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龍象 台灣高僧──斌宗法師(1911~1958)的生平與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一章 斌宗法師的生平


 第一節 出身鹿港的詩人法師
 第二節 天童受戒、天台求法
 第三節 弘法布教、研經著述


第二章 斌宗法師的思想與天台學

 第一節 教契天台、行歸淨土、禪參臨濟
 第二節 闡揚宗風─五重玄義與五時八教


第三章 結  論

注 釋


27頁


第一章 斌宗法師的生平(1911~1958)

第一節 出身鹿港的詩人法師

  斌宗法師俗家姓施、名能□,民前一年(辛亥)生於台灣鹿港。
施姓是鹿港大族,父昧目業醫。十四歲接觸佛教經典,往苗栗大湖法
雲寺要求出家,為家人追回,是年四月,再往獅頭山,禮閒雲禪師 (
以妙禪法號行世 ) 剃度出家,其後暢遊全省各地名剎, 十七歲結廬
於汴峰(台中縣太平鄉頭汴坑),授徒自給、研經修道並與文學之士
王了庵、陳仲衡、王德修、施梅樵等相往來,過著亦僧、亦儒、亦詩
人的生活。( 註 1)

  斌宗是台灣少見的詩僧、學問僧 ( 註 2),遺留《煙霞吟稿》、
《雲水詩草》、《東遊雜詠》、《雲水雜詠》、《山居詩草》等詩集
,其中《煙霞吟稿》即成於結廬汴峰時期。( 註 3)

  能文、能詩,增加了斌宗法師選擇的機會,在流行的
禪宗之外, 得以走向「教契天台、行歸淨土」 ( 註 4) 的途徑,成
為台灣罕見「壹尊天台家法」 ( 註 5) 的「天台宗泰斗」 ( 註 6)
。而斌宗法師說法演講在充滿法喜之外也常充滿詩意,聽他說法,宛
如共處於詩人的文學世界 ( 註 7)。

第二節 天童受戒、天台求法

  民國廿二年 (1933) 春,斌宗決心內渡,留下<壬申春將之內地
行腳留別騷壇諸詩友>一詩,向諸友宣示:「此去天台重乞法」,走
向天台學問僧的道路。<舟發基津口占>詩云:「茫茫煙水感無涯」
,顯然是非常複雜的心情。參拜名山聖跡、參訪高僧善知識固然是一
大樂事,但是面對「雲水飄颺」,「如蓬逐風」之身而興茫茫落魄之
感 ( 註 8) 也是相當自然的事。

  斌宗西渡之後,遊學福建,<遊鼓山湧泉寺>詩云:「我欲名山
留雪爪;寺題古石掃青苔」 ( 註 9);參拜虛雲和尚又偕同宗鏡、心
月兩法師登屴崱峰 ( 註 10), 又曾詣良達法師、與會泉法師同遊廈
門鼓浪嶼 ( 註 11),又南遊廣東曹溪南華寺, 再北遊南海普陀山,
更北上寧波阿育王寺,往


29頁


太白山赴天童寺戒壇(註12),天童乃四大叢林之一,斌宗甚為嚮往。

  民國廿三年春,天童寺大開戒壇,曾經到台灣弘法的圓瑛大師為
戒和尚, 斌宗法師往受具足戒,為圓瑛之戒弟子 ( 註 13),乘機謁
太白山義興和尚塔、八指頭陀塔 ( 註 14)。 受戒畢,渡長江到揚州
高旻寺拜謁來果和尚 ( 註 15) 又到金山謁仁山法師 ( 註 16), 又
掛缽潤州鶴林寺、聽靜觀法師開講圓覺經 ( 註 17), 隨即暢遊西湖
各寺及附近風景, 又遊虎丘、登廬山 ( 註 18),再參學武昌世界佛
學苑 ( 註 19),並順道遊覽黃鶴樓、夜遊黃州赤壁 ( 註 20),偕友
遊池州題翠微亭詩云:

  「仙蹤佛蹟共探奇,歷盡崎嶇不覺疲;

  三十二峰看未遍,重遊此地知何時。」 ( 註 21)

  廿三年七月, 斌宗法師步行兩個月往九華山, 禮拜地藏菩薩
( 註 22),繼往寧波觀宗寺參學。觀宗寺是天台宗的重鎮,當時寶靜
法師擔任觀宗寺主講, 斌宗受益良多, 益發堅定求學天台的決心
(註 23)。

 民國廿四年五月五日,斌宗法師在觀宗寺講<央掘羅彌殺彌慈論
>,以「大聖慈悲之心」解說央掘摩羅「信殺千山有涅槃可證」,佛
陀愍之、為之說法,即時懺悔、猛發道心、得四聖果、具六神通之因
緣 ( 註 24)。 深得寶靜法師贊賞,斌宗有<贈觀宗弘法社主講寶靜
法師>詩二首答師雅意。五月初九斌宗法師離觀宗寺,遊奉化雪竇寺
、參謁太虛大師。適太虛大師弘法外出,遂遍遊雪竇附近諸山名勝而
入天台山。是時靜權法師正主持國清寺天台佛教學院,斌宗拜謁,靜
權見斌宗資質甚佳,遂命其逕入天台佛學院專修部,研究四教儀、法
華及天台教觀並研讀經藏,民國廿八年,斌宗離開天台返回台灣,後
期且任天台副講法師。

