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篇头语]

  你怎么想就怎么感受,正如前面所说,你怎么感受就怎么想。这本书不断向你强调一个观念:接触的事物、注意的著眼点,心理的感受、思想的运作和你的心思五个因素,紧密地相互牵引,造成意识活动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是良好互动的结果;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它们演奏出来的旋律;前途、抉择和未来都是它们互动的成绩。

  牵上发动全局,想法改变时心情就改变;注意之点转移时想法和情绪又不一样,所以调整自己的心灵生活,可以从各个层面下手,这也是教育、辅导和谘商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契机。

  人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跟著而来的是感受和情绪,以及面对行为结果的心思。在谘商经验中,我发现许多人的挫折容忍力很低,他们经不起挫折,于是经常换工作或逃学。他们的想法是: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工作或读书也是一样。有了这样的想法,一遇到困难就想逃开或躲避。这些年轻人不肯承担,不愿意受苦,于是群居终日,嬉戏混日子。他们缺乏付出代价再享受报酬的思考历程,以致好逸恶劳,进而直接偷窃抢夺,做出作奸犯科的事。

  想法正确,行动就正确。那些肯承受痛苦,承担他应该付出的人,他们深信负责、勤奋是生活之道,而愿意面对自己的生活,努力发展他们的能力,去实现其正当的抱负。这种想法,要在童年时养成习惯,否则养尊处优,不肯面对现实的想法,将会剥夺一个人努力向上的动力。

  对于生计的想法,往往源自于童年。孩子从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从媒体或社会文化中学习,但我相信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父母的身教。许多家庭不带著孩子做家事,一味呵护而疏于在生活中养成自动自发的习惯,耽于安逸的态度于焉养成,特别是在家里打牌、打麻将和喝酒逗乐,孩子看不到负责和面对生计的良好示范,这类孩子长大之后,往往表现偏差行为,同时在情绪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困难。

  人的想法与情绪密不可分,想法消极,情绪低落;想法积极,自然产生乐观的态度。许多人为一点芝麻小事争吵,经常陷入愤怒的情绪,是因为想法打死结,看不开,心情没有适当的通路,他经常要闹情绪或发疯。

  想法当然会影响人的创意,固执己见,阻抗新的观念,缺乏弹性思考,都将阻碍创意的产生。有些想法会引起焦虑,于是所挑起的焦虑,正好压抑了创意。再从不同的角度看,当你的想法能产生创意,解决生活的问题和压力,则能带来良好的情绪。于是思考与创意变成生活之中最重要的环节。

  于是,当我们陷入困境,愁眉苦脸时,解救我们的是想法,是一个新的创意,它能解决问题,解开心情上的烦闷。人因为改变一下想法,所以看到新的生活视野,领受到更多令人雀跃或赏心悦目的事。生活情绪是发现得来的。是创造活动的产物,而不是自然降临到身边的。于是创造力越好,生活的情趣俯首可拾;创造力越差,生活变得枯燥。所以我强调,人要懂得换个想法,就容易发同生活中的美和满足。

  一般人都很怕失败,视失败如瘟神,其实成功是接续许多失败的教训,累积更多经验和启发,才看出门道和方法,从而获得的。所以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惧怕失败,而要看清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其实每一个失败,都能带来新的想法和启示,我们能看清它,就不会陷自己于失败的郁卒之中。

  大部分的人都很怕被批评,我们从小就被教成敌视批评,甚至对批评者有严重的情绪反应,这使自己不能领受别人的意见和指正。我们越是惧怕批评,防卫机制越是升高,自我封闭和逃避现实的倾向越分明。我知道许多生活适应的问题是从这里引起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批评都具建设性,都能带给人启示。事实上,有些批评是错误的、攻讦的、恶意的,你要懂得厘清它,看出它的究里,把它放开,不要为它烦心。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谁都有发言的权利,不过你可以拒绝不合理的批评,至于如何拒绝才不致陷入情绪困扰或激烈的冲突,那就有待学习。许多人际的冲突,是由于处理批评不当引起的,也有更多情绪上的压力,是来自不知如何拒绝批评所引起的,而做为一个教师或辅导谘商的工作者,必须对它有清楚的认识和指导的能力。

  刚刚已经说过,想法和心情分不开,遇到自己心情不稳,有了情绪困扰时,请注意改变一下想法。人免不了遭遇大难题,这时心情和你的想法都要加以调整,否则很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绝境。想法正确,能给自己在绝路中看出新机,在黑暗中露出曙光。

  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我会不断提醒受难者两个主题;其一是“你这样沮丧或消沉,对你有利吗?”。其二是不断提醒他作心情急转弯;改变想法;提防不确实的想像,拒绝夸张消极面,然后从现有的资粮中寻找新的希望。起先,他会觉得很困难,经过一段谈话,突破思考的盲点,就能看出新的希望。

  改变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的技巧可循: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就有新的视野,从而有了新生和继续奋门的勇气。仔细检点一下遭遇的现况,把失去的和现存的加以整理,就会发现手中并非空无一物,未来还大有可为。

  我发现许多人所以有陷入绝境的想法,是由于构成正确思想的基本资粮不够;他们要阅读励志的书;学习积极人生的经验,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信仰。因此,我建议他们每周来旁听我讲经。他们从佛经的积极思想和观念中,得到新的思考指引,而开启新的生活态度和活力。

  1怎么想就怎么活

  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由于想法失当,或许失真或许错误。人格发展健全的人,他们的想法总是积极而切合实际。

  人的生活表现,取决于自己的想法;想法正确,心情愉快,生活与工作的创意高。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也强;想法不当,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点子,不但没有带给自己一点成就感,连心情都会弄得焦虑不安,痛苦不堪。想法决定了人的生活品质,左右其工作与生涯,影响他的健康、人际关系和家庭幸福。当然,人的想法也影响对人生的看法、宗教的信仰和对生命的态度。所以唯识学上说:“万法唯识”、“唯心识定”。

