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记述玄奘遗骨转供的李洞诗歌初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记述玄奘遗骨转供的李洞诗歌初探
  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养民
  内容提要:本文分三部分论述:1.首次以李洞诗歌创作年代考证李洞生活在唐文宗开成三年到唐昭宗乾宁四年左右,大约为公元838年—897年。恰好处于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前后,具备参与玄奘遗骨转供的时间条件。2.李洞家居长安,虽然贵为王孙,由于科场失利,家道败落,长期隐居于户郊圭峰和紫阁山下,与当地僧侣、隐士、官员关系密切,时有诗赠,特别是与贾岛、无可、栖白的诗歌酬唱多达47首,这为李洞参与玄奘遗骨转供紫阁寺创造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人际关系条件。3.通过对李洞《送三藏归西天国》诗意的深入分析,认为这首诗是在玄奘遗骨转供紫阁寺前五天写的。论文对玄奘遗骨转供紫阁寺史料探索具有重大开拓意义,史料价值非常珍贵。
  关键词:玄奘遗骨转供 李洞诗歌
  玄奘顶骨在1942年惊现南京,宋朝景定《建康志》、元朝至大《金陵新志》明确记载玄奘顶骨是由可政和尚于端拱元年由终南山紫阁寺携往金陵,并有宋、明碑石为证。可是玄奘遗骨如何转供紫阁寺?由于晚唐长安战乱交织,史籍失载。本人有幸从《全唐诗》查得晚唐诗人李洞诗歌《送三藏归西天国》填补这一空白,使玄奘遗骨转供紫阁寺史料的缺失环节得以链接。今对李洞该诗试作探讨。
  一 李洞原诗及作者生活年代
  李洞的《送三藏归西天国》全诗仅有四句:
  十万里程多少碛,
  沙中(一作碛头)弹舌授降龙。(奘公弹舌念梵语《心经》以授流沙之龙)
  五天到日头应白,
  月落长安半夜钟。[1]
  诗中校注按《全唐诗》影印版原貌抄录。
  这首诗的作者李洞,《唐才子传》卷九有传。该书记载:“洞字才江,雍州人,诸王之孙也。”“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载之巾中。”“昭宗时,凡三上,不第。”[2]
  《全唐诗》也说李洞慕贾岛,事之如神。其诗以奇峭著称。清朝乾隆时李怀民撰《五律主宾图》[3],推贾岛为清真僻苦主,李洞被列入上人室贾门弟子。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对李洞的《绣岭宫词》一诗作了赏析,可见他在唐诗中风格鲜明,是有一定地位的。
  《全唐诗》的作者简介及《唐才子传》均未标注李洞的生卒年代,《唐诗鉴赏辞典》也只是在唐诗大事年表中标注天福年间“李洞生活在世”。为了论证需要,本文根据《全唐诗》所收李洞的三卷诗歌内容和相关资料,推算其主要生活年代。
  李洞写有诗《赋得送贾岛谪长江》[4]。《新唐书·贾岛传》载:“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介绍: “贾岛(七七九一八四三)……五十九岁时,坐罪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6]贾岛贬任长江主簿时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李洞此诗当作于此年,这时李洞少说也有十多岁吧。
  李洞后期诗有《郑补阙山居》《寄贺郑常侍》《乱后龙州送郑郎中兼寄郑侍御》,均为写给郑谷的。郑谷在陕西户县高冠峪有别墅。据《唐才子传》记载:“乾宁四年,为都官郎中,诗家称‘郑都官’。”[7]乾宁为唐昭宗年号,乾宁四年为897年。这大概是李洞诗作年代可考者最晚年代。
  李洞卒年不可考,但最晚当以郑谷卒年为下限。郑谷写有《哭进士李洞二首》[8],而郑谷卒年为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即910年。李洞极可能病逝于唐朝末年。据《唐才子传》记载,李洞在唐昭宗时三次参加科举未中,而郑谷诗又称李洞为进士,可能李洞是中了进士,因唐末战乱,避难蜀州,以至流落病逝。
  李洞主要生活活动于838年~897年前后,这是他参与护送遗骨转供紫阁寺的天时条件。
  二 李洞的生活境遇
  李洞虽贵为王孙,但家道已随朝廷风云起伏,走向衰落。他的《早春友人访别南归》诗中写道:“南归来取别,穷巷坐青苔。一盏薄醣酒,数枝零落梅。”[9]其家境败落可见一斑,生活环境不言而喻。
  李洞生活的时代,举荐制一去不复返,科举制已完全主宰个人的前途命运。他和当时的诗书人一样,“踏月趋金阙,拂云看御题。” (《龙州送人赴举》)[10],真是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可是他命运不济,科场屡屡失意,“此道背于时,携归一轴诗。”(《下第送张霞归觐江南》)[11]挫折打击促进他调转方向,改变方式,他隐居户郊圭峰、紫阁一带,专心读书。这一方面想排除干扰,以攻读取得好成绩,另外恐怕还想靠隐居提高名声,扩大影响,结交名士,走“终南捷径”吧。可是由于朝廷政治腐败,朝廷对高士需求不像开国之初那么迫切,或者说自顾不暇。据《旧唐书·僖宗纪》记载,广明元年黄巢义军逼进长安,僖宗出逃时仅随行贴身宦官,连宰相百官都顾不上,那里还顾得上隐居南山深处的穷秀才李洞。再则,皇帝沉溺于游戏,达官贵人养尊处优,很少跋涉深山,因此李洞结识的大多数是僧人、处士,或者是失意归隐的官僚,这对他的功名仕途没有多大帮助,却为他后来参与护送玄奘遗骨转供紫阁寺一事奠定了人际基础。李洞和无可、栖白、智新等僧侣酬唱诗歌多达47首,诗僧齐已和李洞素不相识,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也写有《寄李洞秀才》一诗,可见李洞在当时影响非同一般。落第后,有一次长达11个月的游蜀经历,他的《客亭对月》写道:“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12]他隐居、游历、罢举、应试,欲罢不忍,欲进不能,“未老鬓毛焦,心归向石桥。指霞辞二纪,吟雪遇三朝”。(《出山睹春榜》)[13]古时一纪为12年。可见李洞仅应试就占用时间多达24年,叫人怎能不心焦如焚。他的应试失败情况多种多样。有一次,由蜀州回长安应考,竟因大雪封山,困在路途未能及时回到长安,而误了考试。诗歌《乙酉岁自蜀随计赴试不及》就写这件事。这一年是为唐懿宗咸通六年,也就是865年。
