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心悟者的生命文化观——身心宇宙空灵法相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心悟者的生命文化观——身心宇宙空灵法相融
  乌金多吉著
  (一) 宇宙空灵,空灵自在
  心悟者的生命文化观——身心宇宙空灵法相融乌金多吉根据自己的体悟,对一些社会现象,在教学过程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讲了许多富有哲理和耐人寻味的生命文化观点。本书列举的那些观点,大部分已收到他的教材和著作中,一部分是这次首次公示的,供交流探讨。
  (一)宇宙空灵,空灵自在1994年秋,我在修禅时,参悟到了禅旨的境界,急灵之下,随手写下“空灵”两个字。当天下午,有一位学生问:人生和修持是什么关系?如何修行?我随口说:“空灵”。学生接着说:请老师解释一下“空灵”的真正意思。我想我的体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和解释。但为了使他明白,就写下了只有96字的题为“宇宙空灵,空灵自在”的短文。全文如下: 空归自然,自然归空,返归自然, 先应归空。由空见色,由色入道,由道了空,了得真空,自然入圣,
  入圣则灵。空能通灵,灵能悟空,
  空空即灵,灵灵即空。万法空生,
  万法空灭,空含万法,万法显空。
  悟透真空,万法则灵,悟得真灵,
  万法则空。
  全文共22句,每句4字共88个字,加上标题是26句96个字。后来一个忘年交看后对他说:“此文含义很深,好象寓言难明的“经书”,可称之为“空灵之道”。但有很多地方我还是看不明白,若有所明,又若无所明,世俗之人,更不明其义。是否能解释一下。”于是他于1995年11月15日又写下了引解“空灵”一语:言身无穷,体悟无穷,做人黯然,不可为怀。闻三大要,有厚而诸。“厚”包括所有,又空所诸有。修行的空灵,要在心灵之空,要有淡泊萧条,闲和和严静的心襟气象。要做一个“素心人”,才可达空灵之境,默默修持,不求闻达。正因为心空诸一切,无所挂碍,才能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达到空灵自在的人生。空灵那里是真的空呃!它是由“空”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充实之灵。由“心远而接近人生的真谛。空灵之美和精神的宁静、闲和,是世人很难做到的,而这个世界纷纷攘攘,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弧灯而坐,有寂寞之感,厌倦之时,每有改弦之态,心静谈何易……”。“春夏无言,人淡如水”,方可体悟空灵之真境。此身在红尘,而不被欲迁,方可显空灵之灵气。后来对“空灵”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空灵”是一种境界,必须以身力行方可体悟。万物因空而生,为灵;万物因空而灭,为空。“空”是空诸所有,又包括所有。“灵是生于现实,体悟现实,超越现实。这里的“空”是心灵之空,是心的“无所住”。这里的“心”是指思想活动的意识,是心理作用的“心”。“无所住”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想过的事,做过的事,不要牵挂在自己的心上,不必被喜、怒、哀、乐占满自己的心田。这样心就放下了,心平气和了,心就空了。所谓“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死空”,也不是枯树槁木的“顽空”。“空”和佛学讲的空和色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不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是各种自然现象,就是天地万物。所以,这里的“空”是佛学中讲的“缘起性空”中的“空”,就是说“性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没有自性。“性空”就是“自性空”,原本不存在,原本就非实有。然而一切事物都存在。这是为什么?那就是“缘起性空”中的“缘起”,就是“待缘而起、就缘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都是有原因的,是各种因果条件组合的产物。如果不是“从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无有。因缘合和方为“色”(现象);无因无缘方为“空”(本质)。例如,一个授过雄性花粉的花籽,经过土壤、水分、湿度和一定时间条件的组合,能长出一棵大大的、能开花结果的花木来。因此,在绝对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没有实体可言,没有自性可言,都是空的。然而在相对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缘起”的关系而存在着,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么,我们常人为什么只看到因缘而生的事物,而感觉不到各种事物的自性空的一面呢?那还要从我们的“心”来说,我们生活在纷纷攘攘的社会环境中,各式各样的诱惑,通过人的感觉五官反映到“心”上,使心经常受欲的牵制,使心成为“欲心”,不能平静。例如,眼睛像摄像机一样,对各种现象进行采制,停留在“心”上,什么景物最秀丽,什么东西最丑陋,对秀丽的产生了向往、追求,对丑陋的产生了厌恶和痛心。耳朵就如采音机,对美妙的歌声,悦耳的声音,如胶似漆的被吸引、被记录、被追求。自己的“心”又增加了被欲望的牵制。鼻子对气味,舌头对触味,身子对触觉都有采记的功能。这样,看、听、嗅、尝、触五觉对“心”产生了众多的欲望牵制和负担,使心不能安宁。在商品价格的社会里,为了追求名利的欲望,往往还有不同形式的争斗。如果妄心勃勃、私欲熏心,那必然是烦恼缠身,忧苦身“心”,疾病不断。所以,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如果不正确处理人和欲望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是很难达到自性空的,当然也就无法体悟空灵之境了。所谓“灵”,是指灵气、灵魂、灵力等灵性物质,这种物质,是生于现实,体悟现实,超越现实。这种物质是能量性的阴性物质,它运行的速度是超光速的,常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其它器官也感觉不到,只有达到自性空的时候,才能性悟体察。因此,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当达到自性空的境界时,才能体察心悟到灵性物质的存在,控制自身灵性物质的活动,甚至可以使灵性物质在人体内自由出入。而只有当自己完全掌握灵性物质活动的时候,才能悟到“空不异色”,空即是色的境界,所以说,“宇宙空灵,空灵自在”。达到“空灵“的美好境界,世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不少修持者都不同程度地体悟到空灵的境界,关键是把握一个“心”字,净化心灵。“宇宙空灵,空灵自在”的这篇短文,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它提出和回答了:宇宙、自然和空灵之间的关系,宇宙和自然的本源是什么,如何来体悟;空和灵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法的产生、作用、消亡的条件和过程;普通人通过何种途径成为觉悟了的有大智慧的人;顿悟和渐悟两种类型的异同等。为了把空灵原理用于现实,我创编了《空灵》系列修持法,(已推出《空灵》一、二步祛病强身法)此法在西安推出后,发展较快,修持者人数已达两千多人,遍及十五个省市。“空灵“系列修持法的核心,是根据“返归自然,先应归空”的原理,从空入手,“由空见色,由色入道,由道了空,了得真空,自然入圣,入圣则灵。”“从空入手”,就是使自己的“心”做到“心无牵挂,达到闲和严静的心襟,成为一个“素心人”。无所挂碍,泰然自若。这样,在由空见色、由色入道以后,在“道”的境界中,进一步达到自性空的时候,空灵之灵气自然显现,而达到空灵自在的人生。那时,体悟者才能感悟到空灵不空,而是更充实、更自在、更接近人生的真谛。空灵之美和精神的宁静闲和的境界是常人无法想像的。空灵的境界,有程度的不同和差异。在往空灵的道路上前进,不同阶段都可得到不同的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益。心平一分、离私欲远一分,你就在空灵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就会得到相应的收益。