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曹溪一滴卷之——禅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曹溪一滴卷之——禅宗

  妙峰山后学沙门周理编

  滇南无学居士陶珙阅

  唐圣师李成眉贤者,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罗之后,长庆间游化至大理国。大弘祖道,昭成王礼为师。为建崇圣寺基方七里,塔高三百余尺。后王嵯巅问曰:“三尊佛那尊?”大师应声曰:“中尊是我”。王不契,以师为狂流于缅。未几灭度冢间,常有光明,复生灵芝大如伞盖。有盗者盗其骨,商人货之,乃金锁骨也。王闻其事,取骨为中尊脏腹。志云:师乃西天三祖商那和修后身也。

  唐大理崇圣买顺禅师,叶榆人也,幼志不群,常慕空宗,从李成眉贤者雉染,屡有省发。贤者语师曰:“佛心宗传震旦数世矣,汝可往秉承。”于是走大方,见天皇悟和尚,问:“如何是玄妙义。”悟曰:“莫道我解佛法好。”曰:“争奈学人疑滞何。”悟曰:“何不问老僧。”曰:“即今问了也。”悟曰:“去是汝栖泊处。”师不觉点头。悟曰:“汝彻矣。”师遽以手作掩悟口势。悟曰:“西南佛法自子行矣。”是时,百丈南泉诸大宗师法广颇盛。师偏历恭承,咸蒙印可六祖之道。传云南自师为始。

  唐禅陀子,西域人也,初随李贤者至大理。贤欲建寺,命师西天画祗园精舍图。师朝去暮回,以图呈贤者,曰:“还将得灵鹫山图来么。”曰:“将得来者。”曰:“在什么处子。”绕贤者一匝而出。

  唐岛师,有神通,侍李贤者至大理,与买顺、禅陀子为友。是时,南诏奉佛贤者徒众千人。惟买顺与师深契焉,及贤者入缅,师侍行归寂。师开永昌龙泉寺,后入交趾,大行教化,不知所终。

  晋弘修大师,即文经帝禅位为僧也,神圣文武帝之子,姓段氏,名思英。为太子时,随父王入僧寺,问寺僧曰:“佛是何方人。”曰:“西天。”问:“西天在何处?”曰:“佛生处。”曰:“这里渐。”曰:“佛住处。”便微笑。无意于世,请为僧。帝不许,遂即位。未几,让位与叔思良,雉染焉。

  附录

  按南诏史载段氏王云南三百五十年历二十二

  帝其中禅位为僧者七人,曰文经、曰秉义、曰孝德、曰保定、曰文安、曰宣仁、曰正康,第六代昭明帝有述《传灯录——续云南得道者》,作一书,予未之见。

  宋水目山净妙德澄禅师,滇池人也。因读楞严,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有省后见黄龙南禅师,因问:“农家自有同风事,如何是同风事。”师良久。澄曰:“恁么则起动,和尚去也。”师曰:“灵利人难得。”澄礼拜,遂辞归云南,开水目山,南诏为建梵刹。谥为净妙禅师。

  宋,东山普济庆光禅师,姚安人也。因问净妙禅师宗门中事。师云:“道什么?”光拟开口,师便起身入方丈。光大悟,初开妙光寺,卓锡涌泉,次同净妙禅师开水目山。及师领众,六诏诸王咸往问法。入灭于东山,塔于水目,段氏谥为普济庆光禅师。

  宋,水目山皎渊月禅师,姓高氏,大理国段氏国公也,问济禅师如何免得生死。济曰:“把将生死来。”公拟议,师以扇打棹一下。公有省,后祝发为僧。住水目,临终书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掷笔而化,塔于本山。

  宋,水目山阿标头陀,洱海人也,问皎渊禅师心经“无智亦无得”。师曰:“你但恁么参去,看是什道理。”时南诏段氏建寺,师为工匠。都养,日则奔走劳苦,夜则击髻寺梁,遂获灵通。尝挈筐入市货物,虽去二百里者,食顷便至。人窃窥之,但见闭户默坐,置筐于前,诸物白盈。见者喧于众,标遂立化。击髻金钩,至今存焉。

  宋,苍山再光寺妙观普瑞禅师,榆城北乡人也。童时,日记万言,因读华严至,“若有如是,如是思惟,则有如是,如是显现处。”豁开心地,后见皎渊月禅师印可。南诏为造再光寺请师居焉。师尝梦与清凉贤首华严诸祖共语,遂撰《华严会玄记》四十卷流通于世。师虽印心于南宗,而恒阐华严。为业于水目山,开讲,感金甲神人现身再光寺。敷演,陆地忽生莲花,如是瑞应,不可殚述,志谓师乃文殊后身也。

