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释智德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由摄藏诸法……”。
  第二是阐释阿赖耶识的有关意义,如释名义,释异名,释受熏持种等方面的意义。
  第三是以正理证明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以赖耶为染净所依,如无赖耶,世出世间法,均无法成立。
  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不以阿赖耶识为名叫阿赖耶识分或阿赖耶识殊胜殊胜语,而叫所知依分,所知依殊胜殊胜语?当知小乘唯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都末断除,《摄论》又是除小乘显示大乘的论典,故特别注重断所知障。障碍所应知法是赖耶里的有漏杂染种子,这染种是所知。而对治所知障的净无漏种仍是所知,染净种子都住在阿赖耶识里。一个是赖耶的家人,一位是赖耶的客人。名阿赖耶识,只能显出染污的家人,清净的客人便显示不明,有所缺陷。名所知依就大不同了,所知依的范围很广很阔,是染是净,有为、无为,皆是所应知。所知依都一概接收,来者不拒。况且《唯识三十颂》说:“阿罗汉位舍。”到了阿罗汉位时,染污的赖耶识舍掉,接替他的是一个一尘不染的奄摩罗识。赖耶识只在染污的众生位上有,到证无生法时,便被无情地弃掉了。所知依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舍掉,是很全面的,所以名所知依不名阿赖耶识是有道理的。
  在十相中,阿赖耶识排在第一,也是有缘由的。学佛的人,极要紧的事,是要有正见。如果没有正见,必然是拔无因果,毁谤三宝,不信贤良,无惭无愧,罪业弥重,不可救药。正如古人云:“破戒能救,破见难救。”故正见是每一个学佛者所首先应具备的,八正道中为第一位。树立正见,必须通达缘起法,对缘起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切的体会以后,方不迷执邪因,无因,不平等因而起邪知邪见,生起正知正见。一切法皆是缘起。弄清了赖耶缘起,正见生起来了,远离断、常等邪执邪见而住于中道,然后乃能修行,证果。
  中国佛教的宗派中,说识有八个的,仅唯识一家而已,这八识义是法相唯识宗最殊胜的理论。其整个理论体系可概括为“法法唯识”四个字,万法不外五种,(一)心法,自性唯识。(二)心所有法,相应唯识。(三)色法,所变唯识。(四)心不相应行法,分位唯识。(五),无为法,实性唯识。一切法中皆唯有识,识为至尊,为最殊胜。八个识中,前七识名转识,第八识叫本识。转识的种子亦须本识摄持,转识的生起必须依托本识,以本识为根本依。识虽有八,本识最极殊胜。第八识因有种种不同的意义,才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成唯识论枢要》列了十八个之多。《摄论》所列的异名,除《所知依分》所说外,“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罗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还名一切种子识,异熟识。现将第八识异名的意义,简述如下:
  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形容此识象一个库藏,能容纳一切染污的种子。有三个藏的意义:
  (一)能藏:是对阿赖耶识自身说的,说此识有摄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的能力。我等身口意三业在行动以后,不是马上即完了,这行动所留下的势力(种子),就为阿赖耶识摄持不令散失坏烂。以后追忆起来历历在目,故我等记忆的保持,全靠赖耶识有能藏种子。我们学佛学法,念念不忘,这赖耶还是一个有功之臣。
  (二)所藏:是说被摄藏在阿赖耶识里,一切杂染法所熏成的种子,这杂染法,是赖耶所生的果性,一切杂染品法的现行,皆以此识为根本依。
  (三)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绵绵密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第七末那识不识,以见分执著赖耶为自类我相,常起我见我慢,与贪爱无明相亲相爱形影不离,这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此识若转,生死轮回出矣。
  从以上的意义观察,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所知依分》云:“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地》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段论文中的二识是指转识与本识。转识指前七识,暗指一切杂染品法。因一切染法,识所变故。论文文意是说,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以现行熏种子这方面来说,能熏的杂染诸法是因,所熏的赖耶为果。若从种子生现行这方面看,赖耶则是能生的因,杂染诸法就是所生的果。从现行与熏习两方面论,本识与转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阿陀那识:是古印度语,华译执持识。依《摄论》有二义:一是执受。二是执取。执受者,谓执持五色根不令坏烂而产生苦等感受。我们一个活蹦乱跳,喜怒哀乐无常的人为什么跟死尸完全两样呢?这是阿陀那识执受的作用。活着的人,因为阿陀那识的执受,眼等五色根才会不失不坏,直至寿终正寝。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受,一个活着的人立即死去,眼等五色根会逐步坏烂。如不净观所叙述的那样,成为一具臭不可闻的腐尸,乃至成白骨,风化入地大。如此说来阿陀那识对我们的生命是恩重如山。二是执取自体所依。一个生命物最初形成,是离不开识,父精母卵,这三大因素的,这识便是执持识。当父母结合时,也是众生投生的关键时刻,这阿陀那识在一刹那间便执取父精母卵为自己体,在母胎里慢慢生长,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为婴儿。尽管男女结合,若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取,还是形不成一个生命。身体健康正常而终身不孕的妇女,并非是无男精女血,多数是与儿女无缘,以无识的执取。在生死轮回中,这阿陀那识确实是了不起的打头阵的先锋官。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一切种子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因相。谓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杂染法的种子,相续恒住此识中,于一切时,遇缘而起现行,成为杂染诸法的亲因。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由摄藏诸法,故名一切种识。”
