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中国式的“善因营销”,且行且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近来,在国外发展几十年的“善因营销”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漩涡,民众质疑相关企业捐赠情况,表象的背后则反映了某些企业滥用慈善资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消费者购买多少产品,企业捐赠多少钱给慈善组织”,这种中国百姓熟知的活动,在营销专家的眼中,是企业的一种“善因营销”方式。

  “善因营销”的概念已经存在几十年了,是将企业与非营利机构,特别是慈善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公益事业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的目的。

  “善因营销”首先兴起于美国,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则是“善因营销”的开山祖师。该公司向“艾丽斯岛基金会”捐赠,用于翻新“自由女神像”。顾客每使用一次运通卡,运通公司就捐赠1美分,或每增加一位运通卡开户客户就捐赠1美元。据报道,运通卡的使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运通公司和商户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善因营销”迅速为企业所借鉴。

  而“善因营销”这个概念也慢慢地被诸多中国企业所接受。这种营销方式在企业中已经有蔚然成风之势。农夫山泉的“买一瓶水,捐一分钱”的“善因营销”方式,甚至成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言必谈的经典案例。

  但是,随着公众对农夫山泉捐赠的质疑,在中国目前这种环境下,企业和公益机构合作到底如何开展“善因营销”?公益界的人士也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善因营销”需要有法律保障

  对“消费者购买多少产品,企业捐赠多少钱给慈善组织”的合作方式,慈善组织有怎么的看法和态度呢?

  《公益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国家级公募基金会,对于这种方式都非常谨慎,甚至有抵触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与企业所捐助的钱相比,基金会的名声更重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希望与他所在的基金会进行这种合作时,基金会都不会接受,除非基金会对企业的销售、财务状况进行清晰的监督,双方签订有相关部门公正的协议。否则,基金会不清楚企业到底销售了多少产品,捐赠没有办法落实。“来找我以这种方式合作的企业,都被我‘吓’走了”。这位负责人不无得意地说。“与企业合作时不够严谨,会影响到基金会的声誉,基金会的品牌和声誉是最重要的。”他强调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汪敏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与企业合作时,基金会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双方也会签署严格的协议。如果企业不能满足基金会所提出的要求,基金会绝对不会与其合作。“万一企业出现了某些问题,会影响到青基会的品牌。”汪敏也强调品牌对于慈善机构的重要性。另外,汪敏透露,农夫山泉曾经找到青基会要与其合作,但就是因为相关的合作条款没有谈拢,青基会拒绝与其合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利表示,企业如果能够将“善因营销”做好,对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将是很大的帮助。这种模式将社会公益、企业效益和消费者个人利益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多赢互动的爱心价值链,不仅为买卖双方创造精神和物质价值,也大大提升慈善募捐的社会效果。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鼓励这种模式的。”但是,李利也指出,“善因营销”在国外有很严格的设计程序,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和其它营销策略一样,“善因营销”一样也需要相关的营销方案和财务计划书,也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各方利益。“企业需要开诚布公地坦白自己希望在活动中获取的商业利益,与合作伙伴签订全面详细的合作协议十分重要。”

  不被社会质疑的公益项目才是好项目  

  “用了很多智慧,做了毫无意义的事情。”针对目前公益领域形形色色的“善因营销”活动,李利直摇头。

  李利告诉记者,扶贫基金会认同“善因营销”为慈善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一个互利互惠的平台,它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决不是一种纯粹的慈善行为。公司追求的是利益和利润,让它们只付出而不得到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只有将慈善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才能将慈善的效果最大化;只有使公益行为系统性和长期性,而不是心血来潮,企业和慈善机构才可以获得共同的发展。”李利说,与任何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一样,除了需要清楚地确立活动目标之外,成功的“善因营销”项目还需要依靠好的创意以及周详的调查和策划。

  什么样的公益项目才算是成功的公益项目?李利认为判断一个公益项目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是:企业和公益机构联合推出的项目,如果能够得到社会很积极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社会公众的质疑,这就是比较成功的公益项目;反之,企业和公益机构如果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反而被公众所怀疑,那无论这个公益项目耗费了多少心血,只能说是失败的。

  “有时候概念的东西越多,越让人的思维模糊,如果有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牵强,就不要放在一起。”李利感慨道。如果企业设计的“善因营销”项目受到公众的质疑,也只能认为这种营销手段的失败。

  李利告诉记者,扶贫基金会设计公益项目,不会和企业的产品的销售结合在一起,扶贫基金会提倡的的“善因营销”的模式是:在进行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消费。“比如基金会会可以和企业合作,但是只会在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包装上印上‘扶贫基金会月捐5元’的月捐计划,让消费者了解基金会有这样的一个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消费者是否捐赠,都是消费者自愿的选择。”

  商业活动“打着公益旗号”让公众爱心结冰

  在李利看来,与产品捆绑在一起的公益项目,对于消费者而言,像是一个套餐,不管消费者是否同意,都必须捐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而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捐赠,必然不能“真正地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爱的种子”。“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爱的种子”是李利最近非常“痴迷”的一个话题,他自言“已经钻到这个系统里,出不来了”。所以对于“善因营销”,李利并不是那么的有兴趣了。

  在他看来,“善因营销”,尤其是与产品捆绑在一起的“善因营销”,因为“强制性”的存在,并不能真正的让人们去释放内心深处的爱心。

  现在已经不是举起“公益”旗帜就会应者云集的时代了,李利感慨:今天中国的公益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公众的爱心“结冰”了。而结冰的原因,正是公众的爱心被各式各样“打着公益旗号”的商业活动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如果不能做一些事情,让老百姓产生信任感这个冰会越结越厚。这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而在李利看来,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只有精心地设计从捐款到使用捐款的详细流程,去获取每个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让捐赠者的内心温暖起来。“在捐款后如何使用善款,如何给捐赠者反馈,让捐赠者享受到捐款的成就感,享受到愉悦,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片面的强调让人们去捐款,而没有后续的反馈,是持续不下去的,再有爱心的人,也会停止脚步。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自己去做公益。”

  扶贫基金会目前设计了以捐赠者个人为主体的项目,每个人都可以设立自己的基金。这个项目的创新被业内人士称为“公益2.0版”。“我知道捐赠者哪里受了伤,我必须要把事情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李利很自信,认为扶贫基金会终于找到了会让“全民都会上瘾”的捐赠模式。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公益的梦想,真正的公益是可以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善的种子,并且会发现,在去捐助善款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和完善自己,并最终找到生命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找到了生命目标,也会获得财富,并且他的财富是安全的。”李利说。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企业真正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不是仅仅的在炒作概念,也会获得财富,并且,企业的财富也会是安全的。

 
 
 
前五篇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大事记(二)

吉林5位教师组成“辛文助学会”隐姓埋名资助贫困生

“志工台湾”成形 已不是“贪婪之岛”

国人丢掉的传统美德

摆动手臂行走能节省能量时间

 

后五篇文章

伤逝

王作安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时代呼唤有灵魂的大学

中国科学家找到减少农药残留的植物“帮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