对人的身体来说,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益寿。对人的思想品质来说,少一分私欲、多一分公心、添一分正气,为净化社会环境、推进人类多一分贡献。“万病皆心发”,很多心性的疾病,因心欲而生,因烦恼而生。空灵通过“素心”,“空心”、“静心”、“安心”,达到“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这种境界,就会没有烦恼,就会“心平百难解、意定万事吉。”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加害于你、干扰于你。你能明理明情、有高德善行、体道而作、尽责称职、善待于人、善待于事物的美德;有利他利己、舍己利他、为正义而献身的风尚;有权不谋私、有功不傲慢、见财不忘义的品质,经常保持平静的心态,那一定气脉通畅,一身正气,坦然自若。如果你达到了高度“空灵”的境界,那就是心静,就是心境清静到极点,就是得到大智慧,就会有非光明、安祥成为大彻大悟、觉悟的人。空灵是需要实证体悟的,而不是推理想像的。因此,如果大家要明白和体悟空灵的境界,或者求得身心的健康长寿,或以明世理,应找一位见地正确、实证达到一定层次的称职老师来引导和教诲,通过苦练、正修和巧修,以身力行,方可体悟“空灵”之真境。
  (二)生命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对某个人的评说:“某某人的本质是好的”,“某某人是有天地良心的,”“某某人的良心是好的”等等。然而人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存在,以什么形式体现,如何认识生命的本质,好像就都不能说得很清楚了。空灵之说认为,真正的生命本质,是指人类生命具有的能领悟人生和宇宙真谛的大智慧之心,当然目前也有修养有成就者才能明白此理。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人的身躯是物质的,是生理结构,人是有思想意识的,有认识能力,有感情、欲望、意志、这是属精神部分。人的身心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来总括。人的身和心,躯体和精神是互为整体不可分割的。躯体是精神的依附,没有躯体或躯体的心脏停止跳动,人的精神也就不存在了。精神是躯体的“灵魂”,躯体行为的指挥系统。没有精神的躯体似木偶,似模特,失去了生命的本质。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构成,都是“四大”合和的产物,都是无常的,自然界有生,住,坏,灭,生就是生起;住就是一定时间的存在,坏就是变化和消失;灭就是完全消失。人也有生,老,病,死。“四大”和而人生,“四大”散而人死,这是自然规律。如人死骨肉归地,湿性归水,热归火,呼吸归风。我们的身体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空的,存在是暂时的,其“四大”也是空的,而是随时在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二十岁的样子和五十岁的样子都有不一样,那么到底二十岁的样子是我,还是五十岁的样子是我?因人的“四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所以人们自称的“我”的影子里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故说无我,正如佛法中讲四大皆空。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一样没有什么“灵魂”的主宰,人的意识精神,受,想,行,识都不是受自身支配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人的意识活动“心识”的生起,是由眼,耳,鼻,身五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境相融而有“识”的生起的。实在的“我”,人是五蕴组成,故假名为“人”,虚妄无实,本无有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身心都是“无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把“身心”的“虚我”看成实我,热衷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产生了争斗,总以为我有力量主宰命运,改变自己的一切,产生了“贪、瞋、痴”,形成种种烦恼,种种业障。正因有这个我执的中心,对自己的迷信,才导致我们虚幻世界的痛苦。一个修炼有成就的人,了解到这个世界并无我,那个贪得无厌的我是假我时,就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进入真如本质的广阔视野,享受到空灵自在的人生,顿悟自身宇宙生命最初的本质,找到真正的我。
  (三) 道德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这里讲的道德是指一种社会公德,人的品行。其道德标准往往因不同社会,不同阶层而有差异甚至根本对立,一些人认为是道德败腐失礼行为的事,另一些人认为不过是“小节”而已;一些人认为是丧心缺德的事,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他们应该享有的特权。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对它的理解后人意见纷云。空灵修持之说认为:道德的本意简单地说是:所谓道,就是自然界的本体和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谓德,就是依其本体和规律,而显于外界的一种现象就称之为德。我所讲的道德是指对生活、对养生而顺应自然规律之本体的道德观。从“道德经”看,老子对传统的看,老子对传统的礼法持有不同意见。老子道德经三十八张讲:“上德不德,事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说所谓仁义等德行是人为的,是把道世俗化,是对自然的“道”的破坏。就是说老子降低“道德”与孔子等的传统“道德”的概念、目的是不完全一样的。把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把德作为事物从“道”中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道生之、德蓄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孔子的意思是,道是指理想的人格和社会图景;德是指定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是一种被社会化了的道德观,所以道德也就变为社会公德。而本质的道德是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及其本质的规律而显象于外界的现象。人们莫不在其中,只有清静无为,本性纯朴,才合于道德,明于道德。当然。这时的道德自然就不是教条了。纵观古今的哲学思想或教义,确实给人们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使人类明白了一定的道理,但也约束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一个人开始会为自己不懂道德感到羞愧,但当他学了道德,顺应了道德,明白了道德后,他就会为自己的道德感到羞愧!道德的根本属性是虚静无为,恬淡空寂,虚无无为,如为平地之平,道德的本质于此。修德以求道,明道而修德。作为修炼之人应做到或追求这样的道德: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做到宽容、直朴、忍耐、谦虚、爱护、以德报德,方为生活中的美德。
