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西安仙游寺纪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西安仙游寺纪事
  王亚荣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荫暮。”1991年春节刚过,为了准备与日本文部省“国际学术研究”《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路线的实际调查》课题进行合作,我与同所的张应超君涉过冰冷刺骨的黑河,初次来到了仙游古寺。天寒地冻,一路步行,便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卢纶的这首《过仙游寺》。但翻过金盆湾,却发现了一处“净土世界”,顿觉精神一振,旅尘尽浣。
  仙游寺处于一个东西稍长、南北较短的谷地中,是黑河水出终南山时冲出的一道湾。时间已是下午,斜阳西照,南面列岫崔嵬,森壁争霞,东面麦苗青青,深谷蓄翠,西面在阳光的逼射下,黑河水清光潋滟,闪烁不定。而以法王塔为中心的仙游寺,出檐挑角,掩映错落,竟笼罩在一片金色中!静谧,庄严,与山外的喧嚣、寒冷回然不同,使人生出一种神圣的温暖的感觉。
  我们考察的重点,便是这座并不为很多人了解的法王塔。
  考古界的朋友认为这是一座唐塔,说是有“手印砖”为证!但我坚定地认为这是隋塔。当然,我们争论的出发点不同,考古界的朋友关心的是那砖是什么时候造的,我关心的是那砖缝间记载的历史故事。
  实际上,这座塔是隋文帝诏令建造而又经过唐代重修的。关于隋文帝杨坚,由于他代周自立是“以下犯上”,而且不悦诗书,所以传统的史家对他有一种文化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他的江山也不是打来的,后代喜欢英雄的老百姓对他也所知不多,甚至他的儿子杨广的知名度也要远远超过他。原因是杨坚针对北周末年“刑政苛酷,群心崩骇”(《隋书》卷一)的局面,大崇惠政,躬履节俭。与以前的多数帝王都不一样,他是以佛法的宽容精神为旗帜而收揽天下人心的。杨坚一反北周灭佛的政策,大兴佛教。结果不足十年,民众归心,天下大治,户口滋盛,仓库盈积,结束了三百年来的割据战乱,全国复归一统,为盛唐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隋文帝如何以佛法的精神治理国家?这座法王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站在塔下,仰望着被斜阳直射而发出耀眼光芒的塔身,透过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浸蚀而斑斑驳驳的砖缝,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幢幡缤纷眩目浮空的场面,听到了那梵呗赞响钟鼓訇然的声音。隋文帝大兴佛教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仁寿年间(601—604)分三次在全国一百一十余州普建舍利塔。仙游寺的这座塔即其中之一。而且,据《广弘明集》所载,是第一批30座塔中的第一座。
  文帝在未即位前,有天竺沙门赠送了一包舍利子,云“大觉遗身”。即位后,曾与昙迁禅师数之,竞未能数清。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文帝诞辰,下《隋国立舍利塔诏》,令从京城分送舍利,于雍、岐、泾、同、华、蒲、并、定、相、郑、嵩、亳、汝、泰、青、牟、随、襄、杨、蒋、吴、苏、衡、桂、番、交、益、廓、瓜、虢等30州各立一塔供养。《诏书》中说:“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登善因,同登妙果。”请高僧大经30人各率侍者、官吏,并赍熏陆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于各州起塔。起塔之时,任人布施,但钱只限止10文以下。若不够,可役用正丁,取用库物。限十月十五日午时,30州舍利同时置于石函内入塔。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息军机、停常务7日,专门办理建舍利塔之事。
  我望着塔在出神,在想象着当年的热闹场面,好象能看到那位从京城来的童真法师正庄严无比地将舍利放入石函内。
  童真法师的名气很大。他俗姓李,是隋国昭玄统(监佛教事务的僧官)昙延法师的高足弟子,通明三藏,尤善《涅〗搬》。童真曾奉命入大兴善寺国立译场 那崛多大师译经。4年后,奉诏为涅〗搬众主,教授后学。仁寿初年普建舍利塔,童真法师就是那被挑选往30州分送舍利的30位高僧之一,奉命送舍利于雍州仙游寺。那是在十月初,童真法师一行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那一枚珍贵无比的舍利放在金瓶中,最后方被金瓶又放在琉璃瓶中,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石函,置于塔下。奇怪的是,舍利入塔时,竟然阴云四散,朗日垂照,使得满山遍野的善男信女欢呼不已………
  我正沉浸在彼时此地的情景中,同行的张君催促快走,趁天色未晚还要赶车。于是,在其它地方又匆匆看了一下,便离开了仙游寺。
  此后,我还去过两次。一次比一次心情沉重,就象给老朋友送行。因为,眼前的这座仙游寺将不复存在!为了要解决西安数百万人口的饮水问题,经专家考察了水质、流量和地理位置与地质结构,在终南山寻寻觅觅,发现只有仙游寺这块地方最合适修建成为供水枢纽工程!
  对了解佛教和理解佛教的人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佛陀不也曾舍身饲虎么!让出这块风水宝地以造福于百姓,这不正是对大乘佛教菩萨精神最实际的诠释么?何况,政府已经允诺在数公里以外另寻佳地重建仙游寺、再造法王塔。
