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敦煌壁画中的杖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敦煌壁画中的杖具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敦煌壁画中锡杖图像进行全面考察基础上的同时,与绢画、石刻、金铜器中的锡杖图像以及法门寺出土的锡杖实物等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佛教经典,就锡杖的造型、制作、功用以及与持杖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敦煌壁画;锡杖;造型;制作;功用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4-0036-12

  杖,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日常用具。在我国古代社会,杖不仅是一种助人行走的生活工具,也是一种助人休息和省力的生产工具,而且还与政治、伦理、法律乃至宗教、体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壁画内容丰富,描绘了自十六国以来长达1600多年的社会生活场面,里面保存了不少当时使用杖的真实形象的杖具资料,弥足珍贵。本文拟从功能用途角度考虑,大体分锡杖、拄杖、权杖、哀杖、球杖、笞杖等几类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就敦煌壁画中的锡杖图像进行考察。

  一

  据《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这是莫高窟与锡杖有关的最早记载。乐僔是最早在莫高窟崖壁上凿窟的人,也是莫高窟史料记载中最早持锡杖的人。虽然不能肯定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到莫高窟时,是否真的随身带有锡杖,但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即该碑的刻立时间,人们尊崇锡杖却是可以确定的。

  从初步调查情况来看,莫高窟最早的锡杖图像见于初唐第322窟。在该窟东壁门南,绘药师佛身着通肩红色袈裟,右手执六环锡杖,左手托药钵立于莲台上,两侧为胁侍日光和月光菩萨。该锡杖的尺寸,假设药师佛身高为170厘米,则锡杖通长大约65厘米,其中杖柄约45厘米,杖头约20厘米;杖头上的圆形大环直径约16厘米,圆形小环直径约5厘米。所描绘的锡杖,实际上并未执于右手之中,杖柄只是呈45度,斜位于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下面;柄下端正好位于左手所托药钵的上方,杖头顶端则在右肩上与眉平齐。杖头大环下端与柄头连接处回曲绕成两个小环,且将六个小环分割两侧,左右各三个;大环中间有一宝瓶或宝塔状装饰,大环上面即杖头顶端饰四层(粒)宝珠;杖头与杖柄之间有錞管。

  值得注意的是,该窟正是发现《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之窟,不知是否是巧合?

  盛唐第199窟西壁(录皿)顶帐形龛四披绘十余身药师佛,均左手托药钵,右手执锡杖。所绘制的锡杖造型为:假设药师佛身高为170厘米,则锡杖通长大约100厘米至130厘米不等;杖头顶端在右肩上与眼平齐,柄下端位于左膝盖上方或下方。杖柄一直穿通杖头顶端;顶端未饰宝珠,但两侧饰卷云纹;杖头大环均为桃形状,环中有卷云纹装饰;大环下部两侧各套三个小环,即亦是六环锡杖;构图的线条比较简单,属于示意性质。比较而论,第322窟所绘制的锡杖形象颇为具体,立体感较强。

  盛唐第205窟南壁绘药师、观音、地藏三尊,药师佛居中,左手托药钵,右手持八环锡杖。该锡杖之长度与药师佛身高相等,杖头顶端在右肩上超过头顶,柄下端位于左脚背处;杖头大环为桃形,尖顶似一宝珠,环中一串饰物似糖葫芦状(可能是宝珠)上下连接,大环桃形底部回曲,两侧各套四个小环;杖头底部连接錞管;錞管下连接杖柄。杖柄为白色,表示木质;錞管与杖头均为赭色(变色),应表示金属色。杖头加錞管的长度相等于锡杖总长度的约五分之一。

  盛唐第446窟西壁龛外北侧药师佛,左手持玻璃药钵,右手握十二环锡杖。锡杖造型与前面几种又有所不同,杖头大环为桃形,顶端饰下大上下五层宝珠,恰似佛经所云的呈塔婆形;大环中也有一串似糖葫芦状的饰物(可能是宝珠),但未连通顶端;大环底部未回曲,只是两侧各套六个小环;底部连接錞管;錞管下部不见杖柄,不知是当时未绘还是后代颜色脱落;杖头顶端在右肩上与鼻齐,假设药师佛身高为170厘米,杖头加錞管约40厘米长。