  元,苍山念庵圆获禅师,大理人也。因读证道歌契入,段氏称为弘辨大师。游大方,见中峰本和尚师,初号无念。峰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师曰:“我之无念异乎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皆有念,也我无念者。心体灵之,湛寂不动,如镜鉴像,如灯显物,未尝毫发隐也。惟洞彻法源者,颇测未易,与缠情缚,诚者语也。峰深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获藏主焉。师梦神授书法,凡书字时右腕洞如水晶,人号为玉腕禅师。所著有《磨镜法》,并手书《证道歌?》,盛行于世。

  元,太华无照玄鉴首座,莫详姓氏,与念庵禅师为友。初为座主,善讲经论,名著诸方,未测教外别传之旨。遍游天下,广涉两宗之门,初见高峰妙禅师为首座,峰示寂。师再见中峰本和尚,得为第一座,峰有云云南鉴讲,主越万八千里路来两浙,自相见,至相别恰三年一日,寻我客中,夜话湖山间。因举宗门下数段陈烂葛藤,不觉啮断拇指,临别匆匆,不欲证其罪犯,且放过一着。有“积劫尘劳忽吹尽,黑龙潭下五更风。”之句。师归滇,为梁王所重,开太华山,大弘祖道。门弟子数百,得师心印者五人。及灭度,王亲至葬所。全身奉塔于本山,有行纪碑存焉。

  附录

  中峰和尚闻师示寂,遣侍者往祭之。祭文云:“佛祖之道,未易坠兮。”吾无照远逾一万八千里江山以来,兹佛祖之道失所望兮,吾无照负五十七春秋而云归。生耶?死耶?果离合兮,非智眼而莫窥祖意,教意果同异兮,惟神心其了知,谓无照于吾道,有所悟兮。真机历掌,其谁敢欺,谓无照于吾道,无所悟兮。大方极目,云胡不迷笑。德山之焚疏钞兮,何取舍之纷驰。鄙良遂之归罢讲兮,徒此是而彼非,惟吾无照总不然兮,即名言与实相互融交涉,而无亏出入两宗大匠之门兮。孰不叹美而称奇屈指,八载之相从兮。靡有间其毫厘。我阅人之既多兮,如无照者,非惟今少,于古亦稀。我不哀无照之亡兮,哀祖道之既坠,而今而后孰与扶颠而持危,对炉薰于今夕兮,与山川草木同怀绝世之悲也。

  元,鸡足德存普通禅师,赵州人也。童稚出家,遍游讲席,讲演大小乘。因问中峰和尚,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与祖师意,是同是别。峰曰:“你举教意来看。”师曰:“拟举即差。恁么则汝讲的经论渐。师拟议,峰便喝,师不觉汗下,因兹服膺。峰为升座,示法语,有“参玄上上人,须识巧方便”之句,后结庵山中。一日,闻僧云:“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丛花里过来香。”恍然开解。

  元,太华智福讲主与苍山道元为友,二师虽弘经论,而常慕南宗。游五台,闻鉴首座印心于中峰。往参之,峰一见,便问:“座主何处人?”曰:“云南”“讲甚经论?”曰:“法华”“如何是佛法不现前?”曰:“即今现前了也。”曰:“现前底事如何?”曰:“不可以声求色见。”曰:“座主大似会讲经论。”师曰:“某甲到这里一辞措不及。”峰于是示法语而归,并题庵名“即心”,盖取大梅见马祖,即心即佛义也。福,楚雄人,元,永昌人,俱隐山不出,有即心庵歌载中峰。(广录)

  明,洱水道庵居士,久参古庭和尚,万法归一,筑室于水目九峰之间。因闻水声大悟,再见古庭和尚,庭一见便曰:“可喜居士这回稳坐家邦也。”居士曰:“某甲自来不出外师。”曰:“家中事若何士。”曰:“倒却四壁。”师肯之,士礼拜师。有“铁壁银山都放到,叮咛珍重莫狐疑”之句。寄之年七十,临终说偈,云:“贯用龟毛频拈兔角,今日分明赵州略□(此段在六巍之前)。

