禅林,将自己之单揷入众僧单之间,称为「揷翠」。此处指後堂首座将单从後堂抽出揷入前堂。

  ⑤唱贪:吃饭时的咒愿称为「唱食」。

  ⑥坐参:晚参之前,大众集於僧堂坐禅澄心,以待晚参,称为「坐禅」。

  书记

  译文

  此职在古规中称为书状。其职责是处理各种文书。凡是寺院的榜、疏、书信往来,祈祷时的文稿,都由他负责。原来,古代有名的老禅师大多奉朝廷徵召,名山大刹又常常奉勅旨任命住持,凡遇此类情况,都要准备谢表:住持圆寂,又有遗表:另外受朝廷赏赐或询问,也要奉表谢恩或答覆,而住持一心主持佛法,不可能亲自处理文字工作,因而仿照统帅幕府设置记室参军的做法,并参考其职名,在禅林中特聘请书记来负责文字工作。另外又保留书状一职,作为侍者之一,使其专管方丈私人的书信往来,故又称为「内记」。

  担任此职最著名的史例,首先要推宋代的黄龙山慧南禅师,其次宋代蕲州东山法演禅师命门徒清远禅师任此职也有很大影响。清远禅师由此职起家,後来大弘禅法,被朝廷勅谥为佛眼禅师。法演禅师让他任书记,目的是想藉此激励他,使他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也兼通教外典籍,日後在弘扬佛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而更早的时候,大慧宗杲禅师也曾担任过书记之职。如今任书记职务的人,应该以慧南、佛眼、大慧三位老前辈为榜样。

  原典

  书记

  即古规之书状也。职掌文翰,凡山门榜、疏、书问,祈祷词语,悉属之。

  盖古之名宿,多奉朝廷徵召,及名山大刹凡奉圣旨勅黄住持者,即具谢表;示寂,有遗表;或所赐所问、俱奉表进。而住持专柄大法,无事文字,取元戎幕府署记室参军之名,於禅林特请书记以职之。犹存书状,列於侍者,使司方丈私下书问,曰内记云。

  而名之著者,自黄龙南公①始。又东山演祖②以是职命佛眼远公③,欲以名激之,使兼通外典,助其法海波澜。而先大慧亦尝充之。凡居斯职者,宜以三大老为则可也。

  注释

  ①黄龙南公:宋代慧南禅师,俗姓章,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因为长期住持黄龙山崇恩院,世称「黄龙南公」。

  ②东山演祖:宋代法演禅师,俗姓邓,緜州(今四川绵阳一带)人。长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以东)东山之禅宗祖庭弘法,盛极一时,世称「东山演祖」,又称「五祖禅师」。

  ③佛眼远公:宋代清远禅师,系东山演祖门徒。俗姓李,临邛(今四川临邛)人。大弘禅法,受勒谥为「佛眼禅师」。

  知藏

  译文

  职责是掌管寺院收藏的全部经典,任此职者必须通晓佛教的理论。前来阅读经典的人,刚入经堂,先通告堂主,一起到藏主寮与藏主见了礼,然後送到阅览位上,互行以坐具触地致意的礼节。以上说的是古代的规矩。

  如今各位僧人阅览经典,一般就在各人的寮舍,藏经殿并不设供阅览用的几案。不过,既然占了知藏之名,就应该把经典管好。要经常按目录点对函帙。有缺漏的,想法子补充完整:有潮湿的,要加以烘乾:有残断的,要加以粘合缀接。大众需要披阅时,藏主应准备一本簿子,按照堂司排出的经单,一一登记名字,一函一函交付给借阅者。看完之後,又按照登记簿督促交回收藏。目的是使经典不致散失。

  推究我们禅宗的根本特点,就是教外别传,既然如此,又要设立知藏专管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佛祖的所言所行,都化成了经教和佛律,既然为僧,难道有不遵守佛祖言行的吗?不,我们并不是不遵守佛的教和律,只不过是我们禅僧证悟得到的佛理,不受经典文字的束缚,而是超出言行的表面意义,显现出深藏在自我之中的恒常不变的本性奥妙罢了。另外,祖宗的意图,是想让我们禅僧广泛钻研各宗各派的佛典,以及教外的百家学说,希望能藉广博的学识,抵御教内教外对禅宗的攻击侮蔑,做到应变无穷。这就是俗话说的不即不离的意思。

  随著禅宗的发展壮大,禅林裏僧众多了,典籍也多了,又把经藏分为东、西两部分,知藏一职也演为东藏和西藏两种。

  原典

  知藏

  职掌经藏①,兼通义学②。凡看经者,初入经堂,先白堂主,同到藏司③相看,送归按位,对触礼一拜。此古规也。

  今各僧看经,多就众寮,而藏殿无设几案者。然充其名,当尽其职。函帙目录,常加点对,缺者补完,蒸润者焙拭,残断者粘缀。若大众披阅,则藏主④置簿,照堂司所排经单,列名逐函交付,看毕照簿交收入藏,庶无散失。

  推原吾宗,既曰教外别传⑤,犹命僧专司其藏者,何也?以佛之所言所行为教律,而僧有不遵佛之言行乎?特吾之所证⑥所得,不溺於文字,而超乎言行之表,以见夫自性⑦之妙焉。又祖之意,欲吾徒遍探诸部⑧与外之百氏⑨,期以折冲外侮,应变无穷,所谓不即不离者是也。

  後以众多,列东西藏。

  注释

  ①经藏:经典的总称,又指收藏经典(包括经、律、论三藏)的府库,又称经堂、藏殿、轮藏等。

  ②义学:研究佛教理论的学问。

  ③藏司:藏主住的寮舍。

  ④藏主:即知藏的别称。

  ⑤教外别传:禅宗传法不依赖经教上的文字,让徒众直接体会佛祖心印,即所谓「直指人心」,称为「教外别传」。

  ⑥证:以心智体会把握佛教真理。

  ⑦自性:佛教认为,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称为自性。

  ⑧诸部:指佛教内部各派学说,及代表各派学说的各种典籍。

  ⑨百氏:佛教之外的百家学说。

  知客

  译文

  职责是接待宾客。凡是有现任官身份及施主、禅林前辈、各方知名僧侣前来相访,备香茶迎接招待,并立即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後将客人引到方丈室与住持相见, 还要亲自照管安排客人的住处。如果是次一等的客人,只在知客寮加以接待。客人要是想到方丈、库司、各寮相访,令行者领著前往。

  每天早晨到客堂,检查床帐、什物、灯油、柴炭,一定要使样样齐整。对於新到的僧侣要加以关心慰问。维那休假期间,则代理维那职务。到僧堂前检查督促行者为客僧盛饭、添饭。遇有僧人亡故,与侍者一起管帐:暂到寺院的僧人死了,则主持办理其丧事。

  雪窦山重显禅师在大阳慧坚禅师处,以及禅月大师贯休在石霜山庆诸禅师处,都当过知客,以後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德。据此而论,我们可不能轻忽知客的重要性。

  原典

  知客

  职典宾客。凡官员、檀越、尊宿、诸方名德之士相过者,香茶迎待,随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後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①相款。或欲诣方丈、库司、诸寮相访,令行者引往。

  其旦过寮,床帐什物、灯油柴炭,常令齐整。新到须加温存。维那在假,则摄其行事,倌堂前检点行益②客僧粥饭。遇亡僧,同侍者把帐。暂到死,主其丧。

  雪窦③在大阳④、禅月⑤在石霜⑥,皆典此职,毋忽。

  注释

  ①客司:禅林中的接待所,也就是知客寮。

  ②行益:行食和益食,即一一盛饭和添饭。

  ③雪窦:宋代重显禅师,字隐之,住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山,因号为「雪窦」。圆寂後被末仁宗赐号为「明觉大师」。

  ④大阳:北宋初著名禅师,名慧坚,号大阳,事迹不详。

  ⑤禅月:唐末禅师,名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人,能诗,善书法。晚年入蜀,受到前蜀主王氏礼遇,署号为「禅月大师」。

  ⑥石霜:唐末禅僧庆诸,俗姓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期在湖南长沙石霜山住持弘法,因以所住之山为号。

  知浴

  译文

  每逢开浴的时间,知浴应在斋饭前挂出开浴牌。冬天每五日一浴,热天每日都要淋浴。

  知浴负责铺设浴室,挂手巾,准备脸盆、拖鞋、脚布。参头差遣行者在浴室值班。

  吃完斋饭,浴头回覆维那、首座、住持之後,鸣鼓三下,先举行为圣僧沐浴的仪式。

  浴桶内装少量热水,烧香、礼拜,凝神想像请圣僧沐浴的情形。然後依次巡查走廊,打云板三下,再敲鼓。第一通鼓响时,僧众入浴:第二通鼓快结束时,头首入浴:第三通鼓响时,行者入浴。这个时候住持才到来,用屏风遮挡,单独在屏风裏沐浴。第四通鼓时,寺内各种工役入浴。负责监督沐浴的行者和执事僧最後入浴,一面纠弹违法乱纪的人,并检查烧火的工作,命有关工役熄灭竈中的火及炭、煤,用水洒乾净,有余的木柴搬放远处。