  初、盛唐时期,锡杖主要出现在药师佛手中,中唐时期,除此以外,还出现在地藏菩萨以及迦叶和舍利弗手中。药师佛手中所执锡杖的造型略有变化,如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东壁北侧的药师佛,左手托药钵,右手所握持锡杖依靠于右肩上。锡杖长度与药师佛身高约接近,其杖头形状与第322窟锡杖类似,但杖头下端连接有一段錞管后再连接杖柄,而柄下端又安有尖锐的铁纂。錞管和铁纂都用涂以白色,杖头和杖柄则涂以赭色,色彩分明,颇具有装饰意味和立体感。

  榆林窟中唐第15窟前室甬道南壁《六道轮回图》中的地藏菩萨,头戴帷帽,左手所拈六环锡杖,位于左肩之上,杖头顶端超过头部约两个头之高。杖头大环近似桃形,下端卷曲处两侧各套三个小环,大环中有一宝塔状装饰,顶端所饰亦似宝塔。

  《弥勒经变》描绘迦叶献袈裟给弥勒佛后,又展示神力的情节。莫高窟中唐第186窟窟顶东披和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均绘迦叶做飞行状,用右手将一锡杖向空中掷去。锡杖位于迦叶的右前上方,斜上约为45度,长度大约与迦叶身长接近;第186窟所绘锡杖的柄底端为尖锐的白色铁纂。

  莫高窟中唐第231、237窟西壁龛内绘舍利弗及毗沙门决海,绘毗沙门天王和舍利弗各拿长戟和锡杖决湖,使其干涸建城。舍利弗身穿袈裟,高举锡杖,左手正握住杖柄底端,右手握杖高过头部;杖头或超出画面,或已漫漶,但晚唐第9窟相同画面中的杖头却非常清晰。

  晚唐第9窟甬道顶部所绘的舍利弗及毗沙门决海中,舍利弗双手所持握的锡杖很长,假如舍利弗的身高为170厘米,那锡杖就可能有近300厘米长。其杖头大环为桃形,顶端细长无装饰,大环中有宝塔状装饰,杖头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即为六环锡杖;杖柄底端有尖锐的铁纂。杖头和铁纂为蓝色,杖柄为赭色。

  晚唐第85窟南壁《报恩经变》之“序品”中,画阿难清晨人王舍城托钵求食,见一婆罗门子背负其母沿街乞食,被婆罗门外道奚落。图中阿难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该锡杖很短,以阿难身高相比较,仅约1米许;杖头大环近似桃形,顶端和大环之中有似宝塔状装饰,未见小环,似为色彩脱落

  晚唐第141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药师佛作说法印,而药师佛左侧有一供养菩萨捧钵,右侧有一供养菩萨执锡杖,如此构图布局颇有新意。此图中的锡杖也有所不同,其杖头大环犹似两个圈交叉而成,形状如常见的灯笼骨架,亦即《得道梯橙锡杖经》中所说的四鉆(股);大环之中饰以宝塔;杖头顶端饰有三层莲座,顶尖饰莲花或宝珠;杖头下部连接有錞管。供养菩萨为坐姿,双手于胸前平举锡杖,其长度约有一半超过头顶;假设菩萨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150厘米。

  五代、宋时期锡杖大多出现在地藏菩萨手中,如莫高窟第6、375、384、390等窟甬道顶部地藏与十王厅壁画中,均绘被帽地藏菩萨,左手上举托宝珠,右手拈锡杖。地藏均为坐姿,锡杖位于右肩,高过头部,假如地藏站立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150厘米。杖头大多色彩脱落,从其轮廓可以看出大环为桃形,环中与顶端多有饰物,所套小环数量不清;錞管与杖头相连,色彩相同,也多脱落。但榆林窟第33、12窟门上所绘地藏手中的锡杖,则很清楚,均为六环,尤其是榆林窟第12窟所绘的锡杖,其錞管与杖柄套接处的管头和铆钉都画出来了,非常有研究价值;该杖柄底端也有尖锐的铁纂,但色彩和杖柄接近。

