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文物宝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二 塔林咫尺息妄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物宝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二 塔林咫尺息妄念

  记者盛夏文谷武民图

  人类遗存历史文化胜迹中,宗教名胜占相当比重。名山大川间,石窟、寺庙、佛塔等构成了僧团生活修行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古代艺术博物馆”,较完整地保留了建筑、雕塑、绘画、金石碑铭、古籍经典等综合艺术特质。天下名山僧建多,包括“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四大佛教名山在内的诸多名山,在过去并无文管部门的情况下,那一尊尊魏齐造像,一座座唐宋建筑,一幅幅金元壁画,无不是在佛教弟子悉心护持下才得以保存。

  相对于存留的文物遗存,有更多文物已在历史烽烟中化作灰尘,比如曾名动一时的洪谷山洪谷寺,它所存留的,不过是洪谷寺塔等寥寥数处而已。

  明信片一样的纯风景固然好,但人的活动往往点破寂寞,变成风景中最灵动的一点。古代庵观庙宇塔寺,尤能起此妙用。以砖石灰浆等天然材质成就的古建,天然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如果洪谷山谷如翠玉盆,红墙古寺会变成点睛的一抹朱砂。如果洪谷山如眉黛,那座七层洪谷寺塔,便如同眉心吉祥痣一点,十分醒目,又十分自然。

  走近细看,它坐北朝南,是叠涩密檐式七级砖塔,平面呈方形,高达15.4米。古塔原本通体涂饰橘红色,现在身上灰白颜色为现代人涂刷,白得并不纯净,在浓翠山色衬托下很是扎眼。

  古塔无施基台和基座,第一层塔身南面辟门,二、三、五、六、七层各在南壁设假门。塔内中空呈筒状,用叠涩法砌出塔室,至第六层收顶,因此,这座塔是不能登临的。

  洪谷寺塔出檐尺寸从下往上,开始较大,向上逐渐变小,出檐如振翅欲飞的鸟翼,舒展优美。外部塔壁、檐部用砖讲究,全用磨制规整的青灰砖砌筑塔体,砌成后砖缝极小,有的仅一毫米,表面光平美观。197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维修时发现,砖与砖之间原是用纯净致密的红泥浆黏合,只有六、七层檐部用了白灰,很可能是元代重修时使用的。

  塔门框雕刻精美,正面侧面都有减地线刻,正面刻宝相花,下为云龙纹,边饰连珠纹,侧面上刻馗首,下为束莲纹。束莲纹内雕宝相花,周边饰纽带纹。塔刹高1.7米,为石雕宝瓶式,外饰卷云纹。它是河南第二批省保,现正申报国保。

  围绕这座塔,有诸多谜团。它已多次整修,具体始建年代,未见直接文字记载。它是哪个朝代的?到底因何而建?说法多种。

  一般报道认为,它的整体形制符合初唐特征。它和记者采访过的嵩山大法王寺密檐唐塔有着同样的抛物线外形,气韵相类。而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员张增午先生则认为它是北齐时所建,和北齐名僧僧达密切相关。

  是耶非耶?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唐塔“疑似”北齐塔?

  洪谷寺塔下有塔门,进去是个小小塔室。塔门石头门框上所雕花纹,张增午认为,“与北齐王公贵胄墓的石门框风格相近”。塔门两侧蹲踞着两个带翼石狮,身雕双翼,棱角突出。狮子怎么会飞呢?

  原来,自汉代开始,因为神仙思想的影响,汉人陵墓前已开始设置有翼猛兽,一是驱避邪恶,二是作为灵魂升天的坐骑。到了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大量出现,狮子成了吉祥神兽,转化为佛教的护法神狮,也开始长出翅膀。这对石狮身雕双翼,“也带有明显北齐风格”,规制应为上层人物所有。

  1994年,洪谷寺塔室被盗,调查时发现,距室内地表约1.7米深处有一方坑,坑内四壁整齐,方坑上原盖有一块不规则石板,已被弃置一旁。方坑内被盗走了什么?工作人员推测“很可能是舍利函”。

  在方坑填土内,工作人员发现盗墓者丢弃的一件石刻双狮须弥座,须弥座指传说中印度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须弥座最上边为覆莲,莲下两侧各饰一对蹲狮护法,中为莲蕾荷叶,“这可能是塔内随葬佛像的底座”。填土内还出土了一件石刻菩萨头像,珠宝华冠,发髻高耸,眉如黛翠,双目修长微张,樱桃小口,也应该是塔内随葬之物。张增午认为:“它们都是北朝风格。那件石刻菩萨头像,和甘肃麦积山西魏石菩萨风格相同。”

