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寺庙庵观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寺庙庵观考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张佐
  中国现存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有很多是寺、庙、庵、观。但什么是寺?什么是庙?什么是庵?什么又是观呢?很多人都因为不太清楚,而混为一谈。俗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反映了这种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情况。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礼仪的机构,大理寺为中央的审判机关。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电影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庵”,原指圆形小草屋,如《齐书》中就有“结草为庵”之说。在古代,文人的书斋也称为“庵”,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斋名叫“米老庵”,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书斋称为“老学庵”。魏晋以后,建造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为佛教女弟子出行佛事所用的建筑名称。
  “观”(音guàn),本来指台观,即宫廷大门外两旁的华丽高大的建筑,与“阙”意同。《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在古代,懂天文的职官常在这样的高台上观察星象。史载汉武帝在长安造“飞廉桂观”,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之风日盛。传说最早住进皇家台观的道士是汉元帝时的汪仲都,他因治好元帝的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为感激皇恩,便把道教建筑称为“观”。如北京的“白云观”,苏州的“玄妙观”,昆明的“真庆观”都是道教名观。道教建筑除“观”之外,还有“宫”等,如成都的“青羊宫”,昆明金殿的“太和宫”。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中国人主张“和为贵”,各种宗教之间常能和平共处;由于很多中国人并没有专一的宗教信仰,既会到佛寺拜佛,也会去道观求神,还会上庙宇祭祀。故有的宗教场所为吸引旺盛的香火,既供奉孔子、老子,又供奉释迦牟尼;既有佛教、道教建筑,又有庙宇;既有和尚又有道士,甚至还有尼姑,这就有点寺、庙、庵、观不分了。当然,这毕竟是一些个别的现象。

 
 
 
前五篇文章

感恩寺——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又一完美典范

消失的古寺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前言

宗教心理学溯源

庄严古刹普济有情——记五台山金阁寺住持广济法师

 

后五篇文章

石涛的自画像和石涛的哥哥

名寺得主,古刹重光--江苏泰州光孝律寺复兴的艰辛历程

清代壁画

丽江壁画故事

丽江壁画风格与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