  这一时期锡杖也出现在密教所绘的观音像手中,如莫高窟第76窟北壁宋代所绘十一面观音,身有八臂,其中腰间一右手执锡杖,相对的一左手执三叉戟。该锡杖很短,仅相当于观音脸部长度的三倍;其中杖头占三分之一略多,錞管及杖柄仅占三分之二略少。杖头大环近似桃形,环中饰以宝塔;顶端亦似宝塔;下端各套三个小环。錞管与杖柄连接处系一根飘带。杖头为石青色,飘带为赭黑色(变色),杖柄为赭色。

  锡杖出现在弟子手中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如五代第6窟西壁龛内正壁绘观世音菩萨,两侧绘释迦的十大弟子,其中观音右侧的第一位,榜题为“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的弟子双手持锡杖。假设目犍连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120厘米。杖柄为赭色,杖头和錞管为白色(褪落所致);杖头形状不清楚。另外在五代第146窟西壁劳度叉斗圣变的右上角,绘一乘云比丘手抛锡杖。又如宋代第454窟甬道顶部和榆林窟五代第32窟甬道南壁所绘舍利弗及毗沙门决海中,舍利弗都手持锡杖。

  锡杖也出现在释迦手中,如五代第72窟西壁龛内《萨捶太子本生》第一屏中,绘释迦前世救盗窃母子的故事,其中绘释迦左手托钵行乞,右手持锡杖扛于肩上。该锡杖长度与释迦身高相等;杖头大环为桃形,顶端也有桃形装饰,大环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一般认为释迦用四股十二环锡杖,但这里释迦用的是二股六环锡杖。

  这一时期所绘的药师佛也依然左手托药钵,右手拈锡杖,如五代第6窟北壁的药师佛坐像和五代第72窟龛顶东披的药师佛立像。锡杖长度与药师佛相比较,或略短(第6窟),或稍长(第72窟);第6窟的杖头已模糊,第72窟中的杖头大环为葫芦形,环中和顶端有类似宝塔的装饰,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杖柄底端有尖锐的铁纂。

  回鹘、西夏时期所绘的锡杖,出现在药师佛手中的,如回鹘第245窟西壁龛外南、北两侧各绘药师佛一身,均左手执锡杖,右手托钵。以前所见都是右手执杖,这里是左手执杖,颇为特殊。假如药师佛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200厘米。杖头大环为葫芦形,环中和顶端有形似宝珠或宝塔的装饰;大环底部弯曲为卷云纹,两侧各套四个小环;南侧杖头下有錞管,錞管下连接杖柄;北侧杖柄底端有尖锐的铁纂。杖头为紫灰色,錞管为白色,杖柄和铁纂为赭色。又如第310窟西壁龛外南、北两侧西夏绘药师佛各一身,但均右手执锡杖,左手托钵。长度、造型与245窟所绘类似,但保存得非常完好,杖头大环中装饰的宝塔、顶端的宝珠类装饰,大环上、下端的云纹状卷曲,两侧各套的四个小环,杖头下端连接的錞管、杖柄等都非常清晰;杖头和錞管为青白色,杖柄为赭色。坐姿的药师佛手中所执的锡杖,依然较短,如第400窟北壁西夏所绘的坐姿药师佛,假设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140厘米。

  另外,东千佛洞西夏第2窟后甬道西壁南、北两侧所绘的药师佛立像,南侧为左手执杖,右手托钵,北侧为右手执杖,左手托钵。假如药师佛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约220厘米。值得注意的是,杖头大环为腰圆形,环中所饰宝塔也能分辨,且大环下端和杖头顶端都装饰有数颗蓝宝石和红宝石;大环下端两侧各套六个小环;錞管和铁纂也能分辨。杖头色彩漫漶,杖柄为赭色。

  榆林窟西夏第3窟西壁门北《文殊变》中,文殊右下侧绘一梵僧,右手持锡杖于肩上,左手托钵。该梵僧为半蹲姿势,锡杖高过头部约50厘米。杖头大环为葫芦形,环内有莲花宝珠装饰,顶端饰两层(粒)宝珠,大环下端两侧各套四个小环;杖头与杖柄之间有錞管连接。该窟东壁南侧绘制的千手千眼观音手中也持有锡杖,但杖柄很短。另外有学者认为该窟东壁北侧的《玄奘取经图》中孙悟空“右手握金环锡杖”,又云东千佛洞第2窟后甬道的《玄奘取经图》中孙悟空“一手持金环锡杖”,但是仔细观看有关图像,孙悟空所持只是一般棍杖而非锡杖,因为图中未见构成杖头的大、小环等部件。

