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四品 正等加行(索达吉堪布 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四品 正等加行(索达吉堪布 译)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分二:一、摄所修三智之相;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 摄所修三智之相:正等加行十一法中的第一法——加行相。])分二: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

  辛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本体:了知基四谛实相的所有智慧差别,即被承许为“行相”的法相。

  分类:概括起来,前三品宣说的智慧有三种的缘故,它所摄的行相也承许有三种类别。

  这是从连带事相分类的角度略说本体。

  辛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分三:一、广说基智之行相;二、广说道智之行相;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壬一、广说基智之行相:

始从无边相,及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从了知苦谛的实相无边相开始,直至了知道谛的实相不动相之间,前三谛每一谛各有四相,在道位中,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作为差别之道谛实相的行相有十五种,这是经中所说的。如此基智的行相共有以下二十七种:

  苦谛的实相有四种:

  1、了达无有无常与非无常之戏论的行相。

  2、了达不生苦及非苦戏论的行相。

  3、了达远离空非空戏论的行相。

  4、了达不被证悟我无我戏论所害的行相。

  集谛的实相有四种:

  5、了达无有因非因之戏论外的行相。

  6、了达无有集非集之戏论如虚空的行相。

  7、了达生非生戏论不可言说的行相。

  8、了达无有缘非缘戏论之名的行相。

  灭谛的实相有四种:

  9、了达无有灭非灭戏论、无去的行相。

  10、了达不被寂与非寂戏论所夺的行相。

  11、了达无有妙非妙之戏论、无尽的行相。

  12、了达无有离非离之戏论、无生的行相。

  在道位中,烦恼障的对治——证悟人无我之道谛的实相有四种:

  13、了达无有道非道之戏论而无作者的行相。

  14、了达无有如非如之戏论而无知者的行相。

  15、了达无有行非行之戏论而无迁变的行相。

  16、了达无有出非出之戏论而无调伏者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后得智慧有漏道谛的实相有五种:

  17、了达无本体如梦之法相的行相。

  18、了达无生如回响之法相的行相。

  19、了达不灭如眼华之法相的行相。

  20、了达重新寂灭如阳焰之法相的行相。

  21、了达自性涅槃如幻之法相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入定智慧无漏道谛的实相有六种:

  22、了达染污分别之对治——无染污的行相。

  23、了达清净分别的对治——无清净的行相。

  24、了达染污分别的对治——无染的行相。

  25、了达戏论相之分别的对治——无戏论的行相。

  26、了达自之现观分别的对治——无执的行相。

  27、了达退失分别之对治——不动的行相。

  (道位中道谛)总共有十五种行相。

  我们要知道,共同声闻缘觉的证悟境界种类也包括在基智以上的这些行相内。

  壬二、广说道智之行相:

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染污法之因——集谛、清净法之因——道谛、染污法之果——苦谛、清净法之果——灭谛中,按照先后顺序,它们的行相分别有八种、七种、五种及十六种。这是经中全面宣说的。

  如此一来,道智相共有三十六种。到底是哪三十六种呢?

  从集谛相断治的角度宣说有八种:

  1、证悟集谛之差别法因相的智慧有了达断贪之离贪的行相。

  2、了达断除本体贪欲而不住轮回的行相。

  3、断除果喜爱轮回而寂灭的行相。

  4、证悟集谛之差别法集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贪心而无贪的行相。

  5、了达断除嗔心而无嗔的行相。

  6、了达断除痴心而无痴的行相。

  7、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生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因之分别而无有果烦恼的行相。

  8、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缘相的智慧即了达断除贪执有情而无有情的行相。

  有境是对治相,如《明义疏》中说:“彼一切之对治,三种、三种、一种、一种,如此即是因谛之八相。”

  从道谛相立宗及合理性的角度宣说有七种:

  9、证悟道谛的差别法道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量之智相。

  10、了知与二边不相关联的行相。

  11、证悟道谛差别法如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别的行相。

  12、了知无有戒禁取的行相。

  13、证悟道谛的法别法行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分别的行相。

  14、了知无不可量的行相。

  15、证悟道谛之差别法出相的智慧就是了知本体无贪的行相。

  后者没有安立合理性是考虑到缘起的殊胜性。

  苦谛的行相从自法相与总法相的角度来说有五种:

  16、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常的智慧——了达无常的行相。

  17、证悟苦谛的差别法苦相的智慧——了达苦谛的行相。

  18、证悟苦谛的差别法空相的智慧——了知空的行相。

  19、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我的智慧——了知无我的行相。

  20、证悟苦谛的自性无有戏论相的智慧——了知无相的行相。

  灭谛的行相从本体的角度来说有十六种: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灭相的智慧包括三种:

  21、了知证悟境空性的行相。

  22、了知证悟内空的行相。

  23、了知证悟内外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寂相的智慧包括八种:

  24、了知证悟境空空的行相。

  25、了知大空的行相。

  26、了知胜义空的行相。

  27、了知有为空的行相。

  28、了知无为空的行相。

  29、了知离边空的行相。

  30、了知无始终空的行相。

  31、了知无舍空的行相。

  32、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妙相的智慧即是了知证悟境自性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离相的智慧包括四种:

  33、了知证悟境一切空的行相。

  34、了知法相空的行相。

  35、了知无缘空的行相。

  36、了知无实体空的行相。

  这四种行相中,前三种是如何出离的行相,后一种是出离某本体的行相。

  依靠这种方式也能领会《明义疏》中所说的“遮破耽著无舍故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离边空、无始终空、无舍空之八种行相”以及“遮破错误时一切空、自相空、无缘空之三种行相,唯一遮破离相本体故无实体性空之一种行相”的意义。

  壬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从身念住(等四念住)开始到究竟佛陀相之间遍智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四谛的差别,道谛同分相中,由于究竟果相也分为三智差别,因此根据弟子声闻、大乘菩萨及一切佛陀拥有的共不共功德法的差别,经中也承许依次的遍智相也分为三种:基智同分的相有三十七,随应道智的相有三十四,不共佛陀的相有三十九。

  共同声闻同分基智的三十七相:七部类中,

  第一部类:彻知有实法之道的四念住:1、了知身念住的行相;2、了知受念住的行相;3、了知心念住的行相;4、了知法念住的行相。

  第二部类:由勤作所生之道的四正断:5、了达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的行相;6、了达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的行相;7、了达未生善法令生的行相;8、了达已生善法令增长的行相。

