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谛闲法师年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谛闲法师年谱


逸山辑录
宝静编述

传天台教观第四十三祖中兴四明观宗讲寺卓三老法师。讳古虚。字谛闲。浙江黄岩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润公。母王氏。生于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正月初六日丑时诞生。父母见师。生有异征。甚钟爱之。

师二岁至八岁。即咸丰九年至同治四年。师在襁褓中。即殊常儿。及能步行。秉性庄凝。不妄举动。常喜独坐嬉戏。见沙门来。必欣然亲之。
  
师九岁。即同治五年。受学于乡塾。质越?童。幼怀贞敏。授之书。读二三遍。辄能成诵。不乐跳顽。唯以勤学为务。
  
师十岁至十五岁。即同治六年至十一年。在总角时。即能好善事佛。间尝爱阅诸浅显善书。故于髫龄时。即晓仁爱。知礼节。温和谦让。举止老成。あ舍之父老。皆爱敬之。继以严父逝世。家道未丰。故逮入学之年。即废学辍读矣。
  
师十六岁。即同治十二年。谨奉母命。从舅氏佐理药业。正务之外。尝研阅医书。辨药性。究脉理。别病状。每喜静坐。以己脉为试。于闲静中甚有所得。某日见一中年人。来求医于舅氏。师素稔其健壮。然以微疾。终竟不起。因知人命无常。深为惊异。便询舅氏曰。医药何以不能治命。舅氏曰。医只治病。安能医命。师默然。遂欲弃治病之学而深讨于医命之学。
  
师十七岁至十九岁。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年。自设药铺于海门直街。公平交易。复自兼理方脉。若贫乏者。则施医施药。不取分钱。倘有酬谢。不论多寡。皆转施寒苦。如是者数年。而违逆境缘踵至。药业中落。最后老母见背。师于是益觉世相无常。人命危脆。时厌家狱之苦逼。辄向人曰。药虽多。医虽良。但疗身而不疗心。治病而不治命。何况业火炎炎。境风浩浩。非世法所能济于万一。乃决意出家。越明年。遂往白云山落发矣。
  
师二十岁。即光绪三年。发愿遁入海临县白云山。就成道大师薙染。不数日兄长追至。逼令还家。怏怏不安。
  
师二十二岁。光绪五年。长兄没。乃复入白云山。读习功课。居一载余。
  
师二十四岁。光绪七年。即入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大戒。圆戒后。即在寺中坐香摄心参究话头念佛是谁。晓夜精勤。不休不息。至入冬打七。适有施主加七。凡连十个七。某日午方坐定。止静之三板刚过。忽觉身心脱落。依正俱空。只一刹那间。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单曰。顷一支大板香才毕。云何不坐香。乃恍然有所悟。由此功夫。日有进境。真如剥茧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语皆不契。夙识某师(师曾语其名。今忘之)在茅蓬中。距国清不远。圆满后数日。即交新年。特往叩问。一见即问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无所得也。曰。然则放参钱谁任耶。遂邀午斋。饭毕。师乃具仪作礼。长跪自陈。当蒙逐一征诘。加以印证焉。
  
师二十六岁。光绪九年春。即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师。听讲法华。奉命充为侍者。然以初次听讲。犹茫然不知所云。幸维那授虚法师。授与法华会议。而开卷即如□物故。遂竟夜废寝。潜心钻研。终而复始。反覆穷究十余日。昼则听讲。夜则阅注。忽然玄解顿开。阅全经如观指掌。每以所悟就虚师求证。虚师惊异。叹为希有。时法华仅听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段经文。师即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然此文为全经之纲维。一代时教之总枢。最难解说。而虚师以相契之深。遂称于敏公。命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授师再四力请。始勉强应允。师就座后。刚一开口。便见文义联翩。滚滚不绝。如连环不可解。如贯珠不可杂。明显若悬镜。流利如通川。于是同列震惊。敏公叹为法门龙象。又师复讲小座时。敏公退座归寮。寮在楼上。登梯甫半。直听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询以所得。则自亦莫知其何以便能信口讲演。滔滔不绝也。自后每遇难复之小座。皆命师复讲矣。
  
