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慧能与禅宗的精英化道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慧能与禅宗的精英化道路
  王公伟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禅宗与佛教其它义理型的宗派相比是一种比较民众的佛教宗派。实际上,禅宗自达摩以来就是一种具有浓厚精英意识的佛教宗派。从达摩到慧能,禅宗的精英化道路越来越明显,到最后,禅宗与净土宗形成了对立的两极:一个是注重自力的精英佛教的典型,一个是注重他力的民众佛教的典型。禅宗的精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接受人群层面,前者是自达摩以来的禅宗的传统,后者是在慧能那里真正完成的。慧能在禅宗的精英化道路上是最终的完成者。
  一、佛教与精英的关系
  “精英”这个词是源于西方文化的背景,就是说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最早我们可以从柏拉图和马基雅弗利那里找到精英主义的线索,但系统的精英主义实际上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0年代达到了顶峰。这种理论实际上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民主的恐惧,他们试图使用精英主义来对抗大众民主的浪潮。从这种意识出发,精英主义者一般把社会人群分为两个:一个是精英,一个是民众。前者是少数的,是社会的实际领导者,后者是多数的,但处于实际的被统治地位。精英主义一般把民众看作是无知的、低级的甚至是野蛮的一群。中国社会虽然与西方社会不同,但中国社会尤其是古代社会同样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阶层,这两个阶层从不太严谨的定义来看,也可以划分为精英与民众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借用精英主义这套话语体系来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
  佛教作为印度的一种宗教,从其立教那天起,从根本上就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表现。因为佛教的创立实际上是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种厌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基于价值的选择。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世俗生活是一种短暂的、不值得追求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从内在的价值方面将出家为僧远离世俗生活看作是一种精英选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人们起初是将其看作一种道术,并不具有精英意识。相反,道术一类的存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作为民间的存在而看待的,是世俗文化的产物。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贵族和王室开始介入到佛教中来,佛教从其接受人群来说已经开始精英化了。但是,这种精英化只是表面的现象,从内在的精神气质来说,他们并没有达到精英化,相反却是非常世俗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民众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打破这一点的,我认为是达摩开创到慧能发扬光大的禅宗,是禅宗使佛教从接受人群直到内在的精神气质完全的精英化了。
  二、禅宗的创立与发展
  禅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典型,它真正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禅宗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有着深深的精英化的烙印。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社会相适应,慢慢获得了发展。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依靠王室和贵族的力量一直是佛教发展的主旋律。从道安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再到佛图澄的直接参与王室事物,佛教与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王室和贵族的支持下,佛教获得了其发展的空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王室和贵族对于佛教的支持,完全是一种功利目的。从根本上讲,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信仰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不过是布施、烧香拜佛而已。佛教界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也慢慢的适应信众的这些需求。从而,佛教的出世的内在精神被淹没了。一些佛教人士也慢慢形成贵族的生活状态,在佛教的追求上,也慢慢的注重佛教经典的翻译、注解,形成了重视佛教义理的传统,佛教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理念却无人关注。当时,所谓的高僧名僧都是学问非常好的僧人,而不是有着多么高深的修行,这当然与佛教的根本精神背离。菩提达摩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达摩作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其事迹很不简单。从现存的各种记载来看,达摩在其活动的时期,就受到各种打压。“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温定法,多生讥谤。”后来继承达摩禅法的慧可等,也受到打压,“北就新邺,盛开秘苑。滞文之徒,是非纷举”“魏境文学多不齿之“。这就反映了当时佛教界的状态,从事佛教义理的僧人掌握着佛教的话语权,对达摩一系的禅法不以为然。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达摩禅法与义理佛教的分野。
  达摩的禅法,目前可以确定的就是“二入四行”。所谓“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邺舍伪归真,凝住壁观,自它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既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就是具体的修行了,包括“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从达摩的“理入”我们可以看出,达摩一系与当时的义理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非常注重真性也就是佛性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认为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去掉那些覆盖在本性上的客尘。也就是说,达摩一系走的是佛性论的路子。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达摩与梁武帝的传说中得到验证。传说达摩见到梁武帝,梁武帝问达摩,说自己建了很多的庙宇,功德是不是很大。达摩直接否定了梁武帝的作法,认为这些都没有功德。于是梁武帝与达摩关系不谐,达摩无法得到梁武帝的支持。达摩注重的是内心的修行,这种内心的修行是对佛性的体认,它不是依靠造庙、布施所能获得的。可见,达摩的禅法将自己与其它注重具体事物性的佛教修行和行为区别开来。实际上,也就是将自己与一般世俗民众的信仰(这里所说的民众信仰,是从信仰状态来说,不是从接受人群而言的)区别开来。
