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师者:另一种特殊的管理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家长(父母)把对子女的教育任务部分“外包”给师者。师者为什么能够,以及为什么愿意做这样一种“为他人子女作嫁衣”的工作?

  且看第一个问题。师者(老师或师傅)的管理者资格也许是所有管理者中最“过硬”的。

  其一,师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先知”。知识和技能就是力量,这一点应该在人类文明的初始就被认识到了。而由经验到知识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来积累的。当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对知识的传承,就需要专门的能力和专门的分工了。堪当师者的人,必须掌握了比一般人丰富得多的知识,否则他拿什么来“教”人?我们可以想见,最初的“师者”,是那种“全知全能型”的人。比如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直至“轴心时代”的孔子、亚里士多德、释伽摩尼等,均为“师圣”“师袓”级的人物,无一不是技艺高超、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者。再过2000年后,近代科学兴起,人类知识到了单个人无法多学科把握的程度,专业工作者得以产生。“师者”才可以只懂某门专业而不必言愧。

  其二,师者竟然可以把教授别人当成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打猎或种植,为官或从商,都能为自己争得生活的资本,而教育他人会得到什么?其实上,第一代的师者只为教而教。这种另类的选择如此特别,以至于人们纷纷折服于他们的精神魅力。我们可以理解宗教的产生,均源于那些极富感召力的启悟(教导)者。有人说孔子喜欢向学生索要礼物,我理解,那是孔子的“礼”所需,只是师道尊严的形式化显现。

  其三,师者创新了人类生存知识的传承模式,突破了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使前人对后人的培育获得了专业的、规范的、甚至是系统的方法。比如宗教的布道方式,孔子的授课教学。人类终于在生产、战争、祭祀、饮食、乐作等之外,又创造出“学习”这一全新的实践形式。

  所以,师者是伟大的,他拥有知识,以育他人为已任,且开创了新的实践形式。因此,师者以自己的才华、品德和功绩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管理者。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在不同形式的组织中,发现有些领导人物的“师者”情结,他们意图将自己塑造成“导师”型的管理者,并在自己的组织内多少形成了一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愿意做专门从事教育他人的事情?

  先回忆一下父母为什么愿意无私地养育子女?是本能吗?是的,但不是“父母”的本能,而是人类基于物种文化传承的现象作出的选择,父母是遵循“集体无意识”而行事。那么,师者呢?学生不是他的子女,为什么他要行使这种教育的义务。同样地,是社会演化到必须有更专业化的教育来对父母的培育作补充,才能有效地让后代沿续和发展其文化模式。所以,专业教育者的出现,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选择。

  可是,任何个体都是有利益追求的,就象培育子女总会带给父母某种回报一样,教育学生(或培养徒弟)的人也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事实上社会也是这样做的。师者获得学生的馈赠,后来,不稳定的馈赠变为相对稳定的礼金,最后变成标准化的薪酬。

  师者的第三种动力可能是,知识、技能的客观性价值为他们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带来资本。知识是权力和金钱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因而知识拥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权、钱因素的约束。毫无疑问,这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师者对学生的管理,或者师傅对徒弟的管理,主要在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进行管理。虽然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师者或师傅可以对弟子全面的指导和约束,但后来的实践,逐步将师者的影响力缩减到课堂和书本。

  所以,师者虽有荣耀,却仍只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管理者。

 
 
 
前五篇文章

日赚200元就不穷了吗?

“拼养”成中国80后父母育儿新招

《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弯腰的那一刻很亲切

“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后五篇文章

“农禅并重”可否演化为“商禅并重”?之一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龙泉原创】出家人的快乐是看到别人福慧增长

此情可待成追忆

把悲观的感觉从心理赶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