  你怎么想,就会怎么做,紧跟著产生感受和情绪。想法有很多层面,如果想法不切实际,即使再好的想法,都会带来错误的行动和不好的情绪与感受;如果想法错误或偏差,无论多缜密的思考,后果还是在堪设想。所以我常提醒大家: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和人生。佛陀在《华严经》中说:“初发心菩萨,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发了菩萨心,愿以觉有情的正确想法来生活,他们注定会有成功的人生,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人活著就是要工作,也要有休闲;要承担责任,也要享受温馨和喜乐。但一定要先付出代价,肯工作和承担,然后才享受。有些人的想法是只顾享乐,要他承担责任时,便存心逃避,好逸恶劳。这些人,一旦身边所有的资材渐渐耗尽,年少时光蹉跎消逝,最后会变得落魄,一事无成。

  有些人对于工作,心不甘情愿,不踏实认真,只会抱怨说风凉话,对别人的努力反而冷嘲热讽。这样的人很容易在讲效率的机构里被开革,或者坐于冷板凳。可是,他们执迷失不悟,继续抱怨受到不公待遇,或者发展成自命不凡的不合作主义。他们把心思放在抱怨、嫉妒和说闲话上,工作表现越来越差。他们的天赋完全被错误的想法给埋没。

  还有些人,自恃很高,瞧不起别人,听不到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别人避之犹恐不及,人际关系差,像是住在孤岛上的人。这些人或许才华出众,但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工作;恃才傲物的结果,使他像一棵孤干的树,永远不能茁壮成荫。

  人的痛苦与想法也息息相关。想法消极的人,容易退缩、优郁。他们会把芝麻般小事,看成天大的严重,会把小小的挫折扩大成危机重重和不安,以致把注意力投注在消极的面向,忽略了他应当重视的目标。而不幸的事总在这时发生,因为他把精力用在防堵,而不是放在拓展新局;他把心耗在烦恼,而不是放在生活和工作的提升。

  你想成功,就得把眼光放在自己的优点上,好好发展本领和能力。如果你把眼光放在缺点上,你注定没什么成就。除非那个缺陷对你十分重要,否则别浪费你的精力和烦恼去补拙,你宁可寻求别人合作和协助,来被充自己的不足。不过发展出你的优点和成功是一定要办的事。

  在《唯识论》里,谈到“遍行”这种心理现象:一个事件的发生,一旦经你接触到,紧跟著会对它注意或反应,从而带来感受、想法和情绪的一连串作用。人的想法改变,注意力就会转移,行动、感受、情绪都跟著起变化。所以,对人生抱著积极乐观的想法,行动就振作起来;对前途抱著无奈或得过且过的想法,生活就变得颓废,心情当然也消沉。心理不健康的人,是由于想法失当,或许失真或许错误。人格发展健全的人,他们的想法总是积极而切合实际。

  人如果想改变心情,就必须在想法或行动中作调整,而不是乾等著好心情上门来。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请你采取行动,或先调整一下心情。你消极的时候,就应该采取行动,读几本能鼓励自己的书;失业的时候,要保持行动,去试探求职,接受训练,甚至先做义工——保持行动能力就能带来振作和机缘。

  心情与想法是分不开的。人很少被工作压垮,不情愿、满腹牢骚、抱怨不停才是压垮自己的因素;因为你的想法化作坏情绪和烦心来击败自己。我在研究心理压力时发现,坏情绪不但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会减损或压抑自我功能,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你心中想著的是地狱的事,必然会堕落到地狱;心中想著是天堂的事,毕竟要上天堂。什么是天堂呢?我的看法是:

  ·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爱:爱延伸你的自我及于别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因此爱能滋润心地,广结善缘,开拓视野。爱令你的心灵自由和成长,令你此生福报无限,永世功德无疆。

  ·生活要悲智双运:人不能以智力和雄心取代感情;你可以雄心勃勃,但要注重性情的陶冶,千万莫让雄心变成贪婪的野心。理智和感情是不能分家的,它们是人生一体的两面。

  ·要宽大为怀:对待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要宽大,与朋友交往要宽容;肯原谅、不计较、多忍让,才会看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克服你的伤痛:人免不了有挫折和失败,它令你痛苦;但要注意,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现象,要振作起来面对它,设法克服它。涉越痛苦是生命的意义,是人生的份内事。

  ·要有正确的信仰:要坚定相信极乐世界或天国,它是我们未来的旅程;要相信祂的慈悲和度化的愿力,积蓄善行和智慧的往生资粮。

  我越是年龄增加,越清楚地看出极乐净土之美和真实,并与我的心识相感应著。我深信:如果人的信、愿、行都能具备极乐世界的德行,而表现在生活中,显露著慈悲喜舍的心识,则虽然活在当下,但却有如置身于净土世界之中。我就是这么想,这么生活与工作。每天念佛时,都充满了希望,并感受到如亲见爹娘一般的温馨、平安和喜悦。

  2创意的弹性思考

  如果不懂得弹性、创意,而老用一套死规矩来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僵化和执著是障蔽创意的主要原因。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变动不羁的,是无常的,所以需要智慧和创意来解决问题;崭新的主意,让我们有能力应变,接受新的挑战,它的根源是弹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所学得的知识养成工作习惯,建构成即刻可以反应于日常生活的系统能力,这样才能节省精力,有更多时间创造,去克服新问题。

