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参禅悟道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参禅悟道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

  禅,说来说去,都是葛藤,究竟是什么呢?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见道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禅,是无门可入的,如果有门,也只是方便。宋朝慧开禅师曾著《无门关》,开篇即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心为宗这句话来自《楞伽经》其中一品的题目“佛语心品”。佛法讲究法无定位,讲到实际理地,是无门可入的。

  虽然无门,但为接引方便,禅师也广开方便门,故有千七百则公案。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又是如何教导入禅的呢?

  达摩禅师的论著为《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其中二入,指的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则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此篇论著前有昙琳法师的序言,其中有四句口诀,概括了达摩大师的禅法。这四句是: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利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执。

  1、何谓如是安心者壁观。唐代的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者序》中,总结达摩禅法以壁观教人安心,具体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如墙壁是比喻要像一道墙一样防护尘劳妄想、烦恼无明的产生。“外息诸缘”是在对待外境是做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万事万物互不妨碍,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内心无喘”是指心要越用越细,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有间断起伏、要绵绵密密地观照当下。“心如墙壁”指的是要把内、外的干扰一眼识破,要看到诸法的本质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此为诸法实相。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入道了。

  2、壁观还不是究竟,仅仅是起点。“面壁九年图破壁”,心如墙壁之后,还要把墙壁捅破,才能一切任运,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如是发行者四行。“报冤行”是指逢苦不忧。报,是对待的意思。如何对待冤家对头呢,要用忍辱、忍让、包容、化解的方法,而不是针锋相对。人人如此,则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人际关系就会和谐。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就能形成风气。“随缘行”重点是指乐受,高兴的事来了,也是平常,不为喜风所动,皆是因缘所生法,而不要忘乎所以、目空一切。“无所求行”重点是指不苦不乐受,不着意追求一件事情,有求皆苦,知足常乐。缘不具足,事情就无法实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创造条件。修福修慧,都要去创造,培育各种福德因缘、善因善缘。因果规律是铁的定律,在直接的目标上不强求,而是把事情做到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称法行”,法是指性净之理,就是缘起法,按缘起法的规律去做。四行中的前三行重点是止恶,而称法行则是修善,要立一切善行,立六度万行。行六度,不要有修的相。譬如布施时,要做到受者、施者、中间物皆缘起性空。若有相布施,功德有限,无相布施,功德无边。

  3、何谓如是利物者防护讥嫌。这是对传道、弘法的人提出要求。普贤十大愿王里有“恒顺众生”一愿,在与众生接触时,要注意防护讥嫌。做事不要让别人起烦恼,不做有损形象的事,要令众生未信者使之信,已信者使之增长,而不是相反。由于讥嫌所致,就不能实现教化的目的。弘一大师曾说“远离女众,防护讥嫌”,女众亦可反之。要树立个人和佛教的良好形象。

  4、如是方便者遣其不执。住行二利(自利利他)而不执著,一执著就有片面性、主观性。人们通常把五蕴和合的身体看得非常宝贵,什么都把“我”放在首位,从生到死,都放不下这个“我”,不了解缘生性空实相。既然都是有条件地存在,执着也枉然。在行方便救度众生时,不能有执著。方便者,大智慧也。有一句话叫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方便虽是智慧,但也不可执著。

  以上四句口诀,即是入禅之门的要领,也是修一切法门的要领。

  达摩大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共五百一十字,主要是讲入道有多途,要而言之,不外理入和行入。理入,是进入禅门的正行,行入则是进入禅门的助行。有正有助,有主有次,二者不可偏废。理入是根本,理入者,藉教悟宗也。禅宗的创始人达摩大师并没有排斥文字,而是以言教为指示、方便而进入禅宗。“教”是言教,“宗”是修行最终的目的、归宿。达摩大师把宗、教的位置摆得非常明确。言教毕竟是一些符号,譬如有人用手指月亮,聪明的人顺着手指能看到月亮,愚笨的人则不停看手指。

  一切的言教都是标月指,而不是事物本身,不实际去操作,就只能是说食数饱。看待言教应该用这种态度,即不排斥,也不能死死不放。譬如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不可当真无差别,当真认为自己现在就是佛,一执著就错了。现在还不是主人(本性)在当家,而是客人(烦恼无明)在当家,还要有一个修为、修行的过程,有逐渐排除的过程,这个就是理入。理入实际是从禅的正修、正行出发,把握修行的关键,忘记是目标,就是在助行上兜圈子,就是舍本逐末。

  通过达摩的思想,再来看现在的禅宗修法,就能找到根源。虽然四行观这篇论文字面上不讲禅,但全篇义理都与禅有紧密的联系。

  要能够舍妄归真,办法就是凝住壁观,如何凝住壁观呢,基本要求就是:无自无他、无凡无圣、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予言教。行入是助行,虽起辅助作用,但行入的“行”涵摄了修持的行门。心不能安宁,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分别之心、好丑之别、取舍之念,这些都是心理的障碍,是附着在心地上的客尘烦恼。本来清净的是主人,不去除尘垢烦恼,修道就无从入门,智慧就无从认识,佛性也无从显了。

  尘垢无量无边,对治的法门就有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这些法门都包含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中。六度也称六波罗密,波罗密是到彼岸、圆满的意思。这六波罗密就是六条船,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清凉的彼岸。此岸和彼岸并非有遥远的距离,而是在一个空间、同一个点上。慧能大师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是佛,掌握到这个法门的究竟,彼岸就在此岸,极乐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佛与众生不隔纤毫。一心具足十法界,如果有片刻自利利他的心念存在,那就是菩萨的境界,如果一念自觉,把我执烦恼放下,就是缘觉的境界,如果一念贪嗔痴,就是地狱、恶鬼、畜生的境界。

 
 
 
前五篇文章

放生开示——谦和法师心声录

怎样修行—— 学诚大和尚开示

谈持咒感应的心得

磨难是一笔财富

学佛人念佛人止语的好处

 

后五篇文章

参禅悟道之——四祖清流谱新音 (三)

参禅悟道之——直指人心六祖坛(四)

参禅悟道之—— 六祖宗风天下传 (五)

参禅悟道之——法尔如是见本来(七)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佛学界的影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