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致虚极,守静笃 (龙泉解《道德经》16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一章是在谈“道”的本质,也是在谈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动最终必仍归于不有、不动。所以,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需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只见万古不变的常道,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一开篇就提出了“道”的本质和修行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和虔诚地守住一个“静”字。

  古人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东西方的圣人都在寻找真理,都找到了,真理就是一个,有两个就不是真理了。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同时代的西方印度圣人释迦牟尼也宣称:涅槃寂静,万法必归于空,必归于灭。道家提出一个“虚”字,佛家提出一个“空”字,虽然表达不同,但都道出了宇宙必归于“无”的特性。于是也就出现了后来的道教的“守静悟虚”和佛教“入定参空”的根本修行方法。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道”的“虚”的本性呢?还是从“有”中去体证得来的。纷纷万物,哪个最后不归于“虚”?“虚”乃万物之根。这句话要是释迦牟尼来表达就是:以有而明空,从“有”中可以发现万法之空性。所以,佛教讲究二谛说法,二谛就是指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世俗谛就是对万法的知见,在世俗谛的基础上,并超越了世俗谛而识得万法的空性就是第一义谛。

  凡人看到的是万物的实有性,圣人看到的是万物的虚无性。凡人因看到实有而执着,圣人因看到虚无而解脱。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静,是得道的状态,回归大道,必处于静中。静,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质,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常,是虚,常,是静,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就是通达,就是见法,就是得道。

  佛教称不懂万法实相的人叫“无明”。“无明”是老子“明”的反说。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不失不灭的虚、静,就会大胆妄为,逞凶害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悟到了虚空,就可以无所不容,无所不容就没有了自私,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可以周全,周全就符合了天理,天理是符合大道的,符合大道才能够长久,永远没有危险。

  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是常呢?什么是不失不灭的呢?金银财宝是常吗?名权色受是常吗?高楼大厦是常吗?高山河川是常吗?太阳地球是常吗?都不是。圣人告诉我们,只有虚空才是常。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被万法的虚幻表象所迷惑,不再攀缘,不再执取,就可以借假修真,回归道体了。

 
 
 
前五篇文章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做公益为价值

从帝王冕服色彩演变看风水中的色彩文化

孔子师郯子

发财不难,保财最难——《保富法》选读1

 

后五篇文章

日本丧葬新风:“自然葬”和“太空葬”

病与业力

中国10月首次承办气候谈判 300亿美元启动资金或有推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增设“环保电影展”

世界无车日 深发展首推零碳婚礼新概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