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楞严与净土399』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2015/5/23   热度:2198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界法师 当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要掌握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内心的安住,第二个是内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它是牵涉到整个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们刚开始修学一定是把内心安住下来,当我们安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安住在一个有为的事相,我们不能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为众生的苦而修学。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有为诸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们依止事相而住,我们就会躁动不安。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来,安住其实就是确定你一个修学的目标。你看,我们一个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样? 印光大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发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开显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讲,法法销归自性。一个会讲这句话的人,就表示这个人安住下来了,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码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说:我们今天去台北,你整个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清楚,这个过程会有些曲折,没关系!所以我们整个开始修学,你一定是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古人讲:你安住了没有?这个地方当然是以离一切相的理体来安住。 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一个事相的对治,因为理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超越时空的。那你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在哪里修学,你的烦恼在哪里活动?我们烦恼要断惑证真,烦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安住以后,就开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在本经当中,一个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门头。 为什么呢?因为它向外可以攀缘六尘,向内可以牵动六识,它刚好居在中间。 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别我们到了二十五圆通,我们会强调,这当中有二个圆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耳根圆通,另外一个是念佛圆通,念佛圆通是强调意根。一个是从耳根的返闻闻自性,而趋向真如本性。一个是从忆佛念佛,思惟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强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说:这二个都非常的重要,一个是从耳根入手,一个是从意根入手。 所以整个对治烦恼,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的当中生起观照。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确定,然后在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使令自己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的功德圆满。这是本经主修的概念。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399 在线视频: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705.htm 在线视频与下载: http://www.dhamiufa.org/download/datadownloads.php?subcname=D03A 净界法师专版: http://www.folou.com/forumdisplay.php?fid=128&page=1 末学个人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497647428/infocenter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知恩报恩”,真善知识决定不贪图名利,那我们要用什么报恩?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得好,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法供养头一句,“如教修行供养”,这我们就懂得了。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做,一生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是真正供养善知识。老师是修道、行道之人,无论是世法跟出世法,他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是大众的模范,大众的表率。在衣食住行方面,如果老师生活清苦,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如果他还行有余力,还从事于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协助。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