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中国的名胜古迹(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畔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堂,后经历代扩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一共有大廨(xiè谢)、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亲王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干旱,他疏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足。次年又增筑湖堤,竣工后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管理湖水的办法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三年,写下了个少歌咏西湖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与他兴修水利的功绩同样不朽。现在杭州西湖上有一条白堤,从孤山通向断桥,就是白居易当初最爱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白堤,但并不是白居易所修筑的那条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与龙门香山如满和尚结为香火社,经常来往。他穿着白衣,拄着鸠杖,自称香山居士,还用自己的家财开凿了龙门八节石滩。75岁去世,遗嘱不归故乡,葬在香山如满法师的舍利塔旁。现在洛阳龙门东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阳时任太子少傅,所以这样称呼。
  唐诗深受历代人民喜爱,不少古迹就因为一首唐诗而扬名天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昌的黄鹤楼和苏州的寒山寺。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关于这座楼的来历,有不少神话。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在此卖酒,特别照顾常来喝酒的一个道士,不收他的酒钱。道士在离开这里之前,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来,拍拍手,鹤就会下来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下壁,跨鹤飞去。辛氏便建了这座楼。盛唐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似仙宫楼阁。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失火被毁。现已在旧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了客子的愁思。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近年来,每当除夕午夜,常有许多日本客人专到这里来听钟。
  唐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中唐古文运动,创造了适宜于说理叙事抒情的新散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继他们之后,把散文推向新的高 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奉为中古散文的典范。纪念韩愈和柳宗元的祠堂也成为重要的名胜。
  韩文公祠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两次被贬到岭南(今广东)。第一次因上书唐德宗,请求宽免农民的赋税,被贬到广东阳山任县令。他在阳山能体察民情,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阳山城北的牧民山后来因此而改名为贤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韩愈常和青年士子来此游息吟诗,所以名为游息洞。洞前有线刻的韩愈画像碑。洞口崖壁布满历代诗刻。洞外山坡上有一片石丛,中有一块巨石,上刻“千巗表”三个大字,是韩愈手迹,旁边还有韩愈署名的铭语:“万石丛中,巍然独尊,与岁寒君,相契无言。”意思是说这块岩石在万石丛中的尊雄之状,可称千岩之表(表即突出的意思)。它的精神和岁寒的松柏一样,彼此是如此默契。此外,韩愈还曾从阳山上溯连州,为贬到那里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记,命名为“燕喜亭”。现燕喜亭仍在广东连县城东,前傍海阳湖,后靠中峰山,周围景色清雅。
  韩愈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表谏阻唐宪宗把佛骨迎进宫内。这次贬到潮州,仅八个月。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以后历代重修。祠堂座落在潮州城东的笔架山麓,面临韩江。前后共两进院落。内有40多块石刻碑记,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一生的品格和德业,以及他的学说和文章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精辟,极有气势。潮州韩文公祠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唐顺宗永贞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大力推行改革。但永贞改革七个月就失败了,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10年后调回京师,随即又调为柳州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里,根据当地民俗设立教令和禁令,设法解决当地穷人用子女当抵押借钱的问题,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还指点了不少考进士的文人,对当地的开化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以后,韩愈为他写了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建了一座罗池庙。韩愈又为之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碑后附诗一篇。宋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名为柳侯祠。现存建筑是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建的。祠周围已辟为柳侯公园。祠前的“柑香亭”,传说是柳宗元讲学、会客、种柑的地面。祠内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韩愈所撰罗池庙碑,因罗池庙诗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碑文是苏轼的手迹,所以称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另有“龙城石刻”,传说是柳宗元的手迹。祠堂附近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冢,青石砌筑,周围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唐代佛教盛行,龙门、敦煌石窟主要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结晶。此外,著名的遗迹还有四川的乐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相传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历时90年。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足踏大江,据说通高71米,头高14.7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后通身彩绘,原来建有13层楼阁,名叫大像阁,明末毁于战火。1986年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四川测绘研究所的专家曾对大佛作过精确的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大佛从头到脚高58.7米,头上发髻共有1200个。于是产生了乐山大佛矮了12米的说法。但文物界认为乐山大佛的身高应包括现已不复存在的莲花宝座在内。有趣的是,专家们还测出:在1—3月的枯水期,大佛头顶到水面的高度大致是72米。这就是说,如果莲花宝座存在,它的基底应在枯水期的水面附近。
