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四分律的授受与戒体——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四分律的授受与戒体——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五)

  道宣律师的戒体论是以成实为宗,又会通了唯识受熏持种的思想,说明戒体的非色非心,而大弘《四分律》于大乘佛教的中国。

  六、四分律的授受与戒体

  《四分律》又称昙无德部律,由四大分所组成:第一分、二十一卷,专明比丘二百五十戒。第二分、自第二十二卷至三十七卷(有十六卷文):前之九卷明比丘尼戒;后之七卷明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安居犍度,自恣犍度(上)。第三分、自第三十八卷至四十九卷(有十二卷文)明自恣犍度(下),皮革、衣、药、迦希那衣、拘衐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等十五犍度。第四分、自第五十卷至第六十卷终(有十一卷文):明房舍犍度,杂犍度及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等。此中比丘、比丘尼戒法为止持,中间二十犍度为作持,后之四类明与戒有关之各事。自道宣律师大弘《四分律》之后,受戒就依《四分律》为准而大行其道,戒坛的建立遍及全国,如广州光孝寺,嵩山少林寺(义净重建),长安实际寺,嵩山会善寺(一行建),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建),罗浮山延祥寺,庐山东林寺,长安大兴善寺,洪州龙兴寺,抚州宝应寺,交城石壁寺,魏州开元寺,五台山竹林寺,泉州开元寺等都设戒坛传戒。比丘戒的授受依《四分律》;受者须年满二十,无诸遮难,而授者三师七证,必须戒行清净,年夏已满,具足众德,羯磨如法方堪其事,此等广如律说。比丘尼戒的授受,则须于僧尼各十,两部边受,《资持记》云:“二十众受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比丘尼必须从比丘僧处受戒,礼敬比丘,乃至安居,自恣,出罪,半月请求教诫等,皆依附比丘僧,尼受具足戒时,得无量律仪,论次应在比丘后,释尊以仪法不便,故制在沙弥后。现在看来,尼众制度,似乎不合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深揣释尊制戒之本意,绝不如此简单,释尊是一切智者,于诸事理无不现知等随观见,释尊制戒摄僧的唯一目的是:“令正法久往”。惜今时尼众日多,出家,受戒,乃至收徒,摄众,多不合尼制,讹滥日甚,减损正法,实在是可悲可叹!惟希尼中具丈夫之志者,能栖心正教,究研律法,以便重兴尼制为正法久住之增上,则尼众幸甚!佛教幸甚!

  戒体是受戒者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但戒体究竟是什么?诸部立说不一。相部法砺依据《成实论》认为:戒体为非色非心;东塔怀素依据《俱舍论》认为,戒体为色法(无表色),道宣律师则一方面因袭相部之非色非心无作戒体;另一方面,把《四分律》看作“分通大乘”,以生长于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为戒体;《四分羯磨疏》云:“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边缘非。”《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戒体者,若依通论,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道宣律师在《四分羯磨疏》中,又把戒体分为作、无作二种:“言作戒者,谓始坛场,终白四法,缘构成者。”“无作者,谓白四所发,形期业体,一成续现,经流四心,不藉缘办,任运起故,三聚之中非色心摄,言非色者,即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五义来证;一、色有形方所。二、色有十四(即五根、五尘、四大)二十种异(即显色十二: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此局无记。形色有八:长、短、高、下、方、圆、斜、正,此通三性)。三、色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故《成实论》云:“如经中说,精进感长寿福,多受天乐,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非有作也,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又道宣律师依《成实论》解释作无作戒两种戒体云:“依成实当宗,分作无作,位体别者,由此宗中,分通大乘,业由心起,故胜前计,分心成色,色是依报,心是正因,故明作戒,色心为体,是则兼缘,显正相从明体,由作初起,必假色心,无作后发,异于前缘,故强目之为非色心耳!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不知何目,强号非二。”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从此可知,道宣律师的戒体论是以成实为宗,又会通了唯识受熏持种的思想,说明戒体的非色非心,而大弘《四分律》于大乘佛教的中国。

 
 
 
前五篇文章

芦山禅寺

重修智者寺广福禅寺记

原始佛教的受戒程序——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二)

禅观路上,幸遇明师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

 

后五篇文章

惟因老和尚禅七开示

当代佛教的受戒制度——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完)

道宣律师与四分律之弘传——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四)

戒律之东来与传授——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三)

近代戒律的弘传及受戒——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