  异熟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果相。依杂染品法无始以来所有熏习而成的业种,这阿赖耶识受业力的牵引,而招感三界九地的异熟果报。因不受后有的二乘,他们所有的种子均已断尽,只有异熟果报身来尽,故不叫种子识改称异熟识。
  心:以上四种第八识的异名,都出现在大乘契经里,以下的几种阿赖耶识异名,是佛陀在小乘契经里,害怕声闻乘人执为我,妨害他们断惑证真,故以异门密意而说。如阿赖耶,根本识,穷生死蕴等等,于此就不再一一说明了。此心一名,为大小乘所共用,但定义各不相同。《摄论》的解释是这样:“积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故名为心,杂染诸法熏习成种,阿赖耶识能积集摄藏故,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心以阿赖耶识为体。”
  如何悟入所知依呢?《摄大乘论》所知依相分作了介绍。
  素咀览,古天竺语,译为契经。契经,一是佛陀的充放许印可。不论是佛陀说的或是菩萨说的契经,都符合契理契机的两大法则。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甚深难解,如佛陀成道初时感叹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我宁不开演,速即入涅槃。”后经大梵天王的再三请求,佛陀方开始说法。这一说就是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下契众生之机,众生根机有利有钝之差别,佛陀说的契经就有深浅的不同。如为一生补处的弥勒大菩萨说的或为倒驾慈航的文殊,观世音等大菩萨所说的契经便高深难解。佛为教化不敬公婆,不事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说《佛说教化玉耶经》,便较浅易懂。甚深极甚深,难理解难理解的契经,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说还差不多,智慧小的人理解起来就十分吃力和费劲。那些慈悲心重的菩萨、祖师,见到这种情况,为了后学能深入契经增长智慧和弘扬佛法,便纷纷的为义理高深难学的契经造论作释、注、疏。如龙树等菩萨的《大智度论》便是为《大般若经》的逐句,逐段的解释,叫释经论。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则是综合阐释许多部契经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词句段作注释,叫宗经论。宗为宗依,依就是依据佛说的契经而造论释,不是凭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凭圣言量而造。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由此可见要无倒错释诸契经,是一种不容易的事。在契经里确实有一些难解的经文,从句子上看来,似乎是矛盾。《摄论》说:“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这段文从表面上看,矛盾极了,一切法是常就是常,是无常就是无常,为什么说这里是常,那里是无常,还说非常非无常呢?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佛陀是一切智人,虽然对机说法,决不会出错误的,肯定是佛陀有什么绝招,原来这绝招竟是三自性。
  在依他起性上,从圆成实性这一面观察,圆成实性是真如法性永不变异的常住法,应说一切法是常。按遍计所执这边看,遍计所执是虚妄分别的无常法,应说一切法是无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计无常性方面看,不能说它是常。从圆成实常住方面说,它不是无常。依他起通遍计、圆成二分,故佛陀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了。这三自性看来是一把打开契经宝藏的金钥匙,掌握了它,契经里的一些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问经》里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学佛的人都认为,生死与涅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凡夫得生死,圣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来是大圣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无法解决。还是三自性才能圆满的解答这个问题。依他起性,如果从随顺染污分说,就是遍计所执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从随顺清净分说,即是圆成实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己,是由遍计、圆成二性所显示的,故没有生死可得,亦无涅槃可证。佛陀依据这个“依他不定”的甚深义理,而说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诸佛密意语言,难信难知,依三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达不谬。”三自性对理解契经里佛所说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三自性义理,前面简介十相殊胜殊胜语时已提到过,此处略去不释。

 
 
 
前五篇文章

《摄大乘论》探索

百疏论主窥基

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读《因果明镜论》有感(1)

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

 

后五篇文章

《成实论》简介

雍和宫为四川地震虔诚祈愿中所用的法物与法器

“成实师”简介

“成实宗”简介

俗世间的佛国和佛教的世俗化——维摩经哲理之一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