  二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到,在敦煌壁画中,锡杖主要出现在药师佛手中,其次出现在地藏菩萨手中,再其次出现在迦叶、舍利弗、阿难、目犍连等弟子手中,也出现在一般供养菩萨手中,同时出现在释迦佛和梵僧以及密教观音手中。大多为右手执持并依傍于右肩,偶尔也有左手执持依傍于左肩的;也有用力掷、举的情况。

  壁画中锡杖的造型,其长度假如执杖人身高为170厘米,锡杖总长度或约为65、100、120、130、140、150厘米,或与执杖人身高相等,或约为200、220、300厘米。杖头大环或为圆形,或为桃形、葫芦形、腰圆形、灯笼形等等,其中除第141窟的灯笼形为四股外,其余皆为二股(按:二股即所谓“单轮”,四股即所谓“双轮”);杖头尖端多装饰数层(粒)宝珠,也有宝塔状或卷云状装饰的;大环中间有宝塔状装饰,或宝瓶、宝珠、莲花等装饰;大环底部多曲绕成卷云状,两侧各套三个或四个、六个小环。大环直径约8—16厘米,小环直径约5—10厘米;杖头长约20 25厘米。杖头与杖柄之间多有錞管连接,錞管长约3—12厘米;有的罅管下部有铆钉。杖柄长度多为与肩齐,短者约40厘米,长者约240厘米;粗细约3厘米左右。杖柄底端多有尖锐的铁纂,铁纂长约5一10厘米。以上尺寸均参照人体身高估计。

  壁画中锡杖的材质,从色彩上看,杖柄一般为赭色,錞管和铁纂多为青白色,杖头或赭、或白、或青;相互间也有变换,有意识进行区别,根据文献资料,杖柄应是木质,杖头、錞管和铁纂或铜或铁。

  关于锡杖的造型与制作,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云:“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记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如来锡杖,白铁作镊,旃檀为笥,宝筒盛之”。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5亦云:“那迦罗阿国……复有佛锡杖,长丈七,以水筒盛之,金箔其上。此杖轻重不定,值有重百人不举,值有轻时二人胜之。”敦煌壁画中所绘锡杖,与文献记载基本符合,但也略有差异。      三

  下面与绢画、石刻、金铜器以及实物等进行比较。

  与藏经洞出土绢画比较,锡杖造型基本相同, 但绢画所绘细节更为丰富,色彩更为鲜艳。如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第23078号唐代药师如来像(9世纪后半叶),图中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执锡杖靠于肩上。假如药师佛身高170厘米,该锡杖长度约190厘米。杖头大环为葫芦形,环中和顶端饰有莲花和宝珠或宝塔;重要的是环边饰有数粒珠状物,可能是铜铃;大环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杖头与杖柄间有錞管连接。锡杖通体为金色,但多已脱落,脱落后显示的白色依然醒目。   又如法国卢浮宫旧藏第3644号五代《十一面观音·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10世纪),图中地藏菩萨左手托火焰宝珠,右手持锡杖。杖头大环为桃形,环中和顶端有卷云纹装饰,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杖头和錞管为金色;杖柄为黑色,黑底上有明显的白色花纹,富有装饰意味。

  又如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第17794号北宋《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10世纪后半叶),图中地藏菩萨左手托水晶宝珠,右手拈锡杖。锡杖通体为金色,杖头大环为葫芦形,环中和顶端饰圆状物,下端两侧各套五个小环。十环锡杖非常罕见,故值得关注。

  又如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第17659号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的《千手千眼观音图》,画面中千手千眼观音手持各种物件,其中右侧一只手持有锡杖。杖头大环为桃形,环边似有几颗铜铃,环上、下端卷曲为卷云状,顶端和环中有宝塔状装饰,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杖头与杖柄之间的罅管很清晰,錞管下系有红缨带。