  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代佛寺建筑的遗存。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大雁塔之所以著名,除了它是唐三藏放经的经塔以外,还因为这里地近风景区曲江,唐代诗人凡来长安,都要登塔凭眺长安风光,吟诗抒发感想。一部《全唐诗》中,与它有关的作品不胜枚举。这座塔在唐代还是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唐朝设科举进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举擅长书法的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慈恩题名”也成为后人爱模仿的一件风雅之事,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小雁塔在大雁塔附近,原来是唐代著名佛寺大荐福寺的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四角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宽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形成秀丽的流线形轮廓。这座塔经历过70多次地震,原高15层,塔顶震毁,剩13层。据底层门楣上明代人王鹤的题字说,明成化末年长安地震时,小雁塔从顶到底,中间裂开一尺来宽的大缝,塔身分为东西两半。到正德末年冉次地震时,裂缝一夜之间又合在一起。现在仍可看出明显的痕迹,游人到此,无不称奇。
  隋唐时期的建筑,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所以大雁塔、小雁塔弥足珍贵。此外,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禅寺,也以唐代木构建筑闻名于世。
  佛光寺
  在我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初建于北魏,现仍保存有北魏的砖塔、唐代以及金元明清的各朝建筑。东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时所造,建在岩石上,后部柱子的基础是凿山时预留出来的,极其坚固,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大殿台基很高,殿檐伸出深远,檐下外柱有古朴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体型很大,结构复杂,高度约为柱高的2/5。檐部转角处加长角梁后尾,利用这一根悬挑的木构件,保证檐头前端不向下沉陷,设计非常科学,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不多见。殿顶上的脊兽都是黄绿色琉璃瓦烧制,正吻为一对高大的琉璃鸱[chī吃]尾。整座大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南禅寺
  在山西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是一座乡间小庙。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还早,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殿前月台宽敞,整体梁架结构简练。1974—1976年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时,发现殿内两根最大的木构件早已劈裂弯垂,施工中将屋顶上的瓦件泥背拆除后,西边的大梁自动弹回,拆卸后经反转压平,即完全恢复平直。东边的大梁经反转压平,仍有些弯曲。历经1200年的木构件仍能保持这样的弹性,令人惊奇。此外,梁架最上部有一个三角形人字架,榫接仍相当牢固,这说明唐代建筑在顶部使用三角人字架已经普及到偏僻的山村,由此也可见出当时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广州光孝寺
  在广州市内,是岭南古刹胜地。寺址原是西汉时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改建为寺。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才改名为光孝寺。从东晋到唐代,印度高僧到寺内讲法的很多。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弘忍秘传的衣钵后,逃到岭南,在猎户中藏了16年,怕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找到他夺回衣钵。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他到此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恰逢风吹幡动,有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慧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己心动。此话顿时惊动众僧。印宗过来问明是禅宗法嗣,便拜他为师。慧能既已公开自己的身份,当时就剃发受戒,公开传播禅宗,正式成为禅宗六祖。从此禅宗分出南北两宗,南宗以慧能为初祖。神秀在北方称北宗。由于南宗支派繁衍,其宗旨最合中国士大夫的口味,因而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现光孝寺内的建筑多数与纪念慧能有关。如六祖殿内有2.5米高的慧能坐像。殿东的碑廊内,有六祖像碑等石刻,提供了研究六祖和南宗的重要资料。睡佛楼下层设有风幡堂,建于仪凤元年,即为纪念慧能论风幡而设。大殿后面菩提树下有瘗[yì益]发塔,慧能在此剃发受戒后,寺住持僧法才将他剃落的头发埋在树下,建了一座高7.8米的砖石小塔。
  光孝寺内还有两座我国现存最古的铁塔。是五代南汉国所建。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4年),南汉主刘[chǎng厂]的太监龚澄枢和邓三十三娘捐造西铁塔,原为四角七层,现仅存三层。大宝十年刘捐造东铁塔,每层都刻有盘龙和佛像,计有一千多尊佛像,遍体饰金,又称为“涂金千佛塔”,雕刻和冶炼技术十分高超,保存也很完整。寺内还有一座建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的石经幢,名为大悲幢。是光孝寺内最早并有可靠年代记载的石刻。
  赵州桥
  提到隋唐建筑,更令国人自豪的是赵州的安济桥。桥在河北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xiáo淆]河之上,是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的石匠李春所造。桥为单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单孔弧券桥。全桥长50.82米,宽9.6米,由28道独立石拱圈纵向并列砌筑。弧券两端之间的净跨度是37.35米,跨度大而弧形平。桥的拱肩敞开,大石拱两头各建两个小拱。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水流阻力,又能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构思精巧,在世界桥梁史上还是首创。这项极其伟大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工程师看了也要为之叹服的。
  六 两宋山水景观的开发
  唐末五代的混乱局面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时才告结束。北宋的商业经济虽有进一步发展,也有过100多年的承平气象,但国防力量薄弱,版图较小,气派无法与唐朝相比。1127年,金国女真族入主中原。宋高宗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与北方的金朝对峙100余年。南宋只是半壁江山,但因偏安江南,农田开垦面积大大增加,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军火工业发展很快,纺织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北宋。此外造纸、印刷业、水路交通和商业贸易也日益发达。整个南中国开发的速度之快是前朝所不能比的。蒙古灭金后不久,南宋便陷入战乱之中,最后在1279年被元蒙所灭,从此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历史。
  开封古城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超过唐代,不但商业城市大大增多,就是都城汴京(今开封市)的贸易活动也比唐代要热闹得多。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只限于东西两市,晚上还要禁夜,不许市民出门。北宋汴京的人口估计要比长安增加十倍。宋太祖下诏不禁夜市,商业贸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于是全城出现了一处处专售某类商品的集市和街道。有的大街还有夜市,专卖各种小吃。重要的闹市,通宵都在做生意。除店铺外,每月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如著名的大相国寺就可容纳万人进行交易。现在的开封仍保留着文化古城的风貌,但已不是宋代的故城,因这里几经战乱,加上黄河泛滥,故城早就埋在淤泥底下。尚存的北宋遗迹有大相国寺、龙亭、铁塔等。大相国寺也不是原貌,而是乾隆时重修的,规模远不如宋代。唯钟亭中有一口大钟,重一万多斤,还能使人联想到当初汴京八景中的一景——“相国霜钟”。龙亭原是北宋皇宫御苑的一部分,现在的龙亭大殿也是清代重建的,正殿中放着一个雕龙大石墩,传说是赵匡胤的御座。开封铁塔则是宋代原物。北宋范铁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当时所铸造的一些铁塔如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济宁铁塔等至今犹存,铸工精细,造型美观。不过开封市内的这座铁塔却并不是铁铸的,因塔身以褐色琉璃瓦镶砌,远看像铁色,元代俗称铁塔。实际是一座琉璃砖塔,在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建成,八角13层楼阁式,内壁有旋梯。全塔色泽晶莹,富丽堂皇。琉璃砖上雕有飞天、降龙、佛僧、麒麟、狮子、伎乐、花卉等50多种图饰,是宋代砖雕艺术的佳作。塔上的门窗位置都错开安排,可见建塔时已注意到门窗处于上下一直线上容易倒塌的问题。塔身抗震能力极强,经多次地震、水灾都未受损。