  第三部类:修行等持之道的四神足:9、了达欲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0、了达心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1、了达勤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2、了达观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第四部类: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了知13、信;14、精进;15、正念;16、定;17、慧的五种行相。

  第五部类:与现观关联之道的五力:了达18、信;19、精进;20、念;21、定;22、慧力的五智相。

  第六部类:现观之道七觉支:了达23、念觉支;24、择法觉支;25、精进觉支;26、喜觉支;27、安觉支;28、舍觉支;29、定觉支的七智相。

  第七部类:清净出离之道的八正道:了知30、正见;31、正分别;32、正语;33、正业;34、正命;35、正勤;36、正念;37、正定圣道的八种行相。
  
  菩萨同分的道智相有三十四相:七部类中,

  第一部类:对治之道三解脱门:即了知1、体空性;2、因无相;3、果无愿解脱门的三种行相。

  第二部类:幻化道三解脱:了知4、有色观色解脱;5、无色观色解脱;6、净色解脱的三种行相。

  第三部类:现法乐住之道——无色定:了知7、空无边定;8、识无边定;9、无所有定;10、有顶定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寂止之道:11、了知灭尽定的一种行相。

  第五部类:出世间道九等至:了知(12-15)四禅、(16-19)四无色及(20)灭尽定的九种行相。

  第六部类:所断之无间道:(21-24)了知现见对境四谛的四无间道的四种行相。

  第七部类:佛陀之道:(25-34)了知布施等十波罗蜜多的十种行相。

  
  佛陀的不共行相有三十九种:五部类中,

  第一部类:十力:1、知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解智力;4、知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知宿住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的十种行相。

  第二部类:四无畏:了知11、正等觉无畏;12、漏永尽无畏;13、说障法无畏;14、说出离道无畏的四种行相。

  第三部类:四无碍解:了知15、法无碍解;16、义无碍解;17、词无碍解;18、辩无碍解的四种行相。

  第四部类:佛十八不共法:19、如来无有误失;20、无暴卒音;21、无忘失念;22、无不定心;23、无种种想;24、无不择舍;25、志欲无退;26、正勤无退;27、念无退;28、慧无退;29、等持无退;30、解脱无退;31、一切智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2、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3、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4、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35、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36、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的十八种行相。

  第五部类:本体的差别:37、了知诸佛所说之真如的行相;38、了知自在驾驭万法之自然本性的行相;39、了知一切相现前菩提之佛陀的行相。

  综上所述,遍智的行相共有一百一十种。

  合计,正等加行的行相共有一百七十三种。

  对于这样的所有行相,虽然以入定无现之等持修无生是从本体角度承许为无漏、以后得有现等持分别圆满修行各相承许为有漏这一点无有差别,但是关于它们所摄的圣者相续的证悟境界,是有漏是无漏的详细分类当从他论中得知。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实修加行之现观:正等加行十一法中的第二法——加行。])分三: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分二:一、总法器;二、别法器。

  壬一、总法器: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缘之特点:精心承事过去现在出世的一切佛陀。因之特点:依靠佛陀等这些福田已经种下了善根。

  壬二、别法器:

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
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在今生今世被殊胜善知识所摄受,通过最开始听闻此甚深般若的智慧而堪为闻法器。此外,在生生世世中,已经依止过佛陀,并且在他们面前请教过甚深般若之义,尤其是在世世代代中学修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按照次第,前两度是以思慧取受甚深般若之词句;念念不忘它们的意义铭记于心而堪为受持的法器。后面的波罗蜜多是以修慧堪当如理作意甚深瑜伽的法器。这是圆满正等觉等诸位圣者一致共许的。

  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分三: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

  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

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

  一般来说,加行的本体是修行殊胜方便智慧的行相。分类,有二十种:

  1、证悟对境色等基道果之空性的本体不住一切边的缘故,是不住加行。

  2、有境三智的本体不行般若之行相一切戏论边的缘故,是不行加行。

  证悟境、有境为平等性时,正如《般若摄颂》中所讲的“天王帝释请问佛,菩萨慧行如何勤?蕴界尘许不勤作,蕴不勤即菩萨勤”。关于如此不住、不行而修行的正等加行,包括以入定无现之等持汇集一百七十三相为一无生相而修持的正等加行及以后得有现之等持分别修一百七十三相完整数目的正等加行,在下文讲界限加行中将予以阐述。

  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

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

  3、以不住不行之方式修行基的二十七相,因为证悟了基的真如甚深的缘故,是基智甚深加行。

  4、以不住不行的方式修行道的三十六种行相,证悟了一切道的本体甚深难测的缘故,是道智难测加行。

  5、以不住不行而修行果的一百一十相,证悟了这些果的自性无量的缘故,是遍智无量加行,这是对境的三种分类。

  如此一来,修行五种自性加行在下文要讲的界限加行中会了达。

  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

劬劳久证故,授记不退转,
出离及无间,近菩提速疾。

  6、这样的一百七十三相,以入定后得交替的方式,通过不住、不修的途径而在资粮道中修行,结果历尽千辛万苦,漫漫岁月才现前证悟,故而称为劬劳久证之加行。

  7、同样,在加行道暖位,通过修行正等加行而得授记的缘故,称为得授记加行。

  8、顶位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不退转的缘故,称为不退转加行。

  9、忍位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出离声闻独觉地的缘故,称为出离加行。

  10、胜法位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远离生起见道的障碍,是故称为无间加行。

  11、在见道一地通过修无漏本体的正等加行而接近菩提,为此称为近菩提加行。

  12、在修道不清净七地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迅速精进修圆满菩提,为此称为速疾加行。

利他无增减,不见法非法,
色等不思议,色等诸形相。

  八地时修正等加行的五种特法:

  13、以方便大悲为利他而转法轮,为此称为利他加行。

  14、无分别获得自在而证悟总的诸法无增无减,为此称为无增无减加行。

  15、不分别分别的色法等法非法等的缘故,称为不见法非法加行。

  16、对于特殊色等不可思议的本体也不加分别的缘故,称为不见不可思议加行。

  17、不分别色等特法相及本体的缘故,称为不分别本体加行。

自性无分别,能与珍宝果,
清净及结界。

  18、九地时通过修正等加行,四无碍解获得自在,而相应所化众生随机说法,能使他众获得声闻的四果、缘觉果、无上菩提果六种果位的缘故,称为能与珍宝果加行。

  19、十地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清净修道九地的垢染,为此称为清净加行。

  20、从资粮道到十地末际之间以入定后得轮番的方式所说的这些加行,以入座与座间而修的缘故,称为结界加行。

  共有以上十五种。

  从入定后得轮番的角度修结界加行的方法:如同《入无分别陀罗尼经》中所说“入定见诸法等同虚空,后得见如幻”的意义一样,金刚喻定的入定一百七十三种行相无有各自戏论,无生如虚空的本体二谛无二无别真实胜义作为差别,通过不住不行的方式修行即是作意精华义,也就是入定智慧证悟的方式。后得如幻等持不混杂显现一百七十三各自行相的如幻本体相似胜义作为差别,通过不住不行的方式修行即是作意现观之义,也就是后得智慧证悟的方式。

  没有证悟这一点而以片面的智慧显然难以通达般若的甚深密意。“如果后得在带有方便世俗之显现的同时,有智慧以不住不行的方式修胜义也存在的话,那么就成了有学道中同时见二谛”这种说法是寻思的智慧似乎锐利无比而没有了达要点的表现。前后的胜义岂能是相同?因此希望按照诸大祖师的观点,依靠胜义的差别、二谛的安立、入定后得的详细分类等来理解。否则,如果没有了达圣者的后得智慧的甚深密要而讲解大乘的大经大论中所说的后得出世间般若、具四法的六度、具殊胜方便智慧之地的修治等,那么必须要明确从后得自体的角度安立殊胜方便智慧的实修差别,而承认后得作为前提,再以入定一个空执来印持等等只不过是笑料罢了。关于后得有现的等持,再如何宣讲也是如同向空中射箭一样,没有办法知道落在哪里。月称菩萨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作了详细说明,他只是说“没有获得菩萨位者无法了知”而已。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分四:一、所得功德之差别;二、所断过失之差别;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 所得功德之差别: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三法——加行功德。]:
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

  本体:修行所得加行的果法。分类:有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是哪十四种呢?分为总功德、别功德及特殊功德三种。

  总功德:

  1、远离违缘的功德——蒙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

  圆满顺缘的功德——2、蒙受一切佛陀以神通垂念;3、以智慧眼关照。

  果之功德——4、趋近究竟圆满菩提;5、暂时获得值遇佛陀等四大利益。

  别功德:

  6、转生他世的对境功德——生于被授记菩提分法等般若兴盛的地方。

  7、能依道的功德——将圆满一切无漏对治法。

  8、所依补特伽罗的功德——成为为他众讲经说法之士。

  9、不受违缘损害的功德——作为佛陀的助伴而不会被魔所转退失正道。

  10、因法修行的功德——生起不共善根。

  11、缘差别的功德——一切立誓如愿实现。

  12、所得果的功德——摄持广大果位。

  13、作用差别的功德——以四摄成办有情利益。

  特殊功德:

  14、圆满般若的功德——在生生世世中完整地获得般若的句义。

  总共有十四种。

  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 所断过失之差别: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四法——加行过失。]: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本体:对加行造成障碍的所断法。分类:自身存在的违缘有二十种,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违缘有二十三,依于他者的违缘有三种,应当了知,所有过失必定有四十六种。是哪四十六种呢?分为总所断、别所断与特殊所断三种。

  总所断:一般来说,存在于自身的般若违缘:对般若不恭敬的过失有五种:

  从智力的角度而言有两种:

  1、由于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证悟而执为难以证悟。

  2、认为由于智慧敏锐、才气十足而容易证悟。

  从染污法的角度而言有三种:

  3、以身的染污法——伸懒腰等缮写般若等。

  4、以心的染污法——贪心等缮写般若等。

  5、以语的染污法——嬉闹等讽诵般若等。

  从大乘中退失的七种因:

  6、以相似理由而退失,认为我没有得到授记而背离般若。

  7、从因大乘道中退失,对大乘道不起信心,就像舍弃树根而寻求树枝一样。

  8、从品尝果大乘之味中退失,对究竟果一切种智不起信心,如同不向主人乞讨而向仆人乞讨的狗一样。

  9、从体大乘法中退失,对胜乘不起信心,犹如已经得到大象而舍弃又寻找象迹一般。

  10、从所为之本体中退失,从小乘法藏中寻求所为,如同从蹄迹水中寻觅宝珠一样。

  11、从因果之关联中退失,希望从小乘道中获得大乘遍智,犹如以日月宫的标准来衡量尊胜宫的比喻一样。

  12、从无上特法中退失,认为上下乘相同而不知三身的特法,依次就像执著转轮王与山寨的小王平等、百味佳肴与豆泥平等、如意宝珠与假宝平等一样。

  从大乘中散乱的八因[ 八因:藏文中是七因,本来应该是八因,下文中也缺漏一因,为此按照麦彭仁波切注释补译。]:

  13、趋入般若的缘,对繁多欲妙境加以分别。

  相似般若的过失:

  14、将单单的缮写文字法行耽著为般若。

  15、将单单无实的所诠耽著为般若。

  16、将单单的能诠文字经函耽著为般若。

  (17、将无文字耽著为般若。)

  18、由般若中散乱的过失:作意城区等贪嗔之境。

  19、作意名闻利养。

  20、从魔所宣说的非道中寻求方便智慧。

  别所断: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二十三种讲闻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

  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

  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

  24、听闻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讲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

  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

  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

  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

  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

  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有六度。

  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

  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

  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

  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

  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

  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

  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

  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

  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

  住处不一致:

  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

  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

  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

  以上述的外缘而导致心不悦意,由此成为讲闻般若的违缘。

  特别所断的三种过失:

  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45、将不是所修的般若、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

  46、对于魔化为佛陀一类的幻现、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欢喜。

  如此一来,魔业过失总共有以上四十六种。

  壬三(所知法相[ 所知法相: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五法——加行性相。]之详细分类)分二: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

  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

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
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本体:一般而言,就是能表示所知大乘之加行的法。

  分类: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法相的本体是由任何具有殊胜方便的本体来表示大乘的加行,也就是此处的法相。这样的法相也分为三种,即从大乘加行智慧、大乘加行殊胜、大乘加行作用的角度安立为法相的三种法相。由此,凡是自性也就是所表名相的事物。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分二:一、宣说能表之法相;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分三: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