  (四)人生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降临世间,有其责任和使命”,不论有钱无钱,富裕贫穷,不论水平高低,能力大小,都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劳动、奉献和创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当代人所以能文明生活,是历史支付百万年刀耕火种,吞血饮雨的昂贵代价,是宇宙自然赐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温暖阳光、绿色植物和飞禽走兽等等。一个人能愉快地生活,其衣食住行等物质和精神的生活资料,无一不凝注其它劳动者的结晶。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应对人类发展的过程认真地进行反思,以真诚的爱去美化大自然,以纯洁的心灵去净化精神,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加倍的努力和创造,提高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能力。一句话,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人类推向更高的文明。可见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容和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空灵之说认为,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过程,即“有欲思维”和“无欲体悟”的认识过程。“有欲思维”是通过人的欲心和感官及仪器所反映的认识,经过逻辑思维的推理判断得出的认识。“无欲体悟”是通过感官的认识用以清静空性体悟所得到的彻悟宇宙的认识。所以“有欲思维”得到的认识是局部的、浅层次的,有时甚至把事物的表象作为本质,而“无欲体悟”所得到的认识是整体的,深层次的,因而是本质的。然而,“无欲体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极少数的人,经过长期认真修持修养才能实现。作为修持者,如果能在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认识有所成就,那对现代人说更有特殊的价值。
  人是肉体与生命的共体,也是“空”和“灵”的完善的共融。肉体若无生命的存在,则只不过是一句尸体,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生命若不借于肉体则无可显现。“空”是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本体和规律,然而空并不是生命的代称,只有当“空”这种人的本质交于肉体这特殊的实相时,才使人体显出生命的“灵”的特性,故“空”是生于现实超越现实。“灵”虽然是宇宙人生的现象,而灵是超越现实而不脱离现实。因此,修持人要实现自我的特殊价值,在弄懂空灵之理后,按老师传授修持方法,少进行无知的自我思维,多进行实修,待修到内心空明后,进入现实生活为大多数人服务。利益有情,从平常心修起,以平常人做事,内心去除一切奢念,去面对现实生活,方可完成社会之大我。
  修持人的特殊心态和超越现实的灵性,平常人往往难以理解,也确实不同于平常人。《庄子、田子方》篇载,有一次元君要画画。众多画师应召来,见了宋元君受命拜揖之后,便站立一旁濡笔调墨作好准备,当时在外面待命的人显得更为焦急。只有一个画师与众不同,他到得最晚,但并不着急,坦然徐行而来,见过宋元君后,也不赶快就位,而是直入室内,宋元君派人去看时,只见他已经脱掉衣服,光着身子,盘脚而坐,准备挥毫运墨了。于是宋元君说:“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的这个故事说明,唯有自然率直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宋元君断定那位后到的画师是“真画者”,就是因为他与那些精神状态紧张,担心得不到指派而缩手缩脚的画师不同,他不拘礼节,不考虑庆赏爵禄、荣誉巧拙等“利害”的问题,而且还赤身裸体,旁若无人,使自己的心与身体回复到完全自然的率真状态。这样,他的心境是空灵的,创作力可以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束缚。这种“真画者”的空灵的精神状态,是真画者和艺术的最佳精神状态。所以在修持中,内心不去思维,心归于空,身归于法,法归于灭,久久修习,身心相融,空灵自生。只有“悟透真空”,“万法则灵”,方可在社会应用自如,顿然超越,大隐入世,早得成就,实现人生的特殊价值。
  (五) 人本善本恶
  我们人类史上有许多的哲人和先知,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人本心自性,都做了较深刻的探索和认证。对于人的自性和性质都有许多评说。战国时候的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只是“贤者能勿丧耳”(见《告子》),因此他极力劝导人们去追求那颗迷失了的善良的本心。比孟子稍后一点的苟子则认为:“人之恶,其善者伪也”,(《苟子,性恶》)这一观点在近代外国的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得到了近一步的发挥。他们认为心灵人格是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人们表现在外的是经过扭曲和矫饰了的超我,而内在动力是充满了原始欲望的本我。这一理论在精神学领域有一定效应,但也不是完全的。看来寻求我们那颗本来的自性,是何等不容易。这里引用禅宗六祖的一段开示:善知识,世人本自自净,万法皆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变行于行善。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上明下暗,不能得见,忽然一天慧风吹动,云散雾清,一切皆现,此为真性。也就是说,你思量善时,你的一切心思就在善上;思量恶时,一切心思就在恶上;不思善,不思恶,一心不乱,观照空明,久久静坐自得空明。所以说,我们人的最初的本心,是既包括善,又包括恶,但他超越了善恶,此为初我。如从人的本初来看,人和自然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本质的真心、真性,因有自然的阴阳之欲的结合,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欲,有欲就有了贪,有了贪就有了爱,有了爱就有了瞋,有瞋就有了痴。所以只要一形成人,就有了善和恶两种不同的性质,维持他们的平衡就是我们那个本来的真性;如一个君子外表是和善的但在他的内心也会有贪求和不好的想法;一个很恶的人在他的内心也会有善念。所以这里我要说,人本善,也本恶;要想找到最本质的我。就应超越善和恶,去返归那个具有真心的大我。老子曾讲:善之为善,恶之为恶。也就是说,善从本质上讲不一定是善,恶也同样不一定是恶;他还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真正的善就象水一样,无色透明,没有颜色。但水中如果放进别的颜色,它就会变成了那种颜色,然而水的本质是不变的。水没有一定的形状,你用什么样的容器装它,它就随容器的形状变化;水用刀是砍不断的,但它又无孔不入;水利万物,长养万物;水的位置最低、最柔、最温顺,但它又可飞沙走石,淹没一切,又会无声无息,恢复原状。谁也离不开它,但谁也把握不住它,这就是善和恶的明确写照。所以说人之初为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要想明白本质就应不思善、不思恶,一心无念,空明观照,忽有一时,云散明空现。一切善恶皆从自性出,一切万法皆在自心。人之初是善也是恶,但本觉之人,离善也离恶,内心光明普照万法,皆为空灵。
  (六)生与死