师二十七岁。光绪十年。至上海龙华寺。听晓柔法师讲法华。遂讲偏座。然师至是。用心益精。虽求讲解。而复重观心。若得一言。必先翻覆抑扬。探讨频仍。穷其奥旨。然后会文入观。以融其心。决不泛泛而轻易看过也。
  
师二十八岁。光绪十一年。复至龙华。听大海法师讲楞严。又讲偏座。圆经后。诸同学又坚邀至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一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约一小时之久。众咸叹为希有。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云叠万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时师以年龄尚轻。不愿多升大座。受人礼拜。又以代佛宏扬。引为己责。深虑慧多定少。难免障道。故经期毕。即回国清潜修。
  
师二十九岁。光绪十二年。融法师为龙华方丈。一再命师出山为助。任库房事。然一面办事。一面听经。甚惬福慧双修。自他兼利也。复承□端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并嘱永续法焰。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师唯唯受教。本年夏。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
  
师三十岁。光绪十三年。听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
  
师三十一岁。光绪十四年。辞库房职。留寺阅藏。
  
师三十二岁。光绪十五年夏。在龙华讲法华。听众二千余指。经期毕。遁入镇江金山江天寺。弃教参禅。连住二年。历任知客等职。外理众事。行菩萨道。内修禅观。穷彻心源。由是内外合攻。正助兼修。理观之增明。佛法之进步。却如朝曦东升。长浪乘风。日进月盛。莫之能御矣。
  
师三十五岁。光绪十八年。至宁波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是年金山同参数十人。跟踪至寺。要求讲经。遂在关中讲法华。是年冬。龙华住持。为欲明春寺中开讲楞严。因亲到关前。伏地请求。于来春出关讲经。不允则不起。于是不得已而允之。
  
师三十六岁。光绪十九年。出关赴龙华讲楞严。听众云集。法雨普被。皆获饱饫醍醐。满饮甘露。师于忙中抽闲。复着楞严经序指味疏。斯疏初成。秘而不出。曾阅华山法师跋云。卓三(师别号也)法师承佛陇真传。为台宗冢嫡。久居讲席。素淹斯经。观此序关节诚多。虑初学阶梯未便。于是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编科目以分列章句。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久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宏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云云。观此跋语。则知师之用心。疏之微妙。思过半矣。其冬躬自上天台山真觉寺。请敏公老法师下山。讲四教仪集注。
  
师三十七岁。光绪二十年。复辅助敏公老人。讲四教仪集注于龙华。然是书乃大藏之纲宗。台教之骨髓。傥能酣醉仪文。谙娴集注。便可以洞悉度生法药。了知教门旨趣矣。虽以时丁末法。黠慧浇漓。仪文文约而义丰。固难措瞩。而注集虽详。犹不足以研入。故有汇补辅宏记。以注释之。惜乎记虽出。而未登梨枣。诸学佛人。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师为报恩计。煞废苦心。编科参梓。详提章节。有条有理。阅三年刻成。师自序云。我太祖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龙华讲堂。众集二千余指。有是记者仅五六人。尚是嘉庆间聚珍之本。宝逾龙藏。珍而秘之。余诸同志。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闲虽朽钝。受润有年。原欲念报祖恩。亟令绣梓。自愧赋性愚蒙。欠谙□应。安心澹泊。乏术点金。弗获已。掩颜吐舌。敢告檀那。且喜法缘有在。一举克遂。奈旧本蔓延。句读未明。若不少为疏调。初学披读唯艰。迩来赴讲不暇。虽间以澄神游涉。频续频荒。其间行列编科。分眉分目。颇遂陋志。云云。
  
师三十八岁。光绪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请。讲法华经。听众五百余人。其秋讲楞严经于慈豁金仙寺。听众二百余人。均极一时之盛。
  
师三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讲弥陀疏钞于杭州弥陀寺。其秋台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请师于彼寺开期传戒。戒弟子百余众。
 
