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俊朗英秀的释法云——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俊朗英秀的释法云——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五
  方 之

  释法云(467—529),南朝梁代义学高僧。宜兴(今属江苏)人,俗家姓周,是西晋名将周处第七世孙。他七岁出家,随师住庄严寺。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说他“俊朗英秀,卓绝时世。”年十三,开始受业,得到当时名僧释僧宗、释僧达和释宝亮等人的称赞。宝亮甚至说他不如法云。他说:“我之神明殊不及(法云)也,方得必当栋梁大法矣①”。萧齐永明年间(483—493),名僧释僧柔在道林寺讲经,法云参加听讲,因为年轻,坐在后排。他提出质疑,由于离主讲人僧柔太远,提问时僧柔听不清。于是就要他到前面来,为他另设座位,便于就近问答。他提出的问题,其他听众都深表赞扬并感到惊奇。从此他开始有名。他勤奋好学,历访明师,或学经,或学论,一年到头,寒暑不辍,连走路都在思考自己所学的内容。
  有一次,他在长乐寺见释法调讲论,出而对他人说:震旦②首都,衣冠华丽,做到静动威仪,实不容易。有些法师讲经,有词无义,或有义无词。词义都有的人,而他们的威仪又不好。他认为这是学习问题。他说没有学好,就不应当讲。年轻的法云讲出这些话,也预示着他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人才。
  齐建武四年(497),法云三十岁,这年夏季,他开始在妙音寺讲《法华》、《净名》二经,条理分明,讲的好。《续高僧传》卷五说他“讲经之妙,独步当时。”由于他的学识和才华,当时的社会名流,如中书周颙、琅琊王融、彭城刘绘和东莞徐孝嗣等人,都与他有来往,甚至成为“莫逆之交”③。
  以上是法云在萧齐时代的情况。入梁以后,他又受到梁武帝萧衍的钦敬。天监二年(503),武帝下诏准许法云出入诸殿。召集诸义学僧人到宫内谈论佛法,武帝总是先等法云到达之后再下诏。由此可以看出法云获得了梁武帝的特殊敬重和优待。当时诸名僧都分别撰写《成实论义疏》,法云当然也不例外,但他与别人作法不同的是“经论合撰”,分四十科,共四十二卷,而且很快就完成了,并连讲三遍,听讲者大都为义学僧人。他讲完之后,受到梁武帝的赏赐。
  天监七年(508),梁武帝自注《大品般若经》,朝中群臣皆请法云宣讲,他以病辞。但是梁武帝执意要他讲,并对他说:“弟子既当今日之位,法师(指法云)是后来名德,流通无寄,不可不自力为讲也”④。在这种情况下,法云只得奉诏宣讲。其后不久,法云被武帝请为“家僧”,并任命他为光宅寺住持。
  在齐梁之间,思想界有一次“神灭”和“神不灭”的争论,这是范阳人范缜引起的。他首先著《神灭论》,主张神依存于形体,没有形体,神亦不存在。他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很明显,这是针对佛教而发的,否定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思想。当时参加这场争论的人很多。作为虔诚奉佛的梁武帝萧衍,当然也不例外。他要法云等多人答复《神灭论》。因此法云奉命参加了这场思想领域里的斗争。
  据《续高僧传》卷五说法云奉梁武帝之命还翻译过由扶南国(今柬埔寨)奉献的三部佛经,具体经名不详。他的译经“皆理明意显,状若亲承”⑥。这说明他还通晓梵文。梁普通六年(525),法云被任命为“大僧正”,乃于同泰寺设千僧会,参加者皆为诸寺负责人和“学行名僧”⑦。不久法云即有病,但他仍讲说不废。梁武帝在同泰寺自讲《大涅槃经》,允许法云乘舆上殿听讲。法云于梁大通三年(529)卒,终年63岁。
  法云是梁代三大家之一,与僧旻同年生,同年出家,又同住一寺。入梁以后,两人又被梁武帝先后请为“家僧”,都是受武帝敬重的著名人物。法云善于讲经,尤其是讲《法华经》。《续高僧传》卷五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在某寺讲《法华》,“忽感天华(花),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讫讲方去”。这虽是不可信的神话,但也反映出法云讲经的才华,确实是出众的。

  注释:
  ①③④⑥⑦唐《续高僧传》卷五。
  ②古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翻译名义集》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又有说“震”是“秦”的转音,“旦”是“斯坦”的简略音译,合起来即为“秦斯坦”。
  ⑤见《辞海·神灭论》条。

 
 
 
前五篇文章

代替皇帝出家的释智藏——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六

陈代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七

一肩担却古今愁——佛教创始人之一:巨赞

中国史上的五大“佛门皇帝”

清芬独赏我中华——拜读赵朴老咏茶诗九章

 

后五篇文章

儒释兼通的释僧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四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中国佛牙的由来——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二

萧齐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一

偏重弘律的求那跋摩——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