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从凡人到圣者阿罗汉——禅观的发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凡人到圣者阿罗汉——禅观的发展
  dhiti
  这是作为一些禅修经验的个人思考,在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别的方式。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没有必要作为绝对的“权威”。每个人可以选择他觉得适合的方式。
  在一般看来,一系列成功的禅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基础维巴沙那、禅那之止、维巴沙那之深化、阿罗汉果证。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禅观经验的人来说,开始阶段进入止禅训练是比较困难的,同时缺乏对于佛教整体的基本正见,这样的修行在我看来并不合适。佛教的禅观并不是一个具有错误见地的人可以真正得到的,因此在起初,一个想要禅观的人应该了解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训练方法、维巴沙那对象等基本问题。
  如,佛教的意义在于自己和别人内心的净化,或者是烦恼和轮回的彻底止息——涅磐。
  佛教训练方法在于一个基础的道德范畴——五戒等、禅定及维巴沙那,而其训练的核心则是其中的维巴沙那。
  维巴沙那的目的是要了解每个人身和心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放下对此二者的不如实见和贪执、欲爱。因此维巴沙那的观察对象就是身和心两者。
  当然除此之外,他必须对于基础戒律有所保证。
  当能如此简单且比较好的记忆了以上法义后,则可以在指导下进行“基础维巴沙那”的训练。我们可以把“基础维巴沙那”看成是基本理论学习的实践或者具体化。
  在整个“基础维巴沙那”中,操作是容易的。可能玛哈希长老的内观值得推荐给进行基础内观的行者。因为观察腹部的中上部分随着呼吸的自然起伏远比一开始就注意鼻端或者别的什么取相来得容易百倍。
  而早期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在练习注意鼻端呼吸的方法时,往往容易因为注意力不知道轻重缓急而发生神经性头痛的问题。
  “基础维巴沙那”这一阶段也可以通过手的移动、身体的转动、来回行走的行禅等方式。
  特别是来回行走的行禅,这一方式和坐着的方法结合,可以动静结合。   “基础维巴沙那”的实践者往往容易急躁和急于取得成效,这往往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因此,早些时候的禅观最好时间少一些,而不要搞得太长。因为这样你非但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倒反而因为无所得而对于自己和禅观永远失去信心。
  一般,一些敏锐的“基础维巴沙那”在一段时间后,在真正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最好的行者就可能取得某些果证,如预流果等,玛哈希长老的许多弟子在此取的这一果证,据说大约有几十万位;而即使一般的行者也会产生一些有力的近分欲界禅定,享受清净法喜;同时取得对于佛教的正见这也是容易的。在此一阶段对于所谓“人”只是身和心而并无“人”存在,以及身和心是无常、苦、无我的会有一基本之真实了解。
  在取得一些成功后,如果“基础维巴沙那”已经获得效果后,则可以开发禅那之止。当然,有行者愿意继续直接实践“维巴沙那之深化”也是可以的,但这样比较容易在“维巴沙那之深化”中感受到烦恼的苦痛,因为缺乏定力的“基础维巴沙那”是容易的,但“维巴沙那之深化”则是艰难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
  禅那之止一般推荐用最著名的阿那波那止禅或者慈心定等,因为这是比较容易和直接的方式。
  阿那波那止禅是由于轻轻、放松的观注自己呼吸在鼻端人中位置的进出而实践的,如果觉得有困难的朋友可以借助“数”的方法,总之这都会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开始正念呼吸时粗时短时停,但如果能很好且耐心、放松的调整对于呼吸的正念,一般“阿那波那止禅”取相就会产生,可能类似于一团棉花样的感觉出现在人中位置,当能够耐心继续且不紧张而放松坦然的实践后,“似相”就产生。“似相”因人不同,有的会是一小团白色花或者一个光点或者是一个小太阳或者小月亮什么的。但它是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在此同时必定会伴有很深的清净喜乐、专注等情况发生,以至于会遍满全身。如果继续调心修学,则会发生色界安止定。
  而慈心定可以通过一些偈语的背诵而发生,也可以亲近有慈心定经验的行者时发生。
  不过以上止的修行是因人因环境而异的,每个人快慢会很不同。有的人会在一座间就成功,而有的人则要修习好几年才成功。
  当有了这一定力后,这一定力指具备“似相”的近分定或者色界定之后。
  每次上座可以先进入近分定或者色界定的范畴,然后出定。这时候,心由于受到近分定或者色界定力的清纯特性的影响会变得具有很强的如实观察力。这时候,就可以作“维巴沙那之深化”。
  由整体的观察身体开始,会发现身体的物质在发生如无数水泡爆炸般的变化,然后则会发现心法也是如此变化。当这一观察过程深化时,身心轮廓会消失,而只见到快速变化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并逐渐能辨认出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当这一观察随着前面所入近分定或者色界定的定力退失而模糊后,则停止“维巴沙那”。并返回之前的近分定或者色界定修习中以重新获取的力量。如此周而复始的修行。
  当这一观察变得纯熟后,行捨智就发生,这时候“维巴沙那”会变得容易,止和观的力量会融合在一起发生效力,当这两者完全平衡时,则会完全整体的视见身和心的无常、苦、无我的某一些特点,时间只瞬间。但果证会同时发生。即经验预流果证、一来果证、不还果证直到阿罗汉果证。
  在这里,除非直接获得阿罗汉果证就不需要继续修习外,别的果证则还需要如以上所述而继续修行,就是反复修行止和观,以止获得力量,以观获得智慧。一直到阿罗汉果证。在此生断尽无明和欲爱的俱生烦恼,获得有剩余涅磐,并在此生命终了时永远结束轮回的生活而证永恒之无剩余涅磐。

 
 
 
前五篇文章

蒋贡拿旺累巴尊者传─往生弥陀净土的藏密大成就者

《未曾有因缘经》之“饮酒念戒”初探

佛教禅修中的伦理学

佛教的世界观、业、轮回

安乐死的伦理反省

 

后五篇文章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

从态度到力量 西方人所寻找的禅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宗舜法师:魏源辑《净土四经》校点说明

物理与唯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