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宗的礼忏灭罪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宗的礼忏灭罪思想
  明了
  一、智者大师礼忏灭罪之实证
  ㈠以《方等忏法》和《观音忏法》礼忏灭罪之案例:
  据(续高侩传》“释智颠”传记载,智者大师为永阳王陈伯智“建七夜方等忏法”,文言:
  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山请戒。又建七夜方
  等忏法。王画则理治,夜便习观。颠谓门人智越,吾欲劝
  王更修福攘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热。颤曰:
  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而坐,见梵
  侩一人,擎炉直进间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边王一匝,
  坦然痛止。(《大正藏v 50,565中)。
  此为智者大师为永阳王建七夜《方等忏法)修福攘祸,及以《请观音忏法》拯救永阳王堕马将绝之事迹。
  又《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者大师弟子法喜,常行方等忏,遇雉鸟索命时,蒙神王拥护,并言法喜当往生西方。以及智者大师令兄陈铁行方等忏法,而增延寿命十五年。(同上,页19Y中—下)
  ㈡以《金光明忏法》,礼忏灭罪之案例:
  在(续高侩传)“释智颤传”记载智者大师为晋王广(即以后隋炀帚)之妃,行个金光明忏法)之事迹,传言:
  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遗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愿救
  所疾,头又率伹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
  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
  同瞩,颠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至于翌日,患果
  遂瘳。(页567上)。
  智者大师为萧妃行(金光明忏法)的时间,为开皇十一年(五九一),晋王于扬州总管金城时,后来再回天台山率领大众行《金光明忏法),不久便在天台山的石城寺入灭。可见智者大师晚年仍重视《金光明忏法)之修行。
  二佛说礼忏灭罪之经典
  ㈠《大宝积经》之礼忏灭罪说:
  在(大宝积经)释尊开示弟子,由于因缘不同,并非所有众生皆能得遇善知识,因此菩萨为救度不知出离生死苦难的众生,应常作愿回向为众生忏悔诸罪,除一切苦恼,而后入道修行。经云: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若见十方世界众生受诸乐
  报,见已作如是念: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乐。若见十方世
  界众生受诸苦报,为诸众生忏悔诸罪,作是大庄严,如是
  众生所受苦恼,我悉代受,令彼得乐。以是善报,愿作一
  切智,除一切众生苦恼,以是因缘故,毕竟不受一切诸苦
  ,纯受诸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大正藏)二
  ,595上) 。
  从上得知菩萨见众生受苦报时应发慈悲,为众生忏悔业障,代为受诸苦恼。此为方便度众中亦同时增益自身之悲智·
  口《大方等大集经》之礼忏灭罪说:
  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言代替众生忏悔灭罪,是菩萨修集助道功德法门之一。如经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集劝道功德智慧亦不可尽,
  云何修集功德无尽?若布施、持戒心所修集,发行慈悲自
  所有罪发露忏悔,亦代众生发露忏悔。(《大正藏)30,
  206上)。
  四摄、六度、八正道等修道因缘,自利利人,是佛教徒应修之法,此经强调代众生忏悔发露,可谓落实大悲心救度众生之具体实践,亦是自修之功德。
  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锣礼忏灭罪说:经云:
  若能精诚用心,身持斋戒,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亦
  自忏谢无量劫来种种恶业,口中驳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
  者,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其利根有慧观方便者,十地果位
  克获不难,何况世间小小福报?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也
  。((大正藏)·20,109中—下)。
  如上所言,行者若能虔诚持斋戒,为自身及众生忏悔先业之罪,并精进持诵大悲神咒,此生即证沙门四果:利根者能起深广慧观作意,即证十地果位亦可期。
  ㈣《华严经》礼忏灭罪说:
  在(华严经)八普贤行愿品v中提出菩萨欲成就佛的圆满功德,广修十种行愿,其中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这样说:
  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瞠痴发
  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
  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
  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
  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大
  正藏)10,84i上)。
  此愿文鼓励行者自忏前愆罪障,常住净戒,修集一切功德之际,不离众生,念念相续,与众生一同行忏悔消除业障。
  三天台宗礼忏灭罪之思想:一念二千