  各人入浴的先後顺序,应当写出来贴在浴室外。(现在有人说住持应跟在头首後面入浴,知事跟在行者後面入浴,这是不对的。倘若住持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想跟头首一起先入浴,则不用设屏障,不进小阁子内,只在头首板头脱衣,一起入浴即可。)浴室内要挂一块小板,旁边钉一块小牌子写道:「鸣板一声加热水,二声添冷水,三声就要结束洗浴。请照此程序办事。」如果是施主出资请僧众沐浴,则要进行念经、表示转施功德回向佛事。如果僧众能明心见性、续佛慧命,也就不枉费施主的一番布施供养了。

  原典

  知浴

  凡遇开浴,斋前挂开浴牌。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淋汗。铺设浴室,挂手巾,出面盆、拖鞋、脚布。参头差行者直浴。

  斋罢,浴头①覆维那、首座、住持毕,鸣鼓三下,浴圣②,桶内皆著少汤,烧香、礼拜,想请圣浴。次第巡廊,鸣板三下,遍。鸣鼓,第一通,僧众入浴;第二通末头首入浴;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时住持方入,以屏风遮隔而浴。第四通,人力③入浴。监作行者、知事居末浴,就弹压之,并点视令息灶中火及炭煤,水溺干净,有余此搬于远处。

  其入浴资次,当刊揭浴室外。(今时谓住持殿头首后浴,知事殿行者后浴,非也。如住持有故,欲同头首先浴,则不用设屏障,不入小阁内,只头首板头解衣。)室内挂小板,旁钉小牌,书云:「鸣板一声添汤,二声添水,三声则止,以此为节。」如施主设浴,则课经、回向,能妙触宣明、成佛子住④,则功不浪施矣。

  注释

  ①浴头:禅林中在浴室当值的行者。

  ②浴圣:禅林为圣僧洗浴的仪式。

  ③人力:在禅林中服务的各种工役。

  ④佛子住:似应为「佛子位」,是元朝对僧人的一种对号。

  知殿

  译文

  掌管各殿堂的香灯。必须时常打扫擦洗灰尘,把几案洗得整齐清洁。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必须熄灭炉内香火,并且把旗旛边脚卷札妥当,防止它吹近灯烛。施主施舍的香钱,不能够作他用。佛诞日浴佛,要烧热水供应大众;每逢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等四个斋日,要负责開殿门,以便信徒、香客出出入入瞻仰礼拜。

  原典

  知殿

  掌诸殿堂香灯,时时拂拭尘埃,严洁几案,或遇风起,须息炉内香火,及结起旛脚,防顾使勿近灯烛。施主香钱,不得互用;佛诞日①浴佛,煎汤供大众,四斋日②開殿门,以便往来瞻礼。

  注释:

  ①佛诞日:释迦牟尼佛诞生之日,即农历四月初八日。

  ②四斋日:禅宗以每月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日为四斋日,每逢其日必须诵经。

  侍者

  译文

  有烧香、书状、请客三种侍者。侍者这一职务,与住持关系最为亲密,经常在住持身边接受道德熏陶,朝夕相随直接听取教诲。又能直接参学问道,所以最有希望在佛法修养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礼节方面还应经常保持恭敬谨慎。往昔阿难尊者作释迦佛的侍者,以及宋代香林院禅师澄远作云门文偃大师的侍者,这些都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例子,说明佛祖对侍者一职寄托的厚望,那么怎能轻忽这一职位呢?

  凡遇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放参,以及重要的节日,要特地禀报住持,并且代住持会见挂搭的僧人,代为烧香、行礼,记录住持说的法语,这些是烧香侍者的职责。

  凡遇住持有书信来往,以及撰写文章,先代为起草呈阅:在寺院书记一职空缺的情况下,寺院的一切文字工作,都是书状侍者的职责。

  凡是住持接待应酬宾客,招待年纪大地位高的前辈,以及节日中的活动,预先代为准备好状帖,并代为行礼,这是请客侍者的职责。如果公共活动时维那、知客都未出席,或者他们都在休假之中,对於他们应尽的职责,三种侍者都应代理。(有人说书状侍者不该干涉份外之事,这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住持长期外出,侍者就要回到一般僧众中立班,若是住持暂时外出,则侍者不离自己的班位。

  原典

  侍者(烧香、书状、请客)

  侍者之职,最为近密,观道德於前後,听教诲於朝夕,亲炙参扣,期法道底於大成,而礼节常宜恭谨。庆喜①之侍瞿昙②,香林③之侍云门④,佛祖重寄,其可忽诸?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放参、节腊、特为通覆;相看挂搭、烧香行礼、记录法语,烧香侍者职之。

  凡住持往复书问、制作文字,先具草呈。如阙书记,山门一应文翰,书状侍者职之。

  凡住持应接宾客、管待尊宿、节腊特为具状行礼,请客侍者职之。或维那、知客俱不赴众,或在假,其行事三侍者皆当摄之。(或云书状不当干涉余事,无据。)若住持久出,则归众行立,暂出则不离班位。

  注释

  ①庆喜: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阿难的另一译名。

  ②瞿昙:释迦佛姓乔达摩,旧译为瞿昙。

  ③香林:即宋代禅僧澄远,俗姓上官,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为云门文偃弟子。晚住成都青城山香林院,遂以院名为号。

  ④云门:见前节「前堂首座」注⑦。

  衣鉢侍者(不立班)

  译文

  这一职位,先辈们常常用禅林中老成人士来担任。因为这种老成人士忠心耿耿,能够补救住持处理不当之事,还能帮助罗致人才。又熟悉寺内寺外大小事务,办起事来灵活机动,协调上下关系,使大家和睦相处。例如密庵咸杰禅师有如侍者,结果门下人才济济,终於得到松源禅师这样的高才骏足作为传法弟子:东叟和尚有升首座作衣鉢侍者,而门风更加谨严。如今许多禅林往往用後生晚辈作衣鉢侍者,此辈少不更事,所作所为常常影响到住持的清德,也容易误事,对此千万要慎重!

  原典

  衣鉢侍者(不立班)

  先辈多以丛林老戍之士为之,盖能纳忠救过,罗致人才,内外庶事,通变圆融,庶几上下雍肃。如密庵①有如侍者而得松源②世其家,东叟得升首座而家法③益严。

  今诸方往往任後生晚辈,甚致败德误事,可不慎欤!

  注释

  ①密庵:即宋代咸杰禅师,俗姓邓,号密庵,福州人。晚年住持明州天童寺。

  ②松源:密庵咸杰弟子,名崇岳,字松源,俗姓吴,浙江龙泉人。先後住持苏州灵岩、杭州灵隐寺,道化大行。

  ③家法:这裏指某寺由某住持培养形成的门风和规矩。

  汤药侍者(立班)

  译文

  其职责是早晚供奉方丈汤药,帮助衣鉢侍者左右应接,抚恤在住持身边服侍的行者、仆从。如果侍者职位暂缺,应代行其职,有客人来了,通报覆命,烧香:如果缺人说转施功德的那一番话,也应顶上去代行其事。此职应选年壮忠厚的人担任。

  原典

  汤药侍者(立班)

  朝暮供奉方丈汤药,左右应接,佐助衣鉢侍者,抚恤近事行仆。或暂缺侍者,客至通覆、烧香;或缺人回向,皆宜摄行。须择年壮谨愿者充之。

  圣僧侍者(不立班,在众後行道,堂外粥饭)

  译文

  担任此职,贵在有深厚的佛教信仰。斋粥早晚二时上供,敲下堂椎,朝夕查点大众参禅的坐席,半夜剔除灯芯余烬:有僧人亡故时同维那交收亡僧唱衣钱:住持圆寂时在治丧中管帐:头首代住持说法则为他烧香:或者代他鸣椎、念佛。任职期满,在本寺应当作为一名普通侍者。退耕、断桥两位老前辈在当一般僧众时多次担任此职,因为他们能广结众缘,从多方面获得他日得果的机缘,并一心一意修习佛道。

  原典

  圣僧侍者(不立班,在众後行道,堂外粥饭)

  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朝夕交点被位①,中夜剔灯,同维那交收亡僧唱衣钱;住持迁化把帐;头首秉拂则为烧香;或代鸣椎、念佛。职满,在本山当预侍者名。退耕、断桥②二老在众时,常充此职,以能结众缘③,而励志於道也。

  注释

  ①被位:指僧堂中大众坐禅之坐席。「被」是指坐禅时敷座之物。

  ②断桥:即宋代妙伦禅师,字断桥,号松山子,俗姓徐,浙江黄岩人。曾住持多处名刹,卒於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

  ③结众缘:与佛教有多种缘份,即能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与大众广结善缘,从而取得他日得果的机缘。

  解说

  禅林中的执事僧分为东西两班,各置六员,称为西序六头首和东序六知事,这是古代的制度。到元代编撰《勅修清规》时,两班执事的数目已有变化,西班超过了六员,东班则只有五员,但书中仍沿袭习惯说法,称为西序六头首,东序六知事。

  佛教以西为尊,所以西序的地位高於东序。从职责的性质来看,西班执事执掌的偏於宗教修行方面,东班执事则偏於生活庶务方面。其中首座,特别是前堂首座的地位最高,有点近似於住持的助理,可以代替住持教化僧众,也可以参与寺院管理的一切活动,所以历来由德行、学问俱优,资望很高的僧人担任。许多住持也都有过任首座的经历後,才上升到住持之位的。