 斌宗離開天台後, 往梅溪依澹雲法師、講楞嚴經,再往上海、駐
曹洞宗上海別院,又得郭勝中居士以及同鄉榮宗法師之助而返抵台灣
( 註 25),時為民國廿九年春 ( 註 26)。

第三節 弘法布教、研經著述

 清光緒廿一 (1895) 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盡可能的阻止台灣人
有故國之思,在宗教方面,也極力協助「和風」佛教、基督教以及日
本神道教在台灣布教。民國廿六年蘆溝橋事變之後,日本積極進軍中


30頁


國內陸,二十七年秋武漢會戰之後,日軍西進之勢受阻,二十八年九
月在南京設立支那派遺軍司令部, 改採守勢戰略 ( 註 27),當時屬
日軍後方的台灣也進入戰時體制,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宗教方面則
藉寺廟整理之名,欺壓本土宗教,以今桃園中壢(日治時代的新竹州
中壢郡)為例,一九三八年起就以解散、廢除、合祀等手法處理神明
會、祖公會、寺廟, 一九三九年更舉行諸神的「昇天祭」 ( 集中各
寺廟神、佛像焚燬 ),試圖一舉泯滅傳統信仰(註28)。

  在前述情況下,留學或旅遊大陸東歸的台灣人,都被日本當局視
為危險份子,從大陸求學而回的出家人──斌宗法師,在船上不僅被
跟蹤、偵伺、盤問,在基隆登岸之後又被軟禁月餘,始為觀音山凌雲
禪寺本圓和尚以及日本臨濟宗布教總監高林玄寶遣僧田窪保釋。事後
斌宗往圓山臨濟寺向高林致謝,適逢一台籍青年在寺中,懇請斌宗披
剃為僧,是為印心法師(今以慧嶽法號行世,任台北石碇法濟寺住持
並主持天台宗研究所)。不久即南下台南古剎龍湖庵講地藏經,把天
台研教之風導入台灣,是為斌宗法師第一次弘法。三月,應日僧東海
宜誠之邀東渡日本訪遊京都?奈良附近各大寺廟 ( 註 29), 詩集《
東遊雜詠》中留有「與東海宜誠師同遊下關日和山公園」、「遊京都
銀閣寺庭園」、「北叡山」、「宇治黃檗山萬佛禪寺」、「高野山」
等詩 ( 註 30)。 在日本岐阜縣美濃清泰寺住錫,又一台籍青年仰慕
斌宗法師,是年七月隨斌宗法師歸台,歸依斌宗,是為覺心法師。此
後印心、覺心即追隨斌宗法師四處弘法。

  民國二十九年七月自日返台之後,斌宗法師即應高雄大崗山超峰
寺之請,講《阿彌陀經》、九月講大乘《金剛經》於屏東東山寺。(註31)
三十年二月,應桃園大溪齊明寺之請講《般若心經》,法會第三天,
該寺住持孝宗法師(今惠光居士張江仁)及曾秋濤居士認為「台灣向
乏講經機會、佛法罕聞、教義茫然」,請斌宗法師編寫講義,油印分
給聽眾。斌宗「憑記憶所及」「經十餘日」成編,由印心、覺心二徒
騰寫油印成冊(註32)。知道斌宗編印《心經要釋》的信眾都希望能正式鉛
印成書以便流通。時值中日大戰期間,日人深恐台灣宣傳仇日親中文
字,書籍付印之前需先送審,既印之後再經審查始可發行,遂由印心
日譯送審印行《般若波羅多心經要釋》 ( 註 33)。 這是斌宗法師第
一本書,也是台灣佛學史上劃時代的義學著作。

31頁


 民國四十一年台中瑞成書局希望能重印流通,斌宗法師認為書成
於日據時代,思想、言論不自由,又以文言文完成,乃以白話文重行
改寫,並應《菩提樹》雜誌之請,陸續刊載,遂成瑞成書局刊行白話
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 註 34)。

 民國三十年除了在桃園大溪齊明寺講般若心經之外,又於台北淨
土宗佈教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北投法雨寺講《無量壽經》
。次年講《金剛經》於台中寶覺寺與新竹淨業院,講《阿彌陀經》於
台中霧峰靈山寺。是年冬因講法過勞、心臟衰弱,掛錫於新竹法王寺
靜養。新竹信徒深望斌宗法師在此興建弘法道場,擇地古奇峰建成法
源寺。三十三年法源寺落成不久,盟軍轟炸台灣各地要區,法源寺地
近新竹機場,居高臨下,日人劃為要塞區,斌宗與印心、覺心及諸信
士疏散到獅頭山金剛寺避亂。三十四年八月台灣光復,九月回法源寺
,十一月到中壢元化院講《阿彌陀經》,圓明法師、張雲鐵居士請
斌宗法師著述講義,因瘧疾發作,未能完稿。次年在法源寺創設佛學
高級研究班,三十六年春在新竹佛教支會講《地藏經》,端陽前數日
,斌宗入獅頭山最偏遠之水濂洞專事著作,不幸瘧疾又發作,不得不
停筆。秋八月,應達真和尚之請,講《阿彌陀經》於獅頭山勸化堂,
遂留海印樓,完成部份文稿,十二月在台中寶善寺及大雅龍善寺講《
地藏經》及《阿彌陀經》, 終於完成《佛說阿隬陀經要釋》一書
( 註 36)。

