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知识经济时代与净土法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知识经济时代与净土法门 (完)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王传宗 徐孙铭
  2、千经万论,不离清净一心:
  智谕上人感慨地说,“佛法不是学问啊!……不管修什么法门,它根本是在清净自心……绝对不是空谈理论。”“所以千经万论不离清净一心啊!”[1]
  佛法中,自性清净心,无体无定性,即等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如、中道义、实相义。一切佛法,一切修行法门不外乎求此自性清净心。
  智谕上人认为念佛法门,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清净心。他说:
  清净心就是你的自性。佛号有起有落,可是念佛心不动呀!如果念佛心也随着佛号而有灭的话,就不能念第二句了。既然还能够念第二句佛号,那就表示念佛心没灭。既然是念佛心没灭,那,它也没生,为什么?有生必有灭嘛!那是你的自性呀!反闻闻自性的念佛法门,念的是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约正报来讲,叫法身。…如果约依报来讲,叫净土。[2]
  所谓“净土”、“阿弥陀佛”,即是自性清净心:
  一剎那,你那个心不思善,不思恶;一剎那之间,你那个心非有非无。这种境界,小乘叫它“无漏性”,大乘人叫“自性清净心”。……那一剎那,不散乱不昏沉,非有非无,不思善不思恶,叫作“净土”。……不思善不思恶,非有非无,那叫“阿弥陀佛”。[3]
  在佛七讲话中,上人经常提及销归自性,也就是销归自性清净心:
  诵经要销归自性,念佛也是一样,要销归自性。什么是自性呢?自性又称为自性清净心。由此一心,起两种用,就是不变、随缘。销归自性,是销归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中没有欲恶不善等杂染法。[4]
  原来,听清佛号,不散乱、不昏沉,当下即会本来面目,当下即达自性清净心。念佛三昧,反闻闻自性,自性清净心,都是圆通一致的:
  当知持名念佛,开始是缘观,修到究竟处是圆现心性,亦就是圆现自性清净心。自己念佛自己听得清楚,是何原因有如此妙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所听的佛号,不是声尘,是你自性所现。[5]
  何以一句佛号已可直达佛道?因为:
  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住一缘,就是心住阿弥陀佛。 经上讲过,菩萨参禅,唯念一佛。住于佛号,就不住余法,就是无所住;可是念佛号,心里边清楚明白,所以说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出于一句阿弥陀佛。诚心念佛的时候,不取于相。心住一处,湛然不动,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阿弥陀佛就是大观想,用不着再另起观想。另起观想,皆是取相。”
  取相观想,一个重要表现, 即是追求神通。智谕上人从不以神通来摄化众生,而是指出追求神通是一种着于境界的做法,不合实相真谛,是一条危险的路,偏差的路。他说:“有很多人心住着神通,这时候他的心就随神通的境界而转,他不知道这是一条危险的路,偏差的路。”又告诉大家:“佛为什么不许弟子们显神通?因为神通没有用,不能了生死,消业障。”“不可随神通的境界而转。”能不能使人消业障、断烦恼、除妄想、破无明、离苦海,这是衡量正法邪法的要点。而所谓“神通”对这些都无益,那你学它干什么?
  3、佛七不断,总以念佛为主:
  打佛七,是摆脱平时繁杂琐事,集中时间勇猛精进,克期取证的重要修行功课。办佛七也是道场对外弘扬净土、利益众生的重要活动。一九七四年,西莲净苑好不容易建起了一座草寮,当年八月,在简陋的草寮内,就第一次举办佛七。自此以后,尽管物质条件十分欠缺,上人不顾艰辛,年年举办佛七,从未间断。除非生大病,智谕一直担任主七和尚,直至一九九八年退位为止。
  净苑佛七,模仿印光大师灵岩山的仪规,并参照善导和尚的作法,以念佛为主。不过,善导和尚主张不绕佛、不拜佛,只管合掌念佛,立念则一气念一万二万,坐念则一气念一万二万。这么一来,一万二万就得一两个小时,而现今时代的众生没古人那种根机,坐久了腿疼,站久了脚酸。于是又参照行策大师的绕念法,每支香有绕、有站、有坐,总以念佛为主。佛七期间,除非生病,上人总是与大家一同念佛。佛七的后三天,晚上通常还要再加两支香,念佛到晚十二点。
  智谕对善导大师的行持和念佛法门十分敬仰。唐代高僧善导大师,系净土宗二祖,世所推崇。智谕上人对善导大师无比尊崇,“对大师兴起无比的敬仰”。他特意撰述了《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一书,彰扬大师于净土宗的巨大功德:
  隋唐时期,受摄论的影响,净土法门日趋没落。如果没有(善导)大师力排众议,独彰圣旨,能否有今日的净土法门,实不敢想象。
  大师持戒念佛,精进不懈。尤其信心坚定,无间无杂。皆是后世净土行者的楷模。我们若能效法大师于万一,定能往生极乐国土。[6]