  西序头首中最可注意的是「知藏」一职。禅林设立藏经楼,收藏大量经典,有的还包括教外典籍,置「知藏」一职加以管理,以便僧众广泛学习经典,熟悉各种佛教理论。这与禅宗初期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说明禅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习禅与读经——理论学习——并重的阶段:也说明禅僧的构成有了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以不识字、不看经教为主的阶段,发展到大量知识分子加入禅林的阶段。而且,通过教育,许多原来不识字的禅徒学会了读书识字,最後成为学问渊博的高僧,这也是晚近禅林中常见的事。

  知浴一职也很值得重视。这一职务实际是一项苦差,一般都是由很有献身精神的僧人志愿担任的。把这种苦差使列为头首之一,给予崇高的荣誉,为的是鼓励为佛法献身,同时也反映出佛教界一种普遥的观念:苦行和奉献是莫大的功德,是通往佛国的途径之一。

  关于东班知事

  都监寺

  译文

  按照《古清规》的规定,寺院裏只设监院。後来因为寺院的规模大,僧众多,增设都寺一职总管庶务。其职责是早晚督促上好香火,应酬接待官员和施主。还要管好会计帐簿文书,监督钱帛米谷的收入支出,要经常保持一年的经费有余。尊重住持,爱护僧众,遇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开会商议,然後向住持禀报,经同意之後才施行。平时训导行者仆役,要讲究方式方法,不随便施加鞭捶。假使非加惩戒责罚不可,也要经过讨论请示,据情节适当处罚以示警告,不能够滥施淫威,激起事变,引起诉讼。派人担任庄田或库房的职务,必须公平,不可任用私党,以致引起上上下下的意见和愤怒。

  过去丛林兴盛的时候,常常请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任住持,或者本寺的首座、书记来出任此职,反过来,都监寺也可以改任首座、书记。不然的话,也必须是出家岁久,有办事经验同时又廉洁谨慎、能力强,一向受僧众推服的人担任此职。这样的人选,既无求於寺院常住,又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及雄厚的个人经济力量,所以人人放心,上上下下都希望其能连任。正因如此,尽管连年任职不改,或者是卸任後多次被推举重新出任,又有什么不妥呢?因此之故,那时一般寺院的单寮、勤旧往往不到五、六人。副寺以下的职务非任过三次不能退休作前资,监寺非任过三次不能退休作蒙堂,都寺非任过三次不能享受住单寮的待遇。

  被敦请再次出任都监寺的人,要当众封存钥匙, 将所管库房原封不动地交验,以免营私舞弊的嫌疑。早晚斋粥时一定要亲赴僧堂,如此则行者、仆役盛饭、添饭自然会做到认真严肃。宋代杨岐方会在石霜楚圆住持的寺院任都寺,石窻法恭禅师在宏智禅师住持的天童寺任都寺,都为後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行事可以作为如今都寺行事的法则。

  原典

  东序知事

  都监寺①

  《古规》惟设监院,後因寺广众多,添都寺以总庶务。早暮勤事香火,应按官员、施主。会计簿书,出纳钱谷,常令岁讨有余。尊主爱众,凡事必会议、禀住持方行。训诲行仆,不妄鞭捶,设当惩戒摈罚,亦须禀议,量情示警,毋纵威暴,激变起讼。差设庄库职务,必须公平,毋用私党,致怨上下。

  昔丛林盛时,多请西堂、首座、书记以充此职,而都监寺亦充首座、书记。

  否则,必腊高、历事廉能公谨,素为众服者充之。既无取於公,而道福殊胜,上下美留。

  虽连年不易,或数请再充,又何伤焉?故所在单寮、勤旧不满五、六人。副寺以下非历三次不归前资,监寺非三次不归蒙堂,都寺非三次不得居单寮。

  再请出充者,公界②封钥,元房以避嫌疑。斋粥二时必赴堂,则行仆行益自然整肃。如杨岐③之辅慈明④,石窻⑤之辅宏智⑥,可为法则。

  注释

  ①都监寺:亦称监院、院主、主首。禅林东序六知事之一。在未有都寺以前,总管一寺庶务;增设都寺之後,在都寺领导下分管寺中部分庶务。

  ②公界:公共之界限,引申为有公众在的场合,或集体共有的财产。

  ③杨岐:北宋禅僧。俗姓冷,名方会,江西宜春人。师事临济宗六世石霜楚圆,住袁州(今江西宜春)杨岐山普明禅院,因以「杨岐」为号。杨岐一派禅法在宋代最为流行。

  ④慈明:即宋代临济宗六世祖楚圆。俗姓李,广西全州人。

  ⑤石窻:南宋禅僧。俗姓林,号法恭。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人,为天童宏智禅师门徒。

  ⑥宏智:南宋禅僧,俗姓李,号正觉。隰州(今山西隰县)人。住持明州天童寺,谥号宏智。

  维那

  译文

  维那的职责是监督众僧执行佛律和寺规,对寺中发生的纷争尽量予以调解和处理。有僧前来僧堂挂搭,负责辨别其度牒的真伪:僧众发生了纠纷和争吵,或者有遗失物件,负责给予分辨是非,调和矛盾:此外如僧众的出家年月,资格高低,各人的床坐安排,寺中的图书帐簿等等,凡属僧侣的事务,无论大小、内外,一概都管。做佛事时负责提出经文,领众念诵并说一番转施功德的话,以其声音作为修道的功德。对於病僧的抚恤、亡僧的送终,尤其要重视。

  每天早晚两次赴僧堂,堂前敲钟,离位入堂,至圣僧像前靠左手上香,然後退两步半,作揖问安,合掌而入,站在椎边,先看一天一天转施功德对象的神只名位:等到钟鼓声停了,打椎一下,僧众将食鉢放下来後,再打椎一下,合掌,默默地向当日轮到转施功德的神只讲那番表示转施功德意向的话,默念完,左手按在砧上,说道:「仰凭大众,连念十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十号。」右手打椎,拾手的高度不超过五寸,一声停止再打一椎,快慢适度。等到首座念斋饭时的咒语至第三句将结束时,转身退到立僧首座板头站。

  再等到行者为每人都添好饭菜,又上前打椎一下,合掌,至圣僧像前作揖问安,便出僧堂,回到自己用餐的位置。

  如果是施主出钱请僧众用斋饭,等布施物都分发过了,打过进食椎後,从圣僧像後转到左边,向首座作揖问安,再鸣椎一声便出堂,为的是请施主施财。如果维那临时有别的事情,或者是刚好在休假中,那就要将戒腊簿、请假簿、堂司须知簿亲自送到知客寮,请知客暂时代理自己的职务。

  原典

  维那

  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①真伪;众有争竞、遗失,为辨析和会;戒腊资次、床历图帐,凡借事内外无不掌之。举唱回向,以声音为佛事;病僧、亡僧尤当究心。

  每日二时赴堂,堂前鸣钟,离位入堂,圣僧前左手上香,退两步半,问讯、合掌而入,椎边立,先看逐日回向神示名位;钟鼓绝,鸣椎一下,众展鉢已,再鸣椎一下,合掌,默回向当日神示,左手按砧,举云:「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②十号。」云云。右手鸣椎,高不过五寸,声绝方下椎,急缓合度。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③板头立。俟行食遍,进前鸣椎一下,合掌至圣僧前问讯,出堂归鉢位。

  若施主斋僧,行(“左贝右亲”)遍,食椎後从圣僧後转左边,朝首座问讯。

  复鸣椎一下而出,为请施财也。或有他缘,或暂假出入,将戒腊簿、假簿、堂司须知簿亲送过客司,令摄之。

  注释

  ①度牒:官府发给合法僧尼的身份证明书。

  ②报身:佛身之一,是佛的法身经过修习而得到大彻大悟的佛身。

  ③立僧:立僧首座的简称。立僧首座的职责是为众僧说法,使众僧在佛法上得以成立。无一定人选,一般可於首座、头首或西堂等道德高、学识广之老资格僧侣中选任,位望极重。

  副寺

  译文

  《古清规》中称为库头,如今各寺院称为柜头,北方则称财帛,名称不一,其实都同指副寺这一职务。意思是作为都监寺的副手,为他分劳。职责是掌管寺院集体的钱粮财帛。

  凡是米麦出入,要及时上帐。有关收管支用的情况,让库子每日造一份收支的清单,称为飞单,经副寺签署之後呈交方丈。这种每日呈送的清单又称日单。也有十天结算一次的帐单,称为旬单:还有一个月结算一次,满一年时通结有无和现存数目的总帐,叫做日黄总簿:此外又有米、面、五味各自立帐的分帐簿。对这些帐簿都应该认真查对核算。

  凡是寺院集体所有的财物,即使是一丝一毫都是各地众僧有份的,除了对寺院外护官员、固定施主的迎送、庆贺、吊丧等正常人情往来之外,一概不许巧立名目,侵占支用。所以使用的上下库子,必须选择头脑精明、懂得书写计算,而且安分守己廉洁奉公的人担任。对於疾病僧人,应及时拨付他们按规定应得到的供给物品。如果有仓库疎漏、雀鼠侵耗、米麦受潮变质,以及一切物品安放守护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都要及时照管处置。

  原典

  副寺

  《古规》日库头,今诸寺称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此一职。盖副贰都监寺,分劳也。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令库子每日具收支若干,佥定飞单①呈方丈,谓之日单;或十日一次结算,谓之旬单;一月一结、一年通结有无见管,谓之日黄总簿,外有米麪五味各簿,皆当考算。