  人类的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历经各种磨难的中国有许多对于死的豪言壮语,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死是人生必须了解的一大问题,研究死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儒家大哲孔子曾有一言:“未知生焉知死”。是回答学生提出的“人死时会怎样?”这句话的提问,这种回答显示了一代儒家宗师的旷大视野。佛家把涅槃视之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虽然孔子有一句“未知生焉知死”。作为我们个人要渡过的生、老、病、死,其中死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这里我要说一句:“作为一个研究人体的人,连死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活呢?人们常说:死过一次的人往往看人看事都比过去要豁达得多了,许多事情都看开了。我见过很多因心肌梗塞而假死过去又复活回来的人,他们活过来后更会生活,更热爱生活。研究认为平静和行为松弛有利于使绝境的个体保存自己。相反,挣扎、惊慌、悲痛会迅速剥夺体内贮存的能量,加速死亡。正常死亡的人有的在一瞬间可回忆起很多往事,就象电影一样从脑子里反映出来;有的会感觉自己进入一个深深的黑洞里;有的会看到很多恐惧的图形,有的会看到美好的景象,一会明一会暗非常恐惧。当然这都是常人死亡的经历情景。作为一个修炼之人,首先应明白正常死亡和修炼的解脱“死亡”。修炼之人首先为了找到大我而去突破小我,入定、开悟、成就,就是一个解脱“死亡”之过程。佛家的最高追求目的——涅槃,道家的羽化,就是指此。当然对佛法、道法研究不深或不甚了解的现代人们;一提到涅槃就认为是和尚死亡,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实修佛法的体验。真正修持的行者,涅槃是要活着的时候体验的,活着的时候不体验涅槃,而等死的时候那是靠不住的。现在有些修炼的人说,你念佛念到死的时候就成就,那恐怕是靠不住的。如果活着的时候,有正信、正念的时候,不去体验涅槃成就,那么等死的时候很难把握涅槃了。因为四大分离苦不堪言,如“地大”肉体要分散时,如撕裂一样的痛苦;“水大”血液要停止流动,如发大水一样;“火大”热量要分离时,心如火山爆发一样;“风大”气要断时,如狂风中的沙土一样。六大要分离时如坠入万丈深渊,那时哪能提得起正念,怎能成就。一个修炼之人要想得到大智慧,首先,静坐时,停止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这时身体的第六感觉灵感就会慢慢出来,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时内心不动,无念无住,身体血流自然慢了下来,呼吸自然平静,第七识——染识就会发动,这时会看到各式各样世上最美好的东西,看到远方的城市、大山、家人,就好象没有阻碍一样呈现在眼前,而且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光明,这时心里不起一念,不要管他,内心安定,无念,心不外驰内心空寂,慢慢就会看到自己过去很多事情,了知过去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六道轮回就在眼前,此刻自己千万不要随影 而去,不去管他,见佛不理,见魔不管,轮回一切都是虚幻,内心空明,一念不生,慢慢入定,口鼻就停止了呼吸,这就是世俗上说的解脱了,也就是修持者的解脱死亡。练此法要有一人守护。要注意自己开始会看到五色的彩光,这不是开悟,五色的光是自己五欲之心而显于外的景象。自己不要理这些光,也不要看这些光,内心注入空明不二之境。慢慢会看到如月亮一样的光明,自己也不要管他,决不可误认是开悟。月亮的光是因为我们自身顶部父母合成自己最根本的东西,父精,精微明点降落下来,显在外面的现相。自己保持无念、无注,慢慢的就象十五的月亮升在高空一样,不要理他也不管他,内心安定,注入空明。此后会感觉看到象太阳一样的光,这就是因为母血精微明点从生殖轮底部上升而来,也决不是什么成功,内心空寂、无念无注,安住不动,如空中云,云在空中自然而聚,自然而散,慢慢会什么也看不到,一片黑暗,这是因为父精母血明点在心识中会合而已,此为修行人的一个关键,不要着急,不要理他,忽然会看到如早晨的天空一样,万物皆空。自心本性本无差别,证入涅槃之境,此为见性,自心本然一片空灵。这里要说明一点是这些境地修习,由于种种原因,很少人能证得。万人修行,证得者寥寥无几。如果有明师指点引导,慧根具足,又能精进苦修,那也是不难成就的。这时自性他人一切,万法皆从自性中流出,享受到空灵自在的人生,入定出定皆由自己。修行人的死亡和俗人的死亡,最大一个区别和特点是,一个能自主的活过来,另一个不能自主,再也活不过来。开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停止,超越后,灵感出,灵感一出超越过去后,染识出来,能看到世间万物是去除掉所知障故;看到五彩之光是去除掉五根本识故;看到如月亮一样的光,是瞋心自除故;看到如太阳一样的光是贪念自去故;看到黑暗是痴心去除故;看到早晨的晴空是见性故。
  上述情景,足可证明修行成就的死和涅槃决不是一般死亡,更不能叫“和尚死了”,而是叫涅槃。如没有证悟到,法性尽地,不生不死之境,怎能称之为涅槃和羽化呢:如已证悟的涅槃之境,明了真心,那时一切万物皆明其由,悟得真空,万法则灵。那时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做人,所以叫修行之人如为之死焉知生,明白死和涅槃是一个修行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信仰与迷信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听到什么什么是迷信!你是否信仰什么?在我们没有学习修练的方法时,就对现实事物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修练恐怕也是迷信吧?通过学习,修练,慢慢地明白了修练和人生的道理后,才知道有好多传统文化和修持的方法不是迷信,一点迷信的成份也没有。而现实生活却有好多迷信现象。这时才觉得,我们在说别人迷信时,自己也在迷信当中。有时往往把信仰与迷信混为一谈。信仰是指对某种事物已经明白认识到他的真理存在,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相信和敬仰。迷信是指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程度和估计已超过了他原有存在的价值,称之为迷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人体生命的求索过程中,为了寻求真理,敢于探奥,但往往被一些自己都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人,诉之为迷信。这些无知的人,阻碍了人体探真的发展,有一次我在某地讲课时,在讲我国传统文化部分修心养性时,有一个自以为权威的人站起来说:“你讲的这些都是迷信!”我当即站起来对大家说:“我今天非常高兴,有一个比我更懂得的人体和传统文化的人,大家欢迎他上来给你们讲这一课,”那人连忙说:“我不会讲,我不知道。我说既然你不知道,你怎么就说这是迷信呢,一个人要想对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就应完全明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如自己本来就一窍不通,怎能就强给别人加一个迷信呢!你没吃过果子,怎么知道果子是甜或是酸?他说我信仰科学,我问他,你明白科学吗?了解科学吗?科学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他说,我不知道,我说,你既不明白科学的定义,,你怎么信仰的呢,你是盲目的,也是迷信的,你既不明白科学的定义又怎知我不科学呢,所以现实生活谁不在迷信?只有抱着认真的态度,努力地探索,科学地去辨别,走出各种自我的思想的约束,深入研究,高瞻远瞩,才会发现真实的一面。一个人迷信容易,而要达到信仰就太难了,因迷信是别人一说,自己不去研究,去思考,去体验就相信;而信仰是自己要仔细地去研究,努力地去探索,刻苦地去体验,从而发现其真实的一面所生起的信心。所以迷信是盲目的,而信仰是理智的。有人盲目的迷信外国文化,而把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说成迷信,中国的很多很好的传统文化现世人不能去研究,因怕戴上迷信的帽子。作为我们修练之人,应努力地去修持辨别,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把古老传统的,对人们有利的东西予以发扬,为现实的人服务、造福。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知者皆少,如一千年前谁要说能飞到天上去也会被说成迷信,但现实飞机,宇宙飞船已证实,如在一千前要说能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讲话也会被说成迷信,但现实的广播,电视,电话已证实。所以在有人说你的想法是不是不有点狂妄,我就说,世界就是狂妄的人创造的,没有那一个世界发明者不是被人认为是狂妄者。
  人类要认识自然而创造自然是不易的。人本弱小,在力气上,人比不过大象,在四肢灵活上比不上猴子,人没有马跑的快,人的视觉不如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不如羚羊,人是靠智慧认识和支配这个自然。所以有很多事情我们先不要下定义,仔细研究认真思考,真实地体验,等你完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后,才会觉得我们以前下的定义是多么可笑。