  包公祠
  一提起开封府,人们就会想到清官包公。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公元999年,死于公元1062年,是北宋著名的大臣。他政绩卓著、廉洁正直、执法严明、不怕权贵。当时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这样一句话,意思是包公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要想在他那里用人情贿赂打通关节是不可能的。现开封市博物馆里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刻着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共183任开封府尹、知府的题名。碑记上写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到嘉祐三年,共一年左右。由于宋以后民众经常指点碑记,称颂包公,以致碑上包拯的名字已被手指点抹成一个深坑。此外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内香花墩有包公祠,祠内陈列包公墓出土文物及包公的塑像、石刻像等。因包公是合肥人,香花墩是他读书的地方,所以明清时在此建专祠纪念。
  宋代名人的遗迹遍布全国,不可胜数,最著名的还有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杭州西湖的苏堤和岳坟等。
  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市西门,面向洞庭湖,是江南最著名的楼阁之一,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古楼。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汉末鲁肃首先在此建阅兵楼,盛唐宰相张说驻守岳州,将楼台大加修葺[qì砌],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缮此楼,并请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首先以宏伟的气势概括了洞庭湖衔山吞江的浩瀚景象,然后由岳阳向来是谪居之地这一点生发感想,描绘古往今来的被贬文人在登楼观望洞庭湖阴晴不同的景色时所产生的悲喜之情。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因为离开故乡、忧惧谗言而悲,或是因心旷神怡、荣辱皆忘而喜,都是因外物而感,为自己而发,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合乎古仁人之心。这一光辉思想的提出,是这篇《岳阳楼记》能传诵千古的主要原因。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苏堤和三潭印月
  都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疏浚西湖时留下的。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来杭州任知州。这时西湖已有一半淤塞了。他向皇帝上了要求开掘杭州西湖的奏章,组织民工20多万,将湖里长了草的淤泥挖出来,在湖上筑起一条横贯南北的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它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全长2.8公里。堤上有六座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沿堤遍植桃柳,春天早晨漫步堤上,看西湖在晨雾中苏醒,春风习习,新柳如烟,所以称“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此外,苏轼还组织民工用湖泥堆成一座环形堤埂状的小岛,在岛外立三座石塔,作为深水处的标志,禁止在塔所划定的范围内植菱种芡[qiàn欠],以防湖泥淤积。原塔已毁,现在的三座石塔是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补立的,塔形如瓶,每个高两米多,塔身里边是空的,周围有五个圆孔。三塔鼎立,每当皓月当空时,塔内点燃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就像一个个小月亮,与湖中月亮的倒影相辉映。旧传湖里有三个深潭,所以这处景物名叫“三潭印月”。
  眉山三苏祠
  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都是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他们父子三大家,合称“三苏”。现四川眉山县城内西南角有三苏祠,原来是三苏的故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当地人为纪念他们,改宅为祠,供三苏塑像。清康熙年间重建,有大殿、启贤堂、抱月亭、碑亭、云屿楼、披风楼、木假山堂等建筑,多为木结构平房。木假山堂取意于苏洵所写的《木假山记》,文章说苏家有三座木假山,“魁岸踞肆,意气端重”,“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这也正是三苏父子精神气质的写照。现祠内已重新整修,林木葱茏,亭台掩映,恢复了园林祠堂的旧观。
  苏东坡一生正直,多次被贬。每到一地,便吟诗作文,留下不少遗迹。他晚年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和琼州(今海南省儋县),仍然保持着达观的人生态度,努力为当地人民做好事。他在惠州时,曾捐资协助僧人希固在惠州西湖筑堤修桥,把湖中的孤山、狮山和陆地相连,这条堤也被称为苏堤。“苏堤玩月”成为惠州西湖的八景之一。湖畔白鹤峰上原有东坡故居,后建立东坡亭。他在琼州时,当地人曾用桄[guāng光]榔为他筑成一座茅屋式的简陋住处。现遗址仍在儋县城东中和镇。在海口和琼山县之间,还有明代修建的苏公祠和东坡书院。因苏轼贬到海南时,看到这里久旱成灾,便带人挖了一口井,泉水涌出时,水面上有粟米浮起,取名为“浮粟泉”。现祠内奇花异木,幽雅清净,苏轼开凿的浮粟泉尚存。
  岳坟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坟墓,在西湖边栖霞岭下。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身于河南汤阴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北宋末年投军。南宋小朝廷建立后,他集合部众抗金,屡建奇功,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后来他与中原的义军配合,一度打到汴京附近,却被腐败的朝廷一天12道金牌召回。因受到宋高宗和通敌的奸相秦桧的忌恨,岳飞最后被秦桧及其党羽以“莫须有”的罪名下到牢里毒死,遇害时年仅39岁。狱卒隗[kuí奎]顺偷偷地把他的尸体背到北山埋葬。宋孝宗即位后,积极主张抗战,追复岳飞的官爵,依官礼把他的遗骨改葬到栖霞岭下。墓园名“精忠园”。墓阙下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反绑双手,面墓而跪,这就是陷害岳飞的秦桧、秦妻王氏、张俊、万俟[mòqíxiè莫奇谢]四人。据说明朝正德年间先有秦、王、万三人的像,铜铸,被愤恨的游人打碎,后增张俊像,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以后改为铁铸,千百年来遭人唾骂。
  南宋偏安江南,对于杭州西湖和桂林山水的开发,作出过较大的贡献。杭州从隋唐以来已经成为江南的经济重心之一。五代时,吴越王钱镠[liú留]在此定都,建立王宫,增修佛寺塔庙,疏浚西湖和各处河道,在钱塘江入海处修筑大堤,围起许多圩田,使杭州更加富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就是从这时传开的。现在杭州著名的灵隐寺石塔、保俶[chù处]塔等都是吴越国的遗物。
  六和塔
  钱塘江边的月轮山上耸立着一座八角形高塔,这就是六和塔。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俶为镇住钱塘江潮而建。塔身九层,高50多丈,塔上装灯,引导江面夜航的船只。北宋末毁于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重建。现塔刹是明代遗物,外部木构廊檐是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其余保持原样。现高59.89米,八面七级,外观木檐13层。每级中心都有小房间,外有廊道。各级之间有螺旋形阶梯相连,各层须弥座上,有各种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建筑形式与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所载完全一样,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证,也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灵隐寺和飞来峰
