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果藏>>

  萧统编译《金刚经》

  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502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生性聪睿,三岁开始读《孝经》、《论语》,五岁就遍读五经,而且都能背诵,可见他的天份极高。九岁时,他就在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完以后,又亲自在宫里举行“释奠礼”。十二岁学判案。十五岁加冠礼后,每遇游宴,赋诗立就。成年后,他即随父王省理万机。

  萧统不仅在早年就显示出文学和政冶才华,而且性宽和,能容众,喜怒不形于色。他在生活上也和当时贵族的侈糜风尚大相异趣、不露声色,寄情山水,还在宫中设立学馆,广招贤士。对所引纳的才学之士,如大文学家刘勰等入,则赏爱无倦。又如庾信也常常和他泛舟后池。萧统或与他们讨论典籍,或与他们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当时,萧统宫中的藏书多达三万卷,名才俱集,其盛况是魏晋以来所没有的。

  萧统著述繁富,有文集二十卷,可惜均已散佚。他编纂的《文选》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诗文选集,书中选取了秦汉至梁的诗文七百多篇。由于选集质量上乘,唐以后的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教科书,并形成研究《文选》的专门学问“选学”,可见这部传世之作的影响之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这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选》,就是萧统在天目山编成的。

  梁武帝时,大兴佛学,萧统亦素信三宗,遍览佛经,招引名僧,纵论佛学。萧统生性极为孝顺,母亲丁贵妃患病,他早晚伺侯,衣不解带,人瘦了一半。母亲去世,令他万分悲痛。因葬母隆重了些,不合皇家规矩,被宫监告到武帝那里,武帝责难他,在父皇的盛怒之下,一时不能辩白,萧统便惭愤不见帝。于是同近臣崔、张二人,游历天下名胜,然后在天目山筑舍隐居研读。

  天目山瀑飞泉流,巨杉幽篁,几所草庵掩映其间,令人神爽气清。一次,天色渐晚,萧统走进一间草庵,见一老僧正在诵经,萧统便询问他,老僧诵而未答。当时佛教传人中国不久,佛经未曾尽译,因这老僧不通梵文,所以不辨章节,难以停顿。萧统只得在旁边一面静候,一面静听,直到天明,原来老僧诵的是《金刚经》。萧统见他诵经如此困难,便决意分章译述。经过努力,萧统终于将《金刚经》分编为三十二节,接着又将经文内容全部译出。由于分经用神过度,使他双冒翳障,渐渐失明。老僧便带他到东天目,以清泉洗眼,左眼复明,复回西天目以清泉再洗,右眼复明。东西天目尚存洗眼池古迹。

  几年后,梁武帝遣人将萧统迎回宫中,萧统又在宫内营建“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他身穿佛衣,膳不兼肉,招集名僧,穷经未已。三十一岁那年,他在后池荡舟,不慎落水,由此得病,经月薨逝。出丧那天,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大家都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英年早逝而悲伤不已。

  竺法旷——开山祖师

  自古名山多寺庙,从来高僧出名山。天目山不仅是最早的道教发迹之地,也是佛教的发祥之地,曾一度成为东南佛教圣地之一。西天目禅源寺系江南名刹,建筑雄伟,鼎盛时占地四十多亩,有屋五百余间,寺僧达一千余人,寺内藏经一万三千卷。当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自东晋以来,经元、明、清数代高僧经营,才闻名遐迩,成为佛教圣地。东晋高僧竺法旷,可谓是天目山的开山祖师。

  竺法旷俗姓皋,江苏邳县人。曾寓居于西天目山南麓的一个名叫南庄的小山村,他的家境十分贫寒,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他,父亲续娶不久,也去世了。他视后母如生母,极为孝顺,受到乡里称颂。后母去世后,他即转而潜心研读佛经,把佛教带进天目山,成为酉天目山的开山祖师。

  竺法旷曾拜沙门竺昙印为师。竺昙印是个高僧,他曾给竺法旷当过助手,翻译佛经。竺法旷原籍月支,魏晋之交,住在当时通往酉域的交通要道敦煌。因困于般若经典的佛经不容易读懂,因此决心宏法,拜竺高座(即印度的大德宗师)为师,随师西行。他原以“支”为姓,后从师改姓名为竺法旷。竺法旷博学强记,通晓酉域三十六种语言,回长安后,他几乎花去毕生的时间,在助手的协助下,译出一百七十五部经论,计三百五十四卷。这些经论多属大乘经典,如《光赞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等。因他原居敦煌,又精通佛经,时人称之为“敦煌菩萨”。

