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太阳比灯照得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界有深度见解的研究增多,提供给做普及工作的人士参考,则其格调必不俗。水涨船高,普罗大众的知识兴味或也能持久不衰。

前段时间陪几位老先生吃饭,听到一则周谷城先生的轶事。某次周先生在课堂上谈起毛泽东在游泳池里,一个猛子从深水区扎进去,就从浅水区游出来了。

“同学们,主席这是深入浅出啊!我不行,我是浅入深出。”席间大笑。

深入浅出是作文、演说者追求的妙境。即便是窄而深的专业论文,作者也希望研究心得能为读者了解,遣词造句,字斟句酌,唯恐不够严密周全。普及性的作品既然立意要“和普通人发生交涉”,则更须放低身段,寓教于乐,使人于大欢喜中领会无上甚深微妙法。然而深入浅出也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其中关节在于,作者先须“深入”才行。这道理古人说得很清楚。《易·系辞》云:“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李斯《谏逐客书》有“随俗雅化”一词,唐司马贞解说:“闲雅变化,而能通俗也。”雅能通俗,则其重点在雅,和今日通俗一词落在俗上不同,亦此意也。

不过,这一认知在清季民初就开始发生变化。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教育,从文字到内容均过于高深,不便“下流社会”掌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迂阔玄远,何如“叮当叮,上午八点钟了,我们上学去”一类文字浅白清新?多年过去,中国今日的教育程度已较当日“普及”时期高出许多,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这单看以讲史为主的“百家讲坛”节目之红火即可知一二。几位“坛主”广受追捧,风气所及,像我这类治史者也跟着沾光,亲友或以能上“讲坛”为祝,则其在普通民众间,确乎代表了“学术”的形象。

过去所谓“引车卖浆者流”不再只关注柴米油盐,而想知道一点学术,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讲坛诸子常受“学院派”的打击而声望依然高居不下。坛主们受欢迎,固有其个人魅力在,但民众对学术兴趣日浓,才是真正的源头。学院派仅在知识学理上寻瘢索瑕,而不提供另一套更好的替代版本,对一般听众而言,正是文不对题,宜乎影响有限。

然而话说回来,民众的要求既高,则供应方总须拿出点精品才是。如果所述都是“大禹可能有婚外情”、“貂蝉死在成都”一类非常雷人的结论,则除了误导听众进而败坏民众对学术的兴味外,还有何意义?当然,假如作者光明正大地承认这只是“戏说”或是“演义”,问题倒也不大,因那是“艺术”,和“学术”是两条道上跑的车,有不同的准则。然作者偏以学者身份出现,且确被听众认可,则此中分际,不可不辨。

自然,不是每一位坛主都这般信口开河,然所谓“硬伤”似也不少。这不知是否因讲的人潜意识里认为这只是“普及”,随便一点没关系。倘果真如此,则其罪过大矣。按随便二字绝不随便。孔子自称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从容洒落的背后,原是五十多年的克己修为。否则举手投足,一味放肆,何异小人?讲学的道理也一样。要做到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一定的研究工夫必不可少,至少须把既存成果融会贯通,学养深邃,难度恐不亚于写合格的专业论文。

更重要的是,这看来只是普及中的问题,实际上或更暴露出学院中研究的危机。与不少学人纷纷出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走向大众相应,常见人说有些学术著作的读者不过只是几个专业人士,言下甚为惋惜。不过,钱钟书早云,“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则其本不需考虑争取读者一类问题(据说“文革”时期连一些公社甚至大队都订有《历史研究》,然恐无人认为那是历史学繁荣的标志)。坦白说,不少学者对普及的热心,恐难免贪慕浮名之讥。一般而言,学人的常态还应是目不窥园,暂从普及的队伍里退出来,及学有余力之时再出而为人,庶可少些偏颇。而学界有深度见解的研究增多,提供给专门肆力于普及工作的人士参考,则其格调必不俗。水涨船高,普罗大众的知识兴味或也能持久不衰。

1920年9月,胡适曾在北大开学典礼上批评其时“传播”新文化的人,说他们不过是“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你递给我,我递给你”,美其名曰“普及”;北大师生应该去做的是创造性的“提高”工作,以满足社会上真正的“智识饥荒”。他说:“只有提高才能真普及,越‘提’得‘高’,越‘及’得‘普’。你看,桌上的灯决不如屋顶的灯照的远,屋顶的灯更不如高高在上的太阳照得远,就是这个道理。”90年过去了,太阳仍比屋顶的灯照得远。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前五篇文章

易县,寻觅心灵的回声

忏悔从前的坏种子

素食一族的健康盛宴

法国文明被拍卖了

吴冠中捐画与葛剑雄演讲的人文共识

 

后五篇文章

痴心菜谱

领悟《中庸》之生活真谛

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

迟到的珍惜

揭开楼兰城千年消失之谜 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