  这个方坑是安置石函所用,“说明此塔属墓塔,该塔和北魏时期舍利塔基地宫均为方形,又都埋在夯土之下,佐证它们年代相近。”张增午进一步推断。

  从塔的造型及风格来推断,塔形古朴无华,具有唐及以前的砖塔风格,塔砖砌筑黏合材料与嵩山嵩岳寺塔(北魏)同为纯净致密红泥土。张增午因此讲:“洪谷寺塔,建筑风格、用料呈北朝特征,推断该塔建于北齐,元代曾进行维修。”

  如果确认它是北朝古塔,塔主人又是谁呢?张增午认为可能是僧达。

  佛教显宗认为,除佛祖释迦牟尼外,其他一切有觉悟的,不论觉悟程度属于哪一“果报”的,都可以建塔。菩萨、罗汉、高僧、一般和尚,乃至信徒都可建塔,不过,塔有等级差别,如世间帝王将相间的等级差别一样。帝王将相用衣服颜色区分“品位”高低,佛门里也用塔刹来标明尊卑。

  文献记载,北朝时建造佛塔有规制,为高僧修建墓塔,需朝廷下诏批准方可施行,因此洪谷寺塔的建造应与高僧墓塔有关。纵观洪谷寺历史,与朝廷密切接触的高僧有北齐僧达、唐代义泓等。但义泓圆寂时已被朝廷排斥,很难被诏赐建塔。

  僧达不同,他圆寂之时,齐宣帝“崩腾惊赴,举声大哭。六军同号,山林为动,葬于谷中岩下,立碑于后”,这是文献中洪谷建寺修塔的最早记载,为他诏赐建塔顺理成章,而且僧人墓塔多与寺院毗连,大多高10米左右,洪谷寺塔都符合这些条件。

  围绕洪谷寺塔的这些谜团,还有赖于将来进一步确认。

  “堪与顽石做良朋”

  洪谷山中,有摩崖石塔4座,另外还有塔林三处共约14座石塔。

  塔林中石塔都是独立建筑,摩崖石塔则是依山而凿。两者并无等级之分,只是因时代不同“流行样式”不同罢了。就洪谷山而言,四座摩崖石塔都是唐代的,十余座塔林建筑是金元明时期的。“一般而言摩崖早塔林晚,但并不绝对。”张增午讲道。

  塔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僧人逝后葬地,它有人间墓地的庄严肃穆,更有远离红尘的淡泊宁静。塔林往往离寺院不远,弃却凡胎的僧人逝后仍可听闻晨钟暮鼓。所以有人叹:“佛心一笑千载过,禅机百思暂态空。塔林咫尺息妄念,江山万里兴刀兵。但得挣破红尘网,堪与顽石做良朋!”

  唐代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是洪谷山摩崖石塔中最著名一处。

  这处石塔,西距洪谷寺旧址一公里,依崖而凿,雕琢在一片突兀岩石上。塔刻在一长方形浅龛内,龛高140厘米,宽88厘米。塔由塔身、塔檐及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高77厘米,宽56厘米。塔身正中又凿圆拱形门,内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像。门左右两侧刻出半圆形倚柱,柱础呈覆莲状。塔身上也有精美雕刻,所刻小佛像,线条流畅肥美,乃大唐风韵,只是佛头都不见了。

  塔右侧刻题记一方,内容大致是讲,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人。唐贞观年间僧人。活了58岁,卒于洪谷寺。弟子惠觉为铭记他,“重取灰身建塔于此”,时间为648年。这座石塔系1963年第一批省保。

  这座石塔西边10米处,又有两座塔,一塔面朝南,一塔面朝东。面南之塔保存完好,刻于一线刻圆形龛内,线刻龛高280厘米,宽195厘米,塔身正面开一圆拱形门。塔身之上,为叠涩五层,反叠涩三层,叠涩檐之上,为束腰形刹座,刹座之上,置变形山花蕉叶,覆钵上刻几道阴线,其上置绶花,再上为一颗硕大宝珠。这是一座骨灰塔。

  面东之塔像是个“半拉子工程”,是个未完成龛。在圆拱形线刻龛内,我们只能大概看出它分上下两层。下边为一圆拱形门,旁刻两个金刚力士,左边力士持剑,好像穿着铠甲。右侧力士裸上身,下系战裙,双手举金刚杵,披巾绕于肘部下垂。上层刻一单层塔,塔檐之上,分刻男女供养人各一。

  这两座石塔,一般说法认为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所提到的那两个支提龛,主持凿龛者,就是唐代高僧义泓、干寿两人。至于龛内安置的是何僧骨灰,不详。