  创意常被现有的知识或既成的意见所限,以致失去自由思考,得不到新的点子或灵感。奥奇(Roger Von Oech)是一位研究创意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儿童的创意,显然要比成年人好。他说:“在我主持的研讨会中,我曾以黑点示范给数以千计的成年人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不过,到了幼稚园里试验,孩子们争相举手。有说‘一顶墨西哥帽子。’有说,‘一个烧焦的汉堡。’有说,‘一只压扁的臭虫。’孩子们因为无拘无束,所以创意力容易发挥。大人因为有很多定见和规范,所以创见很难脱颖而出。”

  有一次,我和大三的同学讨论怎么启发人的创造力。有的人说,“创造力是天生的。”,也有人说“创造力是超越惧怕时,想像力所开的花朵,有时结果,有时没有结出果子来。”另也有人说,“创造是用已知的线索,去寻找未知的答案。”我又把问题推到一个具体的情况上,“如果失恋了怎么办?”我问。有人说“痛哭一场。”有人说“他不爱我自有爱我的人,算不了什么。”有人说,“真幸运,这才有机会找到理想的对象。”还有一个人说,“太难过了,跳楼算了。”这一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答案能有效克服困难,有的答案不但不能克服问题,还会衍生其他问题。

  创意是解决生活中遭遇难题的指引,有人失业了,能东山再起,意气风发;有人只是一点小事,也会把自己绊倒。我常被问道:

  “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主意,写出偌多的文章?”

  “对我来说,创意就像番薯藤,它从一个点延伸到另一个点,在每一个点上生出根,试著落地结个果。种下一株番薯,伸展几条蔓藤出来,就能到处试著结果。也就是说,在生活周遭,你会发现它们彼此启发,互相透露玄机,创意的点子就这样生出来。”

  我们常被一些定则绑住,认为一件事情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只要想到一个点子,就误以为是唯一的解答。比如说,你在野地扎营,晚间天气突然变冷,你想到的唯一方法是升火取暖,可是天太黑了,找不到可以升火的木头怎么办?就有人会想出点子,“把塑胶袋剪三个洞,当背心穿。”

  奥奇曾问:“失业了怎么办?”一般人的正确想法是:“再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还有第二个答案:

  “回到学校去一门新的技艺。”或者第三个答案:

  “创立自己的生意。”

  因此,学校里所强调的标准答案,只能用在一般条件和知识推理上,实际遇到现实问题,不应被“标准答案”的想法套牢。因此,你的想法必须做个改变。

  其次,我们常被垂直思考的刻板印象所限,遵守一套既定的逻辑,便常驳斥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合逻辑。其实,我年轻时作过买卖,对市场的变化特别敏感,后来我从事行政工作期间,经常透过市场来看教育行政,推动多项辅导工作,对于新计画的构思和推动,往往大有斩获。美国一位建筑师沙琳(Zero Saarinen),受聘替环球航空公司,在纽约市甘乃迪机场设计一栋建筑。起先的设计模型他一直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吃完柚子,凝视柚子的空皮壳,才启发出他设计半圆形的外型,建筑物完成时,立即得到建筑界的赞扬,“该建筑物内部,是流线型曲线和圆形的完整结合。”

  人脑产生类比推理的可能性很高,只要你不执著在一个框框或一个限定性逻辑里,就能移动思考,让一个眼前所接触的对象,启发你正在思考的事物。我们从小就受到告诫,“要讲求实际”、“注意不要犯错”等等,我相信在处理财务时要讲求实际,在驾驶波音七四七飞机时你一点也不能犯错,但当你要去尝试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怕犯错又讲实际,那么创意一定会夭折。

  我们在生活之中,常常因为僵化的思考而产生冲突。有一对夫妻告诉我,他们经常采取创意来解决问题。在周休二日上午,太太说,“我上午要去探望一位朋友。”先生说,“我下午要跟生意往来的客户一起打高尔夫球。”他们看看地板没有擦,一堆衣服等著洗。两人互看了一下,觉得对不上来,颇有南辕北辙之感,这时太太说:

  “你上午在家洗衣服擦地板,我去看朋友;下午我来烫衣服,准备一个星期需要的食物,你去打高尔夫球。晚上,我们就有时间一起去看一场电影。”

  这对夫妻的孩子已经长大,都在外地求学,开始过他们的空巢期生活,但都能互相配合,过得很愉快、有创意。他们说,“如果不懂得弹性、创意,而老用一套死规矩来套住自己,那就有想不完的事了。”

  有时候,观念稍稍一转,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就不会变得僵化粗暴。比如说:

  “小明!你得先把房间收拾好才可以出去!”正处于反叛期的小明,以不逊或冒犯的口吻说,“不!我要出去打球。”父母可能气急败坏地说,“你若不把房间整理好,就别想出去!”

  亲子之间这时就限入僵局,而冲突有可能扩展到不可收拾。当时,若能作另类思考,“他不是在顶撞,不是冲著我而来,这只是独立性增强的现象,以后就会缓和下来。”你就不会讲出重话,孩子出去打完球之后,反而会反省,把房间整理干净。

  僵化和执著是障蔽创意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幸地加上急躁的个性,那么生活弹性就会减少,创意就更加受到压抑。请记得改变一下想法,你不一定是一位创意天才,但保证可以想出许多好主意,增添你的乐趣,提升生活品质。

  3生活的另一视野

  不可以富裕的骄纵,不可因贫穷而自暴自弃,两者都有机会,都能开展出生命的新机,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视野,善用它的优势,克服它的贫瘠。

  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不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它归纳在顺逆、成败的二分法之中,刻板地用艳羡的眼光去看繁华,用失意的心情去看平淡。于是失意和得意,就被截然分成两边,而心理上的挣扎和困扰,就在这样的狭隘视野之中滋长,以致看不出生活的美和对心灵的启示。