  凡常住财物,虽毫末并是十方众僧有分,如非寺门外护官员、檀越宾客迎送庆吊②合行人事,并不可假名支破侵渔。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病僧合用供给之物,即时应付。如仓库疎漏、雀鼠侵耗、米麦蒸润、一切物色顿放守护有不如法者,并须及时照管处置。

  注释

  ①飞单:禅林中的每日收支清单,由副寺签定。因为一日所记条目不多,随时送呈方丈,往来如飞,故名飞单,又名日单。

  ②庆吊:庆喜吊丧。

  典座

  译文

  职责是掌管大众的斋粥。要做到一切供养物品精美整洁,食品配搭恰到好处。要经常检查督促本管部门的工作,爱惜和保护寺院集体财物,不能够糟蹋浪费。要教育众行者严格遵守规矩,为僧众盛饭、添饭,参加集体劳动都不得怠慢。要关心爱护园夫,使他们按时栽种作物。分发布施物要公平,做到大家一视同仁。早晚就在厨房用餐,饭食要与大众一样,不要求特殊待遇。粥饭盛到桶裏後,要先朝著僧堂的方向焚香礼拜,然後才让人抬到僧堂裏去。

  原典

  典座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务在精洁,物料调和。检束局务,护惜常住,不得暴殄。训众行者循守规矩,行益、普请①,不得怠慢。抚恤园夫②,栽种及时。均俵同利,二时就厨下粥饭,食不异众。粥饭上桶,先望僧堂焚香设拜,然後发过堂。

  注释

  ①普请:集结僧众共同劳动,称为「普请」。其制由百丈怀海和尚奠立。後来又称召集僧众为「普请」。

  ②园夫:禅林中管菜园子的役夫。

  直岁

  译文

  掌管一切兴造和修理工作。凡是殿堂、寮舍有损坏破漏,要及时加以整修:各种工具什物,要经常查点,不使有缺:对於役作的人工,要根据工程进度加以检查督促,要斥退懒惰浮浪之人,不允许有人不干活领乾薪、浪费财物损害公众利益。对於田园庄舍、碾磨碓坊、牲口车船、香火腊烛等寺院财产要经常巡查保护,防止盗贼侵犯。差遣各种人工,要赏罚得当,使其勤劳努力,忠於公事,又要做到各人劳逸均平。如果有大修造任务,则增添执事与直岁共同负责掌管。

  原典

  直岁职掌一切作务。凡殿堂寮舍之损漏者,常加整葺;动用什物,常阅其数;役作人力,稽其工程,黜其游堕,毋纵浮食,蠢财害公。田园庄舍,碾磨碓坊,头疋舟车,火烛、盗贼,巡护防警。差拨使令,掌罚惟当。并宜公勤,劳逸必均。如大修造,则添人同掌之。

  解说

  这裏介绍的东序五种执事,是一般比较典型的寺院的情形。这样的寺院规模大,僧众多,所以要设置多种知事分管寺院日常生活和生产事务。

  原典提到古代东、西两序的职务可以互相调动,例如首座、书记改任都监寺,都监寺也可以调任首座。这是因为古代寺院经济还不很发达,寺院生活比较简朴,各执事管的事情不多,与钱财关系不大,所以互相调换问题不大。到了元代,丛林的经济已很发达,有的寺院的庄园地跨好几个州县,都监寺或副寺分管好几个庄园, 每个庄园又各有很多杂职和工役。大小执事所管的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又跟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管宗教的执事与管庄园钱财的执事,既不便於互调,有利益的执事也不愿意改任纯管宗教事务的穷执事。

  由此就产生了对事权大的执事的约束和监督问题。原典强调都监寺等执事遇到大事必须先开会商议,还要请示住持,经同意後才施行,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这样的约束和监督制度,在现代佛教中已经得到推广和加强。

  当然也还有较小的寺院,其执事的设置就不一定那么完备。此外还有地区的差别,各地寺院所设执事的种类、名称、职责也是回不相同的。现代禅林中这样的差别尤为显著。这也是禅林制度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的表现。

  关于各种勤杂职务

  寮元

  译文

  寮元是管理各僧寮的一种僧职。具体负责各寮舍的经文、什物、菜汤、柴炭,以及向有关方面申报和领取各寮的供给物品,各寮的打扫洗刷,各僧的净发、揓巾之类。每天吃完饭,寮元就命茶头行者守候在寮舍门外,等到大家都来了,敲响云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与寮元并排而坐,寮主和副寮在对面分左右而坐。副寮离座烧香,然後归座,茶头行者高声向寮元等问安道:「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大众随声双手合十致意。遇到初一、十五点汤,寮元打云板召集大众,烧香,让行者给大家分汤,像平常点汤的礼节一样。

  原典

  列职杂务

  寮元

  掌众寮之经文、什物、茶汤、柴炭,请给供需、洒扫浣濯、净发椸巾之类。

  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①分手,寮主、副寮②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不审。」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鸣板集众,烧香、行汤,如常礼。

  注释

  ①寮长:寮元的副手,後世又称为「席头」,寮元则称为「坐元」、「寮首座」。职司众寮之事,一般由住寺久、熟悉各种制度和规矩的人担任。

  ②副寮:寮主的副手,协助寮主,点检寮内的扫除和各种用具的有无。

  寮主、副寮

  译文

  凡有僧众集体居住的地方,都要设立寮主和副寮。寮元根据各僧的僧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指定僧人充任,并把僧众的名字按僧龄列表贴在牌子上预先公布出来,每十日轮换一人,协助寮元办事。

  每天早晚僧众到僧堂去了,寮主、副寮应後走一步,巡视寮中经案,如果有人遗忘了一些零星物品,在有人看见可作证明的情况下,代为收拾并付还失主。此外还要负责查点、移交本寮杂物,平日负责安排香灯、茶汤,不许外人来寮中留宿及寄卖物件。

  寮中还应预先定出望寮一名,作为副寮的候补人,一旦副寮出缺,即可递补其位。如果寮主任满,向维那报告,请求派人交接:副寮任满,则向寮元报告,请求派後任来交接。

  原典

  寮主、副寮

  凡安众处,寮元照戒次自下而上请充之。写定名字,预贴牌上,十日一替,佐寮元办事。

  旦暮僧众归堂,巡视经案,或有遗忘什物者,眼同①收拾付还。及交点本寮什物,提调香灯茶汤,毋容外人止宿及寄卖物件。

  犹预定望寮②一名,使以次挨补副寮。若寮主遇满,从维那请交代;到寮遇满,从寮元请交代。

  注释

  ①眼同:元朝俗语,指众眼同见。

  ②望寮:副寮的候补者。

  延寿堂主

  译文

  延寿堂是禅林中停放病重将亡之僧的处所。延寿堂主是在延寿堂负责照顾病僧的杂役。

  其职责是看顾病僧,使堂中保持足够应用的汤药、油烛、炭火、粥食和酸、苦、甘、辛、咸等调料。倘若寺院常住缺乏这些物品,而自己丰裕,堂主为了修功德与佛结缘,应该贡献出自己所有付给病僧应用,当然也可以劝施主行善修功德, 出钱出物筹措需用物资。

  病僧的床席、衣被狼籍污秽,要及时耐心为其洗刷乾净,不要产生厌恶嫌弃的情绪。因为在八种积善修福的「八福田」事业中,照顾和供养病人是第一大福田。

  原典

  延寿堂主

  看视病僧,汤药、油烛、炭火、粥食、五味常备供须。公界倘缺,若自己丰裕,结缘应付,或劝化施主措办。

  床席、衣被狼籍秽污,为其洗浣,毋生憎嫌。八福田①中,直病②为第一也。

  注释

  ①八福田:说法不一。一说以为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即为自己受戒之人)、四阇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对这八种人恭敬供养、慈愍惠施,就都可以生无量之福,故称「八福田」。另一说认为造路挖井、修桥、平治险路、孝顺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这八种积善之事为「八福田」。

  ②直病:轮值看护照顾病人。

  净头

  译文

  净头是禅林掌管厕所之僧。具体任务是扫地、装香、换筹具、洗厕所、烧汤、添水,都要及时做好。厕所内稍有脏乱,随即打扫整理乾净,手巾、净桶都要点检添换。

  凡是出任这一工作的人,都是出自对佛教的虔诚自愿承担的。一任将满需要换人时,维那寮先挂出一张小榜,写道:「下次净头缺人,若有人愿任此职藉以与大众结缘,请在此留下芳名。」愿意任职的人收下榜文,向维那说明,维那报请住持同意後,即请其就职。

  原典

  净头扫地装香,换筹①洗厕,烧汤添水,须是及时。稍有狼籍,随即净治;手巾净桶,点检添换。

  凡供此职,皆是自发道心。将交替时,堂司预出小榜云:「下次净头缺人,如有结缘,请留芳名。」愿结缘者,收榜白堂司,然後覆住持请充之。

  注释

  ①筹:梵语为「舍罗」(Salaka),一种计算人数的工具,一般用竹木作材料,粗细、长短适度。禅林常用它点算人数。

  化主

  译文

  化主是劝化信徒布施以供养三宝的一种杂役。凡有僧众居住的地方,不管规模大小,寺院集体的租谷收入有限,必须靠化主劝施主随力施给,作为供给僧众的辅助来源。如果寺院的固定财产收入已足供僧众之用,化主就不必频频劝施主布施,因为求人的事总是易於令人生厌的。

