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上师瑜伽——入座前行及共同外前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上师瑜伽——入座前行及共同外前行

  一、入 座 前 行

  入座前行支分为:身要七支坐法、气要排九节风与意要发菩提心三种。

  1、身要(七支坐法):

  双足跏趺坐(单盘、散盘亦可),双手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轻抵)置于脐下。亦可将双手覆置双膝上,称为休息印。身体端直如箭,不松不紧自然端坐。若身体坐式过紧,会产生胸闷、背部不适等,且易起现诸多妄念(掉举);若身体坐式过松,易产生昏睡或不清明(昏沉)。舌尖自然放置(勿需抵上腭)。眼睛睁开,平视前下方,但不可睁的太大(不然易疲劳或流泪),亦不可太小,应如平常视物般自然而住。

  虽一切坐式皆可修法,但毗卢七支坐法对修持者更为有益。如昔在于幽静山林中,有一位罗汉日日以七支坐法修行,近处有只猴子,亦模仿罗汉修法坐式,猴子虽不知修行之方法,但仅依毗卢坐式,后得善趣之果。可见,身要坐式十分重要!初学者切勿轻视,当如法调整身要而修持。

  2、气要(排出九节佛风):

  左手结金刚拳置于左大腿动脉之上,右手结三股金刚印,以中指抵住右鼻孔,由左鼻孔排气三次,所排之气如小麦形状(两头细中间粗:初缓、中快、后缓)。观无始至今由“嗔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白灰色之风一同排出,获得清净。又右手结金刚拳置于右大腿动脉之上,左手结三股金刚印,以中指抵住左鼻孔,由右鼻孔排气三次,观无始至今由“贪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晦暗红色之风一同排出,获得清净。最后,双手结金刚拳各置于左右腿大动脉上,两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无始至今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烟渍色之风一同排出,获得清净。此名为气要排出九节佛风。

  于修法中,由于不具气要之法,虽作修持,但易现诸多散乱,且心随妄念不能安住,此乃不具前行方便所成之障。故修法之前以身要、气要调整之目的即此。修持气要排出九节佛风,如同煮饭,先将锅刷净,方能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与此相同,修法前如法排风,可去除粗大烦恼,即成修持正行之法器,并与修行中易将自心安住等,具足如是之功德。

  3、意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乃证悟真实见解之悲空双运,但初行者未证实相之前,无法以胜义菩提心而行持。世俗菩提心可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首先,了知三届六趣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彼等作父母时,与现世养育我们的父母无有差别,皆具极大之恩德。如今无数具大恩德之父母,正在恶趣中承受无量之痛苦。即使少许生于善道中,所得安乐亦为暂时,且成后世遭受痛苦之因。为使彼等众生均能获得无上安乐的佛果,故我精勤修行此等殊胜法门而发心。此为意要发菩提心。

  二、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分四: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

  1、人身难得:

  应当思维暇满人身难得,若不思维暇满难得,必不能升起精进修法之心,是故思维暇满难得具真实大利益。所谓难得之人身,是指具八闲暇十圆满之珍宝之身。十八种珍宝人身于密法中,以外、内、密三相圆满而讲授。“外相圆满”指已得到上师圆满摄受,如今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如同禅宗历代传承祖师六祖、马祖、临济禅师等顿时证悟者,极其稀少。故此圆满摄授非指仅于上师前获传承、摸顶、赐法名等法,而是上师已开许传授圆满修学次第之殊胜法义,且已于修行中,如传自宗大圆满成熟灌顶积及解脱窍诀法般称为圆满摄受;“内相圆满”指圆满五根,若目盲则不见善知识之相;若耳聋则不闻教法之音;特别是若心识狂乱,则不知如何取舍善恶,不具修法之缘。如是五根无缺,则为“内相圆满”;“密相圆满”指具足出离心与信心。了知三界六趣之痛苦而希求解脱之心为出离心。因出离心乃能否成办大觉果位之基础,故我等导师释迦摩尼佛,为令一切众生对轮回升起厌离之心,于初转法轮时,即宣苦谛。深信善知识及无欺因果而趋入修法为信心。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乏之方便,如华智仁波切曰:“启开一切之法门,寂灭一切修行障,证得一切教言义,彼为敬信之功德。”因此,内、外、密三相圆满中已包含了八闲暇与十圆满。

  (1)观察难得之因:

  守持清净戒律是获得人身之根本(戒律包括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密乘的三昧耶戒)。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曰:“诸佛称赞净戒律,根本教法律宝藏,如何教导遵照行,获得善趣戒为本。”因此我等当励力持戒,如护眼珠般守持净戒,且于行道中圆满修学六度;并作发愿,如是方能获得如珍宝般之人身。若未具足上述三种因缘,则难获暇满人身。

  (2)观察难得之喻:

  佛经中曾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随波飘荡着一个带孔的木枙,海底有一只盲龟,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若要这只难得出海盲龟之颈钻入随处漂浮的木枙之孔,是何等困难之事。而获得暇满人身比此更难。寂天菩萨云:“如海中盲龟,颈入木枙孔,人身更难得。”佛经亦云:“如于针尖堆豆,一亦难留。”由如上之喻应当了知人身极为难得。在这无尽的生死长河中,我们竟能获得人身,真乃不可思议之事,还有什么理由虚度人生呢?

