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2014/9/4   热度:230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怨不得自在寻伺。 有一位名叫毗瘦纽的天子在礼拜佛陀后,随喜赞叹于佛: “供养于如来,欢喜常增长;欣乐正法律,不放逸随学。” 供养三宝尤其是供养于佛,其功德自然十分殊胜。在早期佛教时期(佛陀住世期间),对于佛与僧的供养,主要是指四事供养,亦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为主,很少发生其他的供养。后世这种情况大约是随着货币对寺院经济的逐渐侵蚀,开始出现了以金银、货币形式的供养。但是货币(无论是纸质还是金属质料)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特殊商品),它只有在不断交换与流通过程中,其功能才会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特性。而在早期佛教中,四事供养中的任何供养,均不能直接用于交换或支付,因此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但是后来随着金银货币的支付范围的逐渐增大,对寺院及僧人的布施或供养,原先的四事供养日益显得无能为力。因金银货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交换十分便利。货币供养虽十分省事,但也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不捉金银戒”便应运而生——这是个人随感而发,不作为重点。 天人供养于佛,并且时常聆听佛陀的教诲,所以这位毗瘦纽天子在闻法之后,能够铸到“不放逸”,着实令人赞叹。这种“不放逸”,可以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它一则可视为该天子的修行心得,另则可以视之为对世人的一种警诫。 而佛陀闻后,以偈而答: “若如是说法,防护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佛陀对于这位天子的话表示肯定,重点是放在“不放逸”上。在佛陀看来,“放逸”乃是修行之大敌。后世诸家均将放逸视为烦恼之一,如《俱舍论》言“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成唯识论》称“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对于意欲想成就一番道业的人来说,放逸无疑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那般不可掌控。如此一来,各种魔怨亦趁虚而入,为自己沦为魔子魔孙而埋下伏笔。相反,若日夜六时恒持“不放逸”,则魔王便不得寻伺自在,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或许有人表示怀疑:这世间哪有什么魔子魔孙?可是作为凡夫的我——即在我的思忖中,世间身着人皮、青面獠牙的魔怨还着实不少。假如有机会,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大跟前,对着镜中的那个丑陋家伙说:喂,老兄!你是魔王的子孙么?(4.24.)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起心动念,总是想尽方法欺骗别人,所作所为都是亏心事,违背了道德,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我们骗得了众生,骗不了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连天地鬼神都知道,何况是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知道,所以我们的心行一定要正。我们一个善念、妄念,统统周遍法界;若不周遍法界,佛菩萨如何会知道?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想分别执着程度不同变现出来的境界。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叫佛。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叫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着,叫阿罗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