  原典

  化主凡安众处,常住租入有限,必籍化主劝化檀越,随力施与,添助供众。其或恒产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厌也。

  园主

  译文

  园主是禅林中管理华园的杂役。任此役的人应不怕勤苦,以身作则,带动众园夫一起努力工作。要辛勤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厨房,不让感到缺乏。

  原典

  园主不惮勤苦,以身率先。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堂厨,毋使缺乏。

  磨主

  译文

  磨主管理磨房,兼管碓坊。这项工作关系到一寺僧众每日的米面供应,责任很重。所以要选择佛教信仰虔诚,又熟悉舂磨等有关技术的人担任。

  原典

  磨主

  兼主碓坊。米麪供众,极有关系。须择有道心人,谙晓舂磨等事者充之。

  水头

  译文

  水头是禅林中负责汲水和烧水的杂役。五更起来烧水,供大众盥洗。手巾、脸盆、灯烛、牙药,都要准备齐全,不要使它缺少。冬天要烘焙手巾,必须早起安排妥当,不要等临用时才匆忙操办,引起僧众心生不满。

  原典

  水头

  五更烧汤,供大众颒盥。手巾面盆,灯烛牙药,毋令缺少。冬月烘焙手巾,须早起铺排,勿致临时动众念。

  炭头

  译文

  炭头是禅林中管柴炭的杂役。任务是预备柴炭,供大众御寒。有的靠劝信徒布施,有的从常住出钱购买,总之一定要准备充足。

  原典

  炭头预备柴炭,以御寒事。或化施主,或出公界,须令足用。

  庄主

  译文

  庄主是禅林所属田庄的管事僧。任务是保证田亩的东西南北界限不受侵犯,修理田庄的房舍,安排督促农务,管理好庄田的佃客。庄中发生的零星小事,随时处理,消除矛盾:重大的事件则报告寺裏,由寺方决定处理办法。

  近时禅林中弊病百出,而庄田中的弊端最为严重。下面略举三件,从中可以看出其大概情形。最初是大家争著要担任庄田中的职务,以为可以捞到大油水。但僧多粥少,怎么能满足大家的愿望呢?於是未能如愿的人便怪罪住持,闹得上下不和,此其一。一旦担任了庄主职务,见到庄田离寺较远,便无所不为,以致引起争执诉讼。本应供给大众的钱粮,都被花费光了,还背了一身的债,留给後任去偿还。因而威信尽失,法度不严,连佃客也不把你看在眼裏,拖欠租税,此其二。即使让老成持重、能力强的人担任庄职,也对付不了无穷无尽的州县官员、吏胥衙役、乡都职役及邻里富豪的应酬往还。这些人占便宜惯了,对他们应付得稍有不周到之处, 便会藉机生事,故尔绝不能疏忽怠慢。这笔应酬费用,虽然不能公开支取,但是巧立名目多方支用,更加糟糕,於公於私都没有好处。因此之故,庄中费用巨大,有时甚至占到全寺开支的一半。此其三。

  庄田中有上述三大弊端,非改革不可。譬如一个大家庭,产业丰厚,十分富有,却从来没听说把子弟分别派到庄田中去管庄。寺院庄田也应如此,道理很简单:耕种有佃客,指挥调度有工头:收租的时候,自有监收僧人行者负责。此外尽管还有向官府交税、修理圩田堤防、分发粮食等项事务,只须临时分别委派勤旧、知事,让他们限期办理,事毕回归寺院即可。这样做,不但节省费用,对寺院集体开支有好处,而且把矛盾冲突消灭在尚未萌芽之时,公私都受益。如今许多寺院的废败,就像逃亡之家一样。假如住持、勤旧能顾惜寺院的前途,想要节省费用、补救积弊、清除滥设机构、淘汰冗杂人员,就请从改革庄田管理制度开始。

  按照最初的规矩,对於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出而担任庄田主管职务的人,另外商议一些办法加以酬劳补偿。

  原典

  庄主视田界至①,修理庄舍,提督农务,抚安庄佃。些少事故,随时清弭;事关大体,申寺定夺。

  近时丛林,凋弊百出,而庄中尤甚。略举其三:诸方通害,初争庄职,安能遍及?构怨住持,上下不睦,一也。一充其职,离寺相远,靡所不为,致争起讼。供众钱粮,尽皆耗费,复积逋负,以累于後,因而纪纲不振,庄佃生侮,租课不还,其弊二也。纵使老成能事充之,而州县应酬,吏胥管干、乡都职役、邻里富豪,皆合追陪。既启其端,稍有不及,便生衅隙。虽不明支,而巧立破除,公私无益。故庄中之费,或半於寺,其弊三也。

  只如大家,业产巨富,不闻分遣子弟遍居庄所。盖耕种有佃,提督则有甲干;收租之时,自有监收僧行;此外纵有输纳、修圩②、俵粮等项,只临时分委勤旧、知事,限期使办,事毕旋归。非唯省费,有补常住,而消祸未萌,公私攸济。今诸方之废,如逃亡家。住持、勤旧能恤念寺门,欲撙费救弊,汰除滥冗,请自此始。

  其初例,有当重难而应充庄职者,别议酬补之。

  注释

  ①界至:田界的四至,即东西南此各至何所。

  ②修圩:圩,指低洼地周围的堤坊。江淮间低洼处以「圩」围起来的田叫「圩田」。「修圩」应指修筑圩田的堤防。

  诸庄监收

  译文

  根据《古清规》,早先并无庄主、监收两种职务,近代才设立这样的名目。一设立这些名目,它的弊端也就不断暴露出来。有由於住持任人唯亲因而用人不当的情况,有为了私利乱用人的情况,也有其职被动旧执事人连年霸占充任的情况:有依靠有势力的人谋取此职的情况,也有拉帮结党分别占据职位的情况,还有为了争夺庄职明争暗闘的情况。凡此种种,蠹蚀了常住,也损害了私人,不能一一枚举。虽然大家都想设法改变这些弊端,却是不知从何著手。假如有廉洁公正的退位旧执事,辅佐住持,那就可以公开选拔,量才委用:或者用对众拈阄的办法选用庄职。担任诸庄监收的人,应当一心想著克己奉公,既不苛刻对待佃户,也不使寺院集体财产受损失,如此就可做到於人於己都有利了。

  原典

  诸庄监收

  《古规》初无庄主、监收,近代方立此名。此名一立,其弊百出。为住持私任匪人者有之,因利曲徇者有之,为勤旧执事人连年占充者有之,托势求充者有之,树党分充者有之,角力争充者有之。蠹公害私,不可枚举。虽欲匡救,未如之何。倘得廉正勤旧,辅佐住持,公选区用,或对众阄拈充之。充此职者,当克己为念,奉众为心。毋苛取佃户,毋亏损常住,则自他俱利矣。

  解说

  本节所述的各种勤杂职务,都是禅林的基层执事。其中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净头、化主、园主、磨主、水头、炭头等职,与西序当中的知浴一职近似,都是服务性质的苦差,或者作为一种义务由有关僧众轮流充当,或者僧众出自对佛教的虔诚献身精神,把担任和做好这些职务作为积善做功德的一种形式看待。

  但是庄主和诸庄监收两项职务却不同。从性质来看,它们与净头、园主等职一样,也是禅林的勤杂职务,不过因为所管是钱粮,地点又离寺院较远,有相当的自由支配权力,就为这种职务提供了营私舞弊、作威作福的机会,这种职务因而成为禅林中竞相追逐的目标。

  作者深合庄主和诸庄监收容易引起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庄田管理制度的要求。但他提出的办法是取消庄主,庄中事务临时派人去处理。这种办法未必恰当。实际上庄田管理制度的弊病是和禅林管理制度的弊病密切相关的。如果能从制度上保证民主、公正地选举住持,对住持的权力有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措施,同时有效地限制退任旧执事干预寺院管理,则庄田管理制度的弊病也不难革除。

  推举立僧首座的仪规

  推请立僧名德首座

  译文

  这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不可轻率推举。如果寺中有退下来的名山大寺旧住持,或者是名德首座,其道行和学问一向受到大家的敬重和推戴,那就可以婉转地徵求其本人意见,看是否愿意出任立僧首座。如果对方有同意的表示,就要特地举行一次上堂仪式,说:「这裏僧众很多,应该有得当的人共同建立大法,加强对僧众的锻炼陶冶。很荣幸山中有某某人,见识高明,是智慧的化身。等一会儿下座之後,我同两序执事僧及僧众们拜请他为大众说法,让大家参学。希望他发慈悲心,允准我们的请求。」下座之後,方丈行者用垫著衬布的木盘盛「入室」、「普说」二面牌子,就在法座下同大众拜请,致词说:「大众都倾心爱戴您,早就希望能得到您的教诲。希望大发慈悲,允准我们的请求。」这一仪式之後,受拜请的人随即到方丈,炷香并以坐具触地拜谢,致词说:「某甲荣幸地获准在贵寺栖止,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抛头露面,以遮盖自己的无能。但既蒙推举,不敢固执己见,辜负大家的美意。」住持答道:「佛法的弘扬,要借重您的清德,还望多加支持。」致谢完了,堂司行者敲响僧堂钟,全寺僧众一起把立僧首座送回僧寮。其时住持与立僧首座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次,表示礼拜,就此送出:接著立僧首座与大众互相作揖问好。