 民國三十七年十月,慈航法師應中壢圓光寺妙果老和尚之請,自
南洋到中壢開辦台灣佛學院。三十八年四月,因圓光寺經費短絀而停
辦, 如何安置聞風而來的大陸青年僧人成為問題,慈航將悟忍 ( 註
37)、了中、本印以及清度、能果、元澄諸法師託付斌宗法師避難於法
源寺。新竹青草湖靈隱寺無上法師發心接辦佛學院,六月初一日慈航
帶領十幾個學僧到靈隱寺,初八日開學,不久新竹市警察局將慈航師
徒十三人以匪諜罪嫌送台北刑警隊收押偵訊 ( 註 38), 部份學僧留
在新竹監獄。斌宗法師親往台北善導寺、連絡大醒法師、李子寬居士
等人設法營救 ( 註 39)。 三十八年冬,斌宗在法源寺創辦南天台佛
學研究院。四十年佛陀成道日開始閉關,專為諸學子講學至四十三年
十二月八日放關 ( 註 40)。 四十一年八九月間,慈航法師偕星雲、
演培、幻聲、自立、淨海、戒視、寬裕、玄深等法師及李恒鋮、沈羅
雲等居士探望斌宗法師,斌宗


32頁


以「佛教之興衰在乎人材之有無」為眾開示 ( 註 41), 不久慈航也
在汐止彌勒內院閉關,四十三年五月六日圓寂於法華關中。斌宗輓以

  「您是苦海慈航,當廣度有情,為什麼忽然脫身就走;
   眾推佛門法將、 應不辭忍土, 想不久的確乘願再來」(註42)

  茲航法師圓寂三周年,斌宗法師賦詩記念:

「上生兜率已三年,往事回頭一愴然,
 慧日埋光悲大地,慈航不渡痛迷川;
欣看偉績留青史,忍憶宏音吼法筵,
何日秀峰山上過,香花繞塔白雲邊。」(註43)

 四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斌宗法師放關,十一日即在新竹中山堂演講
、十三日在台北蓬萊國小禮堂講《阿彌陀經》,次年一月十八日南下
屏東東山寺講《楞嚴經》撰成《楞嚴義燈》一書。隨即又四處講法,
曾往樂生療養院(新莊迴龍麻瘋病院)為患者說法。十一月,覺心法
師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創設南天台弘法院,又次年春,印心法師創建法
濟寺於碧潭山上(今遷石碇)。斌宗身罹心臟病、高血壓諸疾,戰時
又感染瘧疾,民國四十六年以後健康日壞,四十七年二月十九觀世音
菩薩誕日圓寂於弘法院。( 註 44)


33頁


第二章 斌宗法師的思想與天台學  

第一節 教契天台、行歸淨土、禪參臨濟

 斌宗法師圓寂之後、眾弟子彙整其著述,出版《斌宗法師遺集》
,內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楞嚴
義燈》、《我人生死之由來》(演講遊記集)和《雲水詩草附山居雜
詠》等書, 另有《法華經》要釋等稿,諸弟子遍尋弗獲而未刊 ( 註
45)。

 綜觀斌宗法師一生,天童受戒,天台乞法,遍歷大陸中部各省親
近善知識,遊學東瀛京都奈良是為求法期;民國廿九年春講《地藏經
》於龍湖庵展開弘法期 ( 註 46), 所講的經過有《地藏經》、《阿
彌陀經》、《金剛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量壽經》、《
楞嚴經》、《法華經》等等,僅僅講《阿彌陀經》的法會就十餘次
( 註 47),通俗演講數以百計。

  斌宗法師學問好、文采好、口才好、德行好又法相莊嚴,在罕見
三壇大戒或具足戒又罕見義學基礎深厚的佛教學者的時代 ( 註 48)
,成為台灣罕見的弘法師和研教師、律師。鄭壽彭說:「與其法筵者
, 莫不有如坐春風之感」 ( 註 49),李炳南認為斌宗「深入法華三
昧,學問淵博,戒德莊嚴,契理契機辯才無礙」 ( 註 50), 許炎墩
認為斌宗法師義理嫻熟,說經兩三小時毫無停頓,深入淺出、雅俗共
喻,是罕見的弘法師,是以台中瑞成書局才再三請求出版斌宗法師《
心經要釋》 ( 註 51)。

  白聖在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一書序文中說斌宗「教契
天台,行歸淨土……文辭顯暢,論理清徹,淨土教義,闡發無遺」
( 註 52),斌宗在同書自序中亦說:「最方便、最簡捷、最圓頓者,
莫如淨土一法」,是以斌宗極力推尊彌陀一經及持名一法,又引《大
集經》「若人但念阿隬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而稱「倘能真念佛者,
何遺參禪乎!」 ( 註 53) 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前言中自謂
:「我雖禪參臨濟,教卻學習天台」 ( 註 54)。 也就是說,雖然參
臨濟禪,也不忘天台心法「出世上乘如來禪」。

