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与武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武术
  武术是一种攻防的技艺,可以健身娱乐,也是肢体运动与哲学道理结合而成的一种学问。中国的武术是随着佛教东传而由印度正式传来中国,过去中国虽有武道,但是并没有系统、制度,也没有传承,后经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入中国,启发民间的健身运动及自卫思想,从此丰富中国武术的内涵,产生各式流派,各成体系,武术因此在中国奠定了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环。
  谈到武功,很自然的会让人联想到少林寺,因为少林寺在武术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武术界如果缺少了少林寺,中国功夫的历史将会黯然失色。在欧美有许许多多的人向往中国的武术,将它称为“中国功夫”,这应归功于少林寺僧俗精湛的武术,尤其是侠义助人的事迹,更是名扬海内外。
  中国武术的发展
  早期人类生存的条件十分恶劣,到处受到凶禽猛兽的侵犯,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猛兽搏斗,因此发明一些保卫自己的抵御工具,这种格斗的形式就是武术的萌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再改进武器的制作,武术也跟着发展起来。
  秦、汉以前,士农工商皆习武艺。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其中的“射”即射箭,“御”即驾车、骑马,这两种技能就是指武艺。唐代以前,武官的地位低落,主因是王者深怕武士掌有权力而滋生乱事,因此施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士一时成为不知诗书礼义的野人,所以武士的地位不为社会所重视,武术的发展也就受到限制。
  直至达磨东来,带动少林拳术之后,才开启武术在中国的地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设置武举制的皇帝,首开以考试选拔武官,因而提升了武官的地位。元、明、清各朝在武术方面的发展仍然有限,今日能保有中国武术精神千余年不坠者,只有少林及渊源于少林的武当二派。
  中国武术的发展,全靠一些武术大师的潜心贡献,历经数千年的变化而衍生各种拳术:如舒展灵活、快速有力的“查拳、华拳”;轻灵柔和、绵绵不断的“太极拳”;刚烈紧削、下盘稳固的“南拳”;洗练明快、气势兼雄的“形意拳”;摆扣走转、身移势变的“八卦掌”;发力刚脆、贴身近攻的“八极拳”;大开大合、放长击远的“通背拳”;拳法密集、如连珠炮般的“翻子拳”;猛劈硬挂、击长攻短的“劈挂拳”;以腿为主、变化多端的“戳脚”;朴实无华、攻坚打硬的“少林拳”;翻滚跌扑、身法莫测的“地趟拳”;拟形状物、妙趣横生的“象形拳”等等,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武术的精华。还有今日享负盛名的日本空手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术之一,然而却少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也是由佛教武术发展出来的。
  少林武术的贡献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的嵩山五乳峰下,相传菩提达磨曾经在此面壁九年,并且首创了“少林拳”。达磨创拳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达磨禅坐前后,都会舒展筋骨,做些运动,于是发明了少林拳;一说达磨讲经时,听闻佛法的弟子们个个没精打采,为了让徒众精神抖擞,强健身体,达磨便教授一套“十八罗汉手”的拳法,少林拳就是在十八罗汉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少林寺的武术远近驰名,其来有自:与达磨同时的慧光,未出家前为一武师,在少林寺出家后,居寺中多年,与少林寺僧众切磋武术,传授武艺,使少林寺的武术更进一步。又据《神僧传》记载:少林寺被盗,相持正危时,一烧火僧自厨下出,只身与众盗打斗。盗退,和尚腾空而上,自称紧那罗王而去。寺中至今供之。和尚去后,在其禅室发现许多图式,示寺僧以锻炼拳术之方,后人仿其法以锻炼,乃蔚成少林一派。
  少林武术从隋末唐初开始闻名于世,因为唐太宗在征伐王世充时,延揽少林寺僧昙宗、志操、惠瑒等为助力,擒获世充侄仁则归唐,唐太宗于是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少林寺因此名声大振。
  随着“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名声日益显赫,天下武术菁英从各地慕名而来,在少林寺交流武技,共研武道,少林寺因而汇集了五湖四海的武师于一炉。宋代以后,少林武术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拳、马籍的短打拳等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著拳谱,流传后世。另有明代的程宗猷,深得少林武术的精髓,因而写出《少林棍法阐宗》的武术著作。