  其後,维那到立僧首座寮舍中商量为他安排一名侍者。接著挂出普说牌,并预先把首座为大众说法的照堂布置好,禅椅、拂子、主丈、炉烛等应用之物都放在指定的位置上。鸣鼓一通,大众齐集照堂站好,立僧首座坐到其座位上。维那出列烧香,同大众再次下拜表示恳请之意。立僧首座结跏趺坐,两序执事僧出列作揖问安,随後住持也向立僧首座作揖致礼。等到立僧首座为大众说法说完之後,维那同大众再次下拜表示感谢。之後,立僧首座即怀揣著香到方丈室致谢住持,行两展三礼的礼节,说道:「既蒙您委派我做事,我只好厚著脸皮承当起这一重任。有不当之处,还望您发慈悲心,多多包涵。不胜惭愧惊惶。」又到库司和各僧寮作揖问安。方丈准备简单的饭菜招待立僧首座,并特地为他准备汤和晚饭,夜间又招待汤果,都请两序执事僧作陪,立僧首座的侍者也出席宴请。

  第二天,住持在僧堂特设茶点招待立僧首座。请客侍者准备了招待茶点的榜文(样式见後),并到立僧首座寮揷香拜请,其礼节与特设茶点招待新首座的情况相同。立僧首座也应当特设茶点招待首座和大众,与前堂首座特设茶点招待後堂首座及大众的情况相同。另选一天在方丈室款待立僧首座,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设茶榜文样式

  今天早斋之後,堂头和尚特在僧堂设茶点招待新就任的立僧首座,聊表祝贺之意。请各执事僧和全寺僧众共同光临作陪。

  今月日侍司某敬白

  原典

  请立僧首座

  其事严重,不可轻举。如大方西堂、名德首座①,行解②素为众所推服者,委曲陈情。如有允意,特为上堂言:「此间多众,宜得当人相与建立法幢③,开大炉鞴④。山中幸有某人,知见高明,慧命⑤所寄。少刻下座,同两序、大众拜请为大众开室。伏望慈悲,特垂开允。」下座,方丈行者以柈袱盛入室、普说二牌,即於座下同大众拜请,词云:「大众倾心,久思示诲。伏望慈悲,特垂开允。」受请人随诣方丈,炷香触礼拜谢,词云:「某甲幸获依栖,贵图藏拙。

  既蒙见举,不敢有违。」答云:「佛法寄重,仰乞垂情。」谢已,堂司行者鸣僧堂钟,大众同送归寮。住持对触礼一拜送出,次与大众问讯。

  维那诣寮议请侍者一人。挂普说牌,预铺设照堂禅椅、拂子⑥、主丈、炉烛。鸣鼓一通,众集立定,立僧归位。维那出班烧香,同大众再下拜伸请。立僧跌座,两序问讯,住持问讯。立僧普说竟,维那同大众再下拜伸谢。立僧即怀香诣方丈致谢,两展三礼,词云:「既蒙使令,勉颜承当。慈悲包荒,不胜愧悚。」仍往库司、诸寮舍问讯。方丈备草饭⑦,请特为汤、药石,至晚汤果,两序光伴,立僧侍者预席。

  次日,住持请僧堂特为茶。请客侍者具茶榜(式见後),诣寮挥香拜请,礼与特为新首座同。立僧当特为首座、大众茶,与前堂特为後堂、大众礼同。别日方丈管待,请两序光伴。

  榜式

  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新命首座,聊旌陈贺之仪。仍请诸知事大众同垂光伴

  今月日侍司某敬日

  注释

  ①名德首座:禅林僧职,选首座中有名誉德行者充任。

  ②行解:修行与知解。

  ③法幢:妙法高耸,像旛幢那么突出,故称为法幢。

  ④炉鞴:冶炼炉及炉上鼓风用的革囊。

  ⑤慧命:佛教认为法身以智慧为寿命,即强调智慧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⑥拂子:拂虫用具,一般用线、羊毛、树皮等物做成,说法时常用。

  ⑦草饭:粗糙简单的饭食。

  拜请名德首座的仪规

  请名德首座

  译文

  对於拜请的对象,住持须预先向他表示意向,如果对方有愿意的表示,就先在方丈室招待他喝茶,两序执事僧作陪。然後就鸣鼓升座,事先不须经过出榜通告僧众的程序。在法座上,住持很诚恳地介绍敦请名德首座的原委和经过。下座之後与全寺僧众一起向名德首座表达拜请的诚意,然後鸣钟将其送归僧寮。设茶汤招待的礼仪,与前述招待立僧首座的情况相同。名德首座就任和退位的仪式单独举行,不与一般两序执事僧的就任和退位仪式相混,因为名德首座不管具体事务,没有前、後任互相交接的手续。

  原典

  请名德首座

  住持须预禀露,如有允意,方丈先请茶,两序光伴。即鸣鼓升座,更不报众。住持委曲致恳,下座与大众同伸拜请,鸣钟送归寮。茶汤管待,礼与前同。

  进退不混,两序无交代也。

  解说

  立僧首座和名德首座都是禅林的高级名誉职务,不属於两序之列,所以其拜请和退任的仪式都单独举行,不与两序诸职相混。

  在《古清规》中,似乎还没有这两种职务,它们的设立是後来的事,始设的时间已难以弄清楚。立僧首座职在教化,陶冶僧众,要为大众说法,又允许僧众人室参学请益,从职责和地位上看,有点近似後世佛学院的院长。相信这是在大型寺院中,为了加强对僧众的佛学教育而设的专门职务,中小型寺院未必有此一职。现代专设有佛学院集中教育学僧,所以现代禅林也无立僧首座一职。

  至於名德首座,没有具体职责,只是要借重其名和德来为僧众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藉以提高寺院的威信。现代禅林亦无此职。

  由於这两种名誉职务意义重大,担任人名望很高,所以拜请仪式做得十分庄严隆重。

  两序执事僧就职和退位的仪规

  两序执事僧就职和退位

  译文

  两班执事中的西班头首,位置清要,一定要选择才德相当的人担任。近来一些庸俗无见识的人,简单地把头首的职责看成吃吃暍暍应酬应酬而已,使得坚持操守安贫乐道的人士更加甘愿恬退不任僧职,以保持其清高,这样下去,禅林凭什么使人向往,从而吸引人才呢?当住持的,应当努力革除此种弊端。

  至於东班知事,《古清规》只列举出监院、维那、典座、直岁、库头五员而已。两班执事任期届满,自动打响木槌,向大众宣布退位,以普通僧众的身分回到僧堂,与大家同吃同住同活动,不要求单寮独住的特殊待遇,因而丛林充满活力,极为鼎盛。近来风气大变,各地禅林中大大小小的享受特殊待遇的退任旧执事,动不动达到一百多人,照顾服侍他们的仆役加倍,僧堂中的普通僧众寥寥无几。泰定年问,脱欢丞相兼管行宣政院,把各地寺院分为上、中、下三等,明文规定各寺院每年聘请知事僧的限额,就是针对知事和旧寺任退人员泛滥的情况而定的,禅林应认真执行脱欢丞相的规定。

  凡是职事僧任期将满,预先到方丈请求退位。如果退位的日子选定了,住持令行者报两序执事僧知道。当晚昏钟鸣响时,旧知事一班人到方丈揷香禀告,以坐具触地一拜,缴交库司的有关簿记和钥匙,就此退位。如果其中有人必须留任,住持随即把他们送到库司,侍者烧香、点汤,殷勤劝请留任。

  第二天早上五更钟鸣时,头首一班人怀揣著香到方丈室,以坐具触地向住持一拜告退。

  如果有人留任,礼仪也像知事留任的情况一样,点汤慰勉并劝其留任。

  此後,住持交给客头行者一份新选定的两班执事名单,令其请这些新执事及西堂、勤旧吃饭,吃好饭又一起喝茶。两班中旧知事一班人,等到僧堂裏大家盛上饭之後,从後门进入。其中资格高的一位旧知事打一下木槌,说道:「各位请注意,我们这班人前次蒙堂头和尚慈旨,让我们分管库司的各项工作。如今心力疲倦,请求退位,回僧堂当一名普通僧众。谨此说明。」说完再打一下木槌,从圣僧像左边走到住持跟前,行两展三礼的礼拜仪式。

  第一次展坐具时说:「我们前次承蒙和尚选拔录用,自知才能不足,心中无限惭愧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说一些寒喧话,说定以坐具三次触地礼拜,退身从圣僧像右边转到圣僧像前,展坐具跪拜三次,转身从首座板头开始巡堂一圈,最後站在僧堂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而退。

  吃完粥,客头行者留住新被选中的执事人选,请到方丈室献茶。暍完茶,住持亲自起身烧一炷香,然後回到位置上说:「上届两班执事告退,而这些职务不可缺人,特拜请某某、某某担任知事,某某、某某担任头首。」一一宣布什么人担任什么职务後,住持走到香炉前站定,侍者作揖请新当选者到住持面前,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

  然後新知事一齐上前,行两展三礼礼节。第一次展坐具时说:「我们入丛林不久,各种事务都很生疏,承蒙信任,让我们任职听候使唤,心中不胜紧张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说:「今天天气正好,祝愿堂头和尚注意生活起居,保重法体,健康多福。」以坐具触地三拜,住持答一拜。接著新头首上前,行两展三礼礼节,致词与新知事一样。