  西湖西北灵隐山麓,有一座飞来峰。东晋咸和初(约公元326年),印度高僧慧理登上此山,说这是天竺灵鹫山的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而命名为飞来峰或灵鹫峰。峰下有不少天然岩洞,前有冷泉。慧理便在此建寺,取名灵隐。随着寺院的发展,又在飞来峰造了不少佛像。灵隐寺在五代吴越国时曾盛极一时。共有9楼18阁72殿,房屋1200多间,僧众3000人。后来在元代毁于兵火。明清两代又六次废毁重建,现存大殿为清代遗存。天王殿内弥勒佛坐像背后有用整块香樟木雕的韦驮像,是南宋遗物。吴越国遗物仅存天王殿前的两座石经幢。飞来峰上有五代、宋、元时石刻造像380余尊,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菩萨作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是飞来峰最古的造像。宋代造像大多结构完整,技法精湛。北宋时,杭州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迁都不久,高宗就开始在杭州修建都城和宫城。西湖四周造起无数行宫御苑、水阁别馆,御道渠岸遍植桃李垂柳,御街两边店铺林立,南宋君臣终日在湖山之间寻欢作乐。现在西湖有几处著名的风景点,就是在南宋时形成的。如“柳浪闻莺”,原是南宋小朝廷的御花园。这一带位于西湖南岸,柳树极多,春风吹过,柳翻绿浪,处处传来莺啼燕语。又如“曲院风荷”,南宋时在灵隐路洪春桥南有一家酿造官酒的曲院,院里种植荷花,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到清康熙年间,在此引种荷花,建亭立碑,改为“曲院风荷”。又如“花港观鱼”,南宋时苏堤第三桥和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流到山下的卢园,注入西湖。卢园是宋内侍官卢允升的别墅,园中凿池养鱼。南宋著名宫廷画师马远画西湖十景时,将卢园列入,称为“花港观鱼”。现已扩大为一个占地20多公顷的大公园,发展了花、港、鱼的特色。
  孤山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有一座岛屿,东连白堤,西接西泠[líng伶]桥,高38米,称为孤鄙健U饫锏拿ず芏唷1彼纬跄晔肆趾途敢釉诖耍丈聿蛔龉伲膊换槿ⅰV至*300株梅花,养了一只鹤,有“梅妻鹤子”的佳话传世。他有一首著名的《梅花》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的姿态和神韵,一直受到人们称赏。他死后就葬在孤山。墓畔有放鹤亭和梅亭。孤山南麓还有文澜阁,是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七座皇家藏书楼之一。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并称“江南三阁”。三阁中目前仅剩这座文澜阁,所以格外珍贵。文澜阁西原为康熙、乾隆所建的圣因寺行宫,现为中山公园。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墓在孤山西端西泠桥畔。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是我国近代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筹建,公元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著名书画家和金石学家吴昌硕为社长。印社内楼阁亭馆十分雅静,保存着清代印人的画像石刻。
  桂林山水
  指分布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沿漓江河谷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景。这一带是典型的岩溶地形,山都是平地拔起,势如削成。奇峰罗列,有如竹笋和长剑。山中岩洞里各种石乳、石笋、石花、石幔组成千姿百态的奇景。漓江从兴安县苗儿山发源,流经桂林,在千峰之间穿过,江水清澈见底,波平如镜。
  桂林之美,有天巧也有人工。不少著名山峰、岩洞,从南朝到唐代就已陆续开发兴建,周围都有历代古建筑点缀,山上和洞中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到宋代,来此造像题刻的人更多。如叠彩山风洞内的几十尊摩崖造像,都是宋代的雕刻品,计25龛,97躯,有佛、菩萨、供养人等,多为北宋风格。芦笛岩内也保存着不少宋人的题壁墨书。七星岩内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碧虚铭》石刻,文章书法都很好。伏波山还珠洞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有宋代书画家米芾[fú伏]的自画像和题词,南宋方信孺摹刻。据记载,米芾自我写真,传世的有几种。一种是穿着古人衣冠的,上有米芾之子米友仁审定的赞跋,像高一尺三寸,站立姿势,神态潇洒自然,是很珍贵的绘画史资料,还珠洞内所刻的就是这一幅。象鼻山水月洞旁崖壁上有60多件摩崖石刻,也多数是宋刻。其中有陆游的诗札,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这三人都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桂林著名的石刻区还有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的龙隐洞和龙隐岩。这里岩壁石刻密布,有“壁无完石”之称,因而被命名为“桂海碑林”。两处合计唐代至清代的石刻21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和党籍碑》。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蔡京为相,将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反对新法的保守党人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列为奸党,由徽宗颁令全国刻石立碑。第二年彗星出现,徽宗认为不祥,又诏令全国毁碑。现存此碑是时隔93年以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由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重刻的。另一块名碑是《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王朝派狄青、余靖等平定僮族侬智高的史实。侬智高是11世纪40年代邕[yōng庸]州左右江流域侬氏大姓的首领,曾企图割据岭南,自称皇帝。他率军一直打到广州,沿途烧杀百姓,后被宋军击败,逃入大理国。桂海碑林中宋代名人的题诗题名也很多,如北宋诗人石曼卿的巨介题名石刻,黄庭坚所写的南朝文人延之所作《五君咏》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阳朔县在桂林东南,是桂林最美的地方。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水路,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山峰挺拔秀美,碧水围绕其间。从桂林乘舟南下,两岸树木葱茏,翠竹成林,群峰峭奇,山水相映,碧绿的田野上点缀着茅屋村庄。一路上不但山青水秀,还有深潭险滩,瀑布流泉等美景,组成长近百里的锦绣画卷。阳朔县北漓江中的画山、城南的榕荫古渡、月亮山等奇观,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宋代文化的书卷气比唐代浓厚。书院兴盛、遍布全国,更是一大特色。当时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嵩阳、应天府、白鹿洞、岳麓)至今犹存。其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因朱熹执教而影响最大。朱熹(公元1130—1200年),生在福建延平,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也是南宋最大的理学家。他对儒家的不少重要经典都作了注解,使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从而形成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朱熹也就成为最受尊崇的儒者先师。
  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朱熹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来此讲学,重修院宇,订立教规,并奏请皇帝赐匾额和御书,从此书院声名大振,成为南宋书院的典范。现在院内还有360多间古式建筑,主要有礼圣殿、御书阁、明伦堂、思贤台等,内藏唐代著名大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以及历代题记碑刻。
  岳麓书院
  北宋时就很有名。南宋孝宗时,这里请著名学者张栻[shì试]主持教事,朱熹从福建来长沙与张栻论学,在书院讲学。20多年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扩大书院规模,学生增多,当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朱熹讲学时,书院里挤得坐不下,盛极一时。宋理宗时,大事提倡朱熹的理学,追尊他为太师,追封信国公。下诏学宫祭祀朱熹,并赐岳麓书院匾额。现在的建筑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修,古朴典雅,犹可想见当时盛况。
  武夷山