  元,盘龙莲峰崇照禅师,晋宁人也。姓段,年十八。礼云峰和尚祝发,峰示:“与狗子佛性话。”每以七日,断绝思想疑之。一日,闻伐木声,忽大悟。遂游大方,见空庵等一十八元善知识。最后见中峰本和尚印可,回滇建盘龙寺居焉。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望,诏众书偈,云:“三界与三途何佛祖不游,不破则便有,能破则便无。老僧有吞吐不下,门徒不肯用心修,切忌切忌。”跏趺而逝,身体温软,七日如生,有彩虹贯天者三日,至今肉身见在,所建有六梵刹最崇丽焉。

  南诏史载,梁王宫中有怪。左右启王,请师治之。师祝毕,怪息。王喜,礼谢,留宫中。夜分,潜至榻前问国事。师但叹息不言。王曰:“兴败乃天意,师言何碍。”曰:“二十年后,国亡矣。”至期,大明兵下,果应其言。黑井有毒龙兴水溢盐井,损民居。师建寺,书咒沉水害息。宁州虎噬人,师水限速去。次日,果去。自是二地感师德,每岁纳贡,耕牛引盐,永为常例。

  明,感通无极禅师,大理人。因参云门拈世尊因缘悟入。洪武十六年,以白驹山茶进上,上临轩受之,时驹忽嘶一声,茶亦发一花。上异之,加叹弥久,敕赐建寺,并御制诗一十八章而归。与金陵金碧峰,千岩诸师友善,咸有诗赠焉。

  明,古庭善坚禅师,姓丁氏。永乐甲午二月二十二日子时生于滇城南廓。其夜红光盈室,异香弥户。七岁乞出家,十岁入五华寺。礼此宗和尚为师,易名善贤。十九年复礼白严和尚,改名善坚。自是坐习不辍,师异之,勉持观音号。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张公善相,谓其师曰:“此子非凡间人。年三十后,当佩祖印,尔老僧辈亦当加额。”后走金陵,谒无隐和尚,示万法归一话参之。忽一日,看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处,豁然自释。遂云:“离此身心谁当其幻。”返杭州,戒檀受具足戒。正统十年往金台,参无际和尚,证明大事。和尚大喜,曰:“吾法自子大典于世。”赐号古庭将袈裟拂子,付与汝作临济正法眼,先师慧命无令断绝,珍重,珍重。师暮年返滇,建归化禅林。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未时,集众说偈,云:“来从华藏海中来,文殊普贤去,从华藏海中去。”弥勒释迦竖拂子云:“古今诸佛诸祖都在这里,不来不去。”咄放拂子瞑目而逝,至今肉身如生,所著有《山云水石集》行于世。

  明,大巍净伦禅师,云南昆明人,姓康氏,生宣德丁未,正统丁巳年。甫十一入学,庚申出家,受业本府太华无极泰和尚。戊辰,遂谒大方天顺。癸未,参见古庭老和尚于浮山。逮年六十有六,说偈以别其徒,所著有《竹室集》传于世。

  明,波罗禅师,大理人,姓赵。初居苍山悬岩,礼佛洞明心地后,谒大方印心于古庭坚禅师。复归,仍礼佛。一日,经行岩上,屹然立化,七日不踣。乡人以香烛之仪,祷之轻如一叶,遂就荼毗,得舍利七粒,痤于浮图。后人名其壁,曰:“波罗岩。”山势巇险,登者凛然,风吹草水皆作礼佛声,至今不息。所礼之石,手足印纹,悦然如生,塔于荡山,兰若犹存。

  明,鸡足杨辅居士,字存诚,博学多闻,隐居不仕,寿八十余,无病化去。家人以尸入棺,菅丧葬之。顷忽,见辅自外入,拍手笑曰:“杨辅可喜,今日大事了。”毕,俄尔不见。所著有《桂楼集》、《篆隶宗源》行世。

  中溪觉林居士李元阳,生而颖悟,过目成颂。初得方士,受导引之术,以为神仙必致,后因读《楞严经》,大骇,曰:“世有如是书乎。”遂留心内典,乐与僧游,自号觉林居士。在翰院时,常游法席,见云谷、法舟诸师与默庵、定堂二僧,为方外契,所著有《禅源记》及《中溪类稿》等书流于世。