  我常看到清寒家庭的青少年,在半工半读中成长,学会许多生活经验。他们踏实、勤奋、懂得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他们上进的态度,正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与光明。一位刻苦的大学生说,“家境不好,赐给了我努力打拚的意志。我看得出自己能在艰难中学到许多经验,所以从不抱怨,也不自卑。贫穷是我成长的基点,看来它与富裕的处境,同样对人有帮助,只不过是两者提供了不同的机缘。”我听他的话,欣赏他的眼神和器宇,深深表示认同。

  在我的谘商经验中,曾经有一对夫妻,他们非常关心子女,家境也蛮富裕的。他们的理念是给孩子自由,让他们依自己的意思行事,为自己的观念辩解,孩子跟别人冲突,当然也就挺身为他们辩护。孩子无需做家事,无需特别注重待人接物,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世故。那会压抑创造力。孩子学了许多艺能,但都没有认真练习,因为他们反对给孩子压力。学校规定的作业太难、太八股,所以常常指正教师教学的不当。他们真的很关心孩子,抱著一种热忱,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过,这对夫妇养育出来的却是一位只知有自己,率性不负责,而没有快乐的少年。我知道他们是从自己狭隘的单向视野去看子女的教育所致。

  我不是说富裕和热心教育有什么不对,更不是在赞美贫穷。我是提醒大家,好环境和不好的环境往往是相对的,有好就有脆弱的一面;面对贫瘠环境条件的植物,就发展出强韧的天性。不可以富裕而骄纵,不可因贫穷而自暴自弃,两者都有机会,都能开展出生命的新机,重要的是看出它的另一视野,善用它的优势,克服它的贫瘠。

  富有的人有快乐,有享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贫穷的人一样有快乐,只是寻找快乐的向度不同罢了。富裕的学生以常常上娱乐场所,歌唱舞咏,旅行郊游,谁不喜欢呢?不过,你如果并不宽裕,而需要打工,要留一点时间来维持学业的水准,你就得减少选择声光之娱,多培养勤奋之乐。

  我穷过,知道贫穷的家庭一样可以有温馨,只要你打开一扇窗就可以看到它的绮丽景致。小的时候,老祖父带著我们上山工作,要走两个半钟头才能到工作场。一大早出门,摸黑才回家,吃的穿的都匮乏。不过祖父是有兴致的人,他教我们怎么弄点山产来打牙祭,怎么听出山雉何时下蛋,就可以有蒸蛋吃。野菜是顺手拈来就有的,野果虽不免酸涩,但也时有甜密的滋味。只要你去寻找,有许多美妙的事可以填补艰辛的日子。

  在工作之馀,他会编些故事,都是激励上进的故事,挟杂革做人做事的道理,边工作边谈天,一再重播,令你烙记在心。最有趣的事莫过于他所谓的“山乐”了。深山旷野,山谷传来潺潺急流声,从山岗往下望去,像蜿蜒的银色彩笔。他总是在休息时说:

  “听听看!深谷急流就是山乐,仰首看看、竖耳倾听,老鹰的山歌!再听听草虫、野鸟、急流、山谷的回音,它就是山歌山乐。”它确实很美,但我总觉得急流的回声实在很单调。他却告诉我:

  “仔细听,它就像节庆演野台戏一样,节奏分明。”他不懂得什么旋律曲调,只一味要我细听,说是活生生的衷曲,是大自然在高歌,在演奏。

  “没有鼓声,这山乐还是缺少点什么。”我没有像他老人家那么陶醉,那么凝神欣赏。他解释道;

  “要倾听!把你的心跳声听进去,把喘息声也听进去,再把这山野的静声也听进去。你看它有多好听。”我试著去听,也常常这样听,终令我忘记工作的辛苦,陶醉在山乐山歌之美。从那时起,我喜欢听大自然的乐章,它不是人间音乐所能媲美。这些领受是城市的人领受不到的,是惯于世俗之乐的人没有打开的另一扇视野。

  现在我还是喜欢到山上散步,台北的近郊虽没有宜兰深山那么壮丽峻峭,没有急流回声的山谷,但鸟声、蝉声、风声、雨声,著实令我著迷。我无需远行、无需游名山秀水,就能天天在清晨领受美好的山歌仙乐。我也能领会老祖父的心传诀妙之处。后来读到《楞严经》上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令我完全领略个中滋味,它正是祖父所教的技巧,我多么想把这心得告诉祖父,但他已回归极乐。不过我知道这扇门是他为我打于的,令我领略到无穷的宝藏,这是不同境遇得来的。

  现在,我随时打开心灵生活的另一扇窗,去看处境,去看不同的遭遇。当然,我也把它用在谘商工作上,协助当事人,从他们的处境中,看到新希望和启示。我的领略是:穷不值得怕,怕的是没有打开另一个视野,而看不出希望。打击和苦难也不足畏,只要你拉开另一扇窗,就能从中领会到新的启示和收获。至于富裕与腾达呢?你也要看了它的光明,才不会陷入它的局限和泥淖。

  4看清挫败的启示

  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则能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能领略病根及其教训。

  我们习惯于在成功中歌功颂德,却忽略在失败中记取教训。人皆期望成功,但却忘了成功的经验,完全奠基在失败上;成功根本就是从失败的矿土中提炼出来的,没有失败哪来成功。

  每一位来找我谘商的人,都带著失败的倦态,但他们却注定要在失败的惨痛经验中,寻找足以照亮自己的明灯。每一个考验,都具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那怕是生一场重病,也都有它的来由。重挫总是带著新机来到你的生活世界。

  谁都失败过,美国的华特·狄士尼(Walt Disney)是家喻户晓的娱乐戏剧艺术大亨,他曾被开革过,失败过,经营事业的初期曾破产过。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办人,在研发生产之初,同样破产过。哪一个人没有失败过呢?我相信只有平庸的人才没有失败的经验。