  福建崇安县的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方圆60公里,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全山36峰,99岩,72洞,108景。主要名胜集中在九曲溪一带。游览九曲山水,乘竹筏从星村顺流而下,盘绕山中大约7.5公里,半天便可看尽两边的山峰。其中溪口的大王峰、二曲的玉女峰、五曲的天游峰,都是武夷山著名胜景。朱熹曾写过一首《九曲棹歌》,详尽描绘了沿九曲溪游览一路所见的风光。他对这里特别熟悉,因为他少年时就跟随武夷山的学者刘子翚[huī辉]读书。后来又以“提举”的职务,主管过大王峰下的冲佑万年宫,这是宋代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从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起,朱熹在五曲隐屏峰下的紫阳书院讲学达10年之久,学生众多,影响很大。现在尚有仁智堂、隐求室、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统称“紫阳书院旧址”。朱熹还研究过九曲溪两岸悬崖洞壁中的架壑船棺,这是古越族一个支族的葬具,外形像船。朱熹认为是少数民族部落遗存下来的。经本世纪70年代福建省博物馆的调查和考证,测定这些船棺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名人石刻布满峰壑崖壁,大多是宋明以来的名人学者、文官武将、羽客高僧留下的。
  大足石窟
  宋代佛教艺术虽不及唐代繁荣,但成就也很高。四川大足县的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一样,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足县境内有几万尊唐宋石雕像,以宋刻为最多。分布在20多处石刻区内。其中北山和宝顶两区是全县乃至全省的精华所在。北山的石刻又以佛湾为最集中,共264个龛窟,其中第136窟,名为“转轮经藏窟”,尤其著名。窟内正壁为佛,左右壁八尊菩萨外加力士和童子侍女,构成一大组群像,布局对称。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是此窟石雕艺术的精华。如数珠手观音上身稍稍向后侧转,眉梢嘴角流露出微微笑意,神情潇洒,妩媚多姿,俗称“媚态观音”。普贤菩萨骑在白象身上,面部丰满清秀,线条柔和,表情优雅安详,肌肤质感极强,衣纹褶叠纹路清晰,华冠佩饰精雕细刻,刀法锋利,见棱见角,转折处流畅自然。宝顶山是南宋时开凿的,工程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开始,延续了70多年,所以主要是宋代风格。内容大部分是佛教故事,颇有趣味,保存完整。如小佛湾的“地狱变相”,本是刻画地狱中的种种恐怖情景,但人物都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地方风俗,有东倒西歪六亲不认的醉汉,有手掀竹笼放养小鸡的农妇,有给孩子喂饭的母亲,也有蹲在雪地上饥寒交迫的受苦人,形象朴实健康,情趣也极浓厚,几乎看不出多少宗教的意图。其他佛经故事的雕刻组群中,也有不少生动的造型,如《放牛图》中将两个放牛娃依傍嬉笑的快活神情塑造得活灵活现。《六师谤佛图》中聚精会神吹筚篥[bìlì毕立]的少女也凿得微妙有神。总的说来,大足佛雕中的宋刻不如唐雕气魄宏伟,也没有唐雕的浑厚和力度。神佛形象更接近真人,而且大多秀丽精妙。由于普遍具有写实的倾向,质感比唐雕更强,表现也更细致繁复,更富生活气息。
  晋祠
  晋祠始创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这里因有晋水,后来改国号为晋,后人就用“晋”来名祠。晋祠在唐代已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大诗人李白曾写诗描绘过“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情景。后屡经修葺变迁,到北宋天圣年间曾大规模修建。祠内为叔虞之母邑姜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座大殿是晋祠的主建筑,元明两代虽有修补,但至今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结构。大殿四周是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这种样式和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所说“副阶周匝”的制度一致。大殿内空间较宽,斗拱用材大,出檐深远,侧脚升起显著,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木构建筑。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彩塑的风格与大足石雕类似,主像为圣母,其余是宦官、女官、侍女等。圣母凤冠霞披,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宋塑中的珍品。晋祠内“三绝”除了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以外,还有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葱郁。另有晋水源头难老泉,每秒流量1.8立方米,水温保持在17℃,长流不息。
  隆兴寺
  是一座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的著名古寺。它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初定名为隆兴寺。全寺占地约五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又较完整的佛寺建筑群,这里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摩尼殿是全寺遗存建筑的精华所在,建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形制极为特殊:平面方形,四面厚墙围绕,每边正中各出一间抱厦,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厦的屋顶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单调沉重的格局,使整体建筑造型形成雄伟沉稳的基本风格,同时又不失华丽轻巧之美。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大殿梁架结构稳定,檐下大量使用斜拱,斜拱后尾交叉成三角网架,与《营造法式》所写相符。隆兴寺内还有全国最高的铜佛像,在大悲阁里,高22米,下面还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佛像身材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腰部以下铸工尤精,显然是宋代艺术风格。铜像两侧40只手臂在清末已改为木制,只有在前胸合掌的双臂是铜质。像的基座上枋、壶[kǔn捆]门内和隔间柱上刻着伎乐、飞天、盘龙等各种纹饰图案,都是宋代雕刻,十分精美。大悲阁东南侧还有一块《龙藏寺碑》,是楷书中最著名的精品。碑文上刻着此寺始建的经过,书体工整方正,遒劲沉厚。书法家认为它集六朝书法之大成,是隋碑中的第一名碑,在南北朝到隋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七 辽金元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北宋和南宋的版图都较小,与它们并存的还有辽、金等国家。五代后期,契丹族建国,947年正式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女真族所建的金国所灭。不久蒙古兴起,1234年灭金,在大规模军事征服的过程中,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汗国。1271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辽金元时期,山西、河北一带作为政府的腹地和战争的大后方,留下了不少古迹。辽金盛行佛教,所以古迹中最多的是寺院佛塔。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大同的华严寺、善化寺、山西应县的佛宫寺木塔,至今保存完好,其木建结构极其精密牢固,可称建筑史上的奇观。
  独乐寺
  在天津蓟县城西门内,始建于唐代,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寺内主体建筑为山门和观音阁。山门的屋顶为五条脊四面坡,正脊两端鸱[chī吃]尾向内翘,不同于明清时向外翻转的龙尾,这是早期鸱尾的实证。在我国现存的同类式样的山门中,独乐寺的山门是建造最早的。观音阁外观为两层,中间有一暗层,实际上是三层。正中是空井,阁内供一尊高16米多的观音像。这座大阁建成以来,已有1000年的历史,经历过近30次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达到八级,震中就在蓟县县城附近,寺内房屋倒塌不少,唯有观音阁未受损伤,只是在二层灰泥墙上出现几条小缝。因为全阁的整体木构件采用了双层套筒式木构架,内外两圈柱框,中间用枋子联成整体,同时再加斜撑,这就使整个构架极其稳重牢固。此外,上下柱框之间还加了一层斗拱,各拱枋之间采用榫接法,地震时榫卯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抵消部分震动力。为防止震后整个构架变形,设计者又在长方形平面的空井上层加四根抹角的枋木,这就更增加了双层套筒的稳定性。
  佛宫寺木塔
  建筑原理和独乐寺观音阁类似。这座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俗称“应县木塔”。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八角形,九层,建在四米高的石砌台基上,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高层建筑。塔身采用双层套筒式木构架,极为牢固。建成200多年后,元顺帝时经历大地震七天,仍岿然不动,堪称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作。
  华严寺和善化寺