  然後两班新执事转到自己位置上,行者献汤。(据南宋咸淳年间重修的《咸淳清规》记载,此时还有作揖让坐、请烧香等仪式,至今各地寺院都还在遵行。也有人说当晚寺院要特别招待新执事,这一点倒可免去。到底讲究不讲究此一礼仪,全凭住持的意思而定。)暍完汤,新执事们要对住持表示感谢,有的展坐具礼拜,有的则免除展拜仪式, 也可随宜而定。

  供头行者敲响僧堂钟,僧众们各归自己就餐的位置站好。

  住持步入僧堂,先送前堂首座以下各头首回自己就餐的位置,各各以坐具触地一拜:其次送後堂首座归就餐之位,与住持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一班人,预先站在西堂板头,住持回到自己就餐之位後,维那走到住持面前,作揖问安後站在一旁。(如果维那已退位,则由知客或侍者代行此礼。)住持把新执事名单交给他,维那当面作揖问安,从圣僧像後转出,打一下木槌说:「大家听著,前任知事告退了,这些职务不可缺人,刚刚接到堂头和尚的慈旨,请某人任某职,某人任某职,特此通知。」又打木槌一下,侍者就作揖请新知事一班人,到住持前以坐具触地一拜。维那宣告:「拜请新知事的程序完成了。」再打木槌一下,知事一班人行两展三礼的礼拜仪式。(先後致词的情况都与新头首致词相同。)然後知事从圣僧像右边转到圣僧像前站成一排,展坐具行三跪拜大礼。拜完,维那领著他们绕僧堂一圈,又回到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横向退到西堂板头站好。

  这时堂司行者高声赞礼道:「大众向新知事行礼表示祝贺。」大家共同以坐具触地一拜,然後堂司行者又赞礼道:「新知事行礼感谢大众。」大家又共同以坐具触地一拜。完了堂司行者又赞礼道:「大众送新知事归库司。」供头行者敲响僧堂钟,住持亲自送新知事入库司,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们把住持送出门。

  原典

  两序进退

  头首务择才德相当者为之,而近之庸流,责以饮食延接为事,使守贫抱道之士愈甘退藏,丛林何由歆艳?住持当革其弊可也。

  知事《古规》只列监院、维那、典座、直岁,库头五员而已。职满鸣椎白众告退,归堂随众,初无单寮杨位,故丛林鼎盛。近来诸方大小勤奋,动至百数,仆役倍之,而僧堂閴无一人。泰定间①,脱欢丞相②领行宣政院③,分上、中、下三等寺院,额定岁请知事员数,正为此也。宜遵行之。

  凡职事将满,预诣方丈禀退。如择进退日定,住持令行者报两序知。当晚昏钟鸣,旧知事一班诣方丈揷香告禀,触礼一拜,纳库记钥匙而退。就中或有再留者,住持随送到库司,侍者烧香、点汤勉留。

  次早五更钟鸣,头首一班怀香诣方丈,触礼一拜告退;或有留者,亦同前礼,点汤留之。

  住持以择定人名目子并西堂、勤旧,令客头行者请粥罢,会茶。其旧知事一班,候僧堂行粥遍,从後门入。上首鸣椎一下云:「白大众,某等昨蒙堂头和街慈旨, 令归库司。今来心力疲倦,告退归堂随众,谨白。」再鸣椎一下,从圣僧左出住持前两展三礼。初展云:「某等昨蒙甄录,自媿匪才,下情无任愧怀之至。」再展敍寒温毕,触礼三拜,退身从圣僧右出圣僧前,大展三拜,转身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中间问讯而退。

  粥罢,行者守请新人至寝堂献茶毕,住持躬起烧香一炷,归位白云:「前两序告退,此务不可缺人,拜请某人充知事,某人充头首。」逐一标名白讫,住持出就炉前立,侍者揖请新人至住持前,对触礼一拜。新知事同进前,两展三礼。初展云:「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疎,过蒙使令,下情不胜恐惧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新头首进前,两展三礼,致词同前。

  转位献汤。(《咸淳规》④:揖坐、揖香、揖头,至今诸方行之。或谓当晚有特为,此可免。讲不讲在住持意。)汤罢,谢礼,或展或免。供头鸣僧堂钟,大众归鉢位立定。住持入堂,先送前堂首座以次头首随归鉢位,各触礼一拜;次送後堂,对触礼一拜。新知事一班,预立於西堂板头,住持归位,维那往住持前问讯侧立(如维那已退,则知客、侍者代行礼)。住持付目子与之,当面问讯,从圣僧後转,鸣椎一下云:「白大众,前知事告退,此务不可缺人,适奉堂头和尚慈旨,请某人某职,某人充某职。谨白。」复鸣椎一下,侍者即揖请新知事一班,至住持前触礼一拜。维那白云:「请知事讫。」又鸣椎一下,知事一班两展三礼。(致词并与前同)知事转圣僧後右出圣僧前排立,大展三拜。维那引巡堂一匝,归中问讯,横退,过西堂板头立。

  堂司行者喝云:「大众礼贺新知事。」普同触礼一拜毕,又喝云:「新知事礼谢大众。」普同触礼一拜毕,又喝云:「大众送新知事归库司。」供头行者鸣僧堂钟,住持送入,对触礼一拜,送住持出。

  注释

  ①泰定间:元泰定帝在位期间,即公元一三二四年至一三二七年。

  ②脱欢丞相:元泰定年间的左丞相兼领行宣政院事。姓斡刺纳儿氏,致和元年(公元一三二八年)卒。

  ③行宣政院: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行宣政院是宣政院设在各行省的下属机构。

  ④成淳规:南宋咸淳年间(公元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年)重修的禅林清规,编者为后湖比丘惟勉。

  译文

  新旧知事要举行交接仪式,互相转身各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就把旧知事送出库司。

  接著侍者先来道贺,其次西班头首领僧众前来道贺。都贺定了,行者高声赞道:「大众送斩首座归僧寮。」又敲响大钟,在钟声中一一欢送和祝贺新执事。在送、贺完新首座之後,堂司行者依次一一礼赞道:「大众送新维那归堂司。」「两班退任旧执事送新後堂首座、书记、藏主、知客归僧寮。」送、贺礼节与交接仪式都与新、旧知事交接时的情况相同。

  送完新执事,堂司行者又高声礼赞道:「大众送旧首座、都寺归僧寮。」也敲钟表示欢送和祝贺。其後又分别礼赞道:「两班退任旧执事送首座以下的旧头首归蒙堂、都寺以下的旧知事归前资寮。」礼节与送新执事相同。

  新执事在僧寮把相送而来的住持送走後,寮主首先来迎接,相互转身,都用坐具触地向对方表示礼拜。不必把寮主送出,互拜完之後就坐下来接受祝贺。这些送、贺、迎接的礼节都完成了,新旧执事各自怀揣著香到方丈室拜谢住持。新执事的香是由库司准备的。拜谢完毕,新旧执事一起逐一到各僧寮看望僧众。

  方丈招待新旧执事在午前用餐和点心。用餐时吃的是简单的饭菜,还是请西堂、勤旧人员作陪。寮元以下的各种杂务人员任期届满,等方丈拜请两序执事的工作完成後,另找一个合适的日子到维那寮向维那请求卸职,维那一一选请好新的杂务人员,与旧杂职人员办理移交事宜。

  原典

  与旧人交代,互转身对触礼一拜,送旧人出。侍者先贺,次头首领众贺。

  毕,行者喝云:「大众送新首座归寮。」再鸣钟送、贺毕,喝云:「大众送新维那归堂司。」又鸣钟送、贺毕,逐一喝云:「两班勤旧送新後堂首座、书记、藏主、知客归寮。」送、贺、交代礼并同前。

  又各喝云:「大众送旧首座、都寺归寮。」亦呜钟送、贺。毕,各喝云:「两班勤旧送以次旧头首、知事归蒙堂、前资。」礼亦如前。

  送住持出,寮主先相接,交互转身对触礼一拜。不送出,然後受贺。俱毕,新旧人各怀香即诣方丈拜谢。新人香系库司备。谢毕,新旧人同巡寮。

  方丈请半斋、点心。斋时草饭,仍请西堂、勤旧光伴。列职杂务待请两序了,别日诣堂司告退,次第择人交替。

  挂鉢时拜请新知事的特殊做法

  挂鉢时拜请新知事

  译文

  有些地方,住持请新知事不先和人商议,自己暗暗选定了人,预先吩咐堂司行者,於大众在僧堂吃完早粥,将饭鉢挂上鈎时高声宣布:「大家稍站一会儿,要举行请新知事的仪式。」维那走到圣僧像前烧香,绕堂走一圈,到住持前作揖问安,然後站在一旁。住持把所请新知事的名单交给维那,维那接过後,当面作揖问安,从圣僧像後转,打一下木槌,说道:「大家听著,刚刚接到堂头和尚的指示,请某人担任某一知事职务。」一一宣布完毕,侍者作揖请新知事到住持前接受职务,礼仪与通常请新知事的情况相同。事後回方丈室大家一起喝茶,以及在这样的场合请新头首的礼仪,也与通常请新知事、新头首的有关做法相同。