  成功与失败分属于两个不同性格的人。能再接再厉,东山再起的人,那是成功者的性格。脆弱而经不起打击的人,纵有良好的家世渊源,也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每一位带著失败的痛苦神情来跟我面谈的人,我都会协助他寻找新的思考路径,但他必须学习改变观念,认识到失败和痛苦不是一件坏事,它将为他带来新的希望和未来。

  有一位被病痛折磨得很辛苦的中年人,一直责怪自己身体不好,才导致事业不顺利。他憎恨自己体弱多病,甚至绝望而自暴自弃。他每天待在家里,把工作丢给妻子掌管,自己成了一位专职的病人;好像他的人生就是为了生病,除此之外看不出什么希望。于是他成为职场上的残兵败将,来晤谈时,他说:

  “我是一个失败者,身体孱弱令我无法振作,我绝望、沮丧和虚弱。”

  “你看过医生吗?他给你些什么建议?”我知道像他这么沮丧的人,医生必然会建议他调整生活和工作习惯。

  “看过,除了开药这外,他要我改变生活方式,要多运动,要保持情绪的愉悦,创造一点生活的兴致和情趣。这简直鬼扯蛋!像我这样的人,连工作的意愿都提不起劲,怎么可能去搞什么运动,改变什么生活方式!”我知道他已经自甘堕落,浸陷在令人麻痹的失败漩涡之中。我说:

  “你知道生病对你的意义吗?”我试著引导他改变想法。

  “我不知道,它毫无意义,而且是破坏幸福的恶魔。”

  “不,你要弄清楚,在这时候,你似乎需要这个病或生活中的失败,来提醒你作某些改变,医生的话是没有错的。如果你没有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需要作回应,对现在的困境作个补充或调适,你可能会有更大的难题。所以你要觉察它,它在你的心理、生活、工作上隐藏著重要讯息。你一直没有去处理它,才导致持续的生病。你想想它是在提醒你些什么?病是来提示你某些信息的。”

  “你是说,我的病痛和今天的落寞遭遇,是在提醒我走向一个崭新的方向和改弦易辙的讯息?”我告诉他:“这是确切的事,任何痛苦、疾病和失败,不能以抱怨来看它,不能以敌意来对待它。它是自然派来的使者,要来告诉你走向成功之路的领航员。”

  于是我引用美国名医希格尔教授的经验之谈:如果你太烦心于工作,生活中有太多压力或焦虑,以致身心俱疲,你会生病。你要了解现况。你要了解现况,设法改变它。要将疾病视为必须重新调整生活的信息,而关键在于抛开消极思想的情绪。注意!心情不好,积压过多忿怒和焦虑的人,无异在贬抑自己的免疫力,当然也障碍了生活的创意。我接著说:

  “来吧!我们一起来寻找,究竟累积什么消极性的因素使你陷入疾病,掉进沮丧衰弱的死胡同?”我帮助他逐项检讨,找出不下十项生活和工作的不利因素。他承认这些因素对他构成打击,它们是在自己明知故犯和纵容的心态下培养出来的,例如晚睡、饮食无常、酗酒、消极的情绪、忿怒等等。他承认这些因素使自己生病。

  这些导致挫败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调整,逐步克服,病情渐渐有了好转。这样的过程,却令他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半年后,他对我说:

  “我认为在事业上一样有病,我在不经意中埋下许多致命的因素。现在我做了一些检讨,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盲点。你说得对:失败往往是一帖良药,是成功之路的信息。”他回去工作,再度负起经营的责任。在最后几次的晤谈中,他说:“我知道有些人一垮下去便一蹶不振,有些人则能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能领略病根及其教训。谢谢你给我的协助。”

  我很高兴他从自身的疾病中,领悟到负责和成长的观念。诚如他所说,如果没有这场病,就不会得到宝贵的启示。如果没有学会领悟失败的技巧,自己也就不能重整旗鼓再度出发。我问他:

  “你得到什么宝贵的启示,能用在你的工作上呢?”我们边讨论,边归纳,得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要看准一个能引起自己振作的目标,努力以赴;万不可因一时的失败,丧失振作的勇气。

  ·不要老想避免失败,要振作起来尝试改进;不肯走向荆棘一步,就不可能向前拓荒。

  ·要能屈能伸,不能因为一时失意而失去自尊:必须把握线索,拉起机头重飞,重飞就是要达到正确的目的地。

  ·不要为失败伤心,错误的结果若只产生伤心和懊恼,必是最坏的答案;如果把它当教训,就能唾弃绝望产生希望。

  ·不要太在意自己,那会使自己背负著愧疚情绪,而不敢采取重振的行动;太在意自己的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思想和负面情绪,而陷于一蹶不振。

  我们从克服疾病谈起,半年之后却谈到如何为自己的事业振衰起弊。他说,“如果没有生病和失意,就不会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不是改变了观念,就不会再投入事业令自己重振。失败是可以给人带来新机,逆境往往能砥砺人奋发向上。”我接著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么看待失败,肯用心从中寻找它的信息的人,就能避免错误,得到新的创意。”然后,他补充一句说,“现在所相信的正是促动我走向康庄之路。”

  5慧眼看批评

  不要把别人的善意批评,想像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切忌把别人的意见,误会为给自己难堪。善意的批评是不能免的,它是我们增广见识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般人都很怕批评,以为批评就是对自己不利,或有碍于声誉,而一心一意想要规避它,制止它。批评所以不受欢迎,是由于受批评者会感受到自己不如人,那是自尊心作祟,或者存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或自傲。然而,自卑和自傲两者都同出于自我中心,在潜意识里都有害怕受伤的自卑感。

  怕受批评就会弄得一寿莫展。你想做什么事,都会有人批评,如果受批评而闹情绪,挫折感大,你就会干不下去。如果想做到没有人批评,那就是鞠躬尽瘁也办不到。所以,你要对批评有所认识,改变一下观念来看它,反而能带来新的启示和助力。

