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加哲无著尊者:《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 第八节课 ( 索达吉堪布 译释 )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八节课

(2005年7月14日晚上9时)

现在继续讲《〈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第七个问题——菩提心的学处。

昨天已经讲了,修行人应选择大小乘中的哪一个法门呢?答案是选择大乘菩提心;那么,菩提心是以讲闻的方式修、还是以修持的方式修?应该以修持的方式修;修持是依教证理证来修、还是依上师的窍诀来修?是依上师的窍诀来修;上师的窍诀是在行住坐卧等威仪中修、还是坐于一处静修?应坐于一处静修;静修时,以舍弃外境的方式修、还是以对治烦恼的方式修?以对治烦恼的方式修。好,今天接着讲下面的问题。

【不颠倒是非】

【我们必须斩除以下六种颠倒:

第一、忍耐的颠倒。就是对修法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感到难以忍受,但却对降伏敌人、护持亲眷等等之类的苦难却很容易忍受的颠倒;】

现在的世间人对修行中的艰难困苦,如求法、闻思、修法等,感到索然无味,根本没办法忍受,而对于降伏敌人、保护亲友、做生意赚钱等,却乐此不疲,再如何辛苦也愿意接受。

打个比方,现在你们每天只听一个多小时的法,这段时间如果对一个世间人来说,简直就是如坐针毡、非常难熬,但若告诉他:“你不用听课,去赚钱吧”,那就算站在外面八、九个小时,他也不会叫一声苦。有时我看见在学院修厕所的工人,一直在背大石头,从来也没有什么怨言,可让他们什么活都不用干,只是坐在宽敞明亮的经堂里听一节课,用不了半个小时,他们就会抱怨连天。有些道友也是如此,背书一两个小时,便会觉得身体吃不消,做一些散乱、无意义的事情,马上就精神抖擞、疲倦全无,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这些都是“忍耐的颠倒”——该忍的地方忍不了,不该忍的地方特别有精神。

真正的忍耐应像是一些高僧大德那样:对于别人挣了多少钱、开了几家公司等世间琐事,没有丝毫兴趣,即便听别人闲聊几句,也觉得浪费时间,难以忍受;而为了利益众生、寻求佛法,他们可以义无返顾,即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行,也能当仁不让地坚强忍耐。你们现在闻思修行,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办自他二利,在此期间,不管是遇到气候的严寒酷热、身体的四大不调,还是生活的拮据困窘,大家也不能退缩。若能以菩提心的力量加以克服,不仅可以积累很大的功德,还能消除无始以来的深重业障。

【第二、意乐的颠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谋求今生今世的荣华富贵方面却兴致勃勃的颠倒;】

很多人对修行佛法没有兴趣,给他们讲菩提心的功德、五部大论的殊胜,就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反过来,如果告诉他们“怎样赚大钱”、“如何才能飞黄腾达”……他们准保会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生怕漏掉了一字半句。

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一听到“背诵考试”、“修菩提心”等字眼,就觉得度秒如年,眼睁睁地盼望着赶快下课,但在看一些引生贪嗔痴的电视,或者没有意义的杂志时,他们便饶有趣味,即使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也是非常乐意的。这些坏习气不仅年轻人有,在老年人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老年人平时不喜欢念佛,偶尔念一点佛,也是从头到尾哈欠连天,更有甚者,佛号与呼噜声此起彼伏,可是如果让他看一些无聊的电视,或者与人摆龙门阵,他的意乐马上就增上百倍,即使不用喝咖啡,也能够通宵达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都是“意乐的颠倒”。

【第三、品味的颠倒。也即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而获得的法味,却想尝遍世间诸妙欲之味的颠倒;】

本来,释迦牟尼佛的妙法甘露极为难得,就像《扎嘎山法》中所形容的:闻思修行的法味,能将我们相续中的酷热烦恼遣荡无余,所带来的安乐难以用世间语言表达。然而,如果让善根薄弱的人去品尝佛法空性、大悲、禅定的法味时,他却不仅没有感觉,甚至还像碰到剧毒一样避之不已。反过来说,他们对于世间的五欲妙乐、声色犬马,倒是津津乐道,全部是行家,品尝生猛海鲜、欣赏流行歌曲、去舞厅跳舞……只要能刺激六根欲望的,都愿意百试不爽、全盘接受。这种宁舍佛法无漏妙味,不舍世间有漏妙欲的现象,就是此处所讲的“品味的颠倒”。