  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分三:一、宣说基智之智相;二、宣说道智之智相;三、宣说遍智之智相。

  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分四: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基智的智相有十六种。是哪十六种呢?包括了知基的总实相、别实相、特殊实相三种。

  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

知如来出现,世间无坏性。

  基智加行包括以下十六种智相:

  1、借助基智加行,依于证悟对境基的实相而了知果——如来出现之基的智相。

  2、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之实相——世俗本体世间五蕴生灭的一切法在胜义中无生无灭之基的智相。

  卯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

  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

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
知无尽行相。

  3、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有情心之行在名言中分为八万四千等详细分类之基的智相。

  4、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摄略而言,这些心内收入定心之基的智相。

  5、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外观未入定心之基的智相。

  6、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在胜义中真如无尽行相本体之基的智相。

  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

有贪等及无,广…

  7、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心的这些法在名言中具有贪等烦恼心所断之基的智相。

  8、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对治法无有贪等烦恼心之基的智相。

  9、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此等在胜义中广大法本体之基的智相。

  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

…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
及心不可见。

  10、借助基智加行了知这些心在名言中趋入种种所缘而成为大所缘之基的智相。

  11、借助基智加行了知有境能取的数目无量之基的智相。

  12、借助基智加行了知以比喻在根前无法展示智慧本体之基的智相。

  13、借助基智加行了知这些在胜义中心无本体故而以五眼也不可见之基的智相。

  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

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
知真如行相,能仁证真如,
复为他开示。

  14、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在名言中以十四种无记见的差别而动摇等法与补特伽罗见之基的智相。

  15、借助基智加行依靠在胜义中以无有自性的特点了知心实相真如无我之基的智相。

  16、借助基智加行了知证悟如此真如而现前证悟法身再为他众开示的教法法身之基的智相。

  卯四、如此宣说之摄义:

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以上基智加行品中证悟基实相的智慧本体——表示基智加行的法相是由基智本身所摄。

  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分四: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道智之智相有十六种,是哪十六种呢?

  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道智加行有以下十六种智相:

  1、借助道智加行了知对境道之实相——体空性解脱之道的智相。

  2、借助道智加行了知因——无相解脱之道的智相。

  3、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果——无愿解脱之道的智相。

  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分三: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

无生无灭等。

  4、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本体具有无生行相之道的智相。

  5、借助道智加行了知证悟无灭之道的智相。

  (颂词中的“等”字包括:)

  6、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染自性之道的智相。

  7、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净本体之道的智相。

  8、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有所断法体性之道的智相。

  9、借助道智加行了知具有无对治本体行相之道的智相。

  10、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有依处本体之道的智相。

  11、借助道智加行了知具有虚空法相真如之道的智相。

  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

法性无破坏。

  12、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自性——无有相状戏论所破坏之道的智相。

  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无作无分别。

  13、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自性——果法无有造作相的道智智相。

  14、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之差别法——具无分别体性之道的智相。

  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

差别无性相。

  15、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实相在名言中以三乘差别分析之道的智相。

  16、借助道智加行了知这些在胜义中无有所缘相之道的智相。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承许在道智加行品中证悟道之实相的智慧本体——表示道智的法相,是由道智本身所摄。

  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分四:一、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遍智的智相共有十六种。是哪十六种呢?

  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

彼依自法住[ 彼依自法住:原译为“依真如法住”。]。

  借助遍智加行了知对境究竟果位实相的方式有以下十六相:

  1、本师能仁王依靠自己所现前的断证究竟法而了知安住于法身平等性中的遍智智相。

  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

恭敬善知识,令其生欢喜[ 令其生欢喜:原译为“尊重及承事”。],
供养无作用。

  2、了知现示他利法身的差别,在名言中宣说般若时,本师了知应该陈设坐垫等恭敬事的遍智智相。

  3、了知应当依教奉行而承事上师的遍智智相。

  4、了知应当以赞叹尊重等令其生欢喜的遍智智相。

  5、了知应当以鲜花等供养的遍智智相。

  6、了知在胜义中这些都是无有作用的无生。

  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

及了知遍行。

  7、依靠断证究竟的力量,对于如所有法、尽所有法无著无碍而趋入并了知的遍智智相。

  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
说知及现见,不思议寂静。

  8、了知初始宣讲、开示世间见所未见的甚深义四谛法轮的遍智智相。

  9、了知中间宣讲世间五蕴本体空性无相之法轮的遍智智相。

  到底是怎样的方式呢?

  10、了知对于想要通过听闻的途径闻法者以概括这些法轮的方式加以宣说的遍智智相。

  11、了知对于想通过思维而得智慧者,以成熟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知晓的遍智智相。

  12、了知对于想通过修行而证悟者,以解脱他们相续的方式令其现量证悟的遍智智相。

  13、了知最后转法性不可思议善分别法轮的遍智智相。

  14、了知宣说一切法自性涅槃寂静体性的遍智智相。

  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

世间灭想灭。

  15、了知一切种智的实相——有漏世间五蕴泯灭、涅槃本性身的遍智智相。

  16、了知有寂取舍之想泯灭、证悟寂静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以上遍智加行相中证悟一切种智之实相的智慧本体——表示遍智加行的法相是由遍智加行所摄。

  举例说明这样的智相,例如:认知对境蓝色来表示缘取蓝色的本体。同样,承许三智的加行,以了知对境基道果的差别表示加行自体的法相,智作为所表的名相,通过能表示它的法相等方式以果表示因或者以因表示果,诸如此类,法相、名相分开而讲解的观点也是有的。

  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分三: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彼要点之摄义。

  寅一、略说本体:

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
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以不可思议等差别法的十六种殊胜而缘取胜进之所缘境四谛的行境,以忍智十六刹那心来表示大乘加行,经中说这是十六种殊胜相。

  寅二(广说自性)分四: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

  1、苦谛法忍智慧以分别心不可思议;2、法智智慧无可比拟;3、类忍智慧超越以量权衡;4、类智智慧不可胜数。

  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
通疾…

  5、苦谛法忍的智慧涵盖圣者的一切断证;6、法智的本体是由智者菩萨所了知;7、类忍智慧与声闻缘觉不共;8、类智智慧与小乘相比,现观的通达更为速疾。

  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无增减,修行及正行,
所缘…

  9、灭谛法忍智慧证悟真如无增无减;10、法智智慧修行六度不住之涅槃;11、类忍智慧通过行持二种资粮而真实成就大菩提果位;12、类智智慧无分别而缘取一切(所缘)法。