  明,鸡足定堂本贴禅师,寻甸人,姓杨。参万法归一,临终书偈,云:“几回力尽心圆处,坐脱娘生铁面皮。”即化去。

  明,朗目慧光本智禅师,曲靖人,姓李。从本山白齐和尚落发,初游方,参不二。偏融等八大善知识,究竟大事。其后乃登天目兰风和尚之门,以见佛了生死为问。方拟说,辄呵之。一日,风肩柴次,遥见师掷柴于地,曰:“见佛了生死。”师不言,直肩柴去。曰:“见佛了生死。”深契之。后开堂于北京卢沟桥与复浮山刻《九带集》。当时,大宰官如汪可受、陶望龄、王元翰等咸执弟子礼,因舆众说楞严,至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处,忽下坐,告众曰:“缘尽矣。”跏趺而逝,塔于浮山,所著有《法句行世》。

  应化

  邃古之世,大理旧为泽国。水多陆少,有邪龙据之。是名罗刹,好啖食人。居民鲜少,有一老僧,自西方来,托言,欲求片地藏。修罗刹问:“何所欲。”僧身披袈裟手牵一犬指曰:“他无所求,但欲吾袈裟一展,犬一跳之地。”罗刹诺。僧曰:“既承许诺,合立符券。”罗刹又诺。遂就洱水岸上书券石简。于是僧展袈裟纵犬一跳,已尽罗刹之地。罗刹彷徨失措,意欲背盟。僧以神力制之。不敢背,但问:“何以处我?”僧曰:“别有殊胜之居,因于苍山之上,阳溪神化金屋宝所一区。”罗刹(大)喜过望,尽移其属入焉,而山遂闭。于是僧乃凿河尾,泄水之半,是为天生桥。今洱水岛上有赤文,如古篆骝云是买地券。僧即观音大士也。

  唐,鸡足古和尚不知何许人,与二僧同住一庵。入城乞食南诏,问识何法门,古答云:“我能使死者生极乐世界。”诏令国中但有死者,请古起棺。如此十余年,有诡于诏曰:“古妄人也,云能超度死魂,何所证验?臣愿入棺试之。”诏如言请古起棺,将至化骨之所,起棺视之,诚死矣。恳古求生,又作法,遂醒。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宝宫殿中,如何复来此。”古遂还旧庵,见二僧,问食。二僧曰:“汝从城中来,乃不裹粮,却至此欲食耶。”古遂走。叩华首石门,门訇中开。二僧追呼,而则石门闭矣。二僧悔恨,焚身门外。焚处生柏二株,有泣泪泉、袈裟石存焉,然古即守衣迦叶也。

  唐,白猪高娘,大理有樵人,每以食供山神。神现身问,何所求曰:“我欲到极乐一观耳。”神曰:“此非我所能。白严有担桶引猪女人,汝往恳之。彼能致汝极乐。”樵人寻之,恳其所云。女人以衣袖纳樵人,且戒勿语。即见七宝宫殿,池沼树林,皆如经说。樵人忽思家,不觉身居故地。女人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乃知普贤菩萨化身也。女生于高氏,名谷女土人。即其地建寺曰:“谷女今称高娘谷,鸟皆讹也。”

  唐,莲冠老僧,首戴赤莲花冠,身披袈裟,持钵至蒙舍细农罗家。乞食时,农罗父子耕巍山下,姑妇往饷,见僧乞食,遂食之。再炊住钵僧坐不去,持钵前行,而僧业已先在。复向人乞食,姑妇惊怪,又食之。返而复炊。且至巍山,见僧坐石磐前,有一青牛,左有白马右有白象,各驯伏,上覆云气,云中有二童子,一执如意,一执金镜,姑妇惊喜,再拜之。僧问何愿。二女不知。“僧曰:“奕业相承。”二女趋农罗等至,则但见五色云中一人持钵而坐,彷佛见二童子,唯余磐石上,衣痕及象马牛之迹耳。

  杨波远大士,东汉时常以神异救世,人号为神明大士,数百岁,出没无时,唐永徽以后,常骑三角青牛,逍遥以游善观风气,凡云南盐井宝处,皆师所示。偶逢神僧于三阳峰麓,为设一供陈石案,长丈六,阔六尺,但以一手持将。石案犹存,千夫莫举,后不知所终。

  唐,僧道清和尚者,姓杨,殉道忘躯,日课经典,感现观音大士。遐尔饮风渔者焚其网,酒家隳其具。蒙氏册为显蜜融通大义法师。一日,微哂而化。火中彩云磅礴,舌根不烂,如红莲然。