【第四、悲悯的颠倒。对造作恶业的人不生悲悯之情,却对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颠倒;】

有些人对世间造恶的人不生悲悯,看到他们杀黄鳝、杀兔子,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大不了,相反,对于那些为求解脱而承受苦行的修行人,倒生起了极大的悲心,认为这些人在穷山沟里没日没夜地苦修,简直浪费了大好光阴,糟蹋了宝贵身体,这种如饿鬼般的生活,实在令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此类不分青红皂白的现象,就是“悲悯的颠倒”。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在山中苦行时,遇到了贡塘地方的七位姑娘,当她们见到尊者枯瘦如柴的身体时,其中一个说:“这人真可怜,我们要发愿,来世不要得到这样一个人身!”另一个姑娘也附和:“是啊!这个样子,谁见了都会伤心的。”尊者听后心想:这些无知的众生才是可怜!于是,唱了一首道歌:“恶业所损诸众生,不见己过见人过……于诸真实修行人,弃置不顾如废石。”有些人就像这七位姑娘一样,认为出家人的生活没有乐趣,整天呆在穷山沟里,电视不能看,肉也不能吃,一辈子中什么享受也没有,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简直生不如死;而修行人呢,看到世间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怎样蝇营狗苟,也无法满足心中的欲望时,同样也能生起悲悯心,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唱:“尔怜我兮我悯汝,汝我皆执悲悯枪。”

今年我去成都时,也带了一个妹妹去看病,她以前除了在山里放牦牛以外,从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到了成都,看到那里的生活以后非常羡慕,不禁感叹道:“汉族人穿得这么漂亮,长得也这么白,就像天子天女一样,这种生活真令人向往!”后来,我带她去一个叫“老渔翁”的饭店吃饭,她见到刚才的“天子天女”竟然在吃活鱼、海鲜,马上打消了原来的念头,赶紧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这样的汉族人!”

有时想想也确实如此,现在汉地杀生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大多数饭店为了赚钱,一天当中要杀死无数的众生。一方面,这些被杀的鱼、泥鳅很可怜,它们一个个被开水活生生地烫死;另一方面,杀害它们、吃它们肉的人就更可怜了,因为因果毕竟不会空耗,来世他们一定会加倍偿还的。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曾记载:佛陀在世时,帕吉波国王率五百将士,一天之内将释迦族的八万八千人全部赶尽杀绝(关于此数目,不同经典有不同说法),即使世尊亲自出来劝阻,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区区五百人就能杀死八万八千个人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八万八千人前世当渔夫时,曾经捕杀过五百条鱼(帕吉波国王等五百人之前世)。

经常杀生、吃肉的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他们非常可怜,每天除了吃一点青菜萝卜外,什么营养也没有,简直跟牦牛没有差别,但就我们来看,那些人为了长养自己的肉身,一天当中要吃这么多生命,这种不惧因果的举动,才真是可怜。在座有些道友以前可能也造过类似的恶业,所以必须要在有生之年精进地忏悔,一方面戒杀放生,另一方面发愿不再吃肉,这样即生当中才有忏悔清净的机会。

总结以上所讲的内容,我们应分清悲悯的对境:对修行人来说,暂时的苦行能换取究竟的安乐,故没有必要滥生悲悯;对世间人来说,短暂的快乐换来了累劫的剧苦,这才是真正值得悲悯的对象。

【第五、营求的颠倒。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营求今生圆满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的颠倒;】

对于依靠自己的人,以财物地位等对其进行帮助是有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应以正法来饶益他们。我以前认识一位老板,他一方面给员工很多经济上的帮助,另一方面要求员工必须要信佛教,否则就不能在公司里任职,以此方便而使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宝。