  在大同市内,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大型佛教寺院,寺内至今保存着辽金建筑遗构,在我国文化史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华严寺在辽代兼有辽皇室祖庙的作用。明中叶时分为上下二寺。上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金代遗构,下寺的主要建筑薄伽教藏殿是辽代遗构。全寺主要殿宇都面向东方,沿袭了契丹拜日、以东方为上的原始宗教信仰。薄伽教藏殿的建筑艺术向来为我国建筑史籍所称引,这是一座存放藏经的大殿。梁架举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著,出檐深远,斗拱变化很多,殿内外斗拱共有八种,有令拱、华拱、慢拱、瓜子拱、泥道拱等多种花样。殿内天花板上的装饰图样都是辽代通行的纹样。大殿内还排满了藏经的木柜,共38间,都做成双层檐楼阁式,名叫“重楼式壁藏”,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经橱,每间开板门两扇。上层是佛龛,龛内顶部和腰檐平座遮檐板上的彩绘图案都是辽代旧作。佛龛柱头的斗拱极其繁复,共有17种,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西壁当心间窗还有五间天宫楼阁,规格和壁藏相同。束腰华版上刻有30多种几何透心花纹。这些壁藏是国内仅见的辽代小木作,十分珍贵。殿内佛坛上布列着31尊辽代彩塑像,是辽塑中的精品。大雄宝殿始建于辽,现存大殿为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所建。殿内采用辽金建筑常见的减柱法,减少内柱12根,扩大前部空间,以便布列佛像。殿内布满壁画,面积之大,在国内罕见。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寺内大雄宝殿是辽代遗构,金代重修,其余都是金代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大雄宝殿坐落在善化寺后部三米高的台基上,斗拱承托外檐,梁枋梁架全部外露。当心间的金柱和老檐柱之间的藻井,由下而上层层叠收,周围施斗拱四层,形成钻尖式模型结构,雕制精湛,形制、手法与大殿梁架和斗拱相同,都是辽代原构。大殿正中佛坛塑像五尊以及莲花宝座上的各种雕塑均为辽代遗物。东西两侧塑24个天神,文武男女各不相同,体形丰伟,塑工尤精,是金代彩塑的上品。三圣殿的结构糅合宋辽建筑的特点,檐下左右次间各出60°斜拱,形如花朵怒放,在金代斜拱中是最为宏大壮丽的,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四根巨柱支撑殿顶,空间开阔。这座殿是金初的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除华严寺和善化寺外,五台山佛光寺中的文殊殿也是著名的金代建筑。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殿内空间面积很大,屋架前后两槽都使用了横跨三间的大内额(方柱形大木材),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屋檐下斗拱层层相迭,斜拱宽大,看上去就像怒放的花朵,这是辽金建筑的特征。这座大殿屋架结构特殊,在我国金代以前的古建筑中较罕见。殿内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和侍者塑像六尊,装饰富丽,也是金代原物。
  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和正定广惠寺华塔
  辽宁、河北地区遗存着不少辽金时期的佛塔。最常见的辽塔多为八角13层砖塔,实心,不能攀登。第一级塔身很高,八面都雕有佛龛、宝盖、飞天等,檐部有砖雕斗拱。这级塔身连塔基的高度几乎占全塔的一半。第二级以上才是密檐,塔顶上有宝瓶、刹杆、宝珠等。辽代五京地区遍布这种佛塔,其形制后来又为金代所继承,从而在中国建塔史上成为风格独特的辽、金古塔。
  辽、金古塔中砖雕艺术水平较高的有辽宁北镇县的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崇兴寺双塔始建于辽代,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双塔以崇兴寺为中心,东西对峙,形制相同,高40多米。塔座上雕有斗拱、曲水万字栏板和仰莲等,每个角都刻一个力士像,作出负重的样子。第一级塔身每面下部中央都刻有一个拱形佛龛,中间雕一尊坐佛,龛外两侧各有胁侍一人站立。塔上还有明万历时辽东总兵李成梁重修的小石碑。李成梁是明代名将,曾屡次击退鞑靼察哈尔部的侵扰。
  辽阳白塔在辽阳市白塔公园内,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形制与一般辽金古塔相同。唯十二层密檐间有多面铜镜。第一层雕刻的佛龛、胁侍、飞天都较精致。至今仍保存着初建时的风貌。
  此外河北正定县的广惠寺华塔,现存结构形制为金代风格。这座塔造型奇特,第一层塔身八个平面,各在四个正面再加扁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套室和塔身各面都有圆拱形洞门。第二层八面每面三间,当中是门,两边有假方格窗棂和长方尖形佛龛,下有平座。第三层以上塔身骤然缩小,呈圆锥形,按八面八角的垂线雕有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塔身各层还雕刻着许多仙人、仙兽,亭台楼阁,构图复杂,雕工精细。
  芦沟桥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到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明清时对石桥又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桥共11孔,全长266.5米,宽7.5米。桥墩为船形,分水尖上装着三角铁柱,可以击破河水化冻时撞击桥墩的冰块,人称“斩龙剑”。桥上两侧石雕护栏的望柱共281根,柱头刻大小石狮,千姿百态。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容狮子很多。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察,桥上共有大小狮子485个。桥东头坐的两只大石狮,身长1.73米,重三吨,身上爬着的许多小狮子,只有20厘米大小。桥西头是两只石象,用头顶着最后的石栏杆,造型十分有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来到中国,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古时芦沟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两岸有很多旅舍驿馆,行人清晨起来,天色初曙,尚见疏星晓月,所以“芦沟晓月”成为一大名胜,并被乾隆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由以上名胜可以看出,辽金时期的建筑工艺和科学水平已相当发达。元代统一中国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科技进步很快,尤其是天文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古观星台
  在今河南嵩山之南告成镇,建于元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古人用圭表测量日影。圭就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竿,叫做表。季节不同,表影的长短不同。冬至时表影最长,夏至时表影最短。根据这一变化,古人便可计算一年的时日变化。由于太阳底下的阴影越近边缘越淡,很难确切地把握影子的终点。元代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便对旧式圭表作了重大改进,使阴影边缘清楚,以便准确地测量影长。告成镇的古观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挥建造的砖石结构的新式圭表。台身像一只倒扣的斗,两边有砖石所砌的阶梯通到台顶。台顶用水磨砖铺地,北面墙壁正中有一个与地面垂直的表槽。表下端的石圭由36块青石圭面构成,总长31.19米。石圭上面水平程度极好,方位与当地子午线相合。除了测影计时以外,这里还有观星的功用,但仪器今已不存。建造了这处观象台后,郭守敬还在全国建立了27处观测点。他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所测定的一个回归年,比现在所测定的只差26秒,与至今仍通用于许多国家的格里高利历一致,而比格里高利历早300年。
  元代是海外交通、中外贸易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福建的泉州当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与泉州往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马可·波罗游记》对泉州港口的繁荣景象有过生动的描写。书中提到,在当时来往于波斯湾、中国海之间的船只中,中国船最大,多数是广州和泉州所造。泉州所统有的海船计有15000多艘。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来到泉州,将这里誉为“世界唯一之大港”。当时指示航行的灯塔——六胜塔,至今仍在晋江县完整地保存着。塔高31米,八角五层,上刻莲花、金刚、力士等浮雕,雄伟壮观。
  泉州清净寺