  藏经洞出土绢画中有一幅唐代《迦理尊者图》,迦理尊者坐在蒲团上,右手持一钵,左手作印。蒲团左侧有一根锡杖插在地上,杖顶端高于坐姿尊者头部约20厘米。杖头大环为桃形,环中和顶端由环曲绕成塔婆状;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杖头与杖柄之间有錞管连接,錞管下端右侧有一弯勾,弯勾上悬挂一挂包;杖柄底端有一锋锐的铁纂,纂尖插入地下。錞管下端的弯勾和插入地下的铁纂,都为其他画面未见,值得关注。

  还有一幅叶昌炽旧藏的五代时期于阒公主供养的地藏菩萨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画面中被帽地藏菩萨做说法状,没有持锡杖,但地藏菩萨左侧却有一武将人物双手握举锡杖,旁边有榜题“五道将军”。锡杖很长,假如五道将军身高为170厘米,锡杖长度则约320厘米。杖头大环为桃形,环边似饰有数颗铜铃,环中和顶端饰有宝塔;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这幅绢画让五道将军执握锡杖,颇有新意。五道将军,十王之眷属,阿谟伽三藏撰《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可别供焰罗王五道将军,即得削死籍付生籍。”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中记叙,目连到地狱寻母时,阎罗王对他说:“共童子相随,问五道将军,应知去处。”后目连“至五道将军坐所,问阿娘消息处”,见那“五道将军性令恶,金甲明晶剑光交错,左右百万余人,总是接飞手脚。叫喊似雷惊振动,怒目得电光耀鹤,或有劈腹开心,或有面皮生剥”。或许,这幅绢画的绘制,和敦煌变文有关系。

  与石刻艺术比较,由于石刻很难表现细节,并且容易毁坏,所以石刻中的锡杖大多比较笨拙、粗大。如大足宝顶《地狱变》中地藏左侧侍者(图24)、北山第147、279龛中药师佛右侧侍者、第158、161龛中地藏右侧侍者、第177窟中地藏左侧侍者、第241龛和第279龛龛外左侧自上而下的四个小龛以及石门山1号龛中的地藏等人物手中所执的锡杖,杖柄都很粗壮,杖头或比较大,或造型简洁,且都是正面,立体感不强;一般大环都是桃形或葫芦形,两侧套三个小环。其中第177窟的大环饰有宝瓶或宝塔,石门山1号龛的大环中饰有三颗大宝珠,较为特殊。

  再与金铜器造像中的锡杖进行比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有一尊明代鎏金铜弟子像,此弟子容貌端正、五官清秀,可能是释迦的弟子阿难。人物形象为光头,身着袒右藏式袈裟,下系宽大裙裤,赤足立于莲座上;左手平置腹前,右手持四环锡杖。假如该弟子高170厘米(实际像高为18厘米),锡杖长度则约200厘米。杖头大环为灯笼形,即四股,每股套有一个小环;杖头顶端较长,装饰小喇嘛塔;杖柄底端与铁纂连接处有一套管状物件,铁纂触地。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只有佛祖才能持四股锡杖,但这里弟子也持四股锡杖。

  再看看出土的锡杖实物。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三枚实物锡杖。最小的一枚“纯金单轮十二环锡杖”,通体以纯金铸成,桃形轮杖首,轮心杖端,一结跏趺佛坐于莲座上;轮两侧各套有环径2.2厘米、厚0.2厘米的六枚小环,轮顶托一枚智慧珠;杖杆呈细圆柱状,上部和底部饰两道凸棱;杖樽为宝珠形。通长27.6厘米,杖杆长25厘米,最大直径0.6厘米,重量为211克。又一枚“鎏金单轮六环铜锡杖”,由轮首、执手、杖樽组成,原与木杖套接,木杖已朽坏,总长度不明。桃形轮杖首,轮两侧各套环径11.7厘米的三枚小环。桃形轮和小环的剖面均呈菱形。轮顶饰智慧珠,执手为八棱柱状,杖樽底部作成圆球形。轮高31厘米,宽27厘米;执手长31.7毫米,直径2.2厘米;杖樽长31.2厘米。上端柄上錾刻有铭文四行四十一字。最大的一枚“鎏金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通体鎏金刻花,长196厘米,重2390克。杖首有垂直相交盘屈的两个桃形外轮,故称“双轮”。轮顶为仰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轮高34.5厘米;轮四面各套雕花金环三枚,总计十二环;杖侧錾有铭文八十四字;双轮内有两重仰莲束腰座,莲座间有五股金刚杵相接。杖杆圆形,细长,中空;通体錾刻纹饰,上部錾饰蜀葵、山岳、团花等纹样;中部錾刻十二缘觉僧,身披袈裟,手执法铃、法螺、如意等,立于仰莲台上;下部錾刻团花、流云纹等。此锡杖打造时间为咸通十四年(873年)三月二十三日。(注:法门寺锡杖的介绍参见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第426~431页。其中“轮”即“大环”,“单轮”即“二股”,“双轮”即“四股”;“杖樽”即“铁纂”。)

