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魏松峤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两千年来,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本文试从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来探讨最初佛教徒选址五台山的原因,以及后来五台山佛教蓬勃发展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自然环境;灵鹫山;文殊
  传说自东汉永平十一年(68)兴建第一座佛寺以来,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延续了近两千年,战乱、变革均没能影响这里香火的传承。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还是全世界的文殊信仰中心。在晋北并不富裕的山区里,为何能出现如此灿烂的佛教文化?究其原因,除了历代佛教徒的苦心经营外,还与五台山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有着很大关系。
  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山的地形十分相似,又地处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交界,交通便利,其清凉的气候、奇特的地形更吸引了八方来客。可以说,是五台山的自然环境留住了最初来此云游的僧人,也是这里的一草一木留住了历代来此朝圣者的心。
  一、中国的“灵鹫山”
  众所周知,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始于东汉,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见五台山地形与印度灵鹫山很相似,便在此兴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到北魏孝文帝时再次扩建大孚灵鹫;寺,同时还兴建了清凉寺、佛光寺等。
  追根溯源,印度灵鹫山就在王舍城附近。按佛经记载,王舍城是佛陀时期恒河以南强盛的摩揭陀国的首都,佛陀一生在此讲经说法十多个雨季之久,留下许多佛陀活动的遗迹。岁月的变迁并没有消磨掉佛陀的光辉,如今的王舍城虽然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但灵鹫山仍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现存的王舍城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拉吉尔镇以南约4公里处,距离西北的巴特那约100公里,距离西南著名的佛教圣地菩提伽耶约90公里(如图1)。旧城为频婆娑罗王所建,新城为频婆娑罗之子阿阁世王所建。
  旧王舍城四周群山环抱,有稗婆罗跋恕山、萨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罗求呵山、勒那山、萨簸恕困直迦钵婆罗山等五座山峰,其中的东峰就是著名的灵鹫山(如图2)。通过卫星图片可以很明显得看出,旧王舍城周围的山峰与五台山地形(如图3)非常相似,仅仅只是调转了180。五座山峰与五个台顶布局相当,都成马蹄状,旧王舍城和菩萨顶各自在“马蹄”的中央,虽然王舍城中没有像清水河那样的河流穿过,但城附近的恒河支流与五台山周围的滹沱河遥相呼应。当然,印度恒河平原上的灵鹫山只是小山丘,无法在尺度上和号称“华北屋脊”的五台山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佛教徒将五台山当作是中国的灵鹫山。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经历·厂长途跋涉来到五台山的摄摩腾、竺法兰等人,见到如此类似于印度灵鹫山的地形一定激动不已。在那样古老的年代里,这样的巧合必然在虔诚的僧侣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认定五台山与佛祖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寺院大孚灵鹫寺便应运而生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逐渐壮大,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期间的佛教发展非常迅速。在佛教建筑中,石窟象征地下,而山顶的寺院则象征天堂。五台山距离平城不远,又因与灵鹫山相似的地形而深得佛教徒青睐。所以,在大规模开凿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同日寸,孝文帝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五台山兴建寺院,使五台山很快成为了中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中心,为后来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奠定了基础。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寺院的发展除了依据佛经的说法外,最根本的还是靠世俗社会的支持,因此与世俗对于佛教圣地的崇奉尤为重要。既不能太远离城市,高不可攀,也不能太贴近民间,失去了神秘感——五台山正处于这么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利于佛教的传播和教化。
  五台山北面为内蒙古草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擅长山地,所以很少来袭扰。其东面为连绵太行山,虽然导致五台山地区交通不太通畅,却也防止了人类文明对这片佛国净土的过度开发。其西面有吕梁山挡住了黄土高原的风沙,当东行的人们刚刚逃离了酷热,风尘仆仆的来到五台山,自然会被这里宜人的气候所吸引。其南面则是汾河盆地,虽不十分富饶,却也物产丰富,再以南就是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汾河盆地正好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既阻止了几个古都繁华的商业影响五台山的清净,同时也为五台山作为朝觐的圣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密切的联系。藏传佛教大规模进入汉地始于元代,蒙古人要统治汉人不仅要用武力,更要用文化。所以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蒙古人信奉的藏传佛教都随着元朝大军的南下而传人中原。从蒙古大草原南下,第一站便是五台山,尤其这里本来就是汉传佛教的圣地,很自然的,藏传佛教很快就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五台山生根发芽,甚至有不少青庙都被迫改为黄庙。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其特有的高山草甸和冰缘地貌及气候在华北平原并不多见,却与青藏高原十分相似,这也成为了藏传佛教在华北传播的一个自然基础。虽然蒙古人的统治并不长久,但战乱之后藏传佛教仍然在五台山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国内唯一一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的圣地。
  此外,五台山的文殊信仰相对于佛教其他宗派而言更加形而上,当佛教摆脱了下层迷信后,其上层哲学就具有了更广阔的适应空间。所以尽管东亚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说、神话,注重佛教义理的华严宗、天台宗等仍然被许多国家、民族的人们所接受,对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台山作为中国华严宗的圣地,又位于佛教剑匕线东传的重要转折点,也被推广到东亚各地。无怪乎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五台山”、“清凉寺”、“华严寺”等[1]。
  由此看来,五台山不仅是佛教中心,还是联结蒙汉藏等民族、以及周边东亚邻国的精神纽带。而且五台山大致处于中国几大古都的地理位置中心,距京城不远,所以历代帝王都会来此朝台,既是祈求风调雨/顷,也以此加强国家团结、亲近东亚邻国。
  五台山就这么与世俗文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近两千年,朝代更替、沧海桑田都没能动摇其根基。地处中原却能够巧妙的避开战火,同时又包容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都无法相比的。
  三、人文与自然“天人合一”