  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印度教等外国宗教都随之传入内地。现泉州市内的清净寺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据寺内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载,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300年后到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青白花岗石砌筑的三重大门,都是圆形穹顶尖拱形,典型的伊斯兰教清真寺风格。寺内有奉天坛,附设讲经坛。坛内大小壁龛及南墙外壁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至今完好。这座清真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泉州开元寺
  中外文化融合的迹象甚至反映到了佛教寺院中。泉州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原建于唐武则天时,唐玄宗以开元的年号为此寺命名。五代到宋时,寺旁设支院120所,元代并为一寺。现占地50亩。寺内建筑规模宏大,有许多茂密的古榕树。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大殿柱头铺仰莲护斗上挑出一拱,上面附刻带翅膀的飞天乐伎24尊,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上面刻着古埃及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婆罗门教的神话,都是元代遗物。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这些建筑反映了元代泉州在开放的全盛时期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戏曲和壁画。“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遗产之一。金元的戏曲称“杂剧”,在山西、河北一带十分兴盛。现在山西临汾、新绛、洪洞等地还保存着元代的戏台。从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发掘的董氏砖雕墓中,还发现了墓壁中砌着的小戏台。砌法是在墓内正屋檐上砌一平座,下用两根小柱支撑。平座上有两根小八角柱,托着一根大枋,枋上有柱头补间等斗拱,托着一个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屋顶,屋顶上还有带兽头的装饰。台上有五个砖雕的演员,分别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生动活泼。墓主人董海、董明先后在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和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埋葬。因此这个小戏台所再现的是金代戏剧的表演艺术。此外山西洪洞县东北霍泉的源头,有一座水神庙,山门上就筑有舞台,主殿称“明应王殿”,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殿内四壁布满壁画,南壁东侧画的是戏剧演出场面,作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共绘有演员和场面人员11人,四女七男,演员行当俱全,化妆、服装、道具、布景、乐器、幕布、舞台等,都画得很仔细,色彩纯朴浑厚,人物传神。画技既佳,又反映了元杂剧兴盛时期的情景,在我国戏剧史上有重要价值。
  永乐宫壁画
  元代壁画在山西古寺庙中保存下来的很多,最著名的则是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原来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据记载,这里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乡人为他建“吕公祠”,金代扩充成道观。后被火烧毁。元代推崇道教,又把观升级为宫。永乐宫与宫内壁画的施工共用了110多年的时间。解放后为修三门峡水利工程,又用七年时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芮城县北的龙泉村复原保存。永乐宫内主体建筑共五座,除宫门为清代所建外,其他均为元建。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都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主殿三清殿内的壁画就是著名的《朝元仙杖图》,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计403.3平方米,像一条彩带环绕整个大殿,而全殿只是这一幅画,绘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是洛阳马君祥父子等人。图中描绘的是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情景。中心是八个主神,帝后装束,四周围绕着290多个值日神,分四层排列。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使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整个画面色彩单纯明朗,以石青石绿为主,衣冠宝盖大量运用沥粉贴金,总体色调既灿烂又沉厚。总之,这幅图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纯阳殿内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画的是吕洞宾一生的故事,共52幅,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每个故事间用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色隔连。画上有大官、商人、平民、农夫、乞丐、学士等各色人物,亭台楼阁、酒肆茶馆、园林别墅等各种环境,展示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风貌。重阳殿里也是用49幅连环画,表现元代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的神话传说。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
  八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元蒙统治中国不久,便于公元1368年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来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后期,东北的建州女真兴起,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清,随后大举入关,于公元1644年进占北京,定北京为清朝首都。接着又统一了新疆、西藏、西南苗疆和蒙古,建立了一个空前盛大的王朝,形成了幅员广阔、国势强大、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是皇家建筑保存最多的地方。北京在金代定为中都,已建起规模齐整的皇城和宫城,后被蒙古军烧毁。忽必烈放弃中都城旧址,以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大都城。皇城围绕琼华岛和周围湖泊,宫城称为大内,也就是现在紫禁城的前身。全城建筑整齐划一,街道像棋盘一样规则。元朝灭亡后,明军为了消除元朝的“王气”,将元大内宫城全部拆毁,现在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了解当时宫殿的形制。明代朱棣(即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重建皇城和紫禁城,基本上沿用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城外加修了护城河。在北宫门正北方堆起一座土山,称为万岁山,又叫煤山(清初改为景山),目的是镇压元朝的王气。同时,还仿照南京城的规制,在紫禁城南午门两侧修建了太庙和社稷坛这两组对称的建筑群。太庙是皇室的祖庙,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此外,还在太液池南边开凿了南海,在皇城正门承天门外开辟出一个完整的T字形广场,名叫天街(即今天安门广场),外建宫墙。这样,皇城的规模就大体上形成了。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又以皇城为核心,改建了北京大城。在城南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在城北建地坛,城东城西建日坛、月坛,这种对称的布局更突出了皇城的中心位置。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把明朝所建的宫殿、城池都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陆续增修、扩建,但未作大规模改动。清王室在北京的建设主要是增建了许多王府,并在西郊大造园林,在海淀西北形成了20多里的皇家园林区。著名的“三山五园”,即指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这些园林汇集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粹,尤其是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鸦片战争时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山五园惨遭破坏,慈禧太后又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成颐和园。因此北京作为闻名世界的古都,现存的名胜古迹,主要是明清两代的遗迹。