  请不要怀著敌意来看批评,因为忠言逆耳,你要仔细聆听,了解是否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它能让你变得足智多谋,沉稳成熟。若懂得冷静聆听批评,既能保持情面,又对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评是尖酸刻薄的,你要淡化处理,这样才有机会听到热心人给你的忠言和卓见。因此,受批评时,首先就是聆听,断定批评是否有道理;不要打断或反唇相讥,不必强辩也无需表示同意。你必须专心地听他讲的是什么。

  其次,你要确定对方该不该批评你。如果对方批评你相关业务考虑不周到,那是可以置喙的范围;如果他批评你服装颜色,为什么要留胡须,那就超出他批评的范围,你可以幽默的方式转移话题,或者客气的告诉对方,“那是个人品味的问题,尽可一笑置之”。不过,如果你的个人品味,连续受到别人的批评,就该注意留心,考虑它的原因在哪里,有没有必要作些调整。这类事件,你不必太在意。例如中国人刚穿洋装时,会受人批评,刚流行自由恋爱时,亦遭人非议;只要错不在你,不影响别人权益,你就可以放心。

  有些批评是道理的,当时接受别人的指正也没有困难,你要落落大方接受它。“你的建议很宝贵,我愿意接受你的指教,纳入方案来考虑。”如果你一时不能接受,对方所讲的也有道理,你应该采取拖延的方式,“你的看法也有道理,值得深入探讨,找个时间我来向你请教。”这能支持对方,又能降低对方过强的气焰,使你有机会得到别人真正的指教。

  倘若你不同意别人的批评,例如对方的立场站不住,要避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而抓住机会批判他一顿;那会造成负面的气氛,留下人际冲突的棘手问题。你不妨说,“我明白你的想法,但很抱歉,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如果对方要你提出说明,你宜作简要说明,或者婉转表示你立场的不同。

  受到批评时,要控制情绪;不要把别人的善意批评,想像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切忌把别人的意见,误会为给自己难堪。我们要认清,善意的批评是不能免的,它是我们增广见识必须付出的代价。

  心理学家葛伯(Richard R·Graber)指出:“对于批评,十有八九的人认为它是可怕的,有破坏性的。也许只有少数人才会见到批评的建设性,认为它能让自己周延老练。但你要注意受批评时保持冷静,并注意到自己与别人保持适当的互动,让彼此不致造成难堪。”

  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应付批评,为了保护自己、维持家庭、事业、婚姻、子女的发展,有时要勇于担当一位批评者。批评时请注意: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在私下提出较好。

  ·要选择适当时间,当对方心情不悦时要避免批评。

  ·了解自己批评的动机,是出于善意,或维护正当权益,并让对方了解你的感受。

  ·批评要简要,避免冗长。

  ·批评之后也要有建设性的夸奖。

  我觉得一个主管是可以批评部属的,但要表达得恰到好处,“这项业务耽搁到今天才处理,令我对公司感到内疚;以后不能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批评要私下进行,要言简意赅,对事不对人,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人模仿政治人物,在公众场合作批评,往往造成反效果。政治人物公开批评施政,是针对公共政策和事务,出于它的必要性,一般人要避免公开批评,特别是对于同事、子女或朋友。

  我也相信父母亲对子女作必要的批评。对孩子正当行为的养成确有助益。“孩子!今天我们去作客,你的言行态度都很好,不过吃东西忽略了餐桌礼貌,夹菜时挑来挑去,当时我觉得很不雅,请改进。”或者“孩子!在公共场所过度喧哗,影响别人安宁,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没有批评就等于没有回馈,这对于婚姻是不利的。你必要时还是要批评,“如果你必须晚些回家,就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和我等你开饭的滋味不好受,担心你有什么意外事故更不好受。如果你打电话回来,我们就会安心。”或者“我不希望你下班之后还在外留连忘返,孩子和我都在等你回来,你经常如此,令我们不安。”等他有改变时,要及时予以赞美。

  批评不是一件坏事情。无论你被批评或批评人,只要懂得掌握基本技巧,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妨用新的观点来看批评,学习使用,让它成为建设性的工具,促进人际的成长。

  6想法带动心情急转弯

  在发生挫折和困难时,大多数的人有夸张消极面的倾向,所以务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人生免不了碰上波折,例如生一场大病、失恋、婚姻出问题、受他人恶意攻讦、失业等等,都会产生坏心情,引起情绪失衡。这些挫折所形成钜大的压力往往使人失控,甚至精神崩溃。所以生活在变化无常的现代社会里,要有些心理急救的认识,否则万一碰上心情急转直下时,会造成失控,甚至毁掉健康和前途。

  多年前一个年轻人因意外而严重受伤,可能有不良于行之虞。于是,治疗期间心情陷入沮丧,对于未来的前途优虑,精神生活顿时陷入危机。根据研究,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在生病时会发生情绪问题;这位年轻人当然是情绪严重恶化者之一,因为他的创伤严重,对未来的优虑是难免的。他在第一次晤谈时说:

  “我知道一切都完了,你看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会有什么前途?”他似乎在说服我同意他的厄运和绝望。他皱著眉头几句沮丧泄气的话,言谈中透露著自暴自弃的绝望。我了解他痛苦的心情,引导他说出自己面对的现实。我问他:

  “你烦恼的是什么?”