师四十岁。光绪二十三年。温州头陀寺讲弥陀疏钞。
  
师四十一岁。光绪二十四年。普陀普济寺。讲弥陀便蒙钞。及生无生论。听众千数百人。皆席地而坐。师以度生心切。效如来有叩必应。特航海而至普陀说法。唯除二时讲经临众外。余皆闭户潜修。故时人谓师于普陀掩关者。盖以此也。
  
师四十二岁。光绪二十五年。杭州昭庆寺讲楞严经。
  
师四十三岁。光绪二十六年。在温州头陀寺闭关三年。教观并进。定慧双融。晓夜淬砺。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师四十六岁。光绪二十九年。出关。因法兄授公嘱托。重起宏规。担任头陀住持。讲楞严经。其秋又讲弥陀要解。梵网合注。
  
师四十七岁。光绪三十年。朝五台。入都请龙藏。迨藏经运回温州。刚登岸。适雷电交作。大雨将及。恐藏经污损。遂虔诚祝祷。以冀龙天护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运。历数小时。始达本寺。迨全藏刚进大殿。而大雨即倾盆骤作矣。时观者塞途。咸称感应不虚。
  
师四十八岁。光绪三十一年。头陀寺讲法华经。
  
师四十九岁。光绪三十二年。奉旨传戒。戒子五百余人。戒毕。退头陀主席。夏于天台华顶寺讲弥陀疏钞。及梵网经。完期复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宝庆寺讲弥陀疏钞。
  
师五十岁。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龙华寺讲楞严经。进山之日。晨间观音殿香灯梦文殊菩萨率百千眷属。腾云而至。少顷法师到寺。于是法众异口同音。称赞不已。叹为希有也。
  
师五十一岁。光绪三十四年。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夏于宁波七塔寺讲四教仪集注。
  
师五十二岁。宣统元年。复于毗卢寺讲梵网戒心地品。其冬禅堂结制起七。请师领众。昼夜开示。而不漏一支香。师之为道。可谓勤矣。
  
师五十三岁。宣统二年。南京毗卢寺讲楞严。江苏创办全省佛教师范僧学校师为校长兼总监督。招集各省英俊笃实之僧徒。分班讲解。开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后因受式师之请。住持于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
  
师五十四岁。宣统三年。苏州邓尉山圣天寺讲楞严。时遭大旱。师为祷雨。遂感大注甘霖。阖邑人士。腾欢无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讲弥陀便蒙钞。
  
师五十五岁。民国元年。上海诸名宿。在留云寺创办佛学社。请师主讲首演圆觉经。次百法明门论。及相宗八要等。师复编有八识规矩颂讲义。其中开列八识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善恶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条分缕释。详而不紊。加以天台教义。阶位历然。其冬受沈知事请。住持宁波观宗寺。遂为中兴观宗之始祖。盖观宗寺。乃延庆寺之观堂旧址。创于宋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观行法。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命名曰十六观堂。既而兴废靡常。至清乾嘉间。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无如僧侣徒骛应酬。殿宇渐就荒芜。四明道场。不绝如缕。自师受任住持后。仰体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遂改称观宗讲寺也。
  
师五十六岁。民国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讲裴相国菩提心文。并主静七。夏杭州灵隐寺讲楞严经。秋观宗寺讲法华。开始创设观宗研究社。为本寺长年习教之所也。
  
师五十七岁。民国三年夏。再讲法华于观宗。自任研究社主讲。
  
师五十八岁。民国四年春。本寺讲圆觉经。时以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教自由一条。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辅。创立第一大乘讲习会。举师为主讲。飞电敦促。师年虽垂迈。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故。振锡北上。开演楞严。自名公巨卿。各国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欢跃赴会。争先恐后。无虑数十万指。颂祷之声。震动天地。内务部长朱公。拟订寺庙管理条例。悉以咨师而行。又前大总统赠匾。名曰宏阐南宗。饬地方官。敬谨悬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听法。诚大化东流。数千年来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书者。筹备帝制。举国风靡。师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尝以当局眷注之隆。一言劝进。足证师之定慧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师五十九岁。民国五年。扬州福缘寺讲楞严。观宗大殿。新造落成。遂开期传戒。弟子数百人。景况颇盛。
  
