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重温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通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内容提要:禅净本来不二,只是应机不同,故禅净自然融通。但历代不乏禅净诤论,因此具眼宗师总是剀切阐说禅净融合圆通,其中兼祧两宗祖师的宋初永明延寿大师,是禅净融通思想的集大成者,贡献最著,影响最大。本文重温大师《神栖安养赋》与《万善同归集》的禅净融通思想,并就关于《禅净四料简》的有关争论,结合大师的基本思想与行履,以及近现代禅净两宗泰斗虚云与印光的分析,说明《禅净四料简》没有所谓贬禅扬净的问题,否定其是大师所述的质疑是不能成立的。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合圆通思想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永明延寿 禅净融通 万善同归集 禅净四料简 神栖安养赋
  佛法本是一味,禅净皆是佛说。故禅净本来不二,自然融通。只因众生根机不同,时机因缘有别,佛由平等大圆智中,随顺方便,成各所作,说八万四千法,殊途同归,咸入觉海。佛灭度后,诸大祖师菩萨,续佛慧命,宏宗演教,契理应机,分宗立派,无非善巧导引无边众生背迷合觉,离苦得乐。事相有别,理体无二。中土大乘佛教,到隋唐时,教(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律净密八宗相继并起,盛况空前绝后。虽然各宗化机不同,各有特色,但诸大宗师均深契佛之本怀,并无互相排斥的门户之见,不乏相互赞叹吸纳融通之例。 五代之后的中土佛教,虽然八宗均有所延续,但以禅净两宗最盛,明清以降,则更以净土法门为盛。故禅净关系,可谓贯彻中土佛教发展过程始终的一个重大问题。禅净本来不二,故禅净自然融通,原无本质分歧。但未达禅净的旨者,往往妄生异见,赞自贬他,而起争论。因此唐代圭峰宗密、慧日慈愍、飞锡等大师均有阐述禅净教融通的著述法语,频申佛之本怀,摒斥妄见误解。然而,唐末五代时,禅教净之争尤烈,一些空腹高心的末流,妄起争执,甚至大兴攻诘。于是,五代末北宋初,有“东南佛国”之称的吴越大地上,有“古佛再来”之誉的禅门真狮子、教门大通家、净门大圣贤应现于世,一身兼祧禅净两宗祖师的永明延寿大师出广长舌,发狮子吼,言传身教,著书述说,再申诸法平等一如,禅净圆融无碍之旨,力倡诸宗融合,万善同归,禅净合修,以进一步畅佛本怀,续佛慧命。永明延寿大师禅净融合圆通的思想为宋以后中土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奠定了基础。然而,禅净之诤一直未曾停息过,至今仍时有所闻,甚至还有互相攻诘挞伐之声,硬把原本一味的佛法、本来不二的禅净,弄成两截。所以重温一下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合圆通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永明延寿大师一生著作等身,《宗镜录》百卷既是法眼宗禅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可以说是宋初中土佛教的百科全书。按清世宗雍正的说法 “五千教典入《宗镜》而无余,《宗镜》百篇括教典而无剩。[1]”《宗镜录》中蕴含着禅净融通的思想。而大师直接论述禅净融合圆通思想的著作,主要有《万善同归集》[2]、《神栖安养赋》、《禅净四料简》等。
  一、《神栖安养赋》与《万善同归集》的禅净融通思想
  《神栖安养赋》是最集中体现大师禅净融合圆通思想和弥陀净土趣向的,通篇仅四百余字,言简意赅,归仰心切。先恭录如下: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住;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尔乃毕生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生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迴转,天花散前。一念华开,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证法而尽厕先贤。考古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迷为悟而昭彰。探出仙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燃臂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药来迎而弗从,天童请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顶,光明境里,绝闻恶趣之名,永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鹐而忽止。处铁城而拒王敇,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镜照形之时,忽遇善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宝之行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域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花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此可说是一代法眼宗大禅师礼拜西方极乐的赞美诗,归向弥陀净土的宣言书。“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大师把自力与他力,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圆融无碍地有机统一起来了。这也是把禅净自然融合圆通起来了。“尔乃毕生受持,一生归命”,这也是大师真信、切愿、笃行的真实写照。大师示寂,如赋所言 “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往生极乐,莲位高登。大师不仅以宏丰著述、无碍辩才阐说倡导,而且以自己终生实际行持之诚笃精进与最后关键一著之奇妙现相,昭示禅净融合双修的殊胜圆满。