  (3)观察难得之数:

  如经云:“地狱众生如大地之微尘,饿鬼众生如恒河沙,傍生犹如酒糟,阿修罗如弥漫之大雪,人及天人仅如指甲上之微尘”。六道之中人道众生本已稀少,对佛法升起信心而趋入正道修法者,更是少之又少。经过如此细致观察,回忆自己经历的人生旅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昏沉无意义中度过,又有多少时间在行持善法呢?若果一生都如此空耗而过,那么“恶趣”绝对是最终的归宿。让如此宝贵的人身成为堕入恶趣之因,那还有比这更愚痴、更让人心痛的事吗?暇满人身极为难得今已获得,切莫虚度光阴,故应精进修持佛法。《入行论》中说:“已得此闲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无惑,除此更无痴。”故唯有努力行持善法,才能不枉此生。

  2、寿命无常:

  人的生命由出生开始便趋向死亡,任谁都无法把握何时死亡及死于何处,百年之后,现今之人将无一存于世间。无常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自己呼吸之间。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恍若隔日,仿佛刹那间就到了今天,而风烛残年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死魔之主刹那逼近,这是世间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之事实。大多数人会不以为然的认为:死亡是大自然之规律,每一个人都会死的,没有什么可稀奇,何必活着的时候就要思维这个无奈必然之事,徒添无谓之烦恼。然而一旦死主降临于自己身上,这从未有过的痛苦,又有多少人能坦然承受呢?那是只有双手抓胸,欲哭无泪,自己所喜爱执著世间的一切皆远离自己而去,谁不悲怅!

  寿命是无常法,虽能确定自己明天、明年一定还在世间?无常从来没有随顺过众生的心愿,噩运往往就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夜间死亡三十多万人,而这死去的人,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将在当晚离开人世呢?几年前印尼海啸时,在海边游乐的人,谁曾想到“死亡”这两个字?但是可怕的事当下降临在他们的身边,二十多万人一天之内从人间消失。当今世界战争不断,恐怖事件频生,交通事故随处可见可闻……这些历历在目的画面,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吗?

  所以时时刻刻都要观想寿命无常,再不能拖延时间而虚度人生!在呈现临终的时候,我们也会如同往昔逝者般变成一堆白骨或骨灰。我们今生纵逢贤妻孝子,无论有多少财富权势、多少亲朋好友,此时也起不了稍许之作用,唯一乃顺着自己今生所造之业独自飘向未来。若生前做过很多善业,未来尚能趋入善道;若是恶贯满盈,未来果报的痛苦和孤寂则非常人所能想象。因为为了避免此等畏怖之事,今生决定要精进修法,长时间观想无常。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于《甘露妙音》中说:“五浊恶世衰败时,驻世久长难决定,亲戚财富自身等,须知终当别舍离,不修死缘无定时,临终必要法无成,故应观修死无常。”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即逝。人身是六道之中通过修法可以成佛之最殊胜的因缘。因此获此人身,是千万劫修持善法之果报,叹为稀有,其珍贵早已超胜如意宝,当倍加珍惜。而无常迅猛,人身随时都会失去,若失人身,即万劫不复,故务必今生精勤修持证得佛果。而一个修行者不具精进,反以懈怠度日之原因,正是被“不可能死”之妄念所蒙骗,终日忙于世间无义之琐事,以致无暇修法。若能天天观修寿命无常,精进自然具足。

  3、轮回过患:

  无论生于六道之何处,有情众生都未曾超越痛苦之本性,皆在痛苦之中。《念住经》云:“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界感受放逸苦。”三界之中即便有少许安乐,亦无丝毫实义。故此当从内心深处体会苦之本性,彻底断除对轮回之贪执,应生起如是定解而修持。

  4、业之因果:

  六道众生由造善恶业因,而感受苦乐果报,转生恶趣善趣,唯由业力牵引,如是了知应无误取舍因果为要。

  修行者须知,以众生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之业为因,而导致转生于轮回的善恶趣中。轮回是由业而生,并且感受业的果报。转生到善趣或恶趣没有其他的作者,也不是偶尔的因缘所生,因此应当随时随地观察善不善之因果,断除一切不善业而行持一切善法。此中十不善业,其每一种不善业复各有四种果报: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修行者对此均须了知而做取舍。详见《普贤上师言教》。

  以上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四种共同外前行法,此乃一切解脱法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及藏汉历代高僧大德,均以共同外前行修行支柱,进而成办解脱之妙道,故我等亦应随行先圣之足迹,决不可因其为共同法而轻视之,否则必将蹉跎岁月,虚度此甚难获得之暇满人身,而沉溺于怖畏恶趣之中,故每一个修行者皆须认真观修。无论修学何种传承及法门,都应具足前行之要义,并精勤修法,此为一切成就者所共许,故当慎之!

  普巴扎西活佛著述

 
 
 
前五篇文章

上师瑜伽——念诵仪轨(丹真秋培仁波切著述)

汕头大型汉白玉《观音》立像欣赏

密宗的供养理趣

论天台宗对高僧虚云法师的影响

论唐代的观音崇拜

 

后五篇文章

透过禅宗文化看苏轼

宋代禅林佚事小说的叙事特色及文化成因

佛教戒律学

《维摩诘经》与士大夫之研究

大慧宗杲禅师生平与著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