  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与所依,一切并摄受,
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

  13、道谛法忍智慧的殊胜所依就是法界体性;14、法智智慧具全波罗蜜多等一切道相;15、类忍智慧以内外摄持一并摄受;16、类智智慧无有享受耽著道之味。

  如此我们应当了知,详细殊胜的法相就有以上十六种体性。

  寅三、彼要点之摄义:

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由于以上述十六种差别法修行差别基大乘之正等加行的道,远远胜过其余声闻缘觉之道,故而成立大乘道是殊胜的加行。

  这样的殊胜相,也就像以大腹的差别来表示瓶子的本体一样,由此也能认识到以三智加行的本体超胜其余道的法来表示大乘加行自之本体的道理。有人承许这些殊胜相能表示三智加行。考虑声闻缘觉的证悟类别为基智所摄,因此承许它不具备殊胜相,一般来说基智不具备殊胜相,诸如此类,虽然以前印度的诸位善知识都有各种各样的讲解方式,但实际上,承认大乘的正等加行总的殊胜相显然是要义。如此直接宣说了正等加行品的见道,间接能够通达它的因加行道与修习已见之义的修道具有殊胜相,希望诸如此类的道理也要明确。

  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分四: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作用相共有十一种。

  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

作利乐济拔,

  修行基无我的加行作用有三种以下:

  1、能令无有未来转世的利益而安置于涅槃果位。

  2、今生中能安置消除痛苦的安乐缘觉果位。

  3、能令获得救拔究竟有寂之苦的大菩提。

  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分二:一、智慧之作用;二、方便之作用。

  道智加行之作用相有七种。

  卯一、智慧之作用:

诸人皈依处,住处及友军[ 住处及友军:原译为“舍宅示究竟”。],
洲渚…

  凭借智慧的力量而断除的作用有两种:

  4、断除苦果而起到(成为诸人等众生)皈依处的作用。

  5、断除其因而起到住处的作用。

  证悟的作用有两种:

  6、由于证悟轮涅等性而起到友军的作用。

  7、由证悟自性义而起到洲岛的作用。

  卯二、方便之作用:

…及导师,并任运所作,
不证三乘果。

  8、依靠大悲的力量,起到全面引导总体一切所化众生之导师的作用。

  9、方式是无勤任运成办他利的作用。

  10、不为自利而证得三乘果位的作用。

  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

最后作所依。

  11、究竟任运自成二利的事业就是能成就转法轮之所依的法身。

  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此即作用相。

  如此十一种作用即是三智加行之作用方便的本体。表示三智加行的法相由三智加行所摄。我们要知道,如同由支撑房梁的作用来表示柱子一样,是以三智加行的这些作用来表示加行自身之本体的。

  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分四: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事相自性相共有十六种。

  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基智加行的事相本体具足四法,远离烦恼障的差别:1、远离本体贪等烦恼的自性;2、远离果——三门染污法状的自性;3、远离因非理作意相的自性。远离所知障的差别:4、远离违品与对治分别的自性。

  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难行[ 难行:原译为“难性”。]与决定,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著。

  道智加行的事相本体具有五法,方便的差别:

  5、以发菩提心的意乐而难行的自性。

  6、以不堕小乘的加行而决定大乘加行的自性。

  7、追求三大所修——所为果的自性。

  智慧的差别:8、对境所修三轮无缘的自性;9、有境破除修行之一切执著的自性。

  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
无基[ 无基:原译为“无迹”。]无去生,真如不可得。

  遍智加行的事相本体具有七法,总的所缘差别:

  10、缘取果遍智之一切法所缘的体性。

  11、缘取其差别法不随顺一切世间法的不共功德所缘的体性。

  12、其本体无碍趋入一切所知之智慧所缘的体性。

  分别的所缘:

  13、缘取照见名言显现的功德基无我随应基智之相所缘的体性。

  14、了达道无去随应道智之相所缘的自性。

  15、了知相无生不共遍智相所缘之自性。

  16、了知这些胜义本体无生真如不可得所缘的自性。

  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
许为第四相。

  以上三智加行的十六种自性,这些体性由如同所表的事相本体来表示,因此一切遍知佛陀承许,正等加行所知法相中的第四法是事相自性相。总而言之,具有十六种自性之体性的正等加行的现观事相,大乘加行的名言名相,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智、殊胜、作用三者的法相,这些也是一本体以反体而分才安立为法相、名相与事相三者。如果分别剖析,则基智的本体具有四法是事相,是甚深基智之加行,为名相,具备基智所摄殊胜方便智慧的智、殊胜、作用之法相等三智各自的法相、名相、事相三种。从中分类,基智加行的无相具有四法(有法),是甚深基智之加行(立宗),因为具足智、殊胜、作用之法相故(因)。其余依此类推。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分三: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 资粮道: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六法——大乘顺解脱分。])分三: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道的本体即是随解脱分的现观殊胜方便智慧。对于从以无相作为差别之智慧与以布施等作为差别之方便的角度所说的般若所有相真实修行的法相善巧的殊胜方便智慧,在此圆满一切相现观(即正等加行)品中被承许为顺解脱分。

  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方便的差别有三种:缘所依佛陀等三宝的清净信心;行为上精进行持布施等六度的行境;本体意乐圆满忆念般若的行相。智慧的差别有两种:寂止无分别虚空藏等等持、胜观了知基道一切法所有相为无相的智慧。以上是殊胜方便智慧的自性清净法之本体的根共有五种。然而并不是以所缘四谛作为差别,所以并不是现观加行的根,对于诸如此类的情况,需要辨别开来。

  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这样的菩萨资粮道根据根基利钝的次第,承许利根者迅速证悟而容易获得究竟果位圆满菩提;钝根者证悟迟缓而难以获得。如此直接宣说的意义即是利钝根菩萨的差别,但是狮子贤论师结合它的间接影射而宣讲。

  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 加行道: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七法——大乘顺抉择分。])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子一、本体:

  顺抉择分的本体即是顺抉择分之智慧的殊胜二利。

  子二(分类)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胜法位。

  丑一、暖位: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
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加行道暖位的所缘差别,经中赞说是一切有情。因此,缘于所缘境这些有情,行相的差别,在下品暖位,有两种行相:1、无有贪嗔的平等舍心。2、成办现在的利益的慈心。