  對於密教、密語、咒:斌宗法師在《楞嚴義燈》說:「祕密即不
露的意思」 ( 註 55), 他在<關於楞嚴真偽問題的商榷>中說:「
楞嚴所載的咒語,是佛教密宗(真言宗)的特色,在本經關於灌頂部
份有三四處之多,咒文悉依梵語譯音,根本與道教咒語……差異很大
」 ( 註 56),顯然也是謹守宗風, 走的是純密、理密的路子,並沒
有受到和風天台宗(四宗合一的台密)的影響 (註 57)。

  對於戒律:斌宗法師認為戒律是佛教存在的「一大重要基本條件
,沒有它,則失去佛教的價值」,「學佛人不能一味求取知識─了解
道理,就算滿足;沒有實踐體驗─受持戒行,是得不到佛教的真實利
益。 學佛是要解行並臻,方能獲得圓滿成就」 ( 註 58)。斌宗推尊
大乘戒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作之善而不作,在大乘菩薩法
中,亦為犯戒(斌宗原註云:

此謂止犯, 止善不作之犯)」 ( 註 59),主張受戒要受真戒不要受
空戒(斌宗原註云:形式戒) ( 註 60), 要精明戒法、熟諳戒相,
護持懺悔 ( 註 61) 而且「處處都是修行道場,處處都可以受持戒行
」 ( 註 62)。 曾有某君謂:中國佛法,持戒茹素迺是小乘,惟有日
本,葷素並進方稱大乘。斌宗提示日本大本山管長「持戒素食不讓中
國, 既是大乘,胡薄彼為?」 ( 註 63),很清楚的表達持戒素食的
立場。

  天台宗依《法華經》以判一代時教,且最崇《法華經》,由於斌
宗《法華經》要釋稿未得,筆者無法就其法華體系,有系統的分析斌
宗法師對於天台學中:性具、實相、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一念三千
、一心三智、止觀等概念、理論和修持法的看法。對於斌宗法師星羅
棋布散處於所著諸書中的天台學,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容後續論
。謹就斌宗法師解經、講經的方法以及他對五時八教的闡揚略做敘述


34頁

第二節 闡揚宗風─五重玄義與五時八教

  鄭焜仁談到斌宗法師講經:「上人每次講經,均依天台五重玄義
講釋,對每一語句則又『預釋』、『分釋』再『合釋』」,又說:「
上人說理精譬,解深入淺出,凡遇深奧難明處,每設喻以曉之,務使
聽眾能明瞭而後已!」 ( 註 64), 試舉《心經要釋》總科分判表為
例:

般若心經要釋總科分判表

┌─初 遣 執

┌─初明能觀人 ├─二 顯 性
│ ┌┤
├─二明所修行 │├─三破妄分三∥戊─────────────────┐
┌┤ ││ ┌─初明菩薩得斷果│
│├─三明所觀境 │└─四證果分二∥戊────────┤ │
││ │ └─二明諸佛得智果│
│└─四明所得益 └─────────────────────┐ │
└─────────────────────────────┐│ │
┌初總示菩薩修 ││ │
│證境界分四∥丁─┘│ │
┌─初經題 ┌初顯說般若分二∥丙─┤ │ │
       │         │ │二詳明般若真 │ │
大科分三∥甲─┼─二譯人 │ └空實義分四∥丁──┘ │
│ │ │
       └─三正文分三∥乙─┤ ┌初出名嘆益 │
                 └二密說般若分二∥丙─┤ │
                            └二正說咒語 │
┌───────────────────────────────────┘
│ ┌─初對迷心重者破五蘊
│ │        
│┌─初破凡夫我相分三∥己────────────┼─三對迷色重者破十二入
││         ┌─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
└┼─二破二乘法相分二∥己─┤         └─三對心色並迷者破十八界
│ └─二破聲聞四諦法
└─三破權教菩薩法相


  從甲乙到戊己,條分縷析、層次井然。雖然只有兩百六十個字,
卻名相龐雜、修持法繁複而難解的心經,經此解析,再加上預釋、分
釋、合釋甚至「餘論」(無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就容易明白了。

  天台「五重玄義」,內容分通別兩種,通則「七番共解」;別則
「五重各釋」。七番共解包含:標章、生起、引證、觀心、料簡(問
答)開合和會異。五重各釋包含、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和判教。
為了便利初學,斌宗不用七番共解,單取五重各釋 ( 註 65)。 他說
明五重如下:

一、釋名:如來的經典不出以七種立題:單人、單法、單喻、人法、
人喻、法喻、人法喻。

二、顯體:顯明性體(理體)。阿彌陀經古人多以實相為體,斌宗以
為「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

三、明宗:含有義理之所詮曰宗;統攝宗旨之所歸曰要,明白宗要即
明宗。包含了明信、明願、明持名的次第。

四、論用:精說功用、力用。阿隬陀經有四土、九品徑生之用。

五、判教:判別教相。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別一代聖教次第曰相
。( 註 66)