  “我不能接受我这个模样——残障、不方便、别人以异样眼光看我。你知道,这样的遭遇我不能接受。上苍未免太不公平。”

  “‘受不了’和‘上苍对你不公平’是很含糊的概念。你能否具体一点说说令你所烦恼的事。注意!请面对你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列举一些问题,例如就业的困难、经济生活困扰,在社会上抬不头来,可能被瞧不起,行动不方便等等。

  我说,“你优虑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呢?抑或只是可能会发生呢?”于是,我帮助他分别检讨列出哪些是必然发生?哪些发生率高?哪些发生率低?结果发现必然发生的问题不多,因为每一个问题,经过讨论之后,都可以找到替代性做法,只要肯去行动,就能克服困难。接著我又问:

  “你刚刚很烦心的事,例如‘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这问题,现在觉得它是很严重的问题吗?”

  “如果我能发展自己的专业,就不会被瞧不起。”

  “所以你应该换个想法,去跟你的担优抗衡;而对抗担优和绝望的方法就是行动——去学习、去工作、去面对问题。你要预防被自艾自怜的心情所困。还有,怨恨和愤怒只会令你陷入痛苦的炼狱,不会拯救你现在的处境。你如果不想让自己继续沮丧下去,就经常扪心自问,‘我这样消沉下去对自己有利吗?’这句话能呼唤你的潜能和生命活力。”

  “我陷入坏心情时怎么办?”

  “心情急转弯。改变你的想法,要提防不确实、不具体或悲情的想像袭击你的思考。要用具体、切实和希望的思考,而不是让厌倦与消沉把你给绑架。”

  “我悲观的情绪如何处理?”

  “你会问这个问题是很可喜的事,表示至少你已决定要去对抗悲观和无奈, 就是新的转机。佛经上说,‘万法唯识’,你想得对,就会做得对,要重视你光明的思想,不要依赖你的感受。感觉往往扭曲我们的判断,使我们振作不起来。记得!用你手上所拥有的去生活,去完成你的人生。”

  “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委屈,我跟别人比起来觉得很没有价值,别人挺俊快乐,我却沦为残障。”

  “你又陷入感觉式的判断,就是它带来困扰的。你就是你,不是别人,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来生活,要用你手中的彩料去涂绘出绚烂的图画;你有你的个别性、特殊性,要用爱来看它,来实现它,来演好这出戏上的角色。”

  “这样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人生?”

  “上苍正看著你怎么演这个要角,它是很难演的,你身为主角,就得好好演这悲剧英雄,演好剧中的苦旦。请记得,戏终人散时,一个演者——你自己,将会得到上苍给你的赞赏和首肯。这是宗教精神世界的终极意义。”

  对于一个受过重创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落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骤然失去原有一些仗恃,而感到绝望和沮丧。这时,最重要的事是用理性来看生活,来检讨自己面对的优虑是否真实;同时要改变想法,看出新的替代方案,新的现实和希望。

  多年来,我一直注意人必须有弹性。弹性表示能作调适,有创意去处理生活中的困境。弹性的反面就是执著,而抗衡执著的方法是:

  ·跟有弹性思考的人谈谈,改变想法,不要陷入无止境的优心胡同里。换个想法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自己脱离钻牛然尖的困境,其二是看出新的道理和希望。

  ·避免夸张消极面,抗拒自怨自艾的心情,问问自己所发生的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澄清的结果,总会比你原先的感觉要好得很多。注意!在发生挫折和困难时,大多数的人有夸张消极面的倾向,所以务必要把事情真相澄清才行。

  ·找出该怎么办的答案,努力去做;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令人忘怀悲观,产生新的信心和动力。

  人无论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有可能陷入情绪问题的危险,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生活失控、精神崩溃。即使是一场疾病、工作上的压力和困扰,都有可能发生精神上的危机。尤其是高度竞争和忙碌的现代社会,精神生活的问题更需懂得调适,能在遭受压力时保持平衡。

  当然,我们可以靠专家指导度过困境,但恢复精神健康主要还是靠自己,我所谓的心情急转弯的简易自救之道,即是缓解情绪恶化的基本技巧。

  7心思转园的关键

  谁把握住心情转园的关键,谁就能从中一窥困难之中埋藏著珍宝;谁领略这项精神生活的理则,谁就能看出顺逆的意义。

  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欲望多,引诱也多;竞争强烈,焦虑紧张更所难免。人是有血有肉的,免不了情绪低潮,很难自外于生活中的挫折、沮丧和失望。我知道长期情绪低落会带给人更多困扰,甚而陷入绝望。

  人活著一天,就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得经营修持,把生活安排得适切,让心灵保持平衡。无论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得设法调适,懂得给自己留个转园,它就是生活的神机智慧。

  改变一下想法,转动一下自己的立场,换个角度看看问题,你就会有新的视野,有别开生机的空间。天无绝人之路,人会走入死胡同是不知道变通的结果。所以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心灵生活何尝不一样呢?人很容易执著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中,以为要扭转自己的命运是困难的。其实,只要你换个态度,用不同的观点,运用佛法上所谓的觉观,就有新的舒坦心境。

  有一位中年人,他陷入许多不如意的困境之中。他遭遇的是婚姻失和,事业不顺利,孩子又不听话。为了工作他优心如焚,,处理孩子犯错,一会儿上警局、一会儿上法院,疲于奔命。我耐心地聆听,知道他的痛苦和绝望。他问我,“老师,请指导我,该怎么度过现在的难关!”

  我带著他思考,检查其实际遭遇,慢慢厘清问题的主轴和关键,把它写在纸上。请他仔细看清楚,困难并非一无止境,而是心情不好时,才会陷入悲观的思考,看起来像一无是处。他在面谈中慢慢认识到心理生活的洪水氾滥现象。于是我问他:

  “你的处境真如你所说的绝望吗?你的孩子固然在接受保护管束,但他正在学习改过迁善之中。你的工作不顺利,从老板变成为伙计,这也不是走投无路啊?至于你们伉俪的人际沟通问题,目前正在作家庭谘商,已经开始学习改善之道。请告诉我,你所谓的绝望是真实的呢?抑或你心情烦躁、不安所衍生的想法呢?”