  中品暖位,有三种行相:3、希望具足未来安乐的饶益心。4、欢喜他乐而无嗔恚之心。5、悲悯有情而无损恼之心。

  上品暖位,有五种行相,6、对于年长于己的有情视为父母之心。7、与自己同龄者,视为兄弟姐妹之心。8、对于比自己年幼者,作为子女之心。9、作为饶益的亲人及情意稳固的朋友之心。10、作为同一父系与母系的亲友之心。

  经中说如此加行道暖位共有以上十种行相。

  丑二、顶位:

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加行道顶位缘于所缘境有情的行相差别,下品顶位的行相,自己灭除罪恶,在他众面前身体令行,口中赞说,心里也随同而行。中品顶位的行相,自己安住布施等以后,在他众面前,身体令他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上品顶位的行相,自己安住甚深空性缘起的意义中,在他人面前,身体令行,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这以上就是加行道顶位的行相。)

  丑三、忍位: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自他住圣谛:本来藏文中是“自他知圣谛”,但按照注释中所说,住圣谛包括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从意义上能解释。]。

  我们应当了知,与顶位一样,忍位也是缘所缘境有情以后,行相是,依于安置者自己与所安置者他众的行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下品忍位的行相,自己现行安住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的四圣谛中,身体令他众也安住圣谛,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中品顶位的行相,自己虽然知晓成就预流果等果位的方法,但不现行,从而身体令其他种姓者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上品忍位的行相,自己安住生起大乘见道之理中而令他众也如此,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丑四、胜法位:

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胜法位也与忍位一样,缘于所缘境有情行相的差别,下品胜法位的行相,自己欲求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身体令他众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中品胜法位的行相,自己生起菩萨的现观智慧,身体令他众也如此,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上品胜法位的行相,自己安住生起遍智、断除染污法结生的方便中,身体令他众如此而行,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我们要明确这些道理。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不退转众:这是讲正等加行中的第八法——有学不还。])分二:一、略说差别基;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一(略说差别基)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丑一、本体:

  成为随圆满菩提分的殊胜入定后得。

  丑二、分类: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我们要了知,顺抉择分加行道、见道与修道这一切道中所住的诸位菩萨就是此处的不退转僧众。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分三: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广说相之分类;三、摄义。

  寅一、略说自性: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
即住抉择分,所有不退相。

  能立相的差别:凭借入定的殊胜证悟相而在后得时,经中宣说了对于色法等遣除实执等二十相,要知道这就是欲知有法——安住于抉择分的所有菩萨,成立为不退转僧众——所立法的法相。到底是怎样的方式呢?就像“佛陀是量士夫,因为无误宣说四谛之义的缘故”这种果因一样,此处,菩萨是不退转补特伽罗,因为是对色等遣除实执的菩萨。依靠这种果因可以知晓是证成不退转的果因。所谓不退中的“不”,不要误解为否定词,因为是菩萨的名称,就像用所作的因来建立无常时,所谓无常中的“无”并不是否定词一样。有些由后得身语相来推测入定证悟,是果因,运用入定的证悟作为因,证明圆满菩提,为自性因,凭借它的力量证明不退转,即是所破不可得因,也有人将运用这三种推理最终建立不退转的究竟因说为所破因的。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所有二十种相分为四类。

  第一类共有十一相: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 五盖:也就是五种障碍,即掉悔盖、嗔恚盖、昏睡盖、贪欲盖和疑法盖。另有说为:贪欲盖、昏沉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法盖。]住。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1、由于法的本体不存在而对色等遣除想。

  2、由于获得解信而对道尽除疑惑。

  3、由于成就宏愿而灭尽八无暇。

  4、以悲心驱使让自他奉行善法。

  5、由于修自他交换而对他众发放布施等。

  6、由于证悟实相而对甚深意义无有犹豫不决的心理。

  7、由于饶益他众而具备仁慈的身语意。

  8、由于行为清净而断除五种障碍。

  9、由于修行对治而精进摧伏一切随眠。

  10、由于一心不乱而具足正念正知。

  11、由于行为清净而使衣物等恒时洁净。

  第二类共有六相:

身不生诸虫,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12、由于善根超胜世间而使身体不生一切虫类。

  13、由于善根清净而对众生无有谄曲心。

  14、由于无视利养而真实受持头陀行。

  15、由于修行布施等波罗蜜多而无有悭吝等违品。

  16、由于真实摄集善法,所以相应法性而行。

  17、由于将众生执为我所而为利他甘愿寻求地狱。

  第三类共有两相: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18、由于对自己的现观坚信不移而不会被他众牵引。

  19、由于善巧修行佛果的方便而对开显相似道的魔,了知他是魔。

  第四类有一相:

诸佛欢喜行。

  20、三轮清净的行为是诸佛欢喜的行为。

  寅三、摄义: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由如此通过四类而宣说的能立二十种相,能证明欲知有法——所有住于加行道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的菩萨,不退转圆满菩提(所立法)。

  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广说相之分类;三、摄义。

  寅一、略说自性: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

  在见道中,忍与智的刹那作为差别的后得十六相(能立),我们应当了知,这就是证明欲知有法——住于见道位的所有菩萨是不退转僧众(所立法)的相。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所有见道十六相,分四部类。

  第一类共有四相:

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

  1、由入定的行相,现见苦谛之法性的四种智慧差异,以后得作为果因,由于法的法相不存在而遣除对色等法之想。

  2、依靠佛陀的加持使无上菩提心坚固。

  3、由于了悟到大乘的殊胜性而退出小乘。

  4、由于完全辨别法而永尽生起静虑等的所有支分。

  第二类共有四相:

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
常修梵净行,善清净正命。

  5、由入定中现见集谛的四种智慧差异,在后得时,由于远离不善业而使身心堪能,轻利。

  6、由于善巧调心的方便而通晓享受欲妙的方法。

  7、由于见到贪欲的过患而恒常修持梵净行。

  8、以智士的品质而使正命得来维生的资具清净。

  第三类共有四相:

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
战事…

  9、因为入定中现见灭谛的四种智慧差异,而在后得时,由于空性本体而首先不以加行耽著蕴界处之法,平时不以随加行而耽著。

  10、由于不分别一切违品,因此由盗贼之语宣说的隐义,表明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而耽著障碍见道的一切违缘法。