  斌宗法師謂「我祖天台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
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
」(註67)。
  「五重玄義」之法像子剝殼,一層層終至心,不僅透徹明白也引
人入勝。

  再述「五時八教」。

  天台判教以五時八教最為可觀。

  天台宗在實修觀行方面,有明細實驗的行儀;在教理研究方面,
整理了固有經論,開啟了暢佛本懷的教義,為後世研究教義的人指示
了一整套的治學方法和趨向目標 ( 註 68)。

  ┌─初─經題─分三─┐ ┌─初─明五重玄義─分二─┐
  │         │ │ │ ┌─初─述意
甲─┼─二─譯人 └─乙─┼─二─正解經題 └─丙─┤
│ │ └─二─正明
  └─三─正文 └─三─重約教理行果


37頁

  釋迦牟尼佛說法、談經三百餘會高下深淺都是隨機施攝,結集為
三藏十二部,浩若瀚海,使研究佛教的人不知從何著手。北魏菩提流
支法師判釋迦一代時教為「一音教」理由是「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
隨類各得解」,繼起者有十幾家,「以智者大師的四教,體系最為完
整」,對於天台宗持相當批判態度的南亭和尚就認為智者大師才是天
台宗的始祖 (註69)。

  斌宗法師是天台弟子,讚美五時八教「確實夠稱為彌天高判」
(註70) ,嫻熟五時八數也是極其自然的。

五時八教圖


請參照原書(圖略)

  斌宗法師說「五時八教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在
時間方面「嚴格而精密的判釋為通別五時」;在教法方面「明細而適
當的判為兩種四教─八教」。

  五時指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直談大
乘圓頓法門,令其頓超直入,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為華嚴時;專談
小乘教義,獨被一類鈍根眾生令其由小轉大、超凡入聖為阿含時;方
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為目的是
為方等時;破妄顯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餘執,融通轉教,趨進中
道實相之門,是為般若時;開權顯實一會三乘之權,歸一乘之實,由
前彈斥(方等時)融會(般若時)至於機已成熟,是為法華時。以文
意教義相同者依類結歸別五時攝,再以明通五時而融洽之。

  釋迦如來隨機施教,「歸納起來不出八種教相,八為兩種四教─
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

  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和不定教。「化儀四教詳細研究
起來,須各約教、行、部三義釋之」。

  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藏教是小乘三藏教。通教是前通藏教、後通別圓大乘教。別教獨
被菩薩,不通於聲聞、緣覺二乘。圓教是圓滿至極、究竟成佛之教。
以教中所含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來判教。

  藏教修析空觀─有外見空;通教修體空觀─即色而空;別教修次
第三觀─由空入假、由假而中,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空之外有中
道;圓教修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
無空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有即中道。

  斌宗法師引《涅槃經》<聖行品>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
謂「法華時喻如醍醐味,這是一種很恰當的取喻」 ( 註 71)。

  斌宗法師不僅演說五時八教,他也以此判別各經。斌宗論《心經
》云:

  「此經說在方等之後,為六百卷大般若所不能攝,為行深般若,
獨被大乘菩薩之不共法;於五時屬別般若時,於化儀四教為漸教之終
;於化法四教則帶說通別而正明圓教之理。因此,它是以大乘熟酥為
教相的」 ( 註 72)

  斌宗判《佛說阿彌陀經》云:


39頁

 「本經專為五濁眾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三
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本經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
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為阿含時……不論何人,更不擇何
類之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
…此經專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
疑明顯的。

  於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有秘密咒
(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

  於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別的三根,歸入圓教……本經所說
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為教相。本經雖屬於方等,但義
理實際詮入圓教,非由漸教歷進別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
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於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詮圓」
為教相最為合理,唯異於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註73)。

  斌宗法師在《楞嚴義燈》一書中又判《楞嚴經》為方等所攝無疑
。通別五時中屬方等,是漸時非漸教。化儀四教中是頓教相非頓教部
。「放光說咒屬秘密部,阿難悟大,登伽證小是不定教,於化法四教
中,正呵藏教,傍呵通別,獨明圓教也。固知此經乃大乘生酥毒發為
教相(生酥毒發同醒醐)」(註74)

  由於篇幅和時間的限制,本文就斌宗法師在講經時的「五重玄義
」和「五時八教」等「教契天台」的形式部份,略為敘述,至於「以
常、樂、我、淨四德為體」之義理以及天台宗法以「五重」演系統分
析,深探奧義;以「八教」型範眾說分門別類,以「五時」為諸經斷
代作系譜式考察。以上斌宗所受天台學方法論及義學闡發部份之敘述
,則請俟諸他日。

40頁


第三章 結 論          

  斌宗法師是個詩人、弘法僧人,是個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唸書
和尚。

  明末清初佛教隨著漢人移民的腳步東傳以後,台灣就缺乏研教著
述的學問僧,直到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到台灣來辦佛教院、一九五○
年,大陸學問僧大量東渡之後,這種情況才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在此
之前,斌宗法師是一位值得我們致敬的罕見的學問僧。