  《万善同归集》是大师融合禅净的最重要的著述。大师在书中广申经论,解疑析难,解粘去缚,纠偏入圆,明示诸法一如,禅净不二,理事无阂,万善同归。
  《万善同归集》篇首开宗明义的一段中,大师即以华严圆旨阐明禅净融通不二的思想: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3]。以说明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不二,华藏世界与极乐世界不二。
  《万善同归集》卷一[4]中,大师针对有人认为,称念佛号与“观佛实相,一念不生”有违,会妨碍禅定的怀疑,明白开示“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托此因缘,终投觉海。[5]” 并广引华严经、法华经、宝积经、文殊般若经、大品经、增一阿含经、业报差别经等经文,及念佛三昧宝王论、智度论、群疑论等的有关论述[6],不厌其烦,反复说明净土念佛法门与实相无相法门,非一不二,殊途同归,圆通无碍。
  卷二集中讨论禅净关系,大师进一步针对种种疑问诘难,反复引经据典,恳切阐说禅净相资而无碍之理。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7]。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等,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见[8]。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无相安乐行与有相安乐行无违不二[9]。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但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惟凭专志之诚,非信虚诞之说[10]。
  针对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厌欣分别的疑问,大师广引经论,阐明唯心净土,了心方生。而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者,须生佛国,以仗胜缘。[11] 大师指出,对于初学怯弱者,念佛乃如来胜方便,以专意念佛因缘,得生佛国,常值诸佛,终无有退[12]。
  针对业重凡夫,何能临终十念顿遣之疑,先引那先经,大石置船,因船故不没之喻,明“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又引“智论”云“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13]”
  针对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的疑问,大师引经据典指出,唯心念佛,了境唯心,了心即佛,如是念佛,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14]。大师指出,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圆,欲拯沉沦,实难俱济。如卧沉疴而欲离良医,处襁褓而拟抛慈母,则必死无疑。故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又引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花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15]。大师警醒行者,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隔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凡夫,能不求生净土[16]?又引大集月藏经等谆谆告诫(“慈旨叮咛,须铭肌骨”),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因自行难圆,他力易就[17]。
  针对那种以《观经》十六观门,皆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生的疑问,指出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不出定心(修定习观)、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这二心。大师指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因此,如临终十念成就,得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18]。
  卷四大师在论述行愿之关系时,又引智论曰,菩萨亦尔,修净土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获果[19]。再引大庄严论云,净佛国土,有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20]。
  从上面简单的引述介绍,即可显示出大师广博精深的学养与彻透一切的证境。大师通宗通教,千经万论融会贯通,尽在心中,故信手拈来,无不契合中道实相。大师禅定功深,般若智圆,净业成就,故理事无阂,万法通达,无有滞碍。真乃与诸佛心心相印的大善知识也。从理论到实践,大师不仅禅净融合圆通,而且禅净教律密皆融合圆通。佛法一味,诸法无碍,在大师身上,得到了最充分、最实在的展示。
  大师有“永明古佛”之誉,善观缘起,明察未来。故能如实而巧妙地契合中土特点,提倡并开创了宋代及以后中土佛教发展诸宗融合,禅净合修的主潮流,使“净土突兴” 、“禅宗不败” [21]。他大弘净土念佛法门,且身体力行,忠懿王闻而赞叹,为造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22]。明朝莲池大师弟子妙意广贵所辑的《莲花世界诗》,收有延寿的《临终生西偈》:“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23]” 足见永明延寿大师是深体禅净不二、实践禅净合修的典范,它将一心为宗与念念弥陀,唯心净土与往生西方是水乳交融般地结合渗透在一起了。根据大师的学养、行持、证境与最后的殊胜归宿,对于学佛修行者而言,对禅净不二、禅净融通、禅净合修更有何疑,依之而行即是,何必妄起争议,唐丧光阴。当然对于佛学研究者而言,从学术的角度也许还有不少讨论的话题,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关于《禅净四料简》
