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法莲华经决疑--药草喻品第五(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偈 曰: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稳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 爱憎之心

  释 义:

  因此,诸天人众,齐集法会之中,彼此法缘殊胜,非常难得;于此法会,一味妙法,有如甘露,契应因缘,普济平等;世尊慈悲,不分亲疏,不论爱憎,但能深解信受,以一妙音,平等悉得饶益!

  偈 曰:

  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释 义:

  世尊示现人间,平等说法,不贪厌,无限制,恒久不变;利度为本,如为一人说,众多亦无差别。住世之时,演说大乘,不为他事,来去坐立之间,亦不懈怠,更不厌倦;犹若普雨,饶益所及,无分贵贱高下,持戒与否?威仪有无?根之利钝,悉皆获得滋润!

  偈 曰: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释 义:

  三草分别,分上中下,乃修学佛法之行者,于行修过程中之修养;完成不同的效用,所现境界之内涵价值,肯定的分别结果。说药草喻,即是效用;说上中下,即是价值;综合效用和价值,肯定行者之成就!

  偈 曰: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能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释 义:

  二树分喻,荫庇之德不同,关系世尊所说妙法,于时所得利益差别;小树者,如诸菩萨,大树者,如摩诃萨;为根性故,为随力修行之精进度故!

  偈 曰: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 智能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释 义:

  世尊说一味妙法,如云普雨,令众生所需具足,渐次行修,得菩提道果;有的寂住山间林下,如声闻缘觉,住最后即世之身,因闻法而得果,犹若药草,各个密之增长。

  设若菩萨,具坚固智能,了达欲界、色界、无色界住处,求最上乘佛道,亦如沐浴妙法之雨,犹若小树,随之增长;复有乐住静处,修习思稚,于静虑中得通力,闻诸法妙有,得实相真如,法喜无量,智能之光散,广度无量众生,如大树之阴翳,利乐群命。

  偈 曰: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释 义:

  世尊开示觉悟之道,说实相无量法义,譬如大云普降甘霖;以一味之雨,滋润学佛行人,皆得开华结果。以种种因缘,言辞譬喻,方便说法,即使一切诸佛,亦如是说;尤其是迦叶等大弟子,曾经离而复还,承佛教法,处住声闻,不得灭度。世尊慈悯,开演唯一佛乘,无上妙法;令使回小向大,莫为药草,行菩萨道,犹若大树之荫庇广大众生;而且,循此渐行,久必水到渠成,悉当作佛!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决疑--药草喻品第五(二)

妙法莲华经决疑--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一)

妙法莲华经决疑--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三)

妙法莲华经决疑--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二)

妙法莲华经决疑--授记品第六(二)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决疑--药草喻品第五(一)

张国刚:佛教戒律伦理与儒家伦理的融变

佛教戒律的原则与儒家的道德观念契合?

谈谈吃素与学佛

圣凯法师:理性与激情——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提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