师六十岁。民国六年。正月师六秩大庆。阖寺大众。与师建普利水陆。以祝遐龄。当地缙绅送匾。额曰畅演宗风。诸山赠匾。额曰与佛齐年。并悬本寺方丈。以志庆祝。夏于本寺讲净土十要。秋又温州头陀寺传戒。
  
师六十一岁。民国七年。北京发起讲经会。公推徐文旸君主其事。公请师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至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登座宣讲。蒋竹庄君。黄少希君等。从旁记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阅月始毕。以观宗电促催回。止观未讲。然圆觉经。乃师终身奉为日课。历数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台家法而阐扬之。如二十五轮。用摩诃止观。圆接别别接通之说。多发前人所未发。至抉剔迷妄。指导修途。恳切独到之处。精心圆妙。非独与圭]疏钞。足以互相发明。即天台教观。亦因之而益显矣。如江君序中云。大师秉止观之法印。彻佛祖之心源。慨大法之沉冥。悯众生之苦恼。于是缵灵]之遗志。演畅宗风。继圭]之弘文。别出手眼。长途跋涉而振锡于上都。暑汗纷披而焦音于法座。讲演(历两)阅(月之)久。成圆觉讲义。数十万言。其间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从无上法王大陀罗尼门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积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则除烦恼之障。或犹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则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压草。大师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执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为所转而已矣。毗笈摩药。拔诸惑箭。真济世之医王也。然而恶缘既众。尘事方殷。三学不易齐修。四依又难恒值。大师复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门。其始也。以净念治其染念。其继也以一念冥其杂念。尘想销融。则不止之妙止也。佛号分明。则不观之妙观也。如是念兹在兹。至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空有双超。理智一如。则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觉而入平等本际。圆满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岂非不思议解脱也哉。凡此所谈。无非妙谛。则又大师于讲义外。称性发挥。应机开示者也。妙煦。与蒋子显觉。黄子显琛。日侍讲席。耳不停听。手不停书。录成两卷。亦不下数十万言。盛矣哉。此法会也。如大火聚。近之则立化根尘。如清凉池。入之则顿除热恼。吾知护法筵者。上则有天龙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盖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弥于法界。理无或爽。信而有征。感应道交。千载一时矣。云云。观此序。则知师法缘之盛。行化之广。演讲之劳。诠埋之微。应机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时师在京都讲经。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恐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徐君等所记也。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二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之。初为诸生发轫。即讲始终心要略解。然是书乃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师尝谓人曰。诸君欲登清净法殿。入妙庄严域者。宜先熟此为阶梯也。又是年当道执政颁匾。额曰阐扬台宗。法众济济。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万数也。
  
师六十二岁。民国八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师为主讲。演教观纲宗。及十不二门指要钞。
  
师六十三岁。民国九年。于学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乃台宗之要钥。佛化之宏纲。为智者大师称性发挥。师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领法华玄旨。故为诸生讲之。莫不饱餐法味。法喜充满也。
  
师六十四岁。民国十年春。观宗讲楞严。秋浙江省督军卢公。省长张公坐镇东南。目击时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开祈祷大会。仰师道德。再三敦请。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于海潮寺。时法筵拥挤。道俗昽昽。军政长官。地方绅耆。莫不欢跃争趋。而卢公于未讲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诚。当时法音洪宣。震动天地。盛德往向。万众倾心。诚不减于鹫岭之胜。
  
师六十五岁。民国十一年。受上海净土庵请。讲弥陀经。复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受南园居士请。讲大乘止观。而出述记。然是典为南岳大师所著。诠假有真空之奥。明体达用之方。若网得纲。殊条一贯。义括始终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时遥。至道失传。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虽得自国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圆行。亡其宗要。后进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浅者罕窥其旨趣。或彷徨于广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湮没。所以俯仰今古而长叹也。唯久晦必明。因缘辐辏。赖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蒙观宗老人。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显在握。智眼能开。复繇江君胜观。徐子明德等。怀铅记录。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师鉴定改正。命名曰述记。由是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护藏衣之宝。皆仗师敷弘宣扬之功也。
  