  11、由于了知分别清净法的过失,因此由军事之语宣说的隐义,表明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而耽著作为菩提之因资粮的助伴。

  12、由于不耽著所取能取,而不以加行及随行而耽著城区之语等所宣说的根境等。

  经的直接宣说,以盗贼之语、军事之语、战事之语宣说的隐义,依次是指不说所断违缘之耽著语、不说对治资粮之耽著语、不说断治战争之耽著语的所表义。同样,不以加行及随加行而宣说城区、城市、都市、王臣之语,所诠义依次是,借助根、根所依、根境及我和我所耽著之语,不以加行及随行而说耽著境、根、识的话语,经中宣说了语言果因的特点。

  第四类共有四相:

…悭吝等,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

  以入定中现见道谛的四种智慧差异,后得时,

  13、通达布施等的特点而对悭吝等所断法无有加行及随行(的各个所依处)。

  14、证悟具三解脱门的本体对治法了不可得。

  15、对于三智本体的自地获得诚信、生起定解,(进而安住于基道果的)三地中。

  16、决定究竟为一乘,而为了遍智等法义,舍弃性命。

  如此入定之相的果——后得的十六种殊胜功德,是将果取为因名,因为要以十六忍智的差别来宣说。

  寅三、摄义:

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如此十六刹那(能立因),是证明住于见道位的智者菩萨(欲知有法),不退转的相(所立法)。

  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二:一、总说不退之特点;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

  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分三:一、略说自性;三、广说安立;三、相法之摄义。

  卯一、略说自性:

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住于修道位的所有菩萨(欲知有法),因为证悟远离增损的八种甚深实相,也就是说,依靠证悟境之实相甚深空性等甚深自性,使有境修道入定智慧而远离有之增益及无之损减边际的差异,在后得时足能远离增损而为他众讲解甚深实相,这就是证成不退转众(所立法)的相。

  卯二(广说安立)分三: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

  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

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差别基——修道的本体:包括顺抉择分加行道、前所未见的法性得以现见的见道,对已见之义加以修行的修道三种。依次序,数数思量等持之因是加行道,正行见道中现量衡量本义,在随后所得的修道中真正证悟已见之义,这以上就是从释词的角度略说修道之本体。

  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这样的修道是再再连续不断修持已见之义的道,因此以所断俱生分别上上品等九种差别,对治修道的智慧根本的分类也有下、中、上品,由所断分支的分类下下等三种类别,对治也有下下品二地到上上品十地之间的九种相,这是能仁佛陀在经中承许的。

  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分二: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

  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对方辩论道:作为因的修道九种行相数量应成不定,因为经中说其果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的缘故。

  答辩:这样的所有详细分类,并不是在胜义中经得起分析而成立,因此“宗法不成立”的答复是远离增益的善巧讲解。

  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对方又辩论道:果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在名言中也应成无有,因为它的因(修道)数量决定为九的缘故。

  答辩:在世俗中,由作为因的修道之本体无缘的大悲与证悟法性的智慧也就是殊胜的方便智慧之因得出它的等流果福德就是无量无数、不可限定,这是具有了知极其隐蔽分所量——业与业果之力的能仁佛陀念及并洞悉而在了义经中承许的,所以“你们如此辩论不存在同品遍”的回答是远离损减的善巧讲解。

  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分二:一、辩论;二、答辩。

  未一、辩论: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
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对方辩论道:一般来说,在不可说为四边之任何一种有实法的胜义自性中,不可能有增减的安立,为此依靠所说的“具此自性的修行”之道如何能断除所断违缘,又如何获得对治清净法。如果运用具二支的论式来说,即不可言说的任何法,不可能有所断、对治、减少、增加,这一点决定(遍),犹如虚空中的青莲花一样,大乘的此修道也在胜义中不可言说。如此对方依靠胜义而不可能有断、得,进行损减的辩论。

  未二、答辩: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如同你们有实宗自己共称的尽智和无生智的菩提一样,大乘的此修道虽然是胜义的自性,但在名言中,完全能够成办断治、减增等所欲求之事,菩提也具备真如空性的法相,修道也具备真如的法相,因此经中承许断治减增的差别极富合理性。所以,“你们辩方的观点不遍”的答复,是脱离无之损减的善巧讲解。

  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辩争: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
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对方辩论道:世俗的法是刹那的自性,前刹那在后刹那时不存在,后刹那在前刹那不存在,也不存在前后刹那共聚的情况,因此以世俗本体的修道,最初发心的前刹那证得菩提也是非理的,再者无有前前而仅以后刹那证得菩提也是不合理的,“亦”字是说这些前后刹那共聚也不存在,证得菩提也同样非理。对方进行这样的损减辩论。

  答辩:比如,世俗本体的灯火第一刹那生起,既不是有油的灯芯完全烧尽,也不是以没有所有前刹那的最后刹那完全烧尽,这些刹那也不可能是于现在共聚,然而只是一种缘起。有油的灯芯圆满烧尽之比喻的道理就能说明虽是世俗刹那法但获证菩提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说“你们的观点不遍”的回答是脱离无之损减的善巧讲解。依靠这样的方式在后得精通讲解远离增损的八种甚深法性,这就是修道不退转的八种相。

  卯三、相法之摄义: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
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

  相的本体,基智之理的差别:

  1、世俗显现的一切法虽然在胜义中是无生,但在名言中显现产生并不矛盾,生远离增损而甚深。

  2、同样,虽然在胜义中无灭但在名言中显现为灭并不矛盾,即是灭甚深。

  3、尽管以了知其胜义实相的智慧证悟真如,然而以方便不现行,即是真如甚深。

  道智之理的差别:

  4、布施等所知的道虽然在胜义中无有,但在名言中显现为所知,即是所知甚深。

  5、道无生之理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见,但在名言中见而不灭,即是能知甚深。

  6、道的一切行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行,但在名言中行持,即是行为甚深。

  遍智之理的差别:

  7、所成无二本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成,但在名言中不舍成就相,即是无二甚深。

  8、资粮究竟的果位既不住有边也不住寂边,即是善巧方便甚深。

  如此依靠入定中证悟二谛无违一味甚深实相现空等性远离一切增损之边的力量,在后得通过讲辩著现空无违的甚深实相等而善巧如实讲解的这些相(因),即能证明住于修道位的诸菩萨(欲知有法)为不退转圣众(所立)。

  如果有人问:上述的这些相,诸如证明加行道暖不退转是要具足二十种相,还是其中每一种都能证明?