  由於弘法事業太忙(有能力解經的和尚少)、身體又不好(心臟
病、高血壓、瘧疾),斌宗法師從事著述的時間並不多,留下的《斌
宗法師遺集》是台灣僧人罕見的佛學著作,雖然卷帙不很多,卻更令
人有彌足珍貴之感。本文在研教解經方面,特別注視斌宗法師闡揚天
台宗風的五重玄義和五時八教這兩點。

  五時八教是天台宗開宗的根基,也是一套縝密易行、效果廣大的
研究方法。先以歸納法得到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信、
解、行、證的特徵,繼以這些特徵組合、型塑各和範型,再以這些範
型來判教。智者大師是曠古少有的高僧,斌宗法師在台灣闡揚五時八
教,在方法論上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貢獻,縱使在某些方面,筆者也
不盡同意他的看法。


41頁

注  釋              


( 註 1) 關於斌宗法師的出身及青少年時代的活動,據鄭焜仁所撰<
斌宗大師略傳>,見於《斌宗法師遺集》(法濟寺、中華佛
教文獻編撰社五版本)頁一~四。

( 註 2) 早年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知識分子出家人更少,佛教又
與官方祀典道教、常民信仰混雜。僧侶不識之無而忙於建醮
、演放珈瑜焰口、經懺者眾;講求佛法教理者少。參見拙著
<佛教在台灣的開展( 1661 ~ 1895A.D )>收於《台灣
佛教的歷史與文化》論集(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出版),
又收入《台北文獻》直字第九五期,1991.3. 台北。

( 註 3) 各集彙編為《雲水詩草》,《煙霞吟稿》未收入其中。斌宗
法師嗣法門人釋慧嶽認為其師《雲水詩草》:足以顯示上人
之修證,實源諸天台止觀奧義而來!因其為超脫自然;絕無
煙火味的《山居詩》,使讀者如親歷世外,涵泳於無著的境
界中,妙承天台寒山禪的三時遺韻!(見於《斌宗法師遺集
》<刊行五版後記>

( 註 4) 白聖:<斌宗《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序文>(民國六十四年
三月、高雄人生書局,三版)

( 註 5) 朱鏡宙:新竹古奇峰法源寺開山祖師斌宗和尚塔銘,見於《
斌宗法師遺集》頁二十六。

( 註 6) 李炳南:<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序>(高雄
人生書局、民國六十四年正月版)

( 註 7) 斌宗法師演講、開示極多,但遺留的語錄、演講錄、開示錄
之類文稿極少。譬如《我人生死之由來》(高雄人生書局、
民國六十年四年正月版)一書中收錄的<新春開示─民國四
十三年元旦於法源寺講>即充滿詩意、茲節錄數語如下、欲
進窺詩人佛境者、請參閱原文:

  「(前略)大地一遇到春的光顧,萬類多要生起色彩來。所謂千
花競秀,百鳥和鳴;山光水色格外明媚,柳綠桃紅互爭燦熳,處處流
露著春的顏色,物物顯示著春的嬌艷,點綴著春的景色,充滿著春的
氣象。似乎連咱們寺門口的幾塊古石也都有點新態度表顯出來。可說

42頁


是「風光隨處好,景色一時新」。這麼良辰淑景,真是一刻千金,足
夠惹人陶醉了。因此人們一逢到新春,都能不惜一切,隨各人的心志
與方法,儘量地去欣賞它──春光。連那久為失志的廢木殘樹,也知
春光好,都能趁時發榮;就是最卑賤的野草溪藤莫不都能奮起弱小的
氣力去接受春的惠澤,而發揮著它們的本能──默默地茁起根芽,萋
萋地青青綠綠的茂盛起來。(中略)

  我來引一首唐朝韓愈做的詩作警策,題目是「晚春」,詩云:「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
飛」。這首詩是很有意義的。他說:草木也知道東君─春,不久將要
消逝的,所以奮發精神拼命地去爭取最後的春光─百花鬥艷。只有楊
花和榆莢,卻毫無才思,祗知道像雪一般地在廣漫的天空飛舞著。它
的大意是譬喻人們,生於世間,毫無樹立而混過一生,正與楊花榆莢
一樣的。我們學佛人既有緣遇到佛法,如果不知道勇猛精進,求取道
果,那未,與楊花榆莢還有什麼差別呢?人為萬物之靈,花是無情─
無知的草木,我們要做一個不愧於草木的人才對!(中略)
  大家讀到這首詩,有沒有感想呢?新春這麼好,佛法更比他好!
人們未遇到佛法以前的生活,好像一切萬物未遇到春以前的境界一樣
。以前的境界是什麼?冬天啦!秋天啦!夏天啦!它們的境界又是什
麼?讓我來介紹一下。
  夏天的境界是:炎風熾日,爛石煎沙,整個大地如一烘爐。古詩
說「山川炎似火,天地熱如爐」。這是多麼可畏呢!因此夏天是為人
們最討厭的,所以稱為炎夏,酷暑。酷字是含有殘忍的意思,正為夏
天能困苦人的一種表示。以其炎威可怕,故有避暑、苦熱這些事情的
產生。至於春終沒有聽過有酷春,避春,苦春等這些名詞。
  秋天的境界是:林疏木落,風颯霜凋,千山憔悴,萬境荒涼,這
是多麼使人蕭殺不堪!因此,那別思離愁大半都被它─秋,觸動而生
起的,古人說:「遊子思鄉淚,征人旅夢孤」,「愁增宋玉,髮白潘
安」;以其蕭殺愁人,故有悲秋,驚秋的這些名詞去形容它。至於春
根本就聽不到所謂悲春,驚春了。
  冬天的境界是:雪飛霜降,地凍天寒,古詩云:「葉盡千山瘦,
霜寒百草枯」。這是多麼黯淡呢!以其凜冽侵人,故以嚴冬稱之:以
其萬木凋謝故以窮冬稱之。至於春則不能以嚴春,窮春來稱呼它。嚴