  达摩的禅法经过慧可、僧粲、道信到四祖弘忍时,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禅宗基本成形了,其特点也得到了彰显。弘忍作为禅宗的四祖,提出了“修心”论,坚持达摩一系的立场。所谓“修心”就是坚持本心的清净,“大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见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这就是说,本心清净是一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外来的染污,所以使得众人的心不再清净,要想修炼成佛,只需在本心上做工夫就可以了。
  从达摩到弘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直是将修行的重点落实在自己的本心上,那么,修行的根本就是在内而不是在外。从这个基点出发,一切外来的追求,包括读经、做功德等就不再是重要的了。这些宗旨与当时的佛教传统是不一致的,因此,从达摩的磨难到慧可的断臂乃至僧粲和道信的种种挫折,甚至弘忍的隐居深山,都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体现。从根本上说,达摩一系的禅法,实际上是一种简别,它将自己与那些埋头于佛教经典的那些僧人区别开来,从达摩一些的立场来看,只有自己的这一系统才是真正的佛教的修行法门,其它的都是旁门。真正的佛教是应该符合佛教的精英定位,达摩一系的理念是符合这一点的。
  在这里,我们要对佛教的精英化做一点说明。禅宗在中国的精英化,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就是从接受的人群而言,禅宗的最终接受人群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就是士大夫阶层,这些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所谓内在的,就是指的精神气质而言,不注重佛教的义理,只注重佛性的彰显,这是禅宗内在精神的精神化。慧能以前的禅宗,实际上完成的是第一步,也就是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精英化。由于禅宗的禅法遭到了主流佛教的压制,因此,禅宗不得不离开城市,转向农村和山区,也就是转向民间,依靠民间的力量来获得自己的生存。但是,从根本上讲,这并不是禅宗的本意,因为从禅宗的修行方法来说,它的真正的目标人群是士大夫阶层而不是下层的百姓。
  三、慧能与禅宗的精英化
  慧能由于其对佛教禅宗的贡献,被后来的禅宗人士封为禅宗的六祖。实际上,慧能的贡献远不是禅宗的祖师那样简单,实际上,他在中国佛教历史初中国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简单讨论他与禅宗的精英化的关系。
  慧能(638年——713年),俗姓卢,为广东新州人。据说其父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打柴为生。有一次,他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有所体悟,于是决定到湖北黄梅山从五祖弘忍学佛。后来,慧能得到了弘忍的肯定,并将袈裟传给了慧能,作为慧能得法的证据。据说慧能为了避免遭到其它僧人的忌妒,于是连夜离开了黄梅山,到南方隐居。直到公元676年,才在广州的法性寺出家。以后,慧能到曹溪宝林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弘扬佛法直到圆寂。慧能之后,禅宗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和江苏法眼宗等宗派,禅宗的光芒一时无二。
  慧能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点:
  第一,“识心见性”的顿教法门。慧能秉承了达摩一系的禅法,主张“识心见性”。他说:“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那么,究竟什么是悟呢?所谓悟,在慧能看来,实际上就是“识心见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关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在慧能看来,大家都有佛性,不同在于有的人能悟,有的不能悟。悟了,众生就是佛,不能悟,佛也就是众生。要想得悟,必须识心,就是要明了自己的心本具佛性。明确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得到解脱。
  第二,“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慧能常说,他教人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无念为宗是根本,无相和无住都是服务于无念的。所谓无念,就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这是慧能对无念的解释。简单的说,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修行。只要你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那么完全可以从事世间的活动。
  第三,“自净本心”的宗门原则。这是慧能对净土宗挣土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一种简别。净土宗自从晋代昙鸾立称名念佛法门以来,经过道绰和善导的推广,称名念佛求生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行方式。净土宗修行的核心在于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它的基本特征是他力。这与慧能的自力法门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因此,慧能反对净土念佛的作法。慧能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在这里,慧能是明显的反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慧能思想的几个要点,从中,我们能可以看出慧能对于禅宗精英化的作用。