  谈到这里不能不提及流传已久的著名的《禅净四料简》。正是《四料简》指引鼓舞着无数学佛行人禅净双修,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共入觉海,同证菩提。尤其是吴越一带,大师之后净土信仰于是而大盛。永明延寿因此而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六祖,其住持的净慈寺则成为以禅净双修为特色而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道场。
  《禅净四料简》如是说: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然而,对《四料简》历来有许多争论,批评置疑者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有人从文献考证的角度,说此非永明所作;二是有人指责《四料简》贬禅扬净,不符佛言祖语。其实,这两种质疑都是不符合佛法真精神,站不住脚的,有必要予以分析鉴别。
  文献考证固然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尤其对于历史而言。但文献考证法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漫长的历史变动过程中,文献的散失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历史上很多发生过的事情未必有文献记载,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事情远比记载的事情多得多;再次文献记载本身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文献记载往往不可能绝对无误地把事实记录下来,甚至会出现有意变动以至歪曲事情真像的文献记载。故绝对迷信文献记载,对文献不加甄别的做法未必妥当;若因文献没有记载,就武断地否认事实的存在,更不可取。文献考证法对于宗教研究而言,其局限性可能更大。如迷执于这种方法,那么将《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视为“伪经”的说法就会谬种流传,就有可能动摇整个宗教经典的根基。
  有人之所以怀疑《禅净四料简》是后人伪托,而非永明所作,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因现存的永明著述中无此料简。固然,据有些人研究,《禅净四料简》的文字记载最初见于元释天如维则的《净土或问》[24],但维则亦未引用料简全文,从维则的引述,可见当时此料简已广为流传,非维则伪托。那么,能否因为现存的永明著述中无此料简,就能得出此料简非永明所作呢?笔者以为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这一结论。这里关键要看料简的思想与永明的思想是否一致。从上面对永明《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有关思想的介绍,再结合永明一生的行履及示寂时的往生事迹,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禅净四料简》的思想与永明延寿的实践及其推崇、提倡净土法门的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至少是不矛盾的。因此,说《禅净四料简》是永明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永明可能未曾完整地写下现在广为流传的四料简,但在大师弘扬佛法,说法无数的过程中,类似的偈语在不同场合说过(或部分、或全部)是完全可能的,后人根据其讲过的开示法语,记录整理成这样的偈语,通过文字(可能一度散失过)或口头流传下来,也是极有可能的(大凡大德高僧说法,听闻佛法者用笔记录或口头传述的现象是很常见、很普遍的)。由此,将他人记录整理传述的四料简偈语(虽未辑入永明的著作中),说成是永明所作,也顺理成章,未尝不可,至少不能因此而说是他人伪托。因此,否定四料简为永明著述的质疑是难以成立的,至少理由是不充分的。
  《禅净四料简》引起后世某些禅者不满的,主要是从表面上看,料简似有抑禅扬净之嫌。但这里主要是针对“狂禅”之流的弊端而言的,故实质上并无抑禅贬禅的问题。读读《万善同归集》中大师对当时“狂禅”各种“邪见”(“略标”即有百二十多种)的剖析,即可明白为什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了。关于这一点,近现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针对人们的疑问所作的分析是公正确当的:“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于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呵责的‘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掺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掺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25]”。 而且这里讲的是“蹉路”,而非有人所误为的“错路”,近现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曾特地指出此点,修禅怎么会是“错路” ?“狂禅”才是错路。只是说修禅者若不求生净土,由于多生历劫的业障,关键时刻,若阴境现前,被业力牵引,很可能身不由己而走“蹉路”也[26]。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处“有禅” 之禅主要指狂禅,非真禅,故堕入否定佛国净土之断灭见。而且,这里说的是“十人九蹉路”,而非“十人十蹉路”,若是属于真有把握的“十分之一”,深体彻证即心即佛之旨,直契唯心净土的真禅者,则另当别论矣。但一般人皆是障重凡夫,谁敢保证自己是那“十分之一”?