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buddist博客

  “具足众戒”,“众”是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离开了归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知道怎么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定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纶,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天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哪些戒条?要守哪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是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在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

 
 
 
前五篇文章

慧能大师顿悟——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净双修的传统

禅宗在岳西

禅宗如何影响造像绘画艺术的

禅宗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后五篇文章

二十一度母有哪些?

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守戒与吃素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漫谈念佛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