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观心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观心得

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
——庞居士

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中写道:“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欲望与追求的世界。人生存在其间的日日夜夜,常常自以为把握了、获得了、拥有了什么,但若是张开手掌审视,却总是空空如也,连我们自己的存在也会在时间之浪中不断被淹汰入遗忘。
唐代诗人沈佺期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人类的短视、迷失和终极价值的失落在这里浓缩成一个清晰而悲凉的写照。
是什么造成了此种状态?佛陀做了清楚的开示:“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譬如狗,绳系着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如是凡愚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受、想、行、识,随色、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受、想、行、识。” (《杂阿含经》)
这是多么单刀直入的智慧啊!无明使我们充满了欲望,欲望使我们对万事万物执著不舍,又因为执著不舍于万事万物,我们轮回于生死。更可悲的是,万事万物,色、受、想、行、识,我们执以为实有的,用佛的智慧看来,不过是因缘和合、如露如电的幻像。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按照常识,我们所见一物,如桌椅纸笔,总是实有这样物体本身,能让我们的感官感知。且一杯甘醇绝不等同于酸水,一位佳人绝不等同于老妪,因物与物之间的质料差异可以为主体所分别,从而有序列层次地构筑了整个客观的、物质的世界。而实有一客观的、物质的世界体系,是人生追求和执著之合理性的前提。
但佛家的卓见是超越性的、也是革命性。佛与菩萨,通过行深般若波罗蜜,观照到了世界背后的真相。他们看到了,所有物体,我们对它的全部了解,仅限于我们主观的本能认识。而这一认识是局限的、歪曲的、不真实的。坚、湿、暖、动等感觉材料被人类理所当然地视作是心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具有自性的客体,殊不知其实却是心识(阿赖耶识)中观念(种子)互相作用、缘会而成的烟云,是一阵春日的野马浮尘、一幅点阵构成的图景、一串音符抑扬的旋律。佛家断言,无论从空间性还是时间相续性来说,外于我们心灵的独立主体,并不存在,也毫无意义。五蕴的种种,相有而体虚,作用有而实体无,不真而空。著名的掌珍比量概括为:“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另一方面,之所以人人都有那种先天实在性的认识坎陷,其缘由是根本无明障蔽了我们的觉性——也即本该具有的正确的认识能力、佛性。释迦牟尼本师激情洋溢地对着启明星宣言,人类心性本净、人类心性可以达到明澈的智慧,只是大多数人此刻的天空里,乌云暂时遮掩了阳光。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寻找出离的方法。如同找到了病根,还得看有没有治愈的希望,如有,治疗的药石又该用什么?以及治疗后可以达到怎么样的状态?佛祖在世时,只是简单地宣说了流转与还灭的顺逆十二缘起观、三法印观,八正道、三学、六度、五戒十善等实践方法,以及作为涅盘之果的“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境界。
而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派,以及之后无着、世亲菩萨开创的唯识学派,则是沿着佛所开示的这条道路走了下去,而非某些人戏说中“释迦牟尼是牛顿,龙树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另辟蹊径。即以龙树自己的态度来看:“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一边是牢牢体悟把握佛的理论和实践精髓,一边是根据时代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丰富细化其教理与方法,让更多的学人能够一窥堂奥、开启心胸。因此,我相信,大乘行者从精神气质上是释迦牟尼更忠实的继承者,他们所行走的路径也更方便实用,龙树菩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行为绝不能理解为党同伐异,般若思想正是缘起理论的逻辑发展,般若行正是学佛的第一义行。
僧肇的《不真空论》中阐释道:“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故而般若行无非中道,中道行便是不着不住,“不住於相而修六度万行”,在修六度万行中触事而真、体道入圣。
收摄回一个刚刚起步的学人,初识了上述这些道理后,应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下承当。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谨依佛菩萨的教诲,用踏踏实实的实践来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而一切实践,正是“戒定慧”三学的内容,趣归于放下了执着虚妄的内心,臻于对世界万事万物本质的如实了知。而多远离一步幻象,我们也就多走近一步真实的自我,多得到一份真实的解脱。《大般涅盘经》上说:“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我常常想起洞山良介禅师的偈颂,觉得它可以成为自己修行的座右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前五篇文章

中观论本颂(藏文/英文版)

Madhyamaka Buddhism 中观佛学

"唯识"的理解

法相辞典弁言

法相唯识学概论

 

后五篇文章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序

班禅的来历

禅修菁华

唯识学九大要义

世事无常—佛教的无常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