相反,对如何营求今生的圆满,就没有必要去引导他们了。有些上师,为让弟子能够趋入正法,依靠了种种善巧和神通神变,而有些上师呢,不仅没有让弟子学修正法,反而让他们天天做饭打扫、处理琐事,如果这些上师像玛尔巴尊者一样是个大成就者,倒也还可以,但如果没有那种境界的话,这种误人子弟的行为就很不应理了。

对于“营求的颠倒”,《修心七要》其他讲义还有另一种解释:若有依靠自己的人,应引导他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获证圆满如来正等觉的佛果,而不应希求自私自利的小乘声缘果,或者资财受用等人天福报。

【第六、随喜的颠倒。对轮回涅槃的安乐以及善行不加以随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时,反而心花怒放的颠倒。】

“随喜的颠倒”是指有些人对于轮回和涅槃的安乐,诸佛菩萨有漏无漏的善行,从来不生随喜之心,可一旦看到仇敌遭受了一些痛苦违缘,他就心花怒放、大肆随喜。

《大圆满前行》中就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位格西听说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位格西,因为女人而破了戒时,心中兴奋难挡,回家烧了一壶好茶大行庆祝,这种兴灾乐祸的行为,后来遭到了很多大德的严厉呵斥,所以,即使是与自己关系最不好的人,我们也不能希望他们遭遇到任何痛苦。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如果知道自己的怨敌受到了挫折,便乐不可支地大筵宾客,恨不得对方在痛苦的深渊中永远都不要爬出来。实际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不应该这样颠倒随喜的,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哪怕与自己关系再不好,只要受到了灾难痛苦,我们都应一心一意观想由自己来代受这些痛苦,否则,颠倒的随喜必将摧毁自相续中的菩萨戒体。

【我们应当首先去除这六种颠倒,然后再依照六不颠倒的准则而修持。】

以上讲的六种颠倒,是平时生活中极易出现的,倘若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忽略这些问题。

【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

修心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以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地长期修持。

【我们应当舍弃那种因对正法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时而修持、时而停滞的作法,而应一心一意、恒常不断地修心。】

修菩提心时,如果心情好,即便是两、三个小时,也会非常精进;如果心情不好,那就干脆不修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有些道友,在这几天刚讲完《〈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时候,会认认真真地闭着眼睛修两三天,但到了下个月,这种热情就没有了,再过两三年,可能连法本也找不到了。

所谓的修行,噶当派大德说过,要像河流的相续一样从不间断,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应当日日不断专注修法,活到老,修到老。”所以,从现在发下菩提心乃至没有断气之间,我们都应不断地修持,如果是在家人的话,不管是出差也好,做家务也好,只要有空闲,就一定要修持,这即是所谓的“精进”。

不过,现代人的“精进”经常是一曝十寒,两三天内依靠上师、道友的因缘,可以精进一会儿,但如果重新回到社会,不知不觉,又被金钱、欲望的巨浪冲得晕头转向了。学院开法会时经常有一些居士,每次下山时都信誓旦旦地保证:“上师,我知道修行就像吃饭一样,不能间断、不可缺少,所以我发誓回去后一定会不断地修持。今天在喇荣山沟里,以这么多的僧众为证,我一定不会欺骗您老人家的!”等过了两三个月,我打电话问他:“你修了没有?”回答是:“啊……我忘了,现在的事情太多,实在对不起……”

在家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尤其在当今的金钱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奔波、没有竞争,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但不管怎么说,修行也要始终摆在第一位,这在所有的事情当中是最重要的。心里若存有这样的观念,即使平时再怎么忙,早晚肯定也能各抽出一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是有很多修行时间的。当然,住在山沟里的修行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什么琐事也没有,在这种条件下,作为出家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那还有什么事可做呢?