师六十六岁。民国十二年。上海讲弥陀经水忏。
  
师六十七岁。民国十三年。观宗讲梁皇忏。后有随闻录流通于世。盖是忏乃梁武帝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难。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忏法。自昔以来。未有讲与注者。师观年来。水火刀兵。饥馑瘟疫。相继滋蔓。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自非忏悔。何堪设想。故特发大慈悲。宣扬忏法。幸仗宝法师编辑。方志梵君等记录。遂成巨帙讲义。由是使礼忏者。得见是录。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渴如饥。油然而生。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待至净极。则悬于高幢。必能随意雨宝。受用无尽。然此种大事因缘。若非师乘愿再来。现身说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绍兴戒珠寺。讲始终心要。由骆季和居士记录。遂成略钞一册。师云。是着虽非疏钞体裁。洵为讲演材料。若能切实用心。则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亦奚尝离于是耶。
  
师六十八岁。民国十四年。温州头陀寺讲妙宗钞。其秋在观宗密藏室。撰申义疏。注释水忏。然水忏乃唐悟达国师着。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命曰水忏。唯以时至近代。世道浇漓。礼诵虽多。研详实寡。对症良方。沉埋应赴。深可痛惜。是故师之悲心益切。举笔注疏。始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搁笔。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荡三细于乌有。即事忏而达理忏。洗六根而清净。莫不从师之申义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转迷归悟也。
  
师六十九岁。民国十五年。天台山万年寺由师募资重兴。焕然一新。适修葺竣工。即请师开期传戒。弟子四百余人。又往海门西方寺讲水忏。该寺亦由师重修。又名挂单舍。为朝礼天台。经过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讲水忏。净土庵讲皇忏。觉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其冬复着宝王论疏。师以斯论。乃唐飞锡法师撰。初从念未来佛速成三昧。终至万善同归。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门。悉是应机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发挥净土之妙谛。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资粮具足。一心不乱。离娑婆于刹那。到莲池于片刻。生则决定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动步而归安养。非思量而成正觉。去而实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详。均由师之亲证三昧而宣说也。
  
师七十岁。民国十六年。其夏于观宗讲金刚经。并着新疏行于世。是经为师日持之常诵。约数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为本寺法众演讲。俾直下了悟。顿断疑网。继而举笔载书。显三实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临之。荡三执而显三空。起三观而破三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无上至宝。平等普与。其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钟康侯居士等。组织讲经会于菩提寺。本拟乞师讲观音经。师恐被机不普。乃以病却。坚不肯行。后易讲普贤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开经日。听众如云拥。竟无插足余地。日常万指围绕。皆觉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为师终身之日课。作净土之指南。历四十余年之持诵。未曾暂辍。初于光绪八年。师初听法华经。至法师品即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然以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晓。后由同学赠以是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势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遂欢喜无量。决意持此品为日课也讲毕旋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间。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时所讲。若华岳之一尘耳。唯以疏太约。而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师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至二十三日毕工。由是使诸学佛者。各得愿王。引导其前。直趋乐邦。有所依凭矣。又是年正月。为师七秩大庆。典礼隆然。兹不赘辞。唯将弟子黄庆澜等。所献七秩寿诗。敬录于后。以志景仰。诗云。
  神岳应台宿。地灵孕无始。叠晔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冈峦若拱揖。盘纡八百里。郁葱日夕佳。环绕三江水。澄流东入海。浩汗荡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开士。粤有寒拾者。偕隐昔居此。丰干乃饶舌。为屈闾邱屣。名高不可没。焜耀释氏史。揽景怀前贤。寂寞千余祀。气郁久必宣。天意若张弛。云谁继厥踪。卓哉谛公是。繄昔髫龀岁。聪颖悟玄理。猛发离尘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学礼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萨戒。慧门许芳轨。敏祖付衣〇。薪火相嬗递。上

 
 
 
前五篇文章

书法中的茶

一个古寺庙建筑群

法源寺志(1)

法源寺志(2)

蓝毗尼简史

 

后五篇文章

香港佛教历史浅议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佛教发展史

佛教历史及我国佛教的主要派别概况如何?

福州佛教发展简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