  但作为一方名胜来说,重建后的仙游寺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人们的脑海里一片空白。随着水库的修建,人们印象里的仙游寺却好象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马融石室、玉女洞、仙桥古浪、龙潭虎穴、九岭叠翠、狮山象岭、日落晚照……都将不复存在。还有那许多佳话和故事,更不知道会勾起多少人的追忆。我敢肯定,仅一首《长恨歌》便会使许多人心驰神往。
  仙游寺位于西安东面约70公里的周至县,地处黑河出终南山的山口,形势绝佳。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在此飞升。隋开皇十八年(598)立为行宫仙游宫。后变为寺,仍因其名。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为铥稨县尉,与好友王质夫相携共游仙游寺,感玄宗与杨贵妃之事,在此慨然命笔:“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成百二十句之《长恨歌》,千古绝唱。之后,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在岑参的《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中,仙游寺的山光水色如在眼前:“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声。”“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文人士子和骚人墨客多喜这里清幽脱俗,常来仙游寺游览休息,相与酬唱,递作笙簧。可是,这一切的痕迹都将被水库淹没了,变为一片汪洋。
  佛家讲因果,舍利的入土与出土恐怕是注定的吧。由于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出土,曾有某某寺和某某寺的和尚来找我,云先生如何如何,光恭维一番,然后说出了来意,希望能帮助他们寻找寺里过去的塔址,然后重建云云。我笑而不答,以不敏谢之。我不敢说找不到。但这是犯因果的事情,该出世的时候就会出世。如果我带着人去把它挖出来,总觉得有违天意。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出土是因为塔倒塌了,所以自然而出。仙游寺舍利的出土是因为要建水库,目的是解决数百万人的饮水问题。机缘成熟,该出土了。这也和当初入土时的《诏求》中“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的初衷是一致的。
  公元1998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一。经过考古专家小心翼翼的剥离处理,这天的17时17分,距离此刻1396年零10个半月前 藏的舍利子终于再一次重见天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作了现场报道,消息似春风被野,顿时传遍了海内外。
  下面是这次法王塔地宫出土的舍利和供养器物:
  舍利子 十枚,晶莹光洁,状如米粒。质如玉,颜色灰黄,贮于一琉璃瓶内。
  琉璃瓶 大瓶身,细颈口。通高约4 6cm,瓶口内径约0 8cm,外径1 3cm,瓶身2 6cm。通体晶莹剔透,荧光闪闪,被丝织的包裹。此比织物因年代久远,已难以分离,估计应为“九重锦袱”。锦袱包着琉璃瓶,置于一精美的鎏金铜棺内。
  鎏金铜棺 底座内镂空孔洞工艺,长约11cm,宽5 4cm。棺身为覆瓦状,盖长约12cm。棺身前高约8 2cm,后高约6cm。稍作擦拭,即露出金色光彩。铜棺也是以锦袱包裹,三道丝绳捆扎,置于一石函内。
  石函 方形,边长约0 7m。四面雕满线刻画,为10位乐舞伎捧乐器演奏舞蹈状。乐器有笛、笙、竽、琵琶等,衣带飘飘,颇具神韵。石函上正中置一熏香炉。
  熏香炉 棕褐色,圈足带盖,质地是黑釉陶瓷。盖可揭开,当年的熏香灰赫然在目。
  石碑 在石函的左侧。青石质,方形,边长约50cm,厚约10cm,边缘也雕刻有精细的线刻画。正面镌刻着隋代的《舍利塔下铭》:“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丁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雍州铥稨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云云。阴面镌刻着唐代《仙游寺舍利塔铭》,叙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重出舍利,修葺灵塔的简单经过。铭文记载:“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下。”
  对照隋代瘗藏的有关记载,这次的出土有些地方不一致。如:隋代藏有一枚舍利,这次出土的有十枚。隋代的舍利以金瓶、琉璃瓶、石函次第相盛,这次未见金瓶,却多了鎏金铜棺。盖因唐玄宗时寺僧因修塔而重新取出,时隔9年后方再次瘗埋。至于隋代仁寿舍利塔下都有的神尼智仙的像,这次没有发现。原因很简单,那像是画的。一则法王塔滨临黑河,地下潮湿,二则唐代又重新开启过,所以画像不可能保存下来。
  我想起了《法句经》上的几句话:“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章。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在人们的记忆里,仙游寺和法王塔都仍将存在下去。再者,听说拆迁后的仙游寺将建在地势较高处。舍利的出土,水库的建设,寺塔的重修,这一切都意味着仙游古寺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了。

 
 
 
前五篇文章

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西夏的佛塔壁画艺术研究

西夏地面古代建筑中的石刻塔

西夏石刻中的摩崖造像研究

 

后五篇文章

五台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石窟艺术中的“经变”

弥勒历史

弥勒佛塔与中塔寺

论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