  以后李洞似乎认同了命运的摆布,多年隐居圭峰、紫阁,长时间足迹未出关中,他游赏酬唱,慰藉身心,诗作颇丰。这期间,他仅吟咏户县的诗作就达11首。其中咏云际寺2首,题赠凭吊户县友人的3首,写圭峰旧隐的3首,写紫阁的2首。《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14]一诗有“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诗句,还有《题云际寺》[15],有“猿戏青冥里,人行紫阁阴”的诗句,表现云际寺的地势之高及准确方位。最后一首,也是最重要的一首,就是他的《送三藏归西天国》,以下将重点探析。李洞虽遭战乱,由于他本来就隐居户郊南山,生活环境没有多大变化,所以他才有时间,得地利,叙写玄奘遗骨转供之情况,而且他生活的年代,也决定了他只能参与护送和叙写晚唐时玄奘遗骨转供之事。这也是当今玄奘研究之幸。
  三 《送三藏归西夫国》诗意探析
  李洞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明确,估计创作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即882年。
  为什么能确定这首诗就是写玄奘遗骨转供这一事件呢?这是从诗的题目和内容两方面决定的。
  首先是诗题中的“三藏”。三藏实际就是玄奘的特称。“玄奘就是三藏法师,反过来讲,三藏法师就是玄奘。……就玄奘而言;自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为他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后,三藏法师就成了他正式的称号。永徽六年(655)十月,译经僧明培在给太常博士柳宣的书简中就明确地称玄奘为‘三藏法师’ (《慈恩传》卷八)。”[16]另外在宋代张礼《游城南记》自注中,直接称玄奘塔为“三藏塔”,塔铭为“三藏塔铭”[17]。归西:仙逝,上西天。归西天国,对于佛教徒来说,就是进入极乐世界。在这里是作为玄奘遗骨转供的隐语,更何况紫阁山位于长安西南,与天竺方向一致,且为终南名山、仙佛胜境,称为西天,也与玄奘取经经历暗合。从诗题看李洞是护送玄奘遗骨转供的参与者之一,但主要人物应该是僧侣,仍待考证。
  全诗四句:
  第一句:“十万里程多少碛”,主要写玄奘探索佛理天竺取经的非凡经历。玄奘取经的旅程为五万余里,经历110古国,这里取的概数,可以说是夸张说成十万里程,在诗歌里是允许的。 “多少碛”,碛,字面是沙漠、沙滩,也可以是险滩、灾祸的代名词。诗歌语言需要高度凝练和集中,因此诗中所涉及的灾难就不仅仅是沙漠,蕴涵着雪山、匪盗等种种劫难。这句是起兴,是为下句铺垫。
  第二句:“沙中弹舌授降龙”这句里“沙中”一词,《全唐诗》加注“一作碛头”,也就是“滩头”的意思。可见李洞诗有几种版本。该书在句后加注:“奘公弹舌念梵语小心经》授流沙之龙。”可见这句明确是叙述玄奘取经故事。玄奘这个故事见于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玄奘取经回国到达于阗国时,其国先王受阿罗汉感化,已建寺立像,“王见欢喜,称庆无极,并请罗汉为众说法,因与国人广与供养”[18]。此时的国王为继任者,仍以佛教为国教,故称降龙。玄奘在于阗国,为“诸僧讲《瑜珈》《对法》《俱舍》《摄大乘论》,一日一夜,四论递宣。王与道俗归依,听受日有千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9]诗中“流沙”,当指于阗国。诗句中的“弹舌”,根据注释,是说玄奘用梵语讲经。由于当地与天竺交流较多,语言接近,玄奘在印度游学说经数年时间,自然精通梵语,用梵语讲经当地人也才听得懂。诗注中讲玄奘用梵语授《心经》,具体出处不详,待考。
  “五天到日头应白”。当时的情况,据《旧唐书·僖宗纪》和同书《黄巢传》记载: “中和元年……十二月,经营都统王铎率禁军山南、东川之师至京畿,屯于周至,。”[20]“京畿百姓皆砦(同寨)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人,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21]。“人直数万缗,以肥瘠论价”[22]。较之百姓,僧侣则有更大危险。《资治通鉴》记载:“中和二年……十二月……李克用将兵四万至河中,遣从父弟克修先将兵五万济河尝贼。初,克用弟克让为南山寺僧所杀,其仆浑进通归于黄巢。自高浔之败,。诸军皆畏贼,莫敢进。及克用军至,贼惮之,曰: ‘鸦军至矣,当避其锋。’克用军皆衣黑,故谓之鸦军。巢捕南山寺僧十余人,遣使赍送诏书及重赂,因浑进通诣克用以求和。克用杀僧,哭克让,受其赂以分诸将,焚其诏书,归其使者,引兵自夏阳度河军于同州。”[23]当时形势那么严酷,僧俗冒死护送玄奘遗骨可谓大义凛然。黄巢发塔也极可能是在捕捉南山寺僧的同时进行的,也即882年。黄巢这种做法一是讨好李克用,缓和局势;二是解决财政困难;三是李克让仆人浑进通也很可能趁机泄愤报仇。寺僧能杀主人克让,浑进通为何不能发掘佛塔报复。当然,当时发塔极可能不止玄奘塔一处。你想,面对腥风血雨,李洞苦苦等待护送玄奘遗骨日子的到来,担惊受怕,觉得时间那么漫长难熬,五天的时间都能使人忧愁得头发变白。同时可见转供玄奘遗骨也是事先预告,有所准备的。分析整个诗句,好像是李洞冒险下山,护送玄奘遗骨转供,不知什么原因,又要滞留五天时间,李洞忧愁着急又无可奈何。为什么非要等五天,也许是要做准备,或者是习俗要求。当然,这也是李洞夸张地表现自己当时急切焦虑的情绪。诗有别裁,不可拘泥而真的考证五天能不能使人头发变白。