  当然迷信这东西也可灵活运用。这里我讲一下我的经验,我开始学习各种传统修练时,很理智,不管什么都要认真的去分别。后来我明白了完全的真实的修持方法时,我又下不了决心,因我太理智了,很想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修持,而又生不起信心,是我的所知障,断见在障碍着我的投入。这个时候我要是真能达到迷信的境界就好了,正由于我太理智,以至不能完全地投入到修持状态, 之后,我就不管他理智不理智,心里想修也好,不想修也好,都坚持去修持,就这样坚持修持了一年多,觉受生起来,我再回头看,迷信和不迷信原来都那么苍白无力。
  所以在修持上告诫人们,知识越高的人,到了最后完全明白修持后,要想真实的实修就越难,因他的“分别心、所知障”太多了,实际修持是要超越知识文字,以身力行地去体验精神的最高境界,而不要在文字游戏上转来转去,所以学者永远不会是“真实”的领略者,学者要领略“真实”必须忘去文字,走出书房,以身力行的去实际修持后才能明白真实。
  (九) 用功与成功
  在通常人看来,用功往往等于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如此。比如学问这个事情吧,学问和知识是智慧的产物,但如果失去了对知识的警觉和怀疑,失去了直接面对生活实践的心智能力。知识和学问就成了一个词句和无用的沙漠。语言和知识是内心智慧的一个反映,也是人类的第二系统。如果通过语言和知识而认识智慧所在,又不离现实的人那将是一个很好的学者。但是有学问的人如果离开现实,就不一定有用,他只会做学问。如以前我认识一个硕士生,他只会念书。他对我说:.他这一生就不想到社会上来干事,只想念书,一直到老。因而他的生活和做事能力令人吃惊,连叫一辆出租车都叫不来,不知如何叫车。 现在有好多修练的人也是一样,今天学这种修练方法,明天学那种修练方法。哪一种修练方法的知识也没学明白,更没有学深、学透。但是他很忙,他自认为学了很多的修练方法,有很多知识和学问,但他不知道今天学这种修练方法是一年级的水平,明天又学那种方法还是在一年级的水平,学了一辈子,拿到好几个一年级,加起来还是一年级的水平。我原来见过这样一个人,我见他时,他已六十多岁了,他对我说他从六十年代就修练,学过二十几种功法。我仔细一问,他一种也不懂,这也是一种用功的人。还有一种人,他修练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修。但他不知道修练不光是要苦修,而且要把握和升华我们自身那个飘浮不定的心。只有心里明白了修法的道理,方可苦修。否则,一味苦修,只是在折磨我们自己而已。有一个禅的公案,是说一位叫马祖道的人在南岳般若寺时整天盘脚静坐、冥思,他的老师南岳怀让看到便问:你这样盘脚而坐是为了什么?马回答:想成佛。于是“怀让"便拿了一块砖头在马祖道近处用力磨砖头,马祖道问:师傅,你磨砖做什么:怀让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子呀!马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反问:砖既然磨不成镜子,那你盘脚静坐又怎能成佛?马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回答:就象牛拉车子,如车子不动,你打牛或打车有何用?马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怀让又说:你这样盘脚而坐究竟是为了想成佛呢?还是学禅呢?如果是学禅,那禅并不在坐卧;如想成佛,佛也没有一定形相,佛不在任何地方,没有人能抓住他,也没有人能舍弃他,如执于坐相,便永远不得大道。这就是修练之人不要著于外相而要领悟本觉智慧的鲜明写照。
  所以我主张正修,巧修、实修,最后达到无修,如想成功,必须智慧地用功。
  (十)真与假的思考
  宇宙茫茫,岁月悠悠,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有何标准来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宇宙之中,在微不足道的地球之上,因缘和合,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有生即有灭,只是瞬间而已。但是人类有意识,有思想,思想可以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无碍驰骋。心是因,是种子,可以到任何时空,可以在有缘的时间和空间里和合成为生灵。是真是假,至今尚无定论。人类野心勃勃,“雄心壮志",总想认识世界,驾驭世界,改造世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了正确与错误,真与假的分别。如夸父追日是因为相信天圆地方,哥仑布一直向西航行而又回到了原处,才认识到地球原来是圆的。又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周而复始,由此推断太阳必是绕地球转的,而哥白尼因为持相反态度而失去宝贵的生命。人类为了认识万事万物,探寻真理,百折不挠,可歌可泣。 那么人类是否已经感知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现代科学是否找到了宇宙的真理,临终虹化,活佛转世,人体特异功能等等这些问题象幽灵一样笼罩着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使现代科学束手无策。随着科技进步,地球被弄得千疮百孔,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存条件日益恶化,人类在改造世界,而又在毁灭自己。何为真?何为假? 空灵之说认为,在绝对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没有实体可言,没有自性可言,原本就非实有,都是“空’’的;然而在相对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缘起’’的关系而存在着,就是“待缘而起,就缘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都是有原因的,是各种因果条件组合的产物,也就是“色”。“空’’即为真,“色’’即为假。空不会因为有色而消失,比如乌云遮住天空而看不见天空,当乌云散尽天空依然为空。 有句古话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认为只要那一句话,就可功成名就。然而,如果没有那万卷书的基础,那一句话讲给你听也不明白,又何来那一句话之成就。此即假亦成真,真亦成假。所以真假之分要掌握其本质,而不可为现象所障 “空含万法,万法显空”,人世本无真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强曰为真,真皆真,强曰为假,假皆假,明其真假,自性升华。
  (十一) 一加一的学问
  以专业工匠化了的知识界的轨迹,其结局往往使人不屑一顾,因为人类要认识自我和超我,绝对不会被变繁琐的知识所认识,这可以说是真理,人们在最初的生活探求中的读书或学习的知识,就如人们需要最根本的水一样为了止渴,如透过知识,人们如能发现我们的想像、灵感、直觉、就同喝到了奶一样,超越感官的灵性寻求,就如求到蜜;而当认识自我和自然本质的时候,就好似得到了酒。这几种液体的渴求过程,才是人类真正认识自我的过程。当然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我们世俗生活中得来的知识,是无法体会这种过程的,我们人类对自我的学习和实践中,只限于学术中的术,往往被一些所谓的新潮思想所冲击,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认真修习研究过传统的思想,也不明白其内涵和本质,却往往以一些自己仅有的知识来衡量是非,这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想这些没有经过学习和修习的权威,最好不要轻易地对自己还没认识的东西下结论。历史上很多真理在被认知之前都被冠以“邪说”之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被验证为真理。真正的学术研究是不带任何偏见,站在客观立场上的心平气和的认真探索,就如一杯水和一杯酒放到一处,如果不去尝一尝或闻一闻就谈那是两杯同样的水,那就太可笑了。修炼是为了自己精神修养的提高而不是别的。有一次某个学科的专家对我说:你修炼的心境境界能不能用物理科学来检验一下!我笑着对他说,你可不可以用尺子量一下你的精神有多长,或用秤秤一下你的想法和思想有多重?他笑了!他说我们现有的检验水平,只能检验物质的东西,精神是无法检验的。我又问他,那你们怎么就能用物质的准则否定精神的存在呢?