43頁

字是含有畏懼,戒嚴的意思──謂為寒威迫人,連那無知草木也不敢
伸出腳手來──抽根發芽──這就是畏懼的意思;冬天要多穿衣服,
預防寒氣的侵襲,這就是戒嚴的意思。楚辭云:「秋既戒之以白露兮
,冬又申之以嚴霜」。至於春那就不這樣了,除了景色殊勝外,它的
佳號卻來得非漂亮──錦春、芳春,還有春光、春色,和嬉春、遊春
的種種美稱,這些專美名詞,確為東君──春,所獨占,終沒有其它
的份兒(中略)。
  學佛人和一般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一切境上能夠觸景觀心會通佛
法而善用之罷了。以上所說種種是以新春喻佛法。要之,春是含有柔
和溫暖義;可表佛教的慈悲心。夏是含有殘酷義──炎熱;可表人們
的殘忍心。秋是含有憔悴義──蕭殺;可表人們的愁苦心。冬是含有
畏怯義──寒威──嚴冷;可表人們懦弱性。這些表示到底有什麼取
意?總而言之,要諸位見到溫煖而美麗的新春,當自檢點一下,我們
有沒有如春那般溫煖煦物慈悲心去利益人群?不可祗知貪圖嬉春踏翠
而已;否則成為迷戀五塵陶醉浮生的一類人了。
  看到炎威可怕的夏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如夏天那種
炎威的殘忍心去惱害一切眾生。不可祗知避暑消夏而已,否則成為消
極逃生一類人了。看到蕭殺愁人的秋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
有被那如秋天蕭殺愁人的煩惱痛苦所苦困擾,又不可發生厭世悲觀的
心情;學佛人當能擺脫逆境,安心樂道過日;否則沒有真實獲到佛法
的受用。看到嚴冷畏人的冬天,當自己檢點一下,我們有沒有像無知
的草木那種怯弱心情,學佛人要具有大無畏精神,勇猛精進(一方面
精進利生、一方面精進佛道)這才不負學佛;否則成為焦芽敗種,不
敢向上進取大乘的孤調解脫了。以外還有種種表示,列表如下:

   ┌一、能改造真善美的人生──如春能令萬象一新,景色宜人。
   │
   ├二、能解除人生的痛苦──如春沒有那些炎威酷熱等苦。
   │
佛法─┼三、能消滅人生煩惱──如春沒有那些蕭殺愁人的景象。
   │
   │四、能發揚救世無畏精神──如春能鼓勵那些被寒威侵迫得連一點生氣
   └  都沒有的草木使其生氣勃勃欣欣向榮起來。

(下略)」


44頁


( 註 8) 朱元璋(明太祖)<御制皇陵碑>文。《紀錄彙編》卷一。

( 註 9)( 註 10) 《雲水詩草》頁一。

( 註 11)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

( 註 12) 《雲水詩草》<曹溪南華寺>、<遊南海普陀山>、 <寧
波阿育王寺>、<天玲瓏岩>、<古天童>諸詩。

( 註 13) 同 ( 註 11)。

( 註 14) 《雲水詩草》<禮八指頭陀塔>。

( 註 15) 同 ( 註 11)。

( 註 16) 《雲水詩草》<謁金山仁山老法師>。

( 註 17)《雲水詩草》<掛缽潤州鶴林寺值靜觀法師開講圓覺經>。

( 註 18)《雲水詩草》<宿西湖靈隱寺>、<天竺寺>、 <雲棲寺
懷古>、<月夜泛舟西湖>、<蘇小墳>、<孤山懷古>、
<虎丘瑪瑙寺懷古>、<廬山黃龍寺>、<廬山碧龍潭瀑布
>、<過東林寺虎溪橋口占>、<廬山雜詠>。<贈廬山大
林寺竺庵老和尚>。

( 註 19) 斌宗: <雪竇遊記>《我人生死之由來》(民國六四年正
月高雄人生書局版)頁一五五。 斌宗法師在此結識不少道
友。

( 註 20) 《雲水詩草》<黃鶴樓懷古>、<夜遊黃州赤壁江>。

( 註 21) 《雲水詩草》<與性全和尚暨陳錫祥居士等同遊池州府齊
山題翠微亭>。

( 註 22)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

( 註 23) 此文發表於《弘化月刊》,收錄於《我人生死之由來》。

( 註 24) 斌宗:<雪竇遊記>,民國廿四年五月十五日作, 收錄《
我人生死之由來》。 《雲水詩草》中錄存《奉化雪竇寺雜
詠》詩十二首。

( 註 25) 同 ( 註 22)。

( 註 26) 斌宗:《佛說阿彌陀經要釋》自序云: 余自民國二十九年
春,自天台歸來,力弘此經,計十餘次。(頁五)