  他向世人详细介绍了善导大师对净土念佛法门一系列罕为人知的精辟见地与贡献。主要有:
  (1)凡夫入报土论。当时各家都否认一般凡夫能登报土(西方佛国),连前辈慧远大师也判别上品三生只有登地菩萨方有份,这些说法使原想念佛的凡夫大众心灰意冷。而善导大师独排众议,判定所有九品生皆是凡夫所登,众生都能仗弥陀愿力,临终接引,直入“报土”,得往生,给普通大众以念佛往生的巨大信心,功不可没。
  (2)会通别时意。在隋代之后约百余年,有摄论师一派,依《摄大乘论》中一段经文,提出所谓“别时意”,即认为念佛只是种下以后往生的种子,不能当生成办,当世往生。此说一出,净土法门便受到很大冲击。善导站出来批判摄论师不信佛说,错解《摄大乘论》的意思。指出《摄论》所说不能往生者,指的是仅仅发愿于安乐国土,而有愿无行的虚愿者,当然不得往生;而行愿具足者,也就得以往生。这就把当时人们的思想混乱纠正过来了。
  (3)持名(念佛)最稳当。当时有人问善导:十六观经之前十三观,为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为何师不教人作观想。善导回答:“凡夫业障深重,所观的极乐世界之境界精细微妙,能观之心却极为粗糙,观想很难成就,只有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才是简捷和最妥当的。”
  由此,上人认为善导大师的显理圆融,出乎当时诸师之上。
  上人还热忱地介绍了善导大师令人感动的行持,如介绍大师“持戒精严,从来不举头望女人。一生安于弊衣恶食。衣食苟简,口不尝美味。一心办道,从不松懈。其高行亮节,为时所崇敬。感化力之强,几不可思议。”大师“每入室念佛,互跪合掌,高声唱名,必至声嘶力竭。虽寒冬时节,亦须流汗。”[7]
  对善导大师的著作《观经四帖疏》,上人极其推崇,并多次带领净苑住众修学此典籍。虽然打佛七重在念佛,但历来的规矩,佛七期间每天得说开示。上人认为念佛人要修学并重,才能深入,所以每日用一支香时间作开示,主要向大家讲净土修行、念佛方法等。佛七的第一天,往往是叫大家万缘放下,念好佛,以及有关念佛的基本方法与要领等。中间几天就一再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的要领,以及一些般若义理。佛七的最后一天,往往是劝慰提醒大家佛七结束回去以后继续念好佛,长久念佛,为往生早作资粮等。讲得最多的是一心不乱、清净心念佛、反闻闻自性、都摄六根、念佛定、对治散乱昏沉等。
  这些佛七讲话,虽然他自己标明“其实念佛堂上说开示,横说竖说不外念佛”,但上人还是用了许多心力,开示深入浅出,理事圆融。起初大家随堂笔记,后来利用录音机,进一步整理成文,前后编辑出版了八集的《佛七讲话》。这些《佛七讲话》后来流传很广,很受欢迎。
  4、临终助念,以提起正念为要。西莲净苑注重临终关怀,有助念会,经常开展临终助念活动。各助念会的章程,都是在智谕上人的关注下,逐渐完善的。
  对老年人,提醒他们要特别做好临终正念,说“念佛功夫就在临命终时。那是最重要的时节。”“如果临终提不起正念,又要历经多劫痛苦。”“临命终时,难免有病苦,当事人要忍苦、念佛,以待时。心不可乱。”[8]
  上人指示各助念会,一定要真诚的带领莲友及其眷属在临终者身边念佛,要把佛号念得清楚,至少要念八小时以上。只管念佛,除了茶水外绝对不要攀缘,严禁拿红包或吃饭。因为人命终之时,正念最要紧,助其临终念佛,增长其正念最要紧。
  净苑所兴办的五个讲堂,都成立有助念团。助念团受法师指导。会员由讲堂共修莲友组成,配合讲堂长期展开助念活动。上人指示各助念团,带领莲友及其眷属在临终者身边念佛,心要真诚,要提起正念,把佛号念得清楚。助念要如法,千万不可问长问短,谈俗事,使其走失正念。子女难免悲伤,但不要在命终人前边哭泣,哭泣会使其乱心而失掉正念。如不能控制伤悲,要躲开他轻轻啼哭。“凡是动凡情的事情不提。尤其是不要哭泣,不要教他看见眼里带泪水,不要教他听见哭泣声,他会失掉正念,动情。”“环境,愈安详愈好。”因为,在这一时刻,让他能安详往生才最重要。
  还有:一直到他命终,不停地助念。助念的时间,最短八小时。人命终,八小时神识才离开身体。有吃酒吃肉的人,不可到病人的床前,使他闻到酒气、膻气,劝其远些。不可为病人杀生,等等。
  第四、毕生奋斗,愿为弥陀孤臣。
  在当今不少人对净土法门存在误解偏见的时代,智谕上人多次言明自己“愿为弥陀孤臣”,“要以孤臣孽子之心,信仰弥陀,称赞弥陀,礼敬弥陀,弘扬弥陀。”[9]他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可说是毕生奋斗,不遗余力。
  上人对阿弥陀佛至诚地敬仰崇信。一次住院期间,大家用轮椅推着师父走出病房,去外面透透气。大伙走到一个护理站时,有人指着柜子上面的一尊佛像说:“是阿弥陀佛!”上人看到了,对阿弥陀佛的依恋、尊崇之情油然而生,突然嚎啕大哭,也不管旁边有许多陌生人。
  他教导弟子,要一心念阿弥陀佛,无论什么时候,对阿弥陀佛都不可不忠。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别人家父母再富有,可我对自己父母还是至孝。他要求弟子要以“至诚恳切”之心对待阿弥陀佛。他说:“光阴一去不回头,要至诚恳切、毫无怀疑,死心塌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阿弥陀佛。……如果一拜佛痛哭流涕,一念佛痛哭流涕,一定往生西方。……要往生西方,要忠于阿弥陀佛,要忠心到底。其它的佛再好百千倍,我还是念阿弥陀佛。”[10]