故兼修或专修净土最为保险稳妥。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许多经典都明示过的,永明大师不过是悲心切切地转述佛说而已,有何可疑?此处“无禅”之禅亦指狂禅、野狐禅、葛藤禅之类,而非真禅;无狂禅、野狐禅、葛藤禅之弊,而深信西方弥陀净土,为真有净土,故“万修万人去”,非排斥真禅也,须知真禅的唯心净土与弥陀净土是不二的。而且此处的“有净土”,乃是指心系弥陀的真有净土,而非心不在焉、心不清净的那种仅仅是口唱弥陀的“假净土”。“假净土”也是去不了西方,见不到弥陀的,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即是指此。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真禅与真净土有机结合,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冥然契合,当下证得真如实相,自然是佛门龙象狮虎,成佛作祖有份也。此处“有禅” 乃指真禅,决非狂禅,“有净土”乃指与真心、净心相应的真净土,决非离心之外别有之净土,净心之外,何来净土?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无禅无净土”,当然只能在六道中轮回,头出头没,最终堕入恶趣,在阿鼻地狱中,长劫沉沦,永无出期。
  佛教讲缘起。因此,对《禅净四料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及此后的因缘条件结合起来考察。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看其实际效果,决不能执着在文字相上,望文生义,而无视诠下之旨,避免随便以几意揣测祖意,妄说是非,而造口业。
  以慧眼观察时机因缘,针对宗派纷争,狂禅弊端,力主诸宗融合,万善同归,禅教净合一,导归净土,不惜宗派法统不传,惟求佛法慧命永续,没有彻底无我、怜悯末法众生的无上慈悲与广如虚空的胸怀,何以能做到?(后世竟常有人因此而诟病大师,实是不识大师之广大悲心也,真空无我的禅者难道还空不了所谓法统、法脉吗?执着于法统、法脉而放不下的还是大彻大悟的一代禅门宗师吗?)大师之后,虽然法眼宗的法统不传了,但真法眼、正法眼得以在禅教结合、禅净双修中贯彻始终,绵延不息,正如师之名讳:永明――佛日永辉,延寿――慧命长续。这正好比,盐溶于水,盐虽不见了,但盐的成分始终存在一样。
  三、禅净融通思想的现实意义
  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合圆通的思想及禅净合修的实际行持,不仅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当代仍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人总以永明延寿大师之后禅宗法眼宗脉不传而诟病大师,并将此归咎于大师提倡净土之过。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佛法原本无宗无派,佛陀说八万四千法,乃是应机不同。佛教传入中土,时机因缘不同,而有诸宗竞起,各宗只是特色不同,化机有别而已,并无本质区别,故龙树、马鸣被尊为诸宗之祖。宗脉的传承固然是佛法慧命延续的需要,但也带有中土宗法制社会的影响。究实而言,续佛慧命比宗脉传承更根本,更重要。慧命若失,只有形式上的宗脉传承,那是徒有虚名,又有何用?只要慧命能续,宗脉暂时不传,亦无大碍。永明延寿大师胸怀博大、眼界开阔,他着眼于整个佛法,而非一宗一派。只要能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佛教正法眼、真法眼得以永明,法眼宗不传又何妨[27]?这才是真正大彻大悟的大通家、大宗师、大善知识的本色,这要比斤斤执着于一宗法脉、一家私淑而贬低排斥他宗别派者,不知高明、伟大多少倍。前引大醒法师“净土突兴,禅宗不败”的评价是确当的。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合圆通思想使佛教适应时代变化,得以在中土广为流传、深入民众,使慧日永辉,佛光普照,其贡献与影响是极为巨大而深远的。袾宏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卷第一“永明寿禅师”条后赞曰: “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土。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其下生之慈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28]而此后一些禅净末流,往往赞自贬他,互诋互毁,妄起攻诘,实在有伤佛法慧命之延续,乃是末法衰象的一种表现。禅净互融互彰,则佛法兴,禅净互诋互毁,则佛法衰。如何认识和处理禅净两者关系,在当代依然是佛教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记得十年前《净土》杂志上发表的一诚大和尚《禅宗与净土》一文,就是针对当代有些人搞禅净诤论的不良倾向而写的。文章在回顾历史上的禅净之诤后明确指出:“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人在。”故大和尚先简说两家特色,再两家合论,着重阐述了自力与他力,难行道与易行道,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剀切说明禅净之一致。最后结论,禅净是可以圆通的,也是应该圆通的,佛说无量法门,法法平等,法法圆通。执己毁他,谈是论非,只能徒增业障,岂不悲乎。还悲心切切,说一偈曰:“佛说一切法,莫非显真心。安得禅净力,妄自定深浅。一句南无佛,心光自发明。了此话头源,当下明本性。识此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皆自如,净土即此间。” [29]当时一诚大和尚在住持当代禅宗模范丛林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作为禅门硕德,敏锐地发现禅净互诟之弊端,发此狮子吼,融合禅与净,这既是对包括永明延寿大师在内的禅净宗师诸宗圆融无碍思想的继承,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诚大和尚可说是当代倡导禅净融合双修的典范之一。