  其中每一种都能证明。

  如果对方又问:那么,对于“声闻圣者(有法),应成不退转众(所立),因为灭尽无暇之故(因)”的观点,能用“承许”答复吗?

  这是没有了达要点,就像说“所知(有法),应成在那边有宝珠(所立),因为具有光芒之故(因)”一样,虽然无法用“承许”予以答复,但以宝珠为差别的光作为因时,也就成了“承许”答复的真因。菩萨作为有法,依靠他所特有的因,是证明不退转的真因。虽然运用入定的相可以推测获得菩提的自性因之类的情况也是有的,但要知道这里运用的因——所有加行主要是证明利他不退转的果因。

  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分三: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三、事业化身之因——善巧方便加行。

  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 有寂平等加行:也就是正等加行中的第九法——生死涅槃平等加行。])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诤。

  辰一、真实宣说:

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

  以本体无分别自在圆满之资粮而修行法身,如颂云:“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就最主要方面而言,从本体无分别已经获得自在的角度,成就果位法身等性的因,甚深无分别本智的差别,就是有寂等性加行,也就是由于证悟轮涅取舍等的一切法无而显现空相如梦的缘故,不分别有寂为他体而成为证悟轮涅等性的殊胜智慧资粮。

  辰二、遣诤:

无业等问难,如经已尽答。

  对方辩论道:舍利子对须菩提说:白天醒觉阶段应成无有圆满业道,因为与梦境相同之故。反之,梦境中也应成具备圆满业道,因为与白天相同之故。

  答辩:这一点不遍的,因为对境虽然没有差别,但对于没有证悟此理的补特伽罗来说,有大小耽著的差别。

  对方辩论:这样的差别应成不合理,因为梦醒两种状态中都远离业和心的缘故,原因是经中如此宣说的。

  答辩:经的密意是说在胜义中,如果运用推理,那么依此也能说明“在名言中远离业和心”不遍。如果运用“名言中即是如此之故”,则回答说“不成”。

  对方又辩:如果这样说,那么舍利子对须菩提说:“倘若在梦中修行三解脱门,则增上般若吗?”证悟境相如梦的补特伽罗若在梦中修三解脱门,则应成增上般若,因为白天醒觉时修三解脱增上般若之故。这一点决定,因为二者在对境上无有差别,而某人已证悟了有境的耽著大小无有差别。须菩提说:“如果白天修行得以增上,则晚上修为何不增上?”这是就证悟此理的补特伽罗而作的回答。

  再者,舍利子问:“倘若如此,则太过分,如此一来,梦中学修布施等六度资粮者,不是依此将圆满资粮吗?”须菩提意义的答复前面已经给予了。因为有某种必要而将此问题交给弥勒菩萨,于是说:“去请教弥勒菩萨,此弥勒菩萨是一来菩萨,应向他请问。”当向弥勒菩萨请问此问题时,弥勒以“你说什么?是用弥勒的名字来作答吗……”实际上因为有寂不成立,因此并不成为太过的答复在上文中须菩提完全宣说了,因为有殊胜必要而没有完整直接予以答复。

  卯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 清净刹土加行:正等加行中的第十法。]:

如有情世间,器世未清净,
修治令清净,即严净佛土。

  本体,依靠清净刹土获得自在的资粮而成就色身的差别,如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通过本体清净刹土获得自在的途径而成就色身果位清净刹土的因——广大资粮的差别就是清净刹土之加行。也就是说,佛陀刹土,能依有情世界无有饥饿等不清净现象,所依器世界也没有不清净的土石荆棘等,修成自现清净刹土,能依有情都是具有五眼六通的不退转菩萨,所依器世界都是琉璃等自性刹土庄严清净的佛土成为殊胜清净的因资粮。

  卯三(事业化身之因——善巧方便加行[ 善巧方便加行:正等加行中的第十一法。])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辰一、本体:

  善巧方便加行的本体是依靠善巧方便获得自在而成办二利。

  辰二(分类)分二:一、摄义而宣说;二、广说分类。

  巳一、摄义而宣说:

境及此加行。

  总体而言,善巧方便加行包括所修对境的善巧方便之果——佛地任运自成二利的善巧方便与能修加行之善巧方便因——清净地的殊胜实修善巧方便两种。

  巳二(广说分类)分二:一、所修对境之善巧方便;二、能修加行之善巧方便。

  午一、所修对境之善巧方便:

超过诸魔怨,无住如愿力。

  自利法身的善巧方便:

  1、所断之特点:由于已经断除二障及其习气而越过四魔怨敌。

  2、所证之特点:由于已经证悟万法平等性而不住一切边。

  3、他利色身的善巧方便依往昔的宿愿而具备任运自成趋入他利色身的力量。

  午二(能修加行之善巧方便)分三:一、本体;二、断证特点;三、作用。

  未一、本体:

及不共行相。

  4、能修加行之善巧方便的本体:虽然依靠殊胜方便智慧了知真实际,但在非时不现行,这是不共的法相。

  未二、断证特点:

无著无所得,无相尽诸愿。

  5、所断之特点:由于已经断除方便的违品——三轮执著而无有贪著。

  6、所证之特点:由于证悟了真正实相四边无我,故而是本体无缘空性解脱。

  7、由于证悟道无相,故为因无相解脱。

  8、由于证悟果无愿,故为果无愿解脱。

  未三、作用:

相状与无量,十方便善巧。

  9、暂时的作用:由自己的境界中现前道的证悟而善巧为他众讲解不退转的相状。

  10、究竟的作用:由于因方便之加行圆满而现前了知一切境相的无量善巧方便。

  共有十种善巧方便。

  这样的等性加行等三种,一般来说是在三清净地具有。可见,正等加行的界限:从艰辛久证之加行在资粮道具有,直至清净加行在十地末际具有之间,依次归纳,也能了解它们所摄的三智界限。然而,由于三智范围广大包含三圣的一切现观,因此要在各品中区分开来而讲解。

  总结偈: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般若现观庄严论第四品句义释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五品 顶现观(索

教言汇集事 师五十颂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六品 渐次加行(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七品 刹那加行(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八品 法身(索达

 

后五篇文章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三品 基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二品 道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一品 遍智(索达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现观庄严论颂词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佛道品第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