( 註 27) 吳湘相: 《第二次中日戰史》第七篇第一章第一節「日軍
改用守勢戰略」( 1974.2. 綜合月刊社、台北)頁 574。

( 註 28) 宮崎直勝: 《寺廟神?升天》(東都會社昭和十七年十二
月,頁三七~一○三。可參閱《台灣省通誌》<宗教篇>。

( 註 29)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並增列慧嶽法師口述部份。

( 註 30) 《水詩草》<東遊雜泳>。 比叡山是日本天台宗的大本山
。參見

45頁


田村晃祐《日本佛教?宗派》(東京書籍會社, 1983,東
京)頁六二~八二。田村氏專研日本天台宗。

( 註 31)( 註 32)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

( 註 32) 斌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自跋。

( 註 33) 同前並慧嶽法師口述。

( 註 34) 同前並許炎墩先生口述。

( 註 35) 同 ( 註 31)

( 註 36) 斌宗《佛說阿彌陀經要釋》自序。

( 註 37) 慧嶽: <我對慈老法師的敬仰和哀思─為老人圓寂一周年
而作>《慈航大師紀念專輯》(慈航社會福利基金會)頁
434 ~ 435。

( 註 38) 道源:<與慈航法師>前書頁 148。

( 註 39) 同 ( 註 37)。

( 註 40) 同 ( 註 31)。

( 註 41) 斌宗法師的講詞, 慈航法師將之發表於《菩提樹》雜誌創
刊號,題為「借花獻佛」。

( 註 42) 同 ( 註 37)。

( 註 43) 《慈航大師紀念專輯》頁 202。

( 註 44)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

( 註 45)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斌宗法師遺集》(民國七十七
年十一月五版)。鄭壽彭序文。

( 註 46) 朱鏡宙: <新竹古奇峰法源寺開山祖師斌宗和尚塔銘>謂
:「冬講地藏經於岡山龍湖庵, 是為台僧正式說法之始」
(見《斌宗法師遺》集頁二十六),若謂「台僧說法之始」
自非事實,加「正式」二字,就某種意義而言則屬實情。

( 註 47) 斌宗《佛說阿彌經要釋》自序。

( 註 48) 江燦騰: 《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 ~ 1995 )》
(南天,1996,3, 台北)頁 294。

( 註 49) 鄭壽彭《斌宗法師遺集》序。

( 註 50) 李炳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序(高雄人生書局 64,
正月版)

( 註 51) 許炎墩先生口述。

( 註 52) 同 ( 註 4)。


46 頁


( 註 53) 同 ( 註 47)。

( 註 54)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頁一。

( 註 55) 《楞嚴義燈》頁廿七。

( 註 56) 《楞嚴義燈》頁四七。

( 註 57) 斌宗法師寫完經題即入涅槃(慧嶽:刊行五版後記), 未
能窺其全貌。
關於日本的天台宗及台密的發展, 可參看宇井伯壽《中國
佛教史(李世傑澤、 協志工業叢書本)頁 184 ~ 185 以
及田村晃祐《日本傳教?宗派》<天台宗><密教?隆盛
>(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昭和 62 年,新裝一刷), 頁七
六~八二。田村氏是研究最澄和德一的專家。

( 註 58) 斌宗: <在台中蓮社傳授在家菩薩戒開示>《我人生死之
由來》頁一三三。

( 註 59) 前書頁一四四。

( 註 60) 同前頁 139 ~ 141。

( 註 61) 同前頁 142 ~ 143。

( 註 62) 同前頁 146。

( 註 63) 朱鏡宙<新竹古奇峰法源寺開山祖師斌宗和尚塔銘>。

( 註 64) 鄭焜仁<斌宗大師略傳>。

( 註 65) 斌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頁 174。

( 註 66) 同前頁 175 ~ 180。

( 註 67) 斌宗《佛說阿彌陀經要釋》頁 31。

( 註 68) 參見吳仲行<中國大乘八宗佛教概述>《中國佛教史論集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 45.5. 初版,台北)
,頁 118。

( 註 69) 南亭《釋教三字經講話》《南亭和尚全集》(華嚴蓮社
民國七六六年九月初版)頁 113 ~ 121。

( 註 70) 同 ( 註 65) 頁 198。

( 註 71) 摘自斌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本經五重玄義>關
於「判教」部份。頁 180 ~ 213。

( 註 72) 前書頁 200。

( 註 73) 同 ( 註 67) 頁 31 ~ 32。

( 註 74) 《楞嚴義燈》頁 8 ~ 9。

 
 
 
前五篇文章

关河的净土学--中国净土宗的北源

《教观纲宗》绪论

撰写“佛教伦理学”的“教证”与“理证”

禅宗圆相论探原

索达吉堪布的劝友放生书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大师道绰

净土宗二祖善导

菩提道次第和修学净土法门

菩萨摩诃萨的十种魔业和舍离之道

恩海难量--缅怀汉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刘公锐之金刚上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