  他看著我,似乎努力在检审自己的处境。“你的处境真的有那么坏吗?”我又补上一句。他说:

  “老实说,没那么坏,没有到绝境,甚至连一半严重都没有。不过,我的心情是绝望的。”

  “那好,真正的处境没那么坏,你该放心,因为你的遭遇不是绝境,而是几个挑战。你要勇于面对它,耐下性子去解决它,而不是一味抱持绝望和沮丧。”

  我们开始面对坏心情的折磨,他回忆到自己摆不开从坏的一面去看问题,然后像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陷入困境。“你认为怎样才能中止那种剧本继续演下去呢?”我问他。他想了想说:“想想别的,做点别的事。在忙于工作时就不会想它,一回家又陷入悲观的心情之中。”

  我告诉他,一回到家就开始忙家事,协助作点事,让自己忙起来。晚上,让自己看些伟人传记,我提醒他,看伟人传记是要学习怎么克服困难,怎么鼓舞自己,怎么建立人生的目标,让自己振作,发挥积极的生活态度。读传记不是要让自己像书中人一样,而是透过他的精神启发,帮助自己苏醒过来,找到自己的任务、目标和价值。当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和信仰时,就会强壮起来,不再悲观。

  “读伟人传记,就能使自己振作吗?以前我读过,并没有什么作用。”我解释说,“要天天读它,它能给你热忱、积极的态度。每天读几页能振奋人心的传记或文章,就能产生好的心情,你愿意每天读半个钟头的这类好书吗?”

  他答应了。他让自己在家里也忙起来,早晚都会读二十到三十分钟的书。我很高兴他真的做到了,因此从第二周开始,我们努力建立几个重要的生活规范:

  ·在心情不好的期间,避免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上作太大的变动,以免增加新的压力,扩大焦虑和不安的严重性。

  ·面对问题,设法逐一解决。面对问题时,必须认清它,搜集足够的资料,掌握充分的资料,有利于针对问题作回应,更能防止盲目猜想,造成心情的恶化。

  ·要利用压力,借力使力,让自己觉得面对问题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透过克服困难,学会生活适应的能力。

  ·建立信仰,透过高级宗教的信仰,在信赖真理,与同修教友的互动支持之中,能分享到自在与祥和的心境和容光焕发的精神。

  为什么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要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太大幅度的更动呢?心理学上的研究告诉我们,你新换了工作、搬了新家,很容易烦恼新的角色,适应新环境更需要一些调适,这种大变动会增加新的压力,使人身心俱疲。除此之外,在心情不好时,急于作过大的改变,会有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因此,陷入心情苦恼的人,要慎重行事。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作重大的生活变动,而是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行。

  其次是面对问题时,要充分搜集资料。我发现充分的认识问题,有助于安定心理。依我的观察,不知或不确定问题的实际状况,往往会使消极思想习惯的人,作更负面的猜测,造成严重的压力和情绪症状。这位父亲在完全了解保护管束的意义,知道孩子将由一位有经验的观护人来协助改过迁善时,他的防卫性降低,不再那般焦虑绝望,而且愿意与观护人来合作。任何人在面对问题时,务须把事件弄清楚,查清必要的资料,包括它的影响、后果、如何处理、有何法律责任等等。当我们把这些厘清时,心里也就安定下来,冷静去面对它。

  对于借力使力,运用压力来促进成长与学习方面,我发现一个原先很焦虑的学生,晤谈中领略到:“我父母事业失败,不能充分接济生活费;啊!我的命运注定要走过这个艰苦的岁月,去学习更多经验,我不得不努力在工读中求学,等我走过这段困苦,我将变得更坚毅。老师!我知道你所谓的‘来日回首前尘,将是一片光明的纪录,而不是黑暗。’”他开始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有爱心去体谅父母,愿意去面对不幸的遭遇。

  至于宗教信仰方面,我要说明的是高级宗教,而非迷信求明牌的宗教。在我看来,迷信于求神问卜,只能求得一时的依赖和解脱,但它会带来精神生活倒退的后遗症。有时,我观察那些贿赂神祗,拜树头求迹的人,多少带著精神症状的痕迹。

  高级宗教是精神生活的开展,它让我们与光明的力量产生互动,得到启发和心灵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宗教的情操,能给人一种和平和喜悦之感。我很欣赏爱因斯坦(Allbert Einstein)的看法。有一次,他答覆一位国小六年级学生的问题,“科学家是否也有祈祷和信仰?”他的回答是:

  “科学研究有一基本观念,一切发生的事都由自然法则决定,人类行为当然也包括在内。因此,作研究的科学家,不相信祈祷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对神表示愿望是没有用的。

  “不过,必须承认,我们对那些法则的认识并不完备,只是一知半解,所以相信有包罗万象的基本自然存在,也还是靠一种信仰。信仰由于科学研究的成功,证实了大致不诬。但在另一方面,每一认真作科学研究的人都确信,在宇宙法则中,有一股精神力量远在人力之上,面对这力量,我们不自感卑微。”

  我深信那股远超于人之上的精神力量,我们越接近它,就越清醒,越能发展出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现象。我们因为内省、谦卑和醒悟,发展出生命的爱和包容,也更知道清醒地面对一个接著一个的挑战,而每一个挑战所产生的都应该是一次成果,一次接近高层次精神的努力。我们不应该那般排斥困难和挑战,而是在苦中去作乐,追求成长才对。

  谁把握住心情转园的关键,谁就能从中一窥困难之中埋藏著珍宝;谁领略这项精神生活的理则,谁就能看出顺逆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是一种生活与料,给我们成长的动力。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序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

 

后五篇文章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一篇 当心第一个念头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