  竺法旷师从竺昙印后,即辞家远行,云游天下,广寻经教,使自己的佛学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后来他回到天目山,居于青山石室,继续研习佛经,成为名重一时的高僧。竺法旷出名后,晋简文帝遣派堂邑(复姓)太守曲安召见了他,问起居情况,并拿“妖星”的事来咨询他,请他解释。竺法旷回奏中,有“天下任重,万机事殷,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惟当勤德政以塞天谴,贫道自当尽诚”等语,规劝皇上勤政行德。后来孝武帝钦承德风,将他请到京师,以师礼相待,住持于长千寺,以便就近请教。竺法旷,这位天目山的开山祖师,卒于公元四○二年,享年七十六岁。

  钱镠撰《西天目山祭》

  在与天目山有关的众多人物中,赫赫有名的吴越王钱镠可是地地道道的本乡本土人,这位创建吴越国的王者,不仅生于斯,长于斯,他发迹后还几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死后又归葬于故里太庙山。钱谬可说是天目山和苕溪水孕育哺养的一代骄子,他与天目山的关系自然最为密切。钱缪,字具美,出身贫寒。据传,钱缪出生那天。他父亲钱宽曾见一四脚龙盘于屋顶,红光如焰,兵甲之声绕梁。钱谬生有异端,黯面乌发,啼哭之声嘹亮;钱宽怕这个孩子不吉利,就想把他丢入井中溺死。多亏祖母从他父亲手中夺下,连夜用竹篮拎着过溪,送到外婆家收养,这才得以保全这条小生命,因此钱谬得了个小名叫“婆留”。

  钱缪年少时喜拳勇任侠,膂力超人。他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后从军,骁勇过人,屡建奇功。官至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受封吴越王,建割据政权吴越国,都抗州,行保境安民之策,传三世五主,享国近百年。当年,他要从军之时,曾被昭宗赐号“法济大师”的天目山主持和尚洪湮召入寺中,法济禅师握住他的双手,示意寺中左右出去。他至诚地对钱缪说;“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钱缪富贵发达后,并没有忘记洪湮禅师所嘱,他在位四十一年,保境安民,发展生产,修建钱塘海堤,疏浚太湖流域水利工程,为人民办过不少好事。他笃信佛教,广建寺院,对洪湮禅师尤尊敬备至,还在他做杭州刺史时,即奏请洪湮禅师为“法济大师”号,见洪湮必跪拜,执弟子礼,馈施也甚丰厚。乾化五年(915年),他还奏请梁末帝封西天目山神,。撰《西天目山祭》。

  袁宏道赞天目“七绝”

  在历代到过天目山的文人中,留下诗文比较多的要数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了,袁宏道在西天目不仅留下《西天目山》、《登天目绝顶》和《天目道中和陶石篑韵》诗三首,其中《西天目山》一首,写了诗人高攀天目西峰的所见所闻;万壑雷鸣,堪比庐山,松生玉柱,根进石裂,给人以动态气势、奇崛险怪之感。他还写了一篇《游记》,文中确切地总结了天目山的“七绝”,对西天目的自然景观作了高度概括。

  那是一个久雨初霁的暮春,袁宏道携陶石篑诸好友来天目山,在山脚下的双清庄留宿。山溪的水流声,伴着他登临名山的企盼和激动,竟使他彻夜无眠。第二日一早,他便急急地登山了。正如名作要有一定修养的人来读,名酒要有善饮者来品尝一样,名山亦需识知己者。袁宏道这样酷爱名山大川的大文学家来游山,自有一番深切的感受,体会到天目山独特的魅力,于是他总结出“天目七绝”:其一绝是,山高而壑深,有飞泉淙淙;二绝是石色苍润,无论是蜿蜒曲折的石径,还是高耸的石壁,都显出奇伟幽奥;三绝是座落在幽谷悬岩上的那些寺院庵庙,座座精巧;四绝是天目雷声嘤嘤细语,听之若婴儿语;五绝是晓起看云,洁白的云彩像绵羊,像浪花一般在山际奔涌,山便如浮萍一般飘浮于白云之上;六绝是山中大树华盖,大者可四五围,叹为观止;七绝是天目山出产的茶叶、笋干,头茶香如杭州龙井而远胜龙井,笋干鲜如绍兴破塘而胜过破塘。毕竟是访山名流,文章高手,他对天目七绝钓总结赞美不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今日的游山者仍然可以一一感受到。

  袁宏道生于明代隆庆三年(1568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在袁氏三兄弟中,以袁宏道的声名最隆,文学成就最高,袁宏道性好游览山川名胜,他自称,“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而且因游历名山大川使他“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洞”,如此纵情游览,天目山自然要使他彻夜不眠,乐而忘返了。