  考古学与佛学专家温玉成先生曾到此地,他认为“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所提到的支提龛,仅是指“面东之塔”,而且它也不是骨灰塔。两高僧“运用奇功,倚岩起塔。雕龛镂室,穷匠作之神”的原因,龛铭中讲得很清楚,“恐桑田变海,陵谷俄迁,用纪微功,刊此贞石”,目的还是为了弘扬佛法。

  大缘禅师塔之南约1米处,另有一面西之塔,为方形单层亭式塔,刻于一拱形顶浅龛内,塔身正中还凿有一龛,龛内佛像不存。门柱雕作若干鼓形石相叠而成,门柱下有两层仰莲相托,使门柱看上去像从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长出。这是一座骨灰塔。

  四座摩崖石塔聚在十几平方米大小的区域,它们为何如此集中呢?

  “可能是这一片的石质比较好,符合开凿雕刻要求,而且它们位置都不是很高,便于开凿,也便于日后礼拜。”张增午讲道。

  洪谷山有三处塔林,最重要最完整的一处在洪谷寺旧址北坡上,2000年被公布为省保。塔林北部和下部原为山土淤埋,2004年由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清理和维修,使塔群得以再现昔日风采。

  这座塔林最西侧,有一座金代宝公石塔,1173年建。通体残高2.34米,束腰处刻六奔兽、卷角绵羊、鹿、狮等动物形象,向上为六角束腰须弥座。最上一层为圆形仰莲座,仰莲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宝和尚之塔”。

  “第一代宝和尚”是谁?根据金代诗人、书法家王庭筠的记载,宝和尚即高僧法宝(1114~1173年),他是曹洞宗大师。宝公俗姓武,磁州人(今河北磁县),聪明超绝,胸怀不凡,曾于磁州造仰山寺,寺成后,朝廷赐“大明禅”额,殿宇华丽,雄压诸方,柱上作金龙蟠之,忽有诗题在柱上出现:“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领悟,即向西山结庐以居。1171年游洪谷寺,寺僧法温请宝公住持此寺。在他的经营下,该寺“钟鼓清新,林泉改色,始为天下闻寺”。至1173年十月,他圆寂于洪谷寺。

  宝公塔东,就是大名鼎鼎的公石塔,塔高3.04米,一部为二层束腰须弥座,座上承鼓形塔身,南面刻“开山第一代 和尚之塔”。

  公塔东南是元代广公石塔,这是 公的后任住持广公的墓塔。石塔残高2.31米,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圆形仰莲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状雕刻。

  广公(1206~1273年),河北保定人,俗姓李氏。少时孤穷,由祖父母抚养。曾经避兵河南,后北渡邢台,在今河北永年县、磁县等处寺院学习经文,又拜名师学法,言谈之间,他能破除妄念,觉悟佛理,数年成庵主,1242年八月,公长老等多人共同呈文请他住持洪谷寺。他在此住持的30余年中,其入室弟子(学到精微奥妙者)有6人,升堂者(学到正境者)有33人,受戒者300余人。他在1273年五月圆寂,其门人在洪谷寺和合涧(林州市合涧镇)三阳孝思寺两处都建了墓塔。

  这三座塔的主人,都是洪谷寺住持。

  广公石塔西北侧是严秀峰石塔,这是明代一处墓塔。塔主人身份不详。残高2.02米,下为方形基石,上承束腰须弥座,有两层。

  广公石塔东北侧,还有一处元代敏庵慧公石塔,塔上铭文剥蚀得厉害,敏庵慧公身份不详。

  这片小小塔林中,除了有题记记载的石塔外,还有多处建筑构件,零落散处。完整石塔加上构件拼合,这处塔林是按七座石塔统计的。

  另两处塔林已无完整的有铭文石塔,几乎都是构件,勉强能拼合为七座。虽然都是构件,塔身、基座、束腰、塔刹等部位雕刻非常精美,是研究金、元、明古建和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洪谷山上的一处塔林

  洪谷寺塔

 
 
 
前五篇文章

“文物宝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一 历代高僧占洪谷

承德宝山寺 绝壁藏佛龛

杨继盛与达智桥松筠庵

天台山八景

堂皇之作 铿锵之声——评《响堂山石窟碑刻题记总录》

 

后五篇文章

“文物宝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三 千佛洞北齐初

飞仙挟我游天门 足蹑万壑云雷奔——赵孟頫、王蒙与泰山

寒山 寒山寺 寒石山

记者手记宝相寺的三处不同寻常

将文化资源融入天台旅游的思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