  第一,慧能的“识心见性”,继承了达摩以来的禅宗传统,在精神气质上具有浓厚的精英意识。前文我们已经谈到,与其它的佛教宗派不同,达摩等人的禅宗在内在的精神气质上具有浓厚的精英意识。他们完全无视一般信徒的崇拜活动,完全从人的内心出发,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慧能继承了这一点,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慧能的“识心见性”还有另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它将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论联系在一起。慧能的时代,士大夫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他们是社会的栋梁,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一般而言都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而儒家自孔孟以来,心性本善的思想深入人心:。慧能所倡导的“识心见性”,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信奉的人性本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人性本善,一个是佛性而已。这种思想上的一致性,就使得慧能的禅宗与社会的精英阶层具有了天然的联系,也就使禅宗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其它的佛教宗派有的也具有这方面的特征,但禅宗更明显。
  第二,慧能的“无念为宗”为士大夫阶层接受禅宗扫除了障碍。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由于其对信仰的宽容,往往并不是特别的排斥佛教。因此,他们接受佛教的一些理念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佛教毕竟是一个出世的团体。这就使得士大夫阶层被排斥在佛教外部。但慧能的“无念为宗”扫除了这一障碍,打通了教内和教外的联系。“无念为宗”认为入世并不妨碍人们的修行,尽管这是对佛教内部而言的,但是它完全可以运用到士大夫阶层。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它的使命和目标当然是家和国,是世俗的使命。这点就决定了士大夫阶层不可能真正深入到佛教内部。但“无念无宗”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士大夫阶层可以在不影响世俗使命的基础上接受和欣赏佛教。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忧国忧民,当然也可以参禅修行佛法。事实上,正是禅宗才使士大夫阶层广泛接受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这样,慧能的禅宗,就从接受的人群方面完成了禅宗的精英化。
  第三,自净本心的宗门法则,也充分体现了其精英的特色。净土宗由于其称名念佛的方便,使得没有文化的下层百姓也可以修行佛法,极大的扩大了佛法的适应人群。但是,它也带来了一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信仰的民众化和低层化。人们经常诟病的念佛是愚夫愚妇的行为就是这一后果的体现,愚夫愚妇的信众特点,决定了它与高傲的士大夫阶层的绝缘。慧能对这法门的批评,却恰好适应了士大夫阶层的这一内在的需求。同样是信仰佛教,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愚夫愚妇的完全依靠他力的称名念佛,一个是士大夫的依靠自力的参禅,二者在修行的表现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使得士大夫阶层获得了很大的满足,从心理学上说,士大夫接受慧能的禅宗使得他们获得了对一般民众在佛教信仰的极度的优越感,从而能够延续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优越感。
  第四,慧能以后的禅宗,改变了人们对中国佛教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中国佛教精英的内涵。慧能以前,在中国佛教界执牛耳的是义理型的佛教,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也是一些学问僧。但慧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慧能将佛教的评价标准从外转向了内,佛教的精英不应该是天台、华严、唯识等义理型,而应是从自己内心出发,有着强烈自信的禅宗的修行者。
  第五,慧能扩大了中国佛教的精英的范围。对于世俗社会而言,要进入到精英的范围,不识字,不通过科举考试,是不可能踏入精英门槛的。但是,禅宗改变了这一点,从慧能以来,人们并不强调文化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因此,有没有文化,对于佛教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不但不是一种助力,相反还是一个障碍。我们所接收的文化,大部分是儒家的文化或者说是世俗的文化,它与佛教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接受的文化越多,意味着你的距离佛教越远。禅宗的修行更是强调这一点,你心本是善良的,你是具有佛性的。之所以在世俗社会中打滚,根本上在于你的心被遮蔽了,因此,需要打扫本心,这样,没有文化还成了一种优势。因此,相对于世俗社会而言,慧能所开创的禅宗传统,为人们进入到佛教的精英范围打开了方便之门。当然,在当时的禅宗参禅的群体中,也有下层的民众。但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主张尤其是慧能本人的经历使得这一部分人在禅宗的修行没有丝毫的劣势,也可以顺利地进入禅宗这一精英阶层。
  结语
  禅宗依靠达摩的禅法,保证了对其它义理形态的佛教宗派的精神上的优越感,树立了自己的精英意识。依靠慧能,打通了禅宗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通道,从而在接受人群方面完成了禅宗的精英化。但是,过度的精英化并不总是一种优势,有的时候它也会变成一种劣势。尤其是慧能对于净土宗称名念佛往生西方的批评,使得禅宗的发展面临一个巨大的瓶颈,就是不能将广大的民众纳入到佛教中来。这对于禅宗自身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于佛教本身而言,问题就很大,放弃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非常不明智。最终,也会影响到禅宗的发展。同时,对于禅宗的世俗受众士大夫阶层而言,放弃念佛和往生净土也是不能长久的。士大夫阶层对于禅宗可以欣赏禅宗,但欣赏毕竟不能代替他们的终极需要,那就是生死的关怀。相反,净土宗的称名念佛往生净土却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如果禅宗不能接受净土宗的这一点,那么,它最终会失去士大夫阶层,从而丧失自己在世俗社会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从佛教的发展还是禅宗自身的发展,都决定禅宗必须改变慧能以来的对净土宗的态度。事实上,后来的禅宗确实在改变,他们依靠唯心净土和禅净双修获得了在念佛问题上的话语权。从此以后,禅宗达到了精英与民众的有机结合,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大义

六祖坛经所启示的自我教育

六祖坛经众生平等与解行相应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及意

六祖以后的禅宗

龙树辩破方法的商榷——从汉译(中论颂)之论六根与因果说

 

后五篇文章

六祖慧能在四会

六祖慧能的佛性论思想

另眼看观音

岭东禅匠大颠禅师

灵山论禅机——禅与现代佛学 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