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上一期,我们讲了“道教公案”,这次我们要谈谈在中国宗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佛教公案。

  宋代文字禅的最大特点是绕路说禅,禅师说禅决不直截了当,而以不点破为原则。佛教的看话禅更是强调活句和死句的区别。“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一旦点破,则为死句,便没有参究的价值了。为了便于对比,我们举例说明。《五灯会元》卷十一《首山省念禅师》中:

  “兆楚和尚至汝州宣化,风穴令师(指省念禅师——引者)往传话。才相见,提起坐具。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自家看取。’师便喝。兆曰:‘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也恁么造次。’师曰:‘草贼大败。’兆曰:‘来日若见风穴和尚,待一一举似。’师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师乃先回,举似风穴。穴曰:‘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员草贼。’”

  省念禅师落座垫不垫垫子,只能他个人决定。他人说垫,省念禅师落座时就把垫子撤掉;如果他人说不垫,省念禅师落座时就把垫子垫上。所以你说垫或不垫都会出错,但应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公案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下面我们看一则民间故事《巧媳妇妙对无理问》,会发现类似的情节和故事的答案:

  “有一位少妇很伶俐,大家叫她巧媳妇。巧媳妇的丈夫是个老实人,一天,他在锄地,有个书生骑马经过,问他:‘你锄了一天地,总共挥了多少次锄头?’他答不出来。巧媳妇知道了,教他反问书生,你骑了一天马,马跑了多少步?书生知道是他妻子所教后,便一脚站在地上,一脚踩在马镫上,问巧媳妇:‘我是在上马还是在下马?’巧媳妇见了,则去侧身跨在门槛上,反问书生:‘我是在走进屋子还是在走出屋子?’”

  一脚地上,一脚马鞍上,说上马人家下马,说下马人家上马,怎么说都不对。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巧媳妇也设了一个类似的局,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反问你说进屋还是出屋?用类似的方式反诘,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最好形式,其实有修为的禅师也大都是这样对应机锋问答的。

  民间故事与禅宗公案的相互影响,在历史上很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宗教典籍使用民间素材,乃至俚语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古兰经》黄牛章第26节经文中讲道:“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比喻,信道者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不信道者却说:‘真主设这个比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比喻使许多人入迷途,也以比喻使许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他不以比喻使人入迷途。”

  禅宗参悟讲究“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宋·延沼禅师语),提问者要问中有答,回答者则要答中有问,上述禅宗公案以及巧媳妇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问答相即而不二。而禅宗这则公案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民间机智故事,就在于它没有说破,没有将(各种可能的)答案直接呈现给读者,还是“活句”,没有像一般民间故事与日常生活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成为“死句”。这样禅宗公案就保持了它作为宗教文献的神秘属性,也为人们去解读参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参禅者正是在这种参究过程中获得顿悟的。

 
 
 
前五篇文章

《法与律之深层探索论集》自序

“让”的故事

论宋诗僧惠洪的诗学思想

诗僧惠洪

诗僧惠洪其人其事

 

后五篇文章

一年来工作的自白

觉悟诗歌

传统文化,禅,以及当代诗歌写作

禅、《红楼梦》与中国天道

地藏威神不思议 忏愆诵经怨成亲—我与小M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