  一个大的思想体系会强调主体性、客体性或两者统一的终极原理外,必会涉及存在世界。此存在世界的事物根源、形貌、作用等方面而形成一套哲学,或探究它们的真相、真实性而形成一套理论,通称为存有论或存在论。在中国佛学中存有论最为世人留意的,是天台宗的性具论与华严宗的性起论。
  智者大师说性具,性即是心,由心说性的。故性具亦可转为心具。不管是性具也好。心具也好,若是由心、性推移到事物方面,这种移情说法,让事物活现起来,则亦可说事物具足诸法。故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中说:
  知色即空即假即中,色即法界,总含诸法。((大正)33
  ,777中)。
  又说: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
  ,则有百法界千如是。(页69一下)。
  又说:
  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心必属一界
  。若属一界,即具有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
  页696上)。
  此中的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三千的说法是这样:(华严经)说众生的存在境界有十,由佛开始,经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以至地狱,这十界的每一界各各含具其他的十界,如此则成百界;这百界又如(法华经)所说,各各可从十面来看(即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百界合起来,即有一千种可能,即是千如:这千如又与(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众生、国土、五阴:众生是心物的众生自身的境地,国土是我们所居处的环境,五阴是构成人的存在的五种要素)配合起来,便成三千之数,即是三千种可能的境界,代表宇宙的全体。
  心的当前一念,含三千法,包括现象界的全体,此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著不舍:心在悟时,亦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故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门却不动丝毫。智者大师的这种心的观念,确是神妙,超越乎一般人想像之外,故称为“不可思议”。
  智者大师说一念三千,即是一念心具足诸法。此一念三千之如何活动?他在《摩诃止观)中这样说/,
  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
  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
  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
  切法是心故。(《大正藏)46,54上)。
  这里说一念心,或一心,都是就妄念而言。“三千”表示
  一念心起所可能停驻的境地。人若不生起一念心,便不必说,
  只要猝然生起一念心,它便可流连于三千或更多的境域,而停
  驻于其中,因而“具三千”。进一步言,人只要发一念心,便
  总有三干种境域中的一种现前,与这一心相应。一念心总与三
  千种境域的其中一种同时生起,也同时沈降。这同时生起,同
  时沈降中的“同时”非常重要。“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
  或“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便不是同时。
  智者大师提出,“从一心生一切法”或“心一时含一切法”,都不能建立心与法的关系。从一心生一切法是先有心,然后才生起一切法,这是从心下贯下来,是纵的方向,不是同时的关系o/心一时含一切法是有心的种子含藏一切法,然后这些种子依缘而现起一切法,然后再带动心的生起。这是以心的种子含藏一切法为主,是横的方向,心与法也不是同时的关系。故“纵亦不可,横亦不可”,二者都不能交代心与法的同时生起、同时沈降的关系。要让一念心能与三千种境域或一切法同时生起同时沈降,只有一种可能性,这便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此中的“是”应作动态解释,解作同时现前之意。即是,一念心与一切法同时现前,同时沈降。
  一念三千思想应用于天台宗礼忏灭罪法门,应是主持忏悔法会的智者大师,所施的(方等忏法)、《请观音忏法)及(金光明忏法》之忏法及忏主(隋炀帚之萧妃//水阳王),同时在一念中具足三千境界中之一境界交会而消除罪障。故一念具足诸法(三千)之实践,《法华玄义》卷五中说:
  凡夫一念皆有十界识名色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
  然。此是迷法身为苦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
  北,无别南也。若悟生死,即是法身。故云:苦道性相即
  是法身相也。(页744上)
  性具、心具可转成念具,一念堕落,“法身为苦道”,一念觉悟,可从苦道转出法身。故知智者大师之一念三千思想是约实践论来说的,礼忏灭罪之慈悲救度是一念三千众多方法之一 。
  唐代湛然尊者著《十不二门》“自他不二”中言及自行因果及化他能所皆不外乎一念三千,因“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大正藏》33,919中)。由此一念三千之理具,天台礼忏法或佛教荐拔救度始能建构。

 
 
 
前五篇文章

天台宗的历史及思想

天台宗简介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

天台宗史略(二)

天台宗史略(四)

 

后五篇文章

王维的诗画与禅学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笺释

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

金刚经札记(4)

金刚经札记(3)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