  知识和学问不能叫智慧,而智慧可以明白知识和学问的原理,所以修行更重要的是修心,并不是看肉体是否有反应。西藏大德米拉日巴说过修炼的人,不要看你的感觉和觉受是否增加,而看你的心是否天天在平静开阔;不要看你学问神通有多少,而看你的贪、嗔、痴是不是在减少,智慧是不是在增长。
  所以,如一个人要想了解修炼是怎么一回事,少进行无聊地辩论和粗劣的检验,要使自己的身心进入修持状态,实地体验一下精神的境界。
  知识的高低和对本质的认识与追求,往往并不一定同步。知识越高的人,就越能克制各种矛盾和冲突。就如一个人,内心越是有欠缺,他就越是希望在别人眼里认为他了不起,把痛苦的东西掩藏起来,外表都敷有一层虚假的东西,把好的东西拿出来炫耀。只有当他透过知识看到本质后,他才发现原来的知识是那么的无光和灰暗。从这时起,他才觉的生活的真实。才可能进入真实的修持状态,正见才能产生。
  (十二) 我并不孤独
  有很多人看我经常一个人住在没有人的山上,或一个人呆在屋子里,而学习的东西都是些不太好理解的知识,有人说,你这样做谁又能理解你呢?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象你那样的不多?我笑着说,有时候一个人并不孤独,并不空虚,并不苦而无味,相反,别有风味,独有乐趣。例如,有一群人,从城里往城外走,走得越远的时候,你的同行的人越少,走到大森林的时候,也许只有人一个人了,这时的你,你的心理和精神,可以有一种无限的喜悦和高兴。因为只有你感受到大森林深处的美丽情景。而其他人无法理解,甚至怀疑你不存在或者到别处去了。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他的心理和精神不断的在升华。做为我自己,自认才智粗钝,所以在人生自我的追求上一点也不敢懈怠,只有真诚的求学,努力的学习,精进的修炼,从零做起。不但不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很充实,时间不够为我所用。人生和世间的未知领域太多,不应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强以为是不存在或斥以迷信,我们应真诚的、平等的、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探奥!作为一个修炼的人,他如能明白各种世理把心专注一念,心死而性活,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他不光拥有自己,而是拥有整个大自然,弹奏一曲自然和自己和谐的乐调。是忘去了小我而得以大我高贵人格。所以,修炼之人的孤独并不孤独,不修炼的人不孤独才是孤独的呀!???人生的追求,就象一个零点在追求另一个零点,虽然都是零,但是这个零决不等于那个零。
  (十三) 明理
  定慧同自然,宇宙同生命,价值同人类社会的关系,我曾写了一篇题为“明理”的短文来表达:天地动静生自然,本质淳朴道之根。
  自然无为养道德,
  明空宇宙定慧生。
  极定之时慧在定,
  极慧之时定在慧。
  有为无为本是真,
  色空无别是本性。
  专注离戏和光明,
  方知大道本无修。
  无修之证之定慧,
  世间处处亦是春。
  全文共十二句。“天地动静生自然,本质淳朴道之根”。两句是说道和自然的关系。天静地动构成由地、水、火、风四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星晨、日、月、山河大地的大自然。然而,生育天地的,运行日月的,长养万物的是本质淳朴的“道”。“自然无为养道德,明空宇宙定慧生”。两句是讲如何才能认识“道”。是说要认识“道”的关键必须使你的“心”,能心平气和,心安神静,万念寂灭,自然无为。只有在达到定慧境界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认识明空的宇宙。正如《法句经》上说的“无禅不智,无智不禅”,只有定的境界,才能有慧的海洋。“极定之时慧在定,极慧之时定在慧”。两句是定慧的辩证关系。最大的智慧是产生于极定之时,深度入定之时,而正是极慧之时,不住有,不住无,不住取舍,才是最佳的定态。“有为无为本是真,色空无别是本性”。两句是讲事物的本质是自性空。“有为与无为”,“色与空”本来是没有区别,没有两样的,不过是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境界的认识差异。“专注离戏和光明,方知大道本无修”。两句是讲到了“明心见性”以后,“万法空灭”,不需要修持了。通过专注、离戏、光明三步来修持,达到“明心见性”的大智慧后,方知道人本来自性空,通达自心。“无修之证之定慧,世间处处亦是春”。两句是讲定慧修持美好前景。人必须能过修持才能达到定慧的境界,然而到了定慧境界之时,无需修持,那时以定慧的境界看待和处理世间之事必然是一派美好的前景。
  (十四) “空”是启动真气的原始动力
  气功的“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的不断运动,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人生命力最基本的运动变化是一个气化的过程。气功法就是正确运用自身的心智,把握自身的气机转换,利用自身的精津气化、光化,激发自身潜在的能量。以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命由我不由天,治身不如治气,治气不如治心,求人不如求已,以自身为己用”。人的生命之气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之气,也叫真气或元气。它来源于先天,包括父母的遗传,父母健康状况、生活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先天之气的充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后天的身体强弱、智力和思维能力的高低。另一类是后天之气,同出生后的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养、七情六欲影响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后天之气也直接影响后天之气。如不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体质的锻炼,过分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导致后天气的衷竭,随之先天之气的耗尽而死亡。如能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气功导引,体质锻炼,那么就可以增朴、充实后天之气,从而达到后天养先天,后天之气恢复强键后,要使身体强壮,还必须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气功锻炼,开启先天之真气,使其发挥巨大的能量。这时的自身元气固本正气浩然,既可以外邪不入,百病难存;又可以具有很多能力,能为别人疗病,或处理一些问题。如何启动先天之真气,把握和运用先天之真气,更有效的修身养性,是气功界和广大修持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这里我就此问题,讲一些粗浅的看法。