  五台山自唐龙朔二年(662)被正式确立为文殊道场,更为其扬名海内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代高僧均引经据典来证实五台山确为文殊菩萨的住处,这也是众多菩萨中唯一有佛经记载的道场。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称:“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项,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在中国的佛教徒看来这段经文有着特殊意义: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亦名五顶山,于是很自然就把五台山联想为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华严四祖澄观法师将密宗中文殊的五髻童子形象与五台山五个台顶合而为一,并广为传播,不仅使文殊菩萨的形象被各宗派广泛接受,同时还使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被普遍认同。
  按照现代地质学的观点,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是早第三纪(距今6500~6000万年)形成并残留下来的古夷平面——地壳在长期构造稳定的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和地质作用对地表进行剥蚀与堆积形成的近平坦地面被抬升后残留在山坡或山顶。这五个台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反应了华北地区地壳由稳定到活动的转变过程,其中的北台顶更是地质历史时期 “北台期”的命名地。这样说来,五个台顶以及五台山与佛教传说自然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所有理论所共同追求的思想,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还是老庄追求的理想世界,都是尽可能的将神话传说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佛教在中国扎根发展,同样也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殊菩萨主“智慧”——在佛经中这是一个非常形而上的概念,要让普通百姓接受很困难。因此将文殊菩萨的五髻与五个台顶联系起来,正是顺应了广大底层民众对信仰确定性的需求。
  如今各佛教宗派的雕塑或绘画中文殊菩萨形象都是形如童子,顶结五髻,这实是源于密宗。按照密宗的教义,大日如来的妙体为“六大”:其中“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等属胎藏界,表“色法”,表物质现象,对应有五智;“识大”属金刚界,表“心法”,表“智”,表精神现象,则是其他“五大”的集合。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那么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文殊自身就代表了“识大”,而他所集合的五智则由顶髻来表示。[2]五个台顶就是五个顶髻的化身,台顶平坦的古夷平面就是文殊菩萨说法的讲坛,东台表大圆镜智,西台表妙观察智,南台表平等性智,北台表成所作智,中台表法界体性智。自隋开皇元年(581)五顶各建一寺以来,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就在五台山确立起来。
  四、清凉胜境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地理地貌外,五台山清凉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植被也吸引了众多佛教徒,使五台山成为清修的好地方。
  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记载:“东北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住其中,而演说法。”其实这一说法很模糊,佛教追求无欲无求,自然需要一个清心寡欲的环境,因此,“清凉山”可能是一个虚指。但五台山作为华北屋脊,最高海拔达3100米,比周围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都要凉爽许多,长途跋涉的僧人突然来到如此清凉的地方,很容易就把五台山当成一直向往的“清凉山”。于是,在五台山正式成为文殊道场后,自然而然也拥有了一个别名——“清凉山”。
  五台山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但气温差异较大。五台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由于平均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接近4~C。五台山山顶属于高寒气候,山顶年平均气温约-4.22~C,极端最低气温为-44.8~C。每年12月到次年1月—厂旬是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在-30--40~C,冬季长达9个月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6.5~C(最低为5.2~C),8月份最高气温只有29.8~2。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夏季季风水汽的影响,五台山区内降雨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达600-700毫米,是太行山区气温最低、降水量最高、湿度和风力最大的地区。
  五座台顶高亢夷平,北台最高,海拔3100米,滹沱河坪上村最低,海拔624米,相对高差2476米。五台山千岩万壑,草木繁多,有的沟壑和山峦人迹罕至。五台山复杂的地形、巨大的地貌高差、多变的气候和多样性土壤等自然地理生态条件,为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五台山植被垂直带谱系比较完整,由低到高依次为农耕带、灌丛草原带、落叶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等,[3]这在北台、东台等地表现非常明显。与中国同纬度地区相比,五台山的植被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完整。
  五台山还是中国东部垂直冰缘带发育最好的山地之一,在强烈的冻融侵蚀作用下,发育了15种冰缘地貌。在华北这样的地貌是十分罕见的,古代佛教徒在不明其成因的情况下,只好联想到传说中的护法天龙,并取名为“龙翻石”(石海)、“龙池”(热融湖塘)等。
  五台山地处黄土高原,山脉高峻,自然环境清静幽雅,气候清凉,非常适合建庙修行。这里的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具有“天人合——”理念的中外罕见的古·建筑群。正是这种秀丽宜人的环境养育了无数高僧,对五台山和中国的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五台山因为其迥异于华北其他地方的特殊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而吸引了各方佛教徒。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山类似的地形奠定了其基础,与文殊菩萨“天人合一”的结合确立了其地位,与世俗文明若即若离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其发展和传播,而在黄土高原罕见的古夷平面、冰缘地貌、高LU草甸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各种自然因素结合起来,为五台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僧侣的努力以及历代帝王的扶持,才共同创造了五台山辉煌的佛教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原良辨.日本与五台山佛教.见:崔正森主编.文殊智慧之光[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陈扬炯.文殊菩萨[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1)
  [3]崔海亭.五台山自然遗产的价值IJ].五台山研究,2003.(1)

 
 
 
前五篇文章

从宝宁寺水陆画谈明代“三教合一”的问题

五台山旅游开发向题探析

西部佛塔(下篇)

西部佛塔(上篇)

西藏阿里古格壁画艺术

 

后五篇文章

千年古刹唐慈恩塔院

莫高窟藏经洞的历史荣辱

水墨禅境

浅谈末法时期的佛法修持

论解脱与道德——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