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灯前禅影(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灯前禅影(二) 七佛的共同校训 王开府 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87.7.7
   据宗宝本《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受五祖弘忍传法及衣钵后,随即南返。五祖的其他弟子获知消息,想夺回衣钵。有一位名为惠明的僧人首先追到六祖。六祖于是将衣钵放在石头上,惠明居然拿不动,只好改求六祖说法。六祖当下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闻言大悟。
   六祖明白指出,要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须在善恶不思之时。“本来面目”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超越善恶,不能在善恶中被辨认。
   这真是个奇怪的说法,难道一切宗教的目的,不是劝人为善去恶吗?善恶不分,又如何惩恶劝善呢?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阿难说:“在一首偈颂中,便具足诸佛、辟支佛、声闻的教法。”这就是一般所谓的“七佛通偈”。相传这个世界先后已有七佛出世,释迦是第七位出世的佛,七佛的共同教诫,即在此一偈中。原偈文如下: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过去七佛教导弟子的共同校训,明示诫恶劝善之意。本偈的前二句好懂,但“自净其意”如何解释呢?阿难说:“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又说:“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由阿难的语意来看,“自净其意”是指“心意清净”,其功能为“除邪颠倒”以至“去愚惑想”。
   在《增一阿含经》的〈十不善品〉中,七佛各有禁戒之偈。上述的“通偈”其实是第六位迦叶如来说的。释迦的偈为:“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可见不只心意要清净,身、口、意三行都要清净。“仙人道”指“八正道”。三行清净,分开来说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项修行都有其具体内容,并没有直接谈到“不思善、不思恶”。
   不过,第五位拘楼孙如来却有二偈,其第二首说:“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拘楼孙如来劝人:不诽谤人、不观是非,只观自己的身行之正不正。“是非”是指世间的善恶,“正”是指正道,也就是上述的八正道。谛观身行,观的内容是无常、苦、空、无我,而非世间的善恶。严格地说,如实正观,与“正念”“正定”有密切的关系,由念与定而具谛观实相的能力,以启发正智(慧),得正解脱。
   如果以上的诠释不误,则“七佛通偈”中“自净其意”一句,可能有更深的含意。七佛的教诲,应不限于一般善恶的劝诫。所以,前两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与此“自净其意”并非同一层次。前两句是“戒”;第三句则进入“定”“慧”的层次。在为善去恶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心意的清净,这是由正念、正定而如实正观实相所成就。在定慧之中,才能彻底“除邪颠倒”“去愚惑想”。所谓“颠倒”,就是指: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染为净的邪见。
   因此,“自净其意”是超越善恶的层次,而证入解脱的智慧。这与六祖所说善恶不思的“本来面目”,可以相通。“自净其意”是循传统佛教义理,指修行证果而言;“本来面目”是依真常之说,指本心自性而言。因果不一不异,义可互发。
   上述的七佛通偈,也见于南传《法句经》第一八三偈。至于超越善恶之义,在《法句经》也常见,如:
   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第三九偈)
   以弃善与恶,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实为比丘。(第二六七偈)
   若于此世间,超脱善与恶;无忧清净者,是名婆罗门。(第四一二偈)
   七佛通偈在诫恶劝善之后,更勉人不执著于本无自性之善恶,才能使心意真得“无忧清净”。禅宗之善恶不思,与佛偈之自净其意,在超越善恶上,实同一意趣。

 
 
 
前五篇文章

灯前禅影(三)

灯前禅影(四)

灯前禅影(六)

灯前禅影(七)

禅宗审美感悟的生发机制

 

后五篇文章

禅与心灵改革

论述禅宗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禅宗:从中国传向世界

念佛堂规约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