  “空”是启动真气的原始动力,也是修身养性的最佳窍门。这里讲的“空”是没有一定概念可表示的,凡是表示出来的概念,其所表示的意思,都不是本体永恒的“空”的真实概念了。如我们静坐修练,,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空静状态后,一会儿就会有奇妙舒服的美感遍布全身。但是,我们如果有意的去体会和追求这种感觉时,这种美的感觉就会消失。如果有了舒服的感觉,而又一味地去追求这种舒服,那就会有不舒服的现象产生。当身心进入绝对静安止的状态时,真正的真气会开始运行。它的运行,并不是用意识去导引来的,也不是用意识去控制的。因为它的功效不是用“欲心”去长的,所以其功效能长期存在不会消失。修练之人,不应看重稀有难得的东西,使其意识不能产生索取的“欲心”,心识不被扰乱。那么其心神保持空寂无欲,体内的元气自然充实。在生活中,我们的心神,要像深和清的水那样,处于深度的安静而又清醒的状态时,这时的“空”,是没有一定概念可表示的“空”,就成为开启真气的原始动力。这里讲的“空”也是“无为”之意,有了“无为”,才产生“无不为”的真气。老子在《清静经》中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者万缘顿息,静者去私心去欲心,一念不生。天地是指自身的天地。就是说,人如果达到“无为”、“清静”的“空”境,那么身内的天地,可以感身外之天地,主宰身外,天地之气悉归于自身。因为房屋空了可以住人,地方空了,才可以建房,心空了,才能拥有天地的真气,修持的真气是无为的修养得来的,有了无为之境,真气自然会启动。这里讲的“空”,是心灵之空,是心的“无所住”,“无所住”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想过的事,做过的事,不牵挂在自己的心上,不被喜怒哀乐占满自己的心田,这样心平气和,心就“空”了,这时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而是“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还是一样,“空”是没有一定概念可表示的。佛学的五部大论般若论竟有600卷讲空的原理。这个空就是启动真气运行的真正的空。例如,当心神内无所思,达到极静之时,心情安守空明,混朴,外无所察。此时体内真元之气会纷纷而动,回归于本体。就是说,要使先天之气启动运行,必须使心神保持空静不去追求,去除欲望,断绝自以为是的博学和自以为多知的念头,使其恢复心身先天的状态。这里讲的空,就是中,就是平衡,就是自然。就是心底平静、松静自然,无忧无虑的空灵境界。把握空静之时,启动真气运行,是静极生动的具体体现。
  不论用何种方式表示,都说明空是启动真气的原始动力。
  要实现启动真气的空,不是一般的的空,而是要通过素心、空心、净心、安心达到空灵的境界。
  (十六) 佛与佛学
  我们现在修持,有佛道学说指导,可以少走弯路。金刚经上说:“深解义趣”。如果真的深刻的理解佛法修证的至上无上的道理,那就是真心的悟到了那个道,所以法“理可极悟”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在看佛经时,一边看,一边理解其意,通过看佛经而得到大彻大悟。然而必须明白道佛的证悟,道学佛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于一般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需特别留意,第一,老子只讲了“道德经”“清静经”而道家的经典千千卷,佛也只讲了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但佛家的经书如浩翰的海洋。所以我们现世修佛人就越来越困难,要透过浩翰的经海,才可回归到佛陀和老子等圣贤们的朴素精神内含里去。有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个弟子问佛:众生的灵魂走了,它是朝什么方向走的,是向东向南还是向西向北?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问题,正如火灭了,不存在东南西北的问题,佛只好以沉默来回答,而后人却把沉默的东西也写出来了,完全不符合佛的原意。第二,佛境是无上的妙法,是不可说的,是无法可说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好比有人吃了一个好菜,回来说如何如何好吃,味道好极了,大家听了他的话,也觉得那个菜真好吃,但到底怎么好,没有吃的人还是感觉不出来,体会不到呀。佛法也是这样的,佛的境界如饮水者,冷暖自知,非可以言语提示他人。不可说的,能说出来的,能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是非原意,已是第二义,第三义了,是变味了。
  第三,社会上流传的道家,佛家的“经典”和著作,有些同道佛的原意,不知有多大的距离,如果以此指导自己修持,就如食品中加上了毒药,多么可怕,多么危险。所以桑鄂赤列说:佛学不等于佛,不能只按佛书,佛经中的某个方法修持,就认为自己找到佛法了,可以成佛了,当然,佛学不等于佛,不是说不要学佛学,不要念经书,相反,桑鄂赤列提倡“广学多闻”重要的不要被那些所谓的佛法捆住,而是领会道佛的精神实质,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选,用智慧来辩别,不要走入邪见和错误的思想。牢牢记住道佛是最高精神世界的体现,是真理之道。
  (十七) 依照宗规,方可超越宗规
  桑鄂赤列认为,一切宗教,教派都是来源于古文化人体和自然规律的学说,宗教只是历史推进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宗教的使命应当或者必须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古代圣哲们创造的学说,老子的学说,强名曰“道”释迦牟尼的学说,强名曰“佛”,周文王和伏义氏的学说,强名曰“易”,孔了的学说,强名曰“儒”其实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学说的产物,都是宇宙观,世界观,不地认识的范围,程度,有差异就是了,因此,相应的宗教,教派的主张,宗法,宗规,都应反映这些学说的内涵,适应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应当违背自然规律,成为统治人的“枷锁”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社会上各宗教教派其社会现象表现为相互争斗的时候,也是真正的文化学说正在衰败的时候,因为他们都在忙于世俗,因此,真正好的宗法,对人生和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和有帮助的。宗教所说的教法,宗规应当是让人进步,彻悟人生,如果宗教的教法,宗规变为“统治型”“枷锁型”让人变得愚昧和迷信,那么这样的宗教宗法将被人们和社会所遗弃。道学、佛学、易学、儒学都不是教,是后人为了规范教育人而设立的教,当时圣贤们的用意是让人彻悟人生宇宙自然规律。如果变为“枷锁”“条条”“框框”已不是圣贤们的本意。在现实生活中,各宗教,教派的教法,宗规大多数是好的。例如各教派都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倡尽心奉献,孝敬父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家庭和睦,勤劳仁厚等。然而,有些宗法,宗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因素,不符合佛道的本意,客观上起了“枷锁”的作用。因此,桑鄂赤列,他回想起一位高僧所说:如果一个人想大彻大悟,他的思想要超不出所谓教的范围是不可能成就的,永远无法把握真理之永恒,就像一个人坐船过河,船过去了,他如果不离船上岸,他就永远到不了彼岸。桑鄂赤列说:我是一个宗教的信仰者,又是一个宗法的叛逆者,希望灵魂不被宗规枷锁。圣贤们的本意就是这样,桑鄂赤列学过道学,武术,医学,儒学,也学过佛,他所以学这些,目的是探索人生宇宙的自然规律,追求真理,作为能反映道佛学说内涵,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教,他是崇拜的,信仰的。对那些有利于人类进步,彻悟人生宇宙规律的教法宗规也是尊重的,但他在探索实践中体会到,在达到一定修持层次时,有些宗法已影响自然规律的探索,需要超越,一个修持者要想获得成就,把握真理,必须超越宗规。