【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

打好基础非常重要,若没有基础,一味地好高骛远,就如同冰上建筑一样,终究会彻底坍塌的,所以,我们在正式修心之前,一定要修好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在此基础上,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修持。

尤其对于老年人,如果让他们闻思、背诵,精力和智慧等各方面恐怕都跟不上,因此现在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专心念佛,而念佛倘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虽然是有一点功德,但却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老年人每天除了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修行上面以外,应多安排一些时间修菩提心,力争在临死前让这种心在相续中生起;而年轻人呢,就要利用大好时光多闻思经论,以期将来能肩负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可是现在有些情况却不是这样:老年人不愿意好好修行,成天只想背因明、学中观,即使牙齿都没有,也要用牙龈把它啃下来;年轻人天天吵着要闭关,甚至有人27岁就想参加“老年班”……本来《〈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只有六个颠倒,现在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个——年龄的颠倒!

年轻人应该好好闻思,现在的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中国十三亿人口,完全精通五部大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的,简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虽然法尊法师以前翻译过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但迄今为止,汉地培养出来的讲法僧才却并不多。纵览历史也可以看出,汉地以前几乎没有闻思的传统,多数人除了念佛、坐禅以外,佛法的精华教义基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尽管佛法是任何外道、科学、哲理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内道弟子不懂其理,当别人问及“前后世为什么存在”、“业因果为什么合理”时,经常会哑口无言,而被世人嘲笑为“盲目”、“迷信”,在他们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本来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但由于大多数佛教徒没有闻思过佛法,所以尊贵无比的佛教,才变成.今天这种一蹶不振的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改变传统势在必行,虽然有些人死守老观念不放(不愿意闻思),但如果这些弊端不改掉的话,佛法不会有重兴于世的一天。只把佛法停留在闭目坐禅,或是念阿弥陀佛的层面上,而将真正的教理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话,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作为年轻人,你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责任,“我已经27岁了,可以参加老年班了”,这种语言不值得接受!

【以二观察解】

通过两种观察,从而获得解脱。

什么是两种观察?对此,不同论师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在《日光疏》中,将其定义为细观察和粗观察。贡智仁波切则认为是观察烦恼和观察我执,即是说,一旦烦恼现形,就应以对治将其断除,如果我执严重,就要以无我的修法把它看破。而此处,无著菩萨又有另一种解释方法:

【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看哪一种烦恼最大,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压服。】

找出自相续中最粗大的烦恼,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压服。

【其后,再依靠产生这些烦恼的对境等等重新进行观察,看还会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如果仍然会产生,就拼命地以对治法再次将其断除,直到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

通过观察烦恼的本体,压服了粗大的烦恼,之后还要依靠生烦恼的对境,再作进一步的观察,看看这种烦恼到底存不存在了。

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已经断除了相续中的贪心嗔心,可以到红尘里去度化众生了,实际上,当真正面对一些引生贪心、嗔心的外境时,会发现他的贪嗔烦恼还是照生不误,根本没有断除。这就如同以前的傲慢声闻一样,自以为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离开寂静处来到城市,但当后来遇到外境生烦恼时,才知自己其实并未证悟。

因此,一方面要观察烦恼的本体是否存在,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引生烦恼的外境现前时,烦恼会不会产生,这就是“以二观察解”。

【不好大喜功】

不应好大喜功,自我吹嘘,有点功劳就四处炫耀。

当然,有些大德为了利益众生,劝勉别人行持善法,而宣扬自己的功德,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但一般来讲,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利益众生理所当然,根本不值得到处张扬。

【我们要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通过修习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

有些人偶尔帮别人一次,就认为自己对人家的恩德相当大,如果那人对自己不小心有点冒犯,他就非常生气,并抱怨道:“这个人太没良心了!想当初他来的时候,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要不是我收留他,怎会有他的今天?可是现在他恩将仇报,不把我放在眼里,还对我如何如何……”;有些人没事就喜欢倚老卖老:“我在学院呆那么多年了,什么风风雨雨没见过,想当初我怎样怎样……”一个人讲得手舞足蹈、唾沫横飞,听得初学者口水直流、羡慕不已;有些人自恃广闻博识、持戒清净,常在人前显露自己的功德,以博取众人的喝彩;还有些人只要做了一点点善事,如组织几个人放生、造了一座佛塔,就要上网宣传,或制成光碟流通,生怕大家埋没了他的壮举,不知道他的业绩……

以上这些行为,若对众生有利,我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佛菩萨的显现,非一般凡夫所能窥探。但若自己的发心并非如此,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那这种举动,就为我们大乘行人所不耻了。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主修“自轻他重”,在我们心中,众生的份量远远超过自己,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责任,这又有什么可炫耀的?