  再看重兴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的净宗大德果一大和尚,他也是禅净双修的一个榜样。他多年追随虚云老和尚,接续禅宗法脉。但他无门户之见,既协助虚老护持云居山禅宗道场,又发大誓愿,历尽艰辛,恢复重振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创办净土宗研究会与《净土》杂志,承续慧远大师道风,大弘净土念佛法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0]。
  可见,真为佛教整体发展着想者,真正的实修实证者,决不会局限于一宗一派,搞那么多的葛藤与是非,妄起争执。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一个优良传统,恰恰是不同宗派的融合互赞。古代如此,这种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近现代亦如此,虚云、印光外,还有太虚、谛闲、圆瑛、弘一等等,也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例子来。当代亦无不如此,禅净融通双修者大有人在,上述一诚与果一仅是其中典型的两例而已。
  对于禅净关系而言,融合互赞,则禅兴净兴,佛法弘开,佛门幸甚;排斥互诋,则禅衰净衰,佛法难张,佛门不幸。其实,真禅不排净,真净不排禅,真禅即是净,真净即是禅,禅净本不二,禅净实一味。若禅净变两蹶,非禅亦非净,禅净互诤论,毁禅亦毁净。因此,重温永明延寿大师禅净融合圆通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门宗匠、法眼祖师的圆解圆行圆修,他关于禅净融合圆通的思想,对于行道念佛,导归净土的修行门径,成为后世行人学佛入佛的径路与通途,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永明延寿大师关于禅净圆通、禅净合修的思想,犹如末法时期滔滔苦海中的一叶飞舟,沉沉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引导着芸芸众生度脱茫茫苦海,走向光明世界。这既是极其宝贵的佛教文化宝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此寿祖诞生1100周年之际,重温寿祖的禅净融通思想,如饮甘露,似灌醍醐,获益无穷。结合当代的时机因缘,继承和发扬永明延寿大师禅净融通的圆融思想和禅净合修的优良传统,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注释:
  [1] 清世宗雍正《御制宗镜录大纲》序。
  [2]《万善同归集》有分上中下三卷的,如《大正藏》等所录;亦有分六卷的,佛陀教育基金会刊行之单行本等。
  [3]《大正藏》48卷第958页,佛陀教育基金会单行本(以下简称单行本)第3页。
  [4] 按《万善同归集》六卷本分法,下同。
  [5]《大正藏》48卷第962页,单行本第31-32页。
  [6]《大正藏》48卷第962页,单行本第32-36页。
  [7]《大正藏》48卷第963页,单行本第46页。
  [8] 引慈愍语,同上。
  [9] 引南岳法华忏,《大正藏》48卷第963页,单行本第48页。
  [10] 引智者修法华忏语,《大正藏》48卷第964页,单行本第48-49页。
  [11] 引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正藏》48卷第966页,单行本第69页。
  [12] 引起信论,《大正藏》48卷第966页,单行本第70页。
  [13]《大正藏》48卷第967页,单行本第74页。
  [14] 引般舟三昧经,《大正藏》48卷第967页,单行本第74-75页。
  [15]《大正藏》48卷第967页,单行本第76页。
  [16]《大正藏》48卷第968页,单行本第81-82页。
  [17]《大正藏》48卷第967页,单行本第82-83页。
  [18]《大正藏》48卷第968页,单行本第86-87页。
  [19]《大正藏》48卷第979页,单行本第177页。
  [20]《大正藏》48卷第979页,单行本第178页。
  [21] 引自1 936年大醒法师为永明塔院重兴所作楹联“净土突兴禅宗不败打破门庭独树家风赖角虎四偈,玄奘以后蕅益之前融通性相支维慧命得大师一人”。
  [22] 见《乐邦文类》卷三,《大正藏》47卷第195页。
  [23] 台中市佛教莲社印行《净土十要》第822页。
  [24] 见《大正藏》47卷第292页。
  [25] 见虚云老和尚《禅宗与净土》。
  [26] 印光法师在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见《印光法师文钞·三》。
  [27] 其实法眼宗脉也并未绝传,韩国就一直绵延至今,而且法眼宗的真精神在中土诸宗融合的过程中也一直延续至今,虚云老和尚更已把法眼宗法脉承接起来延续下去。
  [28] 云栖袾宏《往生集》卷第一,《大正藏》51卷第133页。
  [29] 一诚:《禅宗与净土》,《净土》1994年第1期。
  [30]《果公上人往生十周年纪念册》,庐山东林寺2004年正月编印。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

 
 
 
前五篇文章

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及归宗净土对后来的若干影响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永明延寿的净土信仰及其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

《宗镜录》之圆融观——围绕“一心说”之三重唯心观的一个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

 

后五篇文章

永明延寿禅修思想境界的诗证

永明延寿禅师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述论

论禅净融会的现实意义——纪念永明延寿大师1100周年诞

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

永明禅师以事功圆修理悟的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