  (十八) 身心庄严,方可寺庙庄严
  桑鄂赤列说:有一种现象,值得思改,现在各种宗教看起来很活跃,东奔西走,忙于修寺庙,一座座庄严的寺庙平地而起,旧庙变新颜,看起来很兴盛,其实兴盛的背后,令人耽忧。修寺庙对于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团结各民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繁荣文化和经济无疑是有益的,但作为宗教的人生,完全追求于相法,有的宗教徒在修寺庙中争权夺利,唯利是图,有的真人甚至已完全不知道佛的内涵,更说不上放下身心,从沉睡中能解脱出来去苦修实证,长期发展下去,宗教的道德佛法传统体系将被灭度。如果完全追求相法,将会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去修寺庙,现实的真人不去学佛,修法,再过多少年,寺庙修得再好,再庄严,不等于自己的身心庄严,终究要被社会被人民所遗弃。著名的藏密成就者米拉日巴说:如果自己的身心修不起庄严的境头,即使修了千千万万的塔寺,也只能说是一种红尘的事业,身内身外,也显不出三千大千世界的真境。所以身心修以前,忙于修寺庙,只能是自讨苦吃。释迦牟尼生前没有修过一寺一塔,只留下了他的学法,后人为他修了千千万万的塔寺。老子也没有修什么庙官,只留下了了道德经5000言的思想,后人却为他修了千千万万的庙,现实的真人如果同红尘缠绕不清,甚至美其名曰:“干教务”,这同红尘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心性,就无法引起自己的思想去明白教理,佛理如果不修好自己的身心这个庙,就是修建千千万万的寺庙,也将成为造罪的道场,他认为各种宗教的本质是好的,现在的有些现象和做法是违背教义的,中国有二首诗,描写得非常确切:“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另一首是:若人静坐一须庚,,胜造恒沙七宝塔。作为立志求法的真人,不应再完全拘泥于相法,应当把重点放在奋力精进,探索人生宇宙之真源,为推进社会进步和生命科学作出贡献。
  (十九) 圆满
  密宗大圆满修持可达到圆满的成果。所谓圆满,就是身圆满、心圆满、事圆满、法圆满、成就圆满身圆满。就是修身的圆满果。通过瑜伽动作:脉气明点,禅定看光等特殊修身之法的修持,达到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从而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尽管年龄增长,仍保持“具白亦红研妙童子相的年轻美。身体变得更加柔和,返老还童。坚持修持者,可使心圆满就是能保持一颗尊贵的“平常心”。密宗大圆满通过空心、素心、静心、养心、的修持,达到平常心的心态。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的问题,遇到困难和艰苦的时候,逢苦不忧。得到种种荣誉,财产时,“能闻喜风不动、”“心无增减”。在名誉面前,有无所求的心态。修持者明白,凡奢求的皆是贪者,贪者都是苦,是心受罪。因为贪者并未能得,不过像过眼烟雾。所以对舍己利他的事要心无惶惜,度化众生而不取相,不著相。因为舍心是做人的重要品德,也是社会提倡的风尚。事圆满,密宗修持不是出世修持,而是在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活动,有很多重要和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的情况下进行修持。密宗以“当相即道”,“即相而真”,所谓“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把世间和出世间法紧密结合起来,以世间法为方便,出世间法为究竟。事圆满是正确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密宗修持有身圆满,使其有充沛的精力从事本职工作,为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身体健康;有心圆满,有舍心的人勇于挑重担,勇于克服困难,以推进社会的进步为己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平心、素心的人,能正确对待名利、荣誉,有利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法圆满是指密宗大圆满修持法具有不论男女、老幼、文化高低,根器利钝均能适合的法门。对上根器者,具有由上师直指引见心性,有如一刀劈下刹那顿悟的法门;对中下根器者,有渐次引导“修以开悟”的次第和法门。无论是“顿悟”或者是“渐悟”法门,都是属于快速捷道型,在目的上是使身心健康,得身心自在。成就圆满。是指修持密宗大圆满法,只要坚持发心依法修持,最后都有可能证得解脱和究竟成就的果位。
  通过修持身口意的法门,当你深刻了解《般若经》上所说的“心,心不存在,其相为明”的道理后,你也就明了各式各样的念头,无论是虔诚心、悲心、或者是欲望、恶意善意,都完全没有实体。就是说。没有一个念头不是空性。如果在念头生起的刹那了知念头的空性,念头就会消失,爱好执及怨恨永远不能扰乱你的心,烦恼会自行崩解,恶业不会累积,也就没有随后的痛苦,逆缘自动消除,所谓“怨家盗贼,不讨自败”,“万疫邪气,不拔自辟”。这就是密宗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法中的“息灾”最高成就。如果你修持身口意法门,不受念头所缚,此时佛菩萨的慈悲和自己本具的佛性融为一体。禅定的觉受将伴随虔诚和悲心而增长,如同阳光透过放大镜聚焦而增强力量。这是“增益”的最高成就。寿命富饶,不祈自增。一旦你明白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只是心的造作,心的本性是空性时,那么要把不净观转化为净观就成为现实,一般而言,这种了悟可以使你随意控制一切现象,就是圣者十自在—控制物质的能力,控制生命的能力,控制业的能力等。俗话说“:能掌握己见,就能掌握一切现象。”一旦从妄念的势力中解脱出来,就能随心所欲地转化五大,支配无竭的虚空宝藏。这是“怀爱”的最高成就。一旦调伏了妄心,就没有何处可匿藏邪灵或恶魔。同时一旦你充满菩提心,以前认为是邪恶及障碍的力量,此时都认为是上师的化现,籍此增强你的慈心和悲心。因此,痛苦会消退,而恶魔障碍和困难会让你的修行更进一层。这是“优诛”的最高成就。当妄念的堡垒已被攻破,明空的证悟达到炉火纯青,你已劳永逸地进驻超越禅修的法身殿,住在无尽虚空中,法性尽地涅槃成正觉,这就是大圆满成就。密宗大圆满最高成就者,可达肉身虹化只留爪发不留其它。此类成就者藏区已达数十万人。总之,身圆满是前提,是基础,心圆满可以促进身圆满。事圆满是身圆满和心圆满的结果。法圆满是成就圆满的条件:成就圆满是心圆满、事圆满、法圆满的更高圆满的完满体现。

 
 
 
前五篇文章

略论往生西方最低条件之异同

大圆满的教程----《心灵的慧灯》第二章 中国佛教宗派

《成唯识论述记 》

唐密在内地的两个传承

《密教通关》证实:唐密有无上密

 

后五篇文章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

禅学院教学程式初探

忆宋公智明上师

华严金师子章评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