【热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对他人寄予重望,而应祈请本尊。】

“热振人”指仲敦巴尊者,由于他是热振寺的创始人,故以此得名。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祖寺,不仅噶当教法由那里传遍十方,三同门(博朵瓦、金厄瓦、普琼瓦)等高僧大德,也是由那里培养出来的。据说现在的热振寺,环境依然清幽,若有机会到那里修菩提心,应该是非常殊胜的。

此处尊者教导我们: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而应一心一意地祈祷本尊。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多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就算曾给他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也会因一点小事而翻脸不认人。所以,若将重望寄予他们身上,最终必定会大失所望:“他怎么会这样?我全心全意地帮他,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因此,对世间人的希望越大,最终的失望也就越大。再加上,本来发了菩提心的人,帮助别人应不求回报,如果今天布施了一分钱,明天就想变成十元钱收回来,这种索取回报的心态,根本不算是大乘的发心。

既然如此,应将重望寄托于谁呢?真正值得依赖的唯有本尊。因为他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依怙,一切功德的源泉,只有经常祈祷他的加持,我们才能迅速获得世出世间的悉地,暂时与究竟的无上安乐。

【不暴躁易怒】

【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继而打击报复。(针对这一情况,金厄瓦格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我们这些修行人的所谓修行并不能对治我执,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以前的修行人,修心完全能用来对治我执,可现在的人,不要说有人当众毁谤自己、揭露自己的过失,就算说一句不太中听的话,也会暴跳如雷,甚至拿石头砸人家玻璃窗。针对这种情况,金厄瓦格西说:“假如忍耐力比新肌还脆弱,心胸比卫藏的厉鬼还狭窄,那么这个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都知道,伤口愈合后长出的新肌特别细嫩,一不小心碰到,也会疼痛半天,难以忍受;拉萨的卫藏有一个厉鬼,气量比针眼还小,只要人家做事不称它的意,如没为它熏烟、没对它作供养,就会生起难忍的嗔心,对别人进行报复损害……

所以,我们应具备宽宏大量的胸怀,千万不能如此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可是有些道友,看到别人在自己门口倒垃圾,就火冒三丈,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情愿拿大石头砸人,即使对方道歉、忏悔,也不愿接受,反而认为人家是虚情假意……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法没有入心的表现。这种人无法给上师和道友带来真正的损害,但他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却都被葬送无余了。狭小的心量关键源于自私自利的我执,如果现在不用菩提心来对治的话,一切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

【不要轻易地就表现出欢喜或者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

春天的天气变化莫测,刚才还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同样,有些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有时候无缘无故就高兴得不得了,可不一会儿,没有任何原因,又板着个脸,看谁都不顺眼,让你不知道哪里又得罪他了,还要去琢磨半天。这种喜怒无常的人,常给周围的朋友和关心自己的人带来很多麻烦,和他在一起,时时刻刻都要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来一场是非。因此,我们应尽量保持稳重的人格,不要动不动就表现出生气或高兴的样子。

【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企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

真正的修行人,也不应希求世间的名声。比如,暂时对别人做了一点帮助、做了一些功德,就想:“我的这个善举会不会人尽皆知,甚至从新闻里面报导出来呢?”还有些道友,如果一段时间内修行很精进,也会想:“我这么精进,都背完一部大论了,上师怎么不在课堂上表扬我?……”

做了一点善事,就期盼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叹,对修行人来说,也是没有真正入道的表现。

【我们就是应当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与出定的方式勤恳修炼两种菩提心的事业当中,使其能娴熟圆满到胸有成竹的程度。】

在全论结束之际,无著菩萨做了一个最殊胜的总结: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一生都应投入到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之中。