  经过众多擅长武术的高手在少林寺习武,少林武术的内容也就日益增多,形成一个由拳术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组成的武术体系。就少林拳而言,不仅是一种拳术,并衍生为附近民众习武的健身法,当地居民将这种拳法称为“少林拳”。“少林拳”的招术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虎战拳、少林十字拳、少林脱战拳、少林罗汉拳、少林石头拳、炮拳等几十种。少林拳法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拳打一条线”,意思是指拳路的起、止、进、退,全在一条直线上,有一句话形容少林拳法的特色为“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
  少林寺因武技高超而名扬天下,这是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因素是少林武僧在国家危难时,均能挺身而出,以保卫国家民族。特别是嘉庆年间,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少林武僧毅然组成僧兵队伍,由月空法师带领与倭寇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少林寺培养许多武术人才,更创造不少武术功夫,使中国武术大放异彩,如今少林寺家喻户晓,被人们奉为武林圣地,毋庸置疑的,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源自佛法东来而大放异彩,此乃颠仆不破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佛教与武术有着深厚的渊源。根据经典记载,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不但精通五明、四吠陀,对于一切兵戎法式、百般武器,无不纯熟通达。据说当太子悉达多年幼的时候,有一次净饭大王为了提倡武术,下令举办武艺竞赛大会,悉达多太子也参加了这项竞艺,并且取来祖父狮子王所用的宝弓,一举穿透七重铁鼓,而且入地成井,后人便称为箭井,足见悉达多太子武艺的高强。
  佛陀成道后,更将武术的精神升华为慈悲的摄受。有一次,佛陀出游,忽然有五头醉象狂奔而来,大家都惊慌逃避,当醉象跑到佛陀面前时,却纷纷伏跪于地。有人问佛陀:“用什么方法降伏醉象?”佛陀回答:“并未起制象之心,仅以大慈大悲之心,同体平等之力,自然感化一切凶恶的众生。”身心修炼至极,力量自然显现。武术的道理也一样,凡修炼至极处的武士,对于一切防卫的功用皆能应付自如,这是本能所发出的力量。
  中国武术界流传着一句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的真正目的不是用来伤害对方,而是为了自我防卫,所以学武应该遵守武术道德,甚至以培养武德作为习武的首要任务。少林武术便有十条戒规,要求少林弟子们持之以恒:武艺只用于自卫、不准好勇斗狠、尊敬师长、和善对待同辈、不得恃强凌弱、不轻显技术、戒酒、戒肉、戒女色、不轻易传艺给俗家子弟等。
  永春白鹤拳也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另有“十戒”:戒好斗、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做歹。并应遵行“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这些戒律显然与佛教的五戒十善有相通之处,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的武林高手就是依照这些武德而行,才能使中国武术的精神流传至今。
  佛教与武术有密切的关系,从悉达多太子的习武,乃至佛教的四大金刚、天龙八部等护法神威武的雄姿,以及手中执持的武器看来,佛教有威武、降魔的精神,甚至如果不能降魔,就不能成佛,所以佛陀的“八相成道”即有“降魔”一相。
  佛教的武术,并非用来争强斗狠,而是一种慈悲、智慧、勇敢的表现。过去佛教僧侣出外云游,手中不忘带着禅杖,一方面是保护自己,再者,若于路上看到动物的死尸,还可以利用禅杖就地掩埋,这就是慈悲的体现。
  此外,佛教徒于禅堂坐禅,所谓调身、调息、调心,就是在练功,尤其调心更是一种降伏烦恼的心地功夫。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与自己心中的烦恼魔军作战,藉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所以要持精进的矛,披忍辱的铠,同时要实践慈悲、智慧、禅定、持戒、布施等六度万行,如此才能战胜烦恼魔军。尤其不只是降伏自己的烦恼魔王,同时要伸张公理,制裁侵略。经典上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个强盗要危害五百个商人,佛陀宁可犯杀生的罪业,也要救五百个商人,这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因此真正的慈悲并非没有力量,并非消极退让,如果是为私仇或为私人利益而杀,这是佛教所禁止的;但是如果杀一能够救万,在大乘佛法里,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因此,学佛固然要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金刚怒目;也就是说,要有慈悲的摄受,同时也要有武力的折服,如此才能捍卫公理,伸张正义。千百年来,佛教影响武术,而且升华了武术的精神,是一个恩威并济、悲智双运的宗教。

 
 
 
前五篇文章

佛教与舞蹈

佛教与工艺

佛教与交通事业

佛教与地理风水

佛教与军事

 

后五篇文章

玉佛寺——寺院简史

玉佛寺志

史上来华的众多天竺高僧

苏州寒山寺发展远景

东渡苑游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