  李时珍天目采药

  李时珍,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出身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对草药还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甚么草药治甚么病。但他父亲不愿他做个和自己一样没有社会地位的“郎中”,督促他读书应试,李时珍虽然十四岁上就考了个秀才,但他志不在此,而是穷研医术,所读的全是古代的医书。在读书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了前人书中不少谬误,为了考察药物,他便一面行医,一面周游国内的名山大川。

  天目山是一座药物宝库。当时山中佛事极盛,山林均归寺院所有,僧众对山林保护得极好,生长着品种繁多的亚热带花草植物,李时珍来到这里,正如一个淘金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欣喜若狂。他一头扎进山中,流连在原始丛林中,越深涧,攀绝壁,一边采撷一边记录,一边思索……。李时珍在天目山采药踪迹甚广,在天目山脚不远的齐农村,至今仍留有据传为李时珍当年采过药材的药树。

  李时珍历时三十年,遍采各种药物,参阅前代医书、药书八百余家,几易其稿,终于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祖国的医学科学作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医药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部辉煌的著作里,有大量天目山药物的记载,其中仅收自天目山的养生之药就达数百种。

  这位在我国医学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人,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所怀念。为了纪念他,学习他,一九五六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故事片《李时珍》。主人公李时珍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饰演。该片的主要外景在西天目山拍摄,“采药者”在倒挂莲花千仞峭壁间攀援,在齐农村的药树上悬木采药,成功地塑造了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药物大师李时珍的形象。

  郁达夫两宿禅源寺

  一九三四年春,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有一次浙西之行,尔后分别写下了《游临安县玲珑山及钱王墓》、《游西天目山》、《游东天目山》三篇日记及《宿西天目禅源寺》等四首诗,详细记载了他这次浙西之行的见闻和感受。

  郁达夫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这次浙西之行,同行的还有潘光旦、林语堂等文化界名流。他们由杭城西行,游了玲珑山及钱王墓,然后到藻溪乘轿前往西天目。当郁达夫一行越交口岭,过白鹤桥,入大有村时,天色将晚,大树高耸的山中,夜晚显得特别的阴暗,远处的天目山寺传来了几声钟鼓梵音,一种惊畏的、寂灭的、皈依的感觉,阵阵向他们袭来,这真是还未入得灵山,先已受着仙气了,当晚,他们宿于禅源寺。次日清晨,林语堂因为受了风寒不想动弹,便在僧榻上读书消闲,另外几个便开始登山了。沿着蜿蜒小径,从树梢头绕,从山嘴里穿,郁达夫一边翻阅着手中的《天目祖山志》。一边与一路的那些景观一一对证,意兴盎然。来到了开山老殿,南望一片飘渺,巨石小阜,湮树云溪,尽在脚下,禅源寺已缩成了小小的一点。山茶清酽,山气透寒,山僧的谈吐,更是闲逸别致;真叫人乐而忘返。他们出狮子口,过大树王,到了“倒挂莲花”如“四面峰”,在那里远眺溪谷、小山、田地,像一把折扇,次第展开,炊烟人家,白李红桃,山色树木一抹青青,真是一幅极妙极巧的工笔画。郁达夫不禁为到了西天目而没有上山来享受游山之乐的林语堂大为叫屈。

  在老殿吃过中饭,郁达夫等人便下山去了,他们折入东坞坪,参拜了玉林国师的塔院,在五里亭回到了上山时的原路。尽管山中积雪尚存,早春的午后,太阳巳有些热力了,行到三里亭,那小石潭的一池清水,飞花溅玉,晶莹清澈,使他们神气清爽。郁达夫捧起一掬清泉,一饮而尽,疲惫顿消。多么令人迷恋的天目山水!当晚,郁达夫赋就五绝一首:

  三月春寒雪满山,高峰遥望皖东关。

  西来两宿禅源寺,为恋人间水一湾。

  郁达夫于一九三八年应邀去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副刊,他的浙西之行文字曾以《屐痕处处》为总题刊出,这些诗文为天目山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前五篇文章

活、甘、清、香——浅说武夷山岩茶与养生

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绿茶养生之道

清洗心灵污垢

时代催生少林多元庙宇经济 商业化能走多远?

中国第一古刹--慈云寺

 

后五篇文章

五代时期的佛教

佛教史家季羡林与《佛教十五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式

唐朝时期的北石窟寺蠡测

虽坐微尘里 毫端怀大千——记普陀山惟国法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