当然,修菩提心分出定、入定两种方式:入定时主修胜义菩提心,即抉择一切万法为离戏大空性,这实际与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相同;出定时缘一切有情修自他交换,以此引生强烈的大悲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若能将此二者圆融一味地修持,即胜义中抉择万法为本来清净的大空性,世俗中对任何一个众生不舍慈悲心,那就是诸佛菩萨共同修持的道——空性大悲藏,在此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法了。

各位道友,不知道你们能否在今天发下这个誓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持两种菩提心当中!”如果能的话,以此为基础精进修持,相信再过五年、十年,大家的相续肯定会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自私自利,一定会变成无我利他的慈悲心的。华智仁波切说过:“世俗菩提心是有为法,通过串习是可以逐渐生起的。”一旦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那时不管你是闻思修行、还是待人接物,在家闭关、还是出门办事,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会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会再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了。

佛在经中曾说:“有四种功德不可思议,即修持空性、讲经说法、发菩提心、修慈悲心。”在这四种功德中,修菩提心既包括了修持空性,也包括了修慈悲心,所以大家若想即生成就,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津梁。

【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

当今时代,五浊猖獗、恶欲横流,修行人若想将内外违缘全部转为菩提道用,必须依靠这些传自金洲上师的窍诀甘露。

【在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与见浊等五浊十分炽盛的时候,获得快乐的因缘少之又少,而来自人与非人的伤害等等的痛苦因缘却层出不穷。在恶缘聚集的时候,如果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而进行修心,则无论有再多的恶缘,也都能让自己的善行不断增长。】

如今,世间越来越污浊,众生的烦恼也越来越炽盛。有人听后也许会问:“怎么会呢?社会不是越来越发展,人们不是越来越幸福了吗?记得小时候我吃穿都没有,可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样样俱全呀!”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世界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武器毒药越来越先进,食物越来越没营养,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比起劫初时的圆满福报,现在的时代恶浊不堪。古时候的道德人伦、仁义操守,也几乎消于法界了,充斥人们感官的都是西方物质文明,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早已荡然无存。由于贪欲的驱使,人类所造的恶业触目惊心,以此感召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人们生活在空虚的世界里,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白,不断用种种刺激来麻醉神经,自杀率每年也以成倍的速度递增……

尽管外境如此恶劣,但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话,即使有恶缘现前,修行也不会有丝毫退失,反能因菩提心的力量,而越来越稳固增上,所以,菩提心对每个修行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毕竟修行的道路不可能没有违缘,各种磨难会接二连三地考验我们,如果遇到一点逆境就随顺以前的习气,而把修心法要全抛之脑后,这个人的修行何时也不可能成功。

最近,许多出家人和居士都对我说:“上师,您这次传讲的《〈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对我的利益简直太大了,我以后一定会学着将恶缘转为道用的。”若真是这样的话,那这次利用八天时间,每天传讲一两个小时,能对你们的一辈子有利,我也感到心满意足了,但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接触佛法时,对菩提心、上师三宝很有感情,过不了几年,当出现一些违缘时,马上就埋怨三宝没有加持力,菩提心也起不到作用了:“你看,我学佛学了这么长时间,生活却越来越倒霉,工作也越来越不顺,上师三宝肯定是骗人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修了!”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要想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修持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方法势在必行!

【这种如同能将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般的、从金洲上师那里传下来的窍诀,实在是比其他的窍诀更为殊胜。如果能通达这种修心方式,则所谓的“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指“修持修心之身”,因为自他在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依此而产生的。】

以上所讲的菩提心窍诀,犹如能将剧毒转为甘露的妙药,是阿底峡尊者承侍金洲上师十二年所得的心要精髓,也是大乘法门的不共特点。

在座的道友,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听过如此殊胜的窍诀,虽然在理论上学习中观、因明等很重要,但如果整天耽执于词句文字,也是不行的。所以几年来,我翻译了很多内观修心方面的法要,如《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等,相信对一些人的修行是有帮助的。

