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现代语言逻辑与学华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点体会,在下认为,方先生以现代语言和逻辑对杜顺大师的解读对那些欲理解华严宗思想的行人是有启发意义的。(编按:指方东美先生《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 一文)

  本人在刚开始研读杜顺大师论著时,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这样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我们的习惯是同一句话中重复出现的同一个词应该具有相同的含义,但大师常常不按“规矩”办事。初学时摸不着头脑,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与此有些类似的是中国画的技法。我们观看一幅山水画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当观看山的整体时,感觉我们离山的距离是1公里;二、当观看山上两位下棋的老人时,感觉离老人只有100米,因此同一幅画具有不同的视点。

  西方传统的油画,一幅画似乎只有一个视点,很逼真。但近代毕加索的画中,从人的侧面可以看到该人的另一个眼睛和耳朵,把人画得与比目鱼相似,在一幅画中存在多个视点。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现代反倒与中国的传统更接近。

  如果你能跟得上华严祖师们的这种“视点”变化,读他们的论著就相对容易了。

  方先生说:
  “所以我们要彻底了解华严宗的这一思想,我们必须要透过近代哲学的眼光,要深一层去认识,当杜顺大师在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处于那一种underlying logic (基础的逻辑)应用,绝不能预先设立一种虚妄的假定,也绝不能误以为每一个term都只是能够有one and unique meaning (唯一且独特的意义)而已,对于这一种说法,应该从根本来加以放弃,然后才有可能研读华严宗里面的大文章。”

  至于是否如方先生所说之“必须要透过近代哲学的眼光”才能理解祖师们的思想,我想恐怕并不一定(因为祖师们肯定没学过“近代哲学”)。在下也没有学过“近代哲学”,但简单的“视点变换”已经使本人受益匪浅!

  明兄说:“我觉得华严境界是超越逻辑的,要在逻辑层次上清楚、准确表达是不可能的。搞不好两头不落好”,在下同意。

  逻辑的本质是什么?在下不知道逻辑学家的答案。就本人理解,逻辑的本质是某种共许,即对共同性、一致性的认同。如果在下上述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这种共许便一定会因众生业力显现的不同,特别是共业显现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六道中不同道的众生应有各自可接受的“逻辑”。例如,天道法界的许多显现对我们人来说很难理解(例如天眼的功能),那么天道众生之共许(对我们来说真正是天方夜谭)能成为我们逻辑的一部分吗?我想这不可能。

  六道众生之间都难有共同的逻辑,而我们的共许与佛界的共许之间的差别更加巨大。华严境界是如来的现量所显(实际上,以我们人道众生语言所表述之“华严境界”与佛之现量相比不知要漏掉多少“信息”),想通过我们的逻辑论证其真实性其难度可想而知!

  退一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表述是符合逻辑的吗?如果我们去问一位不信佛的逻辑学家,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因为他根本不知这里的“空”为何物(或不接受正确的空义),他所能理解的“空”只能是“没有”、“虚无”、“空洞”、“空旷”、“空间”等。他的逻辑中肯定无法容纳“物质就是没有,没有就是物质”这样“荒唐”的论断。

  但同时在下也认为,尝试以现代语言对古德言教予以解释的努力对我等学人是有启发意义的,虽然这种努力并不能真正使佛法变得合乎一般人可接受的逻辑。

 
 
 
前五篇文章

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

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

爱说故事的洋和尚

弥勒菩萨与韦驮菩萨

试论中国小说跟佛教的“龙王”传说在华人社会中的相互影响

 

后五篇文章

致敬与感恩──编者序

南懷瑾序普庵禪師傳記

达观大师塔铭

《丛书佛教文献类编》序

佛教与文学的邂逅──佛教文学之研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