  他提出,念佛,念死为吉祥。有人说,叫人念死,那多不吉祥啊!上人言:“大家不知道,念死才真正吉祥。”当念佛心一起,要有念死之心。想象自己躺在病床上,四方昏暗。那时候你名利心也没有了,人我心也没有了,是非心也没有了,争竞心也没有了。一切杂心、乱心没有,正好念佛。
  念死并非叫人早死,而是早日促成人的悟觉。念死,使人明了“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大家不知道,你是在生以外求无生,无生以外求生。……智能者,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愚痴人,执着定有生,定有无生﹔定有死,定有不死。如果生以外另有无生,彼无生即是断灭。如果无生以外另有生,彼生即是常边。这是愚痴人所执着的。而往生即无生,无生是往生。[11]
  念死,对念佛有诸多至大的好处,如:“起烦恼时,想到死,什么烦恼皆可放下。” “念死之一念,有大好处。真正念死的人,念佛必至诚恳切,看破、放下,不会打妄想、打昏沉。” “念死,修一切法门可以成就。所以,印光大师将‘死’贴于床头。”[12]
  智谕上人竭力弘扬净土,为净土宗门撰写了不少著述,如两集《池畔莲钞》、《莲乡集》、《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等,注解净土经典多部。上人的八集《佛七讲话》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此外,上人又早有心编辑净土书籍,以帮助与净土法门有缘的人士解除疑惑,具足信愿,一心念佛,得以往生。
  一九九○年六月结夏期间,由智谕担任主编,慧琛、慧常两位法师担任副主编,组成编辑小组,带领全苑住众合力进行。净苑住众与编辑小组不负师父所望,全力以赴,次年即完成《净土藏汇粹》与《净土藏索引》文稿,并于十一月出版。社会广大净土行者一书在手,即可博采众长,方便修习,这可是智谕上人与西莲净苑为弘扬净土所作的又一大功德。
  一九八五年间,慧因发起”般若之旅”论文发表会,许多法师与学长积极写来论文发表。智谕上人十分高兴,并赋诗表达净苑弟子们追随法师,甘当弥陀孤臣,潜修净土,畅游般若法海之志。诗曰:
  明月湖心荡扁舟,无人无法般若游。
  归来无事举头望,依旧晴空月悠悠。
  --------------------------------------------------------------------------------
  [1] 释智谕 《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西莲净苑 一九九三年,第一二四四页。
  [2] 释智谕 《池畔莲抄》第二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六年,第一五二页。
  [3]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一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一八六页。
  [4] 释智谕 《池畔莲抄》第二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六年,第六八页。
  [5] 释智谕 《池畔莲抄》第二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六年,第二六页。
  [6] 释智谕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一三四页。
  [7] 释智谕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五、九页。
  [8] 释智谕 《夏雨清凉》第三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六页。
  [9] 释智谕 《师父的话》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一六一页。
  [10] 释智谕 《师父的话》西莲净苑 一九九一年,第三四页。
  [11]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二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六年,第四八页。
  [12] 释智谕 《夏雨清凉节要》第三集,西莲净苑 一九九五年,第五七页。

 
 
 
前五篇文章

知识经济时代与净土法门 (续)

“引路菩萨”与“莲花手——汉藏持莲花观音像比较

《菩提道次第广论》佛学思想探微

八关戒斋的内容

班禅世系

 

后五篇文章

浅析中国净土宗的核心思想

论昙鸾净土思想“二道”说

农禅并重一诗僧——读了心法师的诗作

念念神通华严海——雷锋塔刻经残拓简考

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基本五戒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