  原典

  挂鉢①时请知事

  有处住持不先和会,默择人定,预分付堂司行者於僧堂早粥罢,挂鉢时喝云:「大众少立,请新知事。」维那入圣僧前烧香,巡堂一匝,至住持前问讯、侧立。住持付所请人名目子。接讫,当面问讯,从圣僧後转,鸣椎一下云:「白大众:适奉堂头和尚慈旨,请某人充某知事。」逐一白讫,侍者揖请新人至住持前受职,与前礼同。

  回方丈会茶,请头首礼,并同前。

  注释

  ①挂鉢:此处仅指吃完粥饭,将钵挂在钩上。

  侍者新旧交替的仪规

  侍者上任和退职

  译文

  拜请两序执事僧的工作结束後,旧侍者随住持到方丈室,提出要求:「我们几人作您的侍从很久了,现在想退下来,跟僧众们一起参禅修道,请您发慈悲心,批准我们的请求。」说完揷香,展坐具跪拜三拜而退。住持把请新侍者的意见批给维那寮。维那把批示交给行者,命他按批示拜请新侍者,又请寮元劝请,并与新侍者的人选同到维那寮喝茶。维那作揖请他们入寮,烧香、点茶。然後维那起身再烧香,宣布说:「刚刚接到堂头和尚的指示,让我们敦请某某、某某上座担任侍者。」一一宣布完毕,作揖请受请人上前,大家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转换到侍者的位置。维那作揖请其入坐,又请他烧香,再回到位置上坐定,献汤。

  完成了这些仪式後,把新侍者引到方丈室。

  住持出来接见,维那上前禀告:「刚才接到您的指示,让我请某人担任某侍者。现在我已把他领来,向您炷香礼拜。」住持端坐在位置上,新侍者揷香,展坐具行三跪拜大礼。拜完,维那把他送回僧寮,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侍者把维那送出, 转回来与旧侍者办理交接手续,其礼节与头首交接的情况相同。(根据《咸淳清规》的记载,也有住持亲自送侍者归僧寮的情况。至僧寮後,侍者应当以坐具触地向住持拜一拜,把住持送出。但据《至大清规》记载,只有由名士充当侍者的情况下,住持才亲自送其回僧寮,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维那只是祝贺而已。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看成常规。)其後方丈行者、厅堂上当值的轿夫来拜贺,堂司行者则领新旧侍者一起到各僧寮看望僧众。然後新侍者再到方丈室,炷香拜谢住持。

  起初旧侍者早晚陪同新侍者到方丈室向住持作揖请安,带新侍者熟悉情况。三天之後,住持批示维那寮,让维那送旧侍者归一般僧众寮舍。到寮之後, 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旧侍者把维那送出,接著与寮元作揖问好。然後再次上方丈室炷香拜谢住持。圣僧侍者是由维那挑选的。维那与中选者商量,对方同意并就职後,维那领他上方丈室礼拜住持。按常例,也有茶汤和点心加以款待。

  原典

  侍者进退

  请两序毕,旧侍者随住持上方丈,咨禀云:「某等久侍和尚,今欲告退,随众办道,伏望慈悲。」揷香大展三拜而退。住持批下堂司请新侍者。维那令行者照批请,仍请寮元劝请,同就堂司茶。揖入烧香、点茶毕,起身再烧香,白云:「适奉堂头和街慈旨,令请某甲上座①充某侍者。」逐一白讫,揖受请人进前普触礼一拜。转位,维那行礼,揖坐、揖香, 归位坐。献汤毕,引上方丈。

  住持出,维那进前禀云:「适奉慈旨,令请某人充某侍者,今引炷香礼拜。」住持据坐,新侍者揷香大展三拜。毕, 维那送归寮,对触礼一拜,侍者送出,却与旧人交代,头首礼同。(《咸淳规》载,亦有住持自送侍者归寮。侍者当触礼一拜,送出。《至大规》②载,若名德之士,住持躬送入寮,对触礼一拜,维那攸贺而已,勿视为常。)方丈行者,直厅轿番拜贺,堂司行者引新旧侍者同巡寮毕,新侍者再上方丈,炷香拜谢。

  旧侍者早晚伺同新侍者方丈问讯。三日後,住持批下堂司,送归众寮,与维那交互对触礼一拜。送维那出,次与寮元问讯。毕,仍上方丈炷香拜谢。

  圣僧侍者系维那择人,和会、充职後引上方丈礼拜。随例茶汤、点心管待。

  注释

  ①上座:唐代,上座是寺院「三纲」之一,与寺主、都维那共同领导寺院。但至元代,上座已非实际僧职,只是对僧侣的一种尊称。

  ②至大规:元至大年间(公元一三0 八——一三一一年)由庐山东林寺住持弌咸重修的一部清规,全称《禅林备用清规》。

  解说

  第六节讲的是一般情况下旧执事如何辞职,住持如何选用新执事,以及旧执事退职、新执事上任时各有哪些仪式,新旧执事交接仪式是如何安排的。第七节则是住持抛开常规,独自选任新知事的特殊做法。第八节专门讲旧侍者任满时如何申请退职,新侍者如何产生,新旧侍者交替时有何仪规。按理,侍者属於西序头首之一, 其交替情况应在第六节一并敍及。但由於侍者是住持的亲随人员,身分特殊,加之有的侍者(如衣鉢侍者)是不立班的,即两班执事排班参请时,这些侍者并不排在西序一班,而是随侍在住持身边,他们不属於西序执事之列,所以关於侍者的退职就职,另立一节阐明。

  上述诸种寺职的进(任用)退(辞退), 对禅林各项工作开展好坏,也就是对禅林的兴衰关系甚大。国家的兴衰在於用人,佛门的兴衰也在於用人。僧俗虽殊,道理却是相通的。

  为了慎重选材,住持在决定各执事人选时,往往要徵求寺中长老、退位旧执事,邻近寺院住持的意见,有时还要徵询与寺院关系密切的檀越的意见。这样的程序,一般可以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但在各寺院免不了有派系之争的情况下,如此的多方徵询,倒可能导致派系的纷争,影响住持的正确决策。所以有时住持为了摆脱众说纷纭的困扰,采用独断独行的特殊做法。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持用心是否公允,眼光是否敏锐正确,又是一个很大的疑问。真可谓「进亦难,退亦难」,如何选贤任能,实在是相当难处理好的事。

  从千百年的经验来看,寺院要保证选贤任能,方丈是否得人是重要的,有没有一套好的培养、考核人才的制度,以及对於寺院各种职务的监察制度,是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

  退下来的执事如何安排也是个大问题。本书反对退任执事有特殊享受,倡议实行能上能下制度,除少数特殊情况外,执事僧退下来就回到一般僧众中去,重新以普通僧众的身分参与寺院的各种活动。这是很有远见的观点。

  寮舍交割什物的制度

  寮舍交割什物

  译文

  寮舍配置的什物,是寺院公共财物,置办很不容易。但有关的职事僧往往把寮舍看作客舍,临卸任离寺时,让自己的乡亲们各自搬走,弄得寮舍裏荡然一空,使新入寮舍的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难免要开列出应用的数目到库司索取。索取不到,定然要有意见、发牢骚,因此上上下下大费口舌,不得安宁。假如库司照数拨给, 又成倍地加重了寺院的负担。

  因此,应该严格什物管理制度。库司要设一本总帐簿,详细开列各寮配备的什物,由住持和分管的知事审定签名:另外再分置每一寮舍的小帐簿,登记本寮舍的什物。总帐和小帐互相核对无误後,库司和各寮管事人各执一簿,妥为保管。新旧执事交替时,要按帐簿点对交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什物有损坏者由公家予以修补,缺失者则由本寮负责赔偿。有关职事僧将要卸职退位之前几天,副寺带著行者持帐簿到各寮,预先点对明白。具体的责任由本寮人仆担当,要严格看管,不让什物走失。若有违背,就责成其赔偿。如果立帐之後寮中新增添了什物,要及时核对上帐,以便日後查考。

  原典

  寮舍交割什物

  寮舍什物,常住置办不易,往往职事人视为传舍①,临进退时,乡人各自搬移,荡然一空,使新入寮舍者茫无所措,未免具数到库司需索不至,因此上下唇吻不安。

  设若应副,重费常住。库司当置总簿,具写诸寮什物,住持、知事贪定,仍分置小簿付诸寮,两相对同,新旧相沿交割。损者公界修补,缺者本寮陪偿。

  将进退数日前,到寺带行者賫簿到各寮,预先点对分晓。责在本寮人仆,毋得走失,违者陪偿。或有增添数目,随即对同附簿,庶可稽考也。

  注释

  ①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休止住宿的处所。

  解说

  寮舍是禅林中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对於寮舍的管理是禅林管理的基本环节。由於私有观念对於禅林的影响,在元代禅林寮舍什物损坏、丢失的现象已很严重,故本节规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平时的管理责任制度和人员变动时的移交核对制度。这些制度对於明确有关职事僧的责任,防止其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从而保护公共财物、减少矛盾冲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前五篇文章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3、关於普通僧众的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源流

破戒果报故事:释门法戒录 可为戒者 (破戒果报 引以为

破戒果报故事:误用阶石地狱受苦 律师附身传信

破戒果报故事:偷佛像金 堕阿鼻狱

 

后五篇文章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1、关于住持的仪规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勅修百丈清规 题解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讲义(宏泰法师)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开示(圣一法师)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法增比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