  四

  现在,结合法门寺锡杖可以讨论锡杖的功能用途了。据吴立民、韩金科先生研究,“纯金单轮十二环锡杖”可能是“唐懿宗在迎送佛指舍利做法会时,献给智慧轮大阿阁黎或大兴善寺其他主法大阿阁黎所使用的”,这枚“小金锡杖为修法时所用”,“东密台密于法会时,用短柄锡杖,振之以唱梵呗,其呗亦称锡杖。锡杖即是修法时在梵音之后,唱手执锡杖偈,而振锡杖也”。而“鎏金单轮六环铜锡杖”则是僧人海云、义真等人“代表青龙寺参与了法门寺舍利供养法会的活动”供奉的铜锡杖,即也是做法会时所用的法器。“鎏金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有铭文记载是文思院为迎真身奉敕打造的供品,也是做法会时用的法器。但这三件锡杖,其功能用途更多的是属于礼品性质,这是值得注意的。

  敦煌壁画以及其他绘画和雕刻中的锡杖,却不具备礼品性质,都是随相关的内容和人物而有其不同的功能用途。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报恩经变》中阿难所持锡杖和五代第72窟《萨埵太子本生》中释迦所扛锡杖,即是锡杖最初的功能用途——乞食。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4记载,为了避免比丘乞食时与人们产生误会、发生矛盾,佛祖要求比丘到信家乞食时,“不应呵呵作声入他人舍”,“不应打门”,也“不应以杖打狗”,可制一锡杖,“杖头安镶圆如盏口,安小镮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有狗“出吠”,“不应以杖打狗,应举怖之”。即一是叫门用,二是防犬用。正如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云:“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锡作声鸣……。原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莫高窟第186、9、6等窟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手中的锡杖,如迦叶以神力掷向空中的锡杖,舍利弗决湖时用的锡杖,均是展示神通、具有威力的武器,其中也有点劳动工具的意味。目犍连手中的锡杖,更是除八难三灾、杀鬼神、开地狱门的武器,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中记载:“世尊唤言大目连:‘且莫悲哀泣,……火急将吾锡杖与,能除八难及三关,但知勤念吾名字,地狱应当为汝开。’……目连……拭泪空中摇锡杖,鬼神当即倒如麻。……狱主启言:‘和尚缘何事开地狱门?’报言:‘贫道不开阿谁开?世尊寄物来开。’狱主问言:‘寄甚物来开?’目连启狱主:‘寄十二环锡杖来开。’”

  榆林窟第3窟壁画梵僧、藏经洞藏绢画《迦理尊者图》和炳灵寺藏鎏金铜弟子像手中所执持的锡杖,其用途或许有武器兼乞食的作用,但很有可能属于比丘随身携带的道具,即《勅修百丈清规》中所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即钵、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装包一类的物品,绢画《迦理尊者图》中锡杖上附有挂包则是佐证。僧人之所以要携带锡杖,从修行角度讲,如《得道梯橙锡杖经》云:“所言锡杖者,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着,故曰不回。锡言醒也,持是杖者,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醒也。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疏,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柴,疏有为业,故曰踪也。锡言采取,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取。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但从实际需要讲,应有驱赶毒虫等之用途,如《毗尼母经》云:“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比丘尼檀林中夜闇行,心生怖畏,毒蛇虫螫诸恶兽等,因此白佛。佛言:‘听诸比丘夜怖畏处,动锡杖作声,令诸恶毒虫远去。”’亦如《四分律》云:“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若筒盛碎石摇令作声,若摇破竹作声。”’又如《翻译名义集》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等。”