  皇城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天安门、紫禁城和三海。
  天安门
  明清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门,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坊,后屡建屡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并改名为天安门,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天安门在明清两代用处很多。每个新皇帝即位或册立皇后时,要在城楼上向人民宣读诏书。每当皇帝出征时,要在这里祭路,如果送大将军出征,便在这里送行并祭旗。皇帝出去举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从天安门出入。皇帝的父母进宫,皇帝迎娶皇后,也从天安门进入,但任何人的丧礼(包括皇帝在内)都不许从天安门出入,连空棺材也不能从这里抬进去。每年八月,皇帝诏令有关官员对全国各省的死罪囚犯进行最后的判决,叫做“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行审处,叫做“朝审”。“秋审”和“朝审”也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举人的考试,叫做“殿试”。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金殿传胪[lú卢]”。天安门城楼下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与太庙和社稷坛前的两座合起来共七座,称为外金水桥。正中的一座桥身较宽,从前只有皇帝可以走,叫做“御路桥”。金水桥边还有两对华表,每个重四万斤,上面是个承露盘,盘上的怪兽叫做犼[hǒu吼],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蹲在华表上是为了注视帝王外出的行为,提醒他们快回来料理国事。所以华表也称为望柱。
  紫禁城
  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紫禁城的布局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后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之间有广场分开。此外,在内廷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俗称“外东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宫。西面有皇太后、皇太妃的住处。内廷中另有花园三座,供帝后游玩。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明清时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正门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入宫时可走一次。进士前三名在殿试放榜后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时文武官员从东偏门出入,王公国戚从西偏门出入。每年入冬第二个月的十日,皇帝在午门举行颁布历书的典礼。每当军队凯旋时,皇帝要挑选日子在午门举行受俘礼。每年正月十五,午门还要悬灯,赐宴百官,皇帝亲临观灯,与大臣作诗。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禁城之内从不斩人,午门之外并非刑场。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触怒皇帝,常要受廷杖(打屁股),受刑地点就在午门外御路东侧,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罚。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宫城中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胪、赐宴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在这里阅览奏章和祭文。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仪式时,要先到这里来看种子、农具和祝辞。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家谱(即玉牒),皇帝阅视时,也在中和殿举行仪式。中和殿后是保和殿。皇帝册立皇后太子时,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之前,先在这里穿礼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请满朝大臣。
  内廷前殿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三张,共27张床,皇帝可以随意换床睡觉,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都是在乾清宫发生的。清朝顺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宫住。雍正帝搬到养心殿以后,乾清宫就成了内廷举行典礼、接见官员的地方。乾清宫正屋内挂有一块“正大光明”匾,匾后是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开册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个儿子,两次废立皇太子,矛盾很大。雍正继位后就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办法,事先秘密写好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带在皇帝身边,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等皇帝死后,由大臣们开启储匣,宣布御书指定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储的。
  养心殿原是康熙的书斋,雍正搬到这里后,清代诸帝都把这里当作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最西的一间,因乾隆帝将所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ún寻]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这里,所以命名为三希堂。养心殿的东暖阁是皇帝寝宫。同治、光绪时,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辛亥革命发生后,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内廷西六宫中的储秀宫,曾是慈禧的住处。它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布置陈设极其奢侈豪华。慈禧在体和殿吃饭,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每顿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多人侍候。面前摆三张描金大方桌,平时喜欢吃的放在前面,慈禧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的。
  外东路的太上皇宫,是乾隆准备在当满60年皇帝以后退休养老的地方,所以宫殿的名称都是希望长寿,得遂心愿的意思,如乐寿堂、遂初堂、符望阁、颐和轩等。宁寿宫旁还有一个占地5920平方米的花园。慈禧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后由储秀宫搬到乐寿堂来住。现在乐寿堂已被辟为珍宝馆,其中金发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宝。外东路还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绪的宠妃,13岁时与姐姐同选入宫,美丽聪慧,很得光绪欢心,但被慈禧厌弃。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她打入冷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临走前命人将珍妃推下井去。这年珍妃才25岁。
  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楼,多角、多檐、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楼的轮廓具有玲珑绚丽、参差错落之美,同时又显得端庄雄伟、气势不凡。角楼坐落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对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前五篇文章

中国的名胜古迹(3)

浪丐心泪──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自传

佛教东来与白马寺建制考——中国佛教建筑史话之一

济南郊外历代石窟及摩崖造像

炳灵寺石窟概述

 

后五篇文章

中国的名胜古迹(1)

敦煌心史序说

佛窟与艺术

道流西域 名被东国——鸠摩罗什

试论维摩经变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