现在许多人不喜欢学习中观、俱舍,反而特别喜欢实修法门,也许因为实修的法要比较好懂吧。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放弃这些理论的学习,若想真正行持弘法利生的事业,就必须要通达佛陀的教法。仅灌一个顶、讲一点方便开示,这些简单的佛法,能做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要想利益众生、断除自他相续中的增益,就一定要精通五部大论。稍有智慧、稍有能力的人,不要认为中观、因明实在太难懂,所以只要把《修心七要》学好,每天修一点加行,念一些金刚萨埵心咒,求个往生就行了。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不算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

倘若通达了菩提心的修行方式,所谓的“快乐源泉之城”就在我们的身心当中了。那时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了菩提心的助伴,即使一个人住山洞也很惬意,即使到了大城市,无论谁看到你、接触你、听到你的声音,也能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因为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是所有人天的应供处,他的身体和八大佛塔没什么差别。

【如果我们能让所有的行为都合而为一,令内心与正法相融,并依照修心教法进行修持,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究竟圆满自他二利。】

发起了菩提心以后,一切行为都会为了利益众生而做,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够利益一个众生,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有了这种发心,菩提心就一定会在即生当中成熟,自他二利的事业也定能获得究竟圆满。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这是无著菩萨的自述,不属于《略释》的正文部分。

“由于前世修行的善业苏醒,故我对大乘佛法具有不共的信心。依此信心的推动,在修行过程中,我不畏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讥毁轻辱,依靠在上师前求得的调心窍诀,历经多年苦行,终使菩提心在自相续中生起来了。现在纵然撒手人寰也毫无遗憾,因为这一生我已得到了最甚深的窍诀、最有意义的教言。”

【(因为往昔修习的宿业已经苏醒,便以自己的众多胜解信为因,在将重重苦难与讥讽诋毁弃置不顾的情况下,才请教到这些调服我执的教言。如今纵然是撒手归西,也毫无遗憾了。)】

这是对该偈颂的注释,在藏文中本来没有,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故加在此处。

【大自在瑜伽士恰卡瓦在修持内心方面的确是超凡入圣的,他将他众看得比自己还珍贵,在他的心目中,根本没有自私心的一席之地,(以上颂词,就是由他)宣讲出来的。

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处,
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
以具信徒请而彰显力,
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

这是无著菩萨作的回向文:“我的《修心七要》耳传窍诀传承,是从大恩根本上师——扎巴法王处圆满获得的,因为具信弟子扎巴江村的祈请,我才撰著了这部《〈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以此著论功德,普愿一切众生能迅速圆满两种菩提心。”

经过八天的闻思,听者有听者的功德,讲者有讲者的功德。等一会儿,大家共同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一方面是回向法会期间所作的一切善根,另一方面也是将六月初四那天放生的功德(据不完全统计,放生金额达一百多万人民币,遍及八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一并回向给天边无际的老母有情。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此文,是因胜乘瑜伽行者扎巴江村的一再请求,而由无著尊者在寂静圣地——额奇秋宗(水银法城)圆满撰著完毕。】

感谢扎巴江村尊者!没有他的祈请,大家就不会有缘听到这么殊胜的论典。所以,大德手下的弟子如果有能力、有因缘的话,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后世众生。

下面,一起念《普贤行愿品》回向……

 

二零零五年元月一日
译竟于上海浦东仁济医院

 

注:去年生病时,在上海浦东的仁济医院住院,当时有几位居士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对我做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法界宝藏论》等法本初稿,就是在那里翻译圆满的。今年又去了一趟汉地放生,每到一处,皆受到了当地信众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在此一并感谢大家!

2005年11月23日
于大雪纷飞之天降日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六、异境何为共所见(索达吉堪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七、中观有无承认否(索达吉堪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堪布根桑花丹简介(索达吉堪布

加哲无著尊者:《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 第五节课 (

札嘎仁波切:山法宝鬘论 札嘎仁波切简介(索达吉堪布 译

 

后五篇文章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五、二谛何者为主要(索达吉堪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四、观察修或安置修(索达吉堪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三、入定有无执著相(索达吉堪

加哲无著尊者:《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 第七节课 (索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二、声缘证二无我耶(索达吉堪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