  敦煌尊像画中的药师佛造型,除少数在说法图式中为结跏趺坐姿外,大量的药师三尊像和独尊像为立姿说法像,基本特征是左手托钵,内盛药丸,右手持锡杖或施无畏印。从药师佛手执的法器上考察,很明显地与施药救济众生诸病苦、除“九横死”厄难、施予战胜病魔无畏的精神力量有密切的关系。如《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云:“世尊药师琉璃光,执持最胜妙法藏,利乐众生如日月,光明最胜我赞礼,受持经律论藏教,手执钵盂锡杖等。”从其姿态上考察,药师佛多以立姿像为主,表现出步行前来救济世人的姿态,这或许比坐像更能使人有接近佛的亲切感,亦能体现药师佛利益现世众生的主题思想。

  关于地藏菩萨手持锡杖的记载,不空译《地藏仪轨》云:地藏菩萨“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相,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安住千叶青莲花”。《宋高僧传》卷20亦载:“释地藏……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靓九子山焉。”S.3092《道明还魂记》亦云:“道明……见一禅僧,目比青莲,面如满月,宝莲承足,璎珞庄严,锡振金环,衲裁云水。菩萨问道明:‘汝识吾否?’道名曰:‘耳目犯贱,不识尊容。’曰:‘汝熟视之,吾是地藏也。彼处形容与此不同。……汝仔细观我,……短长一一分明,传之于世。”’地藏手持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之愿望;手执锡杖的目的,在于承释迦之殷勤嘱咐,振环作声,以声振刚强难化之众生,使其醒悟,遍益于六道众生,拔苦与乐,从而六度圆满,完成本誓。

  关于锡杖股数、环数与持杖人的关系,《得道梯橙锡杖经》云:“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钴,或有二钴,环数无别。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钴”即“股”,二股即所谓单轮的一个大环,四股即所谓双轮的两个相交的大环。实际上,从图像上看不出必须是佛祖持四股十二环锡杖,迦叶佛持二股十二环锡杖。相反,炳灵寺文保所藏明代鎏金铜弟子像和莫高窟晚唐第141窟药师佛右侧供养菩萨手中所持锡杖均为四股(似为八环),而莫高窟五代第72窟释迦所执锡杖仅是二股六环。由此可以看出佛教艺术中的绘塑、雕刻并不拘泥于佛经。

  五

  佛经中还有许多关于携带锡杖的注意事项,如《得道梯橙锡杖经》云:“持此杖法:赍天挟地,着左胁下,以小指句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呜则常鸣,不令声绝,其声均细调和。……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限内得食。持杖悬之树上,勿令着地;若无树着地,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眠时安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后。……持行路止息时,头常向日,勿令倒逆违背。”又云:“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五者不得持杖人众;六者中后不得复杖出;七者不得担着肩上以手悬两头;八者不得横着膝上以悬两头;九者不得手掉前后;十者不得持至舍后;十一者不得复持在三师前后,已杖出不得复杖随;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复持随;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户时,当三抖擞不出应当更至余家;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着左肘挟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着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十八者当数取拭之;十九者不使头有生;二十者欲行当从沙弥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暮杖;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这些事项多为与人交往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很值得研究伦理道德者关注。

  另外,据《大唐西域记》卷2记载:“如来锡杖,白铁作镶,旃檀为笴,宝筒盛之。”《十诵律》卷56亦云:“杖囊法者,佛听以络囊盛杖,为爱护故,莫令破失。”杖头部分似乎是可以拆下来放于袋中的。但这些情况在敦煌壁画中未见描绘,有待进一步考察。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敦煌壁画中锡杖图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同时与绢画、石刻、金铜器中的锡杖图像以及法门寺出土的锡杖实物等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佛教经典就锡杖的造型、制作、功用以及与持杖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作者:胡同庆

 
 
 
前五篇文章

仙游寺里话古今

庄浪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地位

周昉及中唐以后的绘画

中国最早的石窟——子长钟山石窟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后五篇文章

敦煌学史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中国石窟与石窟的演化

文化瑰宝北石窟

北石窟 七佛雕像为北魏先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