  唐,赵迦罗师,大德间,昆池有蛟化美少年,妖异害人,居民苦之。师世精阿吒力教,尤通梵经,乡父老礼请治之。师即遣黑貌胡奴擒至,以水之,蛟直见形,因斩之。怪绝。人问胡奴为谁,曰,此大黑天神也。

  唐,杨都司创洱河东罗筌寺,寺前有田四十亩。每栽秧约三日,佣者戏师曰:“若能系日,当为毕栽。”师默念咒,田栽既毕,乃暝。佣归,而后知已历二昼矣。山下有黑龙常作风浪,覆舟。师以白犬吠之,龙怒而出现。师视龙犹蜒蚓,若教诲之,有顷龙驯化而去,先是河浪九叠,师以念珠鞭之,去其三叠,河乃翕顺可舟。

  唐,宗宝禅师者。元和间,有渔人于洱河岸,得雕遗卵,收之。有顷,卵破而为婴儿。人异之,不敢加害。婴儿能食,即解种种伎俩。长而为僧,在崇模庄人呼为崇模师。又曰:“宗宝能呼致风雨,善用兵机神异莫测景。庄帝礼以为师帝。攻成都,军士乏粮,师咒水为酒,咒沙为米,醉饱数万人。唐师三至三败者,皆师力也。后帝惮之,师辄化为鹏,飞集高兴寺,不知所终。”

  师摩矣太后,乃景庄帝之母,持观音咒,得观音圆通。随帝征至罗浮白城,建一寺。南壁画一龙,是夜龙动,几损寺矣。复画柱锁之,方定。

  唐,替陀高僧,摩伽迤国人。为蒙氏所重。初游鹤庆,其地皆水,师以杖刺东隅而泄焉。复建玄化寺镇之,与李成眉友善,时王公主崇圣寺祈佛,至城西,为乘白马金甲神入摄去。王告于师,师曰:“此苍山神也。”乃设灯照之,果在苍山下。师怒,欲作法移山于海。神惧,献宝珠,王从之。

  周寿海法师,洱海人。有道行,博通经史。时天旱不雨,王命师祈雨,师曰:“昔汤旱七年,六事自责,天雨七日,今王酒色妄杀,天怒不雨。王如悔改,天雨自至,何用祷为。”王如师言,自改自责。数日果雨。

  宋,无言和尚,姓李氏,精密教。尝持一铁钵入定,欲晴则钵内火光遂霁,欲雨则钵中白气上升遂雨。南诏封为灌顶法师。一日,讲法华经,有老翁立,听毕,乘风云而去。众惊问之,曰:“洱水龙也。”

  元,连精和尚,定远人,通瑜伽秘密教。元至正间,滇大旱,梁王迎之,祈雨。师于净瓶中出一小蛇,雨天降。王赠以金帛,力辞。归之日,役鬼荷担,步如行空,不知所往。师初隐处,今名云山焉。

  汉观音长者,不知何许人。蒙氏时,游大理,长髯阔面,冠莲冠,执仗持珠,或隐或显,出没不定。后汉,兵伐滇,长者背负大石可约数丈。兵士望见,惊退。兵中有善用阴符者,尽令境中火息。长者取石吹之得火。民有忧患,数处祷之皆应。俗呼为观音长者,所负之石尚在。取火之法今赖焉。

  唐,闲和尚,神武王之弟也。人马十八骑,往回数千里,不过朝夕。时唐师伐滇,皆师破之。后至西海,人马浮波而去,莫知所从。

  大义法师,西竺人。游滇,以菩提珠九子种鄯阐,今存一株甚茂。所译有《方广经》盛行。

  梁,智照法师,深通大乘兼弘律部。肃文帝礼以为师。时,帝兴师犯梁,师谏不止,两军胜负,杀戮甚多。师撰封民三宝记,以进之,归隐深山不复出。

  元,左黎国师,滇西人也。随段氏朝元,适元成宗手疽,医莫能治,师咒水洗之,即愈。帝再欲试,掘地窖,使八人入地打鼓,佯曰有怪,命师治之。师端坐,少顷,鼓声不闻,开视之,八人已死。帝深敬服,封为国师。

 
 
 
前五篇文章

寻找禅宗的足迹

妙峰山始祖——彻庸禅师

妙峰山的禅文化传承

弥陀大愿利生说

《中国禅学通史》——中国禅之文化化

 

后五篇文章

禅意丹青 妙造自然

彻庸禅师法语柬刘晋川司空

彻庸禅师与妙峰山的渊源——在佛教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彻庸祖师与无住禅师

妙峰海禅师的印象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