  诗的第四句:“月落长安半夜钟。”作者焦虑难眠,时值半夜,仍无睡意,月落西山,四周黑暗如漆,静悄悄的,长安半夜的钟声也听得清楚。从诗句来看,作者当时滞留长安郊外。钟声显示着执著,预示着希望。玄奘遗骨终于要回到玄奘遗愿的远离宫室“山涧僻静处”。后来南宋景定《建康志·天禧寺》、元朝至大《金陵新志·天禧寺》均记载:“白塔在寺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大法师顶骨之所。金陵僧可政端拱元年得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玄奘遗骨在频繁战乱中得以平安转供,以至后来流播中外,当年失意流落的诗人李洞闻知也该笑慰九泉。同时我们也该感谢李洞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不畏艰险以诗记史,为我们留下这一珍贵史料,实在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晚唐诗人李洞,科场失意,隐居户郊圭峰、紫阁一带,广交僧众,有幸参与护送玄奘大师遗骨转供,紫阁生辉,青史万幸。这首诗为玄奘遗骨转供提供了重要线索极有价值,但毕竟是诗,不能指望一首诗来解开所有谜团,仍然需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史料,促进玄奘遗骨与紫阁寺的探索更深更广,以至彻底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1] 《全唐诗》十一函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1818页。以下该书仅注页码。
  [2]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李洞》,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64页。
  [3] 参见陈延杰.贾岛诗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5.
  [4] 《全唐诗》1813页。
  [5] 《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附。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二十五史》1986年版,该分册558页。
  [6] 《唐诗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33页。
  [7] 《唐才子传》卷九《郑谷》,版本同前,160页。
  [8] 《全唐诗》1695页。
  [9] 《全唐诗》1813页。
  [10] 《全唐诗》1813页。
  [11] 《全唐诗》1813页。
  [12]《全唐诗》1818页。
  [13] 《全唐诗》1815页。
  [14] 《全唐诗》1815页。
  [15] 《全唐诗》1813页。
  [16] (日本)中野美代子著.韩异、翁君聪译.三藏法师.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67—168.
  [17] 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纪》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47.
  [18] 《精缩新版乾隆(大藏经)》,第125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56页。
  [19] 《精缩新版乾隆{大藏经)》,第125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57页。
  [20] 《旧唐书十九卷下·僖宗纪》,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二十五史》1986年版,该分册95页。
  [21] 引日唐书二百卷下·黄巢传》,同前版本,该分册649页。
  [22] 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四册418页。
  [23] 《资治通鉴》,版本同前,第4册424页。

 
 
 
前五篇文章

《东山讲堂文集》序

《西游真记》序

中国佛教音乐

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

益阳人物之著名诗僧齐已

 

后五篇文章

昆明圆通寺序

终南山麓“唐僧取经路”探访纪实

从《敦煌歌辞》中三组《悉昙颂》论